问题

请问如何看待“辽以释废,金以儒亡”?

回答
“辽以释废,金以儒亡”这两句话,是史学界对辽朝和金朝兴衰原因的一种经典概括,虽然可能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和简化成分,但却深刻地揭示了这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统治策略、文化融合和民族特性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句话的含义及其背后的历史逻辑。



“辽以释废”:辽朝走向衰落的原因

“释”在这里指的是佛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辽朝因为过度崇尚佛教,导致了其军事力量的衰退和政治统治的松弛,最终走向了灭亡。

详细解释如下:

1. 佛教在契丹族的传播与影响:
辽朝的建立者是契丹族,一个源于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起初,契丹人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神灵,其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都充满了草原民族的刚毅和尚武精神。
随着辽朝疆域的扩张,特别是对汉地,如幽云十六州的统治,契丹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佛教。
辽朝统治者很早就开始积极引进和推广佛教。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期就开始有佛教的修建和供奉,到辽圣宗时期,佛教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圣宗本人就非常崇信佛教,他在位期间大力修建寺庙、雕刻佛像、翻译佛经,并派遣僧侣出使各地。
佛教的传入,为契丹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体系和文化载体,也成为辽朝统治者进行文化认同和安抚汉民的手段。

2. 佛教过度发展对辽朝的负面影响:
耗费大量民力物力: 辽朝兴建了大量的寺院和佛塔,供养了数量庞大的僧侣队伍。这需要投入大量的国家财政和人力资源。寺院经济的兴盛,也意味着大量土地被寺院占有,逃避了国家的税收和徭役,加剧了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
影响尚武精神: 佛教宣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强调慈悲、忍耐和超脱。虽然这有助于稳定社会,但在一个以武力立国的游牧民族身上,过度浸淫佛教可能会削弱其原有的尚武精神和战斗意志。为了供养僧侣和维护庞大的寺院系统,一部分原先可能参与军事活动的人力被分流。
僧侣集团的膨胀与腐败: 随着寺院经济的壮大,僧侣集团的权力和财富也随之膨胀,其中不乏一些利用佛教进行敛财,甚至干预政治的僧侣。这些僧侣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变得奢靡,与佛教的清修本意相悖,失去了其精神感召力。
民族文化认同的淡化: 辽朝作为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其统治合法性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契丹族的民族特质和军事实力之上。过度吸收和推广占统治地位的汉族文化(在此案例中是佛教),可能会导致契丹族自身的民族文化和认同感逐渐淡化,削弱其凝聚力。当一个统治民族的文化根基被稀释,其统治的稳定性自然会受到影响。
统治的松弛与腐化: 佛教的某些思想,如因果报应、来世解脱等,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也影响了统治者对现实政治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使得一些统治者沉溺于宗教事务而忽视了国计民生和边防巩固。

3. 最终衰落的逻辑: 辽朝后期,由于经济负担加重、军队战斗力下降、内部矛盾激化(包括契丹族内部的分歧和对汉民的压迫),加上来自北方的女真族的崛起,辽朝最终被金朝所灭。尽管佛教作为一种文化,对辽朝的文化发展有一定贡献,但在“释废”的语境下,强调的是其对辽朝国家机器运作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军事和民族精神的侵蚀。



“金以儒亡”:金朝走向衰落的原因

“儒”在这里指的是儒家思想和制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金朝后期,由于过度模仿和照搬汉族儒家政治制度,特别是被汉族儒士集团所控制,导致其统治阶层的民族特性丧失,与被统治民族(汉族)的矛盾激化,最终走向了灭亡。

详细解释如下:

1. 女真族的崛起与汉化过程:
金朝的建立者是女真族,一个位于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女真族同样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鲜明的民族特征。
金朝灭辽、灭北宋后,统治了广大的汉族地区,这迫使其不得不面对如何统治汉族民众的问题。
为了稳定统治和治理国家,金朝统治者不可避免地需要吸收汉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儒家思想作为中原正统的治国理念,自然成为金朝统治者学习和借鉴的首选。

2. 金朝的“汉化”政策与儒士集团的作用:
金朝前期,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策略,保留了部分女真族的习俗和制度。但随着统治的深入和汉族人口的占优,汉化进程逐渐加速。
金朝在建立政治制度时,大量借鉴了唐宋的官僚体制,采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并推行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许多汉族儒士在金朝朝廷中担任要职,他们凭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和对汉族政治体制的熟悉,深刻地影响了金朝的政治走向。其中一些人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希望将金朝改造成为一个与宋朝类似的汉族王朝。

3. “以儒亡”的负面影响:
女真民族特性的丧失: 当金朝统治者及其精英阶层过度模仿汉族制度和文化,学习儒家“文治”思想时,他们自身原本强悍的游牧民族的政治智慧和军事特长可能被削弱了。许多女真人开始养尊处优,学习汉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不再擅长骑射。这种民族精神的衰退,是其统治根基动摇的重要原因。
汉族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身份认同危机: 金朝虽然在制度上模仿汉制,但其民族身份始终是女真族。当统治者试图完全“汉化”,甚至被汉族士大夫集团所主导时,反而容易引起女真贵族内部的反弹和不满。同时,对于被统治的汉族民众来说,一个试图完全脱离自身民族特质的统治者,未必能赢得他们的真心归附。
民族矛盾的激化: 汉族儒士集团在推动汉化的过程中,往往忽视或压制女真族的民族习俗和政治特权,这加剧了女真统治者与汉族精英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汉族普通民众可能也对金朝的统治存在民族情感上的隔阂。这种民族矛盾的激化,为后来的反抗埋下了伏笔。
政治上的僵化与保守: 儒家思想在某些方面也可能导致政治上的僵化和保守。当朝廷过度依赖汉族士大夫时,可能形成一种脱离实际的文牍政治,忽视了国家面临的实际军事和经济问题。
被蒙古所灭亡的深层原因: 最终,金朝正是被蒙古所灭。蒙古崛起于北方,其民族特性和军事实力远超金朝后期衰弱的女真人。金朝在“以儒亡”的过程中,其统治阶层的民族力量被削弱,军事实力也出现下滑,这使得它在面对同样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蒙古的强大攻势时,显得力不从心。



总结与辩证看待

“辽以释废,金以儒亡”这两句话,并非绝对的因果论,而是一种高度概括和历史反思。

对于辽朝: 佛教的兴盛并非导致其灭亡的唯一原因,辽朝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内政治理的失当、民族矛盾、经济困难以及外部敌人的强大(如女真)。但佛教在国家财政、社会资源分配和部分统治者思想上的影响,无疑削弱了其统治的根基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对于金朝: 儒家思想和制度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朝的稳定和发展,使其能够有效地统治广大的汉族地区。然而,“以儒亡”强调的是过度或不当的汉化,尤其是当这种汉化导致统治阶层丧失了本民族的优势,并加剧了民族矛盾时,就成为了其衰落的重要因素。金朝的灭亡也与蒙古的强大、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以及对日益增长的军事威胁应对不力有关。

这两句话更像是一种对少数民族政权如何处理与主流汉族文化关系的警示。少数民族政权在入主中原时,需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和制度来巩固统治,但必须注意保持民族的独特性和优势,避免过度丧失民族特性,并妥善处理好民族间的关系。否则,民族的融合就可能变成民族的消亡,而这种消亡又会反过来影响其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总而言之,“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是对两种不同治国策略下少数民族政权可能面临的挑战的深刻洞察,揭示了文化融合与民族特性保护之间微妙而关键的平衡艺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想起了好久以前看过的文章 翻出来分享一下 还是很有意思的

如果你是一个生活在1000年前的金国公民,你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养了几年的羊终于肥了,你出门卖自己家的羊,收购羊的商人是宋朝来的大客户,他给你的钱是大观通宝,而你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你去集市买几尺布料给孩子做衣服,你买的布料是临安产的,对了,事实上,整个集市上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不是进口的。你付给老板一把大观通宝,老板收下,找给你一把崇宁通宝,你们俩都没有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这样的日子每天都在重复,你每年都在辛苦地养羊,但是,生活一点也没有变得富裕。你实在想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导致自己的贫穷,事实上,你可能从来就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老百姓为什么穷,就像太阳为什么升起,不值得想。

  偶尔谁去了一趟临安,那可是值得他夸耀一辈子的大事,临安的繁荣,南朝的富庶,是大家从小就听到的传说,听说那边“农夫蹑丝履,走卒类士服”,咱这边县上的干部家才有丝履,平时还舍不得穿。

  可惜,临安就像天堂,大部分人这辈子没有机会去见识。

  年尾,官差来收税了,你家纳的还是大观通宝,官差没有说什么,他也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言归正传:

  如果你觉得货币战争是个很酷的新名词,那1000年前的这一幕肯定已然震惊了你一下。

  要讲宋朝的货币战争,不得不从《澶渊之盟》说起。

  说起《澶渊之盟》,我们又想起不平等条约和杨家将了,大家都知道老杨家“七子去六子还”死的那个惨烈,烧火丫头都上了,最后皇帝老儿还是贪生怕死签了议和条约,跟汉族人提《澶渊之盟》,那感觉就跟提《南京条约》差不多。

  《澶渊之盟》的内容大体上有这么两条: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以后,谁家的皇帝年纪大,谁家皇帝就是哥哥。

  二、宋每年向辽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开展自由贸易。

  第一条,今天看,这不但不是不平等,甚至是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宗旨的。

  第二条,汉族骂条约不平等,主要是因为这第二条,但是,我们嘴上骂归骂,心里要清楚牌局。十万两白银是个什么概念,大宋的岁入,是一亿两,打宋辽战争,每年军费是五千万两。

  关键在于第二条的第二款,两国开始自由贸易。

  这“岁币+自由贸易”可太厉害了。

  大辽除了卖羊卖马能有什么贸易基础?他几乎没有任何产品可以输出给宋,而宋的每一种商品都是辽需要的。开始辽还卖一些马,后来发现大宋的骑兵越来越多,就不敢再卖马了,萧太后下令谁出口马,杀谁全家,结果,边境贸易从一开始就变成一边倒的对宋贸易巨额逆差。大辽收的岁币,到年底全被大宋赚得干干净净,每年还倒赔。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岁币更像今天中央支援边疆建设的财政补贴。

  大辽不懂经济,后来就干脆不发行货币了,反正发行出来,也没老百姓认,即使大辽皇帝本人也觉得只有大宋的钱才是真正的钱。

  要了大辽老命的货币战争,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开始了。

  结果是,一百年双方无战事,大辽的财富通过货币战争,源源不断输入大宋。大宋的先进文化传播渗透进了大辽的每一个毛孔。

  金灭辽,大宋跟金打了一下,发现也打不过金,就跑到南方继续与金玩货币战争,大金不知是计,接受了“岁币+自由贸易”的游戏规则,也放弃了货币发行权,全国继续使用大宋的货币,结果一百年后,大金也虚得不行了。

  今天的古代钱币收藏界,很难找到辽和金的铜钱,反倒是宋的铜钱既质量好,又款式多,数量多得比清代的还便宜,就是这场旷日持久三百年的货币战争的遗迹。

  蒙古灭金后南侵,大宋的群臣拒绝议和,非要PK蒙古,结果,汉族的

历史

从此走入黑暗。

  研究元史,其实蒙古人最初是想跟大宋继续“岁币+贸易”游戏的,只不过价码要得比金高了,价码再高,它也是要用大宋铸的币,可惜啊!

  大宋皇帝通过铸币,实际掌握了北方的财政权。北方的原材料与劳动剩余价值,通过自由贸易和使用南方的铸币,源源不断地输入南方,换回南方的商品,这种壮观的南北货币战争,持续了整个辽、金与宋对峙的三百年

历史

  与今天中美之间的货币战争不同的地方在于,那时的局面,相当于今天的美国政府放弃美元,国内全部使用人民币并与中国自由贸易,中国商品与人民币迅速充斥了美国,几十年后其结果不言而喻。

  1000年前这段有趣的货币战争

历史

鲜为人知,十分值得后世玩味。后世史家总觉得,金与辽的迅速腐化、衰亡,是由于金、辽两朝统治者心理汉族化,生理女性化造成的。殊不知,经济上被掏空,才是帝国日益虚弱的根本原因。

记得没错的话 春秋时期管仲与齐桓公也有过类似的手段,可以肯定的是:大国之间的斗争不是一两场战争就可以解决,双方都聚集了一大片土地上的优秀人才,大家都不是吃素的。

当然,也不是说经济上的打击就直接导致了辽、金的灭亡,但是历史进行到这个阶段,至少说明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些问题。教科书不是教导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么~


++++++++++++++++++++++++++++++++++++++++++++++++++++++++++++++++++++++

+++++++++++++++++++++++++++++++++++++++++++++++++++++++++++++++++++++


好了,感觉时间过得差不多了,估计新鲜劲过去差不多了。非常感谢大家,对这篇分享的文章给予这么多的关注,工作太忙抱歉,实在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和大家讨论,至于那些问题,在这里表达一下我的个人观点吧。

首先毫无疑问,宋是一个相当伟大的朝代,商品经济异乎寻常的发达,也就自然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当然这其中的基础是宋本身手工业十分发达,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以来经济发展的一个巅峰这也就奠定了其手工制品在辽、金地域大规模倾销的基础,所以如果大宋的统治者发现其商品在大辽畅销的情况下,开放自由贸易应该是大宋统治者有意为之,也许一开始只是想收回部分赔款的损失,也许一开始就想到了经济打击,这个也许无从考证了吧。

第二,大宋的军事实力并不见得有多弱,或许可以说,那个时期少数民族实力发展到了另一个阶段(不要跟我说汉唐时期,谁谁谁打击匈奴,本人无力吐槽那些跨越历史时间线的比较),我并不认为新兴的女真部落可以和大辽正面对抗,没有宋,它一样无法灭辽。(至于宋被金击败,没办法就是指挥上失误,不能否认的是即便败了,金并没有灭宋的实力,要知道蒙古是在武力达到空前强大的阶段之后,才有了灭宋的资本的)同时,历史上乱世出英雄,宋时期的将星并不比其他时代少,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战争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使其在对抗如此之多的外族虎视眈眈的时候,屹立不倒。那个时代,各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恐怕都不是一两场战争就能灭了得吧。

第三,货币。宋的铸币税很低,是因为它铸了太多太多的币,甚至还印了大量的纸币,民间的、官方的......(换今天的话叫印了太多太多的钞票),至于为什么通货紧缩,为什么有这么多钞票,为什么不是通货膨胀,北方财政权被剥夺缺乏史料等等等等。烦请各位自行寻找答案,我只想说宋主动的一方,这里的逻辑关系是可以想清楚的,大规模边境贸易对国内肯定有很大的影响,这是取舍的问题,至少在 结果上看,这个取舍很成功。另外试想,如果说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里有大量别国的货币流通,那这个国家的经济到底是谁在掌管??

最后感谢linlin can @linlin can的建议加入一段话:

蒙元是武力的巅峰,而宋的资本观念还只是萌芽阶段,二者必然一个能量级的,这或与是历史的必然~~~

user avatar

唐季,汉道大衰,儒以艳文乱法,释以来世避役,道以成仙欺君,上师以极乐惑人,天主遣洪天王扫北,更有真主混一河西,东向陇川,关中以窥黄帝之陵,故曰:

辽以释废,金以儒亡,宋以道灭,元以喇嘛教之至尊宝典十六天魔舞通达极乐,岁在辛卯,天下大吉。。。。。。

这一年,穿越者八八念诵着姬轩亦同学对自己的教诲,在清冷的皇觉寺醒来。

明王降世,红光动天。


远迈汉唐的野望,就从今夜开始。


咕噜,玩得好开心。。。。。

user avatar

游牧民族定居化后腐化,接着被定居民族赶粗或者同化,都是倒果为因的结论。

问题其实很简单,既然是游牧民族,如果人口对定居民族又没有什么优势,迟早会被同化或者赶走。说战斗力云云的,那都是废话,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人民都很暴力的,但要是过上安逸生活,谁会怀念游牧啊。

而且……

游牧民族战斗力再高有鸟用,定居民族要是被逼的种不了地,一造反牵连人数上百万,看元末大起义。一堆农民把元朝刻意栽培的阿速军打得鸡飞狗跳,这群农民甚至攻入蒙古草原,烧了上都城。镇压这伙农民的,反倒不是什么维持游牧战斗力的蒙古人,而是带着汉人地主武装的察汗帖木儿、李思齐这些所谓地主土豪……

不过游牧民族的统治者嘛,经常会思考这些问题,觉得自己可以腐化可以玩乐,但自己的同胞一定要过苦日子,维持战斗力。

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

北魏皇帝用汉姓说汉语,全面汉化。但是却把鲜卑的苦兄弟留在六镇,估计也有让他们受苦维持所谓战斗力的考虑,但谁肯啊。六镇马上就暴乱了。

元朝贵族呆在北京,虽然还说蒙古语,但生活习惯完全汉化。于是还在蒙古高原受苦的蒙古苦兄弟就不高兴了,纷纷造个反闹个事,或者推举一个二百五高呼杀光汉人进京架空皇帝。

所以北魏刚汉化没多久就完蛋了。

大元刚九十来年,就彻底完蛋了。

还是我鞑子清看事最透彻,旗人纷纷进京,整天玩狗遛鸟。谁指望他们有啥战斗力啊。所以鞑子清居然笑到了最后。

user avatar

随笔写点看到居然有人支持,索性就认真写点:

所谓的胡人尚武精神,说白了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在草原上啃沙子,在深山老林里打野兽。一无所有者自然不怕失去,赢了就是掌握人间天堂,有机会联合起来抢南方富裕文明之地,自然动力无穷。

可等拿下中原后吃饱穿暖,囊里装满了抢来的财富,心满意足,自然尚武精神开始消磨,再往后两代人习惯了温柔富裕的生活,先祖的彪悍敢死之气自然荡然无存。要维持这种尚武精神?不进中原继续啃沙子打野兽,自然就有尚武之气,进了中原享福还想保持尚武之气?

难道大家跟着你杀进中原,就是为了吃苦受罪维持野蛮人的淳朴之风的?那大家来中原干啥?胡人统治者一边自己要花天酒地享受汉人提供的富贵和文明,一边要自己族人吃苦受罪保持所谓的淳朴之风来保持战斗力?没做梦吧?

忽必烈你自己搞上都搞大都修宫殿花天酒地搞的嗨却要底下人继续蒙古人过去草原上的淳朴野蛮人生活?乾隆爷自己六下江南,却想指望八旗各个向先祖学习,你们有病吗?满清没进关那会,其上层已经对汉家文明羡慕的要死争相模仿让皇太极怒不可遏三令五申禁止没结果了。富裕繁华对贫困落后,文明对野蛮的胜利,那是历史的必然。

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然所以强者,以衣食异,无仰于汉也。今单于变俗好汉物,汉物不过什二,则匈奴尽归于汉矣。其得汉缯絮,以驰草棘中,衣袴皆裂敝,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

大家都是正常人,羡慕繁华富裕喜欢文明讨厌野蛮是正常人性,要制止这个完全是和人性对着干。在草原上,在东北的深山老林里不是大家不想要这些东西,而是欲求而不得,正是因为大家喜欢这些,大家才跟着你们进军中原,如果大家都对这些财富文明没欲望,就喜欢草原的那一套,草原上这些都是现成的!大家有病跟着你杀进长城内啊。

…………………………………………………………………………………………………………………

而且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逆取顺守才是保全之道。要灭人之国,自然可以崇尚武力,自然可以鼓励大家崇尚竞争,崇尚权力,甚至阴谋诡诈无所不用其极。

天下已定了,帝国扩张已经达到了地缘的极限了,强弩之末难穿鲁缟了,你继续鼓励大家崇尚武力,崇尚权力,以及善于阴谋诡诈这是要对付谁呢?对外扩张不能就只能内斗自残了。

元朝就是最好的例子,忽必烈改汉制为什么遭到那么大反对?其实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样,同样是鲜卑人,鲜卑拓拔皇族近支一边倒的支持孝文帝,远支和拓拔贵族主流都反对,为什么?因为改汉制不是简单的说汉语改汉服甚至不是把大汗改成皇帝那么简单,而意味着实际权力分配制度的改变。

所谓汉制汉礼,不是空洞的文字礼法文化,而是实实在在的强化中央集权和皇权,削弱贵族势力。不如此,帝国不能长治久安。蒙元之所以完蛋那么快,蒙元是既面对文明选择多,又贵族势力强大,所以汉化势力始终不能获得全盛,由此导致的就是。元朝皇权弱势,贵族势力强大,由此权臣擅权,内斗层出不穷,甚至闹出两都之战的闹剧。

为什么不能继续对外扩张?你当忽必烈不想?然而灭宋之后,蒙元进攻日本进攻缅甸进攻印尼进攻越南屡屡失利。对西北诸王也是败多胜少(西域元朝长期停在吐鲁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西部,连伊犁都没到)。非不为也实不能也。既然如此,不能对外扩张,又不能强化君权巩固中央集权,那大家继续拿着枪杆子是要对付谁呢?

不建立稳定巩固的秩序,内斗削弱了上层,进入中原后的腐化又削弱了下层,武力不足用又不能文治汉化让被统治者认同统治者的合法性,不亡何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辽以释废,金以儒亡”这两句话,是史学界对辽朝和金朝兴衰原因的一种经典概括,虽然可能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和简化成分,但却深刻地揭示了这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统治策略、文化融合和民族特性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句话的含义及其背后的历史逻辑。 “辽以释废”:辽朝走向衰落的原因“释”在这.............
  • 回答
    德国联邦议院选举的尘埃落定,社民党(SPD)以微弱优势,仅领先联盟党(由基民盟CDU和基社盟CSU组成)1.6个百分点,摘得桂冠。这场激烈的选战,不仅标志着默克尔长达16年的统治时代的终结,更预示着德国政坛可能迎来一次重大的格局重塑。这场胜利,对于社民党而言无疑是一场久违的翻身仗。在过去一段时间里,.............
  • 回答
    约旦河西岸最近发生的70多名巴勒斯坦人因与以色列军方冲突而受伤的事件,无疑令人担忧,也确实让许多人嗅到了新一轮冲突的火药味。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意义以及它是否预示着新一轮冲突的开始,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背景、具体情况以及可能的发展走向。事件的发生背景: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约旦河西岸的局势从来都不是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现实中的法律和情感的复杂性。单纯地以“出轨”作为唯一理由就想顺利离婚,在很多司法体系下,尤其是在大陆法系背景下,并不是那么简单。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法律原则和人文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婚姻关系在法律上是一种非常慎重、需要特定条件才能解除的法律关系。很多国家和地区.............
  • 回答
    网易上关于“塔利班挨家挨户带走12岁女孩”的自媒体文章,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令人担忧的指控。要理性地看待这类信息,我们需要采取一种批判性思维和多方求证的态度。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分析角度和需要考虑的因素:一、 文章的来源和性质: 自媒体的特性: 自媒体平台允许任何人发布内容,这带来了信息传播的自由度,.............
  • 回答
    您提到的视频,如果属实,确实是一个令人非常不安和担忧的事件。无论受害者和施暴者的族裔背景如何,在公共场合发生如此严重的暴力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以下是我对这种情况的一些看法和分析,并尽量详细地阐述:1. 事件的严重性与普遍性: 暴力行为本身不可接受: 在纽约地铁这样的公共空间,发生任何形式的暴力.............
  • 回答
    西点军校,作为美国最负盛名的军事学府之一,其近期爆发的大规模作弊丑闻无疑是一个极其令人震惊且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学生作弊事件,而是触及了军校的诚信基石、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其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角色。要详细看待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丑闻的性质与规模: 大规模性质:.............
  • 回答
    美国与塔利班即将于下周举行谈判,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和多方面的解读。要全面理解此事,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谈判的背景和原因: 阿富汗的持续动荡: 自2001年美国入侵阿富汗推翻塔利班政权以来,该国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虽然美军及其盟友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塔利班一直.............
  • 回答
    美国中央司令部称美军从阿富汗撤军进程完成约一半,这标志着一个重要转折点,也预示着阿富汗未来局势将发生深刻变化。要理解这一表态及其潜在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关于撤军进程完成约一半的说法,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军事部署和撤离过程。美军的撤离不仅仅是士兵的离开,还包括大量的军事装备、物资的转.............
  • 回答
    看待长江、杰青、万人、优青、青长等人才计划获得者的真实学术水平,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地说,这些计划的设立初衷都是为了吸引和培养顶尖的学术人才,其获得者在统计学意义上,确实代表了当前国内学术界的优秀群体。然而,如果我们要细致地审视他们的“真实学术水平”,就需要剥离掉光环,深入到学.............
  • 回答
    如何看待人口中的“民族主义”?—— 一次深入的剖析“民族主义”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它承载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当我们听到人们谈论“民族主义”时,其背后的意图、情感和理解可能千差万别。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定性为好或坏。一、 理解“民族主义”的多.............
  • 回答
    关于美国“奥密克戎”毒株周感染率占比逼近四分之三这个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背后牵扯着病毒演变、公共卫生策略以及社会反应等多方面因素。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周感染率占比逼近四分之三”这个表述的含义。简单来说,这意味着在某个特定周内,美国报告的绝大多数新增新冠病毒感染.............
  • 回答
    服役仅11年,独立号濒海战斗舰(LCS2)的悄然退役,确实让人颇感意外,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这件事的背后,藏着许多关于现代海军舰艇设计理念、装备更新换代以及成本效益的复杂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独立号所在的濒海战斗舰项目(Littoral Combat Ship, LCS)本身就充满争议。这个项目最初的.............
  • 回答
    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海滩附近一栋公寓楼发生灾难性坍塌,本已牵动全球目光的搜救行动,却因建筑结构的进一步风险而被迫暂停,这无疑是一场残酷的现实考验。从人道主义角度来看,任何搜救行动的暂停都令人扼腕叹息,尤其是当被困者可能还怀揣着生的希望时。然而,从专业的搜救和工程安全角度审视,这一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合理且.............
  • 回答
    美国海军的“罗斯”号导弹驱逐舰进入黑海,这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背后牵扯着多方博弈和地缘政治的复杂考量。要理解这件事的意义,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直接的军事层面。美国海军舰艇,尤其是像“罗斯”号这样的宙斯盾驱逐舰,它们装备了先进的宙斯盾作战系统,可以同时探测、跟踪和拦截大量的空中、水面以及.............
  • 回答
    美军胡德堡基地(Fort Hood,现已更名为Fort Cavazos)近期发生的多起性侵和暴力犯罪事件,并导致十四名士兵被解职,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深感痛心的事件。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事件本身及其背景: 罪行的性质: 被解职的十四名士兵被指控涉及性侵、性骚扰、暴力.............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涉及印度社会中令人痛心的性别暴力和执法部门的腐败问题。这些事件揭示了印度社会在保障女性安全和尊严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关于印度女子被五人轮奸后又被警察强奸的事件:这类事件,如果属实,无疑是极其恶劣和令人发指的。它们反映了两个层面的严重问题:1. 社会层面的性别暴力泛滥: 印度一些地区仍然.............
  • 回答
    关于“@Damon DanceForMe”答主提到的“儿童教育必定用皮带抽陀螺”这一观点,我个人持保留和反对的态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任何形式的体罚,包括使用皮带抽打,都是一种暴力行为,在现代教育理念和儿童权益保障的框架下是被普遍反对的。我们先来解析一下“皮带抽陀螺”这个比喻。陀螺本身是一种玩.............
  • 回答
    阿塞拜疆武装力量总参谋长纳日梅金·古塞恩·萨迪戈夫(Najmeddin Guseyn Sadigov)疑似叛逃的传闻,这绝对是一个引爆眼球的重磅消息,尤其是在他这样一个关键岗位上。如果要详细分析,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传闻本身的来源和可信度。像萨迪戈夫这样高层的军事将领出现“疑似叛逃.............
  • 回答
    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无疑是20世纪最复杂、也最具争议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对他的评价,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人们对政治本质、主权、法治以及民主不同维度的理解。要深入理解施米特,就不能仅仅将他视为一个简单的“纳粹御用文人”,而必须深入其思想体系的肌理,去把握其对政治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