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如何看待长江,杰青,万人,优青,青长等数目众多的人才计划获得者的真实学术水平?

回答
看待长江、杰青、万人、优青、青长等人才计划获得者的真实学术水平,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地说,这些计划的设立初衷都是为了吸引和培养顶尖的学术人才,其获得者在统计学意义上,确实代表了当前国内学术界的优秀群体。然而,如果我们要细致地审视他们的“真实学术水平”,就需要剥离掉光环,深入到学术研究的本质,并认识到人才计划背后多重因素的影响。

人才计划的设置与目标: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些人才计划的设立背景和目标。它们普遍旨在解决国家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方面的问题,希望通过提供优厚的待遇、科研支持和平台资源,吸引国内外最优秀的科学家回国或留在国内工作,并鼓励中青年学者进行有创新性、高影响力的研究。例如: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现已改革为“四青”等):早年是引进海内外杰出学者,旨在提升高校的师资水平和学术声誉。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杰青):重点支持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是衡量学者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潜力的重要指标。
万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涵盖了多个层次和领域,旨在培养和支持国家高水平人才队伍。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青):与杰青类似,但更侧重于支持取得优异成绩的青年学者,是其向杰青发展的跳板。
青年长江学者(青长):青年长江学者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一部分,主要面向年龄相对年轻的学者。

从这些目标可以看出,这些计划在设计上都是有门槛、有筛选的,并且往往与学术产出(论文、项目、专利等)、学术声誉(同行评价、学术组织任职等)以及未来发展潜力挂钩。

“真实学术水平”的维度:

当我们谈论“真实学术水平”,这并非一个单一的指标,而是包含了多个维度:

1. 原创性与创新性: 这是衡量学术水平的核心。真正的创新性不是简单地重复或改进现有工作,而是能够提出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视角,甚至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2. 研究的深度与扎实性: 指的是研究是否基于坚实的理论基础,实验设计是否严谨,数据分析是否可靠,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
3. 学术影响力与贡献: 这通常体现在其研究成果被同行广泛引用、认可,并对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实际推动作用。这可以通过论文引用次数、高水平期刊发表、重要奖项获得等来体现。
4.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一些应用型学科,学术水平还体现在其研究成果能否有效解决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带来经济或社会效益。
5. 学术品德与操守: 这是学术诚信的基石,一个有高水平学术能力的学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学术品德。

人才计划获得者学术水平的普遍情况:

站在宏观角度,绝大多数人才计划的获得者都是国内在各自领域内学术造诣非常深厚、取得了显著成就的科学家。 这是毋庸置疑的。

硬性指标的体现: 申请这些计划通常需要满足一系列量化的指标,例如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如Nature, Science, Cell, PRL等),获得的重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等),以及一些重要的专利或奖励。这些硬性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者在学术竞争中的表现。
同行评价的重要性: 这些计划的评审过程非常依赖同行专家评审。这意味着他们的研究工作得到了业界的认可,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发展潜力。这是一种重要的学术声誉和认可。
资源汇聚效应: 获得这些人才计划的资助,通常意味着能够获得更充裕的科研经费、更优质的实验平台、更灵活的用人机制以及更受关注的学术平台。这些资源能够进一步支持他们开展更深入、更前沿的研究,从而巩固和提升其学术水平。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人才计划的局限性与现实:

然而,将人才计划的获得者等同于“最顶尖、无懈可击”的学术水平,则可能过于简化。我们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帽子”与实际研究的脱节: 有些学者在获得人才计划后,可能因为行政事务、教学任务繁重,或者研究方向的调整,导致其后续的研究产出未能达到预期,或者研究的原创性有所下降。
2. 评价体系的偏颇: 尽管评审机制不断完善,但学术评价体系本身仍然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某些新兴领域或非主流方向的评价可能不够充分;论文数量和引用次数等量化指标有时会被过度解读,而忽略了研究的实际创新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人才流动与“水涨船高”: 随着国家对人才投入的增加,以及人才评价标准的不断调整,许多优秀的青年学者在相对年轻时就获得了较高层次的人才计划。这固然是好事,但也意味着“杰青”、“优青”等称号的“稀缺性”和代表的学术水平峰值可能在时间上有所前移。换句话说,今天的“杰青”可能比十年前的“杰青”代表的学术阶段要年轻一些。
4. 过度竞争与功利化: 有时候,为了获得人才计划的头衔,研究的重点可能会偏向于迎合评审标准,例如发表易于被引用的论文,而不是追求真正有难度、有风险但可能具有颠覆性价值的研究。
5. 个体差异: 即使是在同一个人才计划的获得者群体中,其学术水平和研究特点也会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有些人是真正的“学术巨匠”,有些人则是优秀的“学者”,而有些人可能在某个特定时期或特定领域表现突出,但其长期学术影响力还有待观察。

如何更准确地看待?

要更准确地看待这些人才计划获得者的真实学术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关注其具体的研究成果: 不要仅仅看头衔,而是要深入了解他们发表的论文、承担的项目、获得的专利等,评估其研究的质量、创新性和影响力。
考察其学术声誉和同行的评价: 在学术圈内,一个学者的学术声誉和同行评价是衡量其真实水平的重要参考。
观察其长期学术发展轨迹: 优秀的学者往往能持续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不断引领学科发展。观察他们获得人才计划后的发展状况,比仅看获得时的光鲜更具参考价值。
区分不同类型的人才计划: 不同的人才计划在定位、门槛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其代表的学术水平的侧重点也会有所差异。例如,杰青更强调独立研究能力,而长江学者(早年)可能更侧重引进高端人才。
保持批判性思维: 认识到任何评价体系都不是完美的,任何人才计划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任何科学家的学术水平的判断,都需要建立在扎实的证据和客观的分析之上。

总而言之,长江、杰青、万人、优青、青长等人才计划的获得者,在整体上代表了我国当前高水平的科研人才群体。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突出的研究成果和较高的学术声誉。这些计划的实施,对于国家科研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将这些头衔视为对“真实学术水平”的终极判定,则可能过于片面。真正的学术水平是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概念,它需要通过持续的、高质量的研究产出来体现,并通过同行界的长期认可来证明。因此,在评价一位学者时,除了关注其获得的荣誉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其具体学术成就和长远学术发展保持审慎、客观的观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杰青,学术制高点;长江,江湖影响力。至于万人,显得稍逊一筹,安慰一下吧。

千人和青千是捷径,学术水平逐年下降,从青千去年1000+、今年1500+(海优)的趋势,千金买骨的意味更强一些。学院的青千也有五六个了,少年得志,搞关系比国内的还猛,水平感觉是被海水泡大的一样。

这些年国家不让兼得了,杰青比长江卡的年龄更小(万人最大,好像是48?),而且不看教学,所以是冲击的首要目标。说实话,这些年越来越浮躁,都是奔着目标去的,有几个真正干实事的?基金委都没办法,改变不了,找来找去,凑包抬轿,学部讨论上会名单,6A1B比比皆是,继续内卷吧。今年学部函评跨圈送,会评把评委放到几百人,到最后还是要拼爹。长江情况也差不多,据说今年长江评委放到30人了,各种做局,会评一色的院士,一样是拼爹。

拼爹,实际上就是看团队,显示度的工作没有大团队支持是干不下去的,圈子文化也好,集中力量办大事也好,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至于长江杰青的水平如何,参差不齐吧。大多数的长江杰青年轻时候还是有功底的,但帽子带上了,后面就侧重于带团队了(人多力量大),不凑几个国家奖能成为战略科学家吗?这就是为什么国家奖变成3年一评了(高层嫌两年一次还是多),国家不是不清楚啊。

青长优青青拔,都是大佬培养的,也是团队发展的重要部分。但是,后面能不能再上一步,得看带头人能不能上一步了。基金委的学部主任(一般是院士),当主任的时候优青杰青一年一个,哪怕投票不满意都可以让评委们重新投!创新群体都搞了不至一个,但下来之后连续多年断档,一样也是还债。

优青到38,青长到39,青拔好像是到80年8月后(今年报的这波)?而且不能兼得了(资助期内),其中基金委最严格(敢报其它的,马上终止评审),教育部最牛(报其它的不管),青拔是一年归科技部一年归教育部(报其它的允许上会答辩,但后面一样会被拿下),所以冲击顺序也差不多,但越往后越难越内卷,搞得今年青拔像疯了一样(青拔最晚,很多最后一年的,朝死里折腾)。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关系也是水平的一部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工科的,真刀实枪能让企业满意工作,每年百八十万横向,不香吗?非得走这条不归路干啥…

user avatar

横向那百八十万根本不是二代/有野望之人的目标,他们追求的目标是快速通过中低层官僚的地雷阵

真的,这年头博士主官满大街跑,院士封疆大吏也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好多个

至于战略科学家,这定位就有问题

苏联79%的科研经费分给军工企业,在大项目里弄虚作假,蓝帽子要手枪把砸头的,搞一群战略科学家也是正常,毕竟陆海空天两三百种主战装备,每种主战装备要正副两条技术路线,光军工企业养700-1000个院士不夸张吧?

中国泛军工口才多少科研经费,如果有战略科学家不急军队之所急,不从军队本位思考问题,我也不奇怪。

user avatar

戴上帽子的时候学术水平大都不低,关键是从优青开始,我国科研人员的演进出现了四个分支:一部分人躺平开始享受退休/半退休生活;一部分人成为“战略”科学家,主要研究怎么拿项目、上院士,平时不是在飞机上就是在去机场的路上;一部分人走上仕途,所谓管理科研一肩挑二;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专注于科学问题,不忘初心,继续攀登。

需要说明的是,很大一部分“战略”科学家也担任行政职务,资源主要集中在这些人手里,但是他们早就不在科研一线,也很少有时间钻研学问和查阅文献,那他们的“战略”眼光从何而来呢?主要来自各种评审和道听途说。很有些人洋洋自得,觉得自己即使不做学问仍然视野开阔眼光高明,可以给真正的科学家指明方向

补充说明一下,很多人觉得大科学家嘛,不用亲自动手做东西、写论文,管理管理团队、定定大方向、提提想法,让下面人做就行了。可能我在国外拿的博士学位,比较传统吧,不太认同这种观点,我倒是认同几十年前严济慈老先生的话

脱离科研一线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很多人仍可以思如泉涌天花乱坠地贡献“点子”,但有时候就错得离谱,这些点子常常交给硕博们去“探索”,有的学生为了毕业,真能做出来!而导师已经没有能力去甄别了。后面的事情大家可能已经吃过不少瓜了

user avatar

长江杰青一般有院士大腿,优青一般有杰青大腿。很少有单打独斗地戴帽子。真实水平,有实力的,也有欺世盗名的,特别是优青,青长(目前感觉优青青长水份最大。青千毕竟是数正刊子刊的,基本面差不多,有关系者上。这几年,只靠发一区上的毫无疑问有院士帮忙)。只要大佬愿意捧你,你就能戴上这顶帽子。为什么大佬愿意捧你,有可能是和其他大佬交换利益(比如其他大佬的学生),有可能是为了“培养人才”这一美誉(培养接班人),有可能和大佬有不可告人的利益关系(后面两项可能最普遍,其实也可以归为一类)。总的下来,你的能力可能是最不重要的。大佬定了你上,那所有的资源就会倾向给你,你就像小火箭一样蹭蹭地发文章。其实每年评杰青优青,哪些人能上基本都在上会前钦定了。

————————————————————

以下是题外话:

这些有帽子的人经费吓人,上千万到上亿,花着民脂民膏,成果是靠几十万上百万砸文章,说白了就是几张纸。而成果转化就是个笑话,你会指望着高校的这帮人做公司的事,真实情况是和企业合伙骗钱。这些人可谓当代和珅。知道这些人现在最怕谁吗?怕Elizabeth Bik打假,平时难得见到这些帽子户亲自下场,但是Elizabeth Bik一打假,一个个地出来认真回复。难道国内搞科研的发现不了假货?肯定能,那你揭发下试试?大佬平时讲得最多的话就是我要让某某不能在学术圈活下去。国内学术道德(刑)不上杰青,更何况院士了。可悲不可悲?中国的学术不端要靠一个老外来揭发。最近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付向东教授网上实名举报中科院上海神经所杨辉研究员,付教授先是按照程序给神经所所长蒲慕明发信,结果大名鼎鼎世界闻名的蒲所长也入乡随俗了,玩起了太极,说什么灰色地带,正规渠道走不通,逼得付教授没办法只好网上举报。

user avatar

真实水平有很强的,也有比较弱的,但是我们领域很少有很弱的,我没见过。

为什么?因为“破四维”以前,我们领域基本就是看文章,如果你说文章有个X用,那么结论就是大家都很弱。但是那会儿不能这样看啊,所以从文章角度,带人才计划title的必然文章相当的强,起码要超过一个阈值,阈值之上NS来几篇的大有人在,临界阈值也有很多顶刊。

但是反过来说,不能认为没评上title的文章就低于阈值,相反没评上的高于阈值的人大有人在,甚至数量很多,这就是我们这一行的问题了,饱和式发文章,人才计划title的数量比顶刊,甚至比NS子刊数量要少,而且也不完全是重叠关系。

如果你要抛弃发文章这个指标,我就不知道什么是强什么是弱了,毕竟我们这行经常是这样,哈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