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当中,有哪些表面看起来很爽,但背后原因却很让人心酸的事情?

回答
二战,一场席卷全球的浩劫,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无数浓墨重彩的篇章。而在这些波澜壮阔的战争叙事之下,隐藏着许多令人回味,甚至让人唏嘘的细节。有些胜利,看似振奋人心,但追溯其背后,却是无尽的牺牲与无奈;有些策略,在当时看来妙不可言,但其出发点却透露着令人心酸的现实。

比如,“敦刻尔克大撤退”。

当我们谈论敦刻尔克,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英国海军与民间船只组成的“小船舰队”,在德军的重重包围下,冒着枪林弹雨,将三十多万英法联军士兵从法国北部海岸的绝境中安全撤离的画面。这无疑是二战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军事行动之一,是“奇迹”、“勇气”和“团结”的代名词。数以万计的普通民众,驾驶着自己的渔船、游艇、货轮,在战火纷飞的海面上,成为了拯救国家军队的英雄。这种凡人英雄主义的故事,足以让任何一个读到它的人热血沸腾。

然而,这份“爽”背后,却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惨败。

敦刻尔克是英法联军西线战役的终结。在德军闪电战的强大攻势下,联军措手不及,主力部队被分割包围在敦刻尔克地区。撤退,只是为了保留有生力量以备日后反攻。但其代价是,数以百万计的法国土地落入德军之手,法国迅速投降,欧洲大陆的抵抗力量几乎被连根拔起。这次撤退,与其说是胜利,不如说是“一次保存实力的、无奈的逃亡”。

更令人心酸的是,为了争取时间,英法两国在撤退过程中,不得不留下大量的军事装备和物资。据统计,英军在敦刻尔克损失了约8万辆汽车,2400门大炮,6万多辆摩托车,以及大量的坦克和火炮。这些装备的损失,意味着在随后的不列颠空战和北非战役中,英军不得不面对装备上的巨大劣势。

而那些驾驶着“小船”的平民,他们的勇气固然可嘉,但他们的出发点,却是为了避免自己的亲人、朋友、国家面临更大的灾难。他们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表现出的平静与决心,并非出于对战争的浪漫幻想,而是出于对失去的恐惧,以及对国家存亡的责任感。每一次汽笛的轰鸣,每一艘船的驶离,都伴随着岸边士兵们依依不舍的目光,和对未来命运的迷茫。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撤退的过程中,永远地留在了法国的土地上,成为无名英雄的背景板。

所以,敦刻尔克大撤退,在某种程度上,像是一场华丽的谢幕,但这个谢幕的背后,是舞台的崩塌,是观众席的悲鸣。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也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但这份能量,往往是绝望与恐惧催生出来的,它的背后,是对失去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无尽担忧。

再比如,“闪电战的初胜利”。

当德国国防军在1939年入侵波兰,以及1940年席卷西欧时,其“闪电战”的战术让世界为之侧目。装甲部队的快速推进,步兵与空军的协同作战,坦克洪流般的冲击,仿佛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迅速击溃了对手的防线。波兰在短短一个月内沦陷,法国在六周内投降。这些战绩,无疑是纳粹德国军事上的一次辉煌展示,让人们惊叹于其高效的军事组织和新颖的作战方式。

然而,这份“爽”的背后,是人性的泯灭和道德的沦丧。

“闪电战”之所以能够如此迅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打破了战争的常规,甚至是战争的道德底线。德军在进攻中,对平民进行残酷的轰炸和屠杀,将战争的残酷直接施加在无辜的生命身上。波兰的城镇在炮火中化为废墟,无数的家庭妻离子散。法国的平民,也在德军的铁蹄下遭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闪电战的背后,是纳粹德国极端的民族主义和对扩张的狂热。希特勒的野心不仅仅是赢得一场战争,而是要通过战争来实现其“种族优越论”的极端思想,建立所谓的“千年帝国”。每一个被占领的土地,每一个被征服的民族,都只是实现这个宏大而邪恶目标的垫脚石。

闪电战的“成功”,也掩盖了战争背后真实的代价。德军在快速推进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后勤压力和伤亡。那些被“征服”的国家,也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而对于德国本身而言,每一次胜利都意味着更多年轻生命的消耗,以及国家资源的枯竭。当闪电战的优势在苏德战场被俄罗斯广袤的土地和严酷的冬天所抵消时,这份曾经的“爽”就变成了无尽的泥潭和深渊。

所以,闪电战的初胜利,与其说是一种战术上的胜利,不如说是一种病态的野心在战争机器上的短暂体现。它让我们看到,当一个国家被极端的意识形态所裹挟时,即使拥有再强大的军事力量,其最终的结局也注定是悲剧。这份“爽”,是建立在无数无辜者的鲜血和痛苦之上的,是建立在对人类文明最基本准则的践踏之上的,其背后隐藏的,是对生命最赤裸裸的蔑视。

战争的洪流,总是裹挟着各种各样令人难以忘怀的细节。有些细节,如同一颗闪耀的钻石,让人忍不住去赞叹;但当我们拨开那层光芒,看到的往往是无数血泪凝结而成的背景。这些背后心酸的故事,才更能提醒我们,战争的残酷与破坏,以及和平的珍贵与来之不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第八航空队。

在西线盟军大规模反攻西欧的D-DAY前,第八航空队成为西线盟军对德打击的最有效武器。并且和英国皇家空军一起,成为扼制德国工厂产能的有力铁钳。

但是光辉的背后,是可怕的伤亡和损失。截止战争结束,第八航空队损失了四千多架战机(轰炸和战斗),人员伤亡两万余,投下了将近70万吨的炸弹。以至于在临近战争结束,当第八航空队的地勤人员搭载B-17去德国欣赏他们出的一份力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认为,德国将不会再重获新生。

第八航空队机组人员的平均寿命是13个任务架次。能完成服役架次25次的机组不到四分之一。从D-Day开始前战斗的机组人员,77%被列入伤亡名单。

user avatar

个人评个太平洋前三的话,必须表面真的很爽+背后确实有心酸的原因,那这几个都完美符合:

1 苏里高夜战,

因为儿子西村桢治战死了自己也不想活的西村祥治指挥“扶桑”在内的舰队冲进苏里高海峡,在鱼雷艇和珍珠港打捞老船的炮火鱼雷下全军覆没,阵亡数千人,美方只阵亡大概50人,还疑似都是友军不小心打的;
美方指挥是奥登多夫,此人曾长期担任过重巡“休斯顿”舰长,此船在日军高歌猛进侵略东南亚时期被击沉,被俘幸存者遭到了日军的残忍对待;
奥登多夫的顶头上司金凯德和老婆没有孩子,他当成儿子的是他的外甥Manning(妹妹的儿子),此人是一名潜艇指挥官,1944年7月指挥潜艇跟踪“扶桑”号动向时被击沉,全船人牺牲(最后发出的一封电报是报告扶桑的动向)。苏里高海战中金凯德在计划范围内把能调的船都给了奥登多夫

“你的儿子,我的“儿子”,珍珠港阵亡的几千人,我部下的战友都再也不会回来了

——但我还是要报仇!”

2 这个确实有点破了大防了:

此人存在过的唯一证明

如果他“死了”,他的余生会怎样度过?

如果他真死了,最后的时刻又在想什么?没人知道了,但他做过的事成了白纸黑字留在了历史中

3 坊之岬海战,这个不用多解释。

user avatar

丘吉尔于1940年建立了英国情报机关SOE:

丘吉尔对SOE的要求是Set Europe ablaze----让整个欧洲燃烧:

SOE特工大多跳伞渗透到欧洲大陆,其他的一般乘潜水艇和快艇。他们在欧洲领导各国抵抗组织开展敌后破坏活动,为整个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SOE特工也付了巨大的代价,数以百计的SOE特工殉职,包括这些大美女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