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当中天气是否对海战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反潜?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那场波澜壮阔的全球性冲突中,天气,这个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无法掌控的自然力量,对海战的影响绝非细枝末节,而是常常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键角色。尤其是在那场旷日持久的反潜战中,恶劣的天气条件更是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成为了某些战术的天然屏障。

让我们聚焦于大西洋战场,这里是反潜战最激烈的舞台。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其生命线完全依赖于海上补给线的畅通。德国潜艇部队的目标,就是切断这条生命线,将英国拖垮。而在这片广阔而多变的大西洋上,天气扮演的角色远比你我想象的要复杂和深刻。

恶劣天气:潜艇的天然庇护所与盟军的噩梦

首先,从潜艇的角度来看,恶劣天气有时反而是他们的“保护伞”。潜艇,特别是早期型号,在水面航行时非常惧怕风浪。然而,一旦潜入水下,尤其是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下,潜艇的声响会被海浪的轰鸣声所掩盖,这极大地增加了被盟军声纳探测到的难度。这意味着,在狂风大作、巨浪滔天的天气里,潜艇艇长们反而可以更安全地进行水下机动,甚至能够冒险在水面进行一些操作(如充电),而不易被发现。

更进一步说,恶劣的天气会严重干扰盟军的搜寻手段。盟军在搜寻德国潜艇时,主要依赖以下几种方式:

雷达: 雷达在探测潜艇时效果显著,但强烈的雨雪、雾气以及高海况都会极大地削弱雷达的探测能力。大雨形成的雨滴会在屏幕上造成虚假信号,而浓雾则几乎让雷达形同虚设。
声纳: 声纳是反潜战的核心装备,用于探测水下目标。然而,海面状况恶劣时,水下声波的传播会受到严重干扰。海面剧烈的波动会产生大量的背景噪音,使得潜艇发出的微弱声响难以辨别。此外,水温层(Thermocline)在不同天气条件下也会发生变化,影响声波的折射和传播,使得声纳的有效探测距离大大缩短。
目视搜索: 舰载飞机和水面舰艇上的观察员进行目视搜索是另一种重要手段。但低云、浓雾、暴雨等天气会直接导致能见度急剧下降,使得在数海里之外就难以发现潜望镜或浮出水面的潜艇。一架在浓雾中起飞的侦察机,其侦察效率几乎为零,反而可能因为迷失方向或撞上波涛汹涌的海面而自身难保。

想象一下,一艘被数架反潜飞机或数艘驱逐舰围追堵截的德国潜艇,如果突然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整个海域被搅得天翻地覆。盟军的飞机可能不得不返航,驱逐舰也可能因为风浪太大而无法有效展开鱼雷攻击或投放深水炸弹。在这种情况下,潜艇艇长们往往能抓住机会,利用恶劣天气巧妙地摆脱追击,重新消失在茫茫大海中。

盟军的挑战与适应

对于盟军的反潜部队来说,天气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他们必须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执行任务,这不仅考验舰艇的性能和船员的毅力,更考验指挥官的判断力。

航行安全: 在狂风巨浪中,即使是最坚固的驱逐舰也可能面临倾覆的危险。高速航行容易导致舰体受损,而低速航行则会大幅降低搜寻效率。船员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需要克服晕船、疲劳以及巨大的心理压力。
武器使用: 巨浪会使得舰艇的姿态剧烈变化,这将严重影响鱼雷和深水炸弹的精度。深水炸弹需要以一定的深度和角度准确投放到目标附近才能有效杀伤潜艇,但在颠簸的甲板上进行这种精确操作是极其困难的。有时,投掷出去的深水炸弹甚至可能因为巨大的落差而直接被海浪冲散,失去杀伤力。
侦测设备的局限性: 正如前面提到的,雷达和声纳在恶劣天气下的表现大打折扣。这意味着盟军在这些时段的反潜能力会显著下降,给潜艇提供了喘息甚至反击的机会。例如,在北冰洋的一些海域,冬季恶劣的天气和漫长的极夜,使得反潜行动变得异常困难,德国潜艇在这些区域的活动相对更为自由。

并非总是单向的影响:天气与战术的结合

然而,天气的影响并非总是单向地有利于潜艇。盟军也学会了如何利用或应对天气。

“黑夜是我们的掩护,暴风雨是我们的盟友” 德国潜艇艇长们确实会这样想,但盟军也明白,在能见度极低的时候,无论是水面舰艇还是潜艇,其战术灵活性都会受到限制。尤其是在反潜护航中,如果一艘商船在恶劣天气中被击沉,幸存者在海上漂流等待救援,其处境也异常危险。
反潜装备的进步: 随着战争的深入,盟军在反潜技术上的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新型的高性能雷达能够穿透一定程度的雨雾;更先进的声纳系统在处理背景噪音方面有所提升。尽管如此,恶劣天气依然是它们难以逾越的障碍。
特定海域的气候规律: 例如在英吉利海峡或挪威海域,某些季节的雾气和风浪是有规律的。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会根据这些规律来调整巡逻路线和搜寻策略。例如,他们会知道在特定月份的某些特定区域,海雾出现的概率很高,并据此调整部署。

总结起来,二战中的海战,尤其是反潜战,天气扮演的角色绝不容忽视。 它既是德国潜艇艇长们在绝望中寻求一线生机的机会,也是盟军反潜部队必须克服的巨大挑战。恶劣的天气能够:

掩盖潜艇的行踪: 通过干扰雷达、声纳和目视搜索,为潜艇提供隐蔽性。
限制盟军的搜寻和攻击能力: 使舰艇难以航行和精确打击,削弱反潜装备的效能。
增加盟军反潜部队的风险: 使航行和作战更加危险,对船员造成身心上的巨大考验。

尽管盟军在技术和战术上不断进步,努力克服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但直至战争结束,天气始终是影响海战胜负的一个不确定但极其重要的因素。每一次在狂风巨浪中惊险地躲过劫难,或是每一次在浓雾中悄然浮出水面的潜艇,都深刻地提醒着人们,即使在最先进的技术也难以完全摆脱自然的掌控。这场海上较量,不仅是金属与钢铁的碰撞,更是人类智慧与自然伟力之间一场永恒的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天气当然会严重影响光学和电子设备,也会舰艇航速和人员轮替。

战斗舰队的第一反潜屏障是航速。一般来说,即便是在恶劣海况下,战斗舰队也能够保持一定的机动能力来减少潜艇的威胁。主要被影响的是商船护航。大多数时候护航队本身速度就不会太快,12节即属于“高速”航队,14节商船在战争早期基本上独立活动。大多数船队这种环境下是8节到10节左右的速度前进的,更低可以到6节。于是U艇进入袭击区域后,可以用10节以上,最高16-17节的水面航速可以获得相当的机动优势,从而占据袭击位置。这一点在法国沦陷后尤其明显。法国港口投入使用后,U艇在战斗区域的活动时间提高了四分之一左右,机动时间更长,袭击时间也更长。再加上潜艇总数的上升和挪威战役前击沉数字太不争气,这一时期的战果上升的很快。

把狼群战术归结于邓尼茨间战期间的创新没有问题。但是邓尼茨的创新并不只是集中使用潜艇这一点。间战期间RN在改进ASDIC的时候,邓尼茨提出了一个绕过声呐直接在夜间或者低能见度环境下发动水面袭击的方案。这个方案之所以可行有2个前提:1,就护航舰艇而言,RN一向反感过于复杂昂贵的舰艇,所以大多数反潜舰是围绕在ASDIC设计的非常纯粹的A/S舰艇,本身速度并不出众,在雷达出现前也缺乏有效的水面观测能力。一般来说,最低一档的武装拖船航速一般来说低于11节,其上的轻护舰在16节左右。U艇在火力上和水面航速上压倒这些舰艇,甚至短期内依靠AA可以压倒火力早期飞行船的向前火力,所以在条件允许时,完全可以在水面发起袭击,无需顾虑声呐搜索,然后在较差低能见度下高速撤离。这时水面舰艇甚至可能无法发现袭击者,即便发现也很难追上。2,即便是潜艇被发现被迫下潜,早期护航舰缺乏将其有效击沉的能力。因为扇面本身形状的问题,ASDIC在极近距离内无法有效追踪目标。而缺乏向前射击的反潜武器意味着反潜舰必须逼近距离才能驶过舰艇从舰尾攻击。

在早期反潜战中,这两者都很容易被天气问题放大。就水面袭击而言,如果要追上水面航速达到16-17节的潜艇,理论上舰艇速度应该达到20-22节为佳。达到这个航速限制的一般来说是护卫舰,快速护航舰(hunts class),GPS(黑天鹅级)或者驱逐舰。当然ML改造的sub chaser摩托艇,飞机和飞行船也可以达到这样的航速。但是即便是这些较大的护航舰也不一定可以在恶劣海况下达到20节的航速,比如黑天鹅级的稳定性就不佳,难以保持航速。快速护航舰(Hunts猎场级)在这种环境下表现好得多,但是建造条件更加苛刻。就水下袭击而言,恶劣环境甚至可能意味着航速更低的轻护舰无法有效追击水下的U艇。在缺乏舰载直升机(剑鱼不算直升机,笑)的环境下,航速上无法追上潜艇,则将其击沉的可能性甚微。恶劣气候同样会限制航空兵的使用,无需多言。水面舰艇和航空器是U艇损失的主要原因。大约有250艘U艇被护航舰击沉,数量相仿的潜艇被航空器击沉。远超过损失于潜艇或者港口轰炸的数量。

当然这样的影响并不是只针对反潜方的。像40年冬天这样恶劣的海况实际上对双方都造成了影响。一方面,近岸的反潜拖船和摩托艇的活动范围受限的多(当然,E艇对这些舰艇的骚扰也会减轻得多)。飞行船和飞机活动会减少,在雷达出现前目击U艇的可能性也会少得多,所以潜艇更容易进入袭击区域。但是另一方面,在接触发生前后,潜艇的水面航速也会受到影响,更难以进入拦截位置。袭击后也更难以快速撤离。另一个经常被忽视的问题是人员轮替。法国投降给护航距离提出了极大的要求。比斯开湾的港口提供了威胁大西洋中断航线的可能。如果达卡或者马达加斯加落入KM或者IJN之手,问题还会更大。这种环境下舰艇必须在远大于设计范围的环境下活动,需要精心计算经济航速,也就需要额外的人手来多班轮换。大量经验有限的后备军官或者退伍军官被召回舰队,指挥经验有限的水手操作新建的舰艇。这些水手在恶劣海况下表现不佳。同理适用于U艇部队。严寒,落水的风险和严重摇动带来的眩晕可能会导致人员效率的快速流失,这也是一个直到战后才慢慢解决的问题。

潜艇威胁在挪威战役/法国沦陷后开始逐渐上升,在43年中被相对有效地控制。一方面,桑德兰和卡特琳娜开始拿到ASV,水面舰艇上雷达下放到轻护舰级别,大多数轻护舰也可以获得至少一台271以后,定位U艇才变得相对容易,气候的影响相对变小。这种环境下,即便是1艘轻护舰和4艘反潜拖船组成的小组,也可以确保5套ASDIC和1套水面雷达。另一方面,护航舰和巡逻机的净数量极大地上升了。两相对照,主动猎杀也就更加可行。护航舰组成的猎杀小组或者训练的反潜机可以在目标位置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以确认击杀。U艇如果要想突破此时的反潜系统,就必须获取新的基地,同时获得速度更快的新式设计。但是火炬行动和铁甲行动后,法属非洲彻底失去向德日提供港口的可能。新设计换装速度也无法赶上盟军反潜舰队提速的速度,于是直到战争结束也并未重现41-42年中的相对较大的威胁。这是后话了。

天气状况和海况显然是是海战中极其重要的要素。舰艇摇动可能严重威胁防御系统的有效性。恶劣环境会干扰电子设备的使用,上浪会干扰主炮的操作,飞行甲板的使用,等等等等。无论有多么复杂的防御设计,多么优秀的电子设备——大海都能轻易将这些优势夺走。这一点在大西洋上尤其明显。所以会有“残酷之海”的说法。“水手是英雄的水手,舰艇是英雄的舰艇。唯一的恶人是大海,残酷的大海,因为人类的战争变得更加残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那场波澜壮阔的全球性冲突中,天气,这个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无法掌控的自然力量,对海战的影响绝非细枝末节,而是常常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键角色。尤其是在那场旷日持久的反潜战中,恶劣的天气条件更是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成为了某些战术的天然屏障。让我们聚焦于大西洋战场,这里是反潜战最激烈.............
  • 回答
    二战,一场席卷全球的浩劫,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无数浓墨重彩的篇章。而在这些波澜壮阔的战争叙事之下,隐藏着许多令人回味,甚至让人唏嘘的细节。有些胜利,看似振奋人心,但追溯其背后,却是无尽的牺牲与无奈;有些策略,在当时看来妙不可言,但其出发点却透露着令人心酸的现实。比如,“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我们谈论敦.............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空战中,制造假目标和施放烟雾确实是双方都极为重视的防御手段,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敌方空中力量的打击效果。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放烟”,而是一套复杂且经过精心策划的系统性工程。假目标:迷惑敌人的视觉与雷达假目标的概念,在二战时期主要围绕着两个方向展开:迷惑敌人的视觉侦察和干扰敌人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军事和经济的实际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透彻些。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一万吨的军舰和一万吨的货船,虽然吨位一样,但它们在设计、建造、装备、维护以及最终的价值上,差异是巨大的。价值的比较:万吨军舰 vs. 万吨货船(含货)军舰:想象一下一艘万吨级的军舰,比.............
  • 回答
    苏芬战争,这场发生在1939年末至1940年初的冲突,虽然在世界大战的宏大叙事中常常被一笔带过,但其作用和影响却远比表面看起来更为深远,它不仅改变了芬兰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格局。对芬兰而言:代价高昂的独立守护首先,苏芬战争最直接、最根本的作用是 捍卫了芬兰的国家主权和独立。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牵扯到太多历史的变量。如果当年日、意两国也能达到德国三成左右的工业、军事和组织水平,那轴心国的胜算确实会大大增加,但要说“赢”,这结论下得还为时过早。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德三水平”到底是个啥概念。德国在二战前后的国力确实是相当可观的,尤其是在军事工.............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美国在二战初期选择袖手旁观,任由日本在太平洋上肆意妄为,这绝非一件简单的“不作为”就能概括的。这背后牵扯的是地缘政治的巨变,全球力量格局的重塑,以及无数普通人命运的转折。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一步步看看这幅截然不同的历史图景。一、亚洲格局的剧变:日本的扩张之路如果美国珍珠港事件后选择“韬光.............
  • 回答
    提起苏联的坦克发动机,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那标志性的“V型”发动机。但说起发动机的布局,苏联坦克却走了一条和西方截然不同的道路——横置布局。这项设计在二战期间的苏联坦克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T34、KV系列以及IS系列重型坦克。那么,这种横置布局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它又带来了哪些优势和劣势?在当.............
  • 回答
    当二战德国老兵碰到苏联老兵,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甚至可以写成一部史诗的场景。要详细描绘,我们需要先理解他们各自的立场、经历以及战后可能的生活轨迹。首先,我们要明确,并非所有德国老兵和苏联老兵都会在战后以某种形式“相遇”。历史的长河中,他们更多的是在战场上隔着枪口对峙,或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生活.............
  • 回答
    二战胜利后,如果日本被中美英苏四大国分区占领,其历史轨迹和如今的模样,将会与我们所知的现实截然不同。这并非简单的地缘政治调整,而是一个牵动民族认同、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甚至国际关系的巨变。一、 占领格局与初期影响:首先设想一下可能的分区方式。最直接的划分可能是按照地理位置: 美国: 考虑到其在太平.............
  • 回答
    如果二战时期德国真的打进了中国,那将是一场无法想象的灾难,其后果之严重,足以颠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历史轨迹。首先,我们得明白,德国当时的主要战略重心在欧洲。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集中在“生存空间”的获取,也就是对东欧及苏联的征服。他们对远东的兴趣,更多的是出于战略平衡和对苏联的牵制,而不是直接的领土占领。.............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当局对一战为德国效力过的犹太老兵的态度,可以说是一种极端扭曲和残酷的写照,充分暴露了其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非人本质。尽管这些老兵曾经为德国浴血奋战,在战场上赢得过荣誉,但纳粹的政策却将他们视作民族的敌人,并一步步将他们推向深渊。首先,纳粹上台之初,尽管明确推行反犹政策,但.............
  • 回答
    德国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包括大屠杀在内,之所以在当时能够得到一部分甚至相当多德国人的默许甚至支持,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议题。这并非是所有德国人都丧失了良知,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看看当时德国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人们是如何被卷入或.............
  • 回答
    二战后期,苏联空军确实涌现出了雅克3和拉7这两款极其优秀的战斗机,它们在数量、性能和实战表现上都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是击败德国空军的重要力量。要说它们俩谁“更厉害”,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因为它们各有优势,并且在不同的任务和飞行员手中,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对.............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涉及到二战期间各国动员兵力的程度,这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是有很大差别的。简单地说,不是所有男性都去当兵了,但动员的比例相当可观,远非“一小部分”。 战局的激烈程度、国家的总动员能力以及战争的持续时间,都极大地影响了兵役的普及程度。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1. 国家.............
  • 回答
    二战日本之所以输给美国,原因非常复杂,绝非一句偷袭珍珠港得手就能概括的。尽管珍珠港的袭击确实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但这只是太平洋战争早期的一个插曲,从长远来看,日本的失败是战略、经济、工业、人力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明白,珍珠港的打击虽然“痛”,但并未能“致命”。 航母未被摧.............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车轮偏离了当年那个决定性的十二月七日,二战的走向,将是一幅截然不同、错综复杂的图景。珍珠港事件,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太平洋战场乃至全球战争的滔天巨浪。没有这场突袭,美国参战的时机和方式将大为不同,而日、美、德这三个轴心国的关系,也可能演变出更加奇诡的联合或对抗模式。日本的.............
  • 回答
    要详细地讨论当代中国陆军进攻二战时期日本冲绳岛的伤亡能否低于一万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并且要避免使用任何可能让人联想到AI写作的痕迹。我们将深入探讨作战环境、参战双方的实力对比、战术运用以及现代战争的特点。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用现代陆军的装备和战术去面对二战时期的对手,尤其是那种已.............
  • 回答
    如果二战中的意大利选择与英国和美国结盟,而不是加入轴心国,那么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象一下,在欧洲大陆的舞台上,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并没有成为希特勒的盟友,而是成为了自由民主阵营中的一员。首先,北非战场的格局会完全不同。意大利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庞大的海军,虽然在历史上其海军表现并非尽如人.............
  • 回答
    说实话,想给二战时期的驱逐舰挨多少爆炸当量才能沉,这事儿挺复杂的,不像我们现在玩游戏那么简单,直接算个数字就行。毕竟当时的技术、战术,还有驱逐舰本身的设计都不一样。不过,咱们可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让你有个谱。首先得明白,二战时期的驱逐舰,它跟现在的“神盾舰”那可是天壤之别。它们个头不算小,但也没有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