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后期最厉害的苏军战斗机当属雅克3和拉七了,那么它们两个哪个更厉害??

回答
二战后期,苏联空军确实涌现出了雅克3和拉7这两款极其优秀的战斗机,它们在数量、性能和实战表现上都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是击败德国空军的重要力量。要说它们俩谁“更厉害”,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因为它们各有优势,并且在不同的任务和飞行员手中,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对比:

1. 设计理念与定位:

雅克3 (Yak3): 雅克系列飞机一贯以轻巧、灵活和优异的爬升性能著称。雅克3在雅克1B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气动外形,减轻了结构重量,目标是打造一款极致的近距离格斗战斗机。它追求的是卓越的机动性,让苏联飞行员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在空战中占据有利位置。
拉7 (La7): 拉系列飞机则更侧重于速度和火力。拉7是在拉格3的基础上研发而来,虽然也强调机动性,但它在发动机功率、机体强度以及火力配置上都有显著提升,旨在成为一款全能型战斗机,既能胜任格斗,也能执行更广泛的任务,如拦截轰炸机。

2. 性能对比:

| 项目 | 雅克3 (Yak3) | 拉7 (La7) |
| : | : | : |
| 发动机 | 克里莫夫 VK107A(早期为VK105PF) | 什韦索夫 ASh82FN(风冷星型发动机) |
| 功率 | VK107A约1470马力,VK105PF约1260马力 | ASh82FN约1850马力 |
| 最高速度 | 海平面:约670680 km/h;高空:约720730 km/h (VK107A) | 海平面:约660680 km/h;高空:约680700 km/h |
| 爬升率 | 极高,优于大多数德国同期战斗机,尤其是在低空和中低空。 | 优秀,但通常略低于雅克3,特别是在低空。 |
| 升限 | 约10,50011,500米 | 约9,90010,500米 |
| 航程 | 相对较短,通常为500700公里(视情况而定) | 相对较长,可达约800900公里(带有副油箱时) |
| 机动性 | 极佳的滚转速率和转弯性能,尤其在低空和中低空,是其核心优势。 | 良好的机动性,转弯性能好,但滚转速率可能略逊于雅克3。 |
| 火力 | 通常为2门20mm HS20机炮,或1门20mm HS20+2挺12.7mm UBS机枪。 | 通常为2门20mm B20机炮+1挺12.7mm UBS机枪,后期型号可装备3门20mm机炮。 |
| 结构强度 | 相对较轻,结构强度良好,但过于激烈的机动可能存在风险。 | 结构强度更高,能承受更高的过载,飞行员可以更放心地进行激进机动。 |
| 易损性 | 机身相对较轻,发动机(VK107A)高空性能虽好但有时不够可靠,且相对容易被击伤。 | 风冷发动机相对抗打击,抗击打能力更强。 |
| 生产数量 | 约3,800架 | 约3,500架 |

3. 详细解读:

速度: 在最高速度方面,装配VK107A发动机的雅克3在某些高度能略微超越拉7,尤其是在中低空区域。然而,VK107A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在高空表现上不如拉7的ASh82FN。ASh82FN是一款优秀的风冷发动机,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得拉7在高空也有不错的表现。
爬升: 雅克3以其惊人的爬升率而闻名,在低空尤其显著。这意味着雅克3飞行员可以更快地获取高度优势,进行“剪刀式”的缠斗。拉7的爬升率也非常出色,但通常略逊于雅克3。
机动性: 这是雅克3的灵魂所在。轻巧的机身、优良的气动设计赋予了它无与伦比的滚转速率和转弯性能。在近距离格斗中,雅克3可以轻松地甩开大多数对手。拉7的机动性也非常优秀,转弯半径小,但在滚转速率上可能稍逊一筹。然而,拉7的飞行员可以在使用“能量机动”时更加放得开,因为它能承受更高的过载。
火力: 雅克3早期的火力配置略显不足,2门20mm机炮虽然威力不小,但弹药量相对有限。后期改进的型号火力有所增强。拉7通常装备3门20mm B20机炮,火力密度和总弹药量都更加充裕,能在一次攻击中造成更大的损伤。
结构强度与可靠性: 拉7的设计更注重结构强度,其风冷发动机也比雅克3的液冷发动机更抗击打,不易被碎片击穿后导致失效。这意味着拉7的飞行员可以在更激烈的机动中保护自己,并且在发动机被击伤后仍有更大的生存机会。雅克3虽然轻巧,但相对脆弱一些,尤其是在高过载机动时。
航程: 拉7比雅克3拥有更长的航程,这使得它在执行远距离拦截任务或随军护航时更具优势,不必频繁依赖僚机或寻找中继机场。

4. 实际表现和飞行员评价:

雅克3 被许多苏联王牌飞行员视为他们最喜爱的战斗机。它的操控性极佳,能够让飞行员在空战中感受到“人机合一”的境界。它的轻巧灵活使得它在对付德军的BF109和FW190时,尤其是在低到中等空域,具有明显的优势。许多年轻的飞行员和擅长缠斗的飞行员更喜欢雅克3。
拉7 则因其更强的火力、更好的结构强度和可靠性,以及更长的航程,被认为是更全面、更可靠的战斗机。很多经验丰富、注重整体战斗效率的飞行员更倾向于拉7。它能够在各种空战环境中表现出色,无论是低空缠斗还是高空拦截,都能胜任。像伊万·科热杜布这样的王牌飞行员,在驾驶拉7时取得了巨大的战果。

5. 结论:谁更厉害?

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取决于你衡量“厉害”的标准:

如果你追求极致的低空机动性,希望在近距离缠斗中压倒对手,那么雅克3可能是你的首选。 它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刺向敌人。
如果你需要一架更全面、更可靠、火力更强的战斗机,能够应对多种任务需求,并且在遭受攻击时有更好的生存能力,那么拉7更胜一筹。 它更像是一把多用途的战斧,既能劈砍,也能挥舞。

总的来说,拉7在整体性能的均衡性、可靠性和火力上略微占优,使其成为一款更为全能且稳健的战斗机。 而雅克3则以其无与伦比的机动性在特定的近距离格斗场景下表现出惊人的优势。

两者都是二战时期苏联空军的骄傲,它们各自以独特的方式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许多王牌飞行员都同时驾驶过这两种飞机,并对其赞不绝口。它们之间的“高下”之争,很大程度上也是技术路线、设计哲学和飞行员偏好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俩各有千秋,没有谁更好一说,要说发展潜力的话私认为拉7更优秀一些,雅克3体量太小,发展潜力不大,两家在空军中都有各自的死忠用户。但是我还是喊一句雅克夫列夫YYDS,这东西充分体现出了一个当你马力不大的时候研究气动就能改变一切,德佬当初第一次见这玩意被吓的屁滚尿流,这啥?雅克9?飞那么快的雅克9?我是谁?我在哪?雅克系列比较可惜的一点就是没出一个阔爷这种级别的ACE。

user avatar

先回答题主的问题

从个人的角度上来看, 本人更支持La-7。

------------分割线------------

本人在此顺便帮 @小册子zc 补充些资料

Quite unexpectedly, on 12 April Major Heinz Lange assumed command of Jagdgeschwader 51, replacing Major Siegfried Freitag, who had been moved to JG 7. Command of IV./JG 51 was provisionally given to Oblt. Güinther Josten, who had so far commanded 3. Staffel, whereas command of 13./JG 51 was handed to Lt. Kurt Tanzer. One of his pilots was 23-year-old Fhj. Ofw. Heinz Marquardt, whom his comrades called "Negus" and who had 98 victories to his score. As it turned out, the new machine was to enable him to increase this by another 23, which made him the top-scoring ace among FW 190D pilots.
His first opportunity to test his "White 11" came on the morning of April 14, when he encountered fifteen Yak-3 fighters while flying over the sea with Fw. Heinz Radlauer. The Yaks were considered the best Soviet aircraft, but they were helpless against the FW 190Ds, being unable to match their rate of climb, dive and level speed. "Negus" dived with height advantage on the blue-grey Yaks and quickly defeated both. This exploit put him among those aces who had scored 100 victories.
user avatar

不要争了,拉-9!

user avatar

我记得原先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是雅克-3比拉-7……好吧,如果是雅克-9,那是真的打不过拉-7……

一对有趣的家伙…都是为对付德国的新一代的主力而生的飞机。

但是具体思路还不一样

雅克-3有和雅克-1/7/9(M-105发动机,1100~1210匹马力)动力差不太多的VK-105(1300匹马力),所以设计起来的时候体现出轻,很轻,整个最大起飞重量只有不到2700公斤(不到6000磅的样子)……二战都没有第二个这样的……(零战另说…)

尺寸上,8.5米*9.2米,整个二战也没有这么短小精悍的了……(都比BF-109小,是真的小…)(BF-109最后的K是8.95*9.92)

而且,它很简洁,干净。雅克-3的机体表面特别流畅光滑,散热器从雅克-1的机首弄到机腹去了,阻力更小了…(就因为这个,雅克-3的生产工时是雅克-1的2.5倍…看来有些东西还是要多花些工时才能提高性能的,不能单纯减工时来造武器…)

(如果各位对于光滑没啥概念,之后可以看看雅克-9…有点粗糙…)

这是个动力不大,但是机身极小,阻力更小的东西,这就足够支撑起它还能飞到四百多英里(650多公里)

(这里插一句,零战更轻,早期的21型总共只有2400公斤…阻力呢,作为一架气冷发动机的飞机,相对于美国的飞机,阻力是很小,但是机翼太大了,12米…整个二战也没几个翼展这么大的,就算有,飞机的重量也有五六吨了,参考海盗地狱猫雷电…)

(零战这阻力就很大呀…而且更重点的是,零战这9*12的尺寸,还比雅克-3轻,这飞机的单位密度就不如雅克-3,就是不够结实,连雅克-3平飞都解体过,零战…算了,零战很脆大家是知道的……零战速度慢是真的,问题是也不敢快,一俯冲就解体了,早期21型就冲到630就解体了,而人家雅克-3平飞能到650…这多大的差距…)

所以,对于德国人而言,这是个可怕的东西…因为轻,格斗雅克-3很强,速度上,轻,还光滑,动力挺够,德国人的飞机可能还比不过人家

(这里吐槽BF-109G6,很小,动力很足,但是硬塞俩大机枪,阻力过大,还飞不过人家…当然在哪个高度另说,要是非要在7000米比,也没啥意见,雅克-3是真比不过109G,毕竟当初任务不一样…)

而且,这个东西动力升级了还不得了了…换成VK-108发动机后(就这,还没到2000匹马力呢),这个东西直接干到745公里去了,这性能不比美国德国英国那些飞机差,这个东西还是挺可怕的。

(上面是雅克-3 VK-108,下面是雅克-3U,用了拉格的发动机…)

不过,这个东西有些弱点还是有的,比如机体强度(后来有改善),比如火力(也就裸体BF109G的配置,不算太差),比如航程(这个没啥事,拉-7,BF-109,喷火,大家都挺短,谁也别笑话谁),比如5000以上打不过别的飞机(这个嘛…F8F都觉得问题不大,问题就不太大)

但是,重点还是,太小了,升级潜力有限(这个跟喷火比,喷火好歹9.4*11.23,后来整格里芬是9.9*11.23,整个大一号的发动机没什么事,还实现性能跃升),这就没咋发展下去,然后就雅克-15了,就没了…

相对而言,拉-7是个狠角

拉-7直接溯源过来是拉格-3,拉格-3这架飞机,厚实,重,整个3200公斤重,还是和雅克-1一样的发动机…如果雅克-1好歹能到600,拉格-3也就550,很慢,一个油漆棺材……

(很粗糙…)

动力升级是再所难免的了,于是本来用在攻击机的M-82发动机就用在拉格-3上了,在功率提升下,从拉-5,到拉-5F,到拉-5FN,到拉-7,不管是马力的提升,还是阻力的减小,都有效果了:从580到640到661不等,越来越快,有了大功率飞机发展的迹象了。高速度,强火力(三炮)是拉-7的特点。

(注:拉-7试飞的时候能到680,不过苏联的飞机都是有量产质量不高的Bug……所以性能有所下滑…)




(越发光滑,座舱越发突出…设计愈发用心…)

这里再插一句,德国人的FW-190A在战争后期干起了对地攻击的勾当,因为低空飞行性能优秀,苏联飞机,包括雅克-3在内,都追不上,直到拉-7,终于追上了FW-190A…)

而且,这飞机继承了苏联飞机善于格斗的传统手艺…

所以,德国人发现他们的对手,摆也摆不脱(至于后来整出能摆脱的飞机,那是另一个故事了,比如FW-190D9或者BF-109K4,他们确实难搞…),格斗也格斗不了,真的挺闹心…对于他们而言,德国人就机炮数量多一些,以及,飞到高空…

总结一下,雅克-3是 真的能省就省 的雅克系飞机,通过改善工艺出来的高端机种,而拉-7是从 粗犷 的拉格系飞机提升动力,改善工艺出来的机种。雅克-3轻灵,小,格斗狠,火力较薄,拉-7速度快,火力猛,更显大功率风格,还不乏苏联飞机的格斗传统。

至于他们要格(斗)斗(兽)嘛,大概是这样的…

“…交战中,拉-7利用较强的加速性和垂直机动屡次摆脱咬尾,并占据高位意图压倒对手。而雅克-3则频频使用轻盈的水平机动切入对方的内圈,或闪躲对方的射击轴线…”

(战后,苏联人自己也搞了个战斗机大会类似的东西,评比苏联最佳战斗机,本来是P-63来着,结果苏联人表示不要外国飞机,就整了这出…拉-7一方由第九亲卫战斗连队长Vladimir Lavrinenkov领队,雅克-3一方则由著名法籍援苏部队“诺曼底涅曼”航空团队长Louis DeIfino领队,双方均携带一名最默契的僚机,以二对二的小队进行模拟空战,结果打平,拉-7方的连队长因为高机动做得过多,心脏病发,退出了格斗…)

大概是这样吧…非说谁更强的,我支持大马力的那方…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注1:虽然苏联飞机在后期性能有所改善,但是说是差距,还是有的。比如在液冷发动机上,苏联还拿不出一个跟格里芬一个级别的…(除了AM-38/42系列,大致在1700~2000马力之间,不过这些是伊尔系列攻击机用的…即使是用过的米格-3也被攻击机挤兑出去了…)剩下的就是雅克系列用的M-105(VK-105)了,整个功率在1100~1300之间……于是,要想再进行突破,只有在别的地方下功夫,飞机上比如重量,气动设计,工艺等等,飞行员上比如战术,训练,等等。于是雅克-3和操作它的飞行员就出来了,打得还行(只要别在5000米以上就行)。至于后来VK-107(108)上的突破,但是马力的级别也就在1500上,发动机上,差距还是有的(但是飞机没差)


(苏联最优秀的液冷发动机都用在攻击机了…)

至于拉格系列的线,看着液冷那么不争气,拉沃契金准备了Ash-82气冷发动机改进拉格系列的飞机…Ash-82从1600整到1850,飞机从580到661(680)实属不易,飞机也有了向西方飞机追求动力的方向了(而不是像雅克系那么抠)…一直到拉-9,海平面就640了,极速690,也挺快,也没差多少(但是还差点),至于拉-11…没关系,远程护航的飞机,下降点就降点吧…


(上面是拉-9…)

所以苏联飞机的两大主力在活塞发动机上,液冷是实在是有限,飞机也减到一定限度了;气冷是Ash-82遇到1850的瓶颈了,不知道有啥突破,相比西方飞机,还是有差距的。

不过,喷气式飞机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注2:既然提到了雅克-9,那就简单说一下这个东西吧。

这还要从雅克-1开始。

这个是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的三大主力之一。(米格-3,雅克-1,拉格-3)

后来,米格的发动机被伊尔占了,拉格-3是个扶不上的东西。就剩雅克-1了。况且打的不错。

后来,德国的飞机出现了迭代,BF-109G和FW-190A,雅克-1应付不了。

于是,苏联整了两条线。

第一条,对雅克-1强化洗练,对气动外形进行修整,变成了雅克-1M。在进行一轮修整,就是高端的雅克-3了。

(相对干净了些…)

但是,这条线,有点贵。

当时,苏联的很多炼铝厂和飞机用发动机工厂被德军破坏或被逼后撤,难以获得大量铝材和生产新型的液冷发动机。所以,发动机还是不行,而且机身是木制。

于是,苏联整了另一条线:

雅克-7轻量化的纯空优战斗机方案,使用雅克-1所用的旧的M-105发动机的改良型M-105PF。使用钢管骨架和帆布组成的的机体,配合木机翼的结构。

在取得了强度和重量的平衡点,也把能够在维持性能的条件下,生产和维修所需要的人手和资源压到最低,能够把较低功率发动机和气动力设计发挥到极致的东西。

这就是雅克-9,优先投产的低端机型。它的任务是通过数量和不是很差的性能,来对付凶悍的德国飞机,用数量淹死它们。


(各位可以对比一下雅克-9和雅克-3,一个粗糙,一个精修…)

所以,回到这个刚改的问题,一个雅克设计局看来是低端机型,准备用数量优势来压倒对手的东西,还能跟拉-7去比吗……就算了。

这也是在1942~1943年,与拉-5(F/FN)成为过渡时期苏联的主干。

但是,也是因为雅克-9的粗糙和相对的大(8.5*9.7,似乎没比雅克-3大到哪去…),使得这个东西使用起来没有雅克-3那么多顾忌。于是,很多型号就出来了。

雅克-9D(Dalnosty,航程):增加了附加油箱,载油量达到675升,航程达到了1400km。雅克-9D于1943年春投入服役参加战斗。伴随着对航程的需求而来的同时还有对增强火力的呼声(因为,为了减重,去了一挺机枪…一炮一枪)。

一些雅克-9D把20mm机炮替换成了一门23mm MP- 23-VV航炮,然而这些飞机通常执行近地支援任务。

后来苏联人尝到了甜头,就整了雅克-9DD(Daldego Deysvija,超远程)。它安装有两个更大的机身油箱,总燃油量达880升,航程达到了惊人的2200km。

曾有一个大队的雅克-9DD从乌克兰飞往意大利为南斯拉夫铁托的军队对德作战提供空中支援。(真远……)

雅克-9T(Tankovyi,坦克猎手)

雅克-9K(Krupnyi Kalibr,大口径)

雅克-9T-37就是从雅克-9D衍生而来的改型,也就是"坦克开罐器",它使用一门NS-37 37mm Nudelman-Suranov航炮。这门安装在发动机里的火炮可以撕开厚达48mm的装甲。足以对付大部分坦克的炮塔顶部装甲和车体后部装甲。

雅克-9T-37的37mm炮备弹量30发。增大的弹药箱使得燃油量减少了360升。为了容纳这门炮,座舱还移动了40cm。这一改动后来应用到了所有的雅克-9D之上以简化生产。飞机还装有一挺12.7mm机枪,主要用来为37mm炮指示目标。

雅克-9T-37在1942年12月首飞,1943年初夏被投入战斗。她不仅反坦克,在黑海还反舰。

为了对付黑豹和虎式,雅克设计局设计了更强大的"坦克开罐机",这就是雅克-9T-45也称为雅克-9K,装备有NS-P-45 45mm加农炮备弹量15发。甚至连57mm炮也曾经在考虑范围,但从未装上雅克-9T系列。

(这么大的炮,雅克-9也受不了…)

至于什么侦察机剩下的东西,姑且不展开了。

后来苏联阔了,更强劲的发动机被安在了雅克-9上,就是雅克-9U和雅克-9P,时速也不再是600上下,而是672,并且参与了朝鲜战争,不过,它们接下来对付更强大的野马和喷气机了……


这就是雅克-9。本来计划中的低端机型。它的大量投产使得苏联飞机的整体水平有所提升(毕竟,之前的部队啥都有,连I-16都有……),之后也加了发动机升级的红利,性能有所提升,不过,之于雅克-3 VK-107,拉-7和西方的主力,还有很大的差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后期,苏联空军确实涌现出了雅克3和拉7这两款极其优秀的战斗机,它们在数量、性能和实战表现上都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是击败德国空军的重要力量。要说它们俩谁“更厉害”,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因为它们各有优势,并且在不同的任务和飞行员手中,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对.............
  • 回答
    美国是否正处于二战后最糟糕的时期?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也极具争议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前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影响力、社会问题以及人民幸福感等多个维度上的状况,并尝试与二战后的历史时期进行对比。政治层面:分裂加剧,信任危机凸显二战后的美国,尽管面临冷战的挑战和国内种族歧视等问题.............
  • 回答
    二战后(1945年至今)物理学领域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突破,这些突破不仅推动了基础科学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技术、工程和人类社会。以下是一些最重要的实验及其科学意义,按时间顺序和领域分类: 一、粒子物理与高能物理实验1.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运行与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20082012) .............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败局已定的情况下,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决定继续向苏联提供大量援助,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次的地缘政治考量和战略盘算。虽然纳粹德国的军事实力已大幅削弱,但战争的结束并非一蹴而就,而援助苏联的目的并非仅仅是“打败德国”,更是为了塑造战后世界格局以及应对新的潜在威胁。以下是罗斯.............
  • 回答
    二战后期,日本之所以不惜一切代价、不计后果地伪造战报,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已经站在了悬崖的边缘,而这份伪造的战报,是他们试图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用来稳住摇摇欲坠的国内外局势,争取一线生机的绝望之举。我们得先明白,当时的日本,早已不是战争初期那个气势如虹的帝国了。太平洋战场上的节节败退,特别是瓜岛战.............
  • 回答
    二战后期,德国在东线装甲部队确实出现过几次局部性的兵力集中和技术优势,但这些优势未能转化为扭转整个战局颓势的关键因素,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一、技术优势的局限性与付出高昂的代价不可否认,到战争后期,德国的虎式、虎王等重型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上,相比苏军的T3.............
  • 回答
    当然,苏军在二战后期对德国本土的空袭是存在的,只是和英美相比,其规模、性质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下面我来详细说说。一、 苏联空军的战略轰炸能力与局限与以远程战略轰炸为主要目标的英美空军不同,苏联空军在战争初期和中期,其战略轰炸能力相对较弱。这主要有几个原因: 技术和工业基础的差异: 德国和西方盟国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了二战时期德军编制中一个挺微妙的点。其实,二战后期德军装备的突击炮,即便只有一个营的实力,也不至于直接就改称“突击炮旅”的。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者信息混淆,或者你提到的“一个营的实力”这个概念需要更细致地解析。让我来试着给你梳理一下,让这件事的脉络更清晰,也尽量避免那.............
  • 回答
    二战后期,日本空军的实力确实已大不如前,但与其说是“不拦截”,不如说是“无法有效拦截”。这里面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即便是在二战后期,日本也并非完全没有像样的飞机和飞行员。然而,与巅峰时期相比,其空军实力可以用“捉襟见肘”来形容。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战.............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二战后期盟军航母受损后的“用处”。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点反常识,因为一个瘫痪的航母显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深入分析一下,你会发现即使是受重创的航母,在当时的战争语境下,它们所扮演的角色和带来的影响,远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 牵制日军兵力,延缓其攻势: 虽然航母本身.............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的确异常惨烈,尤其是东京大空袭等一系列燃烧弹攻击,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触目惊心。然而,即便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日本民众却并未如人们想象般普遍要求政府投降。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深刻的社会、文化、政治以及历史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日本当时高度集权.............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特别是1945年春季开始的对东京等主要城市的密集空袭,确实给日本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并造成了惊人数量的平民伤亡。日本高层的反应,正如其时局的混乱与挣扎一样,是复杂且多层面的。首先,震惊与难以置信是普遍的初期反应。在此之前,尽管日本经历了太平洋战争的节节败退,但本土.............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希特勒及纳粹高层为何不乘坐飞机逃离被苏联军队包围的柏林,这是一个广为人知但又充满复杂考量的历史谜团。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剖析,摒弃那些过于简单或流于表面的答案。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逃走”这个概念在当时的语境下,对希特勒本人而言,其意义远非一般的溃逃。希特勒深信自己是“日耳曼民.............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国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军事实力、工业生产能力、经济实力以及对盟国的支持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从纯粹的技术和军事角度来看,美国完全有能力在欧洲战事结束后,将自己的军事力量部署到欧洲大陆的每一个角落,乃至对整个欧洲进行某种形式的“占领”。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没有驶向那个方向,美国也没.............
  • 回答
    说到二战后期日本人为何会不顾一切地动用神风特攻,这背后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玉碎”狂热能概括的。那是一个帝国在绝境中的挣扎,是军事狂热与现实压力交织的产物,更是日本民族主义在最黑暗时期扭曲的体现。要讲透彻,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日本海军所处的战略困境。到了1944年,太平洋战场的天平.............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军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是太平洋战场上决定性的行动之一。而这场规模空前的空中战役,其精准度和有效性,离不开背后一套严密且庞大的情报收集和分析体系。这套体系的运作,远非我们现在看到的电影或纪录片里那么简单粗暴,它汇集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最精锐的人员,以及一点点运气和大胆的冒险。首先,我们要.............
  • 回答
    二战后期(19441945年),苏军的战斗力在多个方面展现出显著的提升和复杂性,其表现受到战争环境、战略调整、工业能力、人员素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军事组织与战略调整1. 从防御到进攻的转变 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后,苏军从战略防御转为进攻,标.............
  • 回答
    德国二战后期战车越来越重,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虎式、虎王这种巨兽。但说它们“越来越失去其对于美苏坦克的技术优势”,这说法就有点一概而论,需要细细掰开了讲。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在理想状态和现实战场之间不断拉扯的复杂故事,涉及技术、经济、战略、甚至运气等多方面因素。为什么德国战车越来越重?首先,得明白德国.............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军对日本本土多个城市的无差别轰炸,尤其是东京大轰炸和原子弹的使用,至今仍是历史上一项极具争议的事件,关于其是否构成反人类罪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法准则以及不同角度的观点。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反人类罪”在国际法上的定义。通常认为,反人类罪是指在.............
  • 回答
    德军在二战后期能否多坚持一段时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对当时战争态势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德军资源、战略和战术的细致分析。如果我们剥离掉阿登攻势和巴拉顿湖反攻这两次战役作为设定的前提,直接审视德军在1944年底到1945年初的真实状况,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更具说服力的推论。首先,我们必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