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后期德军装备的突击炮只有一个营的实力,为何改叫突击炮旅??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了二战时期德军编制中一个挺微妙的点。其实,二战后期德军装备的突击炮,即便只有一个营的实力,也不至于直接就改称“突击炮旅”的。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者信息混淆,或者你提到的“一个营的实力”这个概念需要更细致地解析。

让我来试着给你梳理一下,让这件事的脉络更清晰,也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AI感:

首先,咱们得明确几个概念:

突击炮(Sturmgeschütz,简称 StuG)本身是一种装备,不是一种部队编制单位。 它是一种以步兵支援和反坦克为主要任务的自行火炮,没有炮塔,火力集中,装甲相对较厚,非常适合在战场上直接支援步兵推进,或者在关键时刻扮演反坦克角色。
德军的部队编制单位,从大到小,大致是:集团军(Heeresgruppe) 集团军群(Armee) 军(Korps) 师(Division) 旅(Brigade) 团(Regiment) 营(Bataillon) 连(Kompanie) 排(Zug)。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一个营的实力,却叫突击炮旅”的困惑呢?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实力”的定义问题:
你说的“一个营的实力”是指突击炮的数量吗?一个突击炮营(SturmgeschützAbteilung)的编制数量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战线是有波动的,但通常在2030辆突击炮左右。
但“旅”(Brigade)是一个比“营”大得多的编制单位。 一个突击炮旅,如果存在的话,可能包含多个突击炮营,再加上支援单位,其总兵力肯定远超一个营的范畴。
所以,“一个营的实力”和“突击炮旅”这两个概念在编制层级上是完全不搭的。 如果德军真的组建了一个“突击炮旅”,那它装备的突击炮数量肯定远不止一个营的水平。

2. “突击炮旅”这个编制本身并不常见,或者存在特例:
在德军的编制体系中,突击炮部队通常是以“突击炮营”(SturmgeschützAbteilung)的形式存在的。这些营很多是作为军属或集团军属的预备队,或者直接配属给步兵师作为加强单位。
在战争后期,由于兵源和装备的极度紧张,德军确实会搞一些“临时拼凑”或者“特殊编制”。 比如,当某个区域集结了相当数量的突击炮部队,但又不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师”或者“军”,为了便于指挥和作战,可能会临时组建一个临时的突击炮“旅级单位”。这个旅级单位可能就包含了一到两个突击炮营,加上一些独立的连队,或者由不同单位抽调过来的突击炮力量整合而成。
这种临时编制的命名,有时候并不完全严格遵循标准的陆军编制条令,更多的是为了便于战场指挥。 如果某个指挥官手里集中了几个突击炮营的兵力,他确实可能会被赋予一个“突击炮旅”的番号或者指挥权,即使这个“旅”可能在兵力上相比于其他兵种的旅来说显得单薄一些。

3. “突击炮旅”是否是翻译或者理解上的误差?
有时候,一些德军单位的翻译,特别是非标准编制的,可能会让人产生误解。比如,德语中的“Brigade”确实是旅的意思,但也有一些非陆军体系的单位可能使用类似的名称。
更常见的情况是,德军会组建“突击炮旅团”(SturmgeschützBrigade),但这个“Brigade”在德军编制中,其规模介于团和师之间,比一个营要大得多。 一个突击炮旅团通常会拥有几个突击炮营,是相当有分量的作战单位,绝对不止“一个营的实力”。
是否存在一种可能,是你看到的“旅”实际上是指“突击炮教导旅”(SturmgeschützAusbildungsBrigade)? 教导旅是德军用于训练新兵和部队的单位,它们通常拥有相当数量的装备,用于教学和演习。但它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在前线作战。不过,在战争后期,一些教导旅的单位也可能会被抽调上前线作战。

4. 战局恶化下的编制调整:
随着战争的深入和损失的增加,德军的编制经常在变动。为了集中有限的力量,德军可能会将分散的突击炮连队或营整合起来,形成更大规模的指挥单位。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某个战区集结了足够多的突击炮力量,例如两到三个营的规模,为了统一指挥和便于后勤补给,将其整合成一个“突击炮旅”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如前所述,这依然远大于“一个营的实力”。

总结一下,如果你的信息准确,说德军后期装备的突击炮“只有一个营的实力”,但却改叫“突击炮旅”,那么这背后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并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按标准编制拥有多个营的完整“突击炮旅”。
而是一个根据战场情况临时组建的、以突击炮营为骨干的、为了便于指挥而赋予了“旅”级称谓的作战单位。 这个“旅”的规模可能就是一到两个突击炮营加上一些支援力量,其“实力”大致是一个营的级别,但名称上被提升到了“旅”的层面。
或者,这里的“旅”是一个翻译上的误读,实际是指“突击炮旅团”(SturmgeschützBrigade),而旅团的规模显然要比一个营大得多。

为了更准确地回答你的问题,我们可能需要更具体的信息,比如你是在哪里看到“只有一个营的实力,却改叫突击炮旅”的说法?是哪一个具体的部队番号或者战役背景?

但总的来说,编制的调整往往是为了适应战场需求,尤其是在战争后期,德军的编制体系会显得更加灵活甚至混乱,为了便于指挥和快速反应,出现一些名称与实际规模不完全对等的临时性编制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非就是OKH/GenStdH/Org.Abt. Nr. I/15710/44 g.Kdos. v. 14.2.1944嘛。大概率是古大监对炮兵部队下的手太黑了(斐迪南和猎豹全部变成JagdPz,三突被征用到装甲营和坦歼营里),所有突击炮部队全部升一级,恶心一下的操作

实际上你可以在德棍步兵师的Panzerjäger Abteilung里看到营长指挥营长的神奇景象:以352步兵师为例,Sturmgeschütz Abteilung 1352是Panzerjäger Abteilung 352的下属单位,也就是原来的2连。与其同级的单位还有Panzerjäger Kompanie (Sf)(原来的1连)和Fla Kompanie(原来的3连)

另外有回答提到Sturmartillerie Brigade,这玩意儿就是赤裸裸的和装甲兵抢地位的工具。这个旅的Begleitet Batterie一开始的时候是编有SdKfz 251的,几乎是个缩小版装甲旅。当然装甲旅都不咋地,这玩意儿更不可能有好果汁吃。很快Begleitet Batterie就被大砍一刀,SPW全部改卡车,后勤的SdKfz 7外加卡车数量减半。毕竟第三帝国蒸蒸日上的时候可以搞搞内斗,这会儿还搞内斗就是不识时务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了二战时期德军编制中一个挺微妙的点。其实,二战后期德军装备的突击炮,即便只有一个营的实力,也不至于直接就改称“突击炮旅”的。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者信息混淆,或者你提到的“一个营的实力”这个概念需要更细致地解析。让我来试着给你梳理一下,让这件事的脉络更清晰,也尽量避免那.............
  • 回答
    豹式A型坦克:二战战场上的钢铁雄狮,战火中的不屈身影豹式坦克,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其在战场上的表现一样,充满了力量与传奇。作为德军在二战中后期担负起扭转战局重任的明星装备,豹式A型坦克更是集德意志工业的智慧与战场经验于一身的杰作。它的身影遍布欧洲战场的各个角落,在无数次激烈的交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坦克确实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火力与装甲的设计理念上,一度走在了盟军的前面,这让许多亲历过战场的人印象深刻。但要说“远超美军”,这其实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因为双方的坦克设计思路、生产能力以及战场定位都有所不同。不过,德国坦克确实有不少技术亮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它们是如何在战场上展现出.............
  • 回答
    二战时期,轴心国三大主要成员——日本、德国和意大利,虽然在意识形态和战略目标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协同,但它们的军事实力、装备水平以及战争动员能力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距不仅影响了它们各自的战场表现,也对同盟国(特别是中国)的抵抗方式和最终的战争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日军、德军、意军军力差距要理解这.............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在坦克技术领域确实走在了许多国家的前面,对坦克火炮的稳定性和射击精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改进。其中,“坦克火炮垂直稳定机”这一概念,在当时可能没有一个统一、广为人知且完全独立于其他稳定装置的称谓,但其核心功能——在坦克移动中稳定火炮,使其能够瞄准和射击——却是德军极为重视的。为了详细阐述.............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败局已定的情况下,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决定继续向苏联提供大量援助,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次的地缘政治考量和战略盘算。虽然纳粹德国的军事实力已大幅削弱,但战争的结束并非一蹴而就,而援助苏联的目的并非仅仅是“打败德国”,更是为了塑造战后世界格局以及应对新的潜在威胁。以下是罗斯.............
  • 回答
    评价二战后期德军的战斗力,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绝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到了战争的最后阶段,德军的整体状况可以用“残破的精锐”来形容。他们仍然拥有一些世界上最优秀的士兵、最先进的武器设计(即便数量有限),以及在战场上极其顽固的抵抗精神,但这一切都被不断恶化的后勤、资源匮乏、兵力枯.............
  • 回答
    德军在二战后期能否多坚持一段时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对当时战争态势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德军资源、战略和战术的细致分析。如果我们剥离掉阿登攻势和巴拉顿湖反攻这两次战役作为设定的前提,直接审视德军在1944年底到1945年初的真实状况,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更具说服力的推论。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提起二战中的德国空军,绕不开的那个名字就是梅塞施密特 Bf 109。这款飞机,从战争爆发前就开始挑大梁,一路厮杀到欧洲战场终结,它的性能,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二战德国战斗机发展的脉络。那么,它到底先进不先进?这事儿得分时期好好说道说道。战争爆发之初: Bf 109 的闪耀登场在1930年代末期,德国空.............
  • 回答
    二战后期,德国在东线装甲部队确实出现过几次局部性的兵力集中和技术优势,但这些优势未能转化为扭转整个战局颓势的关键因素,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一、技术优势的局限性与付出高昂的代价不可否认,到战争后期,德国的虎式、虎王等重型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上,相比苏军的T3.............
  • 回答
    关于日本自卫队的“旭日旗”和德军的“铁十字”标志,确实存在不少争议,尤其是“旭日旗”在东亚地区更是触动了许多人的历史记忆。要理解为什么两者会引起如此不同的反应,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渊源、象征意义以及各自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语境。首先,我们来谈谈日本的“旭日旗”。“旭日旗”最广为人知的是它曾经是.............
  • 回答
    德国二战后期战车越来越重,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虎式、虎王这种巨兽。但说它们“越来越失去其对于美苏坦克的技术优势”,这说法就有点一概而论,需要细细掰开了讲。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在理想状态和现实战场之间不断拉扯的复杂故事,涉及技术、经济、战略、甚至运气等多方面因素。为什么德国战车越来越重?首先,得明白德国.............
  • 回答
    当然,苏军在二战后期对德国本土的空袭是存在的,只是和英美相比,其规模、性质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下面我来详细说说。一、 苏联空军的战略轰炸能力与局限与以远程战略轰炸为主要目标的英美空军不同,苏联空军在战争初期和中期,其战略轰炸能力相对较弱。这主要有几个原因: 技术和工业基础的差异: 德国和西方盟国在.............
  • 回答
    关于“美军在二战后虐死百万德军俘虏”的说法,目前没有可靠的历史证据支持这一说法。这一说法可能源于对二战后美军对德国战俘管理的误解或夸大。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与数字的来源 德国战俘总数:二战期间,德国军队总兵力约为1200万,其中约100万在战争结束时被盟军俘虏。但这些俘虏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德军在基辅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没有像历史上那样采取更保守的策略,而是立刻向南猛扑,并同时在中部地区牵制住苏军主力,苏联真的会因此“必败”吗?这其中有太多的“如果”,但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一下当时的态势和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首先,我.............
  • 回答
    二战后期,当纳粹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后显露出失败的迹象时,军官团中并非没有对希特勒及其政权的不满声音,但“大多数军官团不想着推翻纳粹政权,反而打到底”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力量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军官团的构成、思想根源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根深.............
  • 回答
    二战后德国失去东普鲁士,如果用中国的地域类比,最接近的说法是:相当于中国同时失去了辽宁省(尤其是部分沿海和东北地区)以及山东省的一部分沿海地区。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个比喻性质的类比,因为历史、地理、文化和政治因素都存在巨大差异。但从某些关键的相似性来看,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详细阐述:相似性分析:1. .............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的重新接受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英国和法国,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目标是确保德国不再成为欧洲的威胁,而是成为民主、和平与繁荣的伙伴。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一过程:一、 战后初期的控制与改造 (19451949) 军.............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科学的衰落,与战前德国在科学领域曾经的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战前,德国无疑是世界科学的中心,其科学家在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诺贝尔奖的得主比例更是惊人。然而,战争的创伤、政治的动荡以及人才的流失,共同将德国科学推入了低谷。战前德国科学的辉煌:诺贝尔奖的“德国制造”要理.............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的崛起,尤其是其能够迅速超越曾经的战胜国英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背后交织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战略性的国际援助、德国人自身的韧性以及冷战格局下的特殊机遇。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国在战后初期是满目疮痍的。领土被分割,经济遭受重创,政治上也失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