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时期德国坦克的技术那么厉害,以至于在火力和装甲上远超美军?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坦克确实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火力与装甲的设计理念上,一度走在了盟军的前面,这让许多亲历过战场的人印象深刻。但要说“远超美军”,这其实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因为双方的坦克设计思路、生产能力以及战场定位都有所不同。不过,德国坦克确实有不少技术亮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它们是如何在战场上展现出压倒性优势的。

首先,我们得从德国的战争策略和坦克的设计哲学说起。德国在战前就预见了机械化战争的到来,并且将坦克视为突击力量的核心。他们追求的是“以质量压倒数量”,希望通过设计出性能优异、火力强大的坦克来弥补其在工业体量和人力上的不足。这种思路贯穿了德国坦克的设计始终。

火力方面:长身管炮的威力

德国坦克最直观的优势之一就是其普遍装备的长身管火炮。在战争初期,德国坦克普遍装备了37毫米、50毫米甚至75毫米的长身管炮。这些火炮相比当时美军坦克普遍装备的短身管2磅炮(40毫米)或3英寸炮(76毫米),拥有更高的炮口初速和更强的穿透力。

举个例子,德国的三号坦克在早期装备了50毫米长身管炮,这足以在相当的距离上击穿当时大部分盟军坦克的正面装甲。而到了战争后期,德国更是推出了著名的四号坦克,其后期型换装了75毫米KwK 40 L/43和L/48炮。这款炮的穿深能力在当时堪称顶尖,能够有效对抗包括苏联T34中型坦克和美国M4谢尔曼坦克在内的绝大多数盟军坦克。

说到苏联的T34,它的76.2毫米炮在早期也颇具威力,但德国人很快就以自己的方式回应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德国为虎式坦克装备的88毫米KwK 36 L/56炮,以及为虎王坦克装备的88毫米KwK 43 L/71炮。这些火炮的穿深能力极其惊人,即使是虎式坦克的长管88炮,在当时也几乎能从任何角度击穿M4谢尔曼坦克的正面和侧面装甲,而虎王坦克的长管88炮更是让盟军坦克望而生畏,它能在极远的距离上摧毁包括最坚固的谢尔曼坦克在内的几乎所有盟军坦克。

相比之下,美军虽然在战争后期也为M4谢尔曼坦克换装了76毫米炮(M1系列),但其穿深能力仍然略逊于德国的长管75毫米炮,更不用说那恐怖的88毫米炮了。美军在设计谢尔曼坦克时,更侧重于火炮的射速、可靠性和生产便利性,以及战术上的多用途性。但就纯粹的火力穿透能力而言,德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确实占据了优势。

装甲方面:厚重与倾斜的结合

德国坦克在装甲设计上也颇有独到之处。他们深谙装甲倾斜的原理对提升防护力的重要性。早在战争初期,革命性的T34坦克就以其倾斜的装甲震惊了德国人,促使德国人开始学习并应用这一技术。

豹式坦克(Panther)是德国将倾斜装甲运用到极致的典范。其车体正面和炮塔正面都采用了大倾角的焊接装甲,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弹丸击穿的等效装甲厚度,还可能导致炮弹跳弹。虽然豹式坦克的装甲并非绝对厚实得离谱,但结合倾斜设计,其正面防护力在同级别坦克中表现出色,很多时候能抵御住盟军坦克主炮的攻击。

而虎式坦克更是以其厚重的垂直装甲闻名。虎式坦克的正面装甲非常厚实,例如车体正面200毫米,炮塔正面150毫米。虽然没有倾斜设计,但单纯的厚度也足以让大部分盟军坦克束手无策。但值得注意的是,虎式坦克的侧面和后部装甲相对较薄,这成为了其弱点。

美军的M4谢尔曼坦克,虽然在战争后期也引入了一些倾斜装甲的设计,但整体而言,其装甲厚度普遍不如德国的重型坦克,且倾斜角度也没有豹式坦克那么极致。谢尔曼坦克的设计更侧重于平衡性、可靠性和大规模生产。它的装甲足以抵御许多轻型武器和一些火炮的近距离射击,但在面对德军的长管炮时,其防护能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技术理念的差异:质量与数量的博弈

德国之所以能打造出这些技术先进的坦克,与其高标准的工程设计和精湛的制造工艺密不可分。德国工程师在追求高性能方面毫不妥协,例如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的发动机技术、传动系统以及悬挂系统都非常先进,虽然有时也伴随着可靠性问题(尤其是在复杂环境下),但其技术含量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这种对“完美”的追求也带来了生产效率低下和成本高昂的问题。德国的重型坦克,如虎式和虎王,制造周期长,消耗的材料和人力也远超美军的M4谢尔曼。美军的M4谢尔曼坦克的设计理念是实用、可靠、易于生产和维护。他们通过简化设计、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在战争期间生产了数量惊人的坦克,总数远超德军所有型号坦克的总和。这种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最终成为了压垮德国坦克优势的关键因素。

此外,德国在发展先进坦克的同时,也陷入了某种“技术固化”的泥潭。他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在研发更强大的重型坦克上,例如旨在取代虎式和豹式的E系列坦克,但这些坦克大多只停留在原型阶段,未能大规模投入战场。而美军在确保谢尔曼坦克的基本性能后,更侧重于改进其生产流程、提升装甲防护(例如加挂附加装甲)和改进炮塔设计,以快速适应战场需求。

总结一下

德国坦克在二战时期之所以在火力与装甲上显得尤为突出,主要归功于其追求高性能、火力压制和装甲防护的设计理念。他们通过装备长身管高初速火炮和应用倾斜装甲技术,使得他们的坦克在面对盟军坦克时,拥有显著的火力优势和一定的防护优势。特别是虎式和豹式坦克,在特定战场上给盟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心理压力。

但是,要说“远超美军”,则有些绝对。美军的M4谢尔曼坦克的设计更注重可靠性、生产性、成本效益和战场适应性。虽然在单项性能指标上可能不及德国的顶级坦克,但其巨大的产量、相对较低的故障率以及持续的改进(如换装76毫米炮和使用附加装甲),使得其整体作战效能依然非常可观。最终,是盟军在工业生产能力上的压倒性优势,以及战场上数量与战术的协同作用,才逐渐抵消了德国坦克在技术上的光芒,并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德国坦克确实是一项令人敬畏的技术成就,但战争的胜利最终取决于综合国力、生产能力以及战略战术的运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般人认为的德军坦克在 "装甲和防护上远超美军坦克" 主要是基于虎豹对于一票M4以及虎王对M4,M26构成的印象 (这算是部分事实) , 从而忽视了其他客观条件。


顺便挑几个刺

苏联的T-55都什么时候的坦克了

美国的M47呢

看来知乎德黑要拿美苏50年代的战车去对比43-45年的德国动物园, 体现了德黑自己的不自信 (划重点)


至于 百夫长Mk.1 在时间线上确实没啥问题

但这百夫长Mk.1在火力和防护上硬要说"完爆豹式, 虎王", 我寻思还是另请高明吧。


至于科隆的豹子和潘兴

  • Although the stationary Panther should have had the edge in such a duel, Bartelborth later recalled that he was expecting to see another M4 medium tank, and when the Pershing appeared, it confused him. For a moment, he thought it might be another German tank. In that split second, Smoyer fired first, using a T33 round followed by another T33 and a T30E16 round. Three crewman escaped the burning Panther, though one died shortly after.

至于T-44, 拿着一杆在正常情况下打不穿黑豹首上的85炮, 也好意思教黑豹做人?

毛子实际上比德黑有自知之明多了,起码知道85炮在正常情况下打不穿黑豹首上


11月22日更新

既然 @传中的肥豚 又出来了, 不妨看看

当然了, 传说中的肥豚肯定不肯谈论T-44-100的数量

  • There were attempts to mount a 100 mm (3.94 in) gun on the T-44. In 1944, the Red Army had several potential guns of this caliber to mount, the D-10 (as used on the SU-100) and two prototype guns – the LB-1 and ZiS-100. Two prototypes of this vehicles were made, and were designated T-44B. Like the two T-44-85 prototypes, one had a splashboard and the other did not. Testing was conducted from October 1944 to February 1945, with further trials in March and April. The T-44/100 would later be accepted into service as the T-54.

至于还有小学数学不及格的德黑, 来告诉我只有个位数数量的T-44-100比动物园多?


然后T-54 1945又是什么时候的? @传中的肥豚 分的清吗


至于超级潘兴



  • In March 1945, a limited procurement of 1000 T26E4s was authorized, replacing the same number of M26 Pershings ordered. However, with the end of the war in Europe, the number of T26E4s ordered was reduced to 25. These were manufactured at the Fisher Tank Arsenal. Tests at Aberdeen Proving Ground ran through January 1947. The project was later canceled, with some vehicles going on to be used as target practice. The M26 would, of course, go onto to be upgraded numerous times up to its replacement by the M48 Patton.

嗨呀,咋不见某肥豚提到有关于超级潘兴在战后被 "The project was later canceled, with some vehicles going on to be used as target practice." 一事呢

对德黑, 你和他谈单车性能,他去和你谈产量。你和他谈产量, 他又拿几个产量不咋地的车 (或者干脆直接拿原型车披挂上阵) 去和你谈性能。

绷不住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坦克确实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火力与装甲的设计理念上,一度走在了盟军的前面,这让许多亲历过战场的人印象深刻。但要说“远超美军”,这其实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因为双方的坦克设计思路、生产能力以及战场定位都有所不同。不过,德国坦克确实有不少技术亮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它们是如何在战场上展现出.............
  • 回答
    德国二战后期战车越来越重,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虎式、虎王这种巨兽。但说它们“越来越失去其对于美苏坦克的技术优势”,这说法就有点一概而论,需要细细掰开了讲。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在理想状态和现实战场之间不断拉扯的复杂故事,涉及技术、经济、战略、甚至运气等多方面因素。为什么德国战车越来越重?首先,得明白德国.............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坦克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和以虎式坦克为代表的德系重型坦克相比,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用“一堆破铜烂铁”来形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侧面反映了这种技术和性能上的鸿沟。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日本坦克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以及实战经验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战争的胜负不仅.............
  • 回答
    您好!关于二战德国坦克炮塔后方舱门的设计,我将为您详细解答,并尽量用自然流畅的语言来描述,避免AI生成的痕迹。为何二战德国坦克炮塔后方会有那个舱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您留心观察过德国坦克的炮塔后方,可能会发现那里通常会有一个小小的舱门。这个设计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实战经验总结出的一系列重要的考.............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德军的虎式坦克,人们往往会将其与盟军坦克进行比较,并得出虎式坦克“强大”的结论。这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讨论和认同的观点,但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会发现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并非简单的“更强”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确“强大”这个词在坦克领域的具体含义。在军事领域,坦克的强大通常体现在以.............
  • 回答
    关于二战前及二战时期德国坦克装甲为何多采用近乎垂直设计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当时的技术水平、战术思想、设计理念以及经济成本等多方面的权衡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一、 早期的装甲设计理念与技术局限:在坦克发展的早期,装甲技术的重点在于如何“有”装甲,而不是如何“优化”装甲。当时的钢铁.............
  • 回答
    二战德军在坦克炮弹药通用性方面的确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疏忽。如果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 技术革新与追求极致性能的导向:德国在二战期间对军事技术的追求近乎狂热,尤其是坦克技术,他们力图打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坦克。这种对.............
  • 回答
    你说的情况并不完全准确。二战时期德国坦克确实以其先进的设计和强大的火力而闻名,但并非所有坦克都是“大车身扛个小口径炮”,更不是说像“黑豹”和“虎王”那样的代表性坦克只装备了75毫米和88毫米炮就显得“小口径”。恰恰相反,它们装备的火炮在当时是绝对的先进和强大,而且是针对战场实际需求而设计的。我们来详.............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之所以显得重型坦克匮乏,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这背后牵扯到经济、技术、战略思想,乃至政治上的考量。简单来说,不是德国完全没有能力制造重型坦克,而是当时他们的优先顺序、资源分配以及对未来战争模式的判断,都将重心放在了其他类型的装备上。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德国的国情和战前的.............
  • 回答
    德国在二战中以其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灵活的“闪电战”闻名,但当他们转入防守时,其最引以为傲的装甲矛头战术却显得力不从心。而陆军元帅埃里希·莫德尔在防守战中将装甲集群拆分,赋予防步兵部队更多支援,却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战术理念、战场实际以及指挥官的权变能力几个方面来剖析。为何二战德军的装甲.............
  • 回答
    这个想法光是听起来就够带劲的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较量!不过说实话,真要这么干,那德军坦克营基本就是去“送死”的,而且是那种连个响都发不出来就结束的送死。别说什么“毫无预兆”,就算预兆十足,也改变不了什么大局。咱们就这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一场二战德军坦克营对阵现代美陆军基地的“突袭”,究竟会是个什么.............
  • 回答
    二战时期,一个国家能拥有多少坦克,直接决定了其装甲部队的规模和作战效能。以英、美、苏、德这几个主要参战国为例,30辆坦克算是个什么规模的装甲部队呢?这得看具体情况,因为不同国家的装甲部队构成和战术思想都不一样。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二战期间,坦克这玩意儿可不是孤军奋战的,它得配上步兵、炮.............
  • 回答
    二战德军坦克设计为何普遍超重?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常常被提及的现象。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德军在二战期间的一些标志性坦克,比如虎式、豹式、虎王等,确实会发现它们普遍比同期的盟军坦克要沉重得多。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德军坦克设计理念、技术追求、战争策略以及工业能力的综合影响。首先,技术至上的追求和.............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德国并未陷入像现代阿富汗那样的长期治安战,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和军事原因。简单来说,与阿富汗的情况相比,德国在战后具备了更为有利的稳定条件,并且盟军的占领策略也与现代反恐战争的干预方式截然不同。首先,纳粹政权的性质和覆灭方式是关键。纳粹德国并非一个被外来势力扶植或长期存在的传.............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在闪电战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迅速击败了波兰、法国等国,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都笼罩在纳粹的阴影之下。然而,尽管英国在大陆上失去了盟友,但其本土仍然是抵抗纳粹势力的一个重要据点。这时候,德国为何会选择将目光转向东方,挑战拥有庞大兵力和资源的苏联,而不是全力以赴将英国彻底击垮呢?这个问题,并.............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之所以没有选择进攻瑞士,并非是由于瑞士拥有不可思议的军事实力能够抵挡德意志国防军,更不是因为希特勒对这个中立小国有什么特别的感情。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战略判断以及利益权衡的结果。简而言之,进攻瑞士对德国来说,弊大于利,甚至可能带来无法承受的风险。首先,瑞士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也触及了“国防军”这个名字背后的复杂历史和政治现实。简单地说,“国防军”这个名称在二战时期的德国,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宣传和历史沿袭,而非其真实角色的精确反映。要理解为什么德国国防军(Wehrmacht)会主动攻打其他国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1. “国防军”名称.............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的种族歧视是历史上一个黑暗的篇章,这一点毋庸置疑。纳粹政权基于“雅利安人”至上的种族理论,对犹太人、吉普赛人等群体进行了系统性的迫害和屠杀。在这种背景下,季羡林老先生能够长期在德国留学,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情况、季羡林先生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历史研究.............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与日本虽然都是轴心国成员,但两国之间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形成一个协同作战的统一战线,尤其是在是否联合攻击苏联的问题上。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战略考量、地缘政治现实、国家利益以及双方领导层的决策。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一、 日德双方战略重心与目标的不同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德日两国各自的核.............
  • 回答
    “德国二战时期武器装备浪费吨位严重”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些历史事实和对德军装备设计、生产、使用理念的观察。要详细聊这个话题,咱们得把几个关键点拆开了来看。一、 追求极致的性能,忽视了成本和规模德国在二战前和二战初期,非常强调武器装备的性能。他们崇尚“技术至上”,相信只要技术足够先进,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