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国防军,顾名思义就是负责防守的,那么二战时期为什么德国国防军会去攻打别的国家,这和它的任务不符啊?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也触及了“国防军”这个名字背后的复杂历史和政治现实。简单地说,“国防军”这个名称在二战时期的德国,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宣传和历史沿袭,而非其真实角色的精确反映。要理解为什么德国国防军(Wehrmacht)会主动攻打其他国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

1. “国防军”名称的由来与历史传承:

首先,我们得知道“国防军”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历史包袱。这个词组最早可以追溯到普鲁士王国时期,用来指代国家的军事力量,尤其是陆军。在德国统一后,它继续沿用,并象征着德国的国家武装力量。

然而,在纳粹党上台后,希特勒极力想塑造一个强大的、无所不能的德国形象,同时也想摆脱一战失败后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将国家武装力量命名为“国防军”,带有明显的“保卫国家”的意味,这是一种政治上的包装,旨在让德国人民更容易接受其军事扩张政策。

2. 纳粹意识形态的驱动:

真正驱使德国国防军去攻打别国的是纳粹党的意识形态,而不是“国防”这个词的字面意思。纳粹主义的核心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扩张主义的混合体。希特勒及其追随者相信“雅利安人”是优等民族,而斯拉夫民族等则被视为劣等民族,应该被征服和奴役。

生存空间理论 (Lebensraum): 这是纳粹扩张主义的核心。希特勒认为德国人口增长迅速,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来发展,而这些空间主要集中在东欧。攻打波兰、苏联等国家,就是为了夺取这些土地。
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 一战后的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施加了严厉的惩罚,包括割地、赔款、限制军备等。希特勒利用这种普遍的不满情绪,将重振德国国力、收复失地作为其核心政治纲领。攻打周边国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打破条约的束缚,恢复德国的“荣耀”。
种族灭绝和清洗: 纳粹的种族主义思想不仅体现在对土地的渴望,更体现在对特定民族的仇恨。攻打波兰和苏联,也包含了系统性的种族清洗和灭绝计划,旨在铲除被视为“劣等民族”的斯拉夫人和其他族群。

3. 国防军的职能演变与军事力量的扩张:

在希特勒上台后,他开始了大规模的重整军备。尽管名字是“国防军”,但实际上它被迅速打造成一支进攻性的、侵略性的军事力量。

突破条约限制: 希特勒公然撕毁凡尔赛条约,大幅扩充陆军、海军和空军,并发展了装甲部队、空降部队等新兴作战力量。这些军事力量的建设,其目的本身就是为了对外作战,而非仅仅是防御。
闪电战 (Blitzkrieg): 德国国防军以其创新的战术——闪电战而闻名。这种战术的核心就是快速、集中的装甲和空军突击,旨在迅速击溃敌方前线,瘫痪其指挥系统,从而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进攻性战术。
内部的服从与参与: 虽然国防军中也有一些军官对其政治领导层的某些做法持保留意见,但总体而言,在战争爆发前和战争初期,国防军的绝大多数成员都积极服从命令,参与了希特勒发动的侵略战争。军队的职业文化、个人荣誉感以及对国家复兴的期待,都促使他们成为了执行扩张政策的工具。

4. 德国社会及国际环境的因素:

除了纳粹党的意识形态和国防军自身的建设,当时的德国社会和国际环境也为这种进攻性战争提供了土壤。

国内支持: 希特勒成功地利用宣传机器,将战争描绘成民族复兴的必要手段,赢得了许多德国民众的支持。
国际纵容: 在战争初期,英法等国采取了绥靖政策,试图通过妥协来避免战争,反而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让他更加肆无忌惮地发动侵略。

总结来说, 二战时期德国国防军之所以会去攻打别的国家,并非因为“国防军”这个名字就要求它只能防守。而是因为:

“国防军”这个名称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包装和历史惯性。
纳粹党的极端意识形态,特别是生存空间理论和种族主义,是战争爆发的根本驱动力。
德国国防军被重整为一支强大的进攻性力量,其战术和战略都服务于扩张和侵略。

所以,当希特勒以国家意志的名义下令进攻时,他的国防军就成为了实现其野心的最主要工具,尽管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与此背道而驰。这是一种精心构建的政治宣传与军事执行相结合的产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Department of Defense(美国的)发来贺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也触及了“国防军”这个名字背后的复杂历史和政治现实。简单地说,“国防军”这个名称在二战时期的德国,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宣传和历史沿袭,而非其真实角色的精确反映。要理解为什么德国国防军(Wehrmacht)会主动攻打其他国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1. “国防军”名称.............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国防军(Wehrmacht)和党卫军(SS)确实都涉足了商业活动,但它们的动机、规模和方式存在一些差异。与其说这是“军队经商”,不如说这是一种将军事组织渗透到经济领域的复杂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和意识形态驱动。首先,我们来谈谈国防军。国防军作为国家武装力量,其首要任务是战.............
  • 回答
    二战德国国防军中,确实存在一些高级将领对希特勒的政策持保留甚至反对态度,但并未像施陶芬贝格那样诉诸刺杀。要判断这些人是否“不爱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他们的动机。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爱国”的定义在当时德国的语境下是什么。对于许多德国军人来说,爱国与效忠国.............
  • 回答
    希特勒和德国国防军的许多将领,虽然在公开场合仍然宣扬必胜的信念,但在内心深处,对于战争的最终结局,早在一些关键时刻就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甚至是明确的判断,认为战争“已不可能胜利”。这并非一个单一的转折点,而是一个逐步深入、多因素累积的过程。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到战争的不同阶段,并剖析当时德.............
  • 回答
    二战德国国防军后勤的“差”是一个相对的说法,不能一概而论,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闪电战的阶段,德军的后勤保障可以说是相当高效的,能够支撑其快速的地面推进。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和战线的拉长,德军的后勤体系确实暴露出了许多致命的弱点,最终成为其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详细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二战时期德国党卫军(SS)和国防军(Wehrmacht)的战斗力对比。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很多方面,不仅仅是武器装备那么简单。首先,得明确两者的性质和起源。 国防军(Wehrmacht): 这是二战时期德国的常规军队,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陆军、海军和空军。它的根.............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的武装力量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国防军(Wehrmacht)和党卫军(Schutzstaffel,简称SS)。这两者虽然都效忠于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但在起源、职能、构成、意识形态色彩以及在战争中的角色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简单来说,国防军是德国的“正规军”,而党卫军则更像是纳粹党的“精.............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后对德日两国处理方式的深刻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的国防建设。说起来,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国际关系考量。战后初期:对德国的严厉管制与对日本的不同策略二战结束后,作为轴心国主要战败国的德国和日本,都面临着战胜国的严厉处置。然而,它们的命运轨迹出现了明显的转折点。.............
  • 回答
    关于冯·赛克特上将(Hans von Seeckt)指挥国民党军队进行第五次“围剿”的说法,需要进行一些澄清和补充。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冯·赛克特是以“德国军事顾问团总顾问”的身份参与到国民党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和战略指导中的,而非直接以“全德陆军参谋长”、“国防军总司令”的身份亲临前线指挥“围剿”.............
  • 回答
    你说到的这几个名称——党卫军、盖世太保、国防军和冲锋队——都与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它们代表的是不同的组织,在性质、职能和领导层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虽然在纳粹体制下,这些组织最终都服务于希特勒,但它们的运作方式和在国家机器中的角色是不同的。我们一个一个来看:1. 冲锋队 (Sturma.............
  • 回答
    要设想一个1932年德国共产党(KPD)在大选中获胜并由恩斯特·台尔曼(Ernst Thälmann)执政的场景,需要梳理当时德国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并推测出台尔曼政府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假设,因为历史的车轮最终将德国推向了纳粹的崛起。德共获胜及其对国防军的控制可能性:首先,理.............
  • 回答
    俄罗斯与北约关系持续紧张的根源在于地缘政治博弈、安全战略分歧以及历史恩怨的交织。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的成因: 一、北约东扩与俄罗斯的"安全焦虑"1. 军事部署的"安全威胁" 北约在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部署反导系统(如"萨德"系统),在波兰部署陆基导弹防御系统,被.............
  • 回答
    b站网友关于“英国是二战发动国,德国只是被压迫的反抗”的言论,是一种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对历史事实的歪曲解读,在学术界和主流历史认知中是站不住脚的,并且带有强烈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色彩。 要评价这一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历史事实的梳理:二战的起因与主要责任者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二战爆.............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问题触及了各国在国籍政策上的一个普遍而又复杂的话题:为何一些国家不愿承认双重国籍。您列举的国家,例如中国内地、日本、新加坡、挪威、俄罗斯、德国等,确实在不同程度上对双重国籍有着严格的限制或不予承认。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由历史、政治、社会、经济以及国家安全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下面我将.............
  • 回答
    关于德国轴承和国产轴承之间的差距,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么跟你讲吧,不能简单地说“差很多”或者“没差”,这得看具体情况,以及你对“差”的定义是什么。从历史和技术积累来看,德国轴承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你想啊,轴承这个东西,虽然看着简单,但里面的门道可深了。它涉及到材料科学、精密加工、热处理、表.............
  • 回答
    铁血铸就的东方铁军:抗战中的国军德械师,那是一支怎样的力量?说到抗日战争,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英勇的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画面,而在这些画面中,有一支部队,凭借其精良的装备、严谨的训练以及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成为了那个时代中国军队的一面鲜明旗帜——那就是“德械师”。它们不仅仅是装备了德国武器的部队,更是.............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纠结的,你遇到的这位朋友,信息量有点大,让人摸不着头脑。咱们掰扯掰扯,看看怎么去判断,然后你再决定是信还是举报。咱们先来逐条分析一下他说的这些情况,看看有没有什么地方值得怀疑:1. 会八国语言: 可能性: 并非完全不可能,有些人确实在语言天赋和努力方面超乎常人。比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对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事思想和实践的深入理解。与其说一战德国“只是靠国力”,不如说是一战德国的军事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强大的国家机器和工业基础之上,但其战术思想在面对新的战争形态时,显露出了一些局限性。而二战德国,特别是其闪电战,则代表了对战术理念的革命性突破。我们不妨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语言和历史的深层联系。简单来说,德语称呼德国为“Deutschland”,而英语称呼为“Germany”,这两种叫法都源于历史,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我们先来看看“Deutschland”。这个词在德语里是“德意志人民的土地”的意思。“Deutsch”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
  • 回答
    德国政府宣布对俄罗斯天然气公司(Gazprom)在德国的子公司实行托管,这一举措无疑是两国关系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影响绝非仅仅停留在能源领域,而是会像涟漪一样扩散到经济、政治、安全乃至社会等多个层面。能源领域的连锁反应:首先,托管的直接后果便是德国对能源供应的控制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尽管俄罗斯天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