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希特勒和德国国防军什么时候认为战争已不可能胜利的?

回答
希特勒和德国国防军的许多将领,虽然在公开场合仍然宣扬必胜的信念,但在内心深处,对于战争的最终结局,早在一些关键时刻就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甚至是明确的判断,认为战争“已不可能胜利”。这并非一个单一的转折点,而是一个逐步深入、多因素累积的过程。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到战争的不同阶段,并剖析当时德国决策层和军事指挥官们的认知。

早期战略误判与乐观的幻影(19391941年):

战争初期,德国凭借闪电战的成功,迅速占领了波兰和法国,这无疑极大地鼓舞了希特勒和部分德军指挥官的士气。他们似乎看到了征服欧洲的希望,并开始制定更宏大的战略目标。然而,即便在此时,一些清醒的将领已经开始对德国的长期战略能力产生忧虑。

资源限制的隐忧: 尽管“元首”狂热地推崇速战速决,但德国在石油、橡胶等关键战略物资上的匮乏是显而易见的。陆军总参谋部的一些资深军官,如路德维希·贝克(Ludwig Beck)等,早就意识到德国在长期消耗战中难以与拥有强大工业基础和资源的同盟国匹敌。贝克早在1938年就因反对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行动而辞职,这本身就说明了部分高层对希特勒冒险政策的担忧。
对英国的低估: 德国认为可以通过空袭和潜艇战迫使英国屈服,但事与愿违。英国空军在不列颠之战中的顽强抵抗,以及海军在封锁和护航中的韧性,都让德国意识到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彻底击垮这个海洋帝国。虽然战术层面德国取得了许多胜利,但战略层面未能达成让英国退出战争的目标。

转折点一:巴巴罗萨行动的惨败(1941年冬季)

苏联战役(巴巴罗萨行动)的失败,可以说是希特勒和德国国防军“战争不可能胜利”信念开始形成的关键节点。

战略目标过于宏大且仓促: 希特勒急于在西方国家介入之前消灭苏联,制定了过于乐观的时间表和作战计划。他低估了苏联的纵深、人民的抵抗意志以及西伯利亚的严酷冬季。
后勤补给的崩溃: 德军的装甲部队在俄罗斯广袤的土地上迅速推进,但后勤补给线却被无限拉长,不堪重负。车辆冻结、燃料短缺、弹药不足等问题日益严重。
兵力损失的无法弥补: 苏联战役的失败导致德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伤亡,数百万士兵被俘或阵亡。这些损失,尤其是经验丰富的士官和士兵,对德国的战争潜力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国防军的许多高级将领,包括一些将领,都看到了德军兵力枯竭的迹象,认为无法在消耗战中获胜。

战局的进一步恶化与绝望的深渊(19421943年):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19421943年),以及北非战场(如阿拉曼战役的失败)和太平洋战场(如中途岛海战)的失利,进一步加剧了德国军方的绝望感。

斯大林格勒的象征意义: 第六集团军的覆灭,不仅是军事上的巨大损失,更是对德国军队士气和不可战胜神话的沉重打击。许多前线指挥官和国防军参谋部都在思考,如果连这里都守不住,未来还有什么可以守住的?
两线作战的压力: 随着美国正式参战,德国面临着来自东方和西方的巨大军事压力。这意味着德国需要同时在数条战线上作战,分散兵力,而且敌人的人力和物力优势更加明显。
盟军的战略轰炸: 盟军对德国本土的战略轰炸日益加强,摧毁了重要的工业设施和交通枢纽,严重削弱了德国的战争机器。这使得德军在装备生产和前线补给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

高层内部的觉醒与抵抗的暗流(1943年之后):

到了1943年,尽管希特勒仍然固执己见,拒绝承认现实,但德国国防军内部,尤其是参谋部的高级军官们,普遍认为战争已不可能取胜。

战略报告与劝谏: 国防军总参谋部和情报部门会定期向希特勒提交关于兵力、资源和敌我对比的分析报告。这些报告中充斥着悲观的论调,明确指出德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已经无法支撑长期的战争。许多将领,如埃里希·冯·曼施坦因(Erich von Manstein),虽然在军事指挥上仍有才干,但也明确表达了对战争前景的担忧。
“投降论”的出现: 虽然没有人敢公然宣扬“投降”,但一些人开始私下讨论是否有可能通过谈判寻求停战,以减少进一步的牺牲。这种想法在德军内部,尤其是在那些经历过残酷战斗的将领中,并非没有市场。
刺杀希特勒的尝试(如“七月二十日密谋案”): 1944年发生的“七月二十日密谋案”正是德军高层对战争前景绝望的集中体现。策划者们,包括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Claus von Stauffenberg)等,他们认识到希特勒的疯狂和无法自拔的战争策略只会导致德国的彻底毁灭。他们相信,即使无法赢得战争,至少可以尝试阻止更大的灾难发生,或许还有可能在战后为德国争取一个稍好一些的结局。

希特勒的顽固与国防军的无奈:

需要强调的是,希特勒本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拒绝承认战争的失败。 他沉迷于自己的狂想,坚信奇迹会发生,或寄希望于盟国之间的分裂。这种极端顽固的态度,使得国防军许多清醒的将领们处于一种极度痛苦和无奈的境地。他们明知战争必败,却不得不继续执行“元首”的命令,将无数年轻的德国士兵送往死亡。

总而言之,德国国防军认为战争已不可能胜利,不是一个突发的想法,而是基于对战争全局的冷静分析和对自身实力的客观评估。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可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和战略转折点,标志着德军大规模的战略进攻能力受到重创,并开始转入防御。而到了1943年,随着盟军的强大攻势和德国自身国力的衰竭,绝大多数有经验的国防军将领都对战争的结局有了清晰的判断:胜利已不可能实现。 然而,出于对“元首”的效忠、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恐惧政治迫害,他们中的许多人选择在沉默中继续战斗,直到最终的毁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国外也有很热烈的讨论,我搬运一些,外加自己补充一些资料吧。

人类是分阶层的,每个阶层获得的信息是不一样的,获取信息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他们站的角度导致他们看待同样信息的反馈也是不一样的。

先来看希特勒,他从未正式承认过失败,或者至少在公众面前,但是早在1939年9月闪击波兰后,他不止一次的在演讲中强调:“1918年的情形绝不会再重演,我们绝不会屈辱的投降。”试问,如果不是对自己获胜存疑,为啥老是强调这一点呢?到了1941年8月,也就是巴巴罗萨6周之后,希特勒竟然责成里宾特洛甫的外交部门试探和斯大林和谈的可能性,这个时间点远远早于莫斯科战役,史学界有人就此认为,其实希特勒那个时间已经意识到,所谓3个月踢倒“苏联这座破房子”已经不可能,两线作战成为了德国又一次的噩梦,必须要抓紧结束这个状态。

1944年720后,他倒是很多次在自己的小圈子内提到,自己的将军们应该为“德国的战败负责”,也可以理解,毕竟从莫斯科战役后,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就已经习惯互相甩锅了。

至于国防军那些高官们,每个人的立场角度不同,又导致他们意识到战争失败的时机不同。

OKW总长凯特尔,战后在纽伦堡战犯法庭供述,OKW的高官们在1941年冬季的莫斯科战役后,就意识到战争失败了。按照他的表述,OKW原本指望占领莫斯科后,可以和斯大林媾和,或者引起苏联政府的垮台,但是在临门一脚失利后,他们永远丧失了这个机会,这让德国高层士气大泄。当然,这只是他的一面之词,毕竟在42年夏季攻势时,我们还会看到这些OKW,OKH的高官们是如何的耀武扬威,神气活现。

对于Luftwaffe,飞机生产总监恩斯特.乌德特上将1941年11月就自杀了,虽然很多资料映射是因为他和戈林,以及米契尔不和导致的,但是他在不列颠空战以及苏德战争爆发后的一些言论,明显反映出他觉得德国的军备生产已经无法适应战争规模的扩大,最终开启的苏德战争,将毁灭德国等。权力斗争可能只是引子,内在的还是因为大的希望已经破灭了。

至于下层的官兵,当然不乏类似SS之中的死硬分子,到了45年依然能希望元首搬出秘密武器来战胜盟军的。但是很多小人物,凭着自己天生的知觉,已经很早的意识到了战争悲惨的下场。

quora上一位答主的例子:“我的父亲,二战期间作为国防军的一位士官参战。1939年夏天,他和我妈结婚,因为他们都意识到,战争不可避免了,他们不想要孩子,因为害怕最终的结局(看起来还是要了。。。)。1942年冬,我很确定,他那时候就意识到战争会失败了,那时候才有的我(看起来是趁着休假补上的),我某种意义上是作为他留给我妈的纪念品来到这个世上的,因为他很确定自己会死在苏德战场上。不过很幸运,43年,他被俄国狙击手打中了头部,一直呆在医院治疗直到战争结束。但是我的叔叔和舅舅们就没这么幸运了,绝大部分都死在了战争中。”看,这就是底层人的看法,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凡是有渠道知道战况的人,大概很自然的都会认为战争失败了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希特勒和德国国防军的许多将领,虽然在公开场合仍然宣扬必胜的信念,但在内心深处,对于战争的最终结局,早在一些关键时刻就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甚至是明确的判断,认为战争“已不可能胜利”。这并非一个单一的转折点,而是一个逐步深入、多因素累积的过程。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到战争的不同阶段,并剖析当时德.............
  • 回答
    二战德国国防军中,确实存在一些高级将领对希特勒的政策持保留甚至反对态度,但并未像施陶芬贝格那样诉诸刺杀。要判断这些人是否“不爱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他们的动机。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爱国”的定义在当时德国的语境下是什么。对于许多德国军人来说,爱国与效忠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二战中后期希特勒被政变推翻,新政府又立刻放弃所有海外资源,那么德国是否能免于盟军的登陆和本土作战呢?咱们仔细捋一捋这个情况。首先,得明确一点,即使希特勒被推翻,德国的处境依然非常严峻。到二战中后期,无论是东线还是西线,盟军都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苏军在东线已经开始收复失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记忆、国家责任以及人们对战争罪魁的认知方式等多个层面,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将二战的罪责完全归咎于两国,然后区分对待两国人民和领导人,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背后的原因并非一概而论,而是由一系列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日本:整体性战争机器与侵略的长期性在很多人的记忆和历史.............
  • 回答
    巴尔都的“东方公约”能否成功联合苏联、英国和法国来钳制希特勒?这是一个极具历史想象空间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各方的真实意图以及巴尔都个人的影响力和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承认,巴尔都所提出的“东方公约”构想,从理论上讲,确实触及了那个时代最核心的欧洲安全困境。.............
  • 回答
    关于英法为何为了波兰与德国开战,以及其中是否包含“祸水东引”的考量,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历史的脉络去理解。简单地说,“祸水东引”可能是一个片面的解读,而英法出兵的动因则更为多元和深刻。理解“祸水东引”的视角:从某些角度看,将英法的行为解读为“祸水东引”并非全无道理。在两次世界大战爆发.............
  • 回答
    关于德国和法国是否“希望”英国离开欧盟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在英国“脱欧”公投前后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德法两国官方和公众的立场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但总体而言,他们对英国脱离欧盟的结果感到失望,但同时也认识到这是英国人民的民主选择,并致力于与英.............
  • 回答
    希腊是否应该退出欧元区,这个问题在2010年代初曾经让欧洲,特别是德国和法国,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这两大经济体的反应之所以如此不同,根源在于它们各自的国家利益、历史经验、经济结构以及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定位。先说说德国,他们对待希腊问题的态度,很多人觉得是“铁腕”甚至“冷酷”。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很重.............
  • 回答
    如果纳粹德国在希特勒时期成功发明了原子弹,世界历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其影响之深远,难以估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推演可能的情况:一、战争的进程与结局: 欧洲战场: 立即使用可能性: 德国极有可能在战争的某个关键时刻,尤其是在盟军登陆诺曼底后,或者面临军事上的绝境时,将原子.............
  • 回答
    希特勒执政期间,德国百姓的幸福感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幸福”本身就是一个主观且多维度的概念,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时期的人们感受截然不同。而且,希特勒政权以其高压、欺骗和暴力著称,其对民众幸福的影响也因此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从官方宣传和部分民众的视角.............
  • 回答
    德国电影《希特勒回来了》(Er ist wieder da / Look Who's Back)详细评价《希特勒回来了》(Er ist wieder da),又名《元首在现代》,是一部2015年上映的德国黑色喜剧电影,改编自德国作家Timur Vermes的同名畅销小说。这部电影大胆而富有争议地将2.............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希特勒真的在东线战场上击败了苏联,那么德国是否会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这其中充满了无数的变量和不确定性。我们不妨一步步来剖析一下,尽量深入地探讨其中的可能性,并避免那种“AI味”的泛泛而谈。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下“最伟大的国家”。这个定义本身就极具争议。是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如同问是种子选择了土壤,还是土壤选择了种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深入理解当时德国社会和希特勒这个人所处的历史语境。一、 德国的土壤:孕育了希特勒的社会土壤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国在希特勒崛起前,已经具备了相当“肥沃”的土壤,为他的到来提供了温床。.............
  • 回答
    “演员在德国扮成希特勒大受欢迎”这则新闻,着实让人浮想联翩。这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大受欢迎”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德国社会在历史认知、身份认同,乃至于当下情绪的复杂肌理。首先,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选择扮演希特勒这样的历史人物,本身就是极具争议性的。如果这位演员的表演能够获得“大受欢迎”,那么这背.............
  • 回答
    希特勒在当时的德国之所以受到欢迎,并且许多德国人不认为他是恶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深刻的历史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单一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德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以及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巧妙的宣传和煽动手段。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一战的惨痛教训与《凡尔赛条约》的屈.............
  • 回答
    一战结束后,德国经济确实一团糟,赔款、巨额债务、战争破坏,再加上国内政治的不稳定,让这个国家喘不过气来。希特勒上台后,他最看重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德国经济重新站起来,并且为他未来的军事扩张打下基础。重振就业:让德国人重新找到工作希特勒上台后,最显著的一个经济政策就是大规模的公共工程项目。这可不是修修补补.............
  • 回答
    要理解希特勒如何让德国在战后经济萧条时期实现就业率的提高和福利的改善,我们需要将当时的德国置于一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中,并细致地分析他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魔术表演”,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层面的重塑之上,其背后也有着其特定的目标和驱动力。一、 一战的创伤与魏玛共和国的困境首.............
  • 回答
    希特勒从奥地利人到成为德国炙手可热的政治领袖,这其中的逻辑链条并非一蹴而就,更不是简单的“因为他是奥地利人就获得了支持”。这是一个复杂历史时期下,多重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德国的土壤。首先,德意志民族主义的情感共鸣是核心驱动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希特勒穿越时空回到二战前,他会如何重塑历史,德国是否还有可能赢得这场吞噬全球的战争?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仔细梳理当年德国失败的关键节点,并想象希特勒在拥有后世知识的情况下,会做出哪些截然不同的决策。首先,得明确一点:即使希特勒拥有未来信息,德国要赢得二战也依然是困难重重.............
  • 回答
    希特勒及其纳粹党上台执政的最初八年(19331941)确实是一段让德国经历翻天覆地巨变的时期。这不仅仅是表面的政治宣传,而是从根基上对国家进行了一次激进的重塑。想要理解这种变化,需要从政治、军事、经济、科学以及社会心态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政治:从民主到极权,权力的高度集中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