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德国国防军有些高级将领反对希特勒的政策但却不像施陶芬贝格那样去刺杀希特勒,这是否表示他们不爱国?

回答
二战德国国防军中,确实存在一些高级将领对希特勒的政策持保留甚至反对态度,但并未像施陶芬贝格那样诉诸刺杀。要判断这些人是否“不爱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他们的动机。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爱国”的定义在当时德国的语境下是什么。对于许多德国军人来说,爱国与效忠国家和国家的元首紧密相连,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战的失败和凡尔赛和约的屈辱之后,希特勒上台后所展现出的强大国家意志和复兴德国的决心,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许多人的支持和认同。他们将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尊严视为最高追求,而效忠于国家的领导人,即便内心有所疑虑,也被视为履行职责的一部分。

反对希特勒政策的高级将领们,即便没有采取极端行动,他们的“爱国”体现在了不同的层面:

对国家长远利益的担忧: 一部分将领反对希特勒的政策,并非出于个人野心或对纳粹意识形态的根本否定,而是出于对德国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例如,一些资深将领可能认为希特勒的侵略性外交和过度的军事扩张,最终会给德国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就像他们经历过一战的惨败一样。他们反对的是希特勒的战略决策,认为这些决策不符合德国的长期利益,会将国家拖入无法挽回的境地。这种担忧,从维护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本身就可以被视为一种“爱国”。

对军队专业性的坚持: 国防军拥有其自身的荣誉和专业精神,很多将领在战争初期对希特勒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战略部署抱有疑虑。他们可能认为希特勒过度干预军事决策,违背了基本的军事原则,导致了不必要的损失和战略失误。他们在军队内部通过非公开的渠道表达不满,或者在允许的范围内试图影响决策,都是在维护他们所理解的军队的专业性和国家的军事力量,这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爱国”的体现,即希望国家军队能够高效、有尊严地作战。

对战争性质和道德底线的考量: 随着战争的进行,希特勒政权的反人类罪行,特别是对犹太人的屠杀和对占领区的残酷统治,逐渐暴露出来。虽然在公开场合,大多数军官选择沉默,但一些将领内心可能对这些暴行感到不安和厌恶。虽然他们不具备施陶芬贝格那样的决心和勇气去采取行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丧失了道德感和对国家声誉的考量。他们或许认为,参与或纵容这些罪行是对德国民族形象的极大损害,从长远来看也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对行动可行性的现实判断: 并非所有反对者都像施陶芬贝格那样拥有明确的刺杀计划和实施的条件。很多高级将领处于一个极其危险的环境中,任何公开的反对或非法的行动都可能招致严厉的报复,不仅危及自身,还可能牵连家人和部属。在纳粹政权严密的控制和特务机构的监视下,组织一次成功的刺杀行动需要非凡的胆识、周密的计划和可靠的同伴。许多将领可能评估了风险,认为采取行动的成功率极低,反而会激化矛盾,让情况变得更糟,或者被视为个人政治斗争,损害了“国家利益”的名义。他们选择在内部保留意见,或者以相对温和的方式表达不满,可能是在他们看来更“现实”和“负责任”的选择。

为什么不选择刺杀?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些更具体的考量:

对潜在后果的恐惧: 刺杀希特勒的后果难以预测。如果刺杀失败,参与者和他们的家属将面临灭顶之灾。即使成功,谁来接管政权?是否会导致国家陷入更大的混乱,甚至被盟军趁虚而入?很多将领可能对这些“后刺杀时代”的局面感到忧虑。他们或许认为,一个稳定的德国(即使是在希特勒领导下)比一个内战频仍或被外部势力瓜分的德国更好。
缺乏明确的替代方案: 施陶芬贝格及其同党有相对清晰的政治设想,希望在刺杀后能够与西方盟国达成和平协议,结束战争。但许多对希特勒不满的将领,可能并没有如此明确和统一的政治目标。他们只是反对当前的领导和政策,但对于战后的德国走向,他们可能没有形成共识。
军人的誓言和忠诚: 德国军人对元首宣誓效忠,这是军人的天职。即使内心有矛盾,撕毁誓言、对最高统帅采取极端行动,对许多军人来说是极其困难的,这涉及到对个人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巨大挑战。他们可能认为,即使不同意希特勒的某些做法,只要国家还在运作,军队还在履行职责,他们就应该维持秩序和稳定。

总结来说,那些反对希特勒政策但不采取刺杀行动的高级将领,不能简单地用“不爱国”来标签化。 他们的行为更多地反映了当时德国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以及他们在个人信仰、职业操守、国家利益和生存风险之间所做的艰难权衡。

他们对国家长远利益的担忧、对军队专业性的维护、以及对战争道德底线的考量,都体现了他们对德国这个国家的责任感。只是他们选择的表达和行动方式与施陶芬贝格不同,这更多地是由于他们对风险的评估、对替代方案的缺乏以及对传统军人职责的理解所致。

评价这些人是否爱国,需要我们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深入理解历史的细节和人性的复杂。在那个时代,爱国本身就可能被解读为多种不同的行为和动机。他们的沉默和保留,虽然在道义上难以与施陶芬贝格的壮举相提并论,但也不应被轻易地否定其潜在的“爱国”动机。相反,正是这种内部的矛盾和不彻底的反抗,才更加凸显了希特勒政权的恐怖以及当时德国社会和军界所面临的困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样的将领最反纳粹?又是什么样的纳粹将领真的以行动在反纳粹?

作为整个二战当中德国国内反希特勒运动的最高潮,七二零政变可以说是研究这个问题的最佳样本。

在这场行动当中,密谋分子们在希特勒大本营放置炸弹刺杀希特勒,而且在柏林、巴黎等地同时发动政变,可是最终行动失败了,一大群将领和纳粹官员因为牵连此事,从刺杀行动的执行人冯-施陶芬贝格到主谋冯-维茨勒本元帅,再到前总参谋长贝克将军,甚至到两位元帅隆美尔和冯-克鲁格,要么处死要么被迫自杀。 甚至就连前驻苏联大使冯-舒伦堡伯爵,也因为牵连而被杀。

如果仔细观察纳粹血腥镇压政变的事实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深深牵涉到政变阴谋的、或者说被纳粹所严厉打击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容克贵族,而相对于容克在总人口的数量,这本不应该发生。

所以,符合逻辑的解释就是——七二零政变,乃至于德国的反希特勒密谋,既是出于将德国拯救于水火的正义感,也是容克贵族和纳粹党阀之间的血腥斗争

另外,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反纳粹的将领大多数不反侵略,而是害怕战败给德国带来灭顶之灾,因而在战争顺利的时候,大多数反对分子要么偃旗息鼓要么积极投身战争,冯-施陶芬贝格也是积极的战争拥护者,参与了西线和北非战争。

哪怕是冯-维茨勒本和贝克这样的老反对派,他们在和盟国暗中谈判的时候也希望保住德国的一部分侵略果实,而且随着德国的步步胜利而要价越来越高。

毫无疑问,在第二帝国时代,德意志军队是掌握在容克手中的,这种局面在战败之后也没有得到改观,战败后协约国规定德国只能保留10万陆军,而在冯-西克特将军所支持的陆军裁军当中,容克军官的比例甚至比一战前还要高(因为一开始德国拥有87万常备军,因为容克数量有限,显然需要大量非容克贵族来协助他们)。

所以,在魏玛时代,德国军队一直都是掌握在容克手中的,出于他们的意识形态,自然极端反共,拥护右翼。而在大萧条席卷德国之后,这种支持最后转移到了希特勒的身上。当然这并不是在说容克军官们喜欢希特勒(在很多容克军官私下里,他们都称呼希特勒为‘’那个下士‘’),由此可见在希特勒政权的初期,容克军官们和他是盟友——但绝对没有融为一体。

然而,正如容克们普遍看不起希特勒一样,希特勒也非常看不起这些容克,在天不怕地不怕的希特勒眼中,这些容克将领大多数脑袋顽固,思想陈旧,傲慢自大。不管是为了教训他们,还是为了加强自己本人对军队的控制,他都一心想要扩张自己在军队的力量。

在1938年初,武装部队总司令冯-勃洛姆堡和陆军总司令冯-弗立契先后以各种理由强迫去职,也正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在除掉了上面两人之后,希特勒自封为武装部队总司令,得到了明确的陆军统帅权。

在用人方面,希特勒也倾向于重用那些听话好用、狂热支持他和纳粹主义的将领,比如他身边的统帅部长官凯特尔元帅和军事幕僚约德尔将军,比如古德里安,还有冯-赖歇瑙这样的狂热分子。

不过,在这个时候,希特勒和容克将领们虽然有摩擦,但是并没有翻脸——环境也没有恶化到必须翻脸的地步,双方大体上还是以同样的努力扩充着德国军队,直到法国战争开始,容克始终是军队内部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1940年法国战役之后,希特勒一口气封了12个陆军元帅,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容克贵族出身。

可是到了东线战争之后,情况就不同了,因为战事很快不利,而且陷入到了长期焦灼化,两方的矛盾开始凸显,并且一步步恶化。希特勒认为战事不利是因为容克将领们太保守不够勇敢,而一部分容克将领们却认为战事恶化是因为希特勒瞎指挥。

在1941年的冬天,希特勒以作战不利和其他理由,将西线三个集团军群的总司令冯-莱布、冯-博克和冯-龙德施泰特全部撤换,而他也在这一系列人事调动当中开始提拔他所宠信的将领。

而在接任中央集团军群的冯-克鲁格元帅那里,也逐渐出现了一个以容克军官们为主体的反希特勒团体,几次策划要趁希特勒过来视察的时候扣押他然后和盟国和谈。

在东线战争日趋不利的情况下,纳粹党和容克关系也越来越恶化,两个团体之间原本的融洽合作开始被险恶的责任归属而分化。而希特勒对此的应对是,一方面大力扶持国防军系统内的非容克将领(比如古德里安,隆美尔、莫德尔和舍尔纳等人),一方面加速扩张纳粹党的武装——党卫军。

在纳粹上台初期,党卫军最初只是希特勒个人卫队,得到大大支持的党军也已飞快的速度扩充着实力,并且最后成为了拥有数十个师的庞大作战部队。

在希特勒所宠信的莫德尔元帅步步高升,并且一度成为同时指挥两个集团军群的东线救火队员的同时,希特勒在东线对容克将领的清洗也毫不留情地持续着。到了1944年,容克们大多数属于被“靠边站”的将领,容克们为首的将领冯-龙德施泰特被几起几落,不再拥有实际权力,只能作为被希特勒利用威望的吉祥物存在,冯-曼施坦因也在年初因为乌克兰作战不利丧师失土而被撤职退休。

被希特勒大力扶持的将领,大多数陪着希特勒打到了最后,古德里安虽然一度因为东线失败而被撤职,但是在1943年1月就重新出任德国装甲兵总监,并且在希特勒镇压七二零密谋之后出任德国参谋总长,莫德尔元帅在鲁尔区力顶英美并且自杀殉国(唯一一个为纳粹德国自杀殉国的元帅),舍尔纳元帅也同样战斗到了最后,他们也是希特勒在后期最信任的人。

隆美尔是一个例外,虽然希特勒一开始十分宠信他,并且因为他在北非的战绩而封他做元帅,但是因为北非的最终失败,他失宠了,被调回国出任西线司令官,等到了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之后,因为再次的失败,他又被迫去职,他也在这些过程当中,逐步产生了反纳粹反希特勒的思想。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希特勒最为反对的将领,一个是容克军官群体,一个是被迫靠边站的军官团体,而这两个群体,很大部分上是重合的。纳粹德国最后的政变和残酷清洗,正是容克和希特勒进行的残酷摊牌,最后以希特勒的大获全胜,三个元帅被杀而告终——几百年来被外国军队杀死的德国元帅,还没有希特勒一个人杀的多。

当然,希特勒的胜利也并没有持续多久,仅仅一年后,他的千年帝国就覆灭了。

一个很严酷的现实是,只要被希特勒所宠信和重用,很少有将领会反对希特勒,哪怕战局在逐步明显地预示着德国必败的命运,他们也会为自己的荣华富贵奋战到底,而到了靠边站之后,他们才会思考反纳粹的问题——冯-维茨勒本是如此,贝克是如此,其他将领也概莫能外

在希特勒逐步清洗容克军官的过程当中,容克军官开始出现不同的倾向,大部分人如同冯-勃洛姆堡和冯-龙德施泰特以及冯-曼施坦因等人一样,选择明哲保身,或者说忠于自己的誓言,继续效忠希特勒,而少部分人则觉得应该铲除掉已经很明显只能为德国带来灾难而不是光荣的希特勒并且为此行动。

大部分人不行动,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怕死,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发了效忠希特勒的誓言,而是因为他们也是军国主义政权的一部分,本身就对纳粹的扩张负有极大责任,甚至在战争初期帮助希特勒四处杀人放火,他们本身就是共犯的一部分。

另外,“回忆录反抗”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人是在战后被盟国抓去审问的时候,为了卸责才声称自己一直反对希特勒的,他们并没有多少反对纳粹和希特勒的实际行动,比如冯-曼施坦因。整个战争期间,他直到1944年都十分受希特勒的宠信,并且一度是希特勒最为倚重的将领,他也十分享受这种宠信,对元首毕恭毕敬,直到战败之后,他才在回忆录中对元首微词不已,他们的所谓“反抗”,是难以确信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德国国防军中,确实存在一些高级将领对希特勒的政策持保留甚至反对态度,但并未像施陶芬贝格那样诉诸刺杀。要判断这些人是否“不爱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他们的动机。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爱国”的定义在当时德国的语境下是什么。对于许多德国军人来说,爱国与效忠国.............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的武装力量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国防军(Wehrmacht)和党卫军(Schutzstaffel,简称SS)。这两者虽然都效忠于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但在起源、职能、构成、意识形态色彩以及在战争中的角色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简单来说,国防军是德国的“正规军”,而党卫军则更像是纳粹党的“精.............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后对德日两国处理方式的深刻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的国防建设。说起来,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国际关系考量。战后初期:对德国的严厉管制与对日本的不同策略二战结束后,作为轴心国主要战败国的德国和日本,都面临着战胜国的严厉处置。然而,它们的命运轨迹出现了明显的转折点。.............
  • 回答
    二战后美苏军事崛起与瓜分德国科学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虽然不能说瓜分德国科学家是导致美苏军事崛起的“直接”原因,但它无疑是这场崛起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和塑造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混乱而充满希望的二战末期及之后。战败国的技术遗产与冷战的萌.............
  • 回答
    关于国内二战教材和书籍对德军表现出“好感”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其中既有历史事件的呈现方式,也有文化解读的角度,甚至包括一些社会心理层面的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去理解其背后的具体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
  • 回答
    二战德国国防军后勤的“差”是一个相对的说法,不能一概而论,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闪电战的阶段,德军的后勤保障可以说是相当高效的,能够支撑其快速的地面推进。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和战线的拉长,德军的后勤体系确实暴露出了许多致命的弱点,最终成为其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详细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对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事思想和实践的深入理解。与其说一战德国“只是靠国力”,不如说是一战德国的军事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强大的国家机器和工业基础之上,但其战术思想在面对新的战争形态时,显露出了一些局限性。而二战德国,特别是其闪电战,则代表了对战术理念的革命性突破。我们不妨从.............
  • 回答
    b站网友关于“英国是二战发动国,德国只是被压迫的反抗”的言论,是一种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对历史事实的歪曲解读,在学术界和主流历史认知中是站不住脚的,并且带有强烈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色彩。 要评价这一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历史事实的梳理:二战的起因与主要责任者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二战爆.............
  • 回答
    我们来设想一个与历史不同的世界,一个在1939年夏秋之际,德国与苏联不仅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且还真正地、一丝不苟地遵守了这个条约。这个“如果”打开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潘多拉魔盒,而欧洲的命运,无疑将围绕着这两个看似“合作”实则各怀鬼胎的庞然大物展开。首先,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影响,就是原.............
  • 回答
    二战时期,中国国民革命军(国军)与德国国防军(德军)在综合战斗力上存在显著差距,这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工业基础与装备水平的巨大鸿沟这是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 德国的工业实力: 德国作为二战前欧洲的工业强国,拥有先进.............
  • 回答
    关于二战后日本为何未像德国那样被胜利国分区占领,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地缘战略考量。简单来说,这并非偶然,而是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盟国决策以及日本自身特殊性的综合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德国被分区占领的背景。德国是战争的发起者之一,其领土被分割成四个占领区(苏、美、英、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们来认真梳理一下。假设二战中的法国,拥有了我们今天(2022年)中国所有非核类武器的生产能力和装备,而且法国人已经掌握了这些武器的使用方法。那么,他们能打赢德国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法国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争基础:首先,别忘了二战中的法国,即便拥有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二战中后期希特勒被政变推翻,新政府又立刻放弃所有海外资源,那么德国是否能免于盟军的登陆和本土作战呢?咱们仔细捋一捋这个情况。首先,得明确一点,即使希特勒被推翻,德国的处境依然非常严峻。到二战中后期,无论是东线还是西线,盟军都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苏军在东线已经开始收复失地.............
  • 回答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在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常常被贴上“严谨”的标签。这份严谨,体现在他们严密的工业生产、高效的军事组织、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以及在科学技术上的突出成就。然而,恰恰是这两个被认为严谨的民族,在二战期间却遭遇了其军事机密被同盟国大量窃取的情况,这似乎构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悖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认知、民族情感以及社会舆论的复杂交织点。简单来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二战的历史背景、各国扮演的角色、战后对战争的清算以及普遍的民族情感。为什么“喜欢二战日军”容易被贴上“精日恨国”的标签?首先,我们要明确“精日”这个词的含义。它通常带有强烈的贬义,指向那些对日本文.............
  • 回答
    苏德战争的爆发与进程,无疑是二战中最为惨烈、也最能体现“国力对决”性质的篇章之一。它不像一些早期的局部冲突,仅凭一方的军事优势就能迅速奠定胜局。相反,苏德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消耗巨大的拉锯战,参战双方倾注了几乎全部的国家资源,才在这场生与死的较量中扮演自己的角色。你可以想象一下,1941年6月22日.............
  • 回答
    二战德国入侵苏联,如果希特勒怀揣着解放者的姿态,而不是纳粹的种族灭绝和奴役政策,那么历史的走向可能会截然不同。但要详细描述这样一个设想,需要我们抛开历史的惯性,进行一次大胆的“如果”推演。想象一下,1941年6月22日,德国国防军如期跨越边境,但这一次,德军的宣传口号不再是“扫除布尔什维克主义”,而.............
  • 回答
    二战末期,德国确实还有庞大的军队,但说它们“轻易”投降,可能有些过于简单化了。实际上,德国的投降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无奈的过程,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和压迫。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要理解“700万大军”这个数字的真实含义。到1945年春天,德国确实动员了大量的兵力,但这其中包含了数量庞大的预备役、后备.............
  • 回答
    二战德国的闪电战(Blitzkrieg)是一种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步兵为先导,辅以近距离空中支援,旨在通过快速、集中的冲击,突破敌方防线,深入敌后,扰乱其指挥、通讯和后勤,从而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战术。这种战术的成功在于其速度、协同作战和对敌方薄弱环节的精准打击。面对闪电战的威胁,盟军在二战初期.............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占领乌克兰后,是否有“很多乌克兰人欢呼雀跃”,这个问题在历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并且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当时乌克兰的政治、社会背景以及不同群体对占领者的态度。复杂背景:苏联统治下的乌克兰在德国入侵之前,乌克兰已经经历了多年的苦难。苏联的统治,尤其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