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二战初期德国与苏联互相遵守《互不侵犯条约》那么欧洲是不是就被他们两国瓜分了?

回答
我们来设想一个与历史不同的世界,一个在1939年夏秋之际,德国与苏联不仅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且还真正地、一丝不苟地遵守了这个条约。这个“如果”打开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潘多拉魔盒,而欧洲的命运,无疑将围绕着这两个看似“合作”实则各怀鬼胎的庞然大物展开。

首先,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影响,就是原本德国闪击波兰后苏联迅速出兵占领波兰东部的景象,将不会以如此戏剧性的方式上演。条约的遵守意味着双方在波兰问题上,即便有秘密划分势力范围的议定书,也不会出现军事上的直接对抗。那么,波兰作为一个国家的实体,可能在条约签署后不久,就面临着被德苏两国在地理上或政治上彻底“消化”的命运。这不一定是直接的武力占领,但可以想象的是,波兰将成为两国影响力的缓冲地带,甚至在条约框架下被“安排”成一个被瓜分的政治经济区域。

欧洲其他地区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互不侵犯”本质上解除了德国在东线(或者说面对苏联的战线上)的后顾之忧,也让苏联得以将其战略重心放在巩固自身势力范围和发展内部力量上。

对西欧的压力将更加集中且严峻:

法国和英国的困境加剧: 没有苏联的潜在威胁,德国可以调动更多兵力投入到西线。1940年德国横扫西欧的闪电战,如果发生在没有东线牵制的情况下,其效率和破坏力可能会进一步放大。法国的投降,英国的孤立无援,都可能来得更快、更彻底。即便英国最终没有像历史上那样陷入绝境,但其面临的军事和外交压力也会是前所未有的。失去法国作为陆上盟友,英国的海上优势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封锁德国的效率和有效性都会受到影响。
轴心国体系的巩固(或变异): 意大利在战争初期的参战,很大程度上也是看到了法国的动摇和英国的海上劣势。如果德国在西线取得更迅速的胜利,意大利可能会更积极地扩张其在地中海和北非的势力。同时,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将得到极大巩固,许多被占领国可能被迫接受德国的统治,甚至成为其经济附庸。

苏联的“收益”与潜在的长期战略:

势力范围的扩张与巩固: 条约允许苏联将其势力范围向西推进,如历史上所见的波罗的海三国、芬兰部分地区、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等,都可能被苏联更“名正言顺”地纳入其影响或直接控制之下。而这些地区的被占领和整合,对于苏联来说是填补其战略纵深的绝佳机会。
集中发展,等待时机: 最关键的是,苏联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全力发展其重工业和军事力量,尤其是其陆军和空军。历史上,苏联在战争初期遭受重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军队的改革尚未完成、装备生产能力不足以及遭受突袭的混乱。如果遵守条约,苏联可以逐步完成军事现代化,建立起更稳固的国防体系。
“和平演变”的可能性? 这是一种更具推测性的看法。斯大林深知德国的意识形态和扩张野心,即使遵守条约,他也必然会将德国视为长期的潜在敌人。条约的意义更多在于为苏联赢得时间,避免过早卷入一场可能让其元气大伤的世界大战。一旦苏联认为自己准备充分,或者德国的扩张触及了其核心利益,那么局势就可能发生逆转。

那么,“瓜分欧洲”的景象会是怎样的?

如果说他们互相遵守条约,欧洲确实会在很大程度上按照《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秘密议定书的预设,被两人划分势力范围。

德国的势力范围: 主要会集中在西欧和中欧。法国的投降或被征服,意味着德国将控制大片西欧土地。中欧的波兰(或许成为德国控制下的行政区)、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将直接置于德国的统治或强大的影响力之下。巴尔干地区也可能成为德国争夺影响力的重要区域,尤其是其对罗马尼亚石油的渴求。
苏联的势力范围: 东欧和北欧的某些地区将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波罗的海三国和比萨拉比亚的吞并,如果顺利进行,将极大地扩展苏联的地理边界。芬兰的命运也可能与历史上有所不同,或许会成为一个被苏联施加了强大军事和政治压力的国家。

但这种“瓜分”并非静态的,而是充满张力的:

潜在的边界冲突与摩擦: 即便条约被遵守,划分的势力范围之间必然会存在天然的边界。这些边界的划定,即便是在秘密议定书中,也可能因为执行上的细微差异而产生摩擦。例如,在波兰东部边界的划定上,双方的理解可能并不完全一致。
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鸿沟是不可逾越的。即便两国在军事上暂时避免冲突,但双方的宣传、间谍活动、对对方境内共产党或法西斯组织的暗中支持,都不可能停止。这是一种“冷战”的雏形,只不过是在战争背景下进行。
谁是真正的赢家? 从短期来看,德国似乎能更迅速地完成其在西欧的征服,而苏联则能巩固其东欧地盘。然而,历史的走向往往是复杂的。德国的快速胜利可能意味着其资源消耗也更快,其对占领区的统治成本也更高。苏联的战略缓冲和发展时间,则可能让它在未来拥有更强的反击能力。

一个可能的长期演变:

如果两国长期维持这种“遵守条约”的表象,欧洲很可能进入一个德苏两极格局。西欧国家将被德国整合,成为其经济和军事的后盾。东欧则被苏联牢牢控制。然而,这种格局不可能长久稳定。德国的资源和人口终究不如加上苏联后的广阔地域,其对占领区的剥削性统治也必然会引发反抗。而苏联一旦认为自身强大到可以挑战德国的霸权,或者德国的扩张再次触及苏联的核心利益时(比如,如果德国在苏联势力范围边缘建立亲德政权,或者威胁苏联的黑海出海口),那么战争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甚至可以说,条约的遵守,只是为了在最有利的时机,以最强的姿态进行一场最终的摊牌。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的“瓜分”更像是一种战前部署和战略休整,而非永久性的和平共存。德国和苏联,一个是急于扩张的掠食者,一个是耐心积累力量的巨熊,它们之间的协议,从来都只是出于战略考量,而非真诚的友谊。一旦其中一方认为时机成熟,或者一方的野心膨胀到无法控制,这份条约就将如同废纸一般被撕毁。而欧洲,则将再次成为他们争夺霸权的战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可能,欧洲两块最大的肉都没主呢,一个是德国,一个是苏联

所以为了这两块肉一定会开战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来设想一个与历史不同的世界,一个在1939年夏秋之际,德国与苏联不仅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且还真正地、一丝不苟地遵守了这个条约。这个“如果”打开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潘多拉魔盒,而欧洲的命运,无疑将围绕着这两个看似“合作”实则各怀鬼胎的庞然大物展开。首先,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影响,就是原.............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如果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并且战线被牢牢地钉在乌克兰境内,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进程。其影响之深远,将触及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等各个层面,甚至可能重塑战后世界的格局。让我们试着描绘一下这个充满变数的历史节点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军事层面:如果德军在苏德战争.............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如果没有其他国家介入,德国是否能够独自击败苏联,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从未成为现实的历史假说,但我们可以基于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战略部署以及战争的内在逻辑来探讨其可能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关键层面:1. 德国在战争初期的军事优势与计划: 闪电战的成功范例: 德国在.............
  • 回答
    当然,让我们来构思一下这个假想的二战情景:如果当时入侵中国的不是日本,而是德国,那么历史的走向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我们要明确德国在现实二战中的战略重心。希特勒的野心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德国主导的“大日耳曼帝国”,并且对苏联东部土地虎视眈眈。将德国的军事力量大规模调往亚洲,并.............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如果在本土进行“完全的战争动员”并“最大程度减少武器生产中的浪费”,是否能赢得战争?这个问题触及了战争胜负背后复杂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战略层面的核心。乍一看,这种假设似乎能大幅增强德国的实力,但深入剖析,即便做到这两点,德国赢得战争的可能性依然渺茫,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首先,我们来分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颠覆性的设想。如果二战时期的德国选择与中国和日本结盟,而不是与日本单独结盟并与中国处于敌对状态,其战略格局和最终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要“打赢”二战,这个词本身就非常复杂,需要明确是以什么为目标:是彻底击败盟国(英、美、苏),还是仅仅在欧亚大陆占据主导地位?考虑到.............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或日本的普通老百姓,如果内心深处不认同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同时又对战争的走向和国家是否会战败感到不确定,他们所能采取的行动,说实话,选择非常有限,而且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这是一种身处高压政治环境下的个人困境,个人的力量与国家机器的运转之间存在着悬殊的差距。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德国和日.............
  • 回答
    评价20世纪初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一位充满矛盾与争议的君主威廉二世(Wilhelm II,1858年1月27日-1941年6月4日)是德意志帝国和普鲁士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君主。他在位期间(18881918年),德国经历了高速的工业化和扩张,但也最终走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渊,并以帝国.............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坦克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和以虎式坦克为代表的德系重型坦克相比,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用“一堆破铜烂铁”来形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侧面反映了这种技术和性能上的鸿沟。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日本坦克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以及实战经验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战争的胜负不仅.............
  • 回答
    抛开战争的残酷和德国阵营的立场,仅从军事指挥才能和个人品格来审视二战时期的埃尔温·隆美尔,他无疑是一位值得浓墨重彩描绘的传奇人物。他的军事生涯如同其标志性的“闪电战”,迅猛、精准,充满了出人意料的胆识,也因此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誉。战场上的鬼才:战术的创新者与执行者隆美尔最耀眼的舞台无疑是北非战场.............
  • 回答
    二战时期的德国战斗机设计,可以说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甚至有些理念在今天看来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但与此同时,它们的设计也确实对初学者不太友好,这背后藏着一番复杂的考量和那个年代德国航空工业的独特性。设计上的亮点:速度、火力与先进技术首先得承认,德国人在二战期间的战斗机设计上,确实展现出了惊.............
  • 回答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英国战俘的待遇,总的来说,比对苏联战俘要好,但并非总是仁慈。他们的待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俘的军衔、国籍(尽管我们这里主要讨论英国战俘),以及俘虏他们的德军部队的性质。然而,一些普遍存在的方面是可以详细描述的。首先,值得明确的是,德国在1929年签署了日内瓦公约,该公约规定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二战时期德国党卫军(SS)和国防军(Wehrmacht)的战斗力对比。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很多方面,不仅仅是武器装备那么简单。首先,得明确两者的性质和起源。 国防军(Wehrmacht): 这是二战时期德国的常规军队,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陆军、海军和空军。它的根.............
  • 回答
    战火与瘟疫:穿越历史的镜像——二战时期与新冠疫情下德、美、日三国表现的深层对比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危机都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国家体制、社会心理和领导力的不同面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与今天新冠疫情的阴霾,虽然性质迥异,但都在不同程度上考验着德意志、美利坚与日本这三个重要国家。将它们在两个时代的表现进行.............
  • 回答
    二战时期,轴心国三大主要成员——日本、德国和意大利,虽然在意识形态和战略目标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协同,但它们的军事实力、装备水平以及战争动员能力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距不仅影响了它们各自的战场表现,也对同盟国(特别是中国)的抵抗方式和最终的战争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日军、德军、意军军力差距要理解这.............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如果二战时期的德军装甲部队完全由“虎式”坦克构成,是否就能在苏德战场上取得胜利。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其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军事、经济、工业、战略以及战场实际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虎式”坦克的非凡之处。在它被投入战场之时,其设计理念、火.............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确实在军事技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涌现出许多令人惊叹的“黑科技”。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个单一因素,而应从当时德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多重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德国在战前已经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和工业基础。德国在19世纪末20.............
  • 回答
    如果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投降,这将是一个对世界历史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假设。其后果之深远,足以改写二战的进程和格局,对中国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冲击。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可能产生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1. 领土完整与主权丧失的灾难性后果: 日本全面控制中国: 国民.............
  • 回答
    二战初期,苏联面临着严峻的橡胶短缺问题。在战争爆发前,苏联的橡胶供应主要依赖进口,特别是从英美等国。然而,随着战争的升级和国际局势的动荡,这些传统的供应渠道变得越来越不可靠,甚至被切断。为了保证战争机器的运转和国家经济的稳定,苏联被迫走上了一条艰苦的自力更生之路,积极探索和开发国内的橡胶资源,并大力.............
  • 回答
    21考研初试成绩查询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很多考研er的心情就像这天气一样,阴晴不定,既期待又忐忑。如果,万一,分数真的不那么尽如人意,摆在你面前的可能是两条路:调剂,或者再战一年。这两条路,都有各自的风景,也都有各自的挑战。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在岔路口该怎么选,又该注意些啥。一、成绩不理想,调剂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