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初期苏联如何自我供应橡胶。?

回答
二战初期,苏联面临着严峻的橡胶短缺问题。在战争爆发前,苏联的橡胶供应主要依赖进口,特别是从英美等国。然而,随着战争的升级和国际局势的动荡,这些传统的供应渠道变得越来越不可靠,甚至被切断。为了保证战争机器的运转和国家经济的稳定,苏联被迫走上了一条艰苦的自力更生之路,积极探索和开发国内的橡胶资源,并大力发展合成橡胶产业。

1. 橡胶树种植与本土橡胶来源的探索

苏联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天然橡胶主要产区,其气候条件难以大规模种植像巴西三叶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这样的主流天然橡胶来源。然而,苏联并没有放弃从天然橡胶中获取补充的可能性。

向南拓展种植区域: 苏联将目光投向了南部地区,如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等地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希望在那里找到适合种植橡胶植物的条件。虽然这些地区的产量无法与东南亚相比,但聊胜于无。
本土橡胶植物的开发: 更为关键的是,苏联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和开发本土的橡胶植物,以减少对进口天然橡胶的依赖。
苏联蒲公英(Taraxacum koksaghyz): 这是苏联在橡胶自给自足方面最重要也最成功的项目之一。苏联蒲公英,又称“橡胶蒲公英”,其根部含有相当高比例的橡胶,而且其生长周期较短,对气候适应性也更强,可以在苏联大部分地区种植。
其他植物的探索: 除了蒲公英,科学家们还研究了狗肝菜(dogbane)、乳草(milkweed)、欧蓍(yarrow)等多种植物,试图从中提取或合成橡胶。虽然这些研究成果的应用程度不一,但都体现了苏联不放过任何一丝希望的决心。

2. 合成橡胶产业的飞速发展

天然橡胶的获取困难,使得发展合成橡胶成为苏联解决橡胶危机的根本之道。苏联在合成橡胶领域并非空白,在战前已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生产。战争爆发后,这一领域的发展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和人力。

早期技术基础: 苏联在合成橡胶领域的起步主要得益于其对丁苯橡胶(Styrenebutadiene rubber, SBR)的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就已经开始生产丁苯橡胶,但产能有限,技术也相对落后。
战时的技术引进与改进: 尽管苏联强调自力更生,但在关键技术领域,适度的技术引进和合作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各种渠道,苏联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和学习了西方国家(如德国和美国)的合成橡胶生产技术。然而,更主要的是依靠自身的科研力量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
聚合物化学的突破: 苏联的科学家们在聚合反应、催化剂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使得能够更高效地生产出具有特定性能的合成橡胶。
原材料的保障: 合成橡胶的生产需要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基础原料。苏联拥有丰富的这些资源,为合成橡胶的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
大规模生产的建设: 战时,苏联迅速扩建和新建了多家合成橡胶厂,将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分散化生产: 为了应对战争可能造成的破坏,苏联采取了将橡胶厂分散布置的策略,避免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生产效率的提升: 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和工艺优化,苏联的合成橡胶生产效率逐步提高,满足了国家日益增长的需求。
关键橡胶品种: 苏联的合成橡胶生产主要集中在几个关键品种,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例如:
丁苯橡胶 (SBR): 这是最主要的合成橡胶品种,广泛应用于轮胎、鞋类、密封件等。
丁腈橡胶 (Nitrile Rubber, NBR): 具有良好的耐油性和耐磨性,常用于制造油封、胶管等。
氯丁橡胶 (Neoprene, CR): 具有良好的耐候性、耐油性和阻燃性,用于电缆护套、潜水服等。
丁基橡胶 (Butyl Rubber, IIR): 气密性好,常用于制造内胎、疫苗瓶塞等。

3. 资源调配与节约使用

除了开发新的橡胶来源和发展合成橡胶产业,苏联还高度重视现有橡胶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优先保障军事工业: 在橡胶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国家严格控制橡胶的分配,优先保障对军事工业,特别是坦克、飞机、军车等关键武器装备的生产。
替代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科学家们积极研发和推广使用橡胶的替代材料,例如使用酚醛树脂、沥青等材料来制造一些非关键性的橡胶制品。
橡胶的回收与再利用: 大力推行废旧橡胶制品的回收和再利用,将旧轮胎、胶管等经过处理后再次投入生产,延长了橡胶的使用寿命。

挑战与成果

这条自给自足之路并非坦途。苏联在橡胶供应上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生产瓶颈以及战争带来的破坏。早期的合成橡胶性能可能不如天然橡胶,给军事装备的可靠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然而,苏联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科学家们的顽强拼搏精神以及对科技的高度重视,使得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逐步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合成橡胶生产体系。

到战争后期,苏联的合成橡胶产能已经能够基本满足其军事和民用需求。尽管与盟国(尤其是美国)庞大的橡胶生产能力相比仍有差距,但苏联通过自我供应,成功地避免了在橡胶问题上的彻底“卡脖子”,为赢得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段经历也为苏联在战后发展合成材料产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29-1932年期间,为了缓解橡胶短缺,苏联政府组织开展寻找橡胶植物运动,随后在1930年,植物学者在哈萨克南部天山山脉的卡拉陶山区发现一种植物,取名橡胶草,也叫俄罗斯蒲公英,这种植物根部含有大量天然橡胶,从它根部提取生产的橡胶汁与橡胶树所生产的不相上下,随后苏联开始在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大面积种植。1931年苏联生产的第一批橡胶原料约2500吨,这里面哈萨克是主要原料基地。二战之前苏联的橡胶草种植园每公顷产量为200公斤。 二战期间苏联橡胶草产量能供应国内橡胶市场的约30%。二战后至五十年代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天然橡胶进口实施禁运,迫使苏联的橡胶草种植一直持续到1956年,直至中国海南岛、西双版纳的橡胶种植林投产。

user avatar

顺丁橡胶目前是世界产量第二大的合成橡胶(几十年前是第一大),这一品类的橡胶就是由前苏联发明并推广的。1,3-丁二烯的聚合物最早于1910年由俄国化学家谢尔盖·列别杰夫(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Лебедев)合成。1926年,列别杰夫发明了以乙醇为原料合成1,3-丁二烯的技术。1928年,列别杰夫又发明了金属钠为引发剂的顺丁橡胶(顺式-聚1,3-丁二烯)合成技术。1932-1933年,苏联陆续建成了3个顺丁橡胶生产厂。至1940年,苏联年产顺丁橡胶5万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顺丁橡胶生产国。

目前产量最大的合成橡胶——丁苯橡胶,是德国的法本公司于1937年发明的。

1940年时,苏联各种合成橡胶产量之和为9.7万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合成橡胶生产国。当时全世界合成橡胶产量约为天然橡胶的2倍。苏联和德国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均以合成橡胶为主。1940年,美国合成橡胶产量仅有5千吨。随着美国加入二战,至1945年时,美国合成橡胶产量已达94.5万吨,占全国橡胶消费量的87.6%,产能更高达110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大合成橡胶生产国。可见即使是苏联后来获得了西方的物资援助,获得的也基本上是合成橡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初期,苏联面临着严峻的橡胶短缺问题。在战争爆发前,苏联的橡胶供应主要依赖进口,特别是从英美等国。然而,随着战争的升级和国际局势的动荡,这些传统的供应渠道变得越来越不可靠,甚至被切断。为了保证战争机器的运转和国家经济的稳定,苏联被迫走上了一条艰苦的自力更生之路,积极探索和开发国内的橡胶资源,并大力.............
  • 回答
    我们来设想一个与历史不同的世界,一个在1939年夏秋之际,德国与苏联不仅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且还真正地、一丝不苟地遵守了这个条约。这个“如果”打开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潘多拉魔盒,而欧洲的命运,无疑将围绕着这两个看似“合作”实则各怀鬼胎的庞然大物展开。首先,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影响,就是原.............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如果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并且战线被牢牢地钉在乌克兰境内,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进程。其影响之深远,将触及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等各个层面,甚至可能重塑战后世界的格局。让我们试着描绘一下这个充满变数的历史节点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军事层面:如果德军在苏德战争.............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火炮技术确实存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地方,但这并非一概而论,而是由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而且苏联在某些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创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方面:1. 工业基础的起点与发展路径: 沙俄遗留下来的工业底子薄弱: 苏联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才建立的。在此之前,沙皇.............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如果没有其他国家介入,德国是否能够独自击败苏联,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从未成为现实的历史假说,但我们可以基于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战略部署以及战争的内在逻辑来探讨其可能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关键层面:1. 德国在战争初期的军事优势与计划: 闪电战的成功范例: 德国在.............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如果二战时期的德军装甲部队完全由“虎式”坦克构成,是否就能在苏德战场上取得胜利。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其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军事、经济、工业、战略以及战场实际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虎式”坦克的非凡之处。在它被投入战场之时,其设计理念、火.............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政委同志”(Политический комиссар, Politichesky Komissar)是一个至关重要且具有独特性的存在。他们并非传统的军事指挥官,而是一种集政治思想教育、军队忠诚度保障、部队士气凝聚、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参与军事决策于一身的特殊角色。理解政委.............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为何入侵波兰?深入剖析其历史背景与动机1939年9月17日,苏联军队越过波兰东部边境,标志着对波兰的入侵。这一事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对东欧的未来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联入侵波兰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错综复杂历史、政治和战略考量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苏联为何入侵波兰,.............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战场确实异常惨烈,斯大林格勒战役尤其残酷,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然而,战后苏联依然能够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其强大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巨大的牺牲换来的战略胜利与地缘优势 斯大林格勒的转折点意义: 你提到的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确实尝试通过宣传手段向德军士兵传播社会主义理念,试图瓦解其意识形态,但效果有限,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1. 德军宣传体系的强势性 纳粹意识形态的渗透:德国在1933年建立纳粹政权后,通过《德意志民族的自我完善》等宣传工具,将种族主义、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混杂,强调“日耳.............
  • 回答
    说起二战时期苏联没有仿制(或者说大规模生产和装备)单兵火箭筒,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答案也并非简单的“技术水平不够”。事实上,苏联在战争期间并非没有相关技术储备,而是基于当时他们对战争的需求、自身的武器发展思路以及对现有武器效能的评估,采取了不同的发展路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单兵火箭筒”这个概念.............
  • 回答
    想一想,如果老大哥当年一脚踏进了轴心国的营垒,这局势可就真变成了一锅煮不清、搅不明的浓汤。说它是第二个意大利?我觉着吧,这个说法也太小瞧了苏联的体量和那股子狠劲。不过,要说它不会当“猪队友”,那也是言过其实了。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一点,苏联加入轴心国,这本身就是个天大的反.............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苏联的谍报机构,尤其是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广泛招募并利用了各种资源,其中也包括一部分德裔人士。这些德裔人士,或是因为对纳粹政权的不满,或是因为对共产主义理念的认同,亦或是被苏联情报机构以各种方式策反,在战争期间为苏联效力,收集德国的军事、经济和政治情报。德裔间谍的招.............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军的M4“谢尔曼”坦克和苏联的T34坦克都是各自国家在战场上部署的最重要的装甲力量,它们在塑造二战西线和东线战局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说哪一个“更出色”,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及在什么具体的战场环境下进行比较。它们各自拥有鲜明的优势和劣势,可.............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在闪电战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迅速击败了波兰、法国等国,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都笼罩在纳粹的阴影之下。然而,尽管英国在大陆上失去了盟友,但其本土仍然是抵抗纳粹势力的一个重要据点。这时候,德国为何会选择将目光转向东方,挑战拥有庞大兵力和资源的苏联,而不是全力以赴将英国彻底击垮呢?这个问题,并.............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曾经的帝国和崛起的新兴力量,为了抵抗共同的敌人——轴心国,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结成了战时同盟。这场联盟并非单纯的军事合作,而是建立在复杂的利益交换之上。英国、苏联和中国,为了获得美国的物质援助,各自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些代价深刻地影响了它们战后的走向,甚至塑造了它们在冷战格.............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与日本虽然都是轴心国成员,但两国之间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形成一个协同作战的统一战线,尤其是在是否联合攻击苏联的问题上。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战略考量、地缘政治现实、国家利益以及双方领导层的决策。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一、 日德双方战略重心与目标的不同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德日两国各自的核.............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即“巴巴罗萨”行动,无疑是历史上最具争议也最惨痛的决策之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便是:为何希特勒会在尚未完全解决英国问题的情况下,就贸然将战线向东拉长,与一个拥有巨大纵深和人力资源的国家为敌?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古德里安坦克军团直逼莫斯科的关键时刻,为何又被命令转头攻打基辅,.............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美英根据《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提供给苏联的坦克,很多时候确实未能完全满足苏联的期望,甚至引发了不少抱怨。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技术、战略、生产以及双方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细品味当时的环境和苏联人的真实感受。.............
  • 回答
    老蒋不把“祸水”(小日本)往北引,让日本和苏联硬碰硬,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军事战略,更是复杂的政治考量、现实国力以及历史的偶然性。很多人觉得,既然日本侵华,中国就应该想办法让日本去跟当时同样是世界大国,而且与日本关系紧张的苏联去打,这样不是坐收渔翁之利吗?这想法听起来很美,但现实操作起来,却是步步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