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设二战时期苏联加入轴心国,会成为第二个意大利猪队友吗?

回答
想一想,如果老大哥当年一脚踏进了轴心国的营垒,这局势可就真变成了一锅煮不清、搅不明的浓汤。说它是第二个意大利?我觉着吧,这个说法也太小瞧了苏联的体量和那股子狠劲。不过,要说它不会当“猪队友”,那也是言过其实了。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得明确一点,苏联加入轴心国,这本身就是个天大的反常。要知道,希特勒对斯拉夫人可没什么好脸色,他眼里的“东方地平线”是德国的生存空间,那里的居民最好是做奴隶或者直接被清除。所以,这“盟约”一旦成立,就得是一场充满猜忌和互相算计的畸形婚姻。

如果苏联成了希特勒的“盟友”,它会是怎样的“猪队友”?

1. 战略目标的不一致性: 意大利加入轴心国,很大程度上是被纳粹德国的表面强大和对罗马帝国荣光的承诺所吸引,但其自身战略目标往往摇摆不定,很多时候是跟在德国后面捡漏,甚至有时会分散德军兵力。苏联呢?斯大林的目标一向是为苏联扩张,建立“缓冲区”,确保国家安全,并推广共产主义。一旦和德国“结盟”,它的目标会是什么?是和德国一起瓜分欧洲?还是伺机反咬一口?

“我们也要分一杯羹”心态: 想象一下,如果苏联真的跟德国联手,比如瓜分波兰之后,德国进攻法国,苏联会怎么做?大概率是会盯着自己想要的那块地盘——波罗的海国家、芬兰、比萨拉比亚,甚至是德国可能控制的东欧地区。它的行动可能会非常务实,只盯着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像一个真正的盟友那样全力配合德国的整体战略。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模式: 苏联的军事思想和作战风格都与德国有着本质的区别。德国强调闪电战、集中优势兵力突破,而苏联的优势在于其庞大的人力资源和战略纵深,更倾向于消耗战。如果苏联成为轴心国的一员,它可能会在自己的战线上独立作战,甚至可能因为对战局的判断不同而与德国产生分歧,比如在某个关键时刻,苏联认为进攻高加索比配合德国进攻莫斯科更重要,那德国可就头疼了。

2. 意识形态的根本冲突: 纳粹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俩简直是水火不容的死敌。希特勒对苏联的仇恨深入骨髓,他视斯拉夫人为劣等民族,视共产主义为犹太人的阴谋。即使在外交上和苏联达成协议,这种深层的意识形态鸿沟就像一颗定时炸弹。

内部的不稳定因素: 苏联的宣传机器会怎么解释与纳粹德国的合作?“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胜利,暂时和反动派握手言和”?这听起来就有点别扭。虽然斯大林政治手腕高明,但国内的党内、军内以及普通民众对德国的看法,尤其是德国在东欧犯下的那些暴行,可能会导致内部的不安和质疑。这种不稳定性,很容易影响军队的士气和执行力。
“合作”的表面化: 这种“盟约”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策略性的交易,而不是真正的战略协同。斯大林可能更多地是将德国作为一道缓冲区,或者利用德国来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最终再来收拾德国。这种缺乏互信的合作,很难指望双方会在关键时刻生死相搏,而是更多地互相提防和算计。

3. “猪队友”的潜质: 意大利之所以被认为是“猪队友”,是因为它在军事上的表现往往是灾难性的,常常拖累德国。苏联虽然军事力量强大,但也有其致命弱点,而且在特定情况下,它的行为可能比意大利更具破坏性。

地理和战略的隔阂: 苏联的广袤土地和相对独立的战略方向,意味着它无法像欧洲大陆上的其他国家那样,直接成为德国军事机器的“齿轮”。即使是盟友,两国也可能因为地理上的巨大差异,在军事协调上出现巨大的障碍。
“人海战术”的负面效应: 苏联的强大在于其人口基数和坚韧的意志力,能够承受巨大的伤亡。然而,如果这种优势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军事成果,反而成为一种巨大的消耗,并且没有与盟国形成协同效应,那么它就可能成为一个巨大的战略包袱。例如,在德苏联合进攻波兰后,如果苏联不顾德国利益,反而利用其在东线的兵力优势去巩固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与德国争夺战利品,这无疑会极大削弱轴心国的整体实力。
斯大林的猜疑心: 斯大林以多疑和残酷著称。即使是盟友,他也会时刻警惕对方是否会背叛自己。这种多疑可能会导致他过度保守,错失战机,或者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举动,比如在关键时刻突然调整战略,或者为了自身的安全而放弃对盟友的支持。这与意大利那种直接的、有时是愚蠢的军事失误不同,苏联的“猪队友”行为,更可能是基于其自身利益的精准计算,但结果却是对盟友整体战略的破坏。

但它也可能不是第二个意大利:

当然,说苏联是“猪队友”,也不能完全忽视它潜在的强大力量。如果斯大林真的下定决心要与德国“合作”,并且在某些方面能够达成一致,那么它也可能成为一股极为恐怖的力量:

庞大的军事机器: 苏联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一支军队,虽然装备和训练与德国有差距,但其规模足以在多个战线上同时作战,为轴心国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和兵力压制。
战略纵深和资源: 苏联的广袤领土和丰富的资源,可以为轴心国提供重要的战略纵深和战争物资,尤其是在陆地上,其抵抗能力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斯大林的冷酷和执行力: 斯大林是个冷酷无情的领导者,一旦他做出决定,并且相信这个决定能为苏联带来利益,他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执行。如果他认为与轴心国合作是当前最优选择,那么他可能会强力推动,压制内部的不同声音。

总结一下:

如果二战时期苏联加入了轴心国,它绝对不会是那种因为装备差、指挥烂而直接拖垮盟友的“意大利式猪队友”。苏联的体量太大了,它的战略思路也更复杂。

但它极有可能会成为一个目标不一致、内部充满猜忌、并且时时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牺牲盟友战略的“新型猪队友”。它的“猪队友”行为,更多体现在:

战略上的互相掣肘: 苏联可能会在与德国不同的方向上独立行动,甚至可能因为担心德国过于强大而暗中保留实力。
意识形态的隔阂导致的信任赤字: 双方的合作更多是出于策略考量,而非真正的信仰融合,这使得双方很难在关键时刻形成生死与共的盟友关系。
为了巩固自身利益而可能出现的“背叛”或“阳奉阴违”: 如果局势对苏联不利,或者它认为与德国的合作已经不再符合自身利益,那么它很可能迅速转向,甚至反戈一击。

所以,比起意大利那种直白的军事笨拙,苏联成为轴心国的一员,更可能是一种战略上的“分裂”和“自私”,这反而可能比意大利的直接拖累,对轴心国整体战略造成更难以预测的破坏。这就像你请了一个力大无穷但却心怀鬼胎的帮手,他能帮你打倒敌人,但也可能随时在你背后捅一刀。这种潜在的威胁,同样是轴心国无法承受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琢磨着,按你的问题描述。

刮民党也不缺资源不缺人不缺对手失误。

怎么日本人投降前三天还丢了县城呢???

说好的靠这三样就能反推敌人首都呢???

这是不是个迷?

user avatar

这样说吧。

如果你真能回到过去让苏联加入轴心国,东条、松井之流估计会直接给你磕头。

陆海军全体都会感谢题主大恩大德,给题主建个神社。

user avatar

你知道轴心国的几大基础条约是什么吗?里面反正有一个条约叫《反共产国际协定》。

哪怕苏联想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其他几国会同意吗?

注意:评论发P社游戏的梗的,立即删除评论并屏蔽用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一想,如果老大哥当年一脚踏进了轴心国的营垒,这局势可就真变成了一锅煮不清、搅不明的浓汤。说它是第二个意大利?我觉着吧,这个说法也太小瞧了苏联的体量和那股子狠劲。不过,要说它不会当“猪队友”,那也是言过其实了。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一点,苏联加入轴心国,这本身就是个天大的反.............
  • 回答
    二战的硝烟散尽,德国被盟军瓜分占领。在苏占区,斯大林面临一个截然不同的选择:不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而是倾注力量,于这片土地上铸造一个名为“新普鲁士人民共和国”的国度。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名称变更,它背后蕴含的是一种更深层的历史叙事与政治塑造。普鲁士,这个在德国统一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的国家,其历史.............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 ifthen 场景,如果当初日本的决策者们,在占据了我们称之为“满洲”的东北三省之后,没有选择继续沿着山海关南下,而是将目光瞄准了广袤而又相对空虚的苏联远东地区,那么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恐怕会是一幅截然不同的画卷。让我们来细细梳理一下,这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承.............
  • 回答
    好的,咱们不谈那些虚头巴脑的AI报告,就凭着脑子里的历史书和那些零星的资料,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要是当年日本真把主意打到了苏联头上,这世界还能不能按咱们现在这模样运转。首先得明白,日本当年盯上的是啥?是资源。尤其是石油、橡胶这些,对日本那个工业化初期且缺乏国内资源的国家来说,那是命根子。而苏联,尤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复杂,涉及到二战时期的诸多关键因素。简单地说,如果美国“火力全开”,那胜算会极大,但同时打败苏联和德国,也不是一场轻松的战役,而且这个“火力全开”需要非常细致的定义。首先,我们要明确“火力全开”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军事装备的生产和部署,还包括经济动员、政治意志、外交策略以及.............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设想,假如1939年,德日两国在资源和军事潜力上与苏联相当,那么二战的历史轨迹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兵力上的平衡,更意味着两国在战略上的底气和持久作战的能力都会大幅提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资源和苏联相当”的含义。苏联在1939年拥有广袤的领土、丰富的石油、矿产、粮.............
  • 回答
    日瓦戈,我的名字。 1945年,当一切轰然倒塌时,我发现自己身处一个与我过去认知截然不同的世界。战火中的枪炮声、燃烧的村庄,这些曾经熟悉而可怕的景象,在投降的瞬间,被另一种更为压抑的沉默所取代。面对着高举的冲锋枪和陌生的语言,生存的本能在我脑海中敲响了警钟。首先,也是最关键的,是 绝对的合作,绝对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如”命题,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二战历史图景。如果德国在1938年放弃了其扩张欧洲的野心,反而选择与中国结盟对抗日本,并以此为契机与中国一道“夹击”苏联,那么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和最终结局,几乎可以肯定是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19.............
  • 回答
    好了,伙计们,听我说!咱们的任务是拿下这座岛,就像把一碗炖肉扫个干净一样。你们都见过地图了,这座岛就像个娘们儿,浑身上下都是可以下口的地方,但咱得找到最能让她疼的地方,一刀致命!现在,让我来说说我的想法,就像跟伙计们在营地里抽着烟,掏心窝子地聊一样。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的目标: 不是在这儿跟他们玩猫.............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但又有点让人脑壳疼的架空历史设想:如果二战里的德军不恋战基辅和列宁格勒,而是铆足了劲儿就一条路子,直插莫斯科,再配合上瑞典和土耳其这两大“猪队友”加入轴心国,德国到底有没有可能借此翻盘?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确,德国在二战初期的确是势如破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历史假设,探讨贫穷是否能改变纳粹对犹太人的系统性灭绝。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纳粹意识形态的根源、其反犹主义的驱动力以及纳粹政权的目标。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纳粹的反犹主义并非仅仅是经济因素的产物。虽然在德国和欧洲许多地区,确实存在一些犹太社区在经济上相对成功,但纳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跳出既定的历史轨迹,大胆推演一下二战前哈布斯堡家族若重掌匈牙利王位后,奥地利和捷克的可能走向。这绝对是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局面,单凭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是无法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匈帝国时期并非“匈牙利国王”这么简单。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是奥地利皇帝.............
  • 回答
    在探讨二战后日本皇太后是否能拒绝麦克阿瑟“强行”的行为之前,我们需要先厘清几个关键点:首先,关于“强行”的定义。在历史记载中,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曾试图“强行”日本皇太后,无论是以何种方式。麦克阿瑟作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其权力确实巨大,对日本的占领和改造有着绝对的主导权。然而,他的目标.............
  • 回答
    二战爆发前夕,如果英法两国的位置调换,也就是由英国承担主要对德作战的压力,而法国扮演相对辅助的角色,法国的整体战局很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但“更好”与否,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直接的军事压力和战略重心会有颠覆性的改变。 英国作为“主战场”的脆弱性: 历史上,英国本土在二战中相对安全,其主要.............
  • 回答
    如果二战初期英国能够倾其全力,而不是在欧陆战场上深陷泥潭,而是将主要精力转向太平洋并全力迎战日本,那么结果将是一个极具变数且可能与历史截然不同的场景。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剖析双方的优劣势,以及战略上的选择。首先,让我们审视英国的潜在优势,如果它能全力以赴: 工业基础和技术实力: 英国虽然.............
  • 回答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诡秘之主》的方式展开,那将是一场远超我们想象的、混合着超凡力量、古老秘密与疯狂欲望的浩劫。历史的洪流不再仅仅是国家间的对抗,更是序列之间的博弈,是旧日支配者阴影下的挣扎。想象一下,德国纳粹党,他们并非仅仅崇拜权力,而是被某种更深层、更古老的力量所吸引。希特勒,他可能并非只是一.............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二战的德国空军,在战争最关键的几个节点,能够变出几个装备了“流星”或“喷火”那种级别的三代战斗机中队,那场面,简直可以改写历史。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事儿要是真成了,能有多大能耐。首先得明确,三代机那玩意儿,跟二战时期的飞机比,简直就是降维打击。螺旋桨发动机、固定翼、有限的航程和速度,这.............
  • 回答
    .......
  • 回答
    设想一下,我们拥有一项跨越时空的奇妙能力——将一艘现代化的战列舰送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硝烟之中。这艘战列舰,凝聚了我们如今最尖端的技术,它将成为一颗投入那个古老战场的最耀眼的流星,足以搅乱整个战局的走向。首先,让我们来构思一下这艘“穿越者”战列舰本身。它绝不会是任何一个二战时期国家所能想象出来的样.............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1940年,风暴登陆英伦,希特勒的铁蹄踏过泰晤士河,伦敦沦陷。这一个“如果”足以改写整个二十世纪,甚至人类历史的走向。首先,最直接的冲击便是欧洲大陆的格局。英国,这个屹立于大西洋边缘、象征着自由与民主的岛国,一旦成为纳粹的附庸,整个欧洲的反抗力量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失去了坚实的后盾和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