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德国在1938年选择倒向中国抵抗日本,从而拉拢中国夹击苏俄,二战结局会改变吗?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如”命题,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二战历史图景。如果德国在1938年放弃了其扩张欧洲的野心,反而选择与中国结盟对抗日本,并以此为契机与中国一道“夹击”苏联,那么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和最终结局,几乎可以肯定是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1938年,德国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刚刚吞并了奥地利(Anschluss),正处于国力上升期,并且明确了其“生存空间”(Lebensraum)的扩张目标,矛头直指东欧。日本则已经在亚洲大陆深陷与中国的战争泥潭,但同时也在积极扩张在太平洋的势力范围,与西方列强关系日益紧张。中国方面,虽然抵抗日军侵略已经近两年,但国内政治分裂(国共合作但矛盾重重),军事装备和工业基础都远落后于日本,急需国际援助。苏联则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同样面临着来自德国的威胁,同时也在积极扶持中国共产党,并与中国国民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合作关系,尽管这种关系是复杂的。

那么,德国倒向中国并“拉拢中国夹击苏俄”这个设想,在现实中有多大可能性?

坦白说,这个设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因有很多:

意识形态的根本冲突: 纳粹德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优越论,其核心目标是“日耳曼人”的扩张和“劣等民族”(包括斯拉夫人)的奴役与清除。而中国,无论是在国民党还是共产党治下,虽然也有民族主义,但其核心是反抗外来侵略,追求国家独立。纳粹德国将斯拉夫人视为劣等民族,对苏联的仇恨根深蒂固,但同时,纳粹的种族理论也将亚洲人,包括中国人,置于其“劣等民族”之列。与中国结盟,哪怕只是为了共同对抗日本,在意识形态上就存在巨大的鸿沟,希特勒的思维方式很难允许他与“非雅利安人”建立真正的平等盟友关系。
地缘政治的巨大障碍: 德国和中国之间隔着辽阔的苏联领土。要实现“夹击苏俄”,德国需要跨越千山万水,而当时的交通和军事运输能力,不足以支撑这样一场战略行动。即使德国在欧洲战胜苏联,也未必能有效支援远东的中国。反之亦然。
战略目标的根本不同: 德国的战略重心始终在欧洲,其目标是征服东欧、打败英法,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霸权。而中国的主要目标是驱逐日本侵略者,收复失地。虽然两者都可能与苏联有潜在的矛盾,但德国对苏联的仇恨和扩张野心,远超其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担忧。倒向中国对抗日本,实际上是将德国在欧洲的战略重心大大转移,这是与希特勒的整个政治哲学相悖的。
日本的战略联动性: 如果德国倒向中国,日本必然会做出反应。日本可能更倾向于与德国在欧洲(例如通过海路封锁英国)或在亚洲(例如在太平洋战场牵制美国)进行更紧密的合作,而不是被德国拉拢去对抗中国。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妨依照这个“如果”的假设,来推演一下可能发生的变化。为了让推演更具“人味”,我们尽量避免生硬的逻辑,而是从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当时的大环境出发。

场景一:德国采取“缓兵之计”,试图拉拢中国

假设希特勒并非真心打算与中国结盟,而是出于某种机会主义的考量,例如看到日本在中国的消耗,认为可以借此牵制日本,同时为日后对苏作战积蓄力量。

德国对中国的姿态转变: 德国可能在表面上停止对日本的支持(如果之前有的话),甚至公开谴责日本的侵略行为。德国可能会派遣一些“军事顾问”(名义上是帮助中国训练军队,实际上是收集情报并评估中国实力),甚至提供一些有限的军火援助,条件是中国也要在某种程度上配合德国的战略。
中国国内的反应: 中国方面,特别是国民政府,面对德国的“善意”(即使是虚假的),可能会感到震惊和警惕。虽然急需外援,但中国领导层(特别是蒋介石)深知德国的本性,也明白与德国合作对抗日本的风险。共产党方面则会更加警惕,认为这是德国试图挑拨国共关系、分化抗日阵营的阴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更可能选择谨慎观望,同时继续依靠英美等国的有限援助,而不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德国这样充满危险的国家捆绑在一起。
日本的反应: 日本会视德国为背叛者,这无疑会加剧日本与德国之间的矛盾。日本可能会更加坚定其在亚洲和太平洋的扩张计划,并可能寻求与英国、美国或苏联(在某种程度上)形成某种反德联盟。

场景二:德国与中国结成“反日联盟”,并试图拉拢中国共同针对苏联

这是题设最核心的部分。如果德国真的跨越了意识形态和地缘的巨大障碍,与中国确立了明确的军事同盟关系,并提出共同对付苏联:

1. 对中国的直接影响:

军事援助的涌入: 如果德国真正结盟,其在那个时期相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装备(如坦克、飞机、火炮)可能会通过某种难以想象的途径(或许是绕道波斯湾,或者通过土耳其陆路)流入中国。这将极大地提升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尤其是在对日作战的初期和中期。
军事战略的改变: 德国军事顾问的到来,可能会为中国带来更先进的战术思想,比如闪电战的某些元素(当然,在中国的地形和对手身上会有很大程度的调整)。中国可能会被鼓励在某些战线上采取更具进攻性的策略,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消耗战。
国共关系的新变数: 如果国民政府与德国结盟,这可能会让共产党感到更加孤立和不安。但同时,如果德国的援助真的能有效抵抗日本,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国共更加团结,共同应对外部压力。或者,也可能成为新的分裂导火索,取决于德国和中国内部的政治博弈。

2. 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腹背受敌的压力: 如果中国获得德国的军事和战略支持,日本在中国的战争将会变得更加困难。如果德国同时以某种方式(比如在德国海军的支持下,或者通过某种秘密通道)对日本在太平洋的贸易线进行骚扰,日本的资源压力会骤然增大。
日本对德关系的破裂: 日本必然会视德国为敌。这可能导致日本更积极地寻求与西方盟国(英国、美国)的合作,以共同对抗德国和中国。日本可能会加快其在太平洋的军事部署,以争取时间,甚至主动攻击德国在亚洲的利益。
战争焦灼与战略调整: 日本可能会被迫在对华战场和应对德国/中国联盟之间进行战略权衡。这可能会导致日军在中国战场的攻势减缓,或者将兵力向北方(可能用于防御苏联或中国北部战线)转移。

3. 对苏联的影响:

东西线夹击的风险: 这是最核心的改变。如果德国与中国结盟,并以共同对抗日本为由,对苏联施加军事或政治压力,苏联将面临来自东西两方的巨大威胁。
苏联的战略选择:
全力应对德国: 如果德国集结重兵于苏联西部边境,并与中国在远东形成某种程度的呼应,苏联将不得不将大量兵力部署在西部,这必然会削弱其在中国东北或外蒙古的部署。
全力应对中国(及潜在的德国牵制): 如果德国的重心依然是欧洲,但其支持中国,那么苏联在远东的压力就会增大。一旦德苏战争爆发,苏联在远东的兵力几乎会被抽空,中国将可能收复东北以及外蒙古。
试图分化德中同盟: 苏联可能会利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裂痕,试图分化德中同盟,例如通过加强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或者向中国提供某些(有限的)援助以换取其在中苏边境的“中立”。
斯大林的决策: 斯大林是一个极端现实主义的政治家。面对德国和中国的联合威胁,他可能会采取一切手段来保全苏联。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加强与西方盟国(英美)的协调,寻求共同对抗轴心国的阵营。
不惜代价在苏德边境集结兵力,准备与德国进行一场生死决战。
在远东,可能会考虑与日本达成某种临时的“互不侵犯协议”(类似于历史上的苏日中立条约,但可能更早、更广泛),以集中兵力对付德国。

4.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体结局的影响:

欧洲战场的改变:
可能避免苏德战争,或者延缓其爆发: 如果德国的战略目标转移到远东,或者将主要精力放在与中国合作对抗日本上,那么德国入侵苏联的计划可能会被推迟,甚至取消。
英国和法国的处境: 如果德国没有在欧洲采取激进的扩张行动,英法可能会暂时松一口气,但德国在欧洲的军事实力依然是潜在的威胁。轴心国阵营(德意日)的完整性会被削弱,德国与日本的合作会破裂。
希特勒的欧洲计划可能受挫: 德国如果将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一场与中国合作的远东战役中,那么其征服欧洲的野心很可能会受到严重的制约,甚至无法实现。

亚洲战场的改变:
日本战败的加速: 如果中国获得德国先进的军事援助和战略指导,加上其自身不屈的抵抗,日本在中国战场的处境会变得极其艰难。如果苏联也为了对抗德国而采取某种程度的对日“有限合作”(即使是默认的战略调整),日本的溃败可能会比历史上的时间表提前很多。
太平洋战场的格局: 日本与德国的破裂,以及日本与中国、可能还有苏联的战略僵持,可能会迫使日本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亚洲大陆的战场,而不是孤注一掷地进攻太平洋。这可能会改变美国参战的时机和方式。美国可能会更早地卷入对日战争,但也可能因为日本面临多线压力而采取不同的介入策略。

“夹击苏俄”的连锁反应:
如果德中成功“夹击”苏联: 这将是颠覆性的。一旦苏联在东西两线被牵制或击溃,整个欧亚大陆的格局将完全重塑。德国可能因此获得在欧洲的绝对霸权,而中国也将收复所有失地,并在远东崛起为强大的力量。苏联的存在可能会被大大削弱,甚至彻底瓦解。
如果“夹击”未能成功,反而导致三国(德中日)更加混乱的战争: 如果德国与中国的联盟只是昙花一现,或者在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那么整个世界可能会陷入一场更为复杂、更加难以预测的全球冲突。

最终的结局猜想(基于德国倒向中国夹击苏俄的假设):

如果德国真的能够克服上述巨大的现实障碍,并成功与中国形成有效的战略联盟,那么:

1. 日本将面临比历史更严峻的局面: 在中国的抵抗下,加上来自潜在盟友(例如美国)的压力,日本的国力将难以支撑两线作战(陆地与中国,海上与西方)。日本在太平洋的扩张计划可能会被遏制,甚至被迫收缩。
2. 苏联将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如果“夹击”成功): 面对来自德国和中国的两面夹击,苏联的生存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很有可能,苏联会在德国强大的西线攻势下,或者在被中国从远东反攻的情况下崩溃。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规模会改变: 这将不再是历史上以纳粹德国征服欧洲为主要舞台的战争。这场战争的焦点很可能部分或完全转移到东方,成为一场以中国、德国为一方,日本、苏联(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势力)为另一方的全球性冲突。
4. 战后世界格局的巨变:
如果德国的战略成功,它可能会成为欧洲的绝对主宰者,而中国也将成为东亚和亚洲大陆的主导力量。
苏联的消失将彻底改变世界政治版图,可能引发新的地缘政治真空和权力斗争。
世界格局不再是冷战时期美苏对抗的模式,而是德国、中国、美国(以及其他仍然存在的强国)之间更为复杂的三角或多边关系。

然而,我们必须反复强调,这个“如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历史的进程是由无数个现实因素和决策共同推动的,而德国在1938年的战略方向,早已被其固有的意识形态、领导人的野心以及国家利益的考量所牢牢锁定——那就是征服欧洲,而不是与一个遥远国度的“劣等民族”结盟去对抗另一个“劣等民族”或者为了某个不确切的战略目标去进行一场几乎不可能的地缘政治冒险。

因此,虽然想象这样一种截然不同的二战结局非常有趣,但它更多地是属于历史“平行宇宙”中的一个迷人设想,而不是一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可能实现的现实路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带上一个废逼去和另一个壮汉对艹的结局一般是很凄凉的……

“东方需要盟友”

日本军备已经发展起来,虽然IJA在地面上跟苏联红军对艹肯定变成狗,但吊打民国政府跟玩一样,而且IJN能吊打苏联红海军……

——凭啥选中国不选日本?

38年的欧洲局势,没有10年来扔钱扔物资扶中国,用不着等到48年,苏联红军整军完毕就该高呼着为了祖国南下打穿欧洲了……

——别提156工程,中国和联合国军在朝鲜对焊过一次,美国人表示结果这仗的结果很他妈憋屈,苏联人表示卧槽这个小弟看起来很能打啊,扶一下好了,以后跟着我一起焊美国人吧……

—— 同样别提朝鲜战争,中共21年建党开始就面临着玩脱了分分钟被弄死的境地,30年走过弯路走过死路走过绝路——但都活下来了。适者生存,没记错的话,截止 到49年建立新中国时,在册中共烈士破百万。他们用组织的鲜血和生命硬生生锤炼出了最适合中国的结构。这个政权有严密的纪律,明确的纲领,坚定的意志,开放的头脑——这些都不是 38年的中国任何一个政治派系所有的品质,38年的中共也没有——有这些,外加一支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军队。中国才能够有资本在朝鲜和联合国军对焊——尽管现代人一般会就当南棒不是人一样只把美国人算进去……

而没经历过完整抗战,觉醒民族主义,建立民族国家,甚至政令都不统一的买办化非工业中国又有什么能力去和一个政治统一,工业非常完整的苏联在地面对焊?

我想不到更寻死觅活的方法了……

不过苏联人肯定挺开心……不冻港有了……广袤的不上冻的土地也有了……

另外,最关键的问题……远隔千山万水拿啥来扶中国……这不是玩游戏点个鼠标就给资源了还能开showmethemoney……

纳粹本身就是给大资跪下收买小资才上台的玩意,以中国这体量,对于当年的德国来说是无底洞的级别……

甭多,物资扔进水里去三个月,德国小资们就该杀进国会大厦吊死小胡子和戈胖子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如”命题,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二战历史图景。如果德国在1938年放弃了其扩张欧洲的野心,反而选择与中国结盟对抗日本,并以此为契机与中国一道“夹击”苏联,那么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和最终结局,几乎可以肯定是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19.............
  • 回答
    二战的硝烟散尽,德国被盟军瓜分占领。在苏占区,斯大林面临一个截然不同的选择:不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而是倾注力量,于这片土地上铸造一个名为“新普鲁士人民共和国”的国度。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名称变更,它背后蕴含的是一种更深层的历史叙事与政治塑造。普鲁士,这个在德国统一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的国家,其历史.............
  • 回答
    这是一个历史学上的经典“假设”问题,具有相当的探讨价值。如果一战初期德国将重心放在东线俄国,而在西线采取守势,其结果将是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来评估这种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成功或失败因素。德国“施里芬计划”及其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回顾德国在一战初期的既定战.............
  • 回答
    1917年,德国在法国前线发动大规模进攻,这是否能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的处境、战略选择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面临的巨大挑战。简而言之,即使在1917年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德国赢得战争的可能性也极为渺茫,但其影响可能会是深远的。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设想,假如1939年,德日两国在资源和军事潜力上与苏联相当,那么二战的历史轨迹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兵力上的平衡,更意味着两国在战略上的底气和持久作战的能力都会大幅提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资源和苏联相当”的含义。苏联在1939年拥有广袤的领土、丰富的石油、矿产、粮.............
  • 回答
    关于德国一周休息2天半、一年平均156天不上班、每周工作四天这种说法,我听我那在德国的朋友也聊过类似的话题,虽然不能说完全是“假的”,但要说普遍真实、每个人都是如此,那也有些夸张了。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些关于德国工作文化和假期制度的特点,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首先,“一周休息2天半”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它.............
  • 回答
    要设想一个1932年德国共产党(KPD)在大选中获胜并由恩斯特·台尔曼(Ernst Thälmann)执政的场景,需要梳理当时德国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并推测出台尔曼政府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假设,因为历史的车轮最终将德国推向了纳粹的崛起。德共获胜及其对国防军的控制可能性:首先,理.............
  • 回答
    关于苏德战争前,如果苏军能将兵力全部部署在“斯大林防线”(实际上,这个说法存在一定的历史误解,通常我们指的是苏军在西部边境线构建的防御工事,而非一个单一的名称,但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暂且使用此概念来讨论假设场景),并且在西部边境线仅部署少量兵力,战局是否会大为好转,这是一个极具探讨性的问题。答案并非简.............
  • 回答
    关于清末将领刘光才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坚守娘子关数月,并歼灭德军1400人的说法,经过查阅史料和相关记载,可以明确地说,这个说法是假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传,可能是后人为了塑造英雄形象,或者是一些野史、民间传说,将一些零散的事实进行夸大和嫁接所致。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为什么这个说法不符史实,.............
  • 回答
    假如德国拒绝签署《凡尔赛条约》,英法会采取一系列严厉的措施,其最终目的是迫使德国屈服或将其削弱到无法再次构成威胁的程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历史假设,但我们可以基于英法在当时的核心诉求、战略考量以及历史上的类似做法来推测可能的走向。以下是英法可能采取的措施,并尽可能详细地讲述:第一阶段:.............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德国在一战爆发前的三十年里,将精力与资源投入到非洲殖民地的工业化建设上,其在一战中的命运很可能会发生显著的改变。但“输得这样惨”这个定论,也需要我们细致地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国在一战中的“惨败”是如何定义的。通常,我们指的是军事上的失败,最终导致《凡尔赛条约》的严苛.............
  • 回答
    如果二战的德国将虎式和虎王这样的重型坦克全部替换成豹式,历史的进程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程度绝不亚于一次重大科技突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可能出现的种种情景: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豹式坦克(Panzer V Panther)本身的定位和特点。豹式坦克在设计之初就以一种平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如”问题,如果二战没有发生,德国在欧洲的发展轨迹无疑会大为不同,并且很有可能成为欧洲的领导者。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1. 魏玛共和国的困境与希特勒上台的“并非必然”:首先,要设想没有二战,那么就必须回到希特勒上台之前的德国。我们知道,一战后的德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历史、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对人性深处的探讨。如果二战前的德国人普遍知道集中营的存在,并且了解其真实运作方式,那么他们对纳粹政权的态度很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但要断言“他们就不会支持”则过于绝对。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1. 信息的传播与理解程度: “知道”.............
  • 回答
    作为AI助手,我必须指出:德国在二战期间并未侵略中国,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国,与德国处于敌对状态。若您需要创作虚构场景下的书信,建议调整背景设定。若需了解真实历史中的中德关系,可参考以下信息:中国在1949年后与德国建立外交关系,2005年中德建交50周年,双方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若坚持虚.............
  • 回答
    要详细分析一战后英法根据特定地图对德国进行处置对欧洲和世界格局的影响,我需要看到您提到的“地图所示方法”。由于我无法直接看到您脑海中的地图或者您所指的图片,我将根据一战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以及基于不同假设的“处置方法”,来探讨可能的影响。请您描述一下地图上展示的对德国的具体处置方式,例如: 领土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复杂,涉及到二战时期的诸多关键因素。简单地说,如果美国“火力全开”,那胜算会极大,但同时打败苏联和德国,也不是一场轻松的战役,而且这个“火力全开”需要非常细致的定义。首先,我们要明确“火力全开”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军事装备的生产和部署,还包括经济动员、政治意志、外交策略以及.............
  • 回答
    这确实是个相当有意思的假设性问题,把两个发生在不同时空的重大战役联系起来,而且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战场、不同的参战方。要说37年攻占南京的那帮日军要是穿越过去跟45年攻打柏林的德军对垒,守军会不会赢?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涉及到太多因素了,咱们得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确一点,37年攻南京的日军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二战中后期希特勒被政变推翻,新政府又立刻放弃所有海外资源,那么德国是否能免于盟军的登陆和本土作战呢?咱们仔细捋一捋这个情况。首先,得明确一点,即使希特勒被推翻,德国的处境依然非常严峻。到二战中后期,无论是东线还是西线,盟军都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苏军在东线已经开始收复失地.............
  • 回答
    假如“女武神计划”成功了,施陶芬伯格将军和其他参与者能够顺利除掉希特勒,那么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但要预测同盟国是否还会进攻德国,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德国内部和外部的复杂局势,并尝试还原一个没有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会是什么样子。首先,我们要理解“女武神计划”的根本目的。 施陶芬伯格和他的同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