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一战开战初期德国把重心放在东线俄国,在西线采取守势,有没有可能在击败俄国后再取得一战的胜利?

回答
这是一个历史学上的经典“假设”问题,具有相当的探讨价值。如果一战初期德国将重心放在东线俄国,而在西线采取守势,其结果将是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来评估这种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成功或失败因素。

德国“施里芬计划”及其局限性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德国在一战初期的既定战略——“施里芬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思想是:由于法国和俄国组成“两线作战”的联盟,德国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击败法国,避免两线作战的消耗。计划的逻辑是利用俄国军事动员速度较慢的特点,集中优势兵力首先在西线解决法国问题,然后才能将兵力调往东线对付俄国。

如果德国放弃或大幅修改施里芬计划,将重心放在东线,这意味着:

战略的根本性转变: 从速战速决转变为可能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对东线战场的重新评估: 德国需要对俄国的军事实力、动员能力以及战术进行更深入的判断。
对西线战略的重新规划: 如何在兵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有效抵挡法国和英国的进攻。

将重心放在东线:潜在的优势和机遇

1. 俄国战略上的脆弱性:
动员速度慢且后勤补给差: 相较于德国和法国,俄国工业化程度较低,铁路网络不发达,这使得其军事动员和物资输送都相对缓慢。德国可以利用这一点,在初期集结优势兵力,争取在俄国完成战争准备前对其造成决定性打击。
内部政治不稳定: 俄国在战前就存在着大量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动荡。一场失败的战争,尤其是对德国的早期军事失利,很可能加剧这种不稳定,甚至引发革命。如果德国能够制造或利用这种动荡,削弱甚至瓦解俄国的战争能力,将是巨大的战略优势。
地理劣势: 俄国东部广袤的疆域,虽然理论上可以进行战略退却,但同时也意味着补给线漫长,军队容易分散,难以形成稳固的防线。德国可以通过快速的机动,在某些区域形成局部优势,达成围歼目标。

2. 集中兵力优势:
德国在东线对俄国的兵力部署上,可以比原本计划的施里芬计划更加集中和有优势。这有助于在初期就取得对俄国军队的压倒性胜利,例如在东普鲁士取得类似塔能堡战役那样的决定性胜利,但规模更大、影响更深远。
快速的胜利能够提振德国国内士气,并且可能在外交上孤立法国。

3. 避免过早消耗西线兵力:
原本的施里芬计划要求在西线发起大规模进攻,这会消耗德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很快陷入堑壕战的泥潭。将重心放在东线,可以避免在西线早期就付出巨大的代价,为后续的战略调整保留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西线采取守势:挑战与风险

1. 法国和英国的优势:
法国强大的陆军: 法国拥有一支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的陆军,在本土作战,拥有主场优势。即使德国采取守势,法国也很有可能主动进攻,试图收复阿尔萨斯洛林。
英国的海上霸权: 英国皇家海军的强大封锁能力是德国无法忽视的。一旦德国将主要精力投入东线,英国必然会加强对德国的经济封锁,这将对德国长期作战的能力产生深远影响。同时,英国也可能利用其海军优势,在法国海岸线进行登陆作战,或者支持法国的进攻。
两国联合的战略: 法国和英国会协同作战,德国即使在东线取得胜利,也可能在西线面临巨大的压力。

2. 边境防御的压力:
虽然采取守势,但德国仍需投入相当多的兵力来巩固其西部边境,尤其是在比利时和法国边境。这部分兵力仍然是巨大的消耗。
如何有效地防御,避免被法国和英国突破防线,将是巨大的考验。一旦西线防线被突破,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3. 战争的长期化:
即使在东线击败俄国,如果西线无法取得任何决定性进展,战争很可能演变成一场漫长且消耗巨大的消耗战。德国的资源和人力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击败俄国后”可能发生的情景

假设德国在东线取得了早期和决定性的胜利,将俄国逼出战争(例如通过《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式的协议,但可能条款更苛刻,或者直接导致俄国政府崩溃)。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情景一:德国转攻西线,取得胜利的可能性提升

兵力调动: 德国可以将东线战场解放出来的优势兵力,大规模调往西线。这将极大地增强其在西线的作战力量,扭转施里芬计划未能实现的局面。
法国的孤立: 如果俄国被迅速击败,法国将失去重要的战略盟友,面临独自对抗德国的局面。法国的士气可能会受到沉重打击,其战争潜力也可能因缺乏俄国的牵制而受到限制。
英国的应对: 英国可能需要评估其战略,如果法国无法独自支撑,英国是否会加大投入,或者寻求其他解决方案。但即便如此,在没有东线威胁的情况下,德国拥有更多的战略主动权。
新技术和战术的运用: 德国可以在获得喘息之机后,进一步发展和运用其在坦克、飞机等新技术上的优势,并在西线发起新的攻势。

情景二:战线僵持或失败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俄国的顽强抵抗或内部动荡成为长期消耗: 即便德国集中兵力,如果俄国能够依靠其广阔的疆域和庞大的人口进行长期抵抗,消耗德国的兵力,也可能让德国无法在短期内解决东线问题。更重要的是,俄国政局的剧烈动荡(如布尔什维克革命)可能会导致俄国在非德国意愿的情况下退出战争,但其过程可能是混乱且不可预测的,德国无法完全掌控。
西线的反击与消耗: 在德国调动兵力的过程中,法国和英国可能会抓住机会发动大规模反攻,试图在西线取得突破,从而牵制德国。即使德国击败俄国,也需要时间来调动兵力并重新部署,这段时间内西线的战况至关重要。
美国的参战: 一战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参战的影响。德国在东线过于激进的战略,可能也会影响美国的决策。例如,如果德国在俄国问题上表现出极强的侵略性,或者其在西线对法国的压迫过大,都可能促使美国更早或更坚决地介入战争,以“维护欧洲和平”的名义。
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崩溃: 德国在东线的战略也需要考虑其盟友的情况。如果奥匈帝国在其他战线(如巴尔干)崩溃,或者奥斯曼帝国在东方战线遭受重创,德国也无法完全专注于西线。

历史的“平行宇宙”中的关键变量

要评估德国将重心放在东线的可能性,我们需要考虑一些关键的“如果”:

1. 如果德国在东线取得比历史上更快的胜利: 例如,如果通过更有效的兵力调动和战术运用,在1914年就彻底击溃俄军主力,并迫使其签署一个对德国有利的和平条约。
2. 如果德国能够在西线成功维持防御: 能够以相对较低的代价,有效抵御住法国和英国的进攻,避免被突破。
3. 如果英国的战略调整: 英国可能需要调整其封锁战略和在欧洲大陆的支援策略。
4. 如果俄国内部政治危机能够被德国有效利用: 例如,德国能够成功地煽动或支持颠覆性的政治力量,从而加速俄国的退出。
5. 如果美国参战的时间和规模: 德国在东线的行动是否会影响美国的参战决策,以及参战的时机。

结论

将一战初期德国的重心放在东线,理论上存在着击败俄国后取得胜利的可能性,但这条道路充满荆棘,并且成功率并非必然。

成功的关键在于:

东线能否实现速战速决: 德国必须在俄国完成动员和西方盟友提供足够支援之前,就将其击溃。
西线能否成功抵御: 德国在西线必须能够守住阵线,避免被突破,为东线胜利争取时间。
对俄国国内政治的有效利用: 通过政治手段削弱俄国的抵抗能力。

失败的风险在于:

战争的长期化和消耗: 如果东线不能速胜,德国将陷入两线消耗战,而西线也无法完全安心。
英国的海上封锁: 这将成为德国长期战争的致命伤。
法国和英国的联合: 两国在西线的协同作战能力很强。
美国参战的不确定性: 美国的介入可能改变整个战局。

总而言之,这种战略转变是德国试图规避其“两线作战”的固有劣势,但它也意味着要面对与原计划完全不同的挑战和风险。 虽然击败俄国能解放德军大量兵力调往西线,但如果西线在此期间未能稳住阵脚,或者英国的海上封锁效果显著,那么即使击败俄国,德国也可能无法最终赢得战争。这是一个充满变数且高度依赖于执行细节的历史假设。历史学家们对此的看法也各不相同,但普遍认为,虽然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但实现起来的难度极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德国当时的问题,是无论他们怎么做,都要两面受敌。

而且这两个敌人都很有特色。

东面的沙俄,虽然战斗力渣,但是兵力很足。更坑的是沙俄距离德国的政治中心近,而沙俄自己的腹地又极为广阔。换言之,相当于一个迫近腹心的游击区。

西面的英法,战斗力更强,兵力少于沙俄但是装备优势明显。最大的要害是,英法可以直接攻击德国工业区,摧毁德国的战争潜力。而且英国又有海峡屏障。换言之,相当于一个极具威胁的、纵深极大的正面战场。

南面是阿尔卑斯山,想吃意大利几乎不可能。即便得到意大利也没用,同样是腹背受敌。

北面是波罗的海,也是无法做屏障。

这就是个天坑地形。

实战中,德国无论是打哪边都敲不死。而且无论打哪边都守不住,无法腾出手来对付另一边。

除非德国像当年的罗马帝国一样,吃掉环地中海沿岸,然后西顾直布罗陀,东顾达达尼尔。

这又不可能。

所以德国只能跪。

将重心放在东线,那就要随时承受英法攻击鲁尔工业区的挑战,夜夜不能安枕。所以必须将英法驱逐出去。

所以总的来说很难伺候。

二战中这个问题得到了一定解决,因为英法都打定主意要尽可能地卖掉苏联。但是最后还是卡在了海峡上。法国变成了游击队,苏联成了正面战场。

总的来说,德国挑起世界大战就是作死。

一般来说可以考虑外交手段,调整国际秩序。但是沙俄都扩张到德国边界了,很难收买沙俄。那么办法就只有一个:

把自己打扮成解放者,挑唆沙俄分裂。比如解放波兰。然后再挑唆波兰矛盾,搞死半个波兰,让剩下的波兰扮演自己的、无能的敌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塑造自己的正义性。

这样德国的实力明显超越法国以后,一边胁迫一边合作,拼命渗透法国。

这些事情差不多要费两三个皇帝。

我看了看,这不就是欧盟吗?

user avatar

咱们这帮业余的都能想到的事,德国总参怎么可能想不到?

早在施里芬计划之前,德国总参早在1888年以前制定应对下一场大战的方案其实是老毛奇计划,这是老毛奇元帅在担任总参谋长期间制定的应对两线开战情况时的计划。

老毛奇认为:

德国通过普法战争获取了对法国的防御优势,其在《法兰克福条约》中要求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拥有了这两块战略要地之后,德军在德法边界占据了有利地形,两地首府与德国本土的两处要塞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四边形要塞区域,同时还有陡峭的阿登山区存在,德军只需少量兵力防守即可抵御住法国可能的复仇攻势。与法国相比,沙俄的军事动员能力和武器装备要落后的多。

故而老毛奇做出了西守东攻的作战计划,即在西边狭窄险要的法德边界进行防守,同时率军凭借德国的战争动员、武器技术等优势,俯冲东欧平原,率先击败俄军,以获得战场有利形势,再以此作为外交谈判的筹码,提出对俄国的宽大媾和条件,促其退出战争,结束两线作战窘境。

而在1891年施里芬接任总参谋长之后,认为老毛奇的方案过于被动,施里芬认为这种做法是将进攻的主动权拱手让人,失去了对战争节奏的把控。所以,他的计划与老毛奇截然不同,施里芬认为德国应当率先攻打法国,并将其迅速击溃。因为在他看来,法国的战争动员速度远胜于沙俄,但动员的兵力却比俄国少,所以德国是有可能对法均形成一次决定性速胜的。实际上施里芬最早在1887年就已经开始计划一个以西线为主的进攻计划了,该计划最后在1905年定稿,这就是所谓的施里芬计划。

而在1905年施里芬退休后,小毛奇接手了其总参谋长的位置并将该计划最终完成。我们知道的是该计划最终遭遇到了失败。

以上就是两个计划的简单说明,但是是不是这就意味着,如果不执行施里芬计划,而改为执行老毛奇的计划,德国就能够获得一个快速简单的胜利呢?

很显然无论是东线重点还是西线重点,德国都需要面临双线作战的困境,而避免这个困境的方式是快速结束一线的战争,集中完成另一线的作战。

而所谓的快速结束战斗,指的是需要在对手完成战争动员之前能够取得决定性的优势。

再具体来说,按照施里芬计划,即使一切都按照德军预想的一样开展,德军完成右翼大包抄也需要42天,而一战时期,法国能够在3周内完成62个师165万人的初步动员,7周内完成350万陆军的全国动员,且通过法国境内的铁路和公路可以实现军团级别的快速调动——这也是施里芬计划军事上的失败原因——法国并没有像德国人想的一样将其军队留在法德边境等着被包抄,而是将其部署在法德边境的军队通过铁路快速机动到了马恩河一线,并在马恩河快速完成了新的防线。所以施里芬计划注定是个失败的计划。

但是如果情况换成东线,是不是就能够变得简单呢?很显然不是。

无疑的是,沙俄并不像法国一样做好了完整的动员计划,其动员效率也远没有法国那么快,沙俄在1914年8月13日前迅速动员了1/3的兵力56个师并发起了进攻,但是沙俄拥有法国所不具备的优势——充沛的人口资源和广袤的国土纵深。因此德军在东线面临的问题与西线截然相反——西线是军队太大而战场太小,而东线是战场太大而军队太小。

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一战时期东线的情况:

 需要了解到的是协约国同样充分考虑过德国在东线打开局面的可能性。因此在1911年以前,在法国帮助下俄军就已经制定了俄国在大战中的军事计划,同时为两种可能性作准备。如果德国先进攻法国,俄国就同时打东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加利西亚。另一个计划纯粹是防御性的,适用于德国最初向俄国强行推进。

 与二战时期的情况不同的是,一战的东线沙俄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地缘优势。当时沙俄同德国和奥匈帝国边界总长度为一千一百余英里,而那时是俄国一个省的波兰,形成了一块250里宽的突出部,这个突出部向西突出200英里,在西部和西北部与德国毗连,在南部则与奥匈帝国邻接,它的西部边界离柏林只有180英里。它的北面是东普鲁士,这块80英里宽的德国领土夹在波兰和波罗的海之间。俄国一次胜利的大规模进攻,就能把它同整个德国切断。

而在俄国和它的波兰省之间,在明斯克这个中心的周围,则是有名的普里皮亚特沼泽,有三万八千平方英里的沼泽地、杂树丛和几条泥土道路。在明斯克到斯摩棱斯克之间,则是著名的奥尔沙-斯摩棱斯克大陆桥,在森林和沼泽之间只有一段平坦的道路可供通行。

为了拦阻来自西面的入侵,俄国铁路的轨距比德国所用的轨距宽。边境地带故意让它成为被森林和灌木丛隔断的半荒芜荒地,未铺砌的道路下大雨时就变成一片泥浆。当俄军或德军走近这些边境地区时,它的运动慢得象运货马车的速度那样。在历史上东线边境的荒芜地区给俄军的后勤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烦,而如果换成德国是进攻的一方,这些荒原就会成为德军的噩梦。

也就是说,如果德国从东线发动进攻,由于东线的地理环境对行军的阻碍,东线的冬季影响以及沙俄对被进攻已经做了防御的准备,靠8月到11月入冬的这3个月德国从东线快速打开局面结束战斗不可能,而一旦拖到1915年,也就意味着沙俄有充分时间完成其动员工作,调动其庞大的人力资源补充1914年的损失,那也就意味着东线战争还是会持续到1916年。

而对于法国来说,他同样制定了所谓的第17号计划,这是一份从西线主动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计划。在1913年被法国国防部采用,目标是企图重新占领阿尔萨斯及洛林两省,此计划本身是攻击性的,其战略部署是动员四个军,分南北二路进攻德国,南路目标是占领阿尔萨斯及洛林两省,北路则视乎德军攻势,在卢森堡或阿顿森林区迎战德军。这也就意味着德军为了避免本土沦陷,会被迫需要在西线布置重兵。

那也就意味着,德国的两线作战仍然是长期的,令人绝望的。而且由于没有在西线迅速进攻,西线的局面会更加的对德国不利。

也就是说,如果施里芬计划是一场最终失败了的赌博的话,那老毛奇计划则是从最初就可以预见的失败。

user avatar

没有可能,首先怎么定义击败俄国这个概念?击溃边境部队?击溃已经集结的部队?占领华沙?占领莫斯科?占领圣彼得堡?

想达到让俄国退出战争的目的,最少需要打到斯摩尔棱斯克,计算一下所需要的兵力,物资和时间,德军参谋部就要疯掉了。毕竟一战开始的时候大家的想法都是打几个月就算了,然后和谈,打出“总体战”来谁也没想到。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俄军在一战当中的表现被大大低估了,这其中苏联自己的宣传也是功不可没。

在历史上,德军参谋部制定作战的基础如下:俄军完成总动员以及准备好物资,开入东线战场,需要50天的时间。正是要在这个空档期击败法军,然后掉过头来以逸待劳击败俄军,之后和谈。

而实际上俄国虽然宣布了总动员,但是俄军参谋部自己也知道来不及完成总动员,同样也知道德军等着他们完不成总动员的空档期。然后就压根儿不等完成总动员,直接把常备军莽了上去。

从战果上来看,德军迅速解决法国的方案因俄军没按照常理出牌被全部打乱,当时俄军总参谋部还把这事当做功绩来说的,大意是你们德国人天天自认聪明计划来计划去的,但是你们计划不出来我们俄国人干蠢事的本事吧?

这一背景也解释了之后俄军一系列军事失败的原因,没有后备力量缺乏物资的常备军,被很快紧急动员起来的德军以及前线回调的德军,依本国铁路靠内线集结后击溃。而后续的俄国动员军团则被迫携带不完整的物资不断舔油式进入战场。所谓的三个人一把枪就是这个阶段发生的事情,当时还被作为前线将领创造性的指挥风格和俄军士兵大无畏的勇气代表大肆宣传。后来到了苏联时代才拿出来当黑沙俄的材料被广为宣传,不过二战期间苏军也经常因为类似情况在部分时间部分战场搞出三个人一把枪的事情,也被更后面的人拿来黑苏联……

1915年俄军最紧缺的物资是炮弹,但是当时各国都缺,为此俄国后方紧急动员大量生产火炮和炮弹,数量惊人。按照俄罗斯国防部前几年公布的资料显示,沙俄生产和囤积的火炮甚至二战期间还有大量库存,用到了1944年。

所以如果最初德国参谋部的计划是打败俄国,那么他们所面对的绝对不是一只一触即溃的军队,而是一只以逸待劳,动员更加充分物资运输更短的军队。就算能在边境打出击溃战,也距离俄国核心工业区非常遥远,根本达不到逼迫其退出战争的目的,而这时自己的后路也被英法抄了……

user avatar

咋那么多人都喜欢脑补这个“平行世界”?我就理解是题主和邀请我的这些“德帝棍”或者“霍家家奴”贼心不死的表现吧,跟KV,御大叔其他几位老熟人不一样,我就只讲讲1914年会怎么发展,因为后边发展的战事不是我能预料的,我也不是个喜欢搞架空的人。

就1914年的战略态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 1914年俄军的战斗力

这里直接上一份战前德军的官方情报文件

1913/1914,,关于俄国:

......出现了相当大的内部动荡。

......新的军事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特别是在技术部队中。

......对德国和奥地利的战争计划不会停下。

......波兰人完全不可靠。

......我国预计俄罗斯将采取预先动员措施来加速动员,就像他们在1912/1913年巴尔干危机中所做的那样。

......俄军NCO仍然很差。

......俄军野战训练很差。

......俄军各级部队进行着笨拙的训练。

......俄军以“极度缓慢”的效率执行军队调动。

......俄国人不知道如何进行消防灭火。

......俄罗斯有250架飞机。

......俄罗斯拥有了大量现代化的重型火炮。

......俄罗斯炮兵是他军队中训练最好的兵种。然而并不是我军炮兵的对手。

...。1913年俄罗斯近卫军演习被编入演习脚本。俄罗斯人侦察很差,其高级指挥官无法协调大规模运动。

......拥有100个师。 59个野战师加上12个独立旅。 有35个师作为预备队。

......俄罗斯统帅部可能会部署两支准备入侵东普鲁士的集团军,其中每一支都会在数量上比我军第八集团军强。


附上东线德军年度损失:

1914年 : 149418人 ;

1915年: 663739人;

1916年 : 383505人;

1917年: 238581人;

1918年 : 33568人,合计1468811人,占一战德军总伤亡的20.9%。

两份文件结合1914年开战后的表现,俄军战斗力究竟咋样,相信诸君心里有个大概。顺便安利一波关于罗兹战役的拙作:【罗兹战役.1914.10-1914.11】冬雾渐散 - 开千岁的文章 - 知乎zhuanlan.zhihu.com/p/41

之后还有两篇,都发在专栏里

2.俄军的战略发展

1914年8月,如果要在东线发起攻击,毛奇会将第4或第5中的一个,6,第7集团军,共计三个集团军布置于阿尔萨斯-洛林一线,借助完善的工事防御并消耗法军。

那么德军在8月初将有第1,2,3,第4或第5中的一个,8集团军,共5个集团军,20-24个步兵军,3个骑兵指挥部(军)部署在东普鲁士-波兰一线用于突击波兰-白俄罗斯一带,而俄军在8月能够用于阻挡德军的只有第1,2两个集团军,共2个集团军,8个步兵军和4个骑兵军,显然在兵力上占劣势。

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德军不在八月于西线对比利时或法国发起进攻,俄军统帅尼古拉是不可能在8月17日命令第一,第二集团军主动侵入东普鲁士的,第一,二集团军很可能在波兰东部地区保持防守姿态,那么随之而来便是另一个问题,在8月18日针对加利西亚奥匈帝国军队的打击是否还会实行?

加利西亚的战斗将是1914年东线战局的关键点,如果俄军依旧实行对加利西亚地区奥军的打击,那么毛奇必然会令德军的2-3个集团军南下猛击侵入加利西亚地区的俄西南方面军的第3,4,5,8集团军的侧翼,如此一来,正面面对46个奥军师,侧翼面对24-30个德军师的俄西南方面军将面临一场浩劫,历史上加利西亚歼灭战的悲剧主角将换成俄罗斯人,随着西南方面军的大出血,俄军的兵力优势也将打一个问号,主力得以幸存的奥匈军和东线德军在14年11月-15年6月的前景是一片坦途;

反之,如果尼古拉和他的将军们意识足够敏锐(这点靠大家自己YY,不过考虑到俄军低劣的侦查能力和尼古拉在历史上表现出来的顽固,这点比较困难)意识到德军主力已经东移,下令所部就地掘壕或撤回本土,就会产生IF线。在这条线里,俄军会按照他们在1812年对付法国人一样,坚壁清野,伺机寻找战机,不过考虑到俄军指挥官的智商,这个战机还是很难找的。

随着俄军主动后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沙皇政府是否会因为大量的土地沦陷和不断的失利导致内部矛盾加剧,使二月革命提前或者是内部发生剧变?虽然尼古拉二世可以效仿自己先祖亚历山大一世的战略,但他的国家并不允许他这样玩。至于具体会怎么发展,还是请你们自己脑补。

3.德军攻入白俄罗斯-乌克兰面临的困难

毫无疑问,后勤和当地民众的反抗将是德国人面临的最大难题。关于后勤可以说是普鲁士-德意志军队的一大短板。即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也喜闻乐见1941-1942年的德国国防军一次次因为缺少补给停下脚步,一战德军针对后勤问题的解决更是好不到哪去:

毫无疑问,德国在铁路技术方面处于当时的世界第一,然而,相比之下,德皇陆军缺乏在道路上进行战术机动的必要设备。卡车的和生产十分缓慢,即使施里芬强调过机动性对完成其毕生大计的重要性,卡车也从来不是德军高层所关注的优先事项。原因是这一时期的卡车缺乏足够的越野能力,而且通常动力不足。

因此,小毛奇时代的总参谋部计划在战争期间征用民用卡车,从而在和平时期节省资金,解决经费紧张的问题。但即便如此,在1914年战争开始时,德军几乎没有进行快速机动所需要的运输能力,德军步兵不得不靠自己的双腿完成施里芬的大包围。

对于后勤,完全是一个暴露德式作战弊端的最好例子,它不仅是施里芬从未重视起来的一大问题,也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国防军的阿喀琉斯之踵。

施里芬对自己军队的后勤问题不以为然,他认为:“我们进行的是一场快速机动的作战,在士兵吃完他们所携带的食物前敌人就应该已经被歼灭了。即使如此,丰富的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可以提供很多,如果我们的军队施加适当的压力,他们完全可以解决缺乏的供应。”

对于粮食问题,施里芬给出了一个和腓特烈二世相同的方法,和腓特烈在七年战争时期大肆掠夺萨克森一样,施里芬也打算通过纵兵抢粮这种“粗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粮食供给。

不过大家也没必要对此惊奇,施里芬并不是唯一一个对后勤补给有盲点的德国统帅。在以往的战争中,普鲁士的军队一般都是在本土或相邻的地区战斗,在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战争期间,普军沿着铁路线建立了大大小小的仓库保证其后勤,却始终没有建立起一套支撑百万大军出境进行短期作战的后勤体系,大家可能无法想象,德意志帝国陆军,当时的世界第一战争机器,在其军事术语中竟然没有“后勤”,而仅仅使用“供给”来代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最后几年,小毛奇时代的总参谋部通过使用几个十九世纪的数个案例(连一百年前拿破仑征俄都用上了)研究作战的后勤要求。虽然通过研究得出“随着军队增加到数百万人的力量,部队供应的确会变得更加困难”的结论,但总参谋部和他们的前任主官一样,声称:在执行快速和机动战争期间,部队将不得不用最少的物资来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正如在拿破仑时代,法军为了生存和作战需求也没考虑当地的平民(互相比烂)。

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哈维.斯坦森和美国德意志军事历史学家罗伯特.奇迪诺所认识的那样,这些言论都表明从施里芬到小毛奇时代以来的总参谋部都没有制定完善的后勤概念来支撑其大规模机动战。

显然后勤将成为制约德军推进速度的一大主因。

至于民众反抗的事必然也是只会多不会少,不用想当然认为没有法西斯加DE-BUFF的德军进了东欧地区会出现“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和谐场面,想当初东欧老百姓也觉得某个打进俄罗斯的宣扬法国先进思想的科西嘉人是他们的救世主。

历史也证明了德皇陆军压根不是啥“正义的解放者”,只不过是取代罗曼诺夫家压榨东欧人民的又一批压迫者罢了。君不见有“乌克兰之王”绰号的艾希霍恩元帅因飞扬跋扈激起民愤被刺的破事?

4. 西线态势会如何发展

如果不入侵比利时,英国会不会参战?这一点各位自己去想,英国是否参战将决定在鲁尔地区当任西线战略预备队的第4或第5集团军是否能够投入到阿-洛防御战,不过这一点对西线的总体态势影响并不大。

1914年8月,霞飞会按照他所设想的方案,将第3,4,5集团军部署在法-比边境线,而不是第一时间投入到阿尔萨斯-洛林,第1,2集团军还是会进行“17号计划”,考虑到本位历史上法军在边境战役中的费拉表现,就算在9-10月集结起5个集团军,法军也基本不可能撼动西线德军的防线,时间越久越发如此,在1914年9月完成组建的德第9集团军,于11月完成组建的第10集团军也会加入到西线战斗序列,这一来西线德军一直有4-5个集团军的可用兵力,他们可以充分利用内线作战优势将阿尔萨斯-洛林一带变成一个狭窄的屠宰场。法军要是想打破僵局除了扩大战线之外别无他法,那么入侵比利时,卢森堡,荷兰这些中立国的问题便随之而来,至于会不会发生还是请你们自己去脑补。

我在这个回答下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

法国人是不可能打通阿-洛一线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