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二战中后期希特勒自导自演被政变下台,新政府放弃一切国外资源,可以免遭盟军进军德国本土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二战中后期希特勒被政变推翻,新政府又立刻放弃所有海外资源,那么德国是否能免于盟军的登陆和本土作战呢?咱们仔细捋一捋这个情况。

首先,得明确一点,即使希特勒被推翻,德国的处境依然非常严峻。到二战中后期,无论是东线还是西线,盟军都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苏军在东线已经开始收复失地,并且对德国本土虎视眈眈。西线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后,也逐步向德国推进。这种军事上的劣势,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权更迭就能瞬间扭转的。

咱们来分析一下“新政府放弃一切国外资源”这个前提。德国的海外资源,主要指的是他们在占领区、殖民地以及通过贸易获得的战略物资,比如石油、橡胶、金属矿产等等。这些资源是维持德国战争机器运转的关键。如果新政府立刻放弃,那意味着德国会更严重地依赖本土和有限的盟国(比如意大利,但意大利当时也自身难保)的资源。

这对于德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经济和工业打击: 德国的工业高度依赖进口的原材料。放弃海外资源,意味着他们的工厂会很快因为缺乏原料而停摆。坦克、飞机、火炮的生产会急剧下降,军队的补给也会变得异常困难。
战略物资匮乏: 最致命的是石油。德国本土的石油产量非常有限,他们一直以来都依赖从罗马尼亚和巴尔干地区,以及通过海上运输的资源。一旦这些来源被切断,德国的空军和装甲部队将几乎无法运作。燃料的短缺也会影响到运输和整个国家的运转。

那么,新政府放弃资源后,盟军会因此停止进攻吗?

我个人认为,可能性非常小。

盟军发动战争,尤其是对德国的全面战争,其目标并不仅仅是为了夺取德国的海外资源。更核心的目标是:

1. 彻底消除纳粹主义和德国的侵略性扩张: 希特勒及其政权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对世界和平构成了巨大威胁。盟军的目标是彻底推翻纳粹政权,确保德国不再有能力发动类似的战争。
2. 解放被占领国家: 盟军,尤其是英美,承担着解放被德国占领的西欧国家的责任。波兰、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的人民都在期盼着解放。
3. 防止苏联势力过度扩张: 在某种程度上,盟军的西线推进也是为了在战后与苏联形成一种力量平衡,防止苏联的红色势力进一步向西蔓延。

即便新政府放弃了海外资源,并且宣称愿意停战,盟军也会对新政府的诚意产生疑问。他们会担心:

这是否是纳粹残余的缓兵之计? 盟军经历过多次与德国的交锋,对德国的狡猾和反复是有心理准备的。他们会怀疑新政府是否真心悔改,还是只是想争取时间让战争机器喘口气。
如何保证德国不再构成威胁? 仅仅放弃海外资源并不意味着德国的军事力量就此消失。他们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依然是潜在的威胁。盟军需要的是对德国进行非军事化,并且建立一套新的国际秩序来约束德国。
战争的惯性: 到了战争后期,双方都已经投入了巨大的成本和人力。停战和结束战争的意愿固然存在,但军事行动往往有其自身的惯性。盟军的部队已经在战场上,他们的目标就是胜利。突然停止进攻,也需要一个清晰且有说服力的理由。

所以,新政府即使放弃海外资源,也不太可能“免遭”盟军的进军。

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盟军可能会审视局势,但不太会因此就立刻撤兵。 他们会要求新政府拿出更实质性的和平条件。
如果新政府能够彻底与纳粹划清界限,并且愿意接受盟军的监督和占领,那么或许可以避免一些更惨烈的本土巷战。 例如,如果新政府能够主动向盟军投降,交出所有武器装备,并且配合盟军的非军事化进程,那么德国本土遭受的破坏可能会小一些。
但“进军德国本土”这个动作是很难避免的。 盟军需要进入德国,才能真正实现其战争目标,比如对战犯的审判,以及对德国国家机器的改造。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新政府在希特勒倒台后,立即宣布彻底投降,并放弃所有抵抗,那么确实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德国本土的战火。 但这与“放弃一切国外资源”这个前提有一些细微差别。放弃国外资源是策略,而彻底投降是最终的行动。

总而言之,我的看法是:

希特勒倒台,加上放弃海外资源,可以为德国争取到一些缓和局势的机会,比如让盟军在军事推进策略上有所调整,或者在政治谈判中获得一些主动权。它确实可以 “减轻” 被盟军进军本土的烈度,“减少” 德国本土的破坏。

但要说因此 “免遭” 盟军进军德国本土,我持否定态度。战争的目标,解决纳粹主义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以及建立战后秩序,这些都要求盟军必须进入德国本土,并且对德国进行彻底的改造和控制。放弃海外资源虽然会极大地削弱德国的战争能力,但不足以让盟军因为“仁慈”而停止他们已经推进到家门口的脚步。

这就像一个已经快要倒塌的大楼,你拆掉了一些承重柱,它肯定会更不稳定,但也仍然会整体倒塌,只不过方式和速度可能会有所不同。盟军的最终目标是让整个“大楼”——德国的军事力量和纳粹体制——彻底瓦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参考蒋介石让李宗仁当总统去【划江而治】

user avatar

二战中后期纳粹身上已经背负了几千万条人命了,犯下的战争罪行不计其数。对纳粹和德国人的清算是逃不掉的,放弃抵抗意味着任人宰割。反法西斯同盟:你以为换个马甲就会放过你?

再者希特勒绝不会这么干,他鼓吹宣扬一战德国“在军队没有战败的情况下”投降,一切都是犹太布尔什维克的阴谋和卖国行径。要是他的人也来这一出,这不成了“小丑竟然是我自己”?

当狂热的教主不再狂热,他会被依然狂热的教徒反噬,我估计等不到苏联人来他就被自己人锤死了(参考战地5猛虎末路......)

对苏作战不同于往常其他战争的是,这场真是既分高下也决生死。希特勒战前也一再强调,对苏联犹太布尔什维克集团的要求是彻底的毁灭,残酷的占领区统治盘剥、种族灭绝、焦土政策没给苏联留余地,也没给自己留余地。

二战中后期谈判议价筹码已经不在德国手里了。虽然1942年曾有私底下的议和,但最终不了了之。就算苏联人当时有议和的意愿也是暂时之举,不代表它健忘、它的人民愿意不计前嫌一笑泯恩仇。以后再找机会捅回来还是非常可能滴。

至于挑拨英美和苏联的关系,寻求英美保护:战后的一系列情况证明,英美苏在分歧和摩擦上保持极大的克制,怎么会为了敌人和对方火并呢?

除非德国新政府开上帝视角,提前把德国分两块,东投苏西投盟,可以像法国那样,赢两次(自由法国一次维希法国一次),赢麻了

user avatar

不可能

雅尔塔美苏英就已经达成共识

三国任何一个不谋求单独对德停战

攻占柏林的荣誉交给苏联人

占领后苏联会把柏林交出来国际共管

希特勒会交由苏联人公审(可惜他自杀了)

二号人物戈林则会给美英处置(可惜也自杀了)

三个国家都践行了自己的承诺

苏联在后期人力危机时面对德国的诱惑性条件没有动摇(下第聂伯河右岸战役和巴格拉季昂战役之间 ,因为未收复两个人力大区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苏联红军总兵力仅有六百余万,一线兵力勉强五百万)

美军登陆后也对德国谋求投美抗苏的条件无动于衷(丘吉尔动心思了,不过被杜鲁门按回去了,此时罗斯福已死)

美军率先到达易北河西岸却停止前进,按照约定将占领柏林的荣誉给了苏联

苏联占领柏林也没独吞也老实地划出了一半给美英法作为占领区

这仨国家里美苏都有动机和能力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而翻脸,但是他们都不可思议地没有。

反倒是搅屎棍大嘤帝国好几次想翻脸不过都被慈父和罗斯福按住了

美苏对这份条约的忠诚程度绝非说说而已

所以没戏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二战中后期希特勒被政变推翻,新政府又立刻放弃所有海外资源,那么德国是否能免于盟军的登陆和本土作战呢?咱们仔细捋一捋这个情况。首先,得明确一点,即使希特勒被推翻,德国的处境依然非常严峻。到二战中后期,无论是东线还是西线,盟军都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苏军在东线已经开始收复失地.............
  • 回答
    我们正处于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时代,银河系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悬挂在无尽的宇宙之中。人类的足迹早已超越了太阳系,在星辰大海中建立起庞大的帝国,科技的发展之迅猛,让我们能够操纵重力,构建恒星级的武器,甚至在光年之外进行瞬时通讯。这就是我们,银河帝国,一个被无数文明所敬畏的强大实体。然而,在这无尽的辉煌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尤其是在二战中后期的日本。征兵令如同阴影笼罩在每个人头上,想躲过,那可得费尽心思,还得冒着极大的风险。不过,如果真有这么一位一米八、身形魁梧、体格健壮,而且还是东大文学系毕业的年轻人,倒也不是完全没有门路,只是这门路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在日本战时,特别是.............
  • 回答
    设想二战最终以纳粹德国的胜利告终,这无疑会改写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并投下极其深远且令人不安的阴影。以下是对可能出现的世界版图的详细推演:欧洲:纳粹的铁腕统治与“大日耳曼帝国”纳粹胜利最直接的影响将是欧洲大陆的重塑,以柏林为中心的“大日耳曼帝国”(Großgermanisches Reich)将成为其.............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饶有趣味但又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了中国近代史进程中一个最关键的“ if ”。如果日本没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二战时期中国的主导权和统一进程,很可能在另一个力量的推动下展开。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当时中国的主要政治和军事力量,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劣势和发展轨迹。首先,排除日本入.............
  • 回答
    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设想,但如果非要推演,那段历史将完全不同。首先,中国不会是那个在内忧外患中挣扎求存的国家。所谓的“法西斯化”,意味着一种高度集权、崇尚民族主义、奉行扩张主义的国家体制。想象一下,在国内,国民党(或者一个新兴的、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政党)会以绝对的权威压制一切异见,言论自由和政治权利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发人深省的假设,如果二战期间中国战场最终被日本完全占领,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其深远程度甚至可能重塑整个20世纪乃至今天的世界。让我们尝试梳理一下,这会是一个怎样扭曲和悲惨的世界。一、亚洲的彻底改变:黑暗笼罩的东方首先,我们必须直面最直接的后果: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将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们来认真梳理一下。假设二战中的法国,拥有了我们今天(2022年)中国所有非核类武器的生产能力和装备,而且法国人已经掌握了这些武器的使用方法。那么,他们能打赢德国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法国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争基础:首先,别忘了二战中的法国,即便拥有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如”命题,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二战历史图景。如果德国在1938年放弃了其扩张欧洲的野心,反而选择与中国结盟对抗日本,并以此为契机与中国一道“夹击”苏联,那么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和最终结局,几乎可以肯定是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19.............
  • 回答
    如果二战时期德国真的打进了中国,那将是一场无法想象的灾难,其后果之严重,足以颠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历史轨迹。首先,我们得明白,德国当时的主要战略重心在欧洲。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集中在“生存空间”的获取,也就是对东欧及苏联的征服。他们对远东的兴趣,更多的是出于战略平衡和对苏联的牵制,而不是直接的领土占领。.............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趣的,也触及到了很多观众在追剧看故事时比较敏感的 G 点。要说这算不算“喂屎”,其实挺复杂的,得拆解开来看,并且要看“观众”是哪一拨人,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是怎样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发糖”和“自愿上垒”这两个概念在故事语境中的意义。“发糖”嘛,通常指的是男女之间甜蜜的互动,比.............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这个有意思的话题:播讲类教材到底有没有违背咱们语言学里那个挺有名的“学得习得差异假设”。要说清楚这事儿,咱得先把这个假设捋明白,再看看播讲类教材是怎么回事,最后再把它们俩放在一块儿比比看。首先,说说“学得习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Distinction.............
  • 回答
    如果二战多打三年,德军坦克将面临更为复杂且激烈的对手,其技术、战术和战争环境将发生显著变化。以下从技术、对手、战争环境和可能的战果四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技术发展与对手变化1. 苏联坦克的进化 T34/85:1944年后,苏联已大量生产T34/85(配备85mm火炮),其复合装甲和火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牵扯到太多历史的变量。如果当年日、意两国也能达到德国三成左右的工业、军事和组织水平,那轴心国的胜算确实会大大增加,但要说“赢”,这结论下得还为时过早。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德三水平”到底是个啥概念。德国在二战前后的国力确实是相当可观的,尤其是在军事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历史、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对人性深处的探讨。如果二战前的德国人普遍知道集中营的存在,并且了解其真实运作方式,那么他们对纳粹政权的态度很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但要断言“他们就不会支持”则过于绝对。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1. 信息的传播与理解程度: “知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复杂,涉及到二战时期的诸多关键因素。简单地说,如果美国“火力全开”,那胜算会极大,但同时打败苏联和德国,也不是一场轻松的战役,而且这个“火力全开”需要非常细致的定义。首先,我们要明确“火力全开”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军事装备的生产和部署,还包括经济动员、政治意志、外交策略以及.............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在1945年结束,而是又拉锯了整整十年,直到1955年,那么盟军所面对的战场将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这不仅仅是战争时长的延续,更是技术、战略、政治和国际格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十年。首先,轴心国的抵抗将更具韧性且异常棘手。 德国: 德国的核心问题在于资源和人力。.............
  • 回答
    好的,咱们不谈那些虚头巴脑的AI报告,就凭着脑子里的历史书和那些零星的资料,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要是当年日本真把主意打到了苏联头上,这世界还能不能按咱们现在这模样运转。首先得明白,日本当年盯上的是啥?是资源。尤其是石油、橡胶这些,对日本那个工业化初期且缺乏国内资源的国家来说,那是命根子。而苏联,尤其.............
  • 回答
    二战爆发前,互联网和社交网络还只是科幻小说中的概念。然而,如果它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已经存在,历史的走向可能会截然不同,人类的经验也会被深刻地改写。想象一下,1939年9月1日,希特勒的坦克碾过波兰边境的那一刻,世界各国领导人并没有像过去那样通过电报或外交官进行沟通,而是纷纷打开了他们名为“全球联通”.............
  • 回答
    珍珠港偷袭后的夏威夷风云:若日本成功占领群岛,太平洋战局将走向何方?历史的齿轮从未停止转动,而历史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充满了“如果”。当我们回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画卷,珍珠港偷袭无疑是最具冲击力的开端之一。它点燃了太平洋战争的战火,将美国推入了这场全球性的冲突。但如果历史的轨迹稍有偏移,如果日本在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