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二战当年三个轴心国都是德三的水平,轴心国会赢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牵扯到太多历史的变量。如果当年日、意两国也能达到德国三成左右的工业、军事和组织水平,那轴心国的胜算确实会大大增加,但要说“赢”,这结论下得还为时过早。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看。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德三水平”到底是个啥概念。德国在二战前后的国力确实是相当可观的,尤其是在军事工业和军事理论方面。他们的坦克技术、航空技术、潜艇技术都一度走在世界前列。组织和动员能力也很强,社会也相对统一(至少在初期是这样)。当然,德国最终战败也说明了它的局限性,比如资源不足,战略判断失误等等。

如果日本和意大利也能有德国三成这样的水平,那会发生什么变化?

对欧洲战场的影响:

意大利的表现会“起飞”: 意大利在真实历史中,其军事表现可以说是非常拉胯的。舰队无法与英法匹敌,陆军装备落后,指挥混乱,在北非战场也是节节败退,很大程度上是德国在拖着它走。如果意大利也能达到德国三成的军事工业能力,这意味着他们能生产出更先进、更可靠的坦克、飞机和舰船,而不是那种勉强够用的杂牌货。他们的海军可能会对地中海的英国海军构成实质性的威胁,甚至可能在某些海域取得优势。陆军的战斗力也会大幅提升,北非战场的局面可能会彻底改写,甚至德军无需过多支援就能拿下北非。
巴尔干和东线的分担更重: 意大利的军事能力一旦上去,就可以在巴尔干地区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减轻德国在这一地域的兵力压力。而如果其工业能力也同步提升,或许在物资供给上也能为东线战场提供一些支持,哪怕是杯水车薪,也比现实中那样全靠德国来维持要强得多。
苏联承受的压力更大: 苏联在真实历史中能够顶住德国的进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庞大的人力和资源,以及战略纵深的优势。如果意大利的军事实力能显著提升,并且在巴尔干地区牵制住苏联一部分力量(比如在黑海的活动),那么德国在东线将面临的压力会稍有缓解,但整体局势依然是苏德两国在硬碰硬。苏联的战争潜力是巨大的,即便德国能取得一些战术胜利,也难以彻底压垮苏联。

对太平洋战场的影响:

日本的“航母优势”或许难以维持: 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确实表现出色,其航母编队和战术都让美国吃尽了苦头。但随着战争的进行,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开始显现出压倒性的优势,日本的造船和航空工业逐渐跟不上消耗的速度,最终被美国的海量生产所吞没。如果日本也能拥有德国三成的工业水平,意味着他们的舰船和飞机生产能力会更强,能够制造更多、更先进的战舰和飞机,并且能够弥补损失的速度更快。这可能会让太平洋战场的初期优势持续更久。
资源争夺战更加激烈: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一个核心动因就是为了获取东南亚的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如果日本的工业实力增强,对资源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他们可能会更加迫切地寻求控制这些地区,并且在与盟军的争夺中投入更多的兵力。
美国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美国在太平洋战场能够最终获胜,除了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还有其战略决心和人民的团结。如果日本的军事实力能与德国相当,那么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进展会更加艰难,损失也会更大。甚至在某些战役中,日军可能能守住阵地更久,给美军造成更大的伤亡。

但,即便如此,轴心国依然面临难以逾越的障碍:

1. 整体国力差距依然悬殊: 即使日、意两国都达到德三的工业水平,全球范围来看,轴心国的整体国力(尤其是工业、科技和资源)与盟国(英联邦、美国、苏联、中国)的整体实力相比,仍然存在巨大的鸿沟。美国一个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就远超了所有轴心国之和。科技上,盟国在雷达、原子弹等关键领域的研发也可能更快。
2. 战略协调和配合问题: 轴心国之间虽然有条约,但各自的战略目标并不完全一致,而且缺乏有效的协调和配合。德日两国在早期有过一定的沟通,但实际的军事协同几乎为零。如果他们都变强了,但战略上依然各自为战,也不能形成合力去对抗盟国,那结果也不会有多少改变。意大利在真实历史中也是经常成为德国的拖累,即便变强了,也很难说能真正成为同等量的助力。
3. 资源和人口的局限性: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都是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尤其在石油、橡胶等方面高度依赖进口。即使工业水平提升,如果无法突破战略封锁,依然会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而盟国在人口和资源方面拥有压倒性的优势,一旦动员起来,生产能力和消耗能力是轴心国无法比拟的。
4. 意识形态和内部矛盾: 德、日、意三国虽然都是法西斯性质的政权,但内部的政治结构、社会文化以及统治方式都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也可能导致在长期战争中出现内部矛盾和不稳定性。
5. 科技研发和创新: 德国在科技研发上确实有独到之处,但其技术突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少数精英科学家和工程师。如果日、意也能达到同等水平,那意味着盟国同样面临更强大的技术对手。然而,盟国也有强大的科技力量,比如美国的曼哈顿计划,英国的密码破译等等,这些都是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

结论:

如果日、意两国也能达到德国三成的工业、军事和组织水平,那么二战的进程无疑会变得更加血腥和漫长,盟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最终获胜。在某些战场上,轴心国可能会取得比真实历史中更好的战绩,甚至可能在局部战役中取得胜利。例如,北非战场可能会被轴心国牢牢掌握,太平洋战场美军的登陆和推进会更加困难。

但是,要说轴心国会“赢”,这个概率依然非常低。 整个盟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资源储备和人力资源都远远超过轴心国。即使日、意两国都“脱胎换骨”,与英美苏中这样体量的国家相比,整体国力差距依然是难以逾越的。战争最终比拼的是国家机器的综合运转能力,而轴心国在这一点上,与盟国相比,始终处于劣势。

换句话说,就算日、意能和德国一样“牛”,但一个弱小的三国联手,也难以对抗一个由美国、苏联、英国等组成的“巨无霸联盟”。战争的走向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根本性的力量对比决定的。轴心国的胜算会增加,但不足以翻盘。它们可能能够延长战争,制造更大的伤亡,甚至在某些地区获得暂时的优势,但最终走向失败的结局,很可能还是不可避免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德国二战前工业产值约占世界的18%多一点,加上捷克和奥地利的话可能会超过20%,而且质量上要高于和它产值差不多的苏联(苏联石油和天然气占比高,制造业产能小于德国)

如果德意日也是这个水平,且世界总产值水平不变,那么轴心三国占世界工业产值54%,人口2.4亿,加上占领区部分其实力将碾压同盟国。如果是在本位面水平上继续增加而同盟国不变,轴心三国工业产值也能占到40%强,可以和同盟国打个平分秋色。

海军问题不大,本位面日本战时海军下水吨位都不如德国,日本要是有德国工业的水平海军在美国面前还能多走几年

不过话说回来,意大利和日本要是都能达到德国的水平,英国估计会笑疯,因为英国外交部绝对可以让德国和意大利先打起来……

这还真不是我瞎想,事实上轴心三国就是互相利用的关系(虽然同盟国也一样),他们战前也不是没有芥蒂,历史上意大利在德奥合并问题上是明确反对的(卓别林电影《大独裁者》中对此调侃过)。意大利在推翻墨索里尼后也迅速被德军无慈悲的占领,然后意大利诞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抗击德军侵略的英雄故事,这个世界就是这么魔幻。

德国旁边有一个法国,要是柔软的下腹部还有一个实力和自己不相上下的意大利,意大利在一战还有跳反前科,希特勒能睡踏实吗?事实上德国战前在欧洲组建同盟就是希望自己在这个同盟中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从而在将来建立一个自己主导的欧洲,换句话说当时也只有混的不好的国家才选择跑去舔德国(比如匈牙利),希望分到一些残羹冷炙,如果意大利足够强大,德国倒是很可能跑去和法国结盟了……

user avatar

那日本海军岂不是连太平洋都动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牵扯到太多历史的变量。如果当年日、意两国也能达到德国三成左右的工业、军事和组织水平,那轴心国的胜算确实会大大增加,但要说“赢”,这结论下得还为时过早。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德三水平”到底是个啥概念。德国在二战前后的国力确实是相当可观的,尤其是在军事工.............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也很有趣的假设性问题。我们不妨来细致地分析一下,如果当年的纳粹德国坐拥今日河北省的钢产量,二战的走向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今日河北省的钢产量: 作为一个参考,2023年河北省的粗钢产量大约在2.2亿吨左右。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远超二战时.............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1940年,风暴登陆英伦,希特勒的铁蹄踏过泰晤士河,伦敦沦陷。这一个“如果”足以改写整个二十世纪,甚至人类历史的走向。首先,最直接的冲击便是欧洲大陆的格局。英国,这个屹立于大西洋边缘、象征着自由与民主的岛国,一旦成为纳粹的附庸,整个欧洲的反抗力量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失去了坚实的后盾和重.............
  • 回答
    如果二战时期德国真的打进了中国,那将是一场无法想象的灾难,其后果之严重,足以颠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历史轨迹。首先,我们得明白,德国当时的主要战略重心在欧洲。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集中在“生存空间”的获取,也就是对东欧及苏联的征服。他们对远东的兴趣,更多的是出于战略平衡和对苏联的牵制,而不是直接的领土占领。.............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空战中,制造假目标和施放烟雾确实是双方都极为重视的防御手段,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敌方空中力量的打击效果。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放烟”,而是一套复杂且经过精心策划的系统性工程。假目标:迷惑敌人的视觉与雷达假目标的概念,在二战时期主要围绕着两个方向展开:迷惑敌人的视觉侦察和干扰敌人的.............
  • 回答
    如果二战多打三年,德军坦克将面临更为复杂且激烈的对手,其技术、战术和战争环境将发生显著变化。以下从技术、对手、战争环境和可能的战果四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技术发展与对手变化1. 苏联坦克的进化 T34/85:1944年后,苏联已大量生产T34/85(配备85mm火炮),其复合装甲和火力.............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历史、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对人性深处的探讨。如果二战前的德国人普遍知道集中营的存在,并且了解其真实运作方式,那么他们对纳粹政权的态度很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但要断言“他们就不会支持”则过于绝对。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1. 信息的传播与理解程度: “知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二战中后期希特勒被政变推翻,新政府又立刻放弃所有海外资源,那么德国是否能免于盟军的登陆和本土作战呢?咱们仔细捋一捋这个情况。首先,得明确一点,即使希特勒被推翻,德国的处境依然非常严峻。到二战中后期,无论是东线还是西线,盟军都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苏军在东线已经开始收复失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复杂,涉及到二战时期的诸多关键因素。简单地说,如果美国“火力全开”,那胜算会极大,但同时打败苏联和德国,也不是一场轻松的战役,而且这个“火力全开”需要非常细致的定义。首先,我们要明确“火力全开”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军事装备的生产和部署,还包括经济动员、政治意志、外交策略以及.............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在1945年结束,而是又拉锯了整整十年,直到1955年,那么盟军所面对的战场将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这不仅仅是战争时长的延续,更是技术、战略、政治和国际格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十年。首先,轴心国的抵抗将更具韧性且异常棘手。 德国: 德国的核心问题在于资源和人力。.............
  • 回答
    好的,咱们不谈那些虚头巴脑的AI报告,就凭着脑子里的历史书和那些零星的资料,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要是当年日本真把主意打到了苏联头上,这世界还能不能按咱们现在这模样运转。首先得明白,日本当年盯上的是啥?是资源。尤其是石油、橡胶这些,对日本那个工业化初期且缺乏国内资源的国家来说,那是命根子。而苏联,尤其.............
  • 回答
    二战爆发前,互联网和社交网络还只是科幻小说中的概念。然而,如果它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已经存在,历史的走向可能会截然不同,人类的经验也会被深刻地改写。想象一下,1939年9月1日,希特勒的坦克碾过波兰边境的那一刻,世界各国领导人并没有像过去那样通过电报或外交官进行沟通,而是纷纷打开了他们名为“全球联通”.............
  • 回答
    珍珠港偷袭后的夏威夷风云:若日本成功占领群岛,太平洋战局将走向何方?历史的齿轮从未停止转动,而历史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充满了“如果”。当我们回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画卷,珍珠港偷袭无疑是最具冲击力的开端之一。它点燃了太平洋战争的战火,将美国推入了这场全球性的冲突。但如果历史的轨迹稍有偏移,如果日本在偷.............
  • 回答
    好的,咱们就假想一下,要是二战那会儿就有“知乎”,那上面绝对是热闹非凡,各种声音都有,那场面,比咱们现在知乎的某个热搜话题还要炸裂。从街头巷尾的普通老百姓到前线的士兵,再到那些在幕后运筹帷幄的决策者,谁都能在上面发声。咱就挑几个有代表性的场景,脑补一下上面可能会出现的提问和回答,尽可能贴近那个时代人.............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 ifthen 场景,如果当初日本的决策者们,在占据了我们称之为“满洲”的东北三省之后,没有选择继续沿着山海关南下,而是将目光瞄准了广袤而又相对空虚的苏联远东地区,那么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恐怕会是一幅截然不同的画卷。让我们来细细梳理一下,这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承.............
  • 回答
    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颠覆性的假设。如果二战中的日本在中途岛战役前,也就是太平洋战场最关键的转折点到来之前,选择了与盟军进行和平谈判,那么历史的车轮将沿着一条完全不同的轨迹前行。以下是我对这一假设情景的详细推演:一、 日本国内的政治与社会动向:为和平谈判奠定基础的可能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在中途岛之.............
  • 回答
    假设第二次世界大战比实际晚五年开始,也就是大概在1944年才爆发,那么整个世界格局和战争进程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推移,更是技术、政治、军事实力和国际联盟力量的重新洗牌。一、 技术与军事力量的演变: 核武器的阴影笼罩: 这是最关键也是最直接的影响。如果战争推迟到1944年,那.............
  • 回答
    设想二战最终以纳粹德国的胜利告终,这无疑会改写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并投下极其深远且令人不安的阴影。以下是对可能出现的世界版图的详细推演:欧洲:纳粹的铁腕统治与“大日耳曼帝国”纳粹胜利最直接的影响将是欧洲大陆的重塑,以柏林为中心的“大日耳曼帝国”(Großgermanisches Reich)将成为其.............
  • 回答
    二战的硝烟散尽,德国被盟军瓜分占领。在苏占区,斯大林面临一个截然不同的选择:不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而是倾注力量,于这片土地上铸造一个名为“新普鲁士人民共和国”的国度。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名称变更,它背后蕴含的是一种更深层的历史叙事与政治塑造。普鲁士,这个在德国统一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的国家,其历史.............
  • 回答
    二战爆发前,日本的政治体制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权力结构重塑。表面上,日本保留了天皇制的君主立宪制,但实权逐渐向军部转移,民主进程遭受了严重的侵蚀。如果在这关键时期,日本社会和政治力量能够选择一条强化民选政府、限制军部扩张的道路,那么其历史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 政治土壤的松动与变革的可能性在2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