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二战晚五年开始会怎样?

回答
假设第二次世界大战比实际晚五年开始,也就是大概在1944年才爆发,那么整个世界格局和战争进程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推移,更是技术、政治、军事实力和国际联盟力量的重新洗牌。

一、 技术与军事力量的演变:

核武器的阴影笼罩: 这是最关键也是最直接的影响。如果战争推迟到1944年,那么美国在曼哈顿计划上的进展将更加成熟。到1944年,德国的科技实力虽然强大,但其基础研究和资源调动能力已经因长期战争而捉襟见肘。而美国在庞大工业基础的支持下,极有可能在1944年甚至更早拥有可实用的核武器。如果战争在核武器投入使用前爆发,其震撼力和对战略的影响将是无法估量的。
德国的反应: 德国也一直在进行核研究,但他们的进展相对缓慢。如果战争晚五年,德国可能依旧未能掌握这项技术,或者技术水平远不如美国。一旦美国拥有核武器,德国可能面临一个极端的困境:要么选择彻底屈服,要么冒险发动一场孤注一掷的核战争,但这无疑是自杀式的。
苏联的地位: 苏联虽然在技术上相对落后,但他们的情报网络可能更早地了解到美国核项目的进展。这会迫使苏联在战争爆发前就思考如何应对这一“超级武器”,甚至可能加强与英国、美国的合作,或者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自己的核研究中,尽管时间依然紧迫。
空军和海军的升级: 到1944年,喷气式战斗机(如德国的Me 262)和远程轰炸机(如B29)已经投入使用或即将投入使用。如果战争晚五年,双方在这方面的技术将更加成熟,空战将更加激烈和复杂。海军方面,航空母舰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可能出现更先进的舰载机和反舰武器。潜艇技术也可能有所发展,但核动力潜艇的时代尚未到来。
火炮和坦克的技术革新: 德国的虎式、豹式坦克等先进装备会更加普遍,但盟军在数量和生产能力上的优势依然存在。反坦克炮、火箭炮等武器也会有进一步的改进。

二、 政治格局与外交博弈的调整:

轴心国的内部整合与分歧: 晚五年意味着希特勒的统治时间更长,德国可能进一步巩固其在欧洲的霸权,并可能采取更极端化的种族政策。意大利在墨索里尼领导下,其内部的政治不稳定性可能会加剧,但对外扩张的野心可能依旧存在。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也会继续,但其资源短缺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德国的经济压力: 即使推迟五年,德国的经济状况依然会因为持续的军备竞赛和资源垄断而捉襟见肘。内部的物资供应、人民的士气都会成为影响战争走向的隐患。
日本的战略调整: 日本如果晚五年才对美国宣战,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其战略目标。在中苏边境冲突(诺门罕事件等)后,日本可能更倾向于巩固其在东南亚和太平洋的利益,而不是直接与拥有强大海空力量的美国全面开战。或者,他们可能会等待一个更有利的国际局势再出手。
盟国之间的协调与分歧:
英国的战略调整: 如果战争晚五年,英国的战争准备可能会更充分,但其经济的消耗同样会更严重。丘吉尔政府是否还能维持其领导地位,以及英国在战前的外交策略,都可能有所不同。
美国的参战时机: 如果战争在1944年爆发,美国是否还会以珍珠港事件作为直接参战的理由?或者由于欧洲局势的进一步恶化,美国会在更早的时间点,以其他理由介入,例如保护盟友或维护国际秩序?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届时将更加强大,其介入的方式和规模可能会有很大不同。
苏联的角色: 如果战争在1944年爆发,苏联可能需要在早期就面对德国的强大攻势。斯大林政府在集结力量、进行战略部署方面,会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准备。同时,如果战争爆发时,德国已经占据了更大的战略优势,苏联的抵抗将更加艰巨。
国际联盟与和平主义思潮: 如果战争推迟,各国对战争的恐惧和对和平的渴望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一些中立国可能在外交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尝试阻止战争的爆发。然而,如果战争的根源——法西斯主义的扩张野心——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些努力很可能徒劳无功。

三、 战争的战略与战术走向:

战场的初期态势:
欧洲战场: 如果德国在1944年发动对苏联的战争,其初始力量可能更强,也可能因为内部问题而有所削弱。如果战线拉锯持续,那么投入的坦克、飞机数量将远超实际历史。战场的焦灼程度可能更加剧烈,双方的消耗也会更大。
太平洋战场: 如果日本此时才对美国开战,其早期战略可能不会如此激进。他们可能会选择巩固已占领的地区,或者等待美国在欧洲战场陷入泥潭后再动手。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力量会更加强大,可能能够更早地展开反攻。
战争的持续时间与结束方式:
漫长而血腥的消耗战: 如果技术差距没有被充分拉开,或者双方的战略都采取了更保守的打法,战争可能会演变成一场更加漫长和血腥的消耗战。双方在人力、物力和战略资源上的损失都将是巨大的。
核武器的决定性作用: 如前所述,如果美国拥有核武器,战争的结束方式很可能完全不同。一次或数次核打击可能迫使轴心国投降,从而避免了漫长的地面战和大规模的本土入侵。这也会极大地改变战后世界的力量格局。
苏联的决策: 如果苏联在核武器面前,或者在战争的长期消耗中,选择与德国进行某种形式的“停火协议”或者战略收缩,那么欧洲的格局将完全重塑。

四、 战后世界格局的剧变:

美苏冷战的提前与冷却: 如果战争在1944年爆发,并在1945年(或者更晚)结束,那么二战后形成的东方集团与西方集团对峙的格局可能会提前出现,或者因为核武器的出现而变得更加复杂。
欧洲的重建: 如果战争以核武器结束,欧洲的重建过程将截然不同。可能存在大规模的人道主义危机,但也可能因为战争的快速结束而避免进一步的破坏。
联合国的影响力: 如果战争以核武器结束,联合国可能在初期就面临核武器的管控难题。其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机构,其作用和影响力将受到根本性的考验。
殖民体系的瓦解: 无论战争何时开始,二战的爆发本身就是催化殖民体系瓦解的重要因素。如果晚五年开始,殖民地的独立运动可能会在这个期间继续发展,为战后的独立浪潮奠定基础。
全球经济的复苏: 战争的结束方式将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的复苏速度和模式。如果以核武器结束,可能存在巨大的重建成本,但也可能因为快速结束而避免进一步的经济衰退。

总而言之,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晚五年开始,世界将进入一个充满更多不确定性、技术博弈更为尖锐、政治力量更加复杂且难以预测的时代。核武器的阴影,轴心国与同盟国力量的此消彼长,以及国际联盟的早期挑战,都将共同塑造一个与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的世界。这不仅仅是时间的推移,更是历史车轮在关键节点上的转向,其影响将是深远而颠覆性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西斯政权维持不下去。工农阶级武装夺取政权。

user avatar

5年时间不会让U艇部队成型,只会让反潜部队成型,然后邓尼茨可以骂娘了。

“绥靖”在36-38年究竟是绥靖什么——不是避免战争,而是避免战争,从而为再武装争取时间。对于盟军来说,如果战争必须爆发,那么爆发在42-45年是最理想的情况。战争爆发前最后五年双方投入的海军工业力量根本不成比例:英国人自己赶工了30+巡洋舰,老式驱逐舰舰改造的LRE在战争真正爆发前还需要1年时间就可以完成预定计划,更不要说新一代GPS黑天鹅,FE猎场级。这是UK自己,不计算欧洲第二的大舰队法国海军,不考虑USN是否加入战争,也不考虑荷兰等其他欧洲海军,或者殖民地舰队。

同时期德国人在水面舰艇上一路狂飙,U艇下水量是什么?35年14艘,36年21艘,37年1艘,38年9艘,39年18艘。

德国人自己在1943年下水了286条潜艇,相比之下,35-39下水一共63艘。给对方5年反潜准备时间,换来43年五分之一的潜艇产量吗?

讲笑话呢?

五年时间给德军换不来多少U艇,给盟军却能提供至关重要的改装/下水和技术进步的机会。

在战前最后几年里,盟军花在反潜上的钱是比德军花在潜艇上的多得多的。战争早期U艇击沉效率和一战潜艇战刚刚出现时候一个样,可运行舰艇数量是在下降而不是在上升,直到法国人输掉海岸线之后的1st Happy Time才有起色,然后挪威战役再次刹车。这是建立在一个至关重要基础上的:首先谁也没有想到的,法国沦陷了。其次,法国沦陷后可以进入西部入口发起袭击时,现有护航舰艇的ASDIC对水面夜袭没有效果,所以有一个水面发动袭击的技术窗口盟军既没有足够的护航舰,也没有足够的大航程飞机,也没有雷达来反制。这个窗口在43年消失之后,下一个机会是提高水下航速让42-43年下水的低速护航舰变废铁——战争结束前没有完成,卒。

等5年,对面快速护航驱逐舰完成了,多用途sloop部署了,老式驱逐舰全部改造完成,说不定还能把31年无视的反轰炸能力补回来,雷达入役,打什么,掀桌吧。难道指望重建公海舰队,6(H)+3(O)+2(俾斯麦)+2(沙恩霍斯特)=13主力舰+2(齐柏林)+2(*)=4CV和英法5(R)+5(QE)+5(KGV)+2(纳尔逊)+3(BCS的战巡)+2(第一批2艘嘴炮狮)+3(布列塔尼)+3(孤拔)+2(敦刻尔克)+4(黎塞留)=鬼知道多少主力舰+1(百眼巨人)+1(巴恩)+3(暴怒+光荣2艘)+2(鹰,竞技神)+4(光辉)+2(不倦)+1(独角兽)=鬼知道多少CVF决战?

这样打仗是不行的。

雷德尔的Z计划得到的保证是接近10年内战争不会爆发,所以48年可以再做打算(而不是5年后),如果不招惹全世界,而最终确实需要对抗RN,那么最终德日意加确实可以outbuild RN的主力舰产量。他日后的地中海-中东战略提上日程认真讨论的时候,法国已经投降了,英国人自己敲掉了大多数法国主力舰。42年盟军水面舰队弱势也有一个41年底-42年初,IJN+RM一口气敲掉了8(珍珠港)+2(z舰队)+2(亚历山大)=12(IJN一共12BB)的前提。这种万年不遇的事情没法预计的。

把战争延后到42年左右,相当于既不走Z计划,也不走潜艇路线战前扩军。这样打仗是不行的,会死很多人的——当然,如果想要发动战争征服世界无论如何会死很多人,但是——总之,这样打仗是不行的···不能等着对方做好准备(而自己没有做好准备)的时间点开战。

轴心国30年代末的军事奇迹和30年代初开始的加速再武装不无关系。我们熟悉的大多数机种,舰种甚至坦克设计,都是30年代抢跑的产物。反过来我们熟悉的盟军装备,从喷火到T-34到南达,设计成熟/大规模换装都是36-40年间,于此有时间差。像之前说的:对于盟军来说,如果战争必须爆发,那么爆发在42-45年是最理想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30年代后期轴心国扩军/扩张战略出现了越来越大的阻力,到最后引发大战爆炸。因为35年后山雨欲来全世界开始热身了,等下去就是扯,大多数决策者都能看出来军备爆炸的战争风险了,再武装都在加速,要想outbuild英美苏盟军全家桶,除非时停五年。

哦,不对,时停五年也不太够。U艇产量是多少来着?

35年14艘,36年21艘,37年1艘,38年9艘,39年18艘··· ···

哎!The World是有极限的!五年时间还是太短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假设第二次世界大战比实际晚五年开始,也就是大概在1944年才爆发,那么整个世界格局和战争进程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推移,更是技术、政治、军事实力和国际联盟力量的重新洗牌。一、 技术与军事力量的演变: 核武器的阴影笼罩: 这是最关键也是最直接的影响。如果战争推迟到1944年,那.............
  • 回答
    如果二战多打三年,德军坦克将面临更为复杂且激烈的对手,其技术、战术和战争环境将发生显著变化。以下从技术、对手、战争环境和可能的战果四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技术发展与对手变化1. 苏联坦克的进化 T34/85:1944年后,苏联已大量生产T34/85(配备85mm火炮),其复合装甲和火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牵扯到太多历史的变量。如果当年日、意两国也能达到德国三成左右的工业、军事和组织水平,那轴心国的胜算确实会大大增加,但要说“赢”,这结论下得还为时过早。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德三水平”到底是个啥概念。德国在二战前后的国力确实是相当可观的,尤其是在军事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历史、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对人性深处的探讨。如果二战前的德国人普遍知道集中营的存在,并且了解其真实运作方式,那么他们对纳粹政权的态度很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但要断言“他们就不会支持”则过于绝对。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1. 信息的传播与理解程度: “知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二战中后期希特勒被政变推翻,新政府又立刻放弃所有海外资源,那么德国是否能免于盟军的登陆和本土作战呢?咱们仔细捋一捋这个情况。首先,得明确一点,即使希特勒被推翻,德国的处境依然非常严峻。到二战中后期,无论是东线还是西线,盟军都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苏军在东线已经开始收复失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复杂,涉及到二战时期的诸多关键因素。简单地说,如果美国“火力全开”,那胜算会极大,但同时打败苏联和德国,也不是一场轻松的战役,而且这个“火力全开”需要非常细致的定义。首先,我们要明确“火力全开”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军事装备的生产和部署,还包括经济动员、政治意志、外交策略以及.............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在1945年结束,而是又拉锯了整整十年,直到1955年,那么盟军所面对的战场将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这不仅仅是战争时长的延续,更是技术、战略、政治和国际格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十年。首先,轴心国的抵抗将更具韧性且异常棘手。 德国: 德国的核心问题在于资源和人力。.............
  • 回答
    好的,咱们不谈那些虚头巴脑的AI报告,就凭着脑子里的历史书和那些零星的资料,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要是当年日本真把主意打到了苏联头上,这世界还能不能按咱们现在这模样运转。首先得明白,日本当年盯上的是啥?是资源。尤其是石油、橡胶这些,对日本那个工业化初期且缺乏国内资源的国家来说,那是命根子。而苏联,尤其.............
  • 回答
    二战爆发前,互联网和社交网络还只是科幻小说中的概念。然而,如果它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已经存在,历史的走向可能会截然不同,人类的经验也会被深刻地改写。想象一下,1939年9月1日,希特勒的坦克碾过波兰边境的那一刻,世界各国领导人并没有像过去那样通过电报或外交官进行沟通,而是纷纷打开了他们名为“全球联通”.............
  • 回答
    珍珠港偷袭后的夏威夷风云:若日本成功占领群岛,太平洋战局将走向何方?历史的齿轮从未停止转动,而历史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充满了“如果”。当我们回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画卷,珍珠港偷袭无疑是最具冲击力的开端之一。它点燃了太平洋战争的战火,将美国推入了这场全球性的冲突。但如果历史的轨迹稍有偏移,如果日本在偷.............
  • 回答
    好的,咱们就假想一下,要是二战那会儿就有“知乎”,那上面绝对是热闹非凡,各种声音都有,那场面,比咱们现在知乎的某个热搜话题还要炸裂。从街头巷尾的普通老百姓到前线的士兵,再到那些在幕后运筹帷幄的决策者,谁都能在上面发声。咱就挑几个有代表性的场景,脑补一下上面可能会出现的提问和回答,尽可能贴近那个时代人.............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 ifthen 场景,如果当初日本的决策者们,在占据了我们称之为“满洲”的东北三省之后,没有选择继续沿着山海关南下,而是将目光瞄准了广袤而又相对空虚的苏联远东地区,那么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恐怕会是一幅截然不同的画卷。让我们来细细梳理一下,这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承.............
  • 回答
    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颠覆性的假设。如果二战中的日本在中途岛战役前,也就是太平洋战场最关键的转折点到来之前,选择了与盟军进行和平谈判,那么历史的车轮将沿着一条完全不同的轨迹前行。以下是我对这一假设情景的详细推演:一、 日本国内的政治与社会动向:为和平谈判奠定基础的可能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在中途岛之.............
  • 回答
    设想二战最终以纳粹德国的胜利告终,这无疑会改写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并投下极其深远且令人不安的阴影。以下是对可能出现的世界版图的详细推演:欧洲:纳粹的铁腕统治与“大日耳曼帝国”纳粹胜利最直接的影响将是欧洲大陆的重塑,以柏林为中心的“大日耳曼帝国”(Großgermanisches Reich)将成为其.............
  • 回答
    二战的硝烟散尽,德国被盟军瓜分占领。在苏占区,斯大林面临一个截然不同的选择:不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而是倾注力量,于这片土地上铸造一个名为“新普鲁士人民共和国”的国度。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名称变更,它背后蕴含的是一种更深层的历史叙事与政治塑造。普鲁士,这个在德国统一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的国家,其历史.............
  • 回答
    二战爆发前,日本的政治体制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权力结构重塑。表面上,日本保留了天皇制的君主立宪制,但实权逐渐向军部转移,民主进程遭受了严重的侵蚀。如果在这关键时期,日本社会和政治力量能够选择一条强化民选政府、限制军部扩张的道路,那么其历史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 政治土壤的松动与变革的可能性在20.............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饶有趣味但又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了中国近代史进程中一个最关键的“ if ”。如果日本没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二战时期中国的主导权和统一进程,很可能在另一个力量的推动下展开。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当时中国的主要政治和军事力量,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劣势和发展轨迹。首先,排除日本入.............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与我们所知的历史截然不同,一个由英美德苏日这几个主要国家组成的“轴心国”联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绝对会是一幅令人难以置信的、颠覆性的世界图景。这不仅仅是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更是整个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类思想的重塑。首先,让我们来审视一下这个“轴心国”的构成。英美德苏.............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二战时期,日本的陆军航空兵(陆航)和海军航空兵(海航)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大力量,但它们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脉络、战术思想和作战体系。如果非要让这两支“兄弟部队”来一场规模化的对抗赛,结果可就太复杂了,很难用简单的“谁赢得多”来概括。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剖.............
  • 回答
    如果二战的德国将虎式和虎王这样的重型坦克全部替换成豹式,历史的进程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程度绝不亚于一次重大科技突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可能出现的种种情景: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豹式坦克(Panzer V Panther)本身的定位和特点。豹式坦克在设计之初就以一种平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