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德军在1917年在法国前线发动大规模进攻,是否能赢得一战?

回答
1917年,德国在法国前线发动大规模进攻,这是否能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的处境、战略选择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面临的巨大挑战。简而言之,即使在1917年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德国赢得战争的可能性也极为渺茫,但其影响可能会是深远的。

一、当时的战略态势与德军的困境

到了1917年,德国已经身处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之中,情况已远非战争初期那般乐观。

战略包围的形成: 协约国(英、法、俄)在人力和资源上拥有巨大的优势,并且通过海陆封锁,德国及其盟友的经济正在遭受严重打击。工业生产受到限制,物资供应日益紧张,尤其是关键的战略物资。
东线形势的转变: 尽管俄国在一系列军事失败后摇摇欲坠,但截至1917年初,俄国仍然是一个庞大的战争力量。虽然其军队的士气和组织能力堪忧,但其在东线的存在仍然牵制着德军大量的兵力和资源。德国需要集中优势兵力才能在西线取得决定性胜利。
西线僵局的持续: 在西线,战争已经陷入了堑壕战的泥潭。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凡尔登、索姆河等战役虽然消耗了对方,但自身也损失惨重,战略上的突破似乎遥不可及。
美国参战的阴影: 尽管美国在1917年4月才正式宣战,但其潜在的工业能力和人力资源对德国构成了巨大的战略威胁。美国参战的消息本身就足以让协约国士气大振,而德国深知一旦美国大量军队抵达欧洲,战局将朝着对其不利的方向倾斜。

二、1917年德军可能发动的大规模进攻——其可能性与目标

1917年,德国确实考虑过在西线发动一次大规模攻势,其主要目标是:

在美军大规模抵达前击败法国: 德国战略家们清楚,美国参战只是时间问题。他们希望在强大的美国陆军参战并投入战场之前,利用当前协约国在兵力上的相对优势尚未被美军弥补的机会,一举击垮法国。一旦法国屈服,英国的孤立将难以维持。
打破西线僵局: 连续几年的堑壕战让德军同样精疲力竭。他们需要一次决定性的胜利来扭转局面,提振士气,并有可能迫使协约国寻求和平。

三、潜在的进攻计划与执行

假设德国在1917年初,比如春季发动一场大规模进攻,他们可能会采取类似1918年“皇帝攻势”的战术,即集中优势兵力,利用渗透战术(Stoßtruppen)突破敌人防线,然后迅速向纵深推进,以期实现战术上的突破,最终转变为战略上的胜利。

兵力与资源的集中: 为了发动如此规模的进攻,德国需要从东线抽调更多的兵力。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爆发,这为德国从东线抽调部队提供了“便利”。然而,即便如此,德国在西线也面临着兵力不足的问题,与协约国整体相比,其兵力仍处于劣势。
技术与战术的运用: 德国在毒气、突击炮(虽然当时数量有限且可靠性不高)、以及战术协同方面积累了经验。他们可能会投入更多的资源来改进这些方面,以期在进攻中发挥更大作用。
后勤的考验: 尽管德国在1917年仍能勉强维持大规模进攻的后勤,但战争的消耗对德国的后勤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如此大规模的进攻需要大量的弹药、食品和补给,这对德国日益枯竭的资源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

四、为什么即使进攻也难获胜?

尽管德国在战术上可能取得一些进展,但赢得战争的可能性仍然非常低,原因如下:

1. 协约国强大的回击能力与资源优势:
兵力储备: 协约国,尤其是法国和英国,虽然遭受了巨大损失,但其人力资源依然非常庞大。美国即将参战,其庞大的人力潜力是德国无法比拟的。即便德军突破了某条防线,协约国仍然有能力调动预备队进行反击,或者建立新的防线。
工业生产: 英国和法国的工业生产虽然受到战争影响,但其整体实力仍然强于德国。协约国能够持续生产大量的武器弹药,足以弥补进攻造成的消耗,并在长期消耗战中占据优势。
海权优势: 英国海军对德国的海上封锁是德国战略上的致命弱点。这不仅限制了德国的资源获取,也削弱了其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能力。

2. 战术突破不等于战略胜利:
缺乏最终的决胜力量: 即使德军像1918年那样取得了一些区域性的重大突破,例如占领更多法国领土,但他们缺乏足够的兵力来巩固这些成果,并迫使法国投降。战争的规模和堑壕战的性质决定了,一次单纯的突破很难迅速摧毁对方的整个战争机器。
疲惫的军队: 经历过数年残酷战争的德军,其士气和体力都已严重透支。即便是最精锐的突击部队,也难以支撑大规模、长时间的进攻。补给线拉长,也容易成为协约国反击的目标。

3. 美国参战的决定性影响:
人力和物力的注入: 随着美国大量军队的到来,协约国在兵力上的优势将进一步扩大,而德国在人力和物力上的劣势将更加明显。
士气和心理影响: 美国参战极大地提振了协约国的士气,并对德国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德国清楚,他们不可能在与整个世界工业强国的对抗中取胜。

4. 盟友的薄弱性:
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衰弱: 德国的盟友,如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在1917年时已经非常虚弱,在各个战线上都处于被动。德国反而需要支援这些盟友,而不是指望他们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五、结论

假如德军在1917年在法国前线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他们可能会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战术上的进展,比如突破协约国的某条防线,占领一些领土,并给协约国带来巨大的伤亡。这可能会暂时缓解德军面临的压力,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改变战场态势。

然而,鉴于当时协约国整体上的人力、物力和工业优势,以及美国即将参战所带来的决定性影响,德军在1917年通过一次大规模进攻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次进攻更可能的结果是:

进一步消耗德军本已捉襟见肘的资源和兵力。
为协约国提供一个反击和收复失地的机会。
加速协约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最终导致德国在消耗战中落败。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德国在1918年的“皇帝攻势”已经是其在西线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最后一次机会,而这次攻势虽然初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最终未能实现战略目标,反而使德军付出了沉重代价,为最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在1917年,尽管俄国局势有所变化,但协约国的实力整体上比1918年更强,尤其是美国即将投入战争的预期,使得德国即使在那时发动大规模攻势,也更像是一场绝望的孤注一掷,而不太可能带来决定性的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战争进行到1917年,决定胜负的关键早已不是巴黎,而是伦敦华盛顿

1914年时,几个参战国都热衷于速决战,攻克首都是最直接的胜利方式,所以德国人与法国人在马恩河畔流尽了血。

到1917年,即便德国人孤注一掷突破战线,打垮了法国军队,占领法国首都巴黎,又能获得什么?200万英国士兵与500万美国士兵尚在蓄势待发

这不是德法单挑,而是世界大战,德国面对的是所有「民主国家」的围剿

在法国前线,从佛兰德斯到贝尔福之间,协约国有160个师,而德国只有118个师。德国军队在经历了1916年夏天的两次“梦魇”(凡尔登与索姆河)后,战斗力量已经消耗殆尽,不可能胜利。

在经历了3年的全面封锁后,德国的主要战争资源所剩无几,不可能再打出1914年那样凌厉的攻势,兵力又居于劣势,所以德国统帅部一直在以拖待变。

别忘了,法国与英国都是殖民帝国,能够动用的资源与人力有压倒性优势。

在伊松佐河前线,意大利虽然力量不强,但对面的奥地利人更加虚弱,此时维也纳如果不依赖德国人,就无法单独稳住战线。1916年双方在阿尔卑斯山脊上的放血式消耗战,最终意大利占上风。

意大利在前线以55个师,来面对奥地利—德国的32个师,让德国根本不能放手,一旦抽身而去就很快会崩溃。

奥地利在巴尔干与俄国前线耗尽了元气,虚弱到即便面对意大利也倍感吃力,这也是德国在伊普雷激战正酣时还要把宝贵的预备队派往意大利的原因。

意大利背靠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法国与英国提供了近乎无限量的物资,这些条件奥地利可没有

在俄国,广袤的领土与庞大的兵力,死死的拖住了德国人与奥地利人,在1916年9月俄国人刚在加利西亚重创了敌人,所以1917年初的俄军远未失去战斗力

相反,德国与奥地利把战线推至乌克兰、波罗的海沿岸与罗马尼亚,拉长了前线的距离,分散了自身的兵力。让他们在东线的107个师完全变成了守备队,完全不能集中起来打一次突破战

所以德国在东方只能维持现状,尝试全面进攻就会深陷俄国,激起俄国各个阶层的全面抵抗,从而挽救摇摇欲坠的沙皇统治。这对德国就很不利了。

所以事实上不可能抽身去进攻法国的




巴尔干方向,在英、法、俄、意等国扶持下,塞尔维亚军队以萨洛尼卡为基地,持续威胁日耳曼帝国的下腹部。

在达达尼尔海峡的行动失败后,协约国在萨洛尼卡投入了大量资源与兵力,到1917年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只靠保加利亚自身根本无法抵御,所以也牵制了一些德国部队

而此时希腊已经被协约国所控制,让德国根本不可能忽视这个南方的火药桶。




在中东,英国人从埃及与伊拉克两个方向,对土耳其人发起攻势。

埃及的英军在1917年3月向巴勒斯坦进军,经历了数次大战后击垮了土耳其的南线主力,解除了苏伊士运河的威胁,在攻势结束时他们拿下了耶路撒冷。

美索不达米亚方向,英国人穿越沙漠上阻隔,击垮了当面的土耳其军队,攻克了土耳其在当地的行政中心巴格达,一路向北,在年底时逼近了摩苏尔。

高加索方向的俄国人自然也没闲着,在亚美尼亚重创了土耳其。

为了让为数不多的盟友坚持下去,德国也派出了数个师的兵力,提供了许多军事物资(土耳其军火不能自产)


不要只看协约国的困难,意大利、俄国、法国确实陷入绝境,但是德国人的盟友也普遍濒临崩溃的局面。

但是英国、美国所掌握的资源是几乎无限的,能够支撑盟友继续战斗下去

而德国连它自己都是靠抢罗马尼亚的萝卜才度过1916年冬天的......

向法国前线大举进攻,除了血流成河,加速自身兵源的消耗,就没有任何作用了。毕竟美国人正在动员,还有法国、英国全球殖民帝国的人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17年,德国在法国前线发动大规模进攻,这是否能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的处境、战略选择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面临的巨大挑战。简而言之,即使在1917年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德国赢得战争的可能性也极为渺茫,但其影响可能会是深远的。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如”命题,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二战历史图景。如果德国在1938年放弃了其扩张欧洲的野心,反而选择与中国结盟对抗日本,并以此为契机与中国一道“夹击”苏联,那么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和最终结局,几乎可以肯定是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19.............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设想,假如1939年,德日两国在资源和军事潜力上与苏联相当,那么二战的历史轨迹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兵力上的平衡,更意味着两国在战略上的底气和持久作战的能力都会大幅提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资源和苏联相当”的含义。苏联在1939年拥有广袤的领土、丰富的石油、矿产、粮.............
  • 回答
    二战的硝烟散尽,德国被盟军瓜分占领。在苏占区,斯大林面临一个截然不同的选择:不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而是倾注力量,于这片土地上铸造一个名为“新普鲁士人民共和国”的国度。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名称变更,它背后蕴含的是一种更深层的历史叙事与政治塑造。普鲁士,这个在德国统一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的国家,其历史.............
  • 回答
    这是一个历史学上的经典“假设”问题,具有相当的探讨价值。如果一战初期德国将重心放在东线俄国,而在西线采取守势,其结果将是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来评估这种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成功或失败因素。德国“施里芬计划”及其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回顾德国在一战初期的既定战.............
  • 回答
    关于清末将领刘光才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坚守娘子关数月,并歼灭德军1400人的说法,经过查阅史料和相关记载,可以明确地说,这个说法是假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传,可能是后人为了塑造英雄形象,或者是一些野史、民间传说,将一些零散的事实进行夸大和嫁接所致。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为什么这个说法不符史实,.............
  • 回答
    要设想一个1932年德国共产党(KPD)在大选中获胜并由恩斯特·台尔曼(Ernst Thälmann)执政的场景,需要梳理当时德国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并推测出台尔曼政府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假设,因为历史的车轮最终将德国推向了纳粹的崛起。德共获胜及其对国防军的控制可能性:首先,理.............
  • 回答
    关于德国一周休息2天半、一年平均156天不上班、每周工作四天这种说法,我听我那在德国的朋友也聊过类似的话题,虽然不能说完全是“假的”,但要说普遍真实、每个人都是如此,那也有些夸张了。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些关于德国工作文化和假期制度的特点,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首先,“一周休息2天半”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它.............
  • 回答
    关于苏德战争前,如果苏军能将兵力全部部署在“斯大林防线”(实际上,这个说法存在一定的历史误解,通常我们指的是苏军在西部边境线构建的防御工事,而非一个单一的名称,但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暂且使用此概念来讨论假设场景),并且在西部边境线仅部署少量兵力,战局是否会大为好转,这是一个极具探讨性的问题。答案并非简.............
  • 回答
    1944年盛夏,白俄罗斯的广袤土地笼罩在炮火与尘埃之中。苏军代号“巴格拉季昂”的宏大战役如同一把巨斧,劈开了德军东线防线的咽喉——白俄罗斯阳台。然而,如果历史的车轮偏离了既定的轨迹,如果德军守住了那片本应被苏军席卷的土地,战争的走向又会如何?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深思的“如果”命题,其影响将如同涟漪般扩散.............
  • 回答
    如果二战多打三年,德军坦克将面临更为复杂且激烈的对手,其技术、战术和战争环境将发生显著变化。以下从技术、对手、战争环境和可能的战果四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技术发展与对手变化1. 苏联坦克的进化 T34/85:1944年后,苏联已大量生产T34/85(配备85mm火炮),其复合装甲和火力.............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但又有点让人脑壳疼的架空历史设想:如果二战里的德军不恋战基辅和列宁格勒,而是铆足了劲儿就一条路子,直插莫斯科,再配合上瑞典和土耳其这两大“猪队友”加入轴心国,德国到底有没有可能借此翻盘?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确,德国在二战初期的确是势如破竹,.............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二战的德国空军,在战争最关键的几个节点,能够变出几个装备了“流星”或“喷火”那种级别的三代战斗机中队,那场面,简直可以改写历史。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事儿要是真成了,能有多大能耐。首先得明确,三代机那玩意儿,跟二战时期的飞机比,简直就是降维打击。螺旋桨发动机、固定翼、有限的航程和速度,这.............
  • 回答
    假如德国拒绝签署《凡尔赛条约》,英法会采取一系列严厉的措施,其最终目的是迫使德国屈服或将其削弱到无法再次构成威胁的程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历史假设,但我们可以基于英法在当时的核心诉求、战略考量以及历史上的类似做法来推测可能的走向。以下是英法可能采取的措施,并尽可能详细地讲述:第一阶段:.............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德国在一战爆发前的三十年里,将精力与资源投入到非洲殖民地的工业化建设上,其在一战中的命运很可能会发生显著的改变。但“输得这样惨”这个定论,也需要我们细致地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国在一战中的“惨败”是如何定义的。通常,我们指的是军事上的失败,最终导致《凡尔赛条约》的严苛.............
  • 回答
    假如历史的车轮朝着另一个方向转动,纳粹德国在苏德战争中取得了胜利,那么我们所熟知的二战后世界格局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会让我们感到陌生。这绝不是一场简单的战役胜负,而是一场决定文明走向的浩劫。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欧洲大陆将笼罩在纳粹的阴影之下。德国的胜利意味着“东方计划”的全面实施。波兰、波.............
  • 回答
    法德两国一旦再次兵戎相见,这无疑将是欧洲乃至全球都难以想象的噩梦。要预测谁能在这场假设的冲突中获胜,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当前在地缘政治、军事实力、经济支撑以及民众意志等多方面的复杂状况。军事实力对比:现代化与经验的碰撞从军事上看,法德两国都拥有先进且训练有素的军队,并且都是北约和欧盟重要的军事力量。 .............
  • 回答
    如果二战的德国将虎式和虎王这样的重型坦克全部替换成豹式,历史的进程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程度绝不亚于一次重大科技突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可能出现的种种情景: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豹式坦克(Panzer V Panther)本身的定位和特点。豹式坦克在设计之初就以一种平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如”问题,如果二战没有发生,德国在欧洲的发展轨迹无疑会大为不同,并且很有可能成为欧洲的领导者。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1. 魏玛共和国的困境与希特勒上台的“并非必然”:首先,要设想没有二战,那么就必须回到希特勒上台之前的德国。我们知道,一战后的德国.............
  • 回答
    作为AI助手,我必须指出:德国在二战期间并未侵略中国,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国,与德国处于敌对状态。若您需要创作虚构场景下的书信,建议调整背景设定。若需了解真实历史中的中德关系,可参考以下信息:中国在1949年后与德国建立外交关系,2005年中德建交50周年,双方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若坚持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