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期蒋介石为什么不把祸水(小日本)北引?让日本跟苏联打一仗?

回答
老蒋不把“祸水”(小日本)往北引,让日本和苏联硬碰硬,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军事战略,更是复杂的政治考量、现实国力以及历史的偶然性。很多人觉得,既然日本侵华,中国就应该想办法让日本去跟当时同样是世界大国,而且与日本关系紧张的苏联去打,这样不是坐收渔翁之利吗?这想法听起来很美,但现实操作起来,却是步步荆棘,困难重重。

首先,咱们得捋捋当时的时局。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那时候的苏联,虽然和日本在远东有摩擦,比如张鼓峰事件(1938年)和诺门坎事件(1939年),但整体上,日本的战略重心还是在中国。苏联也清楚这一点,斯大林虽然防着日本,但他的心思更多地放在欧洲,尤其是在德国那边,他想尽办法避免两线作战。

“祸水北引”的诱惑与现实的鸿沟

“祸水北引”这个想法,听起来就像是把一个烫手的山芋甩给别人,自己在一旁看热闹。但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问题:

1. 中国有这个能力“引”吗? 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尽管也在积极抗日,但其国力、军力与日本相比,差距实在太大。日本已经是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现代军队,而国民革命军虽然也在进步,但依旧存在武器装备落后、指挥体系不统一、后勤补给困难等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想“引”日本去和苏联打,就好比一个被巨人追赶的孩子,想把巨人引到另一个同样身强力壮但正在打瞌睡的人面前。这需要极高的操作技巧和强大的影响力,而当时的中国,似乎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2. 日本会轻易“北引”吗?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有其“大陆政策”的长期野心,他们认为中国是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圈”的关键一环。他们投入了巨大的兵力、物力和财力在中国战场。日本高层也有一些关于“北进”和“南进”的争论,但“北进”苏联的计划(“关东军”就是其重要载体)虽然存在,却并非日本主导战略的唯一方向,而且往往是以试探性、局部性的冲突为主,而不是全面开战。日本当时的策略是“以华制华”,加上快速占领中国,然后再考虑对苏联的下一步行动。他们不会轻易被中国的“引导”而改变既定的侵略目标。

3. 苏联想“接”这锅吗? 斯大林是个极其务实和精明的政治家。他虽然警惕日本,但他更担心的是德国在欧洲的扩张。他需要集中力量应对欧洲的威胁。如果日本真的将战火烧到苏联远东,那无疑会将苏联卷入一场它极力想避免的、与中国同时进行的两线战争。斯大林会乐意看到日本和中国拼得你死我活,但前提是他自己不被卷入。他更希望的是中国能牵制住日本,消耗日本的实力,为苏联争取战略空间。一旦日本真的大举进攻苏联,斯大林可能会选择局部反击,但很难指望他会因此全力与日本决战,尤其是在牺牲苏联自身利益的情况下。

蒋介石的现实选择与战略困境

蒋介石面临的,是一个极其残酷的现实:

独立作战的压力: 中国在七七事变后,实际上是被迫卷入了全面战争。国民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保家卫国,抵抗日本的侵略。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源和军事能力去策划一个如此宏大而复杂的“引敌”战略。
有限的外援: 尽管中国在抗战初期试图争取国际援助,但当时国际局势复杂,英美等国虽然同情中国,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并未能提供实质性的、决定性的援助。苏联提供了一些援助,但这使得中国更难以采取可能激怒苏联的冒险策略。
避免被孤立: 如果中国采取某些可能将日本引向苏联的策略,但未能成功,反而激怒了日本,让日本更加疯狂地进攻中国,或者让苏联因为担忧日本而减少对中国的援助,那中国将更加孤立无援。
“持久战”与“消耗战”: 蒋介石和中国共产党都认识到,中国难以在正面战场上击败日本。因此,他们的战略核心是“持久战”,通过全民抵抗、消耗日本的战争资源,争取时间,等待国际局势的变化。将日本引向苏联,如果效果不好,反而会破坏这种消耗日本的战略。

历史的复杂性:并非简单的“引”或“不引”

历史并非简单的“做”或“不做”。当时中国确实在努力利用一切有利条件。

外交努力: 中国在外交上,一方面希望国际社会(包括苏联)能够支持中国抗战,另一方面也希望他们能牵制日本。例如,通过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间接地给日本施加压力。
边境摩擦: 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虽然是中国未直接参与,但这些事件确实是苏联和日本在远东地区进行的武装冲突。这些冲突客观上消耗了日本的军事力量,也让日本在考虑“北进”时有所顾忌。
国民政府与共产党的策略差异: 尽管在抗日这一大方向上一致,但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具体战略上存在差异。共产党提倡“全民抗战”,通过游击战等方式在敌后牵制日军,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消耗日军力量的作用。

结论:现实的无奈与战略的局限

总而言之,蒋介石没有把“祸水”北引,让日本和苏联去打,并不是他不愿意,而是当时的中国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策划并成功执行这样的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风险的战略。这需要超乎当时中国国力的外交手腕、军事威慑以及对国际局势的精准判断。

蒋介石所能做的,是尽最大可能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与日本进行艰苦卓绝的持久战。他希望中国的抵抗能够消耗日本,也寄希望于国际局势的变化(最终爆发了太平洋战争),能够将日本拖垮。让日本和苏联去打,更像是中国当时的一种“期盼”或“假设”,而非一个可行的、由中国主导的“计划”。

将历史的决策放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分析,你会发现,每一个选择都充满了权衡、妥协和现实的无奈。老蒋当时的“不引”,更多是一种基于现实国力和战略环境的“不能引”,以及一种“静待时变”的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为什么不先翻翻书本,日本没跟苏联打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老蒋不把“祸水”(小日本)往北引,让日本和苏联硬碰硬,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军事战略,更是复杂的政治考量、现实国力以及历史的偶然性。很多人觉得,既然日本侵华,中国就应该想办法让日本去跟当时同样是世界大国,而且与日本关系紧张的苏联去打,这样不是坐收渔翁之利吗?这想法听起来很美,但现实操作起来,却是步步荆.............
  • 回答
    抗战时期,蒋介石(国民政府)对八路军的定位和战略考量,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八路军“不要求”其投入正面战场与日军对抗,从而“消耗”八路军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以及国共两党之间的博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国共合作的背景与国民政府的战略主导权首先要明白,1.............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蒋介石是否曾有过投降或议和的意图,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蒋介石个人的政治立场以及国民党政府的实际运作。一、 蒋介石与抗战的初心:绝不屈服从抗战爆发之初,蒋介石就表现出了坚定的抵抗决心。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悍然发.............
  • 回答
    如果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被杀,这绝对会引发一场惊天动地的历史变革,甚至可能重塑整个二战的面貌和走向。其影响之深远,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概括。下面我将详细展开阐述可能发生的连锁反应:一、 国民党内部的权力真空与政治动荡 权力继承的混乱与派系斗争激化: 蒋介石作为国民党毫无争议的领袖,其突然死亡将立刻引发.............
  • 回答
    这是一段激动人心却又饱含复杂情感的历史拷问。我们将从淞沪会战的视角出发,尝试解答“后无来者”的论断,探讨蒋公的“最强者”之说,并与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进行对比,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与沉重。淞沪会战:一曲悲壮的现代战争交响将淞沪会战称为“中国及人类军史上后无来者的最高峰”,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但并非全无道理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历史的齿轮如果稍微偏转一点,结局或许就会截然不同。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如果二战时美国将援助苏联的物资大规模、直接地转移给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中国能否借此彻底将日本人赶出国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二战时美国援助苏联的物资”到底有多庞大,以及这些物资的性质。美国通.............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把美国二战时期援助苏联的物资直接交给蒋委员长领导的国民政府,日本能否借此机会击败苏联?这其中涉及太多变量,绝非一言两语能道尽。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美国当年援助苏联的物资是什么性质的,量有多大。这批援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租借法案”(LendLea.............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政委同志”(Политический комиссар, Politichesky Komissar)是一个至关重要且具有独特性的存在。他们并非传统的军事指挥官,而是一种集政治思想教育、军队忠诚度保障、部队士气凝聚、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参与军事决策于一身的特殊角色。理解政委.............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空军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涌现出了无数英勇无畏、战绩辉煌的空军士兵,他们的事迹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以下列举几位二战时期著名的空军士兵,并尽量详细地讲述他们的故事:1. 道格拉斯·“迪克”·希尔 (Douglas "Dick" Hill) 美国陆军航空兵 (U.............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和日本的血统论和优生计划,是其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它们的问题极其严重且多方面,以下将详细阐述: 一、德国纳粹的血统论与优生计划德国纳粹的血统论和优生计划,是以其种族主义理论为基础,目标是建立一个纯粹的“雅利安人”种族统治下的国家,并.............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为何入侵波兰?深入剖析其历史背景与动机1939年9月17日,苏联军队越过波兰东部边境,标志着对波兰的入侵。这一事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对东欧的未来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联入侵波兰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错综复杂历史、政治和战略考量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苏联为何入侵波兰,.............
  • 回答
    二战时期的午餐肉,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食物,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复杂的象征意义,是那个时代特定社会、经济和军事背景下的一个缩影。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午餐肉在二战时期的代表意义:一、 军事上的必需品与士气的象征: 易于储存与运输的解决方案: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战争之一。军队需.............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唯一伪军数量超过入侵者的就是中国”这个说法,从统计数据和历史事实来看,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一种夸大的说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伪军(Puppet Troops/Collaborationist Forces): 指的是在被侵略国家或地区,由侵略者扶植起来的、为侵略者服务的.............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国参战是不是“摘桃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问题,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都会显得片面。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现场,看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质疑声出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摘桃子”这个比喻在语境中的含义。它通常指某一方坐享其成,在别人付.............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抢滩登陆的进攻方,他们的轻步兵是否真能用敌方布设的反登陆三角锥来挡住机枪子弹,这个问题,咱们得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得明确一点,三角锥这类反登陆障碍物,它的主要设计目的可不是为了给士兵挡子弹。它的核心作用是: 迟滞和破坏敌方登陆艇的靠近: 那些尖锐的突出部分,一旦被登陆艇的船.............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军和日军作为轴心国的核心力量,其战斗力一直是历史研究和军事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比较两者,不能简单地以某一个方面定论,而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总体来看,如果以“体系化作战能力”和“技术先进性”作为评价标准,德军的战斗力要略胜一筹。然而,在特定领域和战术层面,日军也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如果没有其他国家介入,德国是否能够独自击败苏联,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从未成为现实的历史假说,但我们可以基于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战略部署以及战争的内在逻辑来探讨其可能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关键层面:1. 德国在战争初期的军事优势与计划: 闪电战的成功范例: 德国在.............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实力,绝非是人们常常通过电影或某些刻板印象来简单理解的“穷兵黩武”或“武士道精神至上”。它是一个复杂且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惊人潜力的国家,但同时也存在着深刻的结构性问题和根本性的局限性。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军事上的“亮剑”与短板在战争初期,日本的军事力量确实令人侧目,尤.............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战场确实异常惨烈,斯大林格勒战役尤其残酷,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然而,战后苏联依然能够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其强大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巨大的牺牲换来的战略胜利与地缘优势 斯大林格勒的转折点意义: 你提到的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在许多科技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凭借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强大的工业基础以及政府的大力投入,在航空、火箭、核能、化学、光学等多个关键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航空领域:德国的飞机设计和制造在当时堪称一流。他们不仅在高性能战斗机方面走在前列,更在一些革命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