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期的午餐肉代表着什么?

回答
二战时期的午餐肉,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食物,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复杂的象征意义,是那个时代特定社会、经济和军事背景下的一个缩影。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午餐肉在二战时期的代表意义:

一、 军事上的必需品与士气的象征:

易于储存与运输的解决方案: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战争之一。军队需要一种能够长期保存、方便运输且营养丰富的食物,以满足全球作战的需求。午餐肉(SPAM)正是为满足这一需求而生的。它罐装密封,无需冷藏,可以在各种环境下保存很长时间,这对于在恶劣条件下的军队来说是极其宝贵的。从炎热的沙漠到寒冷的雪地,午餐肉都能保持其品质。
高效率的后勤保障: 在战时,生产和运输粮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午餐肉的生产线高度自动化,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制造。这使得美国能够向其盟友和海外驻军提供稳定且充足的食物供应。午餐肉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后勤部门的压力,确保了士兵们能够获得必需的卡路里摄入。
稳定士兵士气的重要因素: 尽管午餐肉的味道和烹饪方式受到一些士兵的批评,但它仍然是士兵们餐桌上可靠的食物来源。在远离家乡、生活艰苦的战场上,一种熟悉的、可口(至少比某些其他军粮好)的食物可以提供一丝慰藉,帮助士兵们保持身心健康和士气。午餐肉成为了连接士兵与后方、与家乡的一个微小但重要的纽带。
“战争的工具”: 有人甚至将午餐肉形容为“战争的工具”之一,因为它在维持军队的战斗力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 经济与工业的象征:

美国工业实力的体现: 午餐肉的生产是美国强大工业能力的一个缩影。荷美尔公司(Hormel Foods)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生产午餐肉,这反映了美国在二战期间将经济转向战争生产的能力。这种大规模生产的效率,也帮助美国在全球战场上取得了战略优势。
大众消费品的战争贡献: 午餐肉最初是一种面向大众消费者的产品,但在战争期间,它的生产重心转向了军队。这表明了民用工业如何迅速适应战争需求,为战争机器提供支持。

三、 文化与社会影响:

“美式生活”的象征: 对于许多接受午餐肉援助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午餐肉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来自美国现代工业和“美式生活方式”的象征。它代表着富足、便利和进步。在食物短缺的战后时期,午餐肉的到来常常被视为一种希望的曙光。
饮食习惯的改变: 午餐肉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许多国家的饮食习惯。一些国家(如韩国、菲律宾)在战后长期保留了午餐肉的消费,并将其融入了当地的烹饪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菜肴。例如,在韩国,午餐肉是部队锅(Budaejjigae)的重要组成部分。
争议与批评: 然而,午餐肉的象征意义并非全是正面的。许多士兵对它感到厌倦,称其为“罐头里的粉红肉”(pink canned meat)或“猪肉泥”(pork paste)。这种单调的食物,加上其相对廉价和加工的本质,也让一些人将其视为“次品”或“不得不吃的食物”,甚至与贫困和资源有限联系起来。这种评价上的差异,也反映了不同人群在战争时期的不同经历和感受。

四、 地缘政治与外交的工具:

援助与影响力的传递: 午餐肉作为美国提供的援助物资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美国赢得了盟友的信任和支持。它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能够直接抵达前线士兵和受援民众手中的物资,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援助,在传递美国善意和影响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战后重建的参与者: 在战争结束后,午餐肉继续作为援助物资,帮助许多饱受战争摧残的国家进行战后重建。它为恢复被破坏的食物供应系统提供了重要的补充。

总结来说,二战时期的午餐肉代表着:

军事后勤的智慧与效率: 是解决战场食物供应难题的成功案例。
美国工业实力的证明: 体现了其强大的生产能力和组织能力。
士兵士气的重要支撑: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提供了一丝慰藉和稳定。
“美式生活”的文化符号: 在许多接受援助的地区,它象征着富足和现代。
饮食习惯的全球性影响: 改变了一些国家的烹饪文化。
地缘政治与援助的载体: 是美国传递善意和影响力的具体工具。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午餐肉在士兵口中的负面评价,这同样是它复杂象征意义的一部分。但总体而言,午餐肉在二战时期扮演了多重关键角色,深刻地烙印在了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战时的午餐肉比今天的要难吃一些,不过当时有的吃就不错了,没那么多讲究。

其实午餐肉的制作并不是什么难事。在抗战前,上海的梅林罐头厂就开始生产午餐肉了,这玩意儿没什么太高的技术难度。到今天,梅林也算是国内比较有名的午餐肉品牌。

但是午餐肉这么一个小小的玩意儿,单看起来没什么。可要是用工业化生产的视角来看他,那就跟航母、飞机、大炮一样,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最强证明。

制造午餐肉,离不开的两样东西就是铁和肉。

先说铁,假如说一个国家有1000万士兵,每人每周一罐午餐肉,且每个午餐肉罐用铁50g,可以算出要保障这个需求,每年至少要消耗5000万斤,也就是差不多2.5万吨铁。

但在1938年,中国的生铁产量也就4万吨。

你就算白送给当时的中国几千套午餐肉生产线,国民党也舍不得拿那有数的几万吨铁去造罐头盒。

再说肉。午餐肉的肉没什么特别的,就是猪肉和一些杂碎。但是,要想把肉从四面八方运到生产厂,需要的是一个保证肉不变质的冷链物流系统以及铁路、公路联运的交通网。当然,这背后也还要有强大的农业和畜牧业(人都没粮食吃,更别说拿去养猪了)。

显然,你也知道当时的中国极度缺乏这玩意儿。

所以,当时在上海,梅林罐头厂造上那么几万罐,让上海人尝尝味,这没什么问题。午餐肉也没什么稀奇的。但是想要保证海量的午餐肉能不间断的供应前线,那就真的是只有美国这种工业国能做到了。

另外,从运输储存的角度讲,午餐肉也是近乎完美的军粮。因为它是密封的,所以掉进水里也不怕,捞出来还能吃。因为它是用铁做的外壳,所以即便是空投也没问题。因为它已经提前蒸熟杀菌,所以可以储存三五年也不坏。还有就是午餐肉的蛋白质含量很高,这对当时很多连肉都吃不上的国家来说,是难得的珍馐美味了。

今天很多军迷都讲“军粮就是战斗力”,这不仅仅是说吃得饱了才能打仗,而是好的军粮背后本身就是军事实力的证明。两支军队作战,一个只能运各种干粮、咸菜,另一个则可以运送蔬菜、鲜肉到前线,还能保证食谱天天不重样,哪支部队的战斗力更强也就不言而喻了。

user avatar

现在每一罐午餐肉代表着碎肉糜,淀粉,食盐,香辛料。

二战的时候,成罐的午餐肉码成山,代表着美国强大的国力,熬成糊撒上葱花被抹在列巴上的午餐肉代表着苏军战士们胸中汹涌翻滚着的,高贵的,将法西斯吞没的愤怒,切片摆盘的午餐肉代表着不列颠的不屈不挠,连罐头里剩下的油星都代表着抗日志士们前仆后继的身影,和舍我其谁的伟大情怀。

也可以说,午餐肉是轴心国的魔咒。

每一罐午餐肉都是正义的脚印,将受苦的人们从旭日旗,铁十字和意大利面手底下解放出来,而轴心国的阵地上只要出现了这种罐头,那遍意味着盟军的铁靴即将把他们的防线踹个稀烂。

spam不止是饱腹的玩意,也是那个年代和希望一样贵重的东西。

至于修补法国人全新的步枪上因为投降被扔在地上造成的磕碰,午餐肉能不能起到作用就是另一码事了。

(日常黑法1/1)

user avatar

500赞了……之前正经回答都没多少赞,抖个机灵就这么多赞,2333

————————

别说二战了,就说二战后吧,1950年,你走在柏林街头,打开一罐午餐肉罐头,右手缓缓从口袋里掏出一条巧克力,你就是整个柏林最靓的仔

user avatar

代表了当时这个世界上最顶级的工业生产能力。

很多答主提到了各国罐头的口味之类的东西,但是我要说的不是这些。罐头有一定轻工业能力都能造,门槛不高,民国就可以造,你看世界各国军粮里面都有罐头,民国的士兵军粮里面也有,常凯申当黄埔军校校长的时候就说过,自己当兵打仗的时候“一块面包一个罐头,就支撑两天两夜”,但是看抗战时期刮民党方面的伙食,估计罐头是被贪污倒卖了。

在部队饮食中,罐头肉还要分两种,一种是需要加工的,另一种才是即食的,咱们只说即食的。其实传统的肉罐头加工只取净肉,成品率不高,在当时的条件下,产量也有限,罐头的配给是一件很精确的事情,因为这玩意儿其实挺金贵,只能用来战时前线吃,平时吃一吃简直浪费。

贴一份德三的伙食,黑麦面包:750克 黄油(植物奶油)或者食用脂肪:45克 香肠(生罐装食物):120克 (有时是熏鱼) 果酱或人造蜂蜜:200克 煮过的土豆,蔬菜:750克 肉类:120克 蔬菜或动物脂肪:45克 调料:15克 咖啡豆(有时以红茶代替):8克 巧克力或糖果:1袋 香烟纸:7卷 烟草:2卷。

但是罐头也不一定都能完整无损的送到前线,数量少加损耗,所以往往前线作战士兵吃不到足够的肉,热量得不到及时补充,影响士兵体能。这一点其他国家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因为几乎所有国家都没有办法海量生产肉罐头抵充损耗保证前线士兵供给,没办法,这玩意儿成本太高了。

但是美国做到了,靠着自己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他把猪碎肉、大豆蛋白、淀粉加一点亚硝酸盐变成了“肉罐头”,在经济危机中崭露头角。在二战中被美国大量采购,以及低廉的成本大量供给前线,他保证了士兵基本的蛋白质和热量摄入,可以说只要有午餐肉和维生素片,军队士兵的基本营养就会得到基本保证。这比起来其他国家的肉罐头不知高明到哪里去了,毕竟你是好吃,但是你产量不行,而且送到前线加上损耗士兵不一定吃得上,我可以靠低成本冲抵损耗,给士兵提供“肉食”。

这里面涉及了发达的食品加工业,能够做到“物尽其用”,碎肉都不放过,一头猪从工厂大门进去,出来就是午餐肉,品质稳定如一;涉及了发达的化学工业,要不你以为午餐肉里面真的就只有亚硝酸盐?里面可是有食品级的螯合剂、增稠剂等一系列化学试剂;更涉及了发达的食品研发体系;更重要的,发达的养殖业。。。

不要小看一盒盒的午餐肉,这玩意儿可是当年食品工业的巅峰,他没有英国咸牛肉口味好,也没有德国肉罐头“肉多”,热量也比不过苏联马肉罐头。

但是,它是唯一可以让前线几百万军队都能饱餐“肉”的东西。

补充一下:虽然二战午餐肉里面其实基本没有瘦肉这样的肉类成分,但是,重点,瘦肉能提供的俩重要的营养:维生素蛋白质,这俩在前线并不排第一位重要,午餐肉用的是淀粉大豆蛋白加猪油,这里面大豆蛋白补充了蛋白质,猪油补充了大量的热量,要知道在前线热量是远比维生素更重要的,这才是午餐肉的威力,一罐340克的猪油大豆蛋白加淀粉,日本想瞎了心都供应不上,更不用提是敞开了吃基本不限量了。至于瘦肉提供的维生素。。。1,维生素A族,猪油里面含量很高,E族亦然,D虽然不丰富但是也有。2,B族,猪油不含,但是B族特别容易补充,啃啃黑面包之类的糙面包,实在不行吃麦麸,这个成分在压缩饼干里面有(我倒不是说资本家良心知道营养均衡,而是资本家不良心往里掺麦麸,结果效果甚好,歪打正着)吃点这些东西维B也有了。3,美军还配给橘子粉冲了当饮料,虽然这玩意儿是化学合成的,但是维生素C是实打实的含量丰富。一来二去,美国兵缺的是蔬菜纤维,这玩意儿,说真的,前线打成那样缺就缺吧,两三年之内要不了命,况且能不能活到两三年之后都不知道呢。所以午餐肉是很难吃,但是绝对是镇国神器。毕竟其他国家的肉罐头。。。呵呵呵呵了就,你看德三儿,油脂和罐头肉分开供应。。。

user avatar

二更

我的不太明白怎么就破千了……

但是还是要喊一句: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必将胜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战士们永垂不朽!

----------下面原答案----------

44年圣诞节,美军吃着午餐肉猫在散兵坑里,顶着25万德军四面八方的包围,看着漫天的炮火落在树林里溅起来黑色的泥土和白色的雪花,默默把装满弹带的m2hb上了膛。

44年夏天,苏联红军战士坐在t34上,吃着午餐肉,怀揣波波沙,数百坦克满载红军士兵冲向白俄罗斯,把中央集团军群包了饺子。

43年,中国军队的勇士吃着午餐肉,在缅甸的雨林里蛰伏着,等待进攻信号。新38师浴血鏖战,把18师团几乎全歼。

41年,英国空军喷火战斗机飞行员摇摇晃晃的回到机场,饥肠辘辘的爬下飞机抓起午餐肉狼吞虎咽,因为可能下一秒,他又要出战了。

43年,自由法国的战士接收到了伦敦电台的消息,在指定地点拿到了同盟国的空投补给。看着满袋子的午餐肉和武器炸药,战士们知道,戴高乐将军为他们争取来的补给来之不易。

44年,美军观察组来到延安,带来了午餐肉罐头。延安的军民吃过后赞不绝口,并给美军观察员塞了一把大枣:来,尝尝我们的胜利果!

午餐肉,不仅仅代表着发达的工业和无穷的战争潜力,我觉得,它更代表了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光辉,代表了正义与自由,代表了与黑暗抗争的决心。虽然那段时间过的很苦,大家都死了不少人民,还会有勾心斗角,但在吃午餐肉的时候,那咸咸的面糊一般的口感给坚持与轴心国战斗的军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所需的热量,还有对战争胜利对正义必然获胜的信心。

为了所有反法西斯同盟的战士们,干了这罐午餐肉!

user avatar

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以及最广大士兵的根本利益。

user avatar

首先,这午餐肉是高热量高蛋白的军粮。人家一人一天背半斤米面黑面包,你一天背半斤午餐肉,这样吃一周你一个可以打人家三个人。得亏这已经是二战了,这要是冷兵器时代,吃这种军粮的军队,体力耐力都完全不是其他人能比的。这种补给的军队可以吊打任何一只军队。

其次,这午餐肉罐头,各种耐干耐湿耐存,无论是冰天雪地还是沙漠丛林,露天放个一年半载跟玩似的。以前的后勤是,你既不能来少了,不然大家要饿肚子,你也不能来多了,否则在前线放久了变质了就是巨大浪费。在那个时代,如此储存省心的军粮,后勤可以少掉多少头发?有条件的时候尽管运,前线打起来了万一被封锁了,前线照样不愁吃。午餐肉比弹药都还耐存耐放。

再次,有如此优质的军粮,只能算优秀。但将如此优质的军粮无限量生产,全球投放的后勤力量就只能说是恐怖了。午餐肉代表了优质的军粮,而午餐肉背后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后盾。

user avatar

代表着在1945年柏林街头,你拿出一罐斯帕姆午餐肉罐头,揭开以后只尝了一口,就满脸嫌弃便秘的表情,在问候了后勤的祖宗十八代之后,恶狠狠的扔在了地上。接着随手从兜里掏出两块巧克力先打打牙祭,吃完一块觉得太腻了,又从帆布袋里抽出瓶肥宅水喝了起来。

旁边一群日耳曼姐妹争先恐后的抢你扔在地上的罐头,你狠不解这种猪饲料一样的动一下也有人吃?你今年才21岁,不懂为什么要杀来杀去,但现在战争结束了,你觉得面前这些个女孩挺可怜的,就把剩下的一块巧克力和几块饼干给了其中一个十八九岁看起来和你妹妹一般大的女孩,还把出发前姐姐塞包里的尼龙丝袜送给了她。

晚上的时候你们就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热情的讨论是德克萨斯香肠好吃还是密西西比热狗味道更正。

user avatar

其实吧。。。。。。很多人弄错了一个问题

美国人那年头是富裕,但是能给送上前线的泥腿子基本都是美国本土的穷人。

而且作为在生死线上徘徊的人,美国大兵其实真没娇贵到吃个肉都吃不下去了。

美国人吃不了午餐肉最大的原因是因为,那年头密封罐和防腐剂的质量没现在这么NB,做不到很好的保鲜。

所以军用午餐肉的含盐量比民用的高了一倍。

就这还三天两头变质。

让美军吃吐的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午餐肉。

是一坨变质发霉,含盐量爆炸的食物。

那玩意是个人都会吐啊。。。。。。

不是我给美军说话,但是也不要把当年能踏上战场的美国军人想的那么娇贵啊。。。

这个道理就像我们说,华莱士是喷射战士。

但是我吃了好多顿华莱士,不但没喷射,感觉还挺好吃的,不比什么肯德基麦当劳差啊。

但是肯定是有一定几率吃华莱士会喷射,只是我没遇到对吧。

user avatar

《愤怒的葡萄》,描写的是1930年代,美国农民逃荒的生活。

然而,美国农民逃荒开的是卡车……


二战期间,欧洲农民逃难用的是马拉大车。


日本平民用的是人拉大板车。


中国,不提了。


美国逃荒农民吃的食物,印象之中有肉排、碎牛肉饼、面包、煎油饼、牛奶、咖啡。


在同期的日本,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是财主的伙食。


对普通英国人和德国人来说,这是中产以上的伙食。


中国,不提了。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19世纪80年代,美国的综合国力就已经超越英国了。


美国问鼎世界霸主的地位,是1940年代。


中间大约间隔了5、60年的时间。


这几十年之中,美国的生产力发展没有停滞,不着急称霸。


相比之下,德国和日本,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碾压英法的地步,就饥饥渴渴地试图重新瓜分世界,取而代之。


尤其是日本,国力与美国相差悬殊,但是把解决国内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对外扩张,与美英正面冲撞上,妄图依靠零式战斗机、大和战列舰、长矛鱼雷等几件秘密武器,称霸太平洋。


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以为对外扩张的难度比化解国内矛盾的难度小,结果踢在铁板上了。

user avatar

美国大兵:又TM是午餐肉!呕!

日本鬼子:什么是肉?

中国士兵:什么是午餐?

user avatar

听许多答主讲了二战的故事,不过到了今天

SPAM你这么浓眉大眼的竟也叛变了,居然跟日本公司穿一条裤子了!

要是一位在雨林里一脸泥的美军马润掏出一罐午餐肉却发现SPAM居然跟日本人搅在一起了,回国后不打爆SPAM营销主管的狗头。

user avatar

一天一个12盎司SPAM罐头,至少300g肥瘦猪肉下肚。现在中国城镇居民年均消费49.3kg鸡鸭鱼肉,每人每天137g广义肉类。二战的午餐肉供应代表着七十年前超过现代中国两倍的蛋白质和脂肪量填鸭。

美军是唯一一支所过之处不需要从民众补充军需,反而带来援助和赈济的军队。


Spam Classic配方:pork, ham, salt, water, potato starch(2009年始), sugar, and sodium nitrite,二战到战后五十年,Spam Classic从未加过淀粉,鸡肉蛋白,大豆蛋白和增稠剂。如果觉得他们说谎,去告虚假宣传立马发财。

淀粉午餐肉基本是中国特色,97年春都和双汇打价格战,火腿肠肉含量从70~90%打到10%,价格只剩几毛钱。从此国内低端肉制品没有不大量添加淀粉和增稠剂的,优质产品也大量掺入大豆蛋白和鸡肉蛋白碰瓷国标的蛋白质含量。

但是吃肉在二十年代之后对美国一直不算什么要事,二战美军给自己的研究课题是冰淇淋,可口可乐,空运蛋糕和新鲜蔬果,淀粉代肉这种东西连黑心商人都看不上。战争中期荷美尔每周生产1500万罐SPAM,可以两百万人一天一罐。这个数字的背后是美国的猪肉产量从战前的平均7737百万磅到1943年的高峰13370百万磅,增产251万吨 。光战时增产猪肉就可以养两千万美军或者四千万现代中国人,SPAM不过是增产额的零头。

后期SPAM风评不好的原因极简单,美军在诺曼底以前从不远离港口,有自由轮就有冷藏。而西线战场第一次深入内陆,拜德国乱搞法国农业生产所赐,不仅采购不好新鲜食品还要援助平民,全军靠罐头口粮续命。“Something Posing As Meat”“Spare Parts Animal Meat”都是西线传出来的。朝鲜美军六顿正餐五顿鲜肉只吃一顿SPAM,问题就不存在了。

user avatar

代表着后勤好啊。

隆美尔:看什么看,墨索里尼的屁股和水泥板没吃过?

朱可夫:黑面包+白菜汤是俄罗斯的特色,每个人都只能品尝这些。

蒙哥马利:扔掉的午餐肉捡起来,不用裹鸡蛋液,直接吃。

牟田口廉也:我们大和民族自古以来就是食草民族……(被佐藤幸德、山内正文、柳田源三一起拖走)

百武晴吉、安达二十三:人肉了解一下?


站在一旁的 常凯申长出一口气,以为大家都忘了他的时候,汤恩伯突然说道:

“ 总统,我们的大部分精锐部队已经做到了一天三顿,每顿都有饭吃!”

user avatar

士气

user avatar

干货!!!

给大家分析一下二战各国军粮对比!!!

---------------------

查资料的时候不够严谨,导致了意大利的军粮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错误

辟谣:当其他国家都在忙着开发新型武器时,意大利因为想要吃好吃的军食而发明了冷冻干燥的保存食物法的事;还有二战俘虏伙食的事,基本都是段子

事实:二战意大利军队的伙食是特别差的,阿拉曼战役的时候,德军把意大利人吃的午餐肉罐头叫做“墨索里尼的屁股”,因为这罐头太难吃了,德军还把意大利人吃的压缩饼干叫做“水泥块”,因为这压缩饼干硬的就像水泥块,说明书上说饼干要用水泡成糊吃,可是地处沙漠的阿拉曼哪来这么多水,大家只能干嚼水泥块

望海涵

---------------------

下面是原答案

日本

日本的军粮应该是所有参战国里面不错的

日俄战争期间,日军的口粮已经不错了。士兵携带的一天口粮,基本为干米饭650克或者饼干600多克,一个250克的牛肉罐头或者鳟鱼罐头,还有干蔬菜,腌制的鱼肉,鱼干,干萝卜丝,福神渍,干海带,酱油,味增,清酒,听起来就已经很棒了,中国大陆有种错误的看法,就是二战日军的口粮很差。诚然,日军在二战后期因为部分军队,尤其是太平洋群岛上的日军补给被切断,导致出现大量饿死人甚至吃人的情况,口粮自然不可能好

抗战期间日本伙食标准 1938年4月15日,日本陆军发布了《军人战时给予规则细则改正》,对军人在口粮定量标准进行了修正。日本军方根据近一年以来在中国的实际作战经验,提高了日军士兵伙食和肉类的定量标准,如此制定了日军之后7年多的标准伙食。日军基本伙食定量为:

精米660克(约等于13两)

精麦210克(约等于4两)

鲜肉210克

蔬菜600克

泽庵60克

酱油0.08升

味增75克

盐5克

砂糖20克

茶叶3克

清酒0.4升或者甜食120克

香烟20支特殊定量(主要用于战斗期间)

精米580克

饼干或者压缩干粮230克

罐头肉150克或者干肉60克

干菜120克

梅干或福神渍45克

酱油粉30克或者浓缩酱油40克

味增粉30克

盐5克

砂糖20克

茶叶3克

营养食品45克

清酒,甜食,香烟同上面一致

可怜我大中华的志士们,吃包烟都没得吃

除此之外好像还有很出名的日本罐头军粮,我不是很了解除,有兴趣的宝宝可以自己去查一下


正在做饭团的日本士兵


中国

1935年,国民政府军政部制定了陆军战时伙食标准:每人每天大米1.5斤,罐头肉4两、干菜2两、咸菜2两、食盐3钱、酱油4钱。而实际上,国军士兵一天仅9两米,副食基本没有。

粮食的差距导致了体能的差距,当双方进行持久斗时,中国士兵的体力和耐力,也是导致战斗失败一个原因。

意大利

意大利就牛逼了,打仗无论输赢但是一定要吃好

意大利的后勤补给要比日本强的多,喜好歌剧,足球,美食,颇具文艺气息意大利的“文艺兵”们虽然战斗力弱鸡但是他们的后勤实力绝对没的说,意大利军队对于吃的执着是出了名的,有个根据真实事件讲的段子意大利的俘虏常常因为吃的太好因为自己明天就要被处决了。

当时意大利军队早餐有牛奶泡麦片,用蜂蜜和糖做调味品,有燕麦粥和肉三明治有奶酪和白面包,正餐是经典的意大利面,土豆饼,炖菜肉汤,橄榄油和新鲜蔬菜做成的色拉,饭后甜点有白面包甜面包蛋糕和咖啡,一般来说每日单兵作战每日的口粮都有面包:630克黄油/植物油:40克,蔬菜350克,肉:250克,鱼30克,葡萄酒250克(艺术气息浓重注重生活品质的意大利人一定要有葡酒)水果300克(不是每顿都能吃到)点心65克,这样的口粮在当时的世界可谓是相当不错了。


德国

德军的伙食基本上是一日三餐。其中午餐占50%,晚餐占33%,早餐占17%

这遵照了德国人的生活习惯--以午餐为日常用餐的中心。

士兵伙食供应的数量分为三级:

I级:战斗地域。

II 级:占领区

III级:本土驻守部队

IV级:国内办公机构文职人员。

其中已I级数量最多,以下逐渐递减,按照等级配置

早餐:200g 黑麦面包 (含大麦和7种果仁,大麦,大麦仁,黑麦仁,葵花籽仁,南瓜子仁,花生仁,鹰嘴豆)。150g 玉米仁粥 ,150g 火腿 或 猪肉/牛肉香肠,150g 奶油青豆/菠菜/胡萝卜浓汤,80g 黄油,1只鸡蛋 (两种任选一种:煮熟或者煎荷包蛋),10g白糖 ,25g 糖块 ,20g 咖啡 或者20g 鲜奶油或者 茶 (红茶,黑茶),15g 巧克力,3到5支香烟。

午餐:300g 黑麦/大麦面包,120g法式大麦面包,黄油小麦吐司面包,120g奶油西红柿猪肉馅炖意大利面条,250g 土豆烧牛肉 或者 熏鱼 ,80g 火腿或 风味猪肉香肠,100g 蔬菜色拉,50g 巧克力酱/黄油/鲜奶油/巧克力糖块,25g 咖啡/茶,一个鸡蛋,3到5支香烟,1个苹果。


晚餐:300g 黑麦/大麦面包/法式大麦面包,200g 烤猪肉/烤牛排,120g 火腿/煎图林根白猪肉香肠 (配菜:酸黄瓜色拉),120g 土豆猪肉糜炖酸菜,150g 奶油鳕鱼炖蔬菜浓汤,25g 咖啡/茶, 25g 巧克力糖块/炼乳奶糖块,3到5支香烟。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打的就是综合国力,所以综合实力最强的德国军粮在轴心国里是天花板的存在。


所以总的来说,军人的粮食其实还是挺好的,午餐肉也是一样,提供给了战士作战和活下去的动力,不过毕竟很多国家还有很多其他军粮,我没有过多的了解,也许只是代表着要战士维持战斗的廉价代价吧。


本文参考资料

二战各国军粮大整理 II(亚洲) 作者:leon1994

百度百科《二战日军和国军的军粮对比》

还原真实!抗战时期中日士兵体格对比! 作者:一兆韦德健身

user avatar

战时的午餐肉可以说是人间美味了。那么这种方便食品是如何成为战时口粮的呢?

生于忧患

其实午餐肉的历史不算短。90年前,它就已经在美国中产和工薪阶层流行开来。美国大萧条时期,失业率大幅增加,以及股市泡沫,让海量美国人陷入破产的窘境,连到基本温饱都无法维持,必须依靠政府的救济才能勉强度日。

这种大背景下,美国肉制品巨头荷美尔公司率先推出了价格低廉的肉制加工食品——罐装香料火腿(HSH)。

这时的美国民众,肚子里没有一滴油水

许多人连到跟肉沾边儿的罐头都吃不起

(少年不知愁滋味,图:loc.gov)▼

可能是名字太过直白,没什么新鲜劲儿,又或许是罗斯福新政挽救了不少破产家庭,第一代午餐肉罐头在市场上反应平平。荷美尔公司没有因此放弃,很快改以“猪肩肉火腿”(SPAM)的名称,将午餐肉罐头再次推入市场。

这一次,名字显得很有料的SPAM罐头,用低廉的价格迅速打开市场,占据了可观的市场份额。而接下来的机遇,将会把午餐肉送上神坛。

荷美尔老板的商业历程:怪点子→失败→成功

听起来就像《致富经》节目,很老套的故事情节

(图:artsandculture.google)▼

两年后,二战爆发。最初,美军军粮配备的是咸肉,碍于当时的储存条件,大部分的咸肉都是风干的肉制品。虽然保质期变长了,但口味和口感却大打折扣。

而午餐肉罐头的产品优点是:价格较低,便于采购;开盖即食,热量很高。而且最重要的是,无需冷藏。即便很难吃出正经的肉味,但凭借着这些优异产品特性,它很快赢得美军的青睐,成为指定军粮

罐头这种东西好像就是为军旅而生的

方便快捷,干净又卫生,好吃还不上火

(就往嘴里旋,图:loc.gov)▼

这以后,午餐肉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日本列岛到欧洲大陆,美军打到哪里,哪里就一定会留下午餐肉罐头的——空壳。

然而,挑嘴的美军大兵很快就吃腻味了。肉含量不高的午餐肉更是如此。他们看到午餐肉罐头时不再两眼放光,取而代之开始用各种外号挖苦这种食物,比如:下水肉伪装肉谜之肉……

嘴上骂是一回事儿,填饱肚子又是一回事儿。毕竟吃饱了才有力气骂。这个道理,美国大兵怎么会不懂呢。据统计,美军在战时消耗了大约1.5亿磅午餐肉。

这个消耗量,罐子加起来可以绕地球几圈?

看来,美军的军功章,应该分午餐肉一半

(功勋产品,入馆珍藏,图:Flickr)▼

艾森豪威尔听说了这事儿,写了封信给SPAM

太长不看,总结一下:感恩家人们,抱拳了嗷!

午餐肉的寰球之旅

尽管美国大兵们不断抱怨午餐肉带给他们的“痛苦”,但对盟国的其他士兵来说,午餐肉罐头不亚于人间珍馐。

战时,由于富饶的西部被纳粹德国占领,苏军战士只能啃由小麦皮层、胚芽、农作物杂质制成的黑列巴。可想而知,沾点儿荤油的午餐肉,会对苏军战士的味觉带来怎样的冲击。

编辑咸带鱼有过大半年都吃黑列巴的经历

来给大家说一下感受:那玩意儿老费牙了

(像在吃鞋垫,图:Flickr)▼

后来,赫鲁晓夫访美时曾经提起:“粮仓乌克兰被纳粹占领后,如果没有美国援助的午餐肉,那就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供应军队了。”

估计苏军战士吃了都会夸:无情哈拉少!

这句俄语,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yyds

(太赞了,图:quora & 《士兵之歌》剧照)▼

而在欧洲,当盟军登陆诺曼底后,指挥官甚至将SPAM猪肩肉罐头倒在地上沾满泥土再当着美军的面吃掉,以无声的行动来“教育”美军:SPAM午餐肉罐头真的很美味。

原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曾在回忆录中写道:“记得1943年圣诞节后的第一天,有朋友来访……我们打开一罐午餐肉罐头,我们还有一些生菜和土豆。朋友高兴地说:午餐肉和沙拉,太丰盛了!”

战时的英国缺吃少喝,要靠美国接济度日

午餐肉肯定会把少女玛格丽特香个大跟头

(有吃的就很高兴,图:wiki)▼

此外,午餐肉罐头对饱受战争摧残的地区的影响力同样不可小觑。韩国十分有名的吃食——部队火锅,里边跟荤沾边儿的,就是驻韩美军吃剩的午餐肉残渣。

而在美国关岛和夏威夷地区,因为渔获量不高,午餐肉也成为了当地人饭桌上的常客。夏威夷每年甚至还会举办美食节,鼓励人们不断创作以午餐肉为食材的新菜肴。

上世纪50-60年代的南韩,天堂和地狱一墙之隔

墙内是红光满面的美军,墙外是饥饿的韩国民众

(图:dginews.co.kr)▼

1957年,上海梅林罐头食品厂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食品专家的指导下,按西餐的口味生产出了第一款午餐肉罐头。

梅林=午餐肉罐头;午餐肉罐头=梅林

这个潜意识认知,是好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只此一家,图:Flickr)▼

这款午餐肉罐头不仅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餐桌,还成功出口到东南亚地区,让他们体会到平时不可多得的滋味。正因如此,在菲律宾还出现了一种名为“梅林午餐肉包饭”的菜肴。

食物跟随着个体迁徙流转,最终安身异国

这一点,在东南亚菜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低配版黯然销魂饭?图:图虫)▼

午餐肉的境遇流转

这世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战争结束,世界各国的经济开始复苏,生产也逐渐恢复,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提高。

尽管午餐肉依旧作为一种战备物资,被世界各国军队采购,但是对于大部分发达国家来说,便宜量大还管饱的午餐肉罐头逐渐被抛弃,人们开始追求营养价值更高、口感更好的新鲜肉食了。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loc.gov

user avatar

@Michael 的回答就很有意思,截几张图放这里

我不是PLA在职人士,就不班门弄斧讨论9102年年底PLA部队到底能不能吃上饱饭这个问题了,不过答主发言里这个“无限量供应”就很有意思:按照答主的说法,二战时期美军的午餐肉就是随便吃,士兵能吃多少取决于自己的胃而不取决于后勤(答主如果认为我理解错误请务必在评论区斧正)

那么问题来了,美军二战时期单兵午餐肉摄入量到底有多大?我查了一下资料(一个小时左右?)然后发现google上和午餐肉有关的数据少得可怜……但是我的确在美国陆军出版的Officers' Call (books.google.com.hk/boo)里面发现了这么一段话: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每天平均为部队提供12盎司的肉制品,10盎司的乳制品,5盎司的柑橘类水果,11盎司土豆,36盎司其余各类食物。”

emmmmmmmmmmm

这和说好的不一样啊,12盎司折合340克,也就1盒半的220g午餐肉这么多的肉制品。那美国陆军自己写的手册和@Michael 的回答肯定有一个不准确……是哪个呢?

user avatar

看这个问题飘着很久了,没人邀请,但是感触挺深的。如果有三件事证明US在二战中的支配性力量(不等于决定性贡献,当然,但是确实是压倒性的力量),那就是午餐肉,卡车,谢尔曼——少有的在所有敌我双方主要交战国都留下深刻印记的东西。

英联邦军队把午餐肉煎烤着吃,红海军的水手们把午餐肉加在罗宋汤里,韩国士兵用午餐肉涮肉,日本难民用午餐肉做饭团包肉。虽然美军在战场上和合纵整个盟军的政治活动上可能不像苏联和英国那样劳苦功高,但是战后喂饱千疮百孔的世界的是美国人从大萧条里走出来的生产力。

为什么突然想起来这个,是因为前几天和一个TA说起来这个事。

“美国忘记自己在世界大战里扮演的最关键的角色了,不是航母,而是午餐肉。世界人民因为午餐肉而感谢美国,并不是因为航母。相比起落井下石的掠夺者,趾高气昂的解放者,历史不会忘记的是在饥荒和衰颓中给人温饱的人。”

就随口一说。午餐肉是个太重要的政治和文学符号了,不仅仅是军粮,它代表着战后重建——这场不逊色于世界大战的史诗级战斗的打响。

user avatar

斯帕姆罐头……在盟军士兵中臭名昭著的灵肉,早上斯帕姆馅饼,中午斯帕姆罐头浓汤,晚上斯帕姆罐头烧土豆……美军士兵在哀叹,天知道军需官从哪弄来这么多斯帕姆罐头……

东线,在吃不饱的时候,救命的斯帕姆罐头挽救了红军的士气,他们把午餐肉烧化了涂在大列巴上……

在抗日战场上,斯帕姆罐头从驼峰航线运来,成为KMT军队里面少有的肉食……

午餐肉,和原子弹,吉普车,C47运输机,一起被称为战争胜利的重要支撑!

user avatar

98年入伍,中部某红军师摩步团。每天早上馒头,一点咸菜,一个鸡蛋。中午米饭,水上漂(白萝卜或者大白菜),一碗里能有一片肥肉吧。晚上馒头和水上漂,只有白萝卜,不要说肥肉,白萝卜甚至带着青味。02年军校出来在同一个军的装甲旅任职,肉见得到了,早上还有一袋奶,但你说一天能吃到一个午餐肉罐头的量?至少到我离开时是没实现的。

user avatar

我的爷爷辈: 满山林子躲日本人的炸弹(我家在湖北宜昌,石牌保卫战的战场),吃的最奢侈的食物是被炸弹炸死的牛。

我的父辈:80年代初改革开放了,我奶奶刚开始做生意,家里刚刚脱贫。有一次去给长辈过生日,奶奶买了三罐午餐肉放家里打算当礼物送人。然后我爸看到了,狼吞虎咽一下就干掉两罐,正准备开第三罐的时候,我奶奶看见了,拿起竹笤帚就是一顿抽。抽完之后叹了口气,把剩下的一罐开给我爸吃了,然后自己又去买了三罐。 那时候我爸一个月吃一次肉:在我爷爷发工资的那天。

午餐肉到现在仍是我爸唯一吃的垃圾食品。每次我做午餐肉他都要吃上好多好多。

我的故事:2000年,我四岁。家里条件也是一般。那个时候,谁要是有一根双汇火腿肠,谁就是幼儿园最靓的崽。 可惜我没有。 然后有一天一个小女生用塑料袋装了块粉色的东西,一把铁勺,还分给我吃。我感觉超好吃!!!比火腿肠咸,软糯!! 直到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玩儿叫午餐肉……


根本无法想象上世纪四十年代吃午餐肉吃到吐是什么感觉……那代表了一种怎样强大到变态的国力生产力……


不经意的回答引起了很多同龄人以及大一些的前辈们的共鸣~

更新一波,自己用午餐肉做的美食~




user avatar

不要说二战了,我说一下今天的故事。

我这油田2口边远探井试采,由于比较偏远,虽然评价1口井日产气3万方,但是只能排向空中,周围负责记录数据看守探井的2个井下小伙子只能住在更远一点的山上。

跟着补给车开了2个小时的崎岖“山路”到了探井及驻地去了解井况及看望一下2个小伙子,虽然我占了补给品的位置,但是由于好久看不到其他人,小伙子们已然很高兴,中午留我跟司机2人一起吃饭聊天,他们的住房板房,板房里面堆满的是维护工具材料,消防器材,发电机,水桶,油筒,方便面,大米,白菜菜花土豆及少部分的猪肉、午餐肉罐头。中午特别打开罐头炒了几个菜,聊天得知他们平常1周只吃2次罐头,平常只能吃素。

为啥连罐头都不能天天吃?因为这个地方没有路(打井时修的临时土路早被雨水冲毁了),一周只能找一辆越野车翻山越岭来送一次补给,而水则是最重要的也占据了绝大部分位置,其次是发电机需要的柴油,日常维护井需要的材料工具,然后才是蔬菜,在剩余不多的位置塞上米面油调料,最重要的是香烟(没有它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是坚持不下去的),最后才是罐头。这是现代中国,石油工人吃得饱,但是吃不好……

——————————————————————————————————————

有人说单纯罐头体积小味道好肯定能满足需要,那么他肯定不是自己做饭吃的。国人相信单吃罐头或者其他即食食品会“上火”这个诡异的概念,但是这可能还是跟长期饮食习惯与不同造成的,以前西亚国家的钻井队也见过,老外吃东西,配个炉子,主食+罐头就行了,那么他们就比中国人好伺候?无人区待几个月他们就能忍住不发疯而我们不行?NONONO,他们主要是必须得喝好,种类多还要量大,量不大他们自己就会研究怎么掺着喝最快能喝醉,能醉了就睡的都是好同志,大冬天无人区到处乱跑的头疼死你……我还见过平常不吃饭只喝啤酒的大神,真的除了偶尔吃点零食,就是大口大口喝啤酒当饭吃。

但是你看中国工人有几个会这么干?所以要琢磨吃的,要是几个月一直这么吃十几种固定的罐头,想想都受不了,蔬菜必不可少,更重要的是能做出来的花样多,单就土豆来说:烤土豆,土豆泥,土豆饼,酸辣土豆丝,青椒土豆丝,土豆片,天蚕土豆,土豆+牛肉/鸡肉/羊肉……白菜有酸辣,醋溜,清炖,清炒,凉拌,还可以加粉条加土豆等等……

以上这些搭配罐头一起做菜能做出多少种菜式?你单纯吃罐头能吃出几种?你得承认要满足中国人的胃,要难得多得多!运力足够的话肯定充足蔬菜+罐头最好,但是运力不足,只能一半一半了。


所以二战的午餐肉代表了什么?代表了发达的农业养殖业,发达的食品工业,更代表着强大的运输能力,强大国力的具体到每个人的体现……

user avatar

很臭很长很啰嗦的东西,写到哪里算哪里,见谅见谅

二战稳定的午餐肉罐头供应代表着什么呢?代表一个国家物资充沛到让敌国绝望


第一个问题

什么是午餐肉罐头?

合格品淀粉含量不得高于8%,脂肪含量不得高于30%,也就说一个罐头里最少要有62%的猪肉

以一罐梅林午餐肉340克来算

他至少含有210克猪肉


如果以中国抗战时期,每人每日一个午餐肉罐头,供应500万正规军计算

每日需要105000公斤/1050吨纯猪肉


接下来第二个问题

怎么样的猪可以做午餐肉?

一头猪不含骨头、根据肥瘦出肉率是0.6-0.75之间,因为我们计算时剔除了脂肪比例,所以按照0.6计算

1050吨纯猪肉相当于每天你要供应给部队1680吨生猪,按照生猪出栏标准110公斤计算,国家农业要提供15272头猪/天

按照今天的生猪周期在现代饲料和疫苗以及各种农业科技帮助下猪出栏周期要210-215日

如果按照比较接近二战背景下的生产环境,我国在1980年养殖周期是560天

数据来源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罐头供给不断的话,在下一批生猪出笼(560天)之前,你的国家农业为了制作罐头一个项目,需要一次性提供8552320头猪


第三个问题

养这么多的猪需要多少成本?

与此同时,猪每日需要口粮取中间数是2.6公斤

一头猪全寿命饲料:210天X2.6公斤=522.6

参考此数据


8552320头猪X522.6公斤饲料=4469442吨粮食

相当于吃掉了当今中国半个浙江省或者整个宁夏省的粮食产量


第四个问题

民国生产粮食水平

参考文章可知,当时江浙最肥沃水田亩产量566市斤/283公斤左右(有浮动)

最后可知,制造500万人罐头的猪饲料需要当时15793082亩最肥沃的水田

民国四大地主之一,安徽李家圩李氏家族坐拥200000亩田地已经是呼风唤雨

但是和这个数目比起来不过是九牛一毛


感谢各位看我啰嗦

user avatar

也就美国土豪不把午餐肉当好东西。

二战期间各国从平民到大头兵都吃得苦不堪言,午餐肉简直是无上珍馐了。

蒙巴顿夫妇刚到印度的时候,这两位皇亲贵族,居然把印度仆人送来喂狗的一盘鸡胸肉吃得不亦乐乎,大战期间,饶是他们这种顶级人物,也多年没吃到鸡肉了。

韩国著名的“国菜”--部队火锅,就是当年驻韩美军丢掉的午餐肉,被韩国人捡去下在锅里混煮出来的美味。

user avatar

二战时午餐肉代表的是当时美国强大的生产能力。

这是1939年主要参战国的经济统计

从这份统计可以看出,

其实二战的结局在开始时就已经注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的午餐肉,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食物,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复杂的象征意义,是那个时代特定社会、经济和军事背景下的一个缩影。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午餐肉在二战时期的代表意义:一、 军事上的必需品与士气的象征: 易于储存与运输的解决方案: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战争之一。军队需.............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军和日军作为轴心国的核心力量,其战斗力一直是历史研究和军事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比较两者,不能简单地以某一个方面定论,而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总体来看,如果以“体系化作战能力”和“技术先进性”作为评价标准,德军的战斗力要略胜一筹。然而,在特定领域和战术层面,日军也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军工水平,可以用“起步较晚,发展迅速,但基础薄弱,且存在结构性缺陷”来概括。虽然他们能造出一些令人生畏的武器,但整体而言,与英美等老牌工业强国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一开始,日本的工业化起步比西方晚了很多。明治维新后,日本奋力追赶,确实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到二战前夕,日本已经建.............
  • 回答
    二战时期的德国人民对纳粹党的看法是复杂且多样的,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地认为所有人都将其视为“独裁专制的邪恶政党”。虽然纳粹党确实是独裁政权,并且犯下了滔天罪行,但当时的德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人们的态度也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说明为什么当时德国人民的看法如此复杂:一、 支.............
  • 回答
    是的,二战时期的铁路在许多国家仍然在使用,而且它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1. 历史背景与铁路的战略重要性: 战争机器的生命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铁路是各国进行战争的生命线。它们负责: 部队调动: 将数百万士兵、坦克、大炮和其他重型军.............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问题,如果把二战时期的传奇战斗机,比如“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或者像“野马”这样的王牌战机,跟现代的武装直升机,比如“阿帕奇”来一场生死对决,那画面感简直太强了!不过,要说谁赢,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各自的“看家本领”和“软肋”。二战时期的战斗.............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党卫军宪兵(SSFeldgendarmerie)和盖世太保(Gestapo)虽然都属于纳粹德国统治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很多方面有着紧密的合作,但它们在性质、职能、组织架构以及具体的历史渊源上,并非同一个系统,而是属于不同的、但相互交织的部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开来看待这两个.............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日本天皇是否有实权的问题,这在历史学界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政治体制、天皇的角色以及各个权力中心之间的互动。从制度上看:天皇是国家元首,但并非绝对权力拥有者从日本的宪法和法律条文来看,天皇在名义上是国家元首,是.............
  • 回答
    二战时期的“豹式”中型坦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豹”I型,其设计理念与现代主战坦克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玩味的渊源和前瞻性。要说它是现代主战坦克“前身”的定论,可能有些过于绝对,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技术的迭代是持续且复杂的。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豹”I的设计理念,尤其是在某些关键方面的取舍,为后.............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和英国的综合军力,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两国在战争中的定位、资源投入、战略目标以及面临的对手都有很大差异。简单地说,如果从纯粹的军事硬件规模和陆地征服能力来看,日本在战争初期甚至中期,一度拥有更强的爆发力和侵略性。但从整体的战争潜力、科技研发、工业基础和战略纵深来看,英国则具有.............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大和号作为一艘战列舰的本质以及二战时期海战和陆战的逻辑。简单地说,大和号不炮击中国内陆城市,并非因为它“不想”,而是因为它“不能”且“没有意义”。这背后有诸多现实层面的考量,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大和号的定位。它可是当年日本海军倾尽国力建造的“海上巨兽”,是集.............
  • 回答
    说起瓜岛战役日军的惨状,"饥饿"这两个字绝不是轻描淡写,而是真实到骨髓的折磨。那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没饭吃,是连一点能下咽的东西都找不到,身体被掏空到极致的绝望。最初的部署与乐观的设想1942年8月,日军海军陆战队登陆瓜岛,他们的任务是巩固机场,阻止美军利用这里威胁日军在南太平洋的补给线。起初,日军的后.............
  • 回答
    二战时期,大英帝国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全球性大国,其影响力和实力在很多方面都达到了巅峰。然而,要断言它是否是“最强的国家”,这个问题需要更细致的分析和考量,因为“强”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多个维度,而且世界格局在那个时期也正在经历剧烈的重塑。大英帝国在二战时期的“强”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军事实力和全球.............
  • 回答
    二战时期的日本,首相、军部、天皇这三个角色之间,权力分配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动态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用“谁最大”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到当时的政治体制、社会氛围以及权力运作的具体细节中去。要说谁的权力“最名义上”最大,那无疑是天皇。日本天皇是神道教的神灵在人间的化身,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根据日本.............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天空战场上,单引擎战斗机凭借其灵活性和高机动性成为了主角,但重型双引擎战斗机同样占据着一席之地,它们并非是单纯的“放大版”单引擎战机,而是承载着不同的设计理念,拥有其独特的优势。要理解这些优势,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它们的结构、性能和战场定位。一、 强大的火力输出与制空霸权:这是双引.............
  • 回答
    二战时期,女性的参战模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元和复杂。她们并非仅仅是站在战场前线的战士,而是以各种形式,承担了国家在那个特殊时期对她们的需要,也主动去承担了她们能力所及的一切。首先,我们得明白,二战是一场全方位的总体战。这意味着,国家需要动员一切资源,包括人力,来支撑战争的运转。在男性被大量征召入伍的.............
  • 回答
    二战时期的日本,昭和天皇是否拥有实权,这是一个复杂且常被讨论的问题。简单地说,他的“实权”是有限的,而且随着战争进程和日本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而波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日本的政治体制和天皇的实际角色。天皇的神圣地位与宪法赋予的权力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根据《大日本帝国宪法》(又称《明治宪.............
  • 回答
    二战战列舰主炮口径的决定,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那是一门集技术、战略、经济、甚至是历史惯性于一体的复杂学问。简单地说,这背后牵扯到几个关键因素的博弈:1. 火炮技术与穿甲能力的“军备竞赛”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战列舰的定位就是海上决战的主力舰,它的首要任务就是摧毁敌方的战列舰。而要摧毁一艘战列.............
  • 回答
    二战时期的空战,要精确统计每一架飞机摧毁了多少敌机,确实是个复杂又充满争议的问题,远不像现代战争那样有那么多的数据链和电子记录。那会儿,更多的是依靠“眼见为实”和各种信息汇集来计算“功勋”。首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飞行员的“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 目视确认: 当一架敌机被打得冒烟、起火、螺旋下.............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