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期的豹式中型坦克在设计理念上能否看做现代主战坦克的前身?

回答
二战时期的“豹式”中型坦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豹”I型,其设计理念与现代主战坦克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玩味的渊源和前瞻性。要说它是现代主战坦克“前身”的定论,可能有些过于绝对,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技术的迭代是持续且复杂的。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豹”I的设计理念,尤其是在某些关键方面的取舍,为后来的坦克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尤其是在追求机动性与火力平衡这一点上,与现代主战坦克的思路不谋而合。

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豹”I的设计背景。“豹”I坦克(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通常简称为 Panther)在二战后期被德国引入战场,它诞生的初衷是为了应对苏联的T34坦克,以及后来出现的IS2重型坦克。在之前的战争中,德国的坦克设计往往走的是一条“重装甲、强火力”的极致路线,例如“虎”式、“虎王”等重型坦克,它们虽然威力惊人,但造价高昂、生产困难、维护复杂且机动性不佳,数量上也无法与盟军抗衡。

“豹”I的出现,标志着德国坦克设计思路的一次重要转变。它不再一味地追求极致的防护和火力,而是开始寻求一种更为均衡的解决方案。它的设计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并与现代主战坦克进行对比:

1. 卓越的机动性与生存性的平衡:

“豹”I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其出色的机动性。它搭载了一台功率强劲的迈巴赫HL230系列发动机,虽然与后来的坦克发动机相比技术不算顶尖,但配合相对较轻的车体重量,以及优良的悬挂系统(克里斯蒂式悬挂与轮式悬挂的结合),赋予了它在战场上快速移动、规避打击的能力。它比当时的盟军坦克(如M4谢尔曼)更灵活,能更有效地占据有利地形,或者在被发现后迅速转移。

这一点与现代主战坦克的理念高度契合。现代主战坦克的设计,绝不是单纯的“陆地巡洋舰”,而是在强大的火力、坚固的防护之外,将机动性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如今的主战坦克都拥有极高的单位功率重量比,能够在复杂地形上保持高速行驶,进行战场机动和战术部署。而“豹”I在那个时代就预见了这种需求,它并不像“虎”式那样厚重如山,而是更侧重于通过速度和灵活性来弥补相对薄弱的装甲。

2. 高平射火力:

“豹”I装备了一门威力强大的75毫米KwK 42 L/70炮。这门炮在当时是性能非常优越的坦克炮,拥有极高的穿甲能力和射程,能够有效地对抗盟军当时出现的绝大多数坦克,包括倾斜的T34和IS2。而且,它的炮塔能够提供相当宽的俯仰和方向射界,使得它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更容易锁定和击毁目标。

现代主战坦克的设计,火力依然是其核心要素。“豹”I的75毫米炮,虽然口径比现代主战坦克的120或125毫米炮小,但其设计思路——追求高初速、高穿深、高精度——却与现代坦克炮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它不再满足于仅仅能够“打得响”,而是要追求“打得准,打得穿,打得远”。

3. 相对适中的装甲防护:

与德国重型坦克不同,“豹”I的装甲防护虽然比盟军许多坦克要好,尤其是正面倾斜装甲的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跳弹率,但整体而言,其装甲厚度并不算极端。它更倾向于在保证一定防护能力的同时,不至于过度牺牲机动性。

这一点,是现代主战坦克与早期坦克(如一战或二战初期)最显著的区别之一。现代主战坦克的设计者们深刻理解到,没有任何坦克能够做到绝对防护。因此,现代主战坦克在装甲设计上,往往是在兼顾正面、侧面、顶部防护的基础上,更强调利用先进的复合装甲、反应装甲等技术来最大化防护效率,同时结合先进的火控系统和电子对抗能力来主动规避被击中。而“豹”I的“不极端”的装甲思路,可以看作是这种“综合防护”理念的早期萌芽。它证明了,并非越厚越好,而是需要综合考虑,以达到最佳的生存性。

4. 技术集成与效率考量:

“豹”I的设计,在技术集成上也有着当时的先进性。它的炮塔设计相对紧凑但内部空间尚可,方便了乘员的协同作战。而且,其生产和维护也比“虎”式等重型坦克更为便捷一些(尽管整体生产效率依然受战争限制)。

现代主战坦克更是高度集成了各种先进技术,从发动机、传动系统到火控系统、通信设备、乘员保护系统等等,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豹”I在当时就试图将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的整合,为后来坦克设计中的系统化、模块化思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然而,我们也不能夸大“豹”I的“前身”地位,它依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装甲仍显不足: 尽管相较于其他型号有所进步,“豹”I的装甲在面对后期盟军的强力反坦克武器时,依然显得有些脆弱。
可靠性问题: 由于是战时匆忙开发,且德国工业在后期饱受摧残,“豹”I的可靠性在早期并不理想,经常出现机械故障。
火炮并非绝对最优: 虽然75毫米炮很强,但面对苏联后期出现的大口径坦克炮时,威力也开始显现出不足。

总结来说, “豹”I中型坦克的设计理念,并非是直接的“模型”,但它在机动性与火力平衡的追求,对高射炮精度的重视,以及对防护与整体性能的综合考量等方面,确实展现了超越其时代的前瞻性。它打破了德国坦克设计早期过分追求装甲厚度和重量的窠臼,开始走向一种更务实、更均衡的发展路径。这种思路,正是现代主战坦克设计所遵循的核心原则之一。可以说,“豹”I是坦克设计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性产品,它在某些层面上,为后来的主战坦克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让人们开始意识到,未来的坦克战场,不再是单纯的比谁更厚,而是比谁更全能、更灵活、更致命。它就像是现代主战坦克设计理念的一位“远房亲戚”,虽非直系,却有着相似的基因和发展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豹式坦克算不算现代主战坦克的前身我姑且不知

不过库拉塞尔大湿迫真钦点7.5 cm KwK 42 L/70的穿深的行为实在是有点搞笑


然而在现实中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我觉得没什么不行的。

主战坦克一直是个很玄学的概念,同样是t-54,英国人美国人觉得是主战坦克,苏联人就觉得是中型坦克。之所以主战坦克概念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苏联凉了,西方话语权大,大家都按西方的标准来,所以主战坦克概念流行。同样也可以应用在战斗机划代上面,现在主流划代都是跟着西方走,苏/俄式划代不流行。

其实主战坦克的概念也不难理解,无非就是能独当一面,能一辆车包干一切的就算是主战坦克。不过说能包干一切还得看时期,比如m47拉到现在的战场上基本上一无是处,但是在m47的那个年代它能挑大梁,所以也可以算作主战坦克。

按照以上的来说,尽管百夫长/t-54/m47各自有各自当时乱七八糟的称呼,但是按现在来说他们通通叫主战没有问题。


先说性能


黑豹的话,火力尚可。反步兵的话he装药凑合,算不上多强但是够用。碾压美国76和英国17pdr轻松无压力,和美国75苏联76也能五五开。反坦克的话不用说了,唯一黑点是75apcbc对倾斜无力,打不动潘兴或是is2mod1944的首上,但是能穿炮塔就算够用了,没必要强求。虽说面对is3几乎毫无办法,但是is3晚两年。所以说火力这一关黑豹算是过了。这一关pass掉的典型就是英国佬6pdr加75组合,用这两门炮的基本上反步兵/反坦克只能干一种。美国人的75/76组合同理。(不过说句实在话,6pdr与美国76反坦克也很勉强。)至于说2pdr/37/45/50这一级别的大概率两个都干不好,也可以pass。苏联85因为反步兵优异,反坦克勉强但是勉强够用,所以还可以暂时留下。美国的m3不用说了,反步兵反坦克通通完爆kwk42,直接通过。

再说防护,黑豹侧面的确实脆,但是脆是相对而言的。说它脆是和它自己的首上,还有和is-2/潘兴/唬的侧面去比较的。实际上黑豹侧面是可以与t3476或者m4相媲美的,比德国人之前的三号四号强一个档次。(这个成绩看来似乎还挺“傲人”的。)正面黑豹潘兴五五开,和is2mod1944三七开,不值得骄傲但是绝对够用。尽管装甲质量拖了黑豹后腿,但是黑豹首上抵挡同期盟国80%以上坦克炮反坦克炮都不是问题。说实话装甲不是一道很难过的坎,只要不像是早期坦克那样被各种轻型反坦克炮戳纸,基本上都可以让它过关。

黑豹的战术机动不差,与m4和t34甚至都可以五五开,不过战略机动性不足,行程不够长并且贼耗油。但是很令人惊讶的是黑豹的行程比三号长,和四号持平。三号四号都能在40年到处飞奔,所以没理由在这里pass掉黑豹。耗油的确是比较严重,不过没必要死扣这一点。同理潘兴也可以算是勉强过关。


再说应用


尽管黑豹只是中坦并且德三有相应的重坦(唬和唬王)。不过实际上就算把唬和唬王都用魔法变没,一样不至于影响战局。甚至很多人还觉得如果德三全力爆黑豹也许会打的更好。(打的更好还真说不一定,不过要是觉得德三可以逆天改命就纯属胡乱yy。)这一点类似t-54/55与t-10的关系,尽管理论上有中型重型的区分,但是实际上中坦完全可以甩开重坦单干,所以也不算愧对一个主战的名号。再横向对比一下,潘兴尽管理论上曾经也是个重坦(二战时被算作重坦),不过后来还是干起来中坦的活(冷战时的中坦),所以算个主战也不为过。按照这样强行算的话m4-76和t-34/85也能勉勉强强,m4-76因为反步兵总是要靠着75炮的兄弟来支援,所以更加不称职一点,但是勉强勉强一样过关。下面讲一下这里被pass掉的,典型就是kv/is系列还有丘吉尔,无论是编制还是战术,都和主战不怎么搭边。is-85和is-2都比较可惜,尽管火力防护机动都能过关,但是的确是典型的重坦,不太能兼得了中坦的活。基本上来说,二战的中坦干的活和现在的主战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二战中重坦的活也没什么是中坦就完全干不了的。按照《西方战争艺术》作者阿彻琼斯先生的话来讲,就是一个现代战场“重骑兵”的作用,作为机动兵力,能骑脸能跑路。这个和苏芬战争期间完全不一样,毕竟当时kv可以骑到防线的脸上碾芬兰人,但是开t-26与bt系列兔斯基的小玩具冲反坦克阵地只能白白送命。

总得来说,尽管黑豹事实上来说并没有做到独当一面,总还是要四号三突追猎来弥补数量的不足,算不上彻底的主战坦克。但是的确可以看到一点主战坦克的影子,所以说它是主战坦克前身没有什么不妥。不过一个主战坦克前身也不值得怎么骄傲,毕竟就像突击步枪一样,无非是个概念罢了。其性能并不算是多么出类拔萃、鹤立鸡群,更做不到某些群体yy出来的主战在手天下我有的神奇功效。更何况同时期其他国家的中型/巡洋坦克也有主战坦克化的趋势,无论是m4-76还是t34/85我个人觉得算是主战前身都不为过,硬要说1940年的t34/76都可以勉强够格。再者我个人觉得潘兴远比黑豹更配主战坦克的名号,德国人在这方面并不算是有什么优势。


在最后,我要驳斥一个流传甚广的谣言,既是认为黑豹大车装小炮,火炮配不上车重。事实上,kwk42这一级别的火炮(75l70+)重量可以和d10t媲美。(kwk42没有同身管反坦克炮,不过可以参照性能相近的17pdr反坦克炮对比d10系列的反坦克炮型bs3,重量都是3t+。)给40+吨的坦克装这种级别的火炮正常得很。

不过小口径长倍径本身就是个愚蠢设计,牺牲了反工事能力不说,穿甲一样废物。t/d值过大导致的转负作用,导致了倾斜装甲在黑豹面前就是叹息之墙。更蠢的是本应作为装甲开罐器的apcr面对大倾角甚至不如apcbc,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吐槽。也许只有神奇的apsh,德意志最后的希望,pzgr40w能解决这个严峻的问题了。(斜体字纯属玩梗,开玩笑的啦。)

单看口径来断定小炮还是大炮无疑是军圈的最低级误区之一了,大约只有百度知道培养出来的军事“专家”才会这么想,事实上真正决定一门炮级别的是重量以及后座能量。另外初速也不仅仅受身管影响,药桶容积甚至更为关键。比如德国75l46初速高于75l48,就是因为l46药桶容积比l48更大。还有一个例子就是苏联的76.2l41.5为了兼容一战老弹,牺牲药桶所以初速远不如德国75l43,但是德国人仅仅是加了药桶,也就成了所谓的pak36r之后,穿深反超。由此也可见苏联和德国在3”l40+这一级别的火炮身管工艺基本没有差距,差距就是在苏联人为了与76.2×385弹药的通用性牺牲了性能。事实上苏联也有长倍径加大药桶容积的钓鱼竿方案,但是因为性能没啥竞争力被毙掉了。比如d5t85bm,穿深超越kwk36,逼近kwk42,但是造这个远不如直接造d10t,被毙掉显然在情理之中。

至于为什么苏联人不造钓鱼竿,说因为苏联人火炮工艺不行的可以洗洗睡了。真正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苏联人不蠢啊。钓鱼竿牺牲了反步兵能力,换来了更差的反坦克能力(相比于同重量其他火炮)与更高的造价和工时,是得有多蠢才会抱着钓鱼竿一路走到黑啊?所以说,同口径苏联火炮可能做不到最优,但是同重量吊打德国人没啥压力。这也是为什么苏联人小车能上大口径炮,毕竟人家火炮重量轻、后座距离短,不服不行。

不过就算不说苏联这个机智地跳出钓鱼竿大坑的人赢,美国的90mm系列长管炮也是吊打德国。m3(90l50)碾压kwk36(88l56),t15(90l70)碾压kwk43(88l71)。都不用对比美国人的强项apcr,拿m304和pzgr40对比有点侮辱m304。就算是全口径apcbc,m82一样优于pzgr39。更不用说t33这个神奇的黑科技apbc,德国人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科技。(t15的炮弹不叫m82和t33了,简单代指一下,大家知道说的是哪一种就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的“豹式”中型坦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豹”I型,其设计理念与现代主战坦克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玩味的渊源和前瞻性。要说它是现代主战坦克“前身”的定论,可能有些过于绝对,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技术的迭代是持续且复杂的。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豹”I的设计理念,尤其是在某些关键方面的取舍,为后.............
  • 回答
    豹式A型坦克:二战战场上的钢铁雄狮,战火中的不屈身影豹式坦克,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其在战场上的表现一样,充满了力量与传奇。作为德军在二战中后期担负起扭转战局重任的明星装备,豹式A型坦克更是集德意志工业的智慧与战场经验于一身的杰作。它的身影遍布欧洲战场的各个角落,在无数次激烈的交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想起了二战电影里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坦克上载满了士兵,威风凛凛地前进。但要说现代坦克,比如M1A2艾布拉姆斯或者豹2A7,还能像二战时期那样在外面挂满士兵吗?答案是:基本不行,至少在战场实战中是极其罕见且不被允许的。 这背后涉及技术、战术以及人员安全等多个层面的巨大变化。要详细.............
  • 回答
    二战时期的午餐肉,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食物,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复杂的象征意义,是那个时代特定社会、经济和军事背景下的一个缩影。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午餐肉在二战时期的代表意义:一、 军事上的必需品与士气的象征: 易于储存与运输的解决方案: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战争之一。军队需.............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军和日军作为轴心国的核心力量,其战斗力一直是历史研究和军事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比较两者,不能简单地以某一个方面定论,而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总体来看,如果以“体系化作战能力”和“技术先进性”作为评价标准,德军的战斗力要略胜一筹。然而,在特定领域和战术层面,日军也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军工水平,可以用“起步较晚,发展迅速,但基础薄弱,且存在结构性缺陷”来概括。虽然他们能造出一些令人生畏的武器,但整体而言,与英美等老牌工业强国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一开始,日本的工业化起步比西方晚了很多。明治维新后,日本奋力追赶,确实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到二战前夕,日本已经建.............
  • 回答
    二战时期的德国人民对纳粹党的看法是复杂且多样的,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地认为所有人都将其视为“独裁专制的邪恶政党”。虽然纳粹党确实是独裁政权,并且犯下了滔天罪行,但当时的德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人们的态度也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说明为什么当时德国人民的看法如此复杂:一、 支.............
  • 回答
    是的,二战时期的铁路在许多国家仍然在使用,而且它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1. 历史背景与铁路的战略重要性: 战争机器的生命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铁路是各国进行战争的生命线。它们负责: 部队调动: 将数百万士兵、坦克、大炮和其他重型军.............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问题,如果把二战时期的传奇战斗机,比如“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或者像“野马”这样的王牌战机,跟现代的武装直升机,比如“阿帕奇”来一场生死对决,那画面感简直太强了!不过,要说谁赢,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各自的“看家本领”和“软肋”。二战时期的战斗.............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党卫军宪兵(SSFeldgendarmerie)和盖世太保(Gestapo)虽然都属于纳粹德国统治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很多方面有着紧密的合作,但它们在性质、职能、组织架构以及具体的历史渊源上,并非同一个系统,而是属于不同的、但相互交织的部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开来看待这两个.............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日本天皇是否有实权的问题,这在历史学界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政治体制、天皇的角色以及各个权力中心之间的互动。从制度上看:天皇是国家元首,但并非绝对权力拥有者从日本的宪法和法律条文来看,天皇在名义上是国家元首,是.............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和英国的综合军力,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两国在战争中的定位、资源投入、战略目标以及面临的对手都有很大差异。简单地说,如果从纯粹的军事硬件规模和陆地征服能力来看,日本在战争初期甚至中期,一度拥有更强的爆发力和侵略性。但从整体的战争潜力、科技研发、工业基础和战略纵深来看,英国则具有.............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大和号作为一艘战列舰的本质以及二战时期海战和陆战的逻辑。简单地说,大和号不炮击中国内陆城市,并非因为它“不想”,而是因为它“不能”且“没有意义”。这背后有诸多现实层面的考量,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大和号的定位。它可是当年日本海军倾尽国力建造的“海上巨兽”,是集.............
  • 回答
    说起瓜岛战役日军的惨状,"饥饿"这两个字绝不是轻描淡写,而是真实到骨髓的折磨。那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没饭吃,是连一点能下咽的东西都找不到,身体被掏空到极致的绝望。最初的部署与乐观的设想1942年8月,日军海军陆战队登陆瓜岛,他们的任务是巩固机场,阻止美军利用这里威胁日军在南太平洋的补给线。起初,日军的后.............
  • 回答
    二战时期,大英帝国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全球性大国,其影响力和实力在很多方面都达到了巅峰。然而,要断言它是否是“最强的国家”,这个问题需要更细致的分析和考量,因为“强”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多个维度,而且世界格局在那个时期也正在经历剧烈的重塑。大英帝国在二战时期的“强”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军事实力和全球.............
  • 回答
    二战时期的日本,首相、军部、天皇这三个角色之间,权力分配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动态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用“谁最大”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到当时的政治体制、社会氛围以及权力运作的具体细节中去。要说谁的权力“最名义上”最大,那无疑是天皇。日本天皇是神道教的神灵在人间的化身,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根据日本.............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天空战场上,单引擎战斗机凭借其灵活性和高机动性成为了主角,但重型双引擎战斗机同样占据着一席之地,它们并非是单纯的“放大版”单引擎战机,而是承载着不同的设计理念,拥有其独特的优势。要理解这些优势,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它们的结构、性能和战场定位。一、 强大的火力输出与制空霸权:这是双引.............
  • 回答
    二战时期,女性的参战模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元和复杂。她们并非仅仅是站在战场前线的战士,而是以各种形式,承担了国家在那个特殊时期对她们的需要,也主动去承担了她们能力所及的一切。首先,我们得明白,二战是一场全方位的总体战。这意味着,国家需要动员一切资源,包括人力,来支撑战争的运转。在男性被大量征召入伍的.............
  • 回答
    二战时期的日本,昭和天皇是否拥有实权,这是一个复杂且常被讨论的问题。简单地说,他的“实权”是有限的,而且随着战争进程和日本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而波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日本的政治体制和天皇的实际角色。天皇的神圣地位与宪法赋予的权力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根据《大日本帝国宪法》(又称《明治宪.............
  • 回答
    二战战列舰主炮口径的决定,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那是一门集技术、战略、经济、甚至是历史惯性于一体的复杂学问。简单地说,这背后牵扯到几个关键因素的博弈:1. 火炮技术与穿甲能力的“军备竞赛”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战列舰的定位就是海上决战的主力舰,它的首要任务就是摧毁敌方的战列舰。而要摧毁一艘战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