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期的战列舰用的都是380,406,460几个重量级的主炮,这些口径是根据什么决定的。?

回答
二战战列舰主炮口径的决定,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那是一门集技术、战略、经济、甚至是历史惯性于一体的复杂学问。简单地说,这背后牵扯到几个关键因素的博弈:

1. 火炮技术与穿甲能力的“军备竞赛”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战列舰的定位就是海上决战的主力舰,它的首要任务就是摧毁敌方的战列舰。而要摧毁一艘战列舰,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炮弹击穿对方的装甲。

穿甲弹的威力与炮弹重量: 炮弹的威力与其装药量和速度有关,而炮弹的重量又直接影响到这些。口径越大,炮弹自然越重。越重的炮弹,在相同初速下动能越大,穿甲能力也越强。想象一下,用一颗小石子扔一块厚厚的木板,和用一块石头扔,效果肯定不一样。
火炮身管的强度和寿命: 要发射又重又快的炮弹,需要强大的后坐力来驱动。这对于火炮的炮管、炮闩和炮塔结构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越大的口径,对材料和制造工艺的要求也越高,同时炮管的寿命也会受到影响(因为每次发射都会对炮管造成磨损)。各国都在努力研发更坚固、更耐用的炮管材料和制造技术,以支持更大口径火炮的出现。
弹道性能: 口径更大的火炮,通常炮弹的重量也更大,这会影响到炮弹的弹道。虽然大威力炮弹穿甲能力强,但如果弹道过于抛物线化,或者风阻太大导致精度下降,也会在远距离交战中吃亏。所以,口径的增大也伴随着对弹道计算和弹药设计的不断优化。
“巨炮崇拜”的心理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更大口径的舰炮也象征着海军的强大和威严。各国海军在互相较量时,都希望在火力上压倒对手,这也会驱使他们追求更大的口径。

2. 舰船设计与吨位限制

火炮大了,自然也需要与之匹配的载体。

舰体结构: 更大的火炮意味着更重的炮塔、更多的弹药、更粗壮的炮管,以及更强的支撑结构。这都会显著增加战列舰的总体重量。因此,战列舰的设计师需要在舰体强度、内部空间和整体结构上进行妥协,才能承载得住这些“巨无霸”。
装甲防护: 为了保护舰上的主炮和成员,炮塔和舰体的装甲也需要相应加强。装甲越厚,重量就越大。所以,炮弹口径的增加,往往会伴随着装甲的升级,形成一个“装甲火力”的互相推动循环。
动力系统: 更大的船体、更重的装备,都需要更强大的动力来驱动。这增加了对锅炉、涡轮机等动力设备的尺寸和燃料消耗的要求,进一步影响了舰船的续航能力和整体性能。
海军条约的约束: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存在着《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等一系列限制海军军备的国际条约。这些条约对战列舰的排水量、舰炮口径都做了明确规定。例如,《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战列舰的排水量不得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约406毫米)。当条约失效或废止后,各国海军就解开了束缚,开始追求更大口径的火炮,例如日本的大和级战列舰装备的460毫米(18.1英寸)主炮。

3. 国家战略与海军发展理念

不同国家在海军发展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战略目标。

“无畏舰革命”的遗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海军都吸取了无畏舰作战的经验。拥有更大口径舰炮的战列舰在远距离炮战中拥有明显优势。这种对“决定性海战”的追求,促使各国在舰炮口径上不断升级。
技术储备与工业能力: 一些国家在发展重型火炮方面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例如,德国在早期就发展了380毫米口径的舰炮,并且在技术上不断精进;日本则凭借其强大的重工体系,成功研发出了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主炮——460毫米舰炮。
对未来战争的设想: 各国海军对未来海战的模式有着不同的设想。一些国家可能更倾向于大规模的舰队决战,认为火力密度和穿甲能力是关键;另一些国家可能更注重航空母舰的作用,并将战列舰定位为航空母舰的屏障和辅助火力。这些不同的战略理念也会影响到对主炮口径的选择。

具体到二战时期常用的几个口径:

380毫米(约15英寸): 这是一个相当普遍且成熟的口径,例如德国的俾斯麦级战列舰就装备了380毫米炮。它在穿甲能力、弹道性能和火炮寿命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并且在当时的制造技术下相对容易实现。
406毫米(约16英寸): 这是二战时期最主流的战列舰主炮口径,例如美国的爱荷华级、南达科他级,英国的乔治五世级,以及苏联的苏维埃联盟级(未完工)等都采用了这个口径。406毫米炮在威力、穿甲能力和弹道性能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足以应对当时绝大多数敌方战列舰的装甲防护。
460毫米(约18.1英寸): 这是日本大和级战列舰的标志性装备。日本海军在设计大和级时,曾期望在与美国海军的决战中拥有压倒性的火力优势。460毫米炮的威力是惊人的,其穿甲能力远超其他国家的主炮,但其巨大的尺寸、重量以及对舰体结构和射击精度的挑战也同样突出。这也反映了日本海军在特定时期的一种“孤注一掷”的技术路线。

总结一下, 二战战列舰主炮口径的选择,是一个在技术可行性、经济成本、战略需求和国际条约等多种因素综合考量下的结果。每一次口径的增加,都是一次技术革新和工业实力的体现,也是海军力量博弈的缩影。从380毫米到406毫米再到460毫米,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对海上决战能力不断追求极致的表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英国人当年挖的坑……

这坑怒大无比——就是英寸算口径……

比如7.62毫米口径——.30英寸(比如北约的.30NATO,华约的M43都有)

比如12.7毫米口径——.50英寸(比如百年M2传家宝)

比如76.2毫米口径炮——3英寸炮(比如现在小排水量战舰主炮)

比如127毫米口径炮——5英寸炮(比如现在战舰火炮比较多的)

比如152.4毫米——6寸(二战的)

比如203毫米——8寸……

等等……

吃我Mk7的16吋超重弹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战列舰主炮口径的决定,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那是一门集技术、战略、经济、甚至是历史惯性于一体的复杂学问。简单地说,这背后牵扯到几个关键因素的博弈:1. 火炮技术与穿甲能力的“军备竞赛”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战列舰的定位就是海上决战的主力舰,它的首要任务就是摧毁敌方的战列舰。而要摧毁一艘战列.............
  • 回答
    想要用现代材料复刻一艘能够匹敌二战战列舰的火炮巡洋舰,这绝对是个有趣又充满挑战的设想。我们得跳出历史的框架,看看如果把那个时代的战列舰指标放到现代技术和材料上,会是什么样子,以及现代巡洋舰在“火炮”这条路上能走到什么地步。首先,我们得明确“匹敌二战战列舰”意味着什么。二战战列舰之所以强大,主要体现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二战时期战列舰与航空母舰的设计理念、作战方式以及所处的战场环境都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如果单就“防空能力极佳”这一点来设想,让一艘战列舰去“单挑”航母,这更像是一种假设性的情景推演,而不是实际作战的可行方案。我们先来仔细审视一下,所谓的“防空能力极佳”的战列舰,.............
  • 回答
    一艘装备了现代防空炮的战列舰能否抵御住二战时期机群的攻击?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考验人的想象力。咱们不妨细细道来,把这事儿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确一点,现代防空炮和二战时期战列舰上的防空武器,那简直是天壤之别。咱们现在说的“现代防空炮”,那指的是诸如“密集阵”(CIWS)、“海拉姆”(RAM)之类的近.............
  • 回答
    当然,我可以为您详细解答。从技术层面来看,现代舰船的反导系统,即使是基础级别的,也足以轻松应对二战时期战列舰的舰炮攻击。而且,如果我们将现代舰船的反导系统想象成是针对“导弹”这个级别的威胁而设计的,那么它在防御战列舰舰炮时,实际上是“过度配置”了。让我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现代反导系统能够做到这一点,.............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二战时期的中国能建造出战列舰,那无疑将是中国海军史上一页浓墨重彩的篇章。要推测其风格,我们需要从当时的中国国情、技术能力、国际援助以及目标定位等多个维度来考量。一、 现实的制约与可能性:首先要明确,二战前后的中国,即使拥有再强的意志,其工业基础、技术人才储备以及关键原材.............
  • 回答
    在二战时期超无畏舰与冷战后导弹驱逐舰进行纯粹的炮战,战列舰拥有胜算,但绝非板上钉钉。这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博弈,需要从双方的攻防能力、战术运用以及一些关键性的“变量”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场“如果”的设定:双方都进入了对方主炮的有效射程。这就剔除了导弹驱逐舰可以远远地用导弹“点名”战列舰的场景,.............
  • 回答
    现代双发飞机能否在机动性上媲美二战单发战机?想象一下,一道划破长空的银色闪电,一个灵巧的转弯,就将后方的追击者甩得无影无踪。这是我们在无数电影和历史记载中对二战王牌飞行员的经典印象——那些单发螺旋桨战斗机,以其惊人的敏捷和精准的机动,在空中画出死亡的芭蕾。那么,借助于现代科技,一架设计精良的双发飞机.............
  • 回答
    二战后的空战格局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斗机的主武器从机炮演进为导弹,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技术和战术原因。而坦克作为陆战的王者,尽管面临着导弹和反坦克武器的巨大挑战,却依然将大炮作为核心武器,这同样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要理解这两者的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所处的环境、目标以及武器系统的演变。战斗.............
  • 回答
    说起一战、二战的战列舰,绕不开一个关键参数:GM值。这个看似简单的值,却直接关系到战列舰的稳性,也就是它能不能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安然无恙,能不能承受住炮火的震荡,能不能在挨了鱼雷或者炸弹后不至于轻易倾覆。这绝对不是什么冰冷的AI参数,而是凝聚了无数工程师心血和战场经验的结晶。GM值,全称是稳心高(M.............
  • 回答
    一战与二战战列舰的比较,就像是 तुलना कर रहे हैं,一个经验老道的战士和一位身经百战,但又接受了全新训练的战士。它们都披着厚重的装甲,肩扛着足以摧毁一切的巨炮,但设计理念、技术水平和战略定位上,却已是天壤之别。首先,外观和吨位上的差异,最直观。一战的战列舰,比如英军的“伊丽莎白女王”级.............
  • 回答
    设想一下,我们拥有一项跨越时空的奇妙能力——将一艘现代化的战列舰送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硝烟之中。这艘战列舰,凝聚了我们如今最尖端的技术,它将成为一颗投入那个古老战场的最耀眼的流星,足以搅乱整个战局的走向。首先,让我们来构思一下这艘“穿越者”战列舰本身。它绝不会是任何一个二战时期国家所能想象出来的样.............
  • 回答
    关于052D型驱逐舰航速不如某些二战战列舰的疑问,这其实涉及到船舶设计理念、技术发展以及海洋环境的根本性差异。简单地说,现代海军舰艇的设计目标和侧重点与二战时期有着天壤之别,航速只是其中一个考量因素,而且并非越高越好。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1. 核心设计理念的差异:为何现代舰艇不追求极致航速? 二.............
  • 回答
    钢铁巨兽的落幕:如何评价二战中的战列舰?提起二战,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巨舰对轰的画面,战列舰,这些庞大的海上堡垒,无疑是那个时代海军力量的象征。它们承载着国家的骄傲和军事力量的展示,在漫长的战争岁月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二战中的战列舰呢?辉煌的遗产:海上霸权的终极体现在二战爆发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让我带你一起穿越时空,看看现代巡洋舰的光杆司令——只剩下舰炮,能否撼动二战时期的庞然大物——战列舰的威严。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对比分析:1. 火炮性能的代差:谁的拳头更硬? 现代巡洋舰的舰炮: 现代巡洋舰上装载的舰炮,即便我们假设是装备.............
  •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海军的战列舰在许多方面确实面临着不少挑战,如果说“毛病多”可能有点绝对,但说她们在设计、建造和实战中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是结构性问题,这是有道理的。这背后原因很复杂,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1. 设计理念的滞后与妥协: “维内托”式的困境: 英国战列舰的设计很大程度上继.............
  • 回答
    二战大西洋海战中,要论战略意义,航母无疑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虽然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我更愿意将它们视为高速战列舰,因为很多所谓的战列巡洋舰在设计理念上已经向战列舰靠拢,并且很多在二战中承担了类似战列舰的角色,而纯粹的战列巡洋舰如胡德号在实战中其定位也有些模糊)在早期确实是海上力量的核心,但随着战争的.............
  • 回答
    二战爆发初期,英国和法国海军对于德国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的评估,可谓是在一种混合着轻视、担忧和试图将其“框定”进现有认知模式的复杂心态中进行的。这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技术分析,而是深受战略态势、过往经验以及情报不确定性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初露峥嵘:来自波罗的海的威胁信号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Scharnh.............
  • 回答
    如果中国在二战期间拥有十艘以上的战列舰,这绝对是改变世界格局的一股强大力量。这些海上巨兽的命名,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承载着民族的期望、历史的记忆以及未来的愿景。考虑到中国当时的国情、历史文化以及国际环境,这些战列舰的命名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力求既有气势,又有深意,同时又能体现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自.............
  • 回答
    关于二战意大利海军对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的作战运用,我可以说这就像是一曲充满雄心壮志却又因种种限制而留下遗憾的序章。意大利人对这级代表其海军最高荣耀的战列舰寄予厚望,然而最终的运用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未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威力。首先,我们得承认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的 设计理念是相当超前和激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