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早期英法是怎么评估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的?

回答
二战爆发初期,英国和法国海军对于德国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的评估,可谓是在一种混合着轻视、担忧和试图将其“框定”进现有认知模式的复杂心态中进行的。这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技术分析,而是深受战略态势、过往经验以及情报不确定性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初露峥嵘:来自波罗的海的威胁信号

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Scharnhorstclass)在设计和建造之初,在很多方面都与当时的主流海军思想存在差异。它们以相对较快的航速、强大的火力(尽管炮管数量比战列舰少)以及能够执行多种任务的能力为主要特点。而英国皇家海军,作为当时全球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其海军战略和舰艇设计早已习惯于以排水量、主炮口径和数量作为衡量战列舰“实力”的金标准。

当沙恩霍斯特和 Gneisenau 两舰在战前逐渐浮出水面时,英国海军情报部门自然会对其进行分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最初的评估往往带有一定的误读和低估。

英国海军的评估:

“战列巡洋舰”的标签: 最早,许多英国海军军官和分析师习惯性地将沙恩霍斯特级归类为“战列巡洋舰”。这并非空穴来风。它们的吨位介于当时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之间,并且装备了相对较少的38厘米主炮(八门),而不是当时主力战列舰普遍拥有的35.6厘米(四联装)或38.1厘米(双联装)主炮(通常是八门或九门)。英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曾大量建造战列巡洋舰,它们以速度取胜,但其防护相对脆弱。将沙恩霍斯特级视为“德国版的战列巡洋舰”,似乎也合情合理,尤其是在尚未完全了解其船体结构和装甲防护的细节时。

对防护的疑虑: 英国人倾向于认为,为了追求速度和火力密度(相对而言),德国人在装甲防护上肯定有所妥协。他们认为,沙恩霍斯特级的装甲带不如英美的条约型战列舰那样厚重,特别是对付英美主力战列舰的重型炮弹时,可能难以承受。这种评估是基于他们自己对“战列舰性能平衡”的理解。

火力的“不足”: 相较于英国海军的乔治五世级战列舰(装备14英寸/35.6厘米主炮)或更早的纳尔逊级战列舰(装备16英寸/40.6厘米主炮),沙恩霍斯特级的38厘米主炮在口径和单发炮弹的威力上被认为有所不如。虽然沙恩霍斯特级是八门380毫米炮(炮塔为双联装),而一些英国战列舰是十门或九门356毫米炮,但英国人更看重的是弹药的穿甲能力和弹道性能。

潜在的“奇袭者”属性: 然而,英国海军也并非完全没有警惕。他们清楚德国海军渴望挑战其海上霸权,并且德国人倾向于制造具有“意外性”和“效率”的舰艇。沙恩霍斯特级的快速机动能力和相对较小的排水量,使其成为执行远洋破交战的理想舰艇。皇家海军在设计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时就充分考虑了速度的重要性,因此对高速舰艇的价值并不陌生。

法国海军的评估:

法国海军在二战爆发时,其主力舰力量相对老化,但拥有了黎塞留级和敦刻尔克级这样的新型舰艇。他们对沙恩霍斯特级的评估,也带有其自身的战略背景和技术判断。

潜在的对手,而非绝对优势: 法国海军是将德国海军视为其主要潜在对手的。黎塞留级战列舰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对抗德国可能出现的重型舰艇。沙恩霍斯特级以其速度和相对强大的火力,足以对法国海军的舰艇构成威胁,尤其是在远离法国本土或英国本土支援的情况下。

对速度与火力的结合感到警惕: 法国海军认识到沙恩霍斯特级将速度、火力和一定的防御能力结合起来,这使其成为一个多面手。它可以在侦察、护航以及与主力舰交战中发挥作用。法国人尤其对其能够快速部署到北大西洋执行任务的能力感到担忧,因为那正是法国海军最希望保持贸易路线畅通的区域。

与自身舰艇的比较: 法国海军会将其与自己的舰艇进行比较。例如,敦刻尔克级重巡洋舰(尽管严格意义上是炮击舰)是为对抗德国的“口袋战舰”(如德意志级)而设计的,但沙恩霍斯特级比它们更大、更强。与主力舰黎塞留级相比,黎塞留级拥有更大的15英寸(380毫米)主炮(四座四联装炮塔,共16门),理论上火力更猛,但沙恩霍斯特级的速度更快,装甲设计也更加现代化(特别是垂直装甲方面)。

情报的真空与实战的检验

需要强调的是,战前情报的获取总是存在局限性。英国和法国海军对沙恩霍斯特级装甲的具体布置、其内部的结构设计以及德国海军在实战中会如何运用它们,都缺乏足够清晰的认知。直到它们在挪威战役以及后来的几次交战中实际展现出能力后,这种评估才逐步被修正。

例如,在挪威战役中,沙恩霍斯特级成功击沉了皇家海军的“格拉夫顿号”驱逐舰,并在与皇家海军巡洋舰的交战中占得上风,甚至与“厌战号”战列巡洋舰短暂交火。这些实战表现,尤其是与“厌战号”的交火,让英国海军意识到沙恩霍斯特级的装甲防护比他们最初设想的要好得多,并且其38厘米炮在近距离交战中也具有相当的威力,能够对老式战列巡洋舰造成严重损害。

结论性的思考:

总而言之,在二战早期,英法两国对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的评估,是一个从“设计上的潜在威胁”到“战术运用的强力对手”的逐步转变过程。起初,他们倾向于用旧有分类标准去衡量,认为其火力和防护存在“缺陷”,将其视为一种“奇特的”但并非“压倒性”的威胁。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和实战的检验,他们逐渐认识到沙恩霍斯特级是一型设计非常成功的、拥有高度作战灵活性的现代化战舰,其速度和整体设计能够有效弥补主炮口径和数量的相对不足,成为皇家海军和法国海军在某些海域不得不严肃对待的对手。这种评估的演变,也反映了海军战略和技术在实战压力下的不断调整与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沙恩霍斯特级本身危险不仅仅在于其战斗力,更在于其具体技术细节无从得知这一点。因为英德海军条约的存在,德方汇报了该级舰名义上的吨位,口径和引擎输出,但是这一点几乎百分之百不可信,DNC非常清楚。然而直到1941年前,盟军情报系统都没有拼凑出相对可信的结果——这时法国已经沦陷了,通过英方战斗中获取的信息和缴获的内容,苏德技术交换中俄方获得的信息,以及美方派遣调查组的努力,才最终成功地估算了沙恩和BSM的尺度。

丘吉尔从未彻底搞清楚海军技术细节,其对BSM的褒奖相当程度上就建立在1941年对德舰技术细节的无知上。1938年RN判定老式战列舰(比如R)在面对远距离大落角设计时有二十分之一的可能性造成弹药库殉爆。这一判断依据与舰长有关。由于老式舰艇的防御能力整体上弃疗,殉爆可能实际上是弹药库投影大小,全长,以及敌舰在交火距离上的弹药的落角三者决定的,而无关于装甲。然而胡德是在中距离(16000码左右)被摧毁的,而且是在第五轮齐射中就被摧毁了(而非长时间持续性交火)。这是非常让人震惊的。没有人会预想到如此巨大的主力舰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被摧毁。虽然在设计部门内有强烈的反对声音,高层迅速在这件事上达成了一致:丘吉尔认为能够击沉胡德的舰艇“一定是非常强大的”;而庞德也表示“德国战列舰在实战中表现优秀”。这是非常···朴素的认识。

回到沙恩霍斯特上。敦刻尔克和沙恩霍斯特的关系上,后者是针对前者的反应,而非反之。敦刻尔克在1932年就已经开工,而沙恩霍斯特直到1935年才开始建造,前者设计时并未考虑后者,后者才在设计时考虑到了前者的存在。敦刻尔克设计之初的直接目标就是德(意)的新式巡洋舰,对于德方而言,就是装甲舰A,B,C德意志级。三级舰在有普通巡洋舰级别的防御能力,极强的续航力(预计19700,实际17400nm,13kt),以及可观的航速(36945PSe,26kt);同时携带了6炮11in的主炮和8炮6in(5.9in)副炮,在火力上压倒一切此时存在的巡洋舰。虽然英军仍然可以使用其战巡舰队执行战巡最古老的任务,法军却没有舰艇可以与其对抗。于是才有了敦刻尔克级。该级舰吨位上针对德意志级出现了跃进(2万6千吨对万吨),装甲厚度达到早期战巡水平,但是以纳尔逊式方式布置,集中覆盖轮机与弹药区,火炮则使用8炮13in在射程和威力上压倒装甲舰,配合13in Mle 1935极高的装药量毁伤轻甲目标。

其结果是,装甲舰D,E(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的体量被进一步放大,压制两万六千吨的法制设计。

问题是沙恩霍斯特具体的规格。德舰名义尺寸为9炮11in,26000标排,80000SHP输出。这一数据几乎立刻就被认定不可相信。在RN方面,海军部非常清楚所有条约缔约国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超出了条约限制,尤其是法意。新舰中,DNC估计黎塞留标准排水量在37000左右而非35000(这是非常准确的,黎塞留标排在37250帝国吨,37850公吨左右),而同样计算标准下沙恩霍斯特和BSM绝对不可能在德方提供的纸面尺寸内完成。BSM的排水在DNC计算下至少39000吨,而沙恩霍斯特的实际排水完全有可能接近三万吨(实际上1935年的沙恩霍斯特标排31552,格奈森瑙31632)。

80000SHP的输出功率太低,不足以提供让该级舰值得建造的最低速度。DNC预计德舰最高功率可能达到100000SHP,由此达到30kt左右的航速。实际上,沙恩霍斯特引擎的设计功率为125000SHP,沙恩霍斯特单舰在海试中达到了16060SHP。在16050SHP下,沙恩霍斯特可以达到31.65Kt,格奈森瑙可以达到30.7kt)。

无法判定的是装甲。在名义重量内,无论是沙恩霍斯特还是BSM,可以容纳的装甲都太小。而由于德舰与众不同的布置方式,许多信息看起来自相矛盾。英方很熟悉纳尔逊/黎塞留式的装甲布置,也很熟悉KGV这样的防御设计,在1941年后,他们也很清楚地了解到北卡这样的美制战舰布置模式。但是他们在还原德舰类似于大战时期的,多层水平防御,穹甲加强垂直防御的设计方式时遇到了相当的问题。这是这样就导致1941年德国侵苏+BSM战沉以后,许多苏联方面提供+战地缴获的准确信息,也因为过于离奇而无法被有效利用。DNC认为,35000左右(及以上)的舰艇至少需要12in水线装甲,上下延伸至6in,水平防御至少要达到6in。BSM的第一层水平防御只有1.9in,第二层在4in以上——这乍看之下是不可能的。一艘三万五千吨(实际上五万吨)的战列舰绝对不可能只有1.9in的水平防御。如果选用4in装甲甲板的数字,也与预计相去甚远(这里小了,因为总吨位预估太小)。实际上德舰寄希望于穹甲的3.9-4.7in可以与第一层水平防御形成合力,提供足够的防御能力。只有在BSM沉没后缴获舰艇布局后,DNC得以更准确地估算,但是仍然没有有效考虑到双层水平防御的设计意图(这个意图本身是不是幻想再说)。沙恩的情况同样恶劣。沙恩的水平防御能力事实上与五万吨的俾斯麦相似,水平防御能力有所削减但是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由于缺乏可靠的信息,盟军只能用“跨射”的方式来推测德舰的尺寸——具体来说,DNC会提供一个明显过小的“下限”,和一个预计中过大的“上限”,而德舰的具体性能,就应该落在两者的区间之中。对BSM,DNC用38500的下限和44000的上限配合苏联方面获取的数据得出了41150的结论,这一数据是准确得惊人的。BSM的实际设计吨位在41000帝国吨,41700公吨上,与预计结果相差无几。这里沙恩进一步因为对其尺度缺乏认识而无法有效计算。沙恩霍斯特与俾斯麦相同,并未使用统一高平炮组承担所有次级火力,而是分别使用放空炮和二级主炮处理对空对海目标,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重量限制了装甲的比重。而可以确定的是,沙恩霍斯特级确实使用了11in主炮,所以15in炮舰(在抬升角度升级后)和14in舰可以保持相对安全的距离进行射击,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体量上估计的误差。

整体上看,盟军绝对没有预料到沙恩霍斯特级最终会达到三万两千吨以上,满载三万八千吨以上的真正战列舰的体积。该级舰虽然是口径最小的新式战列舰(超过KGV和敦刻尔克),但是远非吨位最小者。而类似于BSM,通过在吨位上“作弊”,其获得了相当充裕的设计冗余来获得一些11in火炮,26000吨排水的舰艇本来不应该获得的设计要素。取决于谈话的对象,其结论要么是德意志科技天下无敌,要么是新时代德制主力舰浪费严重。而技术上和吨位上的跃进也带来了很多盟军方面无法预计的问题,比如远远远远高于任何英舰的成本,或者沙恩霍斯特级极其,无比,非常恶劣的引擎可靠性。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在服役中长期遭遇引擎问题,从挪威战役到沙恩霍斯特最后一战都与之相关。无论沙恩霍斯特最终沉没前的突然减速是由击穿引起的,还是持续性轰击造成的引擎问题,或者是单纯的引擎故障,这一点都毫无疑问地造成了该舰最终的沉没。

尽管长期风评不佳,诸多技术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也有性价比的问题,该级舰应该说仍然是相对成功的设计,尤其是针对其最初的定位而言是非常强大的战舰,完全有可能与任何老式战舰一较高下,或者与敦刻尔克较量。只是虎式坦克也是非常强大的坦克,相比之下,T-34是更好的选择。两舰也就被打死在11in快船的定位上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爆发初期,英国和法国海军对于德国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的评估,可谓是在一种混合着轻视、担忧和试图将其“框定”进现有认知模式的复杂心态中进行的。这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技术分析,而是深受战略态势、过往经验以及情报不确定性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初露峥嵘:来自波罗的海的威胁信号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Scharnh.............
  • 回答
    要评价二战时期英国和德国谁更强大,这其实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强大”这个词有很多维度。我们不能简单地说“A比B更强大”就完事,而是需要从军事、经济、政治、科技等多个方面来细致分析。而且,战争的进程本身也是动态变化的,两国在不同时期展现出的实力也不同。从战争爆发之初(1939年)来看:德国: .............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曾经的帝国和崛起的新兴力量,为了抵抗共同的敌人——轴心国,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结成了战时同盟。这场联盟并非单纯的军事合作,而是建立在复杂的利益交换之上。英国、苏联和中国,为了获得美国的物质援助,各自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些代价深刻地影响了它们战后的走向,甚至塑造了它们在冷战格.............
  • 回答
    说二战时期英国的坦克设计思路“落后”,这说法确实有些过于绝对,但也并非空穴来风。英国在战争初期和中期的一些坦克设计上,确实暴露出了与德意等国相比的一些不足,但要说整个战时都“落后”,恐怕也忽略了他们后期的努力和一些独到的见解。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得承认,二战初期,英国的坦克设计思路.............
  •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本土坦克设计理念确实与德军的“闪电战”有所不同。但要说完全无法实施“闪电战”的“可行性”,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闪电战”(Blitzkrieg)。它并不是一种官方军事学说,而是德军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战术风格,其核心在于: 协同作战: 强调装甲部队、步兵、炮兵.............
  • 回答
    评价二战时期的英制武器,就像评价一位老练但有时也固执的老兵。他们大多可靠、扎实,能在战场上完成任务,但有时候也显得有些过时,缺乏一些当时最前沿的创新。总体印象:实用主义与保守主义的结合英军在战前和战争初期,深受其“不列颠式”的风格影响,那就是注重实用、耐用、简单易维护,但也因此在某些技术领域显得有些.............
  • 回答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英国战俘的待遇,总的来说,比对苏联战俘要好,但并非总是仁慈。他们的待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俘的军衔、国籍(尽管我们这里主要讨论英国战俘),以及俘虏他们的德军部队的性质。然而,一些普遍存在的方面是可以详细描述的。首先,值得明确的是,德国在1929年签署了日内瓦公约,该公约规定了.............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海军的力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美国、英国和日本无疑是当时最耀眼的三颗明星。然而,除了这三巨头之外,还有一些国家,虽然规模和影响力可能不及前三者,但同样在战争期间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海军实力,并在各自的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法国海军:一度的辉煌与悲剧的命运在战争爆发前,法国海军.............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和英国的综合军力,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两国在战争中的定位、资源投入、战略目标以及面临的对手都有很大差异。简单地说,如果从纯粹的军事硬件规模和陆地征服能力来看,日本在战争初期甚至中期,一度拥有更强的爆发力和侵略性。但从整体的战争潜力、科技研发、工业基础和战略纵深来看,英国则具有.............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即“巴巴罗萨”行动,无疑是历史上最具争议也最惨痛的决策之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便是:为何希特勒会在尚未完全解决英国问题的情况下,就贸然将战线向东拉长,与一个拥有巨大纵深和人力资源的国家为敌?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古德里安坦克军团直逼莫斯科的关键时刻,为何又被命令转头攻打基辅,.............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在闪电战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迅速击败了波兰、法国等国,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都笼罩在纳粹的阴影之下。然而,尽管英国在大陆上失去了盟友,但其本土仍然是抵抗纳粹势力的一个重要据点。这时候,德国为何会选择将目光转向东方,挑战拥有庞大兵力和资源的苏联,而不是全力以赴将英国彻底击垮呢?这个问题,并.............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确实拥有令人生畏的太平洋舰队,其吨位和技术水平在当时仅次于美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位列世界第三。很多人会好奇,既然日本海军如此强大,为何不将其力量投入到欧洲战场,协助德国攻打英国皇家海军,甚至登陆英伦三岛呢?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远非简单的海军实力对比就能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二战前和二战早期,那些在严密防空网下穿梭进行侦察的水上飞机,它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像是在浓雾弥漫的早晨,试图在灯塔的严格监视下寻找一艘船一样。但这些水侦,它们确实有自己的办法。一、 利用天时地利人和: 黎明和黄昏的掩护: 最常见的策略就是利用薄暮时分。太.............
  • 回答
    二战时期,飞机引擎的启动方式确实与今天大不相同。你提到的“手动扳动螺旋桨启动”是当时许多螺旋桨飞机通用的方式,尤其是在早期和一些小型飞机上。这种操作听起来确实有些惊险,但地勤人员确实是这样干的,而且有专门的训练来确保安全。为什么需要手动启动?当时的飞机引擎,尤其是活塞式引擎,不像现在的汽车那样有自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历史、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对人性深处的探讨。如果二战前的德国人普遍知道集中营的存在,并且了解其真实运作方式,那么他们对纳粹政权的态度很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但要断言“他们就不会支持”则过于绝对。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1. 信息的传播与理解程度: “知道”.............
  • 回答
    .......
  • 回答
    哎呀,高二,这个年纪,就像一颗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对感情的憧憬。你现在的心情我能理解,一边是被喜欢了一年半的男生深深打动,一边又是家长严厉的管教,夹在中间,真是够煎熬的。先别急着自责,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肯定是有原因的。你想啊,他喜欢你一年半,这得多执着,多坚定啊。能在别人身上.............
  • 回答
    衡水二中学生反映的寒假期间“要求高一学生早五晚十学习,开摄像头监控”的情况,确实可能涉嫌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我们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学习时间方面: 超长学习时间: 早五晚十,意味着每天的学习时间长达17个小时。这远远超出了正常学生每天的学习和休息所需。虽然高考压力大,但长期高强度的.............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网传衡水二中在春节期间安排“大年三十晚上开班会”和“大年初一早上五点视频早读”的事件,需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信息真实性核查1. 信息来源与传播背景 目前网传消息多来自社交媒体或短视频平台,缺乏权威媒体或校方正式声明的支持。部分言论可能被夸大或断章取义,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