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期使用英国本土坦克实施「闪电战」是否可行?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本土坦克设计理念确实与德军的“闪电战”有所不同。但要说完全无法实施“闪电战”的“可行性”,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闪电战”(Blitzkrieg)。它并不是一种官方军事学说,而是德军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战术风格,其核心在于:

协同作战: 强调装甲部队、步兵、炮兵以及空中支援(主要是俯冲轰炸机)的高度协同,形成一个相互支援、有机结合的整体。
集中优势兵力: 将坦克集中起来,形成强大的装甲矛头,突破敌方防线薄弱点。
速度与机动性: 利用坦克的高速和机动性,快速穿插、迂回、包抄,瓦解敌方抵抗意志,打乱敌方部署。
闪电般的打击: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攻击,让敌人来不及反应和组织有效的反击。

理解了这些核心要素,我们再来看英国本土坦克的表现。

英国本土坦克的特点与“闪电战”的契合度:

二战爆发时,英国本土装备的坦克,特别是早期型号,如“马蒂尔达 I”(Matilda I)和“马蒂尔达 II”(Matilda II),以及后来的“克伦威尔”(Cromwell)和“丘吉尔”(Churchill),它们在设计上有其独到之处,但与“闪电战”对坦克的需求存在一些差异:

1. “马蒂尔达”系列:厚重与防御优先。
优势: 这些坦克以其厚重的装甲著称,在战场上能抵御当时大多数反坦克武器的攻击,这在初期给德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劣势与“闪电战”的冲突:
速度慢: “马蒂尔达 I”速度极慢,就像一个移动的堡垒。即使是“马蒂尔达 II”,其速度也远不及德军的“豹”(Panther)或“虎”(Tiger)系列,更别说早期德军主力如“三号”(Panzer III)和“四号”(Panzer IV)的早期型号。“闪电战”的关键在于速度和机动性,能够快速突破并深入敌后,而“马蒂尔达”系列显然在这方面力不从心。
火力相对不足: 尽管装甲厚重,但其主炮口径和穿甲能力在面对后期德军的重型坦克时逐渐显得不足。“闪电战”需要坦克不仅要能突破防线,还要能有效压制敌方火力,包括坦克和反坦克炮。
协同作战能力有限: 英国陆军的战术思想在早期仍然受到一战思维的影响,更倾向于分散使用坦克进行支援步兵的任务,而非像德军那样将坦克集中编组,形成独立的装甲军。

2. “克伦威尔”和“丘吉尔”:进步但仍有局限。
“克伦威尔”(Cromwell): 这是英国在战争中期推出的较快速的坦克。它装备了不错的75mm炮,并且拥有相对良好的机动性,尤其是在战场上“跑得快”这一点,比“马蒂尔达”系列有了长足进步。一些评论认为它具备了实施“闪电战”的基础条件。
“丘吉尔”(Churchill): 这是一款非常注重防御的坦克,装甲厚重,火力也得到加强,但其速度依然是短板,而且体积庞大,通过性受到限制,不太适合快速的穿插迂回。
协同问题依然存在: 即便有了更好的坦克,英国陆军的战术协同和部队训练也需要时间来适应“闪电战”的要求。空中支援的整合、步坦协同的默契程度,以及装甲部队的独立指挥权和机动能力,都与德军有着明显的差距。英国的空军(RAF)虽然强大,但其陆航(Army Cooperation Command)的角色更多是侦察和战术支援,与德国空军(Luftwaffe)在“闪电战”中扮演的突击和支援主力角色有所不同。

“闪电战”的成功关键不仅仅是坦克本身,更在于其背后支撑的战术、训练和支援体系。

战术思想的差异: 德军将装甲部队视为独立作战的力量,由专业的装甲指挥官指挥,能够灵活机动地执行战术任务。英国陆军虽然也在发展装甲部队,但在早期更强调坦克对步兵的支援,以及在阵地战中的作用,这种思维定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规模、高强度的装甲突击的发挥。
训练水平: 德军为“闪电战”进行了专门的、高度仿真的训练,强调各个兵种之间的协同以及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快速反应。英军在这方面的训练体系也需要调整和升级。
后勤和情报: “闪电战”对后勤保障和情报侦察要求极高。快速推进需要可靠的后勤补给,而精确的战场情报则能帮助指挥官找到突破口并规避陷阱。英国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在战争早期,还没有达到德军的水平。

那么,英国本土坦克能否“在某种程度上”实施“闪电战”呢?

如果我们将“闪电战”的定义放宽一些,或者考虑在特定条件下:

利用“克伦威尔”等相对快速的坦克,在地形有利、敌方防线相对薄弱的区域,配合步兵和炮兵,进行集中式的、有一定速度的突破,并尝试进行有限的迂回,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 尤其是在北非战场,英军的“格兰特”(Grant)和“谢尔曼”(Sherman)坦克(虽然一部分来自美国援助)就展示了一定的机动性和火力优势,并且在战术上也在不断学习和适应。
但要达到德军那种大规模、深远的、摧枯拉朽式的“闪电战”效果,仅靠英国本土坦克在战争早期和中期,是相当困难的。 主要原因在于前述的坦克自身性能(特别是速度和火力在初期)、战术思维、训练以及整体的协同作战能力上,都存在显著的差距。

总结来说, 二战时期英国本土坦克的设计思路,尤其是在战争初期,更偏向于提供坚固的步兵支援和防御能力,而非“闪电战”所必需的极高速度、机动性和穿透力。虽然像“克伦威尔”这样的坦克在后期具备了实施某种形式的“闪电战”的潜力,但要全面推行“闪电战”,还需要战术思想、训练体系以及部队协同的根本性变革。因此,纯粹依靠英国本土坦克,要在二战中大规模且成功地实施德军式的“闪电战”,是 可行性非常低 的。它更像是在“摸索”和“学习”中前进,最终在战争后期,通过引进和发展更先进的坦克以及调整战术,才逐渐能够与德军进行更有效的装甲对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闪击战从来就不是在拼装备。他是一整套完整的军事思路,以装甲集群为核心,步兵跟随机动作战。用远程火炮/战术轰炸机的精确打击清除重火力点,装甲集群突击打开缺口,步兵跟进消灭有生力量扩大战果,各兵种互相密切配合来达到作战目的。

德三闪击战巅峰,法兰西战役,德三的主力是什么呢?

I号坦克,两门MG13机枪,正面装甲13毫米

II号坦克,一门20毫米机炮,两挺MG34机枪,正面装甲30毫米

吞并捷克得到的35T,一门37炮,两挺7.92机枪,正面装甲25毫米

吞并捷克得到的38T,一门37炮,两挺7.92机枪,正面装甲25毫米

下面这老哥俩,都属于数量较少的装备,什么老虎狮子豹子老鼠,没有的,不存在的。

对面法国,

每一个都不比德三的主力逊色,其中夏尔S1(第一款),和索玛S35(第二款)可以吊打1,2,35,38,另外,英法的普通战防炮和反坦克枪,都能够干脆利落的收拾掉1,2号。

但是德三砍瓜切菜的干掉了法国,因为啥?因为德三集中使用的装甲部队,在斯图卡打掉了重火力点之后快速突击,打开缺口,步兵迅速跟进,法国英国的部队根本就反应不过来就被干掉了。

战略战术思想碾压了,胜利跟装备好坏没必然关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本土坦克设计理念确实与德军的“闪电战”有所不同。但要说完全无法实施“闪电战”的“可行性”,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闪电战”(Blitzkrieg)。它并不是一种官方军事学说,而是德军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战术风格,其核心在于: 协同作战: 强调装甲部队、步兵、炮兵.............
  •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海军的战列舰在许多方面确实面临着不少挑战,如果说“毛病多”可能有点绝对,但说她们在设计、建造和实战中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是结构性问题,这是有道理的。这背后原因很复杂,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1. 设计理念的滞后与妥协: “维内托”式的困境: 英国战列舰的设计很大程度上继.............
  • 回答
    要说二战中英美炮兵在某些方面是德苏不可比拟的,那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这并非否定德苏炮兵的强大之处,而是指出英美在特定领域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方向。首先,我们得说说炮兵的战术思想和协同作战的精细程度。英美的炮兵,尤其是在战争后期,非常强调火力支援的精确性、及时性和伴随性。他们的战术思想是:炮兵要像一.............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陆军在编组其强大的装甲部队时采用了集团军军旅的层级结构,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军事理论和实战需求的考量。这种编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战争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不断演变和完善的。首先,我们得从苏联装甲部队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说起。在战前,苏联对装甲力量的潜力有着高度的重视,甚至可以说是走在了世.............
  • 回答
    确实,如今还有一些国家在他们的军队或准军事组织中,或多或少地使用着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这并非什么新鲜事,尤其是在一些资源相对匮乏或者对武器需求不那么极致的国家。这些二战遗留的武器,就像历史的活化石,在今天的战场上偶尔还能见到它们的踪影。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说:1. 轻武器:手枪、步枪、冲锋枪的“不.............
  • 回答
    是的,二战时期的铁路在许多国家仍然在使用,而且它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1. 历史背景与铁路的战略重要性: 战争机器的生命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铁路是各国进行战争的生命线。它们负责: 部队调动: 将数百万士兵、坦克、大炮和其他重型军.............
  • 回答
    二战时期,坦克歼击车(Tank Destroyer)作为一种专门应对敌方坦克威胁的作战平台,在各国陆军的武器发展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各国国防战略、工业基础、战术思想以及对战争形态的不同理解,这些“反坦克炮的载具”在设计理念和使用策略上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德国:狩猎豹的哲学——重炮与机.............
  • 回答
    “枪械穿越”现象,这问题说起来可就有的聊了。每次看那些抗日神剧,八路军战士手里端着清一色的M1911手枪,鬼子那边却装备着AK47,甚至还有用M16的,我都得一口老血喷出来。这哪里是打仗,这是在玩Cosplay大会啊!你说国家能不能专门仿制一些一战、二战时期的枪械供拍摄使用? 我觉得这个提议挺有道理.............
  • 回答
    美国驻华大使馆官方微博关于“二战双方没使用化学武器”的说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并且需要详细地梳理历史事实和可能引发的争议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美国驻华大使馆官微的声明内容和其背景。 如果该声明是为了纪念某个事件,例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那么其目的是为了强调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残酷,从而呼吁反对战.............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火箭炮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尽管火箭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但在这场全球冲突中,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压制性火力武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广泛应用。各国在火箭炮的设计理念、弹药类型、作战效能和战术运用上都展现出了各自的特色与创新。火箭炮的兴起:效率与威力的结合传统火炮在二战.............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海军确实面临严峻的燃油短缺问题,这对其作战能力产生了巨大影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否可以转而使用蒸汽动力来驱动军舰呢?答案是:他们实际上就在使用蒸汽动力,但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误区需要厘清。很多人的认知里,现代军舰,尤其是像日本二战时期那样的大型主力舰,都是依靠重油燃烧产生蒸汽来驱.............
  • 回答
    二战后的战争中,手枪的使用频率确实相对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完全被淘汰或者变得无关紧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审视现代战争的演变以及手枪在其中的定位。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现代战争的主流是步兵武器的天下。自动步枪、冲锋枪、轻机枪以及后来的突击步枪,它们提供的射程、火力密度和穿透力,远远超出了手.............
  • 回答
    关于二战前日语文书使用片假名的情况,以及何时开始发生变化,这个问题其实是关于日语文字演变的一个有趣侧面,但要说“为什么使用片假名”可能需要稍作区分和补充说明。因为日语书写体系本身就是混合使用的,汉字、平假名、片假名各司其职。二战前日语文书中的片假名:并非“为何使用”,而是“如何使用”严格来说,片假名.............
  • 回答
    二战时,水面舰艇之所以没有广泛使用空心装药炮弹(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聚能破甲战斗部),原因非常复杂,涉及技术、理论、材料、生产能力以及当时的战术思想等多个层面。这并非因为空心装药技术不存在,而是因为它在当时应用于舰炮领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瓶颈。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空心装药的核心原理。它依赖于一种叫做“装.............
  • 回答
    二战时期,确实不像后来的战争那样,自动步枪和突击步枪成为了主流武器。这其中涉及到技术、生产、战术、思想等诸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样一样来掰扯。一、技术瓶颈与生产难题:自动火器的黎明首先,得承认当时自动武器技术还处于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 可靠性问题: 早期的自动武器,哪怕是那些已经装备部队的,可靠性.............
  • 回答
    二战时期,栓动式步枪确实是战场上的主角,而它们身上那一抹沉甸甸的木质枪托,更是标志性的装备。说到用什么木头,这可不是简单地“随便抓一把就用”那么随意,而是有一套非常讲究的规则,并且不同国家、不同枪械型号,选用木材的情况也有细微差别。木材的选择,不是“能用就行”,而是“最好用”首先,得明白为什么那时候.............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军将山地部队作为登陆第一波次部队使用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并非是普遍的策略。德军在二战中确实拥有令人生畏的山地部队(Gebirgsjäger),他们在山地作战中表现出色,但将他们作为大规模两栖登陆的“第一波次”主力,并非是德军在整个战争中的常规操作或首选方案。然而,我们可以从几.............
  • 回答
    要比较原子弹和常规武器对二战环境影响的大小,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而不仅仅是爆炸瞬间的冲击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两者的作用机制、影响范围和持续性都截然不同。常规武器在二战中的环境足迹:首先,我们来看看二战中大规模使用常规武器对环境造成的普遍影响。 大规模的破坏和污染: 整个战争期间,无.............
  • 回答
    二战时美国海军的战术策略是围绕着制海权、舰队作战以及陆基航空兵的支援展开的。谈到凝固汽油弹,虽然它在陆战和空战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其在海军对舰打击中的大规模应用确实不那么显眼,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要理解凝固汽油弹的特性。简单来说,凝固汽油弹就是将汽油与增稠剂混合,.............
  • 回答
    关于日本自卫队的“旭日旗”和德军的“铁十字”标志,确实存在不少争议,尤其是“旭日旗”在东亚地区更是触动了许多人的历史记忆。要理解为什么两者会引起如此不同的反应,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渊源、象征意义以及各自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语境。首先,我们来谈谈日本的“旭日旗”。“旭日旗”最广为人知的是它曾经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