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时英国使用的战列舰毛病那么多?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海军的战列舰在许多方面确实面临着不少挑战,如果说“毛病多”可能有点绝对,但说她们在设计、建造和实战中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是结构性问题,这是有道理的。这背后原因很复杂,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

1. 设计理念的滞后与妥协:

“维内托”式的困境: 英国战列舰的设计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设计思想,即追求尽可能多的主炮火力、厚重的装甲防护,以及相对较高的航速。然而,战间期国际海军军备限制条约(如《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对舰艇的吨位和主炮口径进行了严格限制。英国海军在这些条约框架下,试图在有限的吨位内塞进更多的先进技术和强大的火力,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设计上的妥协和平衡的难题。
例子: 如“纳尔逊”级战列舰,为了规避条约对主炮数量的限制,采用了三联装381毫米炮塔全部集中在舰艏的设计。这种设计在火力输出上集中且有优势,但对舰体结构、弹药装填和舰艉火炮射界造成了很大的挑战。同时,它也牺牲了传统的舰艉副炮火力,影响了对付驱逐舰的能力。

追求全能的代价: 英国海军的战列舰往往被寄予厚望,需要承担从舰队决战到支援登陆、炮击岸上目标等各种任务。这种“全能型”的设计思路,在有限的吨位下,难以在所有性能上都做到极致。在某些方面(如防空能力、抗鱼雷能力)可能就显得不够突出。

2. 建造时间与技术更新的冲突:

条约的“诅咒”: 许多战列舰是在条约生效期间或之后不久建造的,但条约的限制也意味着一些更前沿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如更大的主炮、更快的航速、更先进的装甲)无法立即应用。当条约失效,英国急于建造新的大型战列舰时,很多设计是基于条约下的“最优解”进行升级,而不是从零开始的全新设计。
例子: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包括“君主”、“英王乔治五世”、“威尔士亲王”、“约克公爵”、“安森”)的主炮口径为356毫米,而非当时其他海军强国(如美国和德国)普遍采用的380毫米或406毫米。这是因为伦敦海军条约最初规定战列舰主炮不得超过356毫米。虽然条约失效后,英国仍然坚持使用356毫米主炮,这在火力上相比对手的406毫米主炮就显得不足。

匆忙的部署: 战争的爆发打乱了原本的设计和建造计划。许多在战前设计或建造中的战列舰,在战争爆发后被要求尽快完工并投入使用,这可能导致一些在和平时期会进一步优化的问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

3. 关键技术和系统上的不足:

弹射器和飞机的兼容性: 许多英国战列舰装备了起重机和弹射器,用于搭载和起降水上飞机,用于侦察或火力校射。但这些系统的使用在实战中暴露了问题,例如起重机容易受损,起降过程复杂且危险,飞机在恶劣海况下的生存能力不高,也占用了宝贵的甲板空间。

防空能力的局限: 尽管英国战列舰装备了大量的速射炮(如113毫米、40毫米“博福斯”和20毫米“厄利孔”),但其防空火力的密度、射程和炮弹的有效性,在面对德国和日本飞机更先进的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时,仍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近距离的“五彩纸屑”效应(近失弹爆炸产生的碎屑)不足,以及防空指挥和火控系统在面对大规模空袭时的协调性问题。

动力系统和损管: 虽然英国战列舰的动力系统总体上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舰艇在高速航行或承受损伤后,暴露出了动力输出不稳定或锅炉防护不足的问题。在损管方面,许多舰艇的设计并未能完全预料到集束炸弹和精确制导弹药的威胁,损管措施的有效性也受到考验。

装甲防护的“设计哲学”: 英国战列舰普遍采用了“全装甲化”的设计理念,即用装甲覆盖尽可能大的范围,包括主甲板、炮塔、炮座、弹药库、指挥塔等。这种设计理论上提供了全面的防护,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舰艇的重量,并可能导致装甲带的垂直高度不足,或者装甲层之间的连接存在弱点。
例子: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虽然速度和火力很强大,但其装甲防护相对其尺寸和定位来说显得不足,尤其是在应对大口径炮弹和鱼雷攻击时,其甲板装甲防护层比较薄,这被认为是导致其在与“俾斯麦”号的交战中被击沉的重要原因之一。

4. 实战中的意外和运气:

“俾斯麦”的阴影: “胡德”号的沉没,以及“罗德尼”号和“纳尔逊”号在围剿“俾斯麦”号时的表现,都成为了英国战列舰的经典案例。虽然“俾斯麦”号是一艘非常强大的战舰,但“胡德”号的沉没,特别是其弹药库爆炸,引发了人们对其内部防护设计和弹药储存方式的质疑。

战术和协同不足: 有时候,问题并非完全出在舰艇本身,也可能与战术运用、舰员训练、情报获取以及与其他舰艇的协同作战能力有关。

总结来说,英国二战时期的战列舰之所以会显得“毛病多”,并非是设计或建造上完全失败,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国际条约限制、技术发展以及战争的残酷实践下,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她们中的很多仍然是强大的战舰,例如“乔治五世”级在许多战役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同时代其他海军强国的顶尖战列舰相比,她们在某些关键性能上确实存在明显的短板,这些短板在战争的压力下,就显得尤为突出,甚至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这些经验也为后续舰艇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电子时代的主力舰都是维护黑洞。字面意义上二十分之十五的RN主力舰是前伦约设计,二十分之十三是舰龄远超二十年的破铜烂铁,如果不是因为三次条约续命根本不会服役到战争中,这意味着舰队有二十年时间调整,磨合,适应其技术性能——有二十年时间来解决各种技术问题。这玩意还嫌弃毛病多那新舰怎么活?理解不能。

A炮塔操作室进个水照明系统熔断下的声望“毛病多”,那跑趟挪威8级风5级海况就下降到12节之后9节钢材疲劳舰首开裂,战斗中引擎动辄故障无法达到26节,炮塔短路上浪到绝望的沙恩霍斯特是什么?直到战争结束才相对修正好主炮问题的黎塞留是什么?大多数战争中英制设计已经非常直来直去了;适航性非常连贯受海况影响小得多,昼夜影响被夜战设备完善,在热带地区和极地设备性能确实有拨动但是讲道理没有才奇怪,有一些舰艇有锅炉问题但是主要是维护问题而战争结束前耗尽的老舰基本都不处于一线了。设计上没有放弃结构强度选择减重,没有性能忽高忽低的神奇弹药,没有理论效果强大但是纵向延伸缺位的防御系统,没有高航速重火力但是一到了防空或者电子设备突然弃疗的配置,就是简单粗暴的求砰砰得砰砰,求15in得15in——过于粗暴,过于简单。这是前电子时代,今天一部智能手机显示屏的信息集中能力和交互能力就超过整个引航平台,其计算能力超过所有机械计算机的合集;设备的标准化,质量控制是40年代不可能企及的。这种时候认为同时期海军工业最完整世界上有史以来建造了最多主力舰的舰队操作的,同时期技术最简单最保守,平均舰龄最大的重炮队之一的破铜烂铁们毛病还多,那么究竟什么才能满足要求?

“H.M.Battleship Ak-47”?

“据说在战争中打捞队通过浮筒,掘进设备和拖船把一艘半埋入海滩的卡尼什科夫级战列舰重新浮起,该舰不需要任何维修只吹了吹上面的土就可以立马继续开始射击。”

user avatar

英国战列舰毛病多?请详细举例。

卡炮那是炮座设计的问题,和战列舰无关。早期防空炮不好使那是防空炮的问题,和战列舰无关。舰首上浪导致炮塔结冰,哦,这个确实和战列舰有关,然后呢?还有吗?

就算把那些都算作kgv的问题。同样是新型战列舰,北卡的高速抖动;鸭滑糟糕的纵向稳定;黎塞留的卡炮,炸膛,垃圾散布;俾斯麦的卡扬弹机,开炮坏雷达;沙恩的大浪断头,vv那糟糕的射速,和更加糟糕的散布。

这么说来貌似就是大和挺好没啥问题?其实大和有啥问题的报告已经被一把火烧掉了,舰长和大部分官兵也都喂鱼去了,没有人汇报问题当然也就没有问题了。


其实认真总结一下就是在长达15年的海军假日后,大家都想把最新最好的技术应用到自家的新锐战列舰身上,用新技术当然不可避免的就会带来新的不可靠。

因为英国是最早一批卷入二战的国家,所以只能硬着头皮多造几条kgv而不是狮子。而美国人则充分有时间把北卡南达上面发现的问题一一解决使得衣阿华相对好用。德国人开战时间和英国人差不多,但是德国人的战列舰在俾斯麦之后就当他不存在好了,毕竟除了宅在挪威还是宅在挪威,你不出门当然就不会有问题了。而英国人的kgv不光打满全场,更是从北大西洋打到地中海打到印度洋最后还有太平洋,用的最多当然发现的问题也就最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海军的战列舰在许多方面确实面临着不少挑战,如果说“毛病多”可能有点绝对,但说她们在设计、建造和实战中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是结构性问题,这是有道理的。这背后原因很复杂,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1. 设计理念的滞后与妥协: “维内托”式的困境: 英国战列舰的设计很大程度上继.............
  • 回答
    二战前,英国皇家海军确实是重型巡洋舰的坚定拥护者,其设计理念很大程度上受到《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的影响。这些条约对海军的吨位和舰炮口径进行了限制,而8英寸(203毫米)主炮的重型巡洋舰,特别是排水量在10000吨以下的条约型重巡洋舰,成为了那个时期海军力量的象征。然而,随着二战的临近和.............
  •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在东南亚的军事部署,尤其是组建“Z舰队”(Force Z),其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战略考量以及对局势的误判。这并非简单的“送死”,而是当时英国高层在资源有限、情报不足、并且面临巨大战略压力下,做出的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尝试。一、 严峻的战略环境:英国的全球困境1941年底,整个世.............
  • 回答
    二战时期,英美联军在组织其装甲部队时,确实没有出现像苏联那样明确的“装甲集团军”编制。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英美两国在战争初期的军事思想、历史经验、工业能力以及对战争形态的认知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装甲集团军”的概念。通常来说,这是一种以坦克为核心,辅以大量机械化步兵、自行火炮、支援单位.............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英国提出的和谈条件并非一次性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战局的发展和德国战略目标的变化而有所调整。然而,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贯穿其中的核心诉求和可能的提议。这些条件的核心目标始终围绕着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并为实现更长远的战略目标争取时间和资源。核心诉求与可能性提议:1. 承认德.............
  •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能够在与德国的空中对抗中,尤其是在不列颠空战中取得那样的“55开”局面,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这背后是双方工业实力、技术水平、军事战略、人员素质乃至国家意志的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技术与工业的较量:谁的产品更胜一筹? 飞机设计与性能.............
  •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坦克炮弹设计思路,尤其是在穿甲弹(AP)方面,确实与一些其他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英军的实心穿甲弹(Solid Shot AP)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没有内装炸药。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技术、战术需求以及实战经验的反馈。一、 初期设计理念与实心穿甲弹的优势在二战初.............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点出了一个很多人容易混淆的史实。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在1931年确实已经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但这个“独立”和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家主权独立”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要理解为什么二战时英国还能调动两国的兵力,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当时的“独立”是怎么回事,以及英联邦那时候是个什么状态。首先,得.............
  • 回答
    二战前期英国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充满考量的决策过程,绝非简单的“姑息纵容”。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后世的道德审判,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看看英国领导者们是如何思考的。一、吸取一战惨痛教训,对战争的极度厌恶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留下的伤痕。这场战争对英国来说.............
  • 回答
    关于维基百科将二战中英国的海燕(Supermarine Seafire)和贼鸥(Blackburn Skua)描述为“战斗轰炸机”,这其实是一个需要稍加辨析的说法。在现代军事航空术语中,“战斗轰炸机”(Fighterbomber)通常指的是一种能够同时执行空战和对地攻击任务的飞机。然而,在二战时期,.............
  • 回答
    二战期间,英国确实面临着相当严峻的挑战,很多时候在国际舞台上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可以说是“弱小”的。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英国在多方面暴露出的困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战争初期的军事准备不足与战略误判: 对德国实力和意图的低估: 在战争爆发前,英国高层包括张.............
  • 回答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这些变化中,美国和英国这对曾经的战时盟友,其发展轨迹却出现了显著的分化,差距日益拉大。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国际地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经济基础来看,美国和英国在战争中.............
  • 回答
    要回答“为什么二战里日本不派海军进攻英国殖民地”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日本的战略考量掰开了揉碎了说。可别以为日本人当时就那么傻,放着眼前的肥肉不吃,他们是有自己的算盘的。首先,得明白当时日本的真实目标。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其核心战略就是要建立一个“大东亚共荣圈”,说白了就是要驱逐西方殖民.............
  • 回答
    一战和二战中,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一战时期)或苏联(二战时期)联合对抗德国和意大利(或意大利王国)的局面并非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缘战略因素交织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变化。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和演变过程。第一次世界.............
  • 回答
    二战时期,一个国家能拥有多少坦克,直接决定了其装甲部队的规模和作战效能。以英、美、苏、德这几个主要参战国为例,30辆坦克算是个什么规模的装甲部队呢?这得看具体情况,因为不同国家的装甲部队构成和战术思想都不一样。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二战期间,坦克这玩意儿可不是孤军奋战的,它得配上步兵、炮.............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在闪电战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迅速击败了波兰、法国等国,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都笼罩在纳粹的阴影之下。然而,尽管英国在大陆上失去了盟友,但其本土仍然是抵抗纳粹势力的一个重要据点。这时候,德国为何会选择将目光转向东方,挑战拥有庞大兵力和资源的苏联,而不是全力以赴将英国彻底击垮呢?这个问题,并.............
  • 回答
    这个问题直击二战残酷现实的核心,也揭示了不同国家在战争中所承受的巨大差异。同样是抵抗纳粹德国,英国和苏联付出的生命代价为何天差地别?这背后是地理、战略、战争形态、以及两国国情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地理位置和战争的直接性是天壤之别。 英国:尽管英国是二战的参与者,但它的大部分战争都.............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选择入侵苏联,而不是先全力解决英国,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战略上的考量,也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以及对资源和地缘政治的盘算。简单地说,德国认为先灭苏联比先打垮英国来得更“容易”且更“有利”。1. 为什么不先解决英国?英国的地理优势与军事实力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德国并非不想要解决.............
  • 回答
    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未能有效利用占领区资源和仆从国力量,同时苏联未获得英美援助,苏德战争的结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国的资源困境1. 东线资源获取受阻 工业产能受限: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未能迅速控制苏联的工业中心(如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导致无法有效利用.............
  • 回答
    你列出的这个二战时世界国家综合国力排名,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核心问题。我个人觉得你的看法有道理的地方,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细节。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看。你把“德≈美>苏≈日>英≈中>法>意”这个排序,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把德国和美国放在了最前面,并且用“≈”表示实力相当。这确实抓住了二战时期,从工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