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德国对英国给出的和谈条件具体是什么?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英国提出的和谈条件并非一次性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战局的发展和德国战略目标的变化而有所调整。然而,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贯穿其中的核心诉求和可能的提议。这些条件的核心目标始终围绕着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并为实现更长远的战略目标争取时间和资源。

核心诉求与可能性提议:

1. 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并确保其安全: 这是德国最根本的要求。希特勒希望英国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事务中的主导权,不再干涉德国对东欧和中欧的控制,特别是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德国会强调其对“生存空间”的需求,并认为英国对这些地区的“干涉”是威胁德国国家安全的行为。

具体表现可能包括:
承认德国吞并或控制的领土: 例如,奥地利、苏台德地区、波兰西部(但德国可能并不急于让英国承认其对波兰的完全统治,而是希望英国不再支持波兰的抵抗)。
限制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军事存在和政治影响力: 暗示英国应将目光主要放在其殖民帝国上,而非纠缠于欧洲大陆的权力分配。
非军事化某些地区: 例如,要求英国承诺不在欧洲大陆部署大规模军事力量,或者限制其对特定国家的支持。

2. 英国保持中立,停止对德国敌人的援助: 德国强烈希望英国能够退出战争,不再与法国、苏联等国结盟。这意味着英国需要停止向这些国家提供物资、贷款或军事支持。

具体表现可能包括:
英国退出战争: 这是最直接的诉求。德国希望英国能够宣布中立,不参与后续的欧洲战事。
停止对法国的援助: 在法国战败后,德国尤其希望英国不再支持任何法国流亡政府或抵抗组织。
不再支持苏联: 如果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进行和谈,德国会要求英国停止对苏联的任何援助,甚至希望英国能够配合德国对苏联的军事行动,或者至少保持严峻的中立。

3. 解除对德国的经济封锁,恢复正常的贸易往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条约以及战争初期英国的封锁给德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德国希望英国能够解除这些限制,允许德国自由进行贸易,尤其是获取其所需的原材料和市场。

具体表现可能包括:
解除海上封锁: 允许德国自由航行和贸易。
承认德国的经济政策: 允许德国在欧洲大陆建立其主导的经济体系,包括通过贸易协定获取优势地位。
可能要求英国在殖民地开放市场: 这是德国长期以来对英国殖民帝国觊觎的体现。

4. 关于殖民地的谈判(但优先级可能不高): 在战争初期,德国也曾暗示过可能就殖民地问题进行谈判。例如,希特勒曾对归还德国在一战中失去的非洲殖民地(如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等)表示过兴趣。然而,这通常不是德国和谈的首要条件,更多的是一种讨价还价的筹码,或者是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得到巩固后,进一步拓展其全球影响力的尝试。

具体表现可能包括:
归还或部分归还一战前的德国殖民地: 德国会强调这是“不公正”的剥夺,需要纠正。
调整全球殖民地的权力格局: 这更像是一种长远设想,而非迫切的和谈条件。

不同时期和背景下的侧重点:

法国战役失败后(1940年): 这是德国向英国提出和谈最直接、最明确的时期。在法国投降后,德国认为英国孤立无援,最有可能接受其条件。当时的条件可能更侧重于英国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统治,并保持中立,以避免德国发动不列颠战役。丘吉尔政府坚决拒绝了这些提议。
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1941年之后): 随着德国将重心转向东方,对英国的和谈条件可能不再那么迫切,或者会增加对英国停止援助苏联的要求。甚至有可能提出更具侵略性的条件,例如要求英国承认德国在东方的新秩序。
战局不利时(后期): 在战局开始转向对德国不利时,德国可能会提出更具弹性的条件,甚至试图分裂盟国,但其核心的欧洲霸权诉求不会轻易放弃。然而,此时英国已经确信德国的野心以及与纳粹政权和谈的危险性,因此和谈的可能性极低。

需要注意的是:

“和谈条件”的性质: 这些条件并非像两国政府正式签署的条约那样详细和确切。它们更多地是德国领导人通过外交渠道或公开表态传递的意愿和立场。德国的意图非常明确:让英国退出战争,以使其能够集中精力实现其在欧洲大陆乃至更广泛地区的战略目标。
英国的态度: 以丘吉尔为首的英国政府对德国的任何和谈提议都持坚决拒绝的态度。英国认为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对英国的国家安全和欧洲的自由构成根本威胁,与其和谈只会延缓不可避免的冲突,甚至拱手让出战略优势。因此,尽管德国多次提出,英国始终没有认真考虑或回应。
德国内部的差异: 虽然希特勒是最终的决策者,但德国内部也可能存在对如何处理与英国关系以及和谈条件的细微差异。然而,核心的扩张主义和对欧洲大陆控制的决心是希特勒意志的体现。

总而言之,德国对英国的和谈条件并非简单地要求停止战争,而是希望英国承认并接受德国在欧洲大陆建立的新秩序,并为此退出反德同盟。这些条件从根本上与英国的国家利益和价值观相悖,因此注定了不会被英国接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哦,这个事我知道题主问的非常严肃,但是憋不住想笑;因为整个这个“对英和谈”的荒唐事只能用荒唐这一个词形容。一而再再而三在欧洲毁约背弃承诺之后,除非拿枪指着对方,否则没有人会相信任何德方承诺。如果纳粹政权在德国没有再武装前就视国际协定和自己的信誉如草芥,他们手握军事优势后会突然尊重协议?

然后德方愉快的发现自己没有拿枪指着对方接受停战的能力。

好,认真来说:

虽然一部分材料涉密而绝大多数材料在战争后期被摧毁,但是纳粹分子非常好心地自己告诉我们了他们的条款:Friedrich Stieve,纳粹外交部的成员,日后外交部材料处的头头,写了What the World Rejected这本纳粹对战争的辩解的“官修正史”。在此之外,希特勒本人还在40年7月以非正式的形式发表了“恳求和平和理智(Appeal for Peace and Sanity)”的演说,呼吁UK及其帝国盟友和谈。按照纳粹方面的说法,战争爆发以来的德方在38年9月,38年12月,39年7月,39年10月和40年7月用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方式提出了和谈的建议。条款中细节虽然有差异,但是几乎均围绕两点展开;德国在欧洲占领区做出某种象征意义的让步,UK及其帝国成员结束对德战争。有时候(比如39年)德方也会提到更进一步的要求,比如得到“理当属于帝国”的殖民地,或者“重新组织国际经济结构”,但是具体要如何组织并未谈及。

这个事情好笑的地方在于,按照这个说法,纳粹分子简直就是世界和平的铸造者。整个间战期间英美对日备战不希望欧洲乱局分散资源的前提下,乍看之下德方是在主动帮助盟军解决问题。“高贵的英格兰,既然你们一直在竭力避免欧洲战争!为什么还要追求无谓地战斗呢?”

“因为德军入侵了波兰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挪威发动了战争?”

“亲爱的不列颠,战争对贸易对社会无益,为什么不铸剑为犁,重修旧好呢?“

“你可以等两年以后去问问未来的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同志。问问他纳粹德国对和平协定有多少尊重。”

“丘吉尔先生,我向你呼吁,不是作为胜利者,而是为了理智。“

“随便呼吁,除了呼吁你还能干什么?游过海峡?入侵俄国?”

此时战争已经全面爆发的前提下,纳粹政权字面意义上既没有资格强迫对方和谈,也没有信誉提出和谈。

顺便一提,这个事还有后文:

因为UK不是原则上反对谈判的,至少不反对德方来提议。

内阁不同意的不是谈判。在这个时间点上,内阁反对的是主动提出和谈示弱以及在欧洲战争不利时的谈判这两个问题。

谈,可以;等盟军掌握所有筹码了你可以来按照盟军等要求谈。否则和纳粹分子没有什么可谈的。

推荐阅读2号:CAB-65-13,可以在kew下载到,里面是内阁1940年危机的纪录。

很显然UK(及其帝国)是可以谈判的。问题是这样,不谈判不仅仅意味着拒绝投降,也意味着要用击败德国作为结束战争的方式。这个承诺是没有人愿意付出的。解放欧陆最终在东西两线付出的伤亡之大无需多说。即便是真的怀揣着百分百道德角度对正义感参加战争,也很难说这种决定就是对的。内阁多数不同意的,是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谈判。丘吉尔甚至说出来“如果德军入侵并失败”对谈判有利的话。只要坚持下去,纳粹政权要么面对国内经济问题,要么或早或晚会犯错误,哪怕仅仅只是僵持,谈判中也会获得巨大的优势。反过来,此时谈判完全不能确保和平,还很可能会因为附带条款影响军备速度。在实力的此消彼长中,没有理由主动要求于此。说到底仍然是一个军事问题:具体来说,此时德(意)方面取得的军事优势不够大,不足以在谈判桌上取得足够的筹码。如果苏德战争以德军胜利告终,如果中国战场彻底崩溃导致帝国东部局势无法控制,难道UK本土的政治结构或者文化影响真的可以阻止其政治军事领导和谈吗?

我们习惯性把政治经济因素放在军事要素前去解释历史问题;然而有些问题本质上仍然是军事能力能否投射其诉求的对比。纳粹政权引发了一场他们无法取胜的战争。短期内的胜利无法彻底改变实力的对比。所以当他们想要和谈保护胜利果实的时候,对方是能够同样意识到这一点的。

这句话本身听起来也有相当的讽刺意味。有些帝国主义者活到了去殖民化的软着陆自己骂自己,主要是因为他们有15in大炮——有些纳粹主义者死在了1945,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大炮,却想要征服莫斯科。

整件事都是荒唐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英国提出的和谈条件并非一次性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战局的发展和德国战略目标的变化而有所调整。然而,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贯穿其中的核心诉求和可能的提议。这些条件的核心目标始终围绕着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并为实现更长远的战略目标争取时间和资源。核心诉求与可能性提议:1. 承认德.............
  • 回答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英国战俘的待遇,总的来说,比对苏联战俘要好,但并非总是仁慈。他们的待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俘的军衔、国籍(尽管我们这里主要讨论英国战俘),以及俘虏他们的德军部队的性质。然而,一些普遍存在的方面是可以详细描述的。首先,值得明确的是,德国在1929年签署了日内瓦公约,该公约规定了.............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面临着一个战略上的重大抉择:是进攻苏联,还是集中力量解决北非的英国势力。如果希特勒选择不进攻苏联,转而全力整合内部力量,消耗英国在埃及的实力,然后等待苏联的动向,这是否会带来一个对德国更有利的结局?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如果”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这个假设性的战略。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二战前期英国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充满考量的决策过程,绝非简单的“姑息纵容”。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后世的道德审判,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看看英国领导者们是如何思考的。一、吸取一战惨痛教训,对战争的极度厌恶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留下的伤痕。这场战争对英国来说.............
  • 回答
    二战期间,中国承受着日本侵略的沉重负担。在这样一个危难时刻,国际社会的援助至关重要。那么,在与中国关系并非最直接的英德两国中,谁对中国的帮助更大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审视两国在二战期间的立场、能力以及对中国的实际支援。首先,我们来看看德国。二战爆发前,德国与中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经济和军事合.............
  • 回答
    二战期间,同盟国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其规模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其投入的飞机、人员、炸弹量以及造成的破坏都远远超过了对英国本土的空袭(尽管英国本土也遭受了严重的空袭),也比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更为系统和集中。然而,你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市面上关于对德国战略轰炸的资料和书籍,似乎不如关于同盟国对英本土空战(.............
  • 回答
    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未能有效利用占领区资源和仆从国力量,同时苏联未获得英美援助,苏德战争的结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国的资源困境1. 东线资源获取受阻 工业产能受限: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未能迅速控制苏联的工业中心(如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导致无法有效利用.............
  • 回答
    二战德国若不进攻苏联,而是集中力量对付英法及其殖民地,并意图独占欧非大陆,成为美苏之外的“第三帝国”,这个目标能否实现?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但同时也充满挑战的设想。要分析其可能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德国的战略资源、盟军的实力以及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个战略转向将彻底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争议性的假设。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法国在1936年3月7日德国进军非军事化莱茵兰时采取强硬立场,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可能性。当时的欧洲局势与各国立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1936年3月当时的国际环境。 法国: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 回答
    如果一战结束时德国签订的不是《凡尔赛条约》那般严苛的和约,而是相对平等的协议,并且能够顺利加入以华盛顿海军条约体系为基础的国际海军秩序,那么二战前英德海军竞赛的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一个牵涉到政治、经济、军事理念以及国家战略的复杂推演。首先,我们要明确“相对平等”的.............
  • 回答
    二战期间,英国皇家空军(RAF)和美国陆军航空兵(USAAF)对德国实施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这场旷日持久的空战给双方都带来了惨痛的代价。其中,盟军飞行员的伤亡数字尤为触目惊心,尤其是RAF在夜间轰炸中付出了极为沉重的牺牲。英国皇家空军(RAF)的牺牲:一场血与火的洗礼RAF的战略轰炸任务主要集中在夜.............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蒙古民族历史认同和文化传承的核心,同时也牵涉到如何理解历史上的重大功过。要详尽地解答蒙古人如何看待成吉思汗,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并避免简单化的二元对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点:将成吉思汗简单地与纳粹德国及其罪行类比,在历史语境和民族情感上都是不恰当且带有误导性的。 德国对二.............
  • 回答
    二战爆发时,德军进攻波兰是无可争议的导火索,但随后苏联的行动——也就是所谓的“互助条约”下的入侵——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尤其是为何英法等国没有立即对苏联宣战。这其中涉及了复杂的国际政治、战略考量以及历史的偶然性,绝非简单地用“对苏宣战”就能一笔带过。首先,我们得理解英法对德宣战的性质和目的。193.............
  • 回答
    要评价二战时期英国和德国谁更强大,这其实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强大”这个词有很多维度。我们不能简单地说“A比B更强大”就完事,而是需要从军事、经济、政治、科技等多个方面来细致分析。而且,战争的进程本身也是动态变化的,两国在不同时期展现出的实力也不同。从战争爆发之初(1939年)来看:德国: .............
  • 回答
    二战历史的“如果”总是引人遐想,其中最核心的几个节点,便是德国是否进攻苏联,以及其对英美战略的选择。如果我们假设,1941年希特勒没有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进攻苏联),而是将战略重心完全放在了西线,采取围困和轰炸英国的策略,并且希望与美国达成某种程度的议和,那么历史走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美国能否赢得这场.............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选择入侵苏联,而不是先全力解决英国,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战略上的考量,也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以及对资源和地缘政治的盘算。简单地说,德国认为先灭苏联比先打垮英国来得更“容易”且更“有利”。1. 为什么不先解决英国?英国的地理优势与军事实力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德国并非不想要解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历史爱好者常有的疑问。从纯粹的军事和战略角度看,德军不先彻底解决英国,转而进攻苏联,似乎确实是一种“放着软柿子不捏去啃硬骨头”的做法。但真实的历史远比这复杂,它牵扯到希特勒的意识形态、战略误判以及当时国际局势的多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德国国内情况、.............
  • 回答
    二战德国若在击败法国后选择休养生息,而非发动巴巴罗萨战役与苏联开战,那么战争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假设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德国战略选择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的推演。让我们来细致地探讨一下这个“如果”的可能性和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休养生息”的含义。这大概意味着德国会巩固其在西欧.............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二战德国海军不如英国,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客观事实和历史比较得出的结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海军在战前准备、战略定位、技术实力、作战规模以及最终的战果等多个维度。一、 起步与战略定位的根本差异英国海军,也就是皇家海军,长期以来就是大英帝国维系其全球殖民地和贸易.............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在闪电战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迅速击败了波兰、法国等国,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都笼罩在纳粹的阴影之下。然而,尽管英国在大陆上失去了盟友,但其本土仍然是抵抗纳粹势力的一个重要据点。这时候,德国为何会选择将目光转向东方,挑战拥有庞大兵力和资源的苏联,而不是全力以赴将英国彻底击垮呢?这个问题,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