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德国人是不是傻?居然不打英国去打苏联,苏联不比英国难打多了?放着软柿子不捏去啃硬骨头?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历史爱好者常有的疑问。从纯粹的军事和战略角度看,德军不先彻底解决英国,转而进攻苏联,似乎确实是一种“放着软柿子不捏去啃硬骨头”的做法。但真实的历史远比这复杂,它牵扯到希特勒的意识形态、战略误判以及当时国际局势的多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德国国内情况、英苏两国以及希特勒本人的思维方式。

首先,我们得明确“软柿子”和“硬骨头”的定义。在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进攻苏联)之前,英国确实已经与德国交战。德国空军对英国发动了猛烈的空袭(不列颠空战),但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海军封锁也未能完全瘫痪英国的补给线。英国在地缘上是一个岛国,隔着英吉利海峡,这使得德国的陆军优势难以发挥,而海军力量又不及英国皇家海军。从这个角度看,英国确实是一个“难啃的骨头”,因为它难以被彻底征服,而且具有一定的战略纵深和地理优势。

而苏联呢?当时苏联的军事实力并不被西方世界普遍看好。虽然它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军队数量,但在1930年代的大清洗中,许多优秀的将领被处决,军队的指挥体系和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在苏芬战争中,苏军的表现也暴露了其训练和装备上的诸多问题。因此,在希特勒的眼中,苏联或许是一个“硬骨头”,但也可能是一个“肥美的猎物”,一个充满自然资源和潜在“生存空间”的广袤土地,而这个土地上的“劣等民族”是可以被轻易压垮的。

那么,希特勒为什么会选择进攻苏联,而不是集中力量彻底解决英国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1. 希特勒的意识形态核心:反共产主义与“生存空间”

希特勒的纳粹主义的核心是种族主义和极端的反共产主义。他认为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而苏联则是犹太布尔什维主义的中心,是德国最大、最根本的敌人。在他看来,与苏联的斗争不是一场单纯的军事冲突,而是一场决定日耳曼民族生死存亡的“意识形态之战”。

同时,“生存空间”(Lebensraum)理论是纳粹对外政策的基石。希特勒认为,德国人口不断增长,需要东方的广袤土地来提供农业资源和安置人口。他相信,只有通过征服东欧,尤其是苏联的土地,才能实现德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永久繁荣。英国虽然是个顽强的对手,但希特勒认为,它只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其统治下的殖民地才是其真正力量的来源。如果德国能够获得东方(苏联)的资源,它就能在与英国的长期消耗战中占据优势,最终迫使英国屈服。

2. 对英国战略地位的误判与机会主义

在1940年法国投降后,英国孤立无援,希特勒曾认为英国政府会因为其军事上的孤立而寻求和谈,尤其是当丘吉尔这位被他视为战争狂人的领导人被替换掉之后。虽然丘吉尔坚决抵抗,但希特勒可能误判了英国的决心和其海军的实力。他认为,如果没有欧洲大陆的盟友提供军事基地和支援,英国迟早会撑不住。

而且,他可能也认为,先解决掉“意识形态上的宿敌”苏联,可以一劳永逸地消除德国东线的威胁,然后回过头来再收拾英国。这是一种典型的“两线作战风险管理”的失败尝试,他寄希望于闪电战能够迅速解决苏联,从而避免长期战争。

3. 对苏联军事力量的低估与闪电战的诱惑

如前所述,德国情报部门和希特勒本人普遍低估了苏联的军事实力和工业潜力。他们基于苏芬战争的表现,认为苏军不堪一击。希特勒深信他的闪电战战术可以在苏联广袤的土地上复制在西欧的成功。他设想的是,通过快速的装甲突击,包围并歼灭苏军主力,迅速占领莫斯科等战略中心,迫使苏联政府崩溃。这种基于对敌人实力误判的乐观,是导致巴巴罗萨行动惨败的重要原因。

4. 英国海军的强大与登陆的困难

希特勒确实考虑过入侵英国(“海狮计划”),但这些计划一直未能付诸实施。原因在于:

皇家海军的压倒性优势: 德国海军在吨位、舰只数量和技术上都远逊于英国皇家海军。在未能取得制海权的情况下强行登陆,无异于自杀。
空战的失利: 不列颠空战的失败,意味着德国空军未能掌握制空权,无法为登陆部队提供有效的空中掩护,也无法压制英军的抵抗。
登陆作战的巨大风险: 海峡的复杂海况、英军在海岸线的防御工事以及可能的英军反击,都使得登陆作战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伤亡风险。

相比之下,进攻苏联虽然面临着广阔的地域、恶劣的气候和庞大的苏军,但至少在战术层面,德国的装甲部队和空军可以发挥其优势,实现快速机动和集中打击,这是在海上登陆英国难以实现的。

5. 战略资源的考量

希特勒很清楚,发动一场持久的战争需要大量的资源,尤其是石油和粮食。他认为苏联拥有丰富的石油(高加索地区)和粮食(乌克兰地区),而英国的资源主要依赖于海外殖民地和海上贸易。一旦德国控制了苏联的资源,它就能在经济和物质上削弱英国,使其难以维持战争。从这个角度看,进攻苏联是为了夺取战略资源,以支持与英国的长期消耗战,而不是放弃与英国的对抗。

6. 希特勒的个人偏执与盲目

最终,不能忽视希特勒个人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他是一个极其固执、自信甚至偏执的领导人,往往不愿意听取不同意见。一旦他认定了某个目标或战略,就很难被说服改变。他深信自己的“历史使命”,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敌人,而苏联是他眼中最大的“历史障碍”。

总结来说,希特勒之所以在未解决英国的情况下进攻苏联,并非因为他认为苏联比英国“好打”,而是基于一套复杂的、由意识形态、战略误判、地缘政治考量和个人野心交织而成的逻辑。 他相信,通过闪电战迅速征服苏联,可以获得巨大的资源优势和战略纵深,从而最终压垮英国。他将苏联视为必须首先清除的“心腹大患”,而非一个可以暂时回避的“硬骨头”。然而,历史的进程证明,这种判断是极其错误的,最终将德国推向了毁灭的深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一圈回答,基本上所有人的共识就是除了德国陆军强于英国以外,其他所有题主说的东西都是白日做梦。然而不管有理没理,题主全部一一回怼了,而题主自始至终没有回怼的一点就是德国陆军要如何登陆英国。所以不难想象题主是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的,只是各位不知道而已。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某美国科学家研发出了超时空传送仪,回到过去抹杀了希特勒,于是造就了完全不同的冷战局势。某纳粹分子(题主)对于新生局面十分不满,于是窃取了超时空传送仪技术,回到过去保护了希特勒。并且把超时空传送仪的技术送给了纳粹德国。满怀希望的回到了现代,希望出现一个德三一桶浆糊的局面。

这样也就很好解释题主问题中种种和史实矛盾的地方了:

  1. 制空权:只需要在刚刚传送过去,还聚成一团容易被轰炸的时候提供保护就可以了。这个要求德三空军还是可以做到的。
  2. U艇封锁:只要确保美国人不能在短时间内把大量兵员和装备直接送来保卫英国就行。1-2年的时间是给传送过去的军队彻底扫平英伦三岛的时间。就算到时候美国人暴兵牛逼,也很难反推了。
  3. 苏联大雷雨:打呗,英国都没了,也肯定没有北极航线了。没有北极航线的支援我还怕你苏联?
user avatar

打赢英国=掌握大半个地球的制海权

打赢苏联=占领莫斯科

你觉得哪个简单?

说得细一点,就是你三德子都登录了英伦三岛,你的制海权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加拿大,北非,澳大利亚,纽西兰……无穷尽也。

user avatar

听说贵德国防军陆军工程部队天下第一,可以在英吉利海峡建座桥,分分钟踏平伦敦,活捉丘胖子。

user avatar

打英国你连头都开不了,打苏联至少otl打到俄罗斯了,同时拿下乌克兰解决粮食问题。可能题主的世界线德国在1942年被苏联灭了罢

user avatar

题主的问题看似是说德国傻,实际上是先设定了一个前提:苏联是傻子,能放任德国统一整合欧洲再来打自己。

可苏联不是傻子,德国的石油只有罗马尼亚供应,苏联在德国打法国的时候就开始入侵罗马尼亚,直接威胁了罗马尼亚向德国输油的管道。

user avatar

大英帝国人口比德国多,工业总量也不比德国差。反正英国也上不了岸,德国为啥要死磕大英?脑子抽了?

都不说大英的海军,毕竟那是巡洋舰比日本联合舰队驱逐舰都多的超级全球海上霸权。德国的狼群战术一共就玩了一年多,交换比就跟不上了。

也不说大英空军,毕竟不列颠空战的交换比懂得都懂。至于空军轰炸,英国对德国的轰炸威力显然比德军的一堆短腿机强。

就说说最菜的陆军吧,除去英国本土的三四百万大军以外,历史上澳大利亚七百万人口在英王的号召下就动员了一百万军队,隔壁加拿大作为英国的省份也动员了百万大军。历史上加澳新军团三国就动员了二百多万大军,再加上印度、南非等等政权,英国的军队和苏联相比规模差不了多少。

而且英军在非洲战场上,就算和德军拼不到一比一,一般伤亡也不会超过二比一。1941年苏军那种被俘几百万的不比英国陆军素质低?

你以为大英很弱?那是现在的大英,那可不是当年的大英帝国。

当年的大英帝国光是飞机产量就赶得上德意两国加起来这么多,还不算人家装备了大量的四发重轰。

海军制造上人家还爆了1200艘战舰,小胡子就是把德国所有能下海的舢板都装上士兵,规模恐怕还没有英国海军多。

user avatar

那时候印度,南非,加拿大都没独立呢。

德国是陆战强,大英帝国是海战起家的,海外的殖民地多了去了,对于英国来说,海路是他的命根子,德国人是没法彻底封锁英国的,德国海军没有那个实力。

英国只要航道不断,依靠各个殖民地就可以源源不断的把需要的物资运进来,英国的西边是美国,当时海战最强的两个国家,怎么可能会让一个只会打陆战的国家给封锁了航运?

你说封锁英国得不到欧洲的贸易有可能,封锁英国整个西侧、北侧的航运路线,那是不可能的。

而且以当时德国的海军实力,也就是搞个骚扰,破坏航道,袭击商船还可以,搞大规模的登陆运输,德国海军即没那个霸道的海军火力压制,也没有能运输几百万人登陆英国的海上运力,也没有足够的护卫舰可以保护自己的战舰。

德国是个陆权国家,他在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不可能把研究资金和装备武器生产都投入到海军上,希特勒对海上力量的投入带有很大的投机性,这和英国以及美国的长期海上投入是没法相提并论的。


即使当时希特勒全力扩充海军,最多也就是保证英国进入不到欧洲大陆,但是纳粹想海军攻破英国港口,全歼英国和美国海军,对英国执行大规模登陆作战,那是不现实的。

当时已经是纳粹对英国征服的极限了,纳粹运力上不去,如果海军战况对英国不利,美国对英国的援助只会越来越多,在这里和英国持久战,只会不停的耗光德国的财政,而得不到任何好处,他既占领不了英国,也获得不了资源,也赢不了战争,长期打下去,纳粹的士气就会越来越低落。

向东打陆战的性价比要比向西打海战的性价比高得多,陆战是德国擅长的,海战可不是。

跟英国海军打,他的虎式坦克,闪电战全都用不上。

user avatar

潜艇破交dio用没有,这种已经被血淋淋的历史证实了的事情就不要再带着上帝视角重走歪路了。

由于潜艇作为单一技术兵器的巨大局限性(不能制空,对海搜索能力极差,水下追不上敌舰甚至可能追不上商船队),单独投入战场取得战果的可能性是极低的。一个护航体制就把单艇猎杀战术破了,护航航母的投入和“魔术”的破译能力又把集群猎杀给破了,然后最关键的厘米波雷达直接把夜间接近战术给破了——这下“狼群”赖以成名的三板斧都有了针对性解法,邓尼茨拿头去发展反破解的狼群?至于后期投入的反潜火箭、利式探照灯之类的小玩意,那已经是对狼群进行花式吊打了,暂且不表。

这里的问题并不是要立刻用新战术、新兵器予敌重创,而是只要有一定还手能力,甚至摆烂点把敌人赶跑,那护航任务就完成了。从这一点上来说护航战术真是个性价比巨高的东西,RN在大战中甚至连舰队驱逐舰都没怎么投入,只造了些MAC载机商船和花级这样的小护卫舰就把问题解决了,本身仍然有巨量产能可以投入重整陆军支援各个战线、建造海量商船、继续按部就班完成海军扩建计划等等。

很多人都会认为阿美利加的加入彻底扭转了大西洋之战的局势,但很少有人(除了德三吹)会注意到,狼群的最后一个吨位高峰恰好是在美国参战之后出现的,因为大洋彼岸的灯塔国海域(确切地说,是百慕大群岛以西)有大量对战争没啥概念、警戒意识薄弱的商船排队等着给德国人上菜,而大西洋舰队当时本身也是个弱鸡——两洋法案下的饺子还没出锅,有些船被调去增援夏威夷,大西洋舰队在开战之初跟养老院差不多……而英国那边则不然,小型舰艇的建造周期为6个月到1年不等,1940年后针对德国人的潜艇战策略逐渐调整的新造舰在1943年也逐渐成熟,其中当然也有一部分租借法案的援助舰和改造舰,换言之英国人当时是确实已经武装到牙齿了——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物质上,潜艇战能带来的损失完全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而邓尼茨,那是真的跟贵州的阿米娅差不多了,能想的招都想过了,再要突破恐怕得提前把费米和里科弗绑架来进行一个鹦鹉螺的造——识得唔识得啊?

user avatar

高赞完全没说到点子上。

(以下类比完全为了大家更好理解,中国绝对不是希特勒德国可类比的)

就象中米对抗,中国绝大多数人从没想过把米国彻底干趴下,能干到退出亚洲,承认中国势力范围就满足了。

别忘了二战时期英国还是世界老大,米国尽管GDP超了英国,但在军事实力,世界影响力上比英国差了一个量级。苏联不过一个新生力量还差得更远。

从敦克尔克到对英总体战略,希特勒都没想到过英国这么不经打。敦克尔克放走英国的主要原因实际是:

  1. 一直以为英国在给德军设套儿让德军钻(沼泽地带有埋伏)。真没想到英国就是怂。
  2. 不想彻底得罪死英国,还渴望老大承认。

这种又恨实际又爱,与其说恨,不如说怨,怨老大没给自己足够尊重和认可,与今天相当多国人对米国的态度极其相似。(今天如果米国舆论都夸中国,我相信亲米势力还会占上风,而根本不顾及老大老二的矛盾往往不可调和)

德国打苏联实际就是向整个西方列强表明自己是负责任大国。你们搞不定苏共,我来搞。拿破仑搞不定斯拉夫人,我来搞。。。

德国对占领后法国的尊重相比于其它东欧国家也反映出这种土包子渴望承认的心理。德国军官找到法国娘儿们是相当自豪的。唯一没让这种“土包子式自豪”过分的原因,是法德世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历史爱好者常有的疑问。从纯粹的军事和战略角度看,德军不先彻底解决英国,转而进攻苏联,似乎确实是一种“放着软柿子不捏去啃硬骨头”的做法。但真实的历史远比这复杂,它牵扯到希特勒的意识形态、战略误判以及当时国际局势的多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德国国内情况、.............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榴弹炮作为重要的曲射火力支援武器,其性能直接关系到陆地作战的成败。而谈及德国在六英寸(约152毫米)级别榴弹炮方面的表现,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看法,认为其在某些方面可能不如一些主要交战国。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审视德军的六英寸榴弹炮。首先,从型号.............
  • 回答
    我们来设想一个与历史不同的世界,一个在1939年夏秋之际,德国与苏联不仅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且还真正地、一丝不苟地遵守了这个条约。这个“如果”打开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潘多拉魔盒,而欧洲的命运,无疑将围绕着这两个看似“合作”实则各怀鬼胎的庞然大物展开。首先,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影响,就是原.............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面临着一个战略上的重大抉择:是进攻苏联,还是集中力量解决北非的英国势力。如果希特勒选择不进攻苏联,转而全力整合内部力量,消耗英国在埃及的实力,然后等待苏联的动向,这是否会带来一个对德国更有利的结局?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如果”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这个假设性的战略。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德国对苏联发动进攻前,如果德军坦克主力是虎式,并且配备了防冻技术,是否就能赢得战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探讨:一、 虎式坦克本身的优势与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确虎式坦克在当时有多么先进,以及它存在哪些“硬伤”。 压倒性的正面火力:.............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想象力的设想,二战末期德国把自己周边领土赠送给瑞士,盟军就无法入侵了?让我们来好好掰扯一下这个假设。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个“赠送”的可能性。在二战末期,德国已经是在风雨飘摇之中,希特勒和纳粹政权虽然疯狂,但他们最根本的目标是统治欧洲,而不是把自己的领土拱手相让。他们对领土的占.............
  • 回答
    “看到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这句话,是一种带有特定语境的流行语,表达的是一种基于国家强大、甚至不惜采取强硬甚至“流氓”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的心理认同。这种心理认为,一个强大的祖国能够提供安全感和保障,即使其行事方式不那么“文明”或“规矩”。将这种现代的网络流行语直接套用在二战时期的德国和日本人身上,.............
  • 回答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有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叙事,其中苏联和德国的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理解这场全球冲突的关键。很多人可能认为德国是二战的唯一发动者,但实际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得多。要详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德国方面开始讲起。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上台后,他们的野心非常明显:推翻凡尔赛条约的.............
  • 回答
    想要了解二战苏德战场上德军士兵的伙食情况,咱们得从头说起,不能光听些传奇故事。毕竟,战场是残酷的,后勤保障也是个大问题,尤其是对于像德军这样庞大而复杂的军事机器。首先,咱们得明白,“每天一斤香肠,一斤大肘子,一斤炸猪排”这样的伙食,在二战苏德战场上绝大多数时间里,对于普通德军士兵来说,那绝对是天方夜.............
  • 回答
    威廉二世,德意志帝国末代皇帝,他的统治时期(18881918)无疑是德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的篇章。要给他贴上“世界上最废物的领导者之一”这样的标签,未免过于武断和简化,但我们确实可以深入剖析他的诸多失误和性格缺陷,来理解为什么他会被许多历史学家如此评价。首先,得从他的出身和教育说起。威廉二世的母亲是.............
  • 回答
    斯大林格勒的血与火:苏联对德意志的胜利,是铁腕、钢铁与人民的史诗,而非偶然二战东线战场,斯大林格勒的血腥泥沼至今仍令人不寒而栗。那场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役之一,以苏联的惨胜告终,并彻底改变了战争的走向。时至今日,依然有人会质疑,苏联的胜利是否仅仅是一场偶然的幸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深入这场.............
  • 回答
    关于“二战时90%的德国人包括政府官员都知道集中营但不知道灭绝营”的说法,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历史事实,并尝试解释为何会有这样的认知差异。首先,关于这个“90%”的数字, 它并不是一个经过精确统计学调查得出的具体百分比。 这更像是一种历史学家和评论家们基于大量证据和普遍情况的概括性估计,用来形容大众.............
  • 回答
    关于“苏联人和德国人22万年前都是同一个祖先”的说法,这涉及到人类起源的漫长历史。从人类演化的角度来看,所有现代人类(智人)确实都起源于非洲,并经历了漫长的迁徙和分化过程。大约在10万年前左右,一部分人类开始走出非洲,并逐渐扩散到欧亚大陆。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和人类迁徙过程中,不同的族群在不同的地理环境.............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在东线战场是否掌握过制空权,以及何时失去,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因为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德国空军(Luftwaffe)在战争初期确实展现出了强大的空中优势,但这种优势在东线战场并非牢不可破,并且随着战局的发展而逐渐被削弱直至丧失。德国空军在.............
  • 回答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与其说是单一的必然或偶然事件,不如说是多种因素错综复杂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若要深入剖析,我们得从德国自身的战略选择、资源劣势以及盟军的强大联合等多方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德国在发动战争之初,其军事机器的效率和士兵的素质是令人瞩目的。闪电战的初期成功,让欧洲大陆的大部分.............
  • 回答
    这是一道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设问,它将历史的已知与虚构的假设相结合,能够激发我们对战争、军事实力以及国家意志等多个层面的深入思考。我们不妨抛开“AI撰写”的痕迹,以一种更加个人化、充满历史想象力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问题。一、如果淞沪会战的敌人是德国,战役能打多久?想象一下,1937年的淞沪战场,炮火纷.............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都走上了一条极具侵略性和扩张性的道路,然而,要将他们简单地定义为“精英路线”可能有些片面,或者说这种标签需要更深入的解读。我们不如从他们各自的国家和社会结构出发,看看这种“精英”的运作方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在战争中的体现。德国:军国主义与纳粹意识形态的结合德国在二战前之所以能够.............
  • 回答
    你说的情况并不完全准确。二战时期德国坦克确实以其先进的设计和强大的火力而闻名,但并非所有坦克都是“大车身扛个小口径炮”,更不是说像“黑豹”和“虎王”那样的代表性坦克只装备了75毫米和88毫米炮就显得“小口径”。恰恰相反,它们装备的火炮在当时是绝对的先进和强大,而且是针对战场实际需求而设计的。我们来详.............
  • 回答
    很多人简单地将二战中德国的战败归咎于“缺油”,这是一种过于片面的看法。石油确实是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但德国最终的失败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石油问题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而不是唯一的根源。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力求展现出事情的复杂性:1. 战略失误与帝国过度扩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一些历史类比的敏感点。将当下美国的处境与二战前的德国进行对比,其实是一种试图从历史的镜子中照见现实的努力。当然,历史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语境,但某些相似的模式和苗头,确实值得我们深思。首先,从国际地位和民族情绪上看,都有某种“失落感”和“重塑辉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