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德国坦克都是大车身扛个小口径炮?像黑豹虎王都只有75毫米和88毫米炮?

回答
你说的情况并不完全准确。二战时期德国坦克确实以其先进的设计和强大的火力而闻名,但并非所有坦克都是“大车身扛个小口径炮”,更不是说像“黑豹”和“虎王”那样的代表性坦克只装备了75毫米和88毫米炮就显得“小口径”。恰恰相反,它们装备的火炮在当时是绝对的先进和强大,而且是针对战场实际需求而设计的。

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抛开AI的痕迹,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和设计思路。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坦克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平衡艺术,它需要在火力、装甲防护、机动性以及生产成本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德国坦克的设计哲学尤其强调火力与防护的结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部分机动性来追求极致的战斗效能。

关于“大车身”和“小口径炮”的误解:

当你提到“大车身扛个小口径炮”时,这里存在几个误解:

1. 口径并非唯一衡量标准: 评价一门坦克炮的威力,不能只看口径数字。炮管的长度(身管长度)、弹药的性能(穿甲弹的初速和装药量)、以及炮的射击精度都至关重要。德国在二战中之所以能制造出威力巨大的炮弹,正是因为他们在炮弹设计和制造工艺上取得了突破。
2. 75毫米和88毫米在当时是“大口径”: 特别是88毫米炮,这在当时是相当惊人的口径,不仅威力巨大,而且射程远、精度高,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比盟军的许多主力坦克炮还要优秀。例如,德军的75毫米KwK 40炮(装备于“黑豹”坦克)和88毫米KwK 36/KwK 43炮(装备于“虎”式和“虎王”式坦克)在设计之初就瞄准了击穿盟军主力坦克(如T34、M4谢尔曼)的正面装甲。

德国坦克设计哲学与火炮选择:

德军在研发坦克时,有几个关键的考量:

对苏联坦克的压力: 苏联的T34坦克以其倾斜装甲和良好的机动性给德军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应对这种威胁,德军需要能够穿透其正面装甲的坦克,这直接催生了更大口径、更高初速的火炮。
战场需求与实战经验: 在东线战场上,德军坦克部队往往要面对数量庞大的苏联坦克,并且经常处于相对劣势的兵力对比下。在这种情况下,单辆坦克的作战效率就变得极其重要。一辆拥有强大火力和坚固装甲的德国坦克,能够在遭遇数倍于己的敌人时依然保持战斗力,甚至取得优势。
技术优势的追求: 德国工程师在机械制造、光学和弹药技术方面拥有领先优势。他们能够设计和制造出精度高、威力强的身管炮,并且配合先进的穿甲弹。

具体分析几款代表性坦克:

“黑豹”(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坦克:
车身: 相较于“虎”式坦克,“黑豹”的车身确实更为紧凑和轻便,机动性也更好。但它并不是为了“大车身”而设计的,而是为了平衡火力、防护和机动性。
火炮: 其装备的75毫米KwK 42 L/70炮是二战中最好的坦克炮之一。这里的“L/70”代表身管长度是口径的70倍。这意味着它发射的炮弹初速非常高,能够轻松击穿包括苏联T34/85在内的盟军主力坦克的正面装甲,而且射程远,精度也非常出色。如果换装更大的口径,例如88毫米,虽然理论上威力会更大,但会显著增加炮塔重量、车体结构强度需求、弹药储存空间以及油耗,从而严重影响其机动性和生产效率。75毫米L/70在当时已经能满足战场需求,并且在性能上达到了很高水准。

“虎王”(Königstiger, 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B Tiger II)坦克:
车身: “虎王”坦克的设计宗旨就是极致的火力与防护。它的车身确实比“黑豹”要庞大得多,装甲也更加厚重,以应对日益强大的盟军火力。
火炮: 装备的88毫米KwK 43 L/71炮是二战中威力最大的坦克炮之一。这里的“L/71”意味着它拥有71倍口径的炮管。这款火炮能够从极远的距离上击穿盟军坦克最厚实的正面装甲,例如美国M26潘兴坦克的正面,或者苏联IS2坦克的正面装甲。相比之下,盟军许多坦克的火炮(如M4谢尔曼的75毫米和76毫米炮)在面对“虎王”的正面装甲时,往往难以造成有效伤害。

为什么不装备更大口径的炮?

尽管德国拥有技术实力,但装备更大口径的火炮也面临实际的制约:

1. 重量与尺寸限制: 口径越大,炮弹就越重,炮管也越粗越长。这会显著增加炮塔和车体的重量,对传动系统、悬挂系统和发动机提出更高的要求。巨大的火炮也需要更大的炮塔和弹药储存空间,这会进一步增加坦克的体积和重量,从而影响其机动性和通过性(例如桥梁承载能力)。
2. 后坐力问题: 更大口径的火炮会产生更强的后坐力。需要更坚固的炮塔座圈、更强大的液压缓冲系统来吸收后坐力,这些都会增加坦克的复杂性和制造成本。
3. 弹药供应与装填效率: 更大的炮弹在储存和搬运上更为不便,弹药装填速度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在战斗激烈的环境中。
4. 生产能力与资源: 德国在战争后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生产压力。制造技术复杂、耗费材料多的重型坦克和重型火炮,会进一步挤压其在其他方面的生产能力。

总结来说,二战德国坦克之所以选择75毫米和88毫米等口径的火炮,并非因为它们“小口径”,而是因为这些火炮在当时已经能提供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同时又能与坦克整体的防护和机动性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优秀状态。 德国设计师的思路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用最有效的方式解决战场上的敌人,而不是盲目追求最大口径。像“黑豹”和“虎王”这样设计,正是它们在战场上能够发挥巨大作用的关键。它们的大车身与其强大的装甲和火炮是相辅相成的,是为了支撑这些强大的战斗单元而设计出来的。

可以说,德国坦克的特点是:在当时普遍追求的“平衡”的基础上,倾向于将火力与防护推向极致,并为此付出了一定的机动性和生产简易度的代价。这是一种基于实战经验和技术优势的选择,也是它们在战场上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同样的或者类似的问题我看到了不下三个)

然后还是老规矩继续批判一下某些人的结论

你们下次算长倍径炮的时候麻烦先统一标准,不要一会儿说一个炮是长倍径,一会儿说它不是。否则读者会很纠结怀疑你们

人~格~分~裂~的~说~

85/L53的D-5T被算长倍径,85/L55的ZIS-S-53也被算长倍径

那么换句话说其实德国人在42年用上了长倍径炮而且还是大口径?(笑)

薛定谔的长倍径炮标准(笑)不是么

至于说生产平衡和威力弱得多(笑)

美国人对于17pdr的测试数据和77HV的数据在美国人那里对应的距离是什么呢

17pdr(76.2/L53.5) APCBC(2900ft(884m)/s):150/0/1000m

77HV APCBC(2580ft(785m)/s):126/0/1000m

pak40(75/L46) APCBC(790m/s):109/0/1000m

ZIS-S-53(按美国人的标准这是一门85/L52的炮,而不是原本的85/L55)APBC(792m/s (2,600ft/s)):105/0/1000m

看起来确实是ZIS-S-53比英国炮落了大下风

然而抛开APCBC本来刷数据打垂直是上风,进实际打倾斜劣势的弹种

再加上不用装药的英国APCBC也是优势

最后得出的结论则是:英国人在弹药优势占尽的情况下,没能和战时的弹药甩开差距

抛开具体情况谈炮好不好,弹行不行,没意义,也没价值。

————————————————————————————————————————————————————————————————————————————————————————————————————————————————————————

至于这个问题

kwk36都3吨了,kwk42就特么1吨重

而且两者的后座距离也是天差地别,前者比后者远得多

这跟kwk38和kwk39之间不过100千克的重量变动导致的换装难度和重量差距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

这有什么共同讨论和对比的价值?

————————————————————————————————————————————————————————————————————————————————————————————————————————————————————————

17pdr的弹药和kwk42的比不大?

不要看着药筒长度就当大小了


直观一点对自己有好处,对比来看更好

而且用更简单的事实分析一下

76L53.5的初速比75L46的高了100m/s,后者药筒还比前者长,这很大程度直接抹消了身管的优势,然而初速还是不会落差到近100m

说两者炮弹和药筒一样,这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

看到这里我的心情很复杂

真的很复杂

因为17pdr上车的重量没记错的话:2.2吨

kwk42:1吨

88炮有两种

kwk36(L56):3.35吨

kwk43(L71):2.27吨

90/L52 M3:2375磅(1.07吨)

ZIS-S-53:1.15吨

这到底是怎么放到一起当同级别的武器的?

如果是按层级来算。。。(FNMDP,坦克炮有个毛层级)

不懂,真的不懂

——————————————————————————————————————————————————————————————————————————————————————————————————————————————————


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看着所谓的打脸,然后无奈的摇头

三层嵌套是什么意思都还没搞明白就急着来扣帽子(扶额)

也算是我心态好没直接发火

kwk36/Flak36的身管结构分解出来是如图所示,三个大层

叹气)

我是不是毛粉大师不知道,不过我觉得我可能确实比你清楚kwk43和pak43是什么东西

kwk43什么重量图里也说的很清楚,2265kg

而制造上两者的差异则更为明显,一门kwk36需要消耗5.55吨铁

一门kwk43则只需要4421kg(4.42吨)铁

kwk43由于身管更长,在理论上本应是消耗更多的金属去进行生产,然而很不幸,事实并没有像我们设想的这样发展

恰恰是因为kwk43放弃了三层嵌套的炮管解放了大量的重量负担,才得以减重和减少耗材,只不过代价是寿命削弱到了原本寿命的1/5不到

不过由于寿命本手余量足够,而并不是不堪用的程度。

接下来是让人更无语的玩意儿

您老声称kwk42的要大一圈,用药筒长度来算了数,充了账目

我也不想说啥,既然您认为kwk42的大一圈用药筒长度作数

那我也用药筒长度做个数给你看看,pak40则正好如您所想,更长,但是呢,别人更细

当然,这也是我没说清楚的问题

不过没事

接下来重新说清楚也行了

75*640R也就是kwk42的弹药

看起来长了一截,不过很遗憾的是比17pdr的76*583在药筒部分仍然是细了一圈

就装药来说一定比640的少?

我看不见得吧

而且考虑德军在二战时期的发射药技术装法,emmmm

————————————————————————————————————————————————————————————————————————————————————————————————————————————————————————————————————————————————————————

最后吐槽一句百度公众号的无耻程度

原话照搬别人的知乎答案连一个字都不肯改的

我特么能说啥?

@邓璞 还不去举报?

——————————————————————————————————————————————————————————————————————————————————————————————————————————————————

接着说几件事

1.为什么说APCBC和APBC后者对于斜靶的效果更好

其实这也可以从战争后期美军对于弹药的开发看出端倪

非常经典的例子自然就是90mmT33 AP(BC)-T

在T7/M3 90L52上,垂直穿深事实上并不怎么样,甚至并比不过更早的M82APC(BC)HE-T

然而到了55°倾斜的时候呢,可以追平,甚至反压M82的穿甲数据一头

本身数据摆在这里了,您要说我乱讲,我也无所谓,毕竟同炮弹种差异也摆在这里了,两者甚至初速都是一致的。

当然啦,肯定会有人问我,为什么你要单说T33呢?

当然答案很简单啊

战后的T5E1/E2人家根本没有APC(BC),我上哪去跟人玩对比呢?

当然啦,肯定会有人说,T5E1/E2又不是正式炮啦,balabala

我们回头看一眼120mm M58呢?

仍然只有APBC,没有APCBC

——————————————————————————————————————————————————————————————————————————————————————————————————————————————————

噗哈哈哈,我就知道会有这种东西来谈

战后双方弹药的选择都直接变成了两个方向,奈何有些人仍然选择放弃细究而只抓一个点

米国战后弹药全面选择了APBC而苏联选择了APCBC,谈到这里的时候我们自然就得谈到另一个问题了

也是我很早以前就说过的东西

软钢大法好,低强度钢大法好,APBC刷数据自然合适(笑)

毕竟软钢米,堪称一绝,不能不品尝

APCBC呢?其特性也很明确,更适合对于FHA开坑,优势在垂直FHA上尤为明显。

(笑)

所以说谁是牛逼我真的说不清楚,但是非要说其中谁差了呢?

我只能回复说“都不是一个科技树上的玩意儿,你们骂了半天,为啥不老老实实去选择杆弹呢”?

——————————————————————————————————————————————————————————————————————————————————————————————————————————————————

所以说我真的也很好奇您既然有心思查APBC长啥样,却没心思找找T33的穿甲过程?

风帽的焊点在撞击的时候就会碎裂使得整个风帽带动整个穿甲弹以钝头的方式去击穿装甲,这也是T33系到最后反压的原因之一

真的很好奇您老到底是只知其一还是怎么的?

——————————————————————————————————————————————————————————————————————————————————————————————————————————————————

不好意思哈,我估计您可能又是来吹逼吹的不知道自己在说啥了呢


BREECH RING是什么东西呢?

我留了个坑您就自己跳了进来,而且跳了以后装蒜都没能装对

Breech Ring重量505.5lb都能输错成600lb

这也就罢了

脑补了一番三段阶梯就是三层嵌套设计的理论以后又开始自我高潮了一番

然而他似乎忘记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

也是在他自己的图里的,第三张图中(笑)

请您解释一下您的炮衣里是什么东西比较好,毕竟明显的是里面包着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说的情况并不完全准确。二战时期德国坦克确实以其先进的设计和强大的火力而闻名,但并非所有坦克都是“大车身扛个小口径炮”,更不是说像“黑豹”和“虎王”那样的代表性坦克只装备了75毫米和88毫米炮就显得“小口径”。恰恰相反,它们装备的火炮在当时是绝对的先进和强大,而且是针对战场实际需求而设计的。我们来详.............
  • 回答
    这个想法光是听起来就够带劲的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较量!不过说实话,真要这么干,那德军坦克营基本就是去“送死”的,而且是那种连个响都发不出来就结束的送死。别说什么“毫无预兆”,就算预兆十足,也改变不了什么大局。咱们就这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一场二战德军坦克营对阵现代美陆军基地的“突袭”,究竟会是个什么.............
  • 回答
    关于二战前及二战时期德国坦克装甲为何多采用近乎垂直设计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当时的技术水平、战术思想、设计理念以及经济成本等多方面的权衡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一、 早期的装甲设计理念与技术局限:在坦克发展的早期,装甲技术的重点在于如何“有”装甲,而不是如何“优化”装甲。当时的钢铁.............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之所以显得重型坦克匮乏,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这背后牵扯到经济、技术、战略思想,乃至政治上的考量。简单来说,不是德国完全没有能力制造重型坦克,而是当时他们的优先顺序、资源分配以及对未来战争模式的判断,都将重心放在了其他类型的装备上。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德国的国情和战前的.............
  • 回答
    德国二战后期战车越来越重,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虎式、虎王这种巨兽。但说它们“越来越失去其对于美苏坦克的技术优势”,这说法就有点一概而论,需要细细掰开了讲。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在理想状态和现实战场之间不断拉扯的复杂故事,涉及技术、经济、战略、甚至运气等多方面因素。为什么德国战车越来越重?首先,得明白德国.............
  • 回答
    二战德军在坦克炮弹药通用性方面的确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疏忽。如果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 技术革新与追求极致性能的导向:德国在二战期间对军事技术的追求近乎狂热,尤其是坦克技术,他们力图打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坦克。这种对.............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德军的虎式坦克,人们往往会将其与盟军坦克进行比较,并得出虎式坦克“强大”的结论。这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讨论和认同的观点,但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会发现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并非简单的“更强”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确“强大”这个词在坦克领域的具体含义。在军事领域,坦克的强大通常体现在以.............
  • 回答
    二战德军坦克设计为何普遍超重?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常常被提及的现象。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德军在二战期间的一些标志性坦克,比如虎式、豹式、虎王等,确实会发现它们普遍比同期的盟军坦克要沉重得多。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德军坦克设计理念、技术追求、战争策略以及工业能力的综合影响。首先,技术至上的追求和.............
  • 回答
    德国在二战中以其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灵活的“闪电战”闻名,但当他们转入防守时,其最引以为傲的装甲矛头战术却显得力不从心。而陆军元帅埃里希·莫德尔在防守战中将装甲集群拆分,赋予防步兵部队更多支援,却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战术理念、战场实际以及指挥官的权变能力几个方面来剖析。为何二战德军的装甲.............
  • 回答
    二战时期,一个国家能拥有多少坦克,直接决定了其装甲部队的规模和作战效能。以英、美、苏、德这几个主要参战国为例,30辆坦克算是个什么规模的装甲部队呢?这得看具体情况,因为不同国家的装甲部队构成和战术思想都不一样。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二战期间,坦克这玩意儿可不是孤军奋战的,它得配上步兵、炮.............
  • 回答
    战争的走向从来不是线性的,尤其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二战德意志第三帝国对波兰和法国的闪电战,以及之后与苏联旷日持久的东线战争,其结果天差地别,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战略、军事、政治和经济因素,远非一句“一个月”或“四年”可以简单概括。一、闪击波兰与法国:效率与准备的完美结合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党对犹太人进行系统性屠杀,即我们所熟知的“大屠杀”(Holocaust)。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当时德国也存在反犹主义情绪,但并未发生如此大规模、有组织的种族灭绝。要理解这一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一战前及一战期间的德国社.............
  • 回答
    二战德国国防军后勤的“差”是一个相对的说法,不能一概而论,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闪电战的阶段,德军的后勤保障可以说是相当高效的,能够支撑其快速的地面推进。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和战线的拉长,德军的后勤体系确实暴露出了许多致命的弱点,最终成为其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详细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
  • 回答
    二战德国战败是历史的铁证,而如今德国在中欧地区的举足轻重地位,与其说是“主导”,不如说是“重要参与者”和“关键影响力者”。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从战后德国的重建、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地缘政治的演变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主导”这个词的含义。在现代国际关系中,“主导”通常意味着拥有压倒.............
  • 回答
    二战德国在科技领域确实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许多装备和理念在当时看来,甚至是现在,都显得颇为超前。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德国在战前就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尤其是在军事领域。他们投入了巨大的资源,鼓励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大胆的探索,并且有着明确的军事需求作为导向。这种国家层.............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德国为何没有摧毁巴黎圣母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未遂”事件,而是涉及多重因素考量、实际情况以及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复杂态度。简单地说,这不是一次“漏掉”或者“未被列入目标”的事件,而是经过了权衡和决策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当时德国在法国的占领情况。1940年,德国闪电战迅速攻陷法国,巴黎也.............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一个关于历史叙事、宣传以及大众心理的关键点。事实上,在二战前的德国,甚至在战争初期,绝大多数德国民众并不会认为“希特勒是黑头发”是一个“bug”或者需要特别解释的事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并且它们是相互关联的:1. 希特勒的头发颜色并不是一个被刻意强调的“事实”,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实际上,如果仔细考究二战期间德国军方和政要对战斗机的“偏爱”,并不能笼统地说他们“选择战斗机作为交通工具”。更多的情况是,这种“选择”背后,隐藏着当时德国军事战略、工业能力、战术思想以及特殊时期的一种宣传需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看:1. 宣传与心理战的需要: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确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德国和俄国都经历了剧烈的动荡,但它们的政治走向却截然不同:一个走向了纳粹主义的极端,另一个则完成了十月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要理解为什么德国没有像俄国那样走向社会主义,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结构、政.............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科学的衰落,与战前德国在科学领域曾经的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战前,德国无疑是世界科学的中心,其科学家在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诺贝尔奖的得主比例更是惊人。然而,战争的创伤、政治的动荡以及人才的流失,共同将德国科学推入了低谷。战前德国科学的辉煌:诺贝尔奖的“德国制造”要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