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德军坦克设计为何普遍超重?

回答
二战德军坦克设计为何普遍超重?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常常被提及的现象。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德军在二战期间的一些标志性坦克,比如虎式、豹式、虎王等,确实会发现它们普遍比同期的盟军坦克要沉重得多。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德军坦克设计理念、技术追求、战争策略以及工业能力的综合影响。

首先,技术至上的追求和对战场优势的渴望是德军坦克“超重”的首要驱动力。德国军方和坦克设计师,尤其是古德里安等人,在坦克战理论上走在了世界前列。他们深知,在坦克对决中,火力、防护和机动性是三大关键要素。然而,当他们试图将这三者都做到极致时,往往就会走向超重。

强大的火力: 德军对坦克火炮的威力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他们希望能够一炮击穿敌方坦克最厚的正面装甲,甚至远距离上就能做到。这意味着需要更大的炮管、更重的弹药,以及能够承受更高膛压的炮塔和炮身。例如,虎式坦克装备的88毫米炮,其威力在当时是令人胆寒的,但这也带来了更大的炮塔和更粗壮的炮身,自然增加了重量。豹式坦克装备的75毫米炮,虽然口径较小,但其长身管和高初速的设计,也需要更坚固的炮座和炮塔结构。
厚重的装甲: 德军认为,坦克的生存能力至关重要。他们坚信,能够承受住敌人炮火的坦克才有可能发挥其攻击作用。因此,在设计之初就倾向于使用更厚的装甲板,并且尽可能地采用垂直装甲,以提供更好的等效防护。虎式坦克正面装甲高达100毫米,甚至更多,这在二战初期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厚重的装甲本身就是重量的主要来源。当然,后期为了应对盟军坦克的火力,装甲又进一步升级,导致重量继续攀升。
对性能的极致追求: 德国工程师在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上往往追求精益求精,力求将每一项性能都做到最好。这意味着他们不惜成本和重量来优化设计。例如,为了提供更好的炮塔回转速度和精度,他们会设计更复杂的炮塔机构;为了提高悬挂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减震效果,他们会采用更粗壮、更复杂的扭杆弹簧等。

其次,缺乏充足的战争资源和生产能力也间接导致了“超重”的设计思路。德国在战争初期就预见到了资源短缺的问题,尤其是橡胶、稀土金属等。相比之下,美国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可以大批量生产相对轻便但性能可靠的坦克。德国则相对缺乏这种优势。

“完美主义”与“精锐路线”: 由于资源限制,德国无法像美国那样大规模生产海量的标准化坦克。因此,他们倾向于生产数量较少但性能极为出色的“精锐”坦克,希望用质量来弥补数量上的不足。这种“宁缺毋滥”的思路,使得设计师们可以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提升单辆坦克的性能上,自然也更容易走向更重、更复杂的设计。
简化生产并非首要考量: 相较于盟军,德国在后期坦克设计中,并没有像美国那样将简化生产和降低成本作为最优先的考量。他们更侧重于将技术潜力发挥到极致,即使这意味着更复杂的制造流程和更高的制造成本。

第三,战略战术的考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坦克的设计。德国的“闪电战”理论虽然强调速度和机动性,但在实际运用中,他们也希望坦克在突破敌方防线后,能够有强大的火力去摧毁敌方坚固目标,并且能够承受住敌方的反击。

“破甲利器”的定位: 德国坦克被设计成主要的突击力量,需要能够撕裂敌方装甲纵深,摧毁敌方防御工事,并且在被敌方坦克围攻时有能力自保。这种“多面手”的定位,促使设计师们在各个方面都力求强大,最终导致了重量的增加。
对战场的误判: 战争初期,德军坦克表现出色,给盟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可能导致德国方面对自身坦克设计的成功产生了过度自信,认为重型坦克是未来战场的主流,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重型化设计。

第四,工业和技术限制也存在一定影响。虽然德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机械制造能力,但在某些领域也面临瓶颈。

发动机的不足: 尽管德国坦克拥有强大的装甲和火力,但其发动机技术与盟军相比,在功率密度上存在一定差距。为了驱动沉重的车身,他们不得不使用更大排量、更笨重的发动机,这又进一步增加了坦克的整体重量和体积。当坦克越造越重,就需要更强大的发动机,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传动和悬挂系统的挑战: 沉重的车身对传动系统(变速箱、驱动桥)和悬挂系统(扭杆弹簧、负重轮)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了承受巨大的应力,这些部件也需要做得更粗壮、更精密,这同样是重量增加的重要因素。复杂的传动和悬挂系统也增加了维护的难度和故障率。

总结来说,德军坦克普遍超重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

技术至上,追求极致的火力与防护,不惜代价。
资源限制下,倾向于生产“精锐”重型坦克以弥补数量劣势。
战略战术上,希望坦克成为全能的突击和防御力量。
发动机功率与车体重量不匹配,以及其他机械部件的承载需求,也间接推高了重量。

当然,超重也带来了显著的缺点,比如机动性下降、油耗惊人、易于陷入泥泞或被桥梁承载限制、可靠性相对较低、运输和维护困难等。这些缺点也成为了德军后期坦克战争表现不佳的潜在原因之一。这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设计思路,也正是二战时期坦克发展史中一个引人深思的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英语作者圈里, 一般认为后期德国坦克设计的缺点主要在于过于重视火力和防护, 以及过于注重质量, 从而忽视了数量。 至于所谓德三装甲车辆设计 "水多加面, 面多加水" 的传闻 (追猎者,三号突击炮等装甲车辆对此暂时蒙在鼓里), 基本上纯粹是来自国内德黑发明的传言 (哪怕是国外德黑评价虎王, 用的也是 "overloaded" 一词)

大凡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说到德三的装甲车辆设计怎么怎么 "浪费吨位" 的时候, 我纳闷咋没有人提追猎者啊。

至于虎豹 40-50+吨级别的吨位, 咋没人认为重量同样为 40-50+吨级别的 KV-1, KV-2, KV-85浪费吨位了。




顺便总能看到有某些人发明 "虎式在1942年的坦克战里不堪一击的" 以及 "虎式坦克浪费吨位, 实战打不过也击毁不了KV-1" 的神论

来看看KV-1的正面装甲在面对88炮和85炮时的表现




还有德黑发明的谣言: "黑豹直到诺曼底战役时一直数量稀少, 黑豹坦克只配给重装甲营"


以及什么 "长75比短88昂贵, 浪费资源"

-在, 看看Production Costs ?


还有这种

来看看虎王坦克搭载10.5cm L/68主炮的方案

  1. 10.5cm L/68比8.8cm KwK 43 L/71重了840kg (2450kg对1610kg)
  2. 整辆坦克的长度将会增加840mm。
  3. 计划采用分装式弹药。
  4. 在整个炮塔中, 105mm弹药的数量将会比先前的88mm弹药的数量减少2发。
  5. 有趣的是, 安装一门新的105mm主炮并不需要改变原有的炮塔布局。

至于Wa Prüf 6所表达的担忧

可能的布局变化, 采用了分装式弹药从而导致主炮射速的降低, 以及增加第二个装填手的必要性。

user avatar

除了虎式坦克以外,德国坦克超重的直接原因,是在不增加额外生产工艺的前提下,简化工艺,提高生产性。

看起来很矛盾,但却是事实。

从豹式坦克开始,豹式的车体架构成为后续德国坦克设计的母型,无论是虎王,还是豹2,还是E-50/75等图纸车,其部件位置设计和零件规格几乎是一样的。这实际上是一种更为领先的流水线理念,比苏联的允许各个工厂对基本设计有小的改动、以及美国的外表一样内部零件不一样(比如装汽油和柴油发动机的谢尔曼)更先进。

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无论是重型坦克还是中型坦克,只要在这个设计的基础上简单的加减装甲厚度、火炮口径就可以。甚至还有为了生产性放弃线形优化的情况:比如虎王的炮塔就有100毫米的保10洁圆形版和180毫米的亨舍尔平面版,很明显圆形的炮塔加工起来需要工时更多,所以除了最初一批以外,后来全部采用了180毫米的平面炮塔。

便于修改设计的第二个例子就是猎虎。车体基本完全按照虎2的设计,仅仅拉长了一点,然后加了对负重轮,这就是猎虎的车体了,几乎所有车体部件和常见易损部件都可以与普通虎王互换。

即使是虎式这样在设计的时候就没考虑到通用化标准的坦克,在后期生产中也大量采用豹式的部件,比如最直观的全钢负重轮,两者基本一样,这种负重轮还用于更重的虎王。

单纯就设计思想来说,这种全面的零件通用化实际上是一种进步,是德国军备系统对战争前期让各个厂家各自为政的一种反思。超重问题对德国工业系统来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能说豹式的基本设计太成功,可以很方便的在其基础上加加减减,考虑到豹式本身就重达46吨,所以后续坦克都显得超重也就很正常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德军坦克设计为何普遍超重?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常常被提及的现象。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德军在二战期间的一些标志性坦克,比如虎式、豹式、虎王等,确实会发现它们普遍比同期的盟军坦克要沉重得多。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德军坦克设计理念、技术追求、战争策略以及工业能力的综合影响。首先,技术至上的追求和.............
  • 回答
    这个想法光是听起来就够带劲的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较量!不过说实话,真要这么干,那德军坦克营基本就是去“送死”的,而且是那种连个响都发不出来就结束的送死。别说什么“毫无预兆”,就算预兆十足,也改变不了什么大局。咱们就这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一场二战德军坦克营对阵现代美陆军基地的“突袭”,究竟会是个什么.............
  • 回答
    关于虎式坦克是否是二战德军的“错误选择”,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且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它更像是一系列权衡和妥协的结果,在某些方面是惊人的杰作,在另一些方面却暴露了设计和生产上的局限性。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对错”的二元论,深入虎式坦克诞生的历史背景、技术特点、实战表现以及.............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德军研制75毫米70和88毫米71坦克炮是否是浪费资源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简单地说,答案并非“是”或“否”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当时德军面临的战场需求、技术发展方向、资源分配以及战术思想的复杂权衡。理解背景:88毫米炮的威名与挑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88毫米Flak 18.............
  • 回答
    二战德军在东线确实大量使用了著名的88毫米高射炮(Flak 36/37型),而且它们在对付苏军坦克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效能,甚至可以说是德军在东线对付苏军装甲集群最倚重的反坦克利器之一。你提到的“构筑阵地”和“坦克海”非常贴切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88炮”在东线战场上的角色演变:最初,88炮的设计初衷.............
  • 回答
    如果二战多打三年,德军坦克将面临更为复杂且激烈的对手,其技术、战术和战争环境将发生显著变化。以下从技术、对手、战争环境和可能的战果四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技术发展与对手变化1. 苏联坦克的进化 T34/85:1944年后,苏联已大量生产T34/85(配备85mm火炮),其复合装甲和火力.............
  • 回答
    德国在二战中以其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灵活的“闪电战”闻名,但当他们转入防守时,其最引以为傲的装甲矛头战术却显得力不从心。而陆军元帅埃里希·莫德尔在防守战中将装甲集群拆分,赋予防步兵部队更多支援,却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战术理念、战场实际以及指挥官的权变能力几个方面来剖析。为何二战德军的装甲.............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德军的虎式坦克,人们往往会将其与盟军坦克进行比较,并得出虎式坦克“强大”的结论。这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讨论和认同的观点,但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会发现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并非简单的“更强”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确“强大”这个词在坦克领域的具体含义。在军事领域,坦克的强大通常体现在以.............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装备的“虎王”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B, Sd.Kfz. 252),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评价它。这辆重型坦克,作为德军在战争末期倾力打造的终极陆战巨兽,无疑是那个时代坦克设计与工业实力的一个缩影,但也暴露了德国在整体战略和生产上的诸多问题。设计理念与技.............
  • 回答
    豹式A型坦克:二战战场上的钢铁雄狮,战火中的不屈身影豹式坦克,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其在战场上的表现一样,充满了力量与传奇。作为德军在二战中后期担负起扭转战局重任的明星装备,豹式A型坦克更是集德意志工业的智慧与战场经验于一身的杰作。它的身影遍布欧洲战场的各个角落,在无数次激烈的交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德国坦克和苏联坦克谁更先进,这可不是一个能简单一句说清的“谁完胜”的问题,更像是一场持续演进的猫鼠游戏,双方都在不断学习、借鉴和超越。想要深入了解,咱们得把时间拨回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好好聊聊。德国坦克:以质量取胜的思路德国在二战初期的坦克研发,很大程度上是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的“苦果.............
  • 回答
    你说的情况并不完全准确。二战时期德国坦克确实以其先进的设计和强大的火力而闻名,但并非所有坦克都是“大车身扛个小口径炮”,更不是说像“黑豹”和“虎王”那样的代表性坦克只装备了75毫米和88毫米炮就显得“小口径”。恰恰相反,它们装备的火炮在当时是绝对的先进和强大,而且是针对战场实际需求而设计的。我们来详.............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德国对苏联发动进攻前,如果德军坦克主力是虎式,并且配备了防冻技术,是否就能赢得战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探讨:一、 虎式坦克本身的优势与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确虎式坦克在当时有多么先进,以及它存在哪些“硬伤”。 压倒性的正面火力:.............
  • 回答
    二战德军在坦克炮弹药通用性方面的确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疏忽。如果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 技术革新与追求极致性能的导向:德国在二战期间对军事技术的追求近乎狂热,尤其是坦克技术,他们力图打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坦克。这种对.............
  • 回答
    二战中,德国的虎式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Tiger)无疑是战场上的传奇,它的出现给盟军和苏军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实际挑战。但要说它能“以一当五”,这更多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并非绝对的战场数据。要详细对比虎式坦克与其他国家的坦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虎.............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之所以显得重型坦克匮乏,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这背后牵扯到经济、技术、战略思想,乃至政治上的考量。简单来说,不是德国完全没有能力制造重型坦克,而是当时他们的优先顺序、资源分配以及对未来战争模式的判断,都将重心放在了其他类型的装备上。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德国的国情和战前的.............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详细比较一下二战德国的Pak 43型88毫米反坦克炮和台湾现役的M60T2/CM11“勇虎”主战坦克(我们通常称之为“勇虎”坦克,但其具体型号可能为M60系列改装或CM11等)。这涉及到双方武器的性能参数,尤其是穿甲能力和防护能力。先来了解一下Pak 43型88毫米反坦克炮P.............
  • 回答
    德国二战后期战车越来越重,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虎式、虎王这种巨兽。但说它们“越来越失去其对于美苏坦克的技术优势”,这说法就有点一概而论,需要细细掰开了讲。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在理想状态和现实战场之间不断拉扯的复杂故事,涉及技术、经济、战略、甚至运气等多方面因素。为什么德国战车越来越重?首先,得明白德国.............
  • 回答
    论BT系列快速坦克在苏德战场上的表现 BT系列快速坦克,这个在苏德战场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对于熟悉那个时代装甲战史的军迷们来说,绝非陌生。从初期令人眼前一亮,到后期在严酷考验下暴露出的问题,BT系列坦克的命运,如同它自身的速度一样,跌宕起伏。要评价它在苏德战场上的表现,需要将其置于那个特定的历史背.............
  • 回答
    二战时期,一个国家能拥有多少坦克,直接决定了其装甲部队的规模和作战效能。以英、美、苏、德这几个主要参战国为例,30辆坦克算是个什么规模的装甲部队呢?这得看具体情况,因为不同国家的装甲部队构成和战术思想都不一样。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二战期间,坦克这玩意儿可不是孤军奋战的,它得配上步兵、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