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60吨的重型坦克吊打才30吨的小朋友是很正常的事情,后期遇到JS-2,超级潘兴一类的重型坦克,或者M4A4 萤火虫一类专门装了大屌的坦克照样占不了太大优势
接着 @狸桑 的话题进一步的讲,虎式的强,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德国人玩军工大跃进的恶果。
为什么这么说?很简单,虎式的野战条件全油行程是60公里,全道路行程也不过100公里,考虑到其复杂的维护条件,若是纵深突破的时候出现故障基本上除了弃车别无他法,说白了,虎式坦克用作进攻是合格的,但是非常勉强,只有在内线机动防御作战时才能发挥最大功效。
考虑到二战时的材料学水平和发动机水平,虎式的60吨重量还能正常作战已经是设计师祖坟上烧了森林大火超水平发挥了,即使是几十年后的现在,坦克的极限重量也就差不多在60吨到顶,放在二战时期的整体水平上来看,相较于其战斗效率,虎式那些传动机构动不动就趴窝、没有专用牵引车就必须几辆普通牵引车一起上才能拖动的毛病已经不算什么事儿了。
以苏联和美国与虎式对应的同一等级重型坦克(实际上JS-2和M26还是都比虎式轻了近20吨)来说,JS-2的改进型号JS-2M全油行程可达240公里,M26也有160公里,更别提两者在装甲和火力上并不会比虎式差多少。(补充一点,JS-2实际上是虎王一级的重坦,装甲和穿深数据展开讲太复杂,所以略过)
再说德国军工产业,虎式的设计实际上也很好的说明了他们为什么产量总是不上不下吊在半空中:虎式使用的KwK36 L/56炮好不好?简直太好了,穿透力强,精度高,弹道平稳又顺滑,如果苏联人有这种好炮,自然是跟76毫米炮一样,在保证基本结构一致的情况下改成自行反坦克炮、牵引式反坦克炮、野战炮甚至高射炮,然后各军种一起用的,这样一来生产线可以通用,二来配件、弹药和各种耗材都能通用,不仅后方生产效率可以大大提高,前线补给压力也可以大大降低。 而德国人呢?用KwK36 L/56炮的只有那一千来辆虎式,而且和其他同口径的88毫米炮从配件到弹药统统都不!通!用! 德国后方工人和生产线都多到没地方用了哦,前线铁路运力都用不完了哦,猴?
往远了说,德国人不是没清醒过,有那么一段时间他们确实发现哎哟这屎有毒,下定决定主产75毫米KwK40 L/48,但是没过几天就又故态复萌,比如从纸面上来看好得不得了但是就是工艺太复杂以至于短时间之内没法协调出生产线的KWK42型75/70炮(为豹式设计,药筒加长所以和其他所有75毫米炮的炮弹都【不-通-用】,想给IV坦克歼击车用时发现产量太低轮不到,所以最开始那一千多辆IV坦歼没炮用,只能用IV坦克使用的75/L48);又比如猎虎那只生产了100来门(专门开了一条生产线,然后只生产100来门,这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的128毫米PaK 44;德国军工产业用几大主力坦克无一产量破万的事实说明了一个事实:军工产业想要大规模量化生产【必须】要稳定,今天搞这个明天搞那个还非得【不通用生产线】的后果就是什么都造不多,苏联人和美国人也会根据战场局势更新升级自己的坦克配置,但是苏联人能憋出8万辆T34,美国人能憋出5万辆M4,靠的就是不要动不动就【另起炉灶】,能将就就将就,能通用就通用,什么都要蝎子拉屎独一份的后果就是前线每一个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每天都想和后方军工产业的直系女性亲属发生不止一次的超友谊亲密关系。
简单来说,虎式坦克是设计用来跟对面重型坦克死磕并能完爆之的,同时代的盟军坦克,尤其是英美坦克,则是用来带着步兵清理对面步兵和工事的。
目前的回答我感觉都有些片面,没有完全解决题主的疑惑。
在大家各种吐槽虎式坦克的不合理之处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德国人为什么会造出这样一种坦克?已经有人做了比较好的说明,我就简单的说下自己的想法。
在苏德战场之前,也许更早,入侵法国之前,德国人的坦克和苏联人同时期的BT系列很是接近:高机动,轻装甲,低火力。这很适合德国人热衷的闪击战:装甲集群快速推进,甚至战略包抄,法国人的马奇诺防线差不多就是这么废掉的。不过在进攻法国的过程中,德国人碰到了法国的B1重型坦克,对于当时的的主力1,2型坦克来说,这完全是个难啃的硬骨头。稍后的北非战场,装备短管50mm火炮的3号坦克还会碰到英国奇葩——玛蒂尔达 步兵坦克(其实入侵法国的时候就碰到过来),又是正面几乎无解,最后据说也是动用了88炮才能搞定。
于是元首愤怒了!
当然我不知道其他德国装甲部队的军官怎么想的,毕竟从现代坦克战的观点看,哪怕只过了两年的苏德战场,B1和玛蒂尔达就可以说是落后时代了。被英法这两个错误运用坦克的国家误导,元首的战车计划从此走上了邪道。在此之前的30年代中后期,德国人就有发展“重型坦克”的计划了,但车重也都在30吨级,脆皮的DW1,DW2,再到VK3001,以及亨舍尔自己搞得VK3601(H),都不算太重。不过3601H的防护水准已经很高了,车体正面是100mm的垂直装甲,和后来的虎式在一个级别。只是为了在更远的距离上对付高防护目标,新的战车要求能塞进8.8cm kwk36坦克炮。于是现有的VK3601炮塔不够用了,为了适应kwk36的后座距离,必须采用更大的炮塔。这的确就是德国人死脑筋的地方所在:在那样一个时代,要造出一个火力,防护和机动全面超越对手的武器,要么你有全新的设计思想,要么就有先进可靠的技术。现在看来,德国人只占了后者的一半——先进的技术,而且并没有先进到超越时代的水准。
于是最终的虎式坦克就是一个各项指标超标的怪物,更强的主炮,更大的炮塔,更大的车体,更好的防护,而作为进攻性武器,机动还不能落下。要知道,作为接近60吨的重型坦克,虎式坦克早期型在一台迈巴赫HL230的推动下可以达到45kph的公路极速,只是因为这样会导致发动机超负荷,后期才把速度限制到了38kph。
同样作为进攻性武器,虎式坦克需要保证冲击阵地时经受可能大量存在的侧翼火力——于是虎式坦克的侧面装甲达到了80mm的厚度。对于盟军坦克,这显然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即使迂回到侧翼,如果不是接近正入射,这货的防护完全跟正面差不多嘛。
有人也许会问为何虎式坦克要用垂直装甲,我见过的一个解释是因为它使用的是焊接轧制装甲而不是成本更低的铸造车体。我觉得这个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显然焊接装甲也可以轻松的做出大斜面,德国人不这么做,完全是思想太老旧了,直到苏德战场上出现T-34危机,才把黑豹坦克做成类似的大倾角正面装甲。
说到倾斜装甲,相信玩过《坦克世界》的同学都知道所谓的“转正效应”,穿甲弹在入射到装甲表面时会向装甲法线方向偏转,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装甲的倾角。游戏中为了简化,把所有的穿甲弹(AP)的转正角度都设定为5度。不过实际上倾斜装甲的效应要复杂的多。根据美军所做的测试,通常只有当射弹口径超过装甲厚度时,才会有转正效应,而当射弹口径小于装甲厚度时,则会出现“负转正”!也就是说,此时倾斜装甲的实际效能远比通过三角函数得来的等效厚度还要高!一个例子就是苏联的IS-3重型坦克,拥有110mm的大倾角首上装甲。在游戏中由于转正的存在,德国的88mm/L71坦克炮可以轻松击穿IS-3的首上装甲,而在现实中,IS-3的首上在大部分交战距离上对该火炮免疫。
这个问题放到虎式坦克身上,就是倾斜车体对敌的虎式坦克对西线盟军坦克具有压倒性的防护优势:即使是80mm的表面渗碳侧面装甲,也可以有效防护早期谢尔曼坦克的75mm烧火棍。一个将车体倾斜40度角的虎式坦克,将拥有至少130mm的正面等效装甲和125mm的侧面等效装甲:
虎式坦克侧面未被击穿的弹痕
火力方面,8.8cm KwK36的确是一门非常出色的坦克炮,在使用PzGr39 APCBC(被毛风帽穿甲弹)的时候,即使在1000米的距离上对倾斜30度的100mm装甲也几乎可以保证击穿,而且由于初速较高(800m/s),配上徕卡公司前身Leitz生产的Tzf 9 瞄准镜,精度也相当之高——1000米上对于中等大小的坦克正面命中率几乎是100%.
这一切设计完成的时候还是41年中旬,正式生产服役则是42年下旬,这个时候,苏联人的主力T-34还在使用76mmF-34主炮,发射BR350 穿甲弹时初速只有655m/s,500米内的穿深也只有70mm,也就是零距离都无法击穿虎式,而装备85mm主炮的T-35-85要到43年底才能出现。美国的M4谢尔曼,则要到42年十月第一次参战,使用的还是75mm M3短管炮,初速只有620m/s,使用穿甲弹时只能在100m穿透倾角30度厚度不到80mm的表面硬化装甲,而第一个装备长身管76mm火炮的M4A1则要到44年7月诺曼底登陆之后才上战场。。。但从这些数据看,盟军坦克的确只有被吊打的份,至于为何如此,一些知友已经给出了接近的回答,我之后做个简要的补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