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二战时苏军陆军的军、师人数比起美军、德军要少很多?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产生这种感觉。确实,如果我们粗略地看看二战时期苏军、美军、德军的陆军编制,可能会觉得苏军的军、师规模普遍比另外两国小。不过,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战术、战略、后勤以及历史背景等多个层面来分析。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军”和“师”在不同国家的编制中,其下属单位的数量和作战职能并不完全是等同的。 简单来说,这就像是同一个“公司”的“部门”,但每个“部门”的员工数量、职责范围可能会因为公司文化、行业特性而有所不同。

苏军陆军编制的特点:

苏军陆军在二战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高度集中和数量优势的战术思想。为了实现这一点,苏军倾向于组建数量庞大、但相对精简的作战单位。

师的规模较小,但数量极多: 苏军步兵师通常由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一个反坦克炮营、一个工兵营、一个通信营等组成。在战争初期,一个步兵师的满编人数可能在1100015000人左右。这相比于德军的某些重型师或者美军的步兵师(后者可能在1500020000人左右)确实显得小一些。
为什么这样?
集中使用兵力: 苏军的战术强调在进攻时,将强大的炮兵和兵力集中在突破点上,形成巨大的火力密度和人数优势。师的规模小,意味着单位的机动性更强,更容易快速集结和调动,以配合更庞大的炮兵集群或装甲集群。
后勤压力与兵源优势: 苏联幅员辽阔,但其后勤能力在战争初期是比较薄弱的,尤其是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编制较小的师,对于后勤的压力相对小一些,更容易维持其作战能力。同时,苏联拥有巨大的人力资源储备,即使损失惨重,也能通过动员补充大量兵员。宁可让更多的小单位去填补战线,也不要几个大单位被一网打尽。
炮兵的突出地位: 苏军非常重视炮兵的支援作用。他们的炮兵通常以军或集团军的建制集中指挥,而不是分散到每个步兵师里。这意味着,虽然一个苏军师的炮兵支援单位可能不那么庞大,但整体的炮兵火力却非常惊人。
装甲力量的整合: 苏军的坦克部队在战争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往往以独立的坦克军或集团军的形式存在,直接隶属于更高层级的指挥部。这种做法使得步兵师的编制更加侧重于步兵作战,而将装甲支援留给更高级别单位。

军的编制更加灵活,有时更像是“集团”: 苏军的“军”(Армия)编制非常灵活,其下属单位可以根据任务需求进行灵活的调整和组合。一个集团军可能包含多个步兵师、几个坦克军或机械化军、炮兵部队、甚至航空兵部队。这意味着苏军的“军”更多的是一个战役层级的指挥单元,其规模和构成是动态的。
对比美德: 相较而言,德军的“军”(Armee)通常是更稳定的作战单位,拥有固定的下属师,并直接由集团军群指挥。美军的“军”(Army)有时也指战役集群,但其下属的“军团”(Corps)才是更常作为标准作战编制出现的单位,且通常包含多个师。
为何感觉苏军军人数少? 因为苏军的“军”更侧重于指挥和协同,实际的作战单位(师、坦克军等)是分散和集中的,所以一个直接报告给最高统帅部的“军”的直属兵力,可能不像德军或美军那样形成一个固定的庞大“军”的整体。很多支援和独立的作战力量,可能是直接隶属于战区(Front)的,而非某个“军”。

德军陆军编制的特点:

德军在二战初期以其装甲闪电战闻名。其编制强调机械化和协同作战。

师的规模与结构: 德军的步兵师在战争初期通常比苏军的步兵师人数更多一些,编制更“完整”,包含更多的支援单位。例如,一个德军步兵师(1941年)约有17000人,拥有两个步兵旅(每旅2个团),炮兵团,反坦克营,侦察营等。
优势: 这种编制使得德军师的独立作战能力更强,尤其是在拥有足够后勤和支援的情况下。
局限性: 这种相对庞大和固定编制的师,在面对苏军庞大的炮兵和后备兵力时,尤其是在后勤逐渐吃紧的后期,其损失和补充就显得更加困难。

装甲师的突出: 德军的装甲师是其核心力量,编制非常强大,通常包含多个坦克团和装甲步兵团,以及强大的自行火炮和支援单位。这些装甲师往往作为战役突击力量,由集团军(Armee)直接指挥,或者编入装甲集团军(Panzerarmee)的序列。

军(Armee)的定义: 德军的军是战役级别的指挥单位,通常由35个师组成,负责一个战线或一个方向的作战。它的构成相对固定,比苏军的军更为“实体化”。

美军陆军编制的特点:

美军在战争中的编制发展是一个逐步成熟和学习的过程。

步兵师: 美军的步兵师编制在战争中不断调整,到后期通常在1500018000人之间,有时甚至更多。一个美军步兵师通常由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以及各种支援单位构成。美军的师编制相对完整,也强调独立作战能力。
支援单位更加完备: 美军的师级支援单位通常比苏军更齐全,例如拥有独立的反坦克营、工兵营等。

军团(Corps)与军(Army): 美军的“军团”(Corps)是比师更高一个层级的战术指挥单位,通常指挥24个师。而“军”(Army)则是战役级别的指挥单位,指挥多个军团。美军的编制更倾向于层层指挥,体系分明。
为何感觉美军军人数多? 因为美军的“军”或“军团”的编制,往往是包含多个相对完整的、编制规模也较大的师。因此,一个美军的战役集群(军或军团)在人员数量上,确实可能比苏军的同级指挥单位“军”要“看得见”的人数更多。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1. 编制理念的差异: 苏军追求的是“数量优势”与“集中打击”,因此倾向于组建更多的小而精(或小而能打)的单位,并将重火力(炮兵、坦克)置于集团军或战区层面统一指挥,而非分散给每个师。而美德则更倾向于组建编制更完整、独立作战能力更强的师,并将它们整合成军或军团。
2. 战术思想的不同: 苏军的战术是靠“人海”和“火力海”去碾压,炮兵的集中使用是关键。这种情况下,步兵师本身的编制大小就不那么关键,更重要的是如何快速调动和形成合力。
3. 兵源与后勤的现实: 苏联巨大的兵源潜力使其可以承担更高的损失,并维持庞大的部队数量。而相对薄弱的后勤在战争初期限制了大规模、重装备部队的部署和维持,小规模师则更易于管理。
4. 对“军”的定义理解: 苏军的“军”更多是作为一个战役指挥和协同单位,其下属单位(师、坦克军等)可以非常灵活地增减和调动,很多时候精锐的作战力量是作为独立单位存在的。美军和德军的“军”则更像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包含特定数量和类型师的作战实体。

所以,这不是说苏军的陆军整体上比美军或德军弱,而是他们采用了不同于西方的组织和战术模式,并且这个模式在庞大的人力资源和相对薄弱但不断提升的后勤支持下,被发挥到了极致。他们的“师”可能人数上不占优势,但依靠源源不断的兵员、惊人的炮火集中和战略层面的机动,苏军陆军在数量上和战斗力上都成为了二战战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的原因大神们说得很好,这里补充一点小把戏式的因素。

————用名号吓唬人。

原理是在战争迷雾中敌军想获得缺编、简编、缩编这些信息的话,往往比获得番号信息更难,更慢。

比如说敌人侦察兵渗透抓舌头,抓几个回去一看证件是某个师的,敌军就会在战线图上标注一个师。没有进一步情报的话,出于料敌从宽就会视为一个整师。逼问并没多大用,一般来说大头兵也不知道自己部队到底有多少人。

想获得缺编等信息的话,是需要大量舌头汇总的,或者抓有一定级别的舌头,或者缴获重要文件,或者打起来后根据实力判断。这些都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不是长期交手的对手的话,一般很难掌握太多

所以说保持名号对敌军的战局判断是有一定影响的,有时候真能唬住敌军。后期德军很多残缺师不缩编,也有这个因素。

还有一个利用名号唬人典型是志愿军。在入朝初期所有电报文件中一律向下一级呼号,再加上志愿军神级隐蔽技能和不重视前沿侦察的美帝少爷兵,成功的使美军误判了入朝志愿军兵力,导致美军出现了严重指挥失误。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也算是日经了。

首先二战时代,各主要交战国的“军”以及以上都不是固定编制,只是一个指挥部,其实也无所谓“大小”。指挥部下面怎么排布,那是随时调整的事情。少的时候一个军就是空头军,多的时候一个军辖七八个师,都是可以调整的。

至于苏军的“师”就有意思了。

楼上还有说什么“苏军建军思路”的。问题是,1941版的苏军步兵师,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小师”的情况!

图中其实很容易能看得出来,战前苏军建设的步兵师跟各大国并无差异,当然比较有特色的是有两个炮兵团,显得火力强大,但总体无论是步兵数量还是武器装备,都跟其他强国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下图就是各国步兵师的比较。

然而在战争爆发后,苏军步兵师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成建制歼灭(根据《泥足巨人》,1941年仅半年,苏军就有相当于229个师的单位被成建制歼灭),这种情况下只能迅速动员步兵师参战。然而,步(pao)兵(hui)虽然能短时间堆出来,但技术装备和技术兵种可不是那么快就能配齐的,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新的苏军步兵师编制。

对比之下就能发现,1941年12月的动员的这些步兵师,仍然是各有三个步兵团,人数也没有太大变化。但师直属的两个炮兵团变成了一个,侦查营变成了侦查连,摩托运输营变成了摩托运输连,其他建制不变的师直单位人数和装备也大大削减了。也就是说,苏军师比较小的原因,是技术兵种和技术装备有限之下的无奈举措。

下图是对苏军战时编制变化的总结。

至于前线步兵师出现五六千甚至三四千人的情况,纯粹就是在一线长期交战损失的情况下兵员无法得到补充,因而导致减员。其实就我看到的,直到1944年底,你都很难说所谓“三四千人”的步兵师是主流,多数的苏军师仍然还是有7000人上下的力量。


至于德军这边情况其实跟苏军正好相反。一直到1944年6月之前,德军除了斯大林格勒,基本没有什么师以上单位被成建制消灭的情况,各步兵师主要是同苏军打消耗战。所以德军的情况是步兵消耗比较严重,技术兵种反而相对状况好些。

大家熟悉的“17000人”的那种德国步兵师其实也只是一部分波次,在战前也只有一部分师能有。而到了1943年,德军彻底取消了传统的九营制步兵师,把九营步兵师变成了六营制。

These new-type divisions were supposed to have, as of December 1, 1943, a total strength of 13,656 men, of whom 9652 men (71.6%) belonged to the combat groups, 2245 men (16.4%) to the supply trains and 1759 men (12%) to the back-line services. In the supply and back-line services, several hundred volunteers (the number was not officially set, but left up to the division) often worked.
The armaments were: 2128 pistols, 7980 rifles, 103 rifles with tele- scopic sights, 302 grenade-launching rifles (Schiessbecher), 681 machine pistols, 128 light and heavy machine guns, 72 81mm medium grenade launchers, 21 120mm heavy grenade launchers, 12 75mm light infantry guns, 6 150mm heavy infantry guns, 6 37mm light antitank guns, 24 50mm medium antitank guns, 18 75mm heavy antitank guns, 12 20mm light anti-aircraft guns, 24 105mm light howitzers, 12 150mm heavy how- itzers. Later there were also 600 assault rifles, 108 Panzerschreck and a great number of Panzerfaust antitank weapons.

至于实际力量,德军“兵力”耗竭的情况,当然不会比苏军有什么好的地方。德军战时对步兵营作战力量的评估有五个档次:

Starkes Battailon Kampfstärke more than 400 men (强)

Mittelstarkes Battailon Kampfstärke 300–400 men (中强)

Durchschnittliches Battailon Kampfstärke 200–300 men (平均)

Schwaches Battailon Kampfstärke 100–200 men (衰弱)

Abgekäpftes Battailon Kampfstärke less than 100 men (耗尽)

一个满编700人的步兵营,在德军战时标准中,能有超过400人就算是最高一档的战力了!

43年往后,其实你很难说德军师的力量比起苏军的师有多么大的优势。

Nikolas Zetterling就列出了切尔卡瑟口袋战役时几个典型的德军步兵师的状况:

320师


On 1 February the division had an authorized strength of 12791, including 2,154 HiWi, but it reported a shortage of 3,580. Almost the entire shortage was found in the three infantry regiments and the Füsilier battalion, all of them being at approximately 50% strength


376师


The 376. Inf.Div. had been destroyed at Stalingrad one year earlier. It was reformed and sent to the Eastern Front in the autumn of 1943, where it found itself engaged in continous combat. After having been seriously depleted, the 376th Division received considerable replace- ments in January 1944, when it received 63 officers plus 3,460 other ranks, in addition to 115 returning convalescents.This meant that 1 February the division was still short of 2,728 officers and other ranks, compared to the authorized strength of 12,295, which included 2,154



战争后期,德军步兵师一般也就10000人上下的力量。

这个事情也可以直接计算出来。按照德军统计,1943年10月1日,东线德军的Iststärke der Verbände (标准建制单位下辖的作战力量)是157.8万人,而同期东线德军大致是157个师级单位,平均一下正好也就一个师10000人。

参考文献:

The Korsun Pocket

Take Budapest! The Struggle for Hungary, Autumn 1944

Steven J. Zaloga, Leland S. Ness The Red Army Handbook 1939-1945

Alex Buchner-The German Infantry Handbook 1939-1945 (1991)

Operation Barbarossa_ the Compl - Nigel Askey

Das Heer 1933-1945;Entwicklung des organisatorischen Aufbaues - Band 3 - Der Zweifrontenkrieg.

user avatar

主观原因是苏联中级军官素质不高,而且不容易培养

客观原因在人力资源紧张的前提下,人力资源要有限保障坦克兵和炮兵的需要,步兵分配上,近卫军部队有“优先权”,就是步兵部队内也要向炮兵和伴随炮兵倾斜


主要说下军官的因素

苏军战前的军校教育上,初级军校/军官养成教育是七年级毕业就能考,学制3年。十年级学生上军校,大部分去高等专业技术院校,去指挥类院校,文化课可以少学很多,2年就可以毕业。39年以后,除了提拔士兵外,基层干部主要来源是短期培训速成教育。速成班招生条件自然是放宽的,步兵军官速成教育学历要求下降到4年级毕业,学制一年。坦克兵、炮兵、工程兵、航空兵还是要7年级毕业,学制18~20个月,航空兵要21-24个月。战争爆发以后,速成班教育时间更短,步兵6个月,迫击炮/反坦克炮11个月,榴弹炮兵加农炮兵和坦克兵12个月,航空兵18~20个月。教学内容进一步精简,同样是Zis3,在反坦克炮兵哪里,就精简了很多间瞄射击的教学内容。


初级军校教育主要教授内容营以下分队兵器和指挥内容,注意是“以下”,这个以下和我军那个以下不一样,他是不含营这一级的。

苏军到营这一级,主官就要初步接触司令部业务了,这和我军是不一样的,

营部有这么几个职位Заместитель командира,副指挥员,加上батальона营,按我军习惯翻译为副营长。Адъютант старший батальона,直译营高级副官,其实就是营参谋长。Адъютант батальона,直译是营副官,其实意译的话就是营部参谋。

卫国战争时期,步兵营里面有三个参谋分别负责作战、军务组织和后勤,加上参谋长,一共四个参谋。45年及以后营部参谋人数增加到5人。营侦察业务,由不直接隶属参谋长的侦察主任负责。坦克营还要加上通信主任和营技术员;炮兵营除了通信主任和营技术员(其实按苏军的叫法应该是三级军事工程师)外,营部业务人员数量更多。

对苏军指挥干部来说,营长就是一道坎。营长职务对任职业务能力和学习内容比连长要求高得多。战前资深连长/副营长升营长是要经过3-4个月专门培训的,而且一般要先转职担任营参谋长一段时间熟悉司令部业务和日常管理工作。

到团一级就更复杂了,1936年以前,团参谋长和主官必须接受中级军校教育。

而团司令部参谋基层任职年限是有要求的,还必须受过进修教育。

39大规模扩军,团部人员素质是下降的。


战时,速成班教育和提拔士兵维持连和连以下干部供应。培养营主官和参谋长就有点麻烦了,这些干部没有受过初级司令部工作的教育,也没那么多实践时间。

而一个营长如果素质较好,是勉强可以胜任团长任职要求的。但是团参谋团队不好培养。

相对的,苏军师和师以上主官和参谋人员素质反而要好一些。


因此

小师小团,其实就是中级干部素质不足时。将加强步兵营规模的团在师级干预下以合同战斗形式投入对劣势之敌的战斗中,减小干部素质不足的负面影响。

进攻战役里面,步兵军的突破正面是德军步兵团,苏军步兵师步兵团当面之敌往往是敌营级分队。


至于德军43年以后为什么一步兵团防御作为防御基干和德军司令部工作尤其是参谋工作的特点,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另外苏军营“司令部”的司令部业务职能并不完全健全,尤其管理职能

按我军习惯,还是称营部比较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