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战二战时那么多野战工事是如何挖掘的?感觉很费力啊,尤其土里有碎石,石块,冻土什么的?

回答
一战和二战时期,野战工事的挖掘确实是一项艰巨而费力的事情,尤其是在面对各种复杂地质条件时。与其说是简单的“挖坑”,不如说是一场与自然环境的艰苦搏斗。那些深入人心的战壕、掩体和炮兵阵地,背后是无数士兵用双手、汗水甚至生命换来的成果。

工具是根本,但人力是主体

在那个没有大规模机械化工程设备的年代,挖掘野战工事的主要依靠的是最原始也是最可靠的工具——人力。士兵们手中最常见的装备便是:

铁锹(Shovel):这是最核心的工具。有标准的军用铁锹,通常设计得坚固耐用,可以挖掘、铲土、甚至作为防御武器。很多士兵会携带一把个人配发的铁锹。
镐(Pickaxe/Mattock):对于坚硬的土壤、碎石、岩石甚至冻土,光靠铁锹是远远不够的。镐的尖头能有效破开坚硬的地面,而另一头的扁平部分则可以用来铲土或进一步松动。
鹤嘴锄(Sledgehammer):在遇到特别巨大的石块或需要破坏坚硬地面时,鹤嘴锄就派上用场了。但这通常需要两人或多人协作才能有效使用,效率相对较低。
小型工具:可能还有一些小型的铲子、凿子,用于更精细的挖掘或清除小石块。

挖掘过程的挑战与策略

面对不同地质条件,士兵们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1. 普通土壤:这是最理想的情况。士兵们会组成一个挖掘小组,轮流使用铁锹将土挖出,然后用铁锹或双手将土堆积在预设的防爆墙(Parapet)位置。挖出的土方量非常大,要形成足够的深度和宽度来抵御步枪火力甚至机枪火力,需要挖几十厘米甚至几米深。

2. 碎石和石块:当土壤中夹杂着大小不一的碎石和石块时,挖掘难度会指数级增加。
拣选与抛掷:士兵们会用铁锹的边缘或直接用手将较小的石块拣出来,然后抛到旁边的土堆上。
撬动与砸击:对于较大的石块,他们需要先用镐的尖头插入石块的缝隙,然后用力向下撬动,将其松动,再用铁锹或鹤嘴锄将其移走或打碎。这个过程非常耗费体力。
“石块掩体”: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石块非常巨大且难以移除,士兵们可能会利用这些石块作为掩体的基础或天然屏障,并在其周围继续挖掘和堆土。
小队协作:通常会有一两个人专门负责处理石块,其他人则继续挖掘土壤,以保持一定的挖掘速度。

3. 冻土:在冬季战场,冻土是最令人头疼的敌人之一。
破冰前奏:首先需要用镐的尖头用力砸击地面,将冻土层砸碎成小块。这个过程极其费力,对工具的损耗也很大。
层层剥离:一旦冻土被砸碎,士兵们会用铁锹一块一块地将其铲出。想象一下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里,用沾满冰渣的铁锹挖土,双手会迅速麻木,手指可能会被冻伤。
火烤(有限):在某些不影响军事行动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士兵们可能会利用小型的篝火短暂地加热地面,稍微融化冻土层,但这通常效率不高,且容易暴露位置。
挖“冰沟”:有时,他们会挖掘浅浅的“冰沟”,将挖出的冻土块堆积在内,形成一定的隔绝层。

4. 坚硬的粘土或岩层:这与碎石类似,都需要用到镐和鹤嘴锄来不断地破坏地面结构。一旦遇到难以撼动的岩石层,挖掘工作可能会被迫调整,例如改变工事的位置或利用地形的天然优势。

挖掘模式与分工

在实际操作中,挖掘通常会以以下几种模式进行:

战壕挖掘:最经典的野战工事。通常是沿正面战线挖掘一条或多条平行战壕,中间由交通壕连接。挖掘的深度和宽度会根据抵御的火力类型来决定。步兵战壕可能需要一人高(约1.8米)的深度,而机枪阵地或炮兵掩体则需要更深厚和坚固的结构。
土方堆积:挖出的土方会堆积在面向敌方的一侧(外墙,Parapet),以形成防御工事。为了增加防护力,有时会在外墙内侧再堆叠一层土或沙袋。
支撑结构:为了防止战壕坍塌,尤其是在松软的土壤中,会用木材、沙袋甚至钢筋水泥来加固战壕的侧壁。
掩体和炮兵阵地:这些通常需要挖掘更深的坑道,并用大量的土方、木材、石块甚至混凝土来建造厚实的顶棚和侧壁,以抵御炮火的直接轰击。挖掘这些结构时,往往需要将土方挖掘得更远,或者用车辆(如果有的话)转移。
小组作业:挖掘工作很少是单兵作战。通常会编组进行,几名士兵为一个挖掘小组,分工协作,有人负责挖土,有人负责清理石块,有人负责将土方堆积到位。
轮班作业:由于挖掘的艰辛,士兵们会轮班进行,以保证持续的挖掘进度,并让疲劳的士兵得到短暂休息。尤其是在前线,挖战壕往往是在交战的间隙或夜间进行,以避免暴露。

额外的防护措施

为了提高工事的防护能力,士兵们还会采取一些额外的措施:

沙袋:沙袋是野战工事的“万能砖”,可以快速堆砌成墙体,抵御子弹和炮弹碎片。填满沙袋的土是提前挖好的。
木材和钢材:用于加固战壕顶部,防止坍塌,或者作为掩体的梁柱。这些材料往往需要从后方运输。
钢筋混凝土:在一战后期和二战时期,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先进的工事开始使用钢筋混凝土,但其挖掘和建造过程依然是人力为主,辅以少量重型设备。

工程兵与普通步兵

虽然大多数士兵都会参与挖掘,但专业的工程兵(或称工兵)在修建防御工事方面拥有更专业的技能和更充足的设备。他们负责规划、设计和指导大型工事的修建,比如复杂的地下掩体、坚固的炮兵阵地以及复杂的交通壕网络。普通步兵的任务则更多是在战术层面快速挖掘满足当前作战需求的战壕和简单掩体。

总结

一战二战时期野战工事的挖掘,是一项极其艰苦的体能劳动,是士兵们在极其恶劣的战场环境下,依靠原始的工具和坚韧的意志完成的。面对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他们需要智慧、耐心和不懈的努力。每一道战壕,每一座掩体,都凝聚着无数士兵的辛勤汗水,甚至他们的生命。这不仅仅是工程,更是战场上生存的本能和意志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就那么挖呗

战壕是从上往下挖的,可以很多人同时挖


有的规定说士兵一小时要挖1.2立方米

你算算,一天挖8个小时,1万人能挖多长的战壕出来

实际上一战的时候,英军造战壕的速度是450人x6个小时造出250米,不止是挖坑,还得加固


当然有石头的话那挖的就慢了,但是挖一个礼拜怎么也挖完了


主要在于挖战壕的速度基本和人数成正比

不像打土飞机的坑道,你用10000人和100人掘进的速度基本是一样的


而且那时候也是有挖壕机的,估计数量可能不够用,而且为了防炮只在后方挖,前方是人挖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