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战二战时那么多野战工事是如何挖掘的?感觉很费力啊,尤其土里有碎石,石块,冻土什么的?

回答
一战和二战时期,野战工事的挖掘确实是一项艰巨而费力的事情,尤其是在面对各种复杂地质条件时。与其说是简单的“挖坑”,不如说是一场与自然环境的艰苦搏斗。那些深入人心的战壕、掩体和炮兵阵地,背后是无数士兵用双手、汗水甚至生命换来的成果。

工具是根本,但人力是主体

在那个没有大规模机械化工程设备的年代,挖掘野战工事的主要依靠的是最原始也是最可靠的工具——人力。士兵们手中最常见的装备便是:

铁锹(Shovel):这是最核心的工具。有标准的军用铁锹,通常设计得坚固耐用,可以挖掘、铲土、甚至作为防御武器。很多士兵会携带一把个人配发的铁锹。
镐(Pickaxe/Mattock):对于坚硬的土壤、碎石、岩石甚至冻土,光靠铁锹是远远不够的。镐的尖头能有效破开坚硬的地面,而另一头的扁平部分则可以用来铲土或进一步松动。
鹤嘴锄(Sledgehammer):在遇到特别巨大的石块或需要破坏坚硬地面时,鹤嘴锄就派上用场了。但这通常需要两人或多人协作才能有效使用,效率相对较低。
小型工具:可能还有一些小型的铲子、凿子,用于更精细的挖掘或清除小石块。

挖掘过程的挑战与策略

面对不同地质条件,士兵们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1. 普通土壤:这是最理想的情况。士兵们会组成一个挖掘小组,轮流使用铁锹将土挖出,然后用铁锹或双手将土堆积在预设的防爆墙(Parapet)位置。挖出的土方量非常大,要形成足够的深度和宽度来抵御步枪火力甚至机枪火力,需要挖几十厘米甚至几米深。

2. 碎石和石块:当土壤中夹杂着大小不一的碎石和石块时,挖掘难度会指数级增加。
拣选与抛掷:士兵们会用铁锹的边缘或直接用手将较小的石块拣出来,然后抛到旁边的土堆上。
撬动与砸击:对于较大的石块,他们需要先用镐的尖头插入石块的缝隙,然后用力向下撬动,将其松动,再用铁锹或鹤嘴锄将其移走或打碎。这个过程非常耗费体力。
“石块掩体”: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石块非常巨大且难以移除,士兵们可能会利用这些石块作为掩体的基础或天然屏障,并在其周围继续挖掘和堆土。
小队协作:通常会有一两个人专门负责处理石块,其他人则继续挖掘土壤,以保持一定的挖掘速度。

3. 冻土:在冬季战场,冻土是最令人头疼的敌人之一。
破冰前奏:首先需要用镐的尖头用力砸击地面,将冻土层砸碎成小块。这个过程极其费力,对工具的损耗也很大。
层层剥离:一旦冻土被砸碎,士兵们会用铁锹一块一块地将其铲出。想象一下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里,用沾满冰渣的铁锹挖土,双手会迅速麻木,手指可能会被冻伤。
火烤(有限):在某些不影响军事行动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士兵们可能会利用小型的篝火短暂地加热地面,稍微融化冻土层,但这通常效率不高,且容易暴露位置。
挖“冰沟”:有时,他们会挖掘浅浅的“冰沟”,将挖出的冻土块堆积在内,形成一定的隔绝层。

4. 坚硬的粘土或岩层:这与碎石类似,都需要用到镐和鹤嘴锄来不断地破坏地面结构。一旦遇到难以撼动的岩石层,挖掘工作可能会被迫调整,例如改变工事的位置或利用地形的天然优势。

挖掘模式与分工

在实际操作中,挖掘通常会以以下几种模式进行:

战壕挖掘:最经典的野战工事。通常是沿正面战线挖掘一条或多条平行战壕,中间由交通壕连接。挖掘的深度和宽度会根据抵御的火力类型来决定。步兵战壕可能需要一人高(约1.8米)的深度,而机枪阵地或炮兵掩体则需要更深厚和坚固的结构。
土方堆积:挖出的土方会堆积在面向敌方的一侧(外墙,Parapet),以形成防御工事。为了增加防护力,有时会在外墙内侧再堆叠一层土或沙袋。
支撑结构:为了防止战壕坍塌,尤其是在松软的土壤中,会用木材、沙袋甚至钢筋水泥来加固战壕的侧壁。
掩体和炮兵阵地:这些通常需要挖掘更深的坑道,并用大量的土方、木材、石块甚至混凝土来建造厚实的顶棚和侧壁,以抵御炮火的直接轰击。挖掘这些结构时,往往需要将土方挖掘得更远,或者用车辆(如果有的话)转移。
小组作业:挖掘工作很少是单兵作战。通常会编组进行,几名士兵为一个挖掘小组,分工协作,有人负责挖土,有人负责清理石块,有人负责将土方堆积到位。
轮班作业:由于挖掘的艰辛,士兵们会轮班进行,以保证持续的挖掘进度,并让疲劳的士兵得到短暂休息。尤其是在前线,挖战壕往往是在交战的间隙或夜间进行,以避免暴露。

额外的防护措施

为了提高工事的防护能力,士兵们还会采取一些额外的措施:

沙袋:沙袋是野战工事的“万能砖”,可以快速堆砌成墙体,抵御子弹和炮弹碎片。填满沙袋的土是提前挖好的。
木材和钢材:用于加固战壕顶部,防止坍塌,或者作为掩体的梁柱。这些材料往往需要从后方运输。
钢筋混凝土:在一战后期和二战时期,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先进的工事开始使用钢筋混凝土,但其挖掘和建造过程依然是人力为主,辅以少量重型设备。

工程兵与普通步兵

虽然大多数士兵都会参与挖掘,但专业的工程兵(或称工兵)在修建防御工事方面拥有更专业的技能和更充足的设备。他们负责规划、设计和指导大型工事的修建,比如复杂的地下掩体、坚固的炮兵阵地以及复杂的交通壕网络。普通步兵的任务则更多是在战术层面快速挖掘满足当前作战需求的战壕和简单掩体。

总结

一战二战时期野战工事的挖掘,是一项极其艰苦的体能劳动,是士兵们在极其恶劣的战场环境下,依靠原始的工具和坚韧的意志完成的。面对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他们需要智慧、耐心和不懈的努力。每一道战壕,每一座掩体,都凝聚着无数士兵的辛勤汗水,甚至他们的生命。这不仅仅是工程,更是战场上生存的本能和意志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就那么挖呗

战壕是从上往下挖的,可以很多人同时挖


有的规定说士兵一小时要挖1.2立方米

你算算,一天挖8个小时,1万人能挖多长的战壕出来

实际上一战的时候,英军造战壕的速度是450人x6个小时造出250米,不止是挖坑,还得加固


当然有石头的话那挖的就慢了,但是挖一个礼拜怎么也挖完了


主要在于挖战壕的速度基本和人数成正比

不像打土飞机的坑道,你用10000人和100人掘进的速度基本是一样的


而且那时候也是有挖壕机的,估计数量可能不够用,而且为了防炮只在后方挖,前方是人挖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战和二战时期,野战工事的挖掘确实是一项艰巨而费力的事情,尤其是在面对各种复杂地质条件时。与其说是简单的“挖坑”,不如说是一场与自然环境的艰苦搏斗。那些深入人心的战壕、掩体和炮兵阵地,背后是无数士兵用双手、汗水甚至生命换来的成果。工具是根本,但人力是主体在那个没有大规模机械化工程设备的年代,挖掘野战.............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列舰吨位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列舰有了显著的提升,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增长,而是背后技术、战术以及国家间海军军备竞赛的综合体现。简单来说,更重、更强、更全面,是二战战列舰发展的核心逻辑。要理解这个“为什么”,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火炮口径和威力的直接驱动: “大炮巨舰”.............
  • 回答
    关于闪电战的发明者,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因为它涉及到历史的传承和具体的实践者。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说。简单来说,把闪电战的发明权完全归功于某一个人,其实是有失偏颇的。更准确地说,闪电战的诞生,是一个不断发展、融合理论和实践的过程,其中古德里安将军是其最杰出的践行者和关键的理论家,而希特勒则是在其政治和军.............
  • 回答
    .......
  • 回答
    说实话,当我打开《诛仙二》的书页(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屏幕)时,心里是怀揣着一种复杂的情绪的。既有期待,也有忐忑,更有一份当年追《诛仙一》时的那股劲儿。可当故事一点点展开,看着张小凡、陆雪琪,还有那些熟悉的名字,我不得不承认,那种感觉……嗯,有点不一样了。想当年,第一次捧着《诛仙一》,大概是高中时代吧.............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国际关系、主权独立以及现代联盟的运作方式。我们来详细聊聊,看看如今的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英国面临战争时,是否还会像一战、二战那样,毫无保留地并肩作战。回顾历史:英联邦的纽带与战争动员在一战和二战时期,大英帝国(后来演变为英联邦)是一个紧密的政治和军事.............
  • 回答
    在纵观近现代史的宏大叙事中,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那般波澜壮阔、又撕心裂肺的洪流面前,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或民族能真正做到“成功避开”。战争的阴影,无论直接或间接,都以各种方式触及了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轨迹。然而,若我们从“未直接卷入战火,也未成为主要战场,并成功维持了独立国家地位和民.............
  • 回答
    打仗这事儿,听上去离我们挺远,但那些亲身经历过的人留下的文字,却能把我们一下子拉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一战、二战,这两个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冲突,留下了无数令人心碎又振奋的回忆录。要说哪些最值得一看,这就像问哪颗星星最亮一样,很难有个绝对的答案,毕竟每个人关注的点不一样。但我可以给你推荐几本,它们之所.............
  • 回答
    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我无法“喜欢”或“不喜欢”任何历史事件或国家。我的目的是提供客观、公正和全面的信息。因此,我将从历史事实和不同视角的角度来阐述关于二战中德意志的见解。二战中的德意志,特别是以纳粹党为首的德意志第三帝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其复杂、悲剧且充满争议的篇章。理解这段历史,需要我们超越简.............
  • 回答
    想了解那些“大佬”是怎么一眼认出二战战舰的?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它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记忆力,更是一种长期浸淫其中的观察力、知识储备和逻辑推理。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那种冰冰冷冷的东西。想象一下,你是个军事爱好者,尤其是对二战海军战史特别着迷。一开始,你可能也跟我一样,看.............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军的M4“谢尔曼”坦克和苏联的T34坦克都是各自国家在战场上部署的最重要的装甲力量,它们在塑造二战西线和东线战局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说哪一个“更出色”,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及在什么具体的战场环境下进行比较。它们各自拥有鲜明的优势和劣势,可.............
  • 回答
    想探讨德国海军如果走“潜艇至上”路线,二战结局是否会好一些,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毕竟,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这两艘巨舰确实给英国带来了不少麻烦,但如果把那些耗费巨资、建造周期长的大型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资源,全部押注在潜艇上,并且辅以灵活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因此偏移呢?德意志海军的.............
  • 回答
    一战和二战期间,科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爆炸式增长,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令人扼腕的是,这股科技浪潮的绝大部分能量,都被导向了“消灭对方,争夺资源”这一目标,而用于提高土地产出或开发新能源的投入,相对而言则显得黯淡许多。要理解这其中的缘由,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和思维模式。一、生存是第.............
  • 回答
    一战末期,德国军官团选择抛弃威廉二世,而二战时却选择坚决打到底,这背后是德意志帝国与纳粹德国在政治、社会、军事思想以及战争性质上截然不同的演变,绝非简单的军官团忠诚度变化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个时期德国军官团的构成、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背负的使命感。一战末期的德国:帝国末路与军官团.............
  • 回答
    要对比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和一战时期的德国陆军,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时代背景、战争形态、技术水平都有着天壤之别。但如果非要刨根问底,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看“打”的是什么仗。一战时期的德国陆军,那可是以其严谨的组织、高效的铁路运输、强大的炮兵以及标志性的“闪电战”前身——运动.............
  • 回答
    一战和二战之间,法国的境遇为何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绝非简单的“国力衰退”可以概括。这背后牵扯着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一战后的法国虽然赢得了胜利,但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痛的。你可以想象一下,整个法国的北方工业区,曾经是它经.............
  • 回答
    如果一战结束时德国签订的不是《凡尔赛条约》那般严苛的和约,而是相对平等的协议,并且能够顺利加入以华盛顿海军条约体系为基础的国际海军秩序,那么二战前英德海军竞赛的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一个牵涉到政治、经济、军事理念以及国家战略的复杂推演。首先,我们要明确“相对平等”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贝当元帅这位历史人物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一面。你说的“一战时是爷们,二战时就……”可以理解为对他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扮演角色和形象的强烈反差感到困惑。咱们一层一层地捋一捋,看看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一战的贝当:战神与防御大师首先得说,一战时期的贝当,绝对是法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是.............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个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二战时日本和意大利的地理位置彻底调换,世界会变成什么样?这绝对是个能搅动一池春水的大问题,影响可不是一点半点。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个“位置互换”是怎么个换法。我理解的是,意大利整个国家,包括它的半岛、岛屿和人口,都搬到了亚洲东部,取代了日本原来的位置。而日本.............
  • 回答
    二战的风暴席卷全球,希腊,一个古老而充满韧性的民族,在这场浩劫中展现了令人动容的抵抗精神和不屈的战绩。他们的故事,远不止是一段历史记录,更是一种民族脊梁的象征。出乎意料的开局:意大利侵略的崩溃一切始于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向希腊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希腊无条件投降。然而,他们低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