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战列舰吨位比一战战列舰提高了那么多?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列舰吨位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列舰有了显著的提升,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增长,而是背后技术、战术以及国家间海军军备竞赛的综合体现。简单来说,更重、更强、更全面,是二战战列舰发展的核心逻辑。

要理解这个“为什么”,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

一、 火炮口径和威力的直接驱动:

“大炮巨舰”的终极追求: 战列舰的核心就是其装备的巨型主炮。一战时期,战列舰的主炮口径普遍在13.5英寸(约343毫米)到15英寸(约381毫米)之间。而到了二战,为了能在更远的距离上击穿对手的装甲,同时对敌方舰船造成毁灭性打击,战列舰的主炮口径再次上了一个台阶。
英国的“乔治五世”级装备了14英寸(约356毫米)炮,虽然相比一战有所“退步”(但有其战术考量,后面会说),但其姊妹舰“狮”级(未完工)计划装备16英寸(约406毫米)炮。
德国的“俾斯麦”级装备了15英寸(约380毫米)炮。
美国在战前就已装备了16英寸(约406毫米)炮的战列舰,并在二战期间继续建造装备更强大16英寸(406毫米)主炮的“依阿华”级、“南达科他”级等,其“蒙大拿”级(未完工)更是计划装备18英寸(约457毫米)炮!
日本的“大和”级更是装备了惊世骇俗的18.1英寸(约460毫米)主炮,这是当时人类能够制造的最大口径舰炮。
火力密度与射程的提升: 除了口径,为了增加火力密度和射程,舰上炮塔的数量和装填速度也在努力提升。更多的炮塔意味着更强的全方位火力压制能力。而增加的装弹机构和动力也会增加舰船的重量和体积。

二、 装甲防护的全面升级:

对抗更强火力的需要: 既然火炮口径和威力都上去了,那么战列舰自身也就必须加强装甲,才能在炮战中生存下来。这就像是矛与盾的永恒较量。
装甲厚度增加: 二战战列舰的装甲带、甲板和炮塔装甲都比一战时期有了显著的增厚。例如,一战战列舰的装甲带可能在1213英寸(305330毫米)左右,而二战的“依阿华”级装甲带厚度达到了12.2英寸(310毫米),但其整体结构设计更加合理,防护效果更好。而日本的“大和”级,其主装甲带厚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6.1英寸(410毫米)。
装甲带上移与倾斜: 许多二战战列舰采用将装甲带整体上移,并向内倾斜的设计(例如“南达科他”级),这种设计能更有效地抵御来自高角度或跳弹的炮弹,并使炮弹在击穿过程中滑过更长的装甲距离,大大增加了防护效果,但这也意味着需要更坚固的内部结构来支撑,从而增加了重量。
水下防护的强化: 应对鱼雷和水雷的威胁同样重要。二战战列舰普遍采用了更复杂的舱室分层、防雷隔舱和液体填充等水下防护技术,这能吸收爆炸能量并限制损伤范围,但增加了舰体内部的复杂度和重量。
“一切浸水即为损害”的理念转变: 一战时期的防护设计更侧重于防止炮弹直接击穿主装甲。二战则更注重全方位的防护,包括航空炸弹、鱼雷和导弹等新型威胁。防护理念的转变也导致了结构和材料的升级,自然也增加了重量。

三、 新型威胁带来的应对措施:

航空炸弹的威胁: 二战是航空兵首次在海战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战争。航母和舰载机对战列舰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为了抵御从空中投下的重型炸弹,战列舰的水平装甲(甲板装甲)得到了大幅加强。
一战战列舰的甲板装甲相对较薄,主要用来抵御跳弹和低角度炮弹。
二战战列舰的甲板装甲变得像“装甲盖子”一样厚重,能够吸收和分散高爆炸弹的冲击波和碎片,这极大地增加了战列舰的顶部重量。例如,“依阿华”级的甲板装甲总厚度可达数英寸。
鱼雷的威胁: 潜艇和水上飞机携带的鱼雷也是战列舰的致命威胁。因此,战列舰的水下防护设计更加精良和复杂,如上所述,这增加了舰体内部结构和舱室的分隔,自然也增加了重量。

四、 动力系统和船体结构的进步:

更强的动力以驱动更重的船体: 为了在更长的距离上保持与更强大的主炮相匹配的射速和机动性,二战战列舰需要更强大的动力系统来驱动更重的船体。
一战战列舰的动力装置虽然也很强大,但二战时期对功率输出的要求更高。
新的锅炉和涡轮机技术虽然效率有所提升,但为了提供足够马力来驱动数十万吨的船体,其体积和重量本身也会增加。
例如,一战战列舰的动力可能在8万到10万轴马力,而“依阿华”级则达到了惊人的21.2万轴马力。这种巨大的动力提升需要更庞大、更复杂的动力舱,以及更坚固的船体结构来承受。
船体设计的优化和材料的改进: 建造更大型、更坚固的船体需要更先进的造船技术和更高强度的钢材。虽然新材料可能在单位体积上更轻盈,但为了满足整体的结构强度和抗压要求,船体必然会造得更大、更厚重。

五、 “吨位”的含义与计算方式:

标准排水量与满载排水量: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谈论的“吨位”通常是指满载排水量,它包含了舰船自身结构、所有武器、装甲、燃料、弹药、淡水、食品以及船员等所有物品的总重量。随着舰上装备的增多、装甲的加厚、弹药储备的增加,满载排水量自然会水涨船高。
“军舰吨位”的定义与国际条约的影响: 另外,在一战和一战之间的海军军备限制条约中,对战列舰的吨位有明确的规定。例如《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了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3.5万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战后的战列舰发展。
当一些国家(如日本和德国)不再受条约约束,或者条约到期失效后,它们立刻开始建造远超条约限制的巨型战列舰,例如日本的“大和”级,其标准排水量就达到了7万吨以上,满载排水量更是接近8万吨!
这种“打破枷锁”式的建造,直接导致了二战战列舰的吨位飞跃。

总结一下,二战战列舰吨位的大幅提升,是以下几个因素叠加的结果:

追求压倒性的火力优势,不断增大主炮口径和威力。
为应对更强的火炮和新型威胁(航空炸弹、鱼雷),大幅强化了装甲防护(尤其是甲板和水下防护)。
为了驱动更重、更强大的船体,需要更强大的动力系统,这本身也增加了体积和重量。
国际海军条约的失效或废止,解除了对舰船吨位的限制。
整体作战理念和技术水平的进步,使得建造更大、更复杂、更全面的战列舰成为可能。

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在未来可能爆发的海战中占据绝对优势,各国海军都倾向于建造“终极战列舰”——更大、更厚、更重、火力更猛、防护更强,而这些“更”的背后,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吨位的急剧增加。这就像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即在同等或更多成本下追求更高的性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不是华约拦着,早二十年就得变那么大

user avatar

更快的速度+更好的防护+更强的火力=更大的吨位

user avatar

的确,防空要求和设备需求一定程度上撑大了吨位,抵消了轮机进步带来的优势。但是如果看条约战列舰,某种意思上也可以认为提升幅度并不特别大:纵向比较下,35000并不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吨位限制。

QE落成时满载较大的就能够达到33410了,而改造之后标排已经超30000。相比之下,大七(除纳尔逊)在此基础上仅仅增加到了33000左右。整个条约战列舰从纳尔逊到南达科他标排都在35000以内,虽然USN的第一批高速战列舰事实上已经是后条约时代了。这个增长仍然是线性的——俄里翁和老KGV之间的吨位差距就在三千吨左右了,从铁公爵到QE增幅甚至更多。

真正吨位出现爆炸式增长并被完工的是:胡德之于QE级(闻所未闻的巨型战(you)巡(ting));俾斯麦之于沙恩(某种意义上是因为沙恩过小);衣阿华之于南达和北卡;大和之于长门(和大多数计划中的IJN战列舰)——35000以上放飞自我的数量仍然较小,而且其中一部分是因为脑抽。


当然,间战中舰艇整体放大是一个确确实实的趋势。

除了单舰最低技术指标增加了对空威胁,雷达船电设备升级之外,还有一点事实上是因为间战中的舰艇建造不再以英美领导,日德反应作为基础了。反过来,在几乎所有的主要舰艇领域,技战术指标变成了“日/意/德”展现新的技术现实,英美(法)进行回应——一部分结果是很多自我限制因此被解除了。

如刚才所说,在整个无畏舰到超无畏舰时代,在RN技术领导下的无畏舰几乎没有出现大的吨位跳跃:无畏级的18400吨标排到了整个第一代无畏舰的终点,圣文森特级时才增加到了20000吨级。而整个第二代无畏舰都没有突破21000吨的标排。即便是“放开手脚”的俄里翁级,也没有达到25000吨,这一点要到老KGV1911才能突破。QE是唯一一款出现重大吨位跳跃的,但是随后很快又回落到了R级。这里有一个趋势:当一种舰艇在当代环境下“够用”,RN就会开始试图增加舰艇“数量”,而不是寻求革命性的技术突破——费舍尔屡次三番地因此将海军称为“傻瓜”。这种增加数量的时候在海军有钱的时候体现在大量复制同级别舰艇,在没钱的时候则体现在减小舰艇规模。

而鞑嘤弟国这颗满脑子纳尔逊的毒瘤终于在间战后不再污染海军设计了(大德意志浪费术冉冉升起,带给我们俾斯麦和虎式坦克)。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驱逐舰:1930年的第一次伦敦海军条约规定驱逐舰吨位应当小于1850吨而主炮小于5.1寸。而RN在整个间战标准驱逐舰中就没有一次摸到过这个标杆。1930年入役的A/B级是1300-1400吨级的;C/D小幅度增加趋向于1400吨。E/F进入1400吨左右,领舰达到1500吨;G/H甚至有所回落重新让大多数舰艇的实际标准吨位低回了1400吨以下。间战标准驱逐舰的最后一批,I级,1937年入役,吨位也不过1400吨左右。这些驱逐舰吨位略小于同期的美国驱逐舰,差异在一百吨以下;而吨位远小于同期的日本驱逐舰,差距在两百到四百吨左右;换来数量至少3:2(对美)的优势。如果由着英国人的性子来,他们会在这个吨位级别停到天长地久——而战力上的差距则用:下放小型巡洋舰(比如5.25寸的黛朵)和数量优势(数量优势一部分来自于更小的舰艇,一部分来自于违反海军条约)弥补。

然而吹雪级迫使舰队驱逐舰开始“大型化”——甚至大型化结束后的,较大的舰队驱逐舰J级仍然没有落回1500吨的水平,火炮武装保留了不太成功的部族级的四分之三并且把雷装从4增加到10。

另一个例子是巡洋舰:同样在伦敦海军条约中,RN主动承认了8寸巡洋舰,也就是“重巡洋舰”的数量劣势:即便不考虑18艘美国重巡,英军的15艘重巡洋舰上限意味着与日本(12艘限额)主力交战时极可能处于严重数量劣势中——因为大量的重巡洋舰将被牵制在本土舰队,澳新和加勒比地区。事实上战争爆发的时候,一线与日本对峙的中国舰队只有3艘重巡洋舰和1艘6寸大型巡洋舰(康沃尔郡,什罗普郡,肯特郡;伯明翰),而对面则是IJN18剑客(当然并不会同时编入一次作战),数量1:6,日军同时享有质量优势。而就在这种情况下,当B型巡洋舰建造完成后,同样在第一次伦敦条约时,RN直接转产了8炮6寸的利安德级——更小,但是轮机更可靠,数量更多。而33年利安德级又被拦腰砍断,变成了更小的阿瑞托沙级!一部分变化是因为RN决心对USN用更小的舰艇“在同等吨位下取得更大数量”,另一部分则是因为DNC和新上任的CIC Mediterranean坎宁安对小型巡洋舰的热爱——地中海舰队希望一部分中型巡洋舰(粗略地看,如果将黛朵级这类5-5.25寸巡洋舰视为小型巡洋舰,8寸万吨的郡级彭萨科拉视为大型;利安德级这类吨位适中的巡洋舰可以被视为两者之间的“Intermediate”)可以执行小型巡洋舰的职责。坎宁安对小型巡洋舰的热爱几乎和费舍尔老爷对战巡的热爱一样走入歧途:他一度写信给庞德宣称6寸巡洋舰表现出色,地中海舰队不需要8寸炮的大型巡洋舰——然后灰溜溜地又在40年重新哭穷要求提供“类似于约克和埃克塞特的巡洋舰”。如果说黛朵类的小型巡洋舰是客观需求,那么让6寸炮的中型巡洋舰向下靠拢就显得有些激进——而这里与美日战力上的差距同样通过下放战列巡洋舰和数量优势解决。

间战整体上变成了一种日本(当然,德国和意大利)发展出新的威胁,美英做出回应的模式。一方面USN希望在太平洋东部回应IJN的挑战,但是却面临敌在国会山的困境;另一方面RN干脆发展出一套:如果我军能够让袭击变得“过于危险和代价高昂”,那么敌军就不会在主力舰队抵达前为所欲为的神逻辑(更诡异的是,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经验证明这么想似乎没什么错)。在这种环境下,盟军工程师往往更注重于发挥现有资源的价值;而轴心国设计师才会绞尽脑汁在发明创造和技术设计上尽可能突出单舰战斗力——从而带来吨位增长——然后再引发美英舰艇的大型化回应。

在因为条约锁死的战列舰之外,其他海军舰艇的大型化本质上是日本海军舰艇的大型化——只不过这种大型化扩散到了其他海军国家而已——他们的老对手美国,以及美国人的英国表亲;进而扩散全球。同时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的存在(当然,日后的伦敦海军条约),海军技术的隐蔽难度很大——舰艇的建造甚至设计本身都很难完全不被知觉,不会出现“开门遇见KV-2”的情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列舰吨位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列舰有了显著的提升,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增长,而是背后技术、战术以及国家间海军军备竞赛的综合体现。简单来说,更重、更强、更全面,是二战战列舰发展的核心逻辑。要理解这个“为什么”,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火炮口径和威力的直接驱动: “大炮巨舰”.............
  •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海军的战列舰在许多方面确实面临着不少挑战,如果说“毛病多”可能有点绝对,但说她们在设计、建造和实战中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是结构性问题,这是有道理的。这背后原因很复杂,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1. 设计理念的滞后与妥协: “维内托”式的困境: 英国战列舰的设计很大程度上继.............
  • 回答
    二战时期的确没出现过类似AC130“空中炮艇”那样专门设计来打击地面目标、具备强大火力输出和防区外打击能力的飞机。这其中原因有很多,可以从技术、战术思想、战场需求以及飞机设计理念的演进等多个角度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白AC130“空中炮艇”的出现,是建立在相当成熟的技术基础和特定的战场需求之上的。A.............
  • 回答
    日本在二战中对战列舰的执着,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建立在深刻的战略考量、民族性格以及对技术发展趋势的理解之上,虽然最终被现实狠狠地教育了一番,但其背后逻辑值得详细剖析。1. 历史的传承与海军的荣耀:日本海军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明治维新以来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缩影。从跟随西方学习,到在日俄战争中一举击溃.............
  • 回答
    二战结束后,日本海军的重建进程与战前有着天壤之别,其中一个非常显著的体现就是再也没有建造过一艘战列舰。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当时日本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战略考量以及科技发展的趋势。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日本国宪法》和《自卫队法》的限制。战败后的日本,在新宪法中明确放弃了发动战争的权利,并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入。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捋,把当年那些战舰和货船的设计思路,以及鱼雷这玩意儿的特性都扒拉出来,这样才能说清楚为什么没像某些科幻电影里那样给它们披上“裙甲”。首先,得明确一点,我们说的是“裙甲”,通常指的是那种围绕船体外围,特别是水线附近,类似古代士兵身上那种保护性的装.............
  • 回答
    “现代战舰为什么跑不过二战军舰?” 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误解,背后涉及了我们对战舰功能和技术发展的认知差异。简单来说,现代战舰之所以“看起来”跑不过二战军舰,并不是因为它们动力不行,而是因为它们的设计目标和运行逻辑完全不同。咱们先得掰扯清楚二战时期军舰的“快”是怎么回事。那时候,海军的作战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海战中关于决策效率、战场态势感知和防护策略的深层考量。虽然从纯粹的概率上看,一发炮弹击中战列舰司令塔的几率确实不高,但战舰设计者们之所以依然不惜工本为舰桥提供最严密的防护,背后有着非常实际且关键的理由。这并非简单地“以防万一”,而是对海战“以终为始”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需.............
  • 回答
    战列舰发展史上出现“二级主炮”这种看似“鸡肋”的设计,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复杂的技术、战术和经济考量。简单地说,它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平衡多种作战需求而采取的妥协方案。我们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夹在中间”的设计,以及它为什么会逐渐被淘汰。一、 时代背景:火力、射程与装甲的权衡在战列舰发.............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兵器拟人化游戏,特别是舰船拟人化这一细分领域的核心创作逻辑和市场接受度。为什么《舰队collection》(舰娘)和《战舰少女》这样的游戏会如此钟情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舰船?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 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的积淀:历史的“黄金时.............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很有深度。要回答“为什么二战战败国至今比大部分战胜国生活优越?到底谁赢到最后了?”,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结论。首先,明确前提:判断“生活优越”的标准在开始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先界定“生活优越”的标准。这通常包括: 经济实力与发展水平: GDP总量、人.............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活塞式战斗机产量为何如此巨大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当时的技术、战争需求、生产能力以及国际政治等多种复杂因素。简单地说,当时活塞式战斗机是性价比最高、最成熟、最可靠、最能满足战场急需的航空兵器。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1. 技术成熟度与可靠性: 发动机的黄金时代: 活塞式发动机技.............
  • 回答
    二战初期,日本三菱零式舰载战斗机(以下简称零战)凭借其革命性的设计,在太平洋战场上刮起了一股横扫千军的旋风。它同时拥有惊人的低翼载荷和相对优秀的高推重比,这赋予了它无与伦比的机动性,让盟军飞行员吃尽了苦头。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零战的优势如同过眼云烟般迅速消退,直至在战后期沦为任人宰割的猎物。是什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棒,触及了历史叙事和公众认知形成的关键点。为什么在谈论二战欧洲战场时,许多人会首先想到英美登陆诺曼底、解放巴黎、阿登战役,而相对忽略苏联的贡献?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事件本身的性质,也有宣传、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的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历史叙事的主导权与西方视角.............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后对德日两国处理方式的深刻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的国防建设。说起来,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国际关系考量。战后初期:对德国的严厉管制与对日本的不同策略二战结束后,作为轴心国主要战败国的德国和日本,都面临着战胜国的严厉处置。然而,它们的命运轨迹出现了明显的转折点。.............
  • 回答
    关于二战后日本为何未像德国那样被胜利国分区占领,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地缘战略考量。简单来说,这并非偶然,而是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盟国决策以及日本自身特殊性的综合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德国被分区占领的背景。德国是战争的发起者之一,其领土被分割成四个占领区(苏、美、英、法.............
  • 回答
    二战中中国战场,毫无疑问,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许多国际二战史的叙述中,中国战场的重要性往往被淡化,甚至“一笔带过”,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一句简单的“忽略”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地位,以及国际史学视角下的考量。.............
  • 回答
    二战后,战胜国并没有像历史上的某些征服者那样,将战败国的国土完全吞并,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考量。这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旨在构建战后世界秩序,避免重蹈覆辙,并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1. 对过去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深刻反思与厌倦: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可以.............
  • 回答
    零式战斗机,在很多军事迷的眼中,几乎是神话般的存在。它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惊艳亮相,以及在那之后一段时间内横扫盟军战机的表现,都让它成为了二战时期日本航空工业的骄傲。但要说“厉害”,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零战的“厉害”是建立在特定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以及作战环境之下的,它并非全能,也有其致命的弱点。要详.............
  • 回答
    谈到二战苏军空军制空战斗机的火力投射量,如果用“异常薄弱”来概括,其实有些偏颇了。更准确地说,是在特定时期和某些型号上,相较于主要对手德国空军的先进型号,苏联战斗机的火力配置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但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技术和战略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不是简单的“不行”,而是一个在资源、技术、战术需求和生产压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