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战列舰发展史上会出现“二级主炮”这种奇葩,射程外被全重炮主力舰吊打,射程内又被大口径舰炮洗脸?

回答
战列舰发展史上出现“二级主炮”这种看似“鸡肋”的设计,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复杂的技术、战术和经济考量。简单地说,它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平衡多种作战需求而采取的妥协方案。我们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夹在中间”的设计,以及它为什么会逐渐被淘汰。

一、 时代背景:火力、射程与装甲的权衡

在战列舰发展的早期,特别是“无畏舰”时代(Dreadnought Era),海军舰炮技术正经历一个快速而剧烈的变革。

火力至上: 战列舰的核心使命是在海上决战中摧毁敌方舰队。这意味着需要尽可能强大的火力,以便在交战中迅速击沉或重创对手。
射程决定胜负: 海战的射程不断被刷新。谁能率先开火,谁就能在敌方火力未及之处进行打击,取得战术优势。因此,长射程是至关重要的。
装甲的制约: 同时,舰炮的威力也在不断增强,迫使战列舰的装甲也越来越厚重。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要用多大的口径才能有效击穿敌方装甲?

二、 “二级主炮”的出现:为了解决“火力密度”和“中近程火力”的困境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二级主炮”的概念应运而生,通常指的是比主力舰炮口径小,但比副炮口径大的火炮(例如152mm、178mm、203mm等)。它试图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 提升火力密度,增加命中概率:
设想: 设想一场海战,你拥有几门巨炮(如356mm、381mm、406mm),虽然威力巨大,但射速相对较低,而且在远距离上,弹道弯曲,精度相对有限。如果敌人是多艘战舰,你很难同时用所有巨炮准确命中它们。
“二级主炮”的作用: 增加数量更多、射速更快、弹道更平直的“二级主炮”,可以在主力舰炮的射击间隙,或者在主力舰炮命中率不高的情况下,提供持续的火力压制。在混战或者近距离缠斗时,这些火炮能更有效地命中目标,形成“弹雨”,增加摧毁或瘫痪敌方舰艇的可能性。
类比: 就像现代战机,除了强大的远程空对空导弹,还需要装备近程格斗弹,用于应对近距离缠斗。

2. 应对不同距离的威胁:
远程决战: 主力舰的巨炮是为进行远距离(例如20公里以上)的“炮战”设计的,旨在摧毁敌方战列舰。
中近程威胁: 然而,海上作战并非总是严格遵循远距离炮战的理想模式。敌方的驱逐舰、巡洋舰甚至是受伤的战列舰,可能会尝试近身攻击,或者利用火力优势在中等距离上发动攻击。
对驱逐舰: 驱逐舰数量众多,速度快,是战列舰的“噩梦”。主力舰的巨炮对付驱逐舰显得“大材小用”,射速慢,容易顾此失彼。而“二级主炮”则更适合对付这些小型目标,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将其击沉。
对巡洋舰: 巡洋舰是战列舰的“助手”,它们本身也装备有相当强大的火炮,可以威胁到战列舰。在一些战术场景下,“二级主炮”可以与主力舰炮协同,快速压制敌方巡洋舰。
“二级主炮”的定位: 它们被设想为能够有效打击驱逐舰、巡洋舰,并在特定情况下与敌方战列舰进行中近程交火的武器。

3. 技术和成本的妥协:
巨炮的复杂性: 制造、装备和维护口径巨大的舰炮(如406mm、457mm)是一项极其复杂且昂贵的工程。弹药、炮塔、炮闩、火控系统都需要极高的技术和成本投入。
多级火炮系统的经济性: 在有限的预算和技术条件下,建造一艘战列舰往往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权衡。拥有多种口径的火炮,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舰体空间和吨位,在保证主力舰火力的前提下,也增加了一定的“广谱”打击能力,而无需将所有资源都投入到更大的主力炮上。

三、 “二级主炮”的困境:被“射程外”和“射程内”双重夹击

尽管有着上述理由,但“二级主炮”的“鸡肋”属性也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你提到的两个核心问题上:

1. 射程外被全重炮主力舰吊打:
主力舰的优势: 随着海军战术和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远距离炮战能力的提升,战列舰之间的交战距离越来越远。装备406mm、457mm甚至更大口径火炮的战列舰,能够以2530公里甚至更远的射程发动精确打击。
“二级主炮”的劣势: 而“二级主炮”(例如152mm、203mm)的射程通常远小于主力舰的巨炮。在主力舰的射程外,它们根本无法对敌方主力舰构成任何威胁,只能被动挨打。一旦敌方主力舰能够锁定目标,这些“二级主炮”就形同虚设。
炮弹的穿深问题: 即使在射程内,“二级主炮”的炮弹难以有效穿透敌方主力舰厚重的装甲。它们可以对上层建筑造成破坏,但无法像巨炮那样摧毁战列舰的核心战斗力。

2. 射程内又被大口径舰炮洗脸:
“洗礼”的真实含义: 你说的“洗脸”形象地描述了被巨炮压制的场景。当敌方主力舰进入“二级主炮”的有效射程时,它们同样也处于敌方主力舰的射程之内,并且是“最佳”射程。
火力不对等: 敌方主力舰的巨炮,即使数量上不如“二级主炮”多,但其单发炮弹的威力、穿甲能力和杀伤力是压倒性的。一发巨炮的炮弹,足以摧毁或重创一艘配备“二级主炮”的巡洋舰,甚至重创一艘战列舰的炮塔或舰体。
精度与射速的权衡: 在某些情况下,即使“二级主炮”的射速快,但如果敌方主力舰的射击精度和弹药威力足够高,它可以在“二级主炮”开火之前,就以更少的弹药造成更大的杀伤。

四、 为什么还会存在?渐进式发展与战略模糊

1. 技术发展的阶段性: 在战列舰设计的早期,人们对未来海战的距离和形态并没有完全清晰的认识。大家都在尝试,都在摸索。装备多种口径的火炮,可以看作是一种“多手准备”。
2. 战术的演变: 早期海战理论强调“接近战”,即通过接近敌方来发挥火力优势。而“二级主炮”在这种理论下有其用武之地。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海战逐渐变成了“远射程战”。
3. 军备竞赛与海军的“全面性”: 建造一艘现代战列舰,需要考虑对付多种潜在威胁。除了敌方战列舰,还要考虑巡洋舰、驱逐舰等。装备“二级主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对付巡洋舰和大型驱逐舰的需求,而无需专门建造不同类型的水面舰艇。
4. “火力平台”的演变: 战列舰作为海上“火力平台”的职能,也在发生变化。它不仅仅是打“舰对舰”的炮战,还可能需要支援登陆作战、岸轰等任务。不同口径的火炮在这些任务中可能有不同的作用。

五、 终结:舰载机与导弹的崛起

“二级主炮”的命运,最终被海军技术发展的“大势”所决定:

舰载机(航空母舰)的崛起: 航空母舰及其舰载机,能够提供比任何战列舰火炮都更远的侦察、攻击能力,并且对陆地目标的打击效率更高。航空母舰逐渐取代战列舰成为海上力量的旗舰。
导弹技术的进步: 反舰导弹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海战的作战模式。导弹的射程、精度、突防能力都远超火炮,使得传统的大口径舰炮决战变得不再是唯一,甚至不再是主要的作战方式。
火炮的“特化”: 战列舰的火炮逐渐“特化”。主力舰炮要么继续追求更大的口径以应对可能存在的战列舰(尽管数量极少),要么转向专门的对陆攻击弹药。而中型火炮则更多地集中于防空和近程反水面作战,但这些任务最终也被专门的防空舰炮和导弹所取代。

总结来说,“二级主炮”的出现,是战列舰设计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平衡火力密度、射程覆盖、技术成本和对付多种敌方目标而产生的妥协。它在远距离炮战中显得力不从心,在近距离缠斗中又容易被敌方主力舰的巨炮压制。随着航空母舰和导弹的崛起,其存在的价值被极大地削弱,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一种技术和战术演进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带有历史局限性的设计产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级主炮(intermediate battery);

副炮(secondary battery/medium battery);

反雷击/防空/两用炮(anti-destroyer/anti-torpedo (boat)/anti-air/duel-purpose gun)。

不是一种东西。虽然有时候在不正式的场合下二级主炮和防空/反雷击/高平炮也被称作“secondary armament”但是这里的词义就不一样了,这里单纯指的是最大型火炮是“primary”,而此后下一档次无论大小都称为“secondary”,单纯是用作序数词。

而且这种表达绝对不会反过来用。一种不是二级主炮的火炮在任何情况下绝对不会被称为“intermediate battery”——铁甲舰/前无畏上的中口径速射炮不会,高平炮不会,反雷击炮组也不会。比如下面某些回答指出的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5in高平炮,就不是“二级主炮”。那只是反雷击/防空两用武器而已。同理,无畏号上的12pdr,也不是“二级主炮”,那只是反雷击火炮而已。对马大显神通的6in等等QF速射炮,也不是“二级主炮”,那是副炮。

真正的“intermediate”二级主炮,指的是把前无畏的火炮划分成3/4档的次级“主炮”,比如USN的8in炮塔,或者爱德华七世的9.2in炮塔。

注意此时有二级主炮的战列舰的火炮布置是这样的:

爱德华七世级:

1. 主炮(“main” battery):12in Mk IX,首尾双炮炮塔
2. 二级主炮(intermediate battery):9.2in Mk X,四座单装炮塔
3. 副炮(medium battery/secondary battery):6in Mk VII速射炮,10门炮廊炮
4. 反雷击火炮(anti-torpedo/destroyer battery):12pdr,各种型号20门

弗吉尼亚/新泽西,简略版:

1. 主炮:2座双炮12in;
2. 二级主炮:4座双炮8in;
3. 副炮:12门6in速射炮;
4. 反雷击火炮:12门3in

玛格丽塔王后/本内德托·布林,更省事版:

1. 主炮:2*12in;
2. 二级主炮:4*8in;
3. 副炮:12*6in;
4. 反雷击火炮:20*3in+4*1.9/1.5in

而此前没有二级主炮的标准的前无畏是这个样的:

威严:

1. 主炮:4*12in
2. 副炮:12*6in
3. 反雷击火炮:16*12pdr, 12*3pdr

再往前,科林伍德到海军上将是这样的:

1. 主炮:4*12in
2. 副炮:6*6in
3. 反雷击火炮:各种MG,9pdr等等。

所谓的“二级主炮”,不是那些速射炮更绝对不是那些高平炮,反雷击炮或者防空炮。二级主炮这个词,在汉语里来说仍然是“主炮”,而在英语里直译是“中间炮”,“中位炮”。指的是那些爱德华七世前后出现的,口径明显大于普通中口径速射副炮,但是又没有大到那首尾两个巨型炮塔/炮台(炮座)里重炮尺寸的火炮。

为什么要有二级主炮?USN最初使用二级主炮只是因为速射炮不过关,于是拿8in来自我安慰,中间中断使用但是美西战争后发现实际表现尚可,而且8in在爱德华时期里面对防御能力渐渐提升的敌副炮穿甲能力毁伤能力更强,于是重新启用。意大利新舰则一直是重航速重火力,直接保持12炮速射炮的基础上补充了新的大口径火炮。然后怀特病假的时候瓦茨和海军部跟进了爱德华七世,次级主炮时代正式开始。换言之原因是速射炮口径的提高和战列舰防御能力/防御体积的提升两者的结果。

本质上来说,这一时期的海军不清楚究竟什么样的炮位布置,炮组控制,射击模式和瞄准模式能够达到最高的效率。全部速射炮?全装最大口径火炮?全装最大口径火炮抵近射击?全装较大口径的原先“次级主炮”/最大型速射炮?各种模式都在试验之中。最终次级火炮成为主流,是因为其相较于最大口径火炮有投射量优势,相较于中口径速射炮则有毁伤威力和穿深的优势。在最大口径火炮事实上无法有效控制有效远距离射击,而舰艇本身的防御和尺寸又可以容纳中口径速射炮以上的火炮的情况下,“中间口径”火炮的出现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

user avatar

问题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只是这个提问的口气有点钓鱼的嫌疑。

这个问题牵扯到的不止是主炮组的设计,而是战列舰整体的设计演化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无畏号是如此革命性的设计以至于可以指代无畏号之后所有的战列舰。我简单写一点来个抛砖引玉吧。


  1. 早期蒸汽引擎体积巨大,导致船体设计时横向空间不值钱,纵向空间很值钱。
  2. 横向空间不值钱导致铁甲舰往往有多层,极厚的钢铁木头混合装甲。
  3. 穿甲弹技术不成熟,面对超级坚固的装甲只能堆叠口径来增加弹丸质量以保证击穿。
  4. 极大口径的主炮带来的后果就是低下的空间利用率。
  5. 于是对于很多轮机不需要,也放不下主炮的空间,就见缝插针的放次级主炮了。

看出来没有?这就是一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故事罢了。

user avatar

第一个原因,其实是很简单的:二级主炮最流行的时期全重炮舰艇根本无法执行远距离作战,所以题主的第一个设想根本不成立。

所谓的“二级主炮”,这个东西其实这么叫有相当强的误导性——其名称已经暗示说,这个炮不如“一级主炮”。

但是二级主炮最流行的那段时间(19世纪最末到1900s中旬)里,这些“作为主力舰的小口径主炮”(毫无疑问,装巡上的此类口径火炮肯定不能算“二级”主炮,)的8-10寸的火炮老实不客气地说在远距离,确实比12寸炮有效。至于为什么有效,等下细嗦。而等到这个有效的前提不存在以后,8-10寸炮也马上就从主力舰身上被踢掉了。

(实际上被踢掉的更早,无畏/无敌服役的时候12寸炮这两个前提一个都没满足,某种程度上费舍尔是给技术方面的画饼给糊弄住了)

第二个原因,至于中近距离炮战么,在硬化甲普遍运用以后,试图用6寸炮乃至更小的主炮击垮对方战斗力的尝试基本上也就没希望了。而大口径主炮的投射量比不上这些二级主炮,且近距离交战的情况下,又可分两种情况:

1.穿甲弹拉胯(在19世纪末很常见),那12寸炮照样无法击穿战列舰级别的硬化甲。

2.穿甲弹牛逼(少见例外,比如当时俄国的穿甲弹),那在近距离实际上当时战列舰常见的9寸硬化甲并挡不住9.2寸,10寸炮的先进穿甲弹,更别提还有大片的上部装甲带可以打了。

所以题主也别指望这个时期近距离大口径洗脸,大口径炮有啥优势(或许库尼贝蒂上校会这样想?)。在都能击穿的情况下,当然是投射量更强的二级主炮比大口径炮更有效。

之所以二级主炮会被装到战列舰上,核心原因,就是这个时期的设计师认为以当时技术水平,中近距离作战,二级主炮是最有效率的,攻击大型舰艇用的火炮。

那么肯定有人问了,既然这个时期二级主炮这么牛逼,怎么没人想整个全装这种“中型主炮”(这里我就不叫二级主炮了)的主力舰呢?

这个还真有,下面我们细嗦。


展开来说,由于8-10寸火炮无论火炮还是炮弹都更轻,在这一时期,其反而反常识的,相对于12寸炮,其更加具备远距离炮战上的优势---因为更轻,伺服机构压力小,所以这个级别的“中型主炮”,相对于12寸的“重型主炮”,更早的实现了连续瞄准,从而具备在更远距离交战的能力---而不是题主先入为主的认为的大口径火炮远距离更强。这个时期大口径火炮远射有一大堆问题,打不快,打不准,等等,战斗效能是大减的。

所以基于这一点,面向未来的费舍尔元帅其实差点选择了全9.2寸战巡。是后面技术方面给他保证了12寸炮的液压伺服可以实现基础的回旋速度(3°每秒),他才同意搞12寸炮战巡的。

但实际上并不行,无敌的液压马达功率不够,复进机功率也不够,实际功率其实只够炮塔内的一门炮用,无敌也就成了一个某种意义上的4炮船,只能打半齐射....

另外必须要再提一句,这种完全安装“轻型主炮”,或者说“中型主炮”(总而言之就是强调其小于大口径主炮),而不安装“重型主炮”的思路,早在几年前,就以费舍尔所推崇的“最轻型的主炮,加上最重型的副炮”的面貌出现了。费舍尔在地中海舰队的旗舰HMS Renown(1893),就是这样技术思路下指导的产品。

另一个方面来讲,珀西·斯科特(就是发明连续瞄准法的大拿)认为当时技术条件下,大口径火炮没法实现在更小口径火炮上应用连续瞄准法的方案,也即,用伺服(液压马达或者电动机。英国人在无敌上两样都实验了。)直接稳定火炮指向,克服横摇,实现更远距离射击。

这个想法其实确实没问题,当时技术确实做不到。

然后斯科特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其实也很简单,他认为,干脆弄一个独立的瞄准系统,这个系统的瞄准只需要稳定瞄准具,这比火炮轻得多,现有技术做得到。然后,再做一个配套的传讯系统,让各炮在传讯系统指挥下,提前就位,等瞄准系统和火炮瞄准线重合了,就开火。

这个东西的描述很别扭,但实际上这个瞄准系统就是火控台。这就是用中央火控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我们也知道实际上火控台是00年代后期到10年代前期才实用化的()。

而能让重炮实现连续瞄准能力的伺服同样也是00年代末才诞生的。

那在二级主炮流行的时候,这些东西哪个都没有,整那些大口径炮干啥,当礼炮么?哪怕是要追求远距离炮战,考虑当时的技术水平,那也是比如说12门9.2寸(费舍尔想的更狂野,16门)或者10门10寸炮什么的更合理。

顺带说一句,这些二级主炮是和一等巡洋舰的主炮通用的,我看不出生产和通用性上有什么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列舰发展史上出现“二级主炮”这种看似“鸡肋”的设计,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复杂的技术、战术和经济考量。简单地说,它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平衡多种作战需求而采取的妥协方案。我们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夹在中间”的设计,以及它为什么会逐渐被淘汰。一、 时代背景:火力、射程与装甲的权衡在战列舰发.............
  • 回答
    这是一个令人不安但并非不可能的设想,如果非要往这个方向去构思,那其背后逻辑会是相当扭曲和反乌托邦的。设想一下,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但同时也伴随着人口爆炸性增长和资源分配不均的未来。社会结构可能已经变得异常固化,上层精英阶层掌握着绝大多数的财富和资源,而底层大众则面临着生存的压力,甚至可能.............
  • 回答
    德国在一战前的确野心勃勃,想要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与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分庭抗礼。但你说“即使灭掉了法国,也不可能在谈判桌上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海外殖民地”,这说法其实有些片面。一战的爆发,德国的战略目标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宏大,并不仅仅是争夺已有的殖民地。要理解德国为什么发动一战,得从德国在19世纪末.............
  • 回答
    中国的战斗机发动机在国际上的水平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总的来说,中国在战斗机发动机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与顶尖西方国家(如美国和欧洲)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一、 近期发展与进步 涡扇10 (WS10) 系列的成熟与广泛应用: 背景: WS10是中国.............
  • 回答
    昂山素季和吴登盛在缅甸政坛的角色,以及他们在边境战事上的沉默,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缅甸的政治演变,以及两位核心人物各自的背景和立场。昂山素季:从民主象征到权力阴影下的政治家昂山素季,作为缅甸民族英雄昂山的女儿,她本身就承载着缅甸人民对民主、自由和民族独立的深切期望。在.............
  • 回答
    战列舰,作为海上力量的象征,其诞生和发展,确实很大程度上源于那个时代盛行的“舰队对决”的作战思想。想象一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个海军强国都竞相建造庞大的主力舰,它们如同钢铁巨兽,装备着口径惊人的主炮,目标就是在一次决定性的交战中,彻底摧毁对手的舰队,从而赢得制海权。这种“以舰队换制海权”的理.............
  • 回答
    肖战事件之所以会演变成如此复杂、持续且影响深远的地步,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回溯到事件的起源,然后层层剥开,看看背后有哪些推手,又有哪些环境因素在起作用。事件的起点:AO3与2.27事件一切的开端,可以说是围绕着AO3(Archive of Our Own)这个.............
  • 回答
    “战狼”这个词语的演变,就像看一部国产电影的续集一样,一开始是让人热血沸腾的,后来却渐渐让人觉得有些腻味,甚至有点尴尬。最初,“战狼”这个词来源于一部非常成功的中国电影系列,电影塑造了一个在海外执行任务、武力高强、爱国情深的中国特种兵形象。电影的热映,让“战狼”迅速成为一个网络热词,用来形容那些在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笼统地说“更好”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但从许多关键指标来看,战后日本和德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甚至在某些时期超过了战胜国中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探讨其中的原因:一、战后国际环境的巨大差异.............
  • 回答
    肖战事件发展至今,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案例,要分析是粉丝原因还是本人原因,以及为何会牵连到他本人,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这背后交织着粉丝群体的行为模式、公众人物的角色认知、以及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一、 粉丝原因:事件的催化剂与主要推手从多数舆论和事后分析来看,粉丝群体在事件初期以及后续的许多阶.............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在二战后的全球发展浪潮中,只有东亚部分地区实现了从“第三世界”到发达国家的跃升,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东亚成功的具体脉络,并与同一时期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进行对比。首先,我们要明确“第三世界”这个.............
  • 回答
    明朝中期,红夷大炮的到来,无疑是中国军事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批来自西方(当时中国对西方国家,尤其是葡萄牙、荷兰等,常称“红毛”或“红夷”)的先进火炮,以其铸造工艺、射程和威力,给明朝军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尤其到了鸦片战争那个关键的历史关头,中国在武.............
  • 回答
    在三代机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苏联在战斗机发展道路上,似乎固执地选择了双发布局,而鲜有单发型号的影子。这背后可不是什么“不愿沾染”的“高冷”,而是深层次的技术、战略以及工业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掰开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首先,得回到当时苏联对战斗机的基本定位和需求。苏联的空战哲学,或者说战略思想,.............
  • 回答
    中国之所以没有像日本那样在短时间内实现发达国家地位,而日本又能在战败后迅速崛起,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国情、发展路径以及面临的挑战。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日本一样成为发达国家?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继续处于迈向发达国家的进程中,.............
  • 回答
    人类之所以在自身肉体力量和原始生存能力上不敌许多动物,却能繁衍至今并发展成为高等智慧生物,是 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复杂结果,其中 智慧、合作、工具使用、语言沟通、社会结构以及适应性学习 是最核心的驱动力。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方面:一、 人类自身的“弱”与“强”:非体能的取胜之道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人类在.............
  • 回答
    关于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运载火箭发动机的突破,确实令人瞩目。但为什么在战斗机发动机方面,似乎进展没有那么“显眼”,甚至被认为存在差距,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技术难度、研发路径、战略侧重以及历史积累等诸多因素。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运载火箭发动机和战斗机发动机,.............
  • 回答
    我理解你想知道为什么像苏27、歼10、F16 这样的战斗机,它们的发动机进气口不像有些飞机那样和机身“融为一体”,而是相对独立的存在。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相当复杂的设计权衡,关乎到飞机的整体性能、成本、维护以及当时的空气动力学技术水平。我们来聊聊其中的一些关键点。1. 空气动力学效率的极致追求:平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也涉及到对历史人物评价和解读的不同视角。关于史泽波(通常指阎锡山)在刘志丹牺牲事件中的角色以及上党战役的性质,以及为何在抗战后我们对他的态度可以被解读为“宽容”,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和理解当时的政治背景、各方立场以及历史发展的逻辑。首先,我们来澄清几个关键点,并深入探讨背后.............
  • 回答
    俄国飞机为什么喜欢让发动机“裸奔”?这可不是为了炫技,而是有它深层次的原因,而且这种设计风格也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了俄国飞机的面貌。首先,咱们得明白,发动机对于飞机来说,就像人的心脏,是提供动力的关键。早期的时候,特别是喷气式发动机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技术水平还没那么高,发动机的体积通常比较庞大,.............
  • 回答
    要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那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有家国情仇,有战略考量,更有个人情绪在作祟。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让你听个明白。一、失去关羽,怒火中烧的复仇之心这绝对是导火索,也是最直接、最能激起大家共鸣的理由。关羽那可是刘备的“生死之交”,桃园结义,情同手足,一路走来,为刘备出生入死,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