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类自身的战斗力不强,生存能力相比还很低下,但是却把人类基因流传到了现在并且发展成了高等动物?

回答
人类之所以在自身肉体力量和原始生存能力上不敌许多动物,却能繁衍至今并发展成为高等智慧生物,是 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复杂结果,其中 智慧、合作、工具使用、语言沟通、社会结构以及适应性学习 是最核心的驱动力。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方面:

一、 人类自身的“弱”与“强”:非体能的取胜之道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人类在哪些方面“不强”:

肉体力量和速度: 与许多顶级掠食者(如狮子、老虎、熊)相比,人类的肌肉力量、爆发力、奔跑速度、咬合力都相形见绌。我们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鳞甲、厚实的皮毛。
感官能力: 许多动物拥有比人类更敏锐的嗅觉、听觉、视觉(如夜视能力、更广阔的视野)。
原始生存技能: 在野外环境下,许多动物天生具备捕食、躲避捕食者、辨别食物、寻找水源等能力,而人类在这方面需要学习和适应。
环境适应性(初期): 相比于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生物(如生活在极寒、极热、高压下的生物),早期人类的生理适应性是有限的。

然而,正是这些“弱点”反倒促使人类发展出了更强大的“武器”—— 智慧和创造力:

非凡的大脑: 这是人类最核心的优势。巨大的新皮质,尤其是额叶,赋予了我们高级的认知能力,包括:
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能够理解复杂概念,分析因果关系,预测后果,并制定策略。
计划和预见能力: 不仅仅是即时反应,更能为未来做打算。
想象力和创造力: 能够构思不存在的事物,发明新的解决方案。
记忆和学习能力: 能够积累知识和经验,并通过后代传承。
灵巧的双手与对偶的姿态:
精细动作的双手: 对立的拇指和其他手指的灵活性,使得人类能够进行极其精细的操作,这是制造工具的关键。
直立行走与解放的双手: 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使其可以携带物品、使用工具,并且在长距离跋涉时更节能。同时,解放的双手也使得我们能更好地观察周围环境。
长期的童年和依赖期: 虽然增加了抚养的成本,但人类婴儿和儿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熟,这为大脑的发育和学习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这种长期的依赖期也促进了亲子关系和社会联系的形成。

二、 智慧与合作的威力:1+1 >> 2

人类并非依靠个体力量,而是依靠 集体智慧和无与伦比的合作能力 来克服劣势:

工具的使用与制造:
从简单到复杂: 最初的石器、木棍,到后来的弓箭、长矛、陷阱,再到后来的火、轮子、金属工具、农业工具、武器等等。工具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的狩猎、防御、采集和建造能力。
超越生物极限: 工具赋予了我们“超能力”,例如,一把弓箭比人类的投掷能力更远、更有力;一个火把可以吓退野兽,提供温暖和光明;一把斧头可以砍倒比我们高大的树木。
语言和沟通:
复杂的符号系统: 拥有高度发展的语言能力,可以传递复杂的信息、思想、情感、经验和知识。
知识的累积与传承: 语言使得知识可以跨越代际进行高效传递和累积,避免了每一代都从零开始。这就像一个不断升级的“操作系统”。
协调行动: 通过语言,人类可以进行大规模、复杂的协调行动,如集体狩猎、防御、建造、社会治理等。
社会结构和组织:
家庭和部落: 最初的社会单位提供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和支持。
专业化分工: 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了猎人、采集者、制作者、管理者等不同角色,提高了整体效率。
社会规范和规则: 形成了一套社会规范、道德和法律,维持了社会秩序,减少了内耗,促进了合作。
火的利用:
烹饪食物: 火使得食物更容易消化,释放了更多的营养,这被认为是人类大脑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抵御寒冷和野兽: 提供了温暖和安全,使人类能够迁移到更广阔的地理区域。
社交中心: 火堆也成为了早期人类重要的社交场所。

三、 适应性与文化演化:不断学习和改变

环境适应性: 人类并非通过生理演化来适应所有环境,而是通过 文化适应。我们发明了衣物、房屋、火种来应对寒冷;发展出不同的耕作方式来适应不同的土壤和气候;创造出新的工具和技术来克服地理障碍。
文化演化: 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关键。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技术等。文化是可学习、可传播、可改变的,它允许人类快速地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这种适应速度远超生理演化。
创新和迭代: 人类总是在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从简单的工具到复杂的机械,再到信息技术。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四、 生存能力的发展历程

可以想象早期人类的生存情景:

1. 脆弱的开端: 面对凶猛的野兽、恶劣的天气、稀缺的食物,个体人类很容易成为猎物或饿死。
2. 群体与合作: 少数几个聚集在一起的人类,通过互相警惕、共同寻找食物和水源,能比单独行动的个体生存几率更高。
3. 工具的萌芽: 偶然发现或简单加工的石头可以用来砸开坚果或刮去兽皮,这提供了微小的优势。
4. 火的发现与利用: 这是早期人类的里程碑事件。火不仅提供了温暖和安全,还能吓退大型动物,使人类得以在夜晚或寒冷地区活动。
5. 语言与知识的积累: 一些有经验的个体能够通过简单的声音和手势传递信息,例如哪里有猎物,哪里有危险。随着语言的复杂化,知识的传递变得更加高效。
6. 更精良的工具与狩猎技巧: 通过观察和实践,人类学会了如何制作更锋利的石矛、更有效的陷阱,并且能够进行有组织的集体狩猎,捕获大型猎物,这显著提高了食物获取的稳定性和效率。
7. 定居与农业: 掌握了农业技术后,人类不再完全依赖狩猎和采集,可以稳定地生产食物,这导致了定居、人口增长和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复杂化。
8. 文明的崛起: 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类将智慧和合作发挥到极致的体现,使我们能够改造自然,并且将生存的疆界不断拓展。

总结:

人类的成功并非源于体能的强大,而是 智慧的火花点燃了合作的燎原之火。通过 制造和使用工具,我们扩展了身体的能力;通过 语言和文化,我们构建了庞大的知识网络并实现了高效的沟通与传承;通过 社会组织和协作,我们能够应对个体无法匹敌的挑战,并且汇聚力量去征服环境。

人类的基因能够流传至今并发展成为高等智慧动物,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具备了 学习、适应和创新 的潜力,并且这些潜力通过 文化和技术 的迭代,以指数级的速度被放大和传承,最终使我们成为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种。我们不是最强的生物,但我们是最聪明的、最有创造力的、最懂得合作的生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5-7-21更新

看了一则新闻,感觉这个假说还真不是空穴来风。。肯尼亚人跑晕两头猎豹,活捉后上交给国家。

肯尼亚村民徒步追逐6.4公里擒获2只猎豹(组图)_资讯频道

人民网11月16日讯 据BBC报道,非洲国家肯尼亚出了许多著名长跑选手,普通民众也是善于长跑。日前, 村民们竟然徒手追捕到两头偷吃山羊的猎豹。

肯尼亚东北部的一个村落的人们以喂养山羊为生。饲养山羊的村民说,有两头猎豹天天来村里咬走他们的山羊,每一次最少都会咬死一头。 村里的男人想联合起来对付这两头猎豹,于是在村里守候,等待猎豹的出现。

村民哈桑有15头山羊被这两头猎豹咬死,他恨透了这两头猎豹。他组织村民追捕猎豹。有一天,当中午最热的时候,乘那两只猎豹躲在阴凉地方休息,追捕开始了。猎豹天生是短跑冲刺健将,但却不擅长跑。4名村民一共追逐了6.4公里的距离。被追捕的猎豹撑不了那么长的距离,终于因跑不动了而“束手就擒”。村民们合力将两头猎豹捉住,将它们交给肯尼亚野生动物服务部门。


==========================================

这种历史远久的东西如果没有真凭实据,就只能凭假说来解释了。

有一个假说是Endurance running hypothesis,耐久奔跑假说,认为人类是凭借超强的耐久奔跑能力,在非洲大草原上生存下来的。

以下内容摘自:

人类是善于长途奔跑的动物吗?
19世纪-20世纪初的生物学家在讨论到人类的时候,普遍认为人类的特征是发达的大脑,人类作为生物原本一无是处,完全是靠大脑和工具才挣得了饭吃。

但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一系列的古人类学和考古学证据表明,人类直立行走在先,大脑迅速增长在后。而最早的投掷武器——投矛——的出现,则大概要等到20万年前才有。(弓箭更晚,要到5万年前。火则争议比较大,大概在20万-120万年之间吧。)相比之下,人类在非洲大草原上起码待了几百万年,而最晚在260万年的时候人类就大量食用肉类了。
有一个假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耐久奔跑假说。该假说认为,人类并不是体育不及格,而是体育偏科——专门擅长超长距离的奔跑,比如几十公里这个级别的;而且有必要的话,人类可以每天都跑上这么远。动物里经常跑上10公里级别的可能只有狼、鬣狗、角马等不多的动物。人甚至在22英里的长跑上跑赢过马。
而非洲大草原上的人类,正是靠这种长跑能力把猎物追得精疲力竭之后捕获。不是啥特有范儿的生存方式,但好赖都是活嘛。(这种捕猎方式英文称为Persistence hunting,英文里也有不少资料。)

这个假说的部分证据如下:

·无毛并且大量出汗。(大部分哺乳动物都不以出汗为散热主要方式,参见狗喘气。不过马倒确实是靠出汗的,所以马在骑乘动物里的重要性无人能敌。)散热问题是长跑的主要障碍。蛋疼的哈佛研究者曾经让猎豹踩跑步机,但他们发现跑步机上的猎豹虽然速度远没达到最高的110km/h,但体温却在飙升,而一旦体温到了40度,猎豹就说什么也不肯动了。


·奔跑时可以通过口来呼吸。绝大部分动物是不能边跑边”喘气“的,要想喘气并散热,至少要从gallop档放慢到trot档。


·很短的脚趾。人类的脚趾指节短得吓人,和其他动物一比完全不成比例。研究表明,短指节对步行没啥好处,对跑步的利益却甚大。


·极其发达的臀肌。


·长腿和弹性肌腱。


·灵活而纤细的腰部。(好吧,纤细是和别的灵长类相比……腰部的细微扭转有助于平衡迈出腿时带来的重心偏差。嗯还有胳膊的甩动。)


·相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脂肪。


·颈部的发达韧带(帮助我们奔跑时稳定头部)。


·现实中各种变态的超级马拉松,比如50公里、100公里、160公里。另外长跑者自身通常也有身体感受,跑上一段路程、过了坎儿之后长跑就不那么累了。这个所谓的"runner's high"甚至可能还有神经生理基础


·Tarahumara部族的例子,这是西北墨西哥的一支原住民,以超级长跑而闻名,可以在两天之内奔跑320公里;并且他们捕猎的方式也是把鹿跑死。类似的近现代部族还有Kalahari人,他们也是靠把羚羊跑死的方式来捕猎的。

以上内容作者为

Ent | 问答个人页

补充一点:有的朋友以为把猎物跑死是一直跟着猎物瞎跑……应该不是这样的……如果你们有点进最上面的链接看原帖,可以看到

@继续者张

在下面有跟帖,内容是讲猎人如何通过耐久的奔跑捕猎的。这里引用一下:

@Ent 所说的长距离狩猎情况。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演过一期。一个非洲人(单人,极瘦弱,带干粮和水),持长矛追赶一只落单羚羊,追赶3天将羚羊追至精疲力竭然后狩猎成功。摄制组一直跟踪拍摄。但那个猎人不是一直追,而是边吓唬边追,追一阵;停下来。躲在羚羊的警戒距离之外观察羚羊,同时补充干粮和水,当羚羊停下来要吃草时继续追赶,要喝水时也继续追赶。这样逼迫羚羊无法进食和喝水,而猎人可以在间歇时喝水吃饭。真正的狩猎成功主要是靠智慧和一种精神的耐力把羚羊活活耗死。

以上内容作者为

继续者张付 | 问答个人页
user avatar

就算没有那么高的智商,恐怖直立人也是食物链的顶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类之所以在自身肉体力量和原始生存能力上不敌许多动物,却能繁衍至今并发展成为高等智慧生物,是 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复杂结果,其中 智慧、合作、工具使用、语言沟通、社会结构以及适应性学习 是最核心的驱动力。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方面:一、 人类自身的“弱”与“强”:非体能的取胜之道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人类在.............
  • 回答
    关于王一博和肖战在《天天向上》节目中的相处,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觉得“不太自然”。这种感觉确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背后可能涉及很多因素。首先,咱们得承认,王一博和肖战毕竟是艺人,他们的很多互动都会受到节目效果、人设、公司安排,甚至现场氛围的微妙影响。在《天天向上》这个平台,他.............
  • 回答
    在知乎关于《碧蓝航线》的讨论区,确实会看到一部分玩家会特别强调自己是“碧蓝航线和《战舰少女R》的双修玩家”。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尤其是这两款游戏在玩法、历史渊源以及玩家群体上的微妙联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1. 共同的“舰娘”题材与历史渊源 题材的吸引力: 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触及到了我们理解生命以及在宇宙中寻找生命的方式。简单来说,我们之所以会用地球上的生物知识去推测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是因为这是我们目前唯一掌握的、确凿无疑的生命样本。试想一下,如果你从未见过任何活的东西,却突然被赋予了探索一个全新世界的能力,你会如何开始呢?你最直接、最有效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最根本的问题,它叩问着每一个稍有思索的灵魂,关于宇宙,关于我们,关于那份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 与其说我是在“讲述”,不如说是尝试用一种接近于你我交流的方式,来一点点拨开这层层迷雾。宇宙的诞生:一场宏大的“无中生有”?想象一下,在那个名为“奇点”的极小、极热、极密的点之前,什么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生存的底层逻辑和心理的幽深之处,确实是个值得细细掰扯的议题。你说基因不会设置阻止自杀的“后门”吗?表面上看,这似乎有违生命体最基本的生存本能。毕竟,基因最核心的使命就是传递下去,确保物种得以延续。然而,现实却远比这个简单直白的逻辑要复杂得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跳出纯粹的生物学框.............
  • 回答
    人类之所以喜欢“延长时间”来展示性魅力,这背后其实交织着生物本能、心理需求和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是一个相当复杂且迷人的议题。与其说是“喜欢”,不如说是一种由进化驱动、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来的策略,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吸引潜在伴侣,并确保繁衍的成功。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延长时间”是信号的释放和检验在遥远.............
  • 回答
    人类干预自然灭绝的动物,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情感波动或者一时的兴起。这其中交织着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以及对未来世界的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人类活动是导致许多物种灭绝的罪魁祸首。工业化、城市扩张、过度开发森林、污染环境,这些行为无不侵蚀着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材料科学和热电学领域的核心,要深入解答,我们需要剖析人类为什么尚未发现“理想”的受热自动产生电能的材料,并理解“理想”这个词的重要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人类并非完全没有发现“受热自动产生电能”的材料。 事实上,我们已经拥有了热电材料,它们正是利用了塞贝克效应(Seebeck eff.............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异形》系列。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确实,《异形》系列电影里,我们见识到了异形这种生物的恐怖和对人类的压倒性优势,但如果仔细想想,异形本身似乎并没有发展出什么像样的文明,甚至连最基本的工具使用和语言沟通都看不到,它们更像是一种纯粹的、野蛮的生物兵器。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原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触及了我们学习的生物学基础和进化过程。简单来说,人类在学习时确实会分泌多巴胺,而且这种机制在进化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你的提问可能源于一种误解,认为目前的学习机制不够“优化”,或者以为“多巴胺奖励机制”是独立于学习而存在的,而不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让我们从头来梳理一.............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核心。要回答《数码宝贝》为什么不找《宝可梦》(也就是常说的口袋妖怪)团队来优化自身作品,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仅仅是技术活儿,还有市场、历史、定位、甚至品牌基因上的许多东西。首先,得明确一点:《数码宝贝》和《宝可梦》虽然都是以“宝贝”为名,但它们从诞.............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20年内从一片废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人民素质方面展现出高水平,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成功案例,其背后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 战后重建的决心与有利的国际环境1. 强烈的国家重建愿望: 日本战败后满目疮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简直像一把钝刀子,慢慢地、不动声色地划开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痛点。确实,当我们剥开层层叠叠的社会压力、外部纷争,甚至星辰大海的未知挑战,静下心来细细一品,总会发现那个最难啃的骨头,那个最顽固的绊脚石,往往就是我们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事儿说起来就有点“近在眼前”的讽刺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关于责任、道德和自由意志最核心的困惑。如果很多不道德的行为,比如冲动下的暴力、贪婪的占有,甚至是某些精神疾病导致的异常行为,真的可以追溯到基因的偏倚或者大脑化学物质的失衡,那么我们继续谴责和惩罚这些行为,似乎就显得有些不公平,甚至多此一举了。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的基因让他天生更容易.............
  • 回答
    说起动物洗澡后甩毛,这可是个很有趣的现象,而且很多人都很好奇,为什么它们能那么熟练地把水甩掉,而我们人类,即便是用了毛巾,感觉效率也远不如它们。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动物独特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以及进化过程中对生存有利的本能。动物甩毛,可不是“甩着玩”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动物甩毛不是为了好玩,而.............
  • 回答
    人们应该明确自己的底线并坚守底线,这是一个关乎个人尊严、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以及生活幸福感的核心问题。这个看似简单的原则,实际上包含了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心理学依据。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为什么我们应该这样做:一、 明确底线的好处:1. 维护个人尊严与自我价值感: 定义“我”的边界: 底.............
  • 回答
    说实话,当我听到“自杀的人不应该太自私,要想想父母”这句话时,心里总会泛起一股复杂的滋味。一方面,我明白说出这句话的人,往往是出于好意,是真心希望那个人能留下来,是站在他们能理解的角度去劝说。另一方面,我也知道,对于一个已经走到生命尽头边缘的人来说,这句话听起来可能会像是压在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甚至.............
  • 回答
    这事儿啊,挺让人琢磨的。有些人吧,明明可能只是遇到点小挫折,心情不太好,就逮着“抑郁”这个词往自己身上套。听着就让人有点不是滋味,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你想啊,真正的抑郁症,那是一种病,是生理和心理上都有问题的,不是谁想有就能有的。它会让人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做什么都没劲,吃不下睡不好,甚至会产生很多负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