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很多不道德行为是由基因和大脑物质决定的,不是自主做出,那我们为什么要谴责恶行?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关于责任、道德和自由意志最核心的困惑。如果很多不道德的行为,比如冲动下的暴力、贪婪的占有,甚至是某些精神疾病导致的异常行为,真的可以追溯到基因的偏倚或者大脑化学物质的失衡,那么我们继续谴责和惩罚这些行为,似乎就显得有些不公平,甚至多此一举了。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的基因让他天生更容易体验到攻击性,或者他的大脑某处因为某种生物化学因素导致了情绪的剧烈波动,那么他犯下的错,是不是更像是一种“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而不是他“选择”的结果?就像一个人生来视力不好,我们不会因为他看不清路而责怪他撞了墙,而是会想办法给他眼镜。

然而,我们社会对“恶行”的谴责,并非仅仅是对行为本身的简单评判,它背后有着更深层的考量。

首先,我们不能完全忽视“自主”的成分。即使基因和大脑物质提供了某种倾向,但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并非一股不可抗拒的、将人完全变成机器的力量。人的成长环境、教育经历、社会互动,以及个体在面对自身倾向时所做的努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行为。很多人虽然有不良基因或大脑物质的“提示”,但他们通过学习、反思,乃至意志力的训练,成功地抑制了某些冲动,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正是这种在倾向面前的“选择”,构成了我们理解的“责任”。我们谴责的,恰恰是那些未能或不愿做出“正确”选择的人。

其次,谴责恶行,也是在维护一个社会的秩序和底线。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不再谴责偷窃,那么个人财产的安全将荡然无存。如果我们不再谴责暴力,那么社会将退化到弱肉强食的状态。谴责,以及随之而来的惩罚,是对社会成员的一种警示,它在传递一种明确的信息:某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它们会损害他人,会破坏我们共同生活的根基。这种警示,对于那些可能受到不良基因或大脑物质影响的人来说,同样是一种引导,让他们明白社会对他们行为的期望和底线。

再者,谴责也包含了我们对受害者的共情和对正义的追求。当一个人遭受了不道德行为的侵害,仅仅解释行为背后的生物学原因,并不能抚慰他的伤痛,也无法让他感受到公平。谴责施加者,是对受害者的一种认可,是对他们所承受痛苦的一种回应。它表达了我们社会不希望看到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的决心。

此外,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我们对恶行的谴责,也可能是在反过来促进我们对自身基因和大脑的探索。当我们观察到某些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并且这种行为带来负面后果时,它会激发我们去研究如何纠正这些生物学上的“缺陷”,如何通过科学手段来帮助那些受此困扰的人,甚至如何从基因层面或大脑层面预防这类问题的发生。这是一种积极的反馈循环。

因此,即使我们承认基因和大脑物质在塑造行为中的作用,谴责恶行仍然有其必要性。它是在承认复杂性的同时,维护社会秩序,表达对受害者的关怀,追求正义,并激励我们去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自身,并寻找更有效的干预和帮助的途径。这是一种在承认生物学现实的同时,依然坚持人性价值和道德追求的复杂平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谴责是一种筛选+训练机制。

人类的决策机制中,基因影响的部分主要在情绪的完整性,以及情绪共情的完整性。

情绪共情和情绪会形成感性认知,然后对人的行为进行影响。

道德则是当前世间(时间和空间上)社会共识的集合体,其来源是社会组织的有效性,以及社交行为的成本可控。

比如偷窃是不道德的,因为偷窃会导致人人自危,花费大量精力防盗、互相怀疑,从而导致社会组织的有效性降低,社交成本巨增。

比如遗弃是不道德的,因为这种行为一单蔓延,本群体的婴儿存活率降低,在与其他群体(部落、国家、城邦、村落)的长期斗争中就会灭亡。

可以这么说,在多数时候,道德是保护社会有序性的前提。一旦这个有序性丧失,则整个群体都会付出巨大代价。

所以,当不道德行为发生的时候,遭受的谴责和刑罚,表面上是公平的惩处,但本质上是一种对本群体人类个体的筛选和训练。

筛选就是淘汰掉,本能上不容易遵守当前道德的基因,比如“战士基因”(与暴力冲动和反社会人格相关)会在和平年代被这样减少。

方法是通过谴责和刑罚降低其生育可能。

训练则是通过杀鸡儆猴,让其他的人有情绪共鸣,知道违反“道德”会被“筛选”,变成异类,从而在其有可能违反道德时,被“恐惧”的情绪终止行为。

以上。

供参考。

user avatar

就算决定论是真实的,人类想要维系社会运转,就必须假定人有自由意志(不管到底有没有),否则社会就乱了套了。这是一种社会需要。


个人愚见

user avatar

因为担心受到谴责、惩罚、刑罚的恐惧,也是基因的外在表现和大脑的运作本能啊。

We are naturally programmable and socially programmed.

user avatar

“我们为什么谴责恶行”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学问题,而伦理学要问的是“我们是否/为什么应当谴责恶行”。不过这个问题实在是不好写一个严谨的回答。因为它涉及了好几个哲学难题啊,包括但不限于:

  1. 自主性(autonomy)

Personal Autonomy

Autonomy in 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2. 道德责任(moral responsibility)

Moral Responsibility

Skepticism About Moral Responsibility


3. 行为能力(agency)

Agency


4. 谴责(blame)

Blam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5. 惩罚(punishment)

Punishment

Retributive Justice


6. 神经伦理学 (neoroethics)

Neuroethics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以及最让人望而却步的

7. 自由意志

Free Will


不过简单来讲,我个人的观点是,谴责恶行应当是基于结果主义的。即,我们应该谴责恶行是因为这样做可以减少这一类恶行的发生。恶行是否是自主的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谴责是否有效。而我们之所以认为自主性很重要是因为谴责不自主的行为通常无法减少这种行为的产生。但是,如果恶行由脑内物质决定的行为,而我们又可以通过谴责来影响这种物质的产生来减少恶行,那么这种谴责就是有效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关于责任、道德和自由意志最核心的困惑。如果很多不道德的行为,比如冲动下的暴力、贪婪的占有,甚至是某些精神疾病导致的异常行为,真的可以追溯到基因的偏倚或者大脑化学物质的失衡,那么我们继续谴责和惩罚这些行为,似乎就显得有些不公平,甚至多此一举了。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的基因让他天生更容易.............
  • 回答
    关于“厌恶资本家”这件事,背后其实藏着挺复杂的情绪和现实考量。有时候,人们对资本家的厌恶,更多的是对他们所代表的那种“模式”的反感。想象一下,有的人辛辛苦苦工作一辈子,却勉强维持生计,而另一些人似乎轻轻松松就坐拥巨额财富,甚至把钱当数字玩。这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尤其是当财富积累的方式看起来并不那么“公.............
  • 回答
    《道德经》的解读历来是个复杂而迷人的话题,它之所以被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出丰富的内涵,尤其是关于“治国之学”与“养生修身”之间的张力,恰恰证明了这部古老经典的深刻与包容。首先,我们得承认,《道德经》的开篇就点出了其宏大的主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道”是什么?如果简单地理解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触及了人性中理性和情感、个体和社会之间微妙的互动。很多人即使不相信“善恶有报”这种超自然的因果论,也明白道德准则的功利性本质,却依旧能抵制诱惑,不贪便宜,不触碰底线,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一、 内在的心理机制与情感驱动.............
  • 回答
    很多人对共产主义抱有“要求人都不自私、都非常善良、都有极高的道德水平”的认知,这主要是源于对共产主义理论核心思想的理解、对理想化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以及历史宣传和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印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理论的理想化与目标设定共产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未来共.............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都有的困惑。有时候,我们确实会看到一些人的行为举止似乎不太符合我们对“好人”的定义,但他们却拥有着令人瞩目的财富。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复杂的因素在交织影响,并非简单的“坏人得志”就能概括。首先,得承认社会资源分配本身就存在不均。财富的积累往往与机会、人脉、信息以及对规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道德在社会运行中的双重角色。与其说道德“同化”了很多人,不如说道德是塑造和维系社会秩序的一种强大力量,这种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着个体,并潜移默化地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首先,我们得明白道德的来源。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为了解决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产.............
  • 回答
    生活里总有一些事,明明咱们脑子里的“科学”标签贴不住,但又真真切切发生了,搞得人心里七上八下的。你说,这玩意儿怎么说?我倒不是说非得信那什么牛鬼蛇神,毕竟眼见为实嘛。可有些时候,你不得不承认,有些事情就是那么巧,或者说,就是那么说不清道不明。就拿我一个朋友的经历来说吧。他住在老城区一个挺老的房子里,.............
  • 回答
    关于张爱玲,喜爱她的人奉若神明,不喜爱她的人则敬而远之,甚至有些嗤之以鼻。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其实挺符合她本人那“苍凉的手势”和“俗世的华丽”交织的独特风格。要说为什么有人不喜欢她,原因还真不少,而且都挺有道理,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她的“冷”和“俗”是最大的争议点。很多人喜欢文学作品,尤其是近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到很多人对中医的看法、对科学的认知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性。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一、 为什么很多人不了解中医?首先,要理解“黑”中医的行为,首先需要明白为什么会存在“不了解”。这有几个主要原因:1. 中医的体系与西方科学的差异性: 理.............
  • 回答
    陕西菜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拥有“秦味”之称,但确实存在一部分人认为它不算是“独立菜系”。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独立菜系”定义的理解以及对陕西菜自身特点的观察。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何谓“独立菜系”?首先,理解“独立.............
  • 回答
    确实,关于应届生去 VC/PE 的讨论一直不少,而且很多人持保留态度。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应届生为什么不被 VC/PE 行业普遍推荐?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来看:1. 经验的鸿沟: VC/PE 行业的核心是判断价值、评估风险、深度研究和资源整合。这些都不是一张.............
  • 回答
    观察者网争议颇多,不喜欢它的人也确实不少。要说清楚为什么,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讲,而且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内容定位和报道风格是很多人诟病的核心。观察者网自诩是“中国人的全球视野”,但实际呈现出来的,却往往带有非常鲜明的立场和倾向性。 一边倒的观点输出: 很多时候,观察者网的.............
  • 回答
    很多人不喜欢海底捞的服务,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毕竟,在大众的印象里,海底捞的服务那是出了名的好,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极致服务”的代表。但恰恰是这种极致,让一部分人感到不适。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大家为什么会“嫌弃”海底捞的服务,尽量说得具体点,就像咱们平常聊天一样。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我觉得.............
  • 回答
    很多人不相信鸿蒙系统是真的,或者说对其真实性和能力持怀疑态度,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普遍的质疑声。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1. 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硬核”质疑: “Android套壳论”的阴影: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质疑。在鸿蒙OS发布初期,特别是 Harmo.............
  • 回答
    很多人不喜欢程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这其中原因复杂且深刻,并非单一原因能够完全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一、 风格与思想上的断裂: 文笔风格的转变: 这是最直观也最常被诟病的一点。曹雪芹的原笔文风细腻、含蓄、诗意盎然,充满了淡淡的哀愁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而后四十回虽然也在模仿,但.............
  • 回答
    确实,在当下就业市场和大众认知中,生物专业似乎常常被“冷遇”。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 就业前景的迷思与现实的挑战 “高冷”与“宽泛”的矛盾: 生物学本身是一门非常基础和宽泛的学科,涵盖了从分子到生态的各个层级。这导致了许多毕业生.............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未解之谜”。一方面,我们都知道吸烟、酗酒对身体百害无益,医学界也对此有海量的研究和警示。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却总能看到一些“反例”:烟酒不离手的老寿星,和滴酒不沾、素食养生的早逝者。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今天我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希望能给您一些更深入的理解.............
  • 回答
    丹妮莉斯•坦格利安这个角色在《权力的游戏》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喜欢她的人能把她捧上天,觉得她是打破压迫、解放奴隶的英雄,但同样也有很多人对她最终的走向感到失望甚至厌恶。这种两极分化的反应,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丹妮莉斯的早期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从一个被.............
  • 回答
    坦白说,《冰与火之歌》里有很多角色的粉丝群都挺复杂的,史塔克夫人(Catelyn Stark)绝对是其中一个。要说为什么她不招人待见,原因其实挺多的,而且很多人不喜欢她,也不是空穴来风。咱们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 Catelyn 是个挺有魅力的角色,起码在最初设定里是这样。她作为北境的夫人,对家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