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时活塞式战斗机的产量都那么大?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活塞式战斗机产量为何如此巨大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当时的技术、战争需求、生产能力以及国际政治等多种复杂因素。简单地说,当时活塞式战斗机是性价比最高、最成熟、最可靠、最能满足战场急需的航空兵器。

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

1. 技术成熟度与可靠性:

发动机的黄金时代: 活塞式发动机技术在二战前已经发展了数十年,到战争爆发时已经相当成熟。从早期的化油器到后期的高性能化油器、增压器(如机械增压和涡轮增压技术初步应用),活塞发动机的功率、可靠性和燃油经济性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虽然喷气发动机已经出现,但当时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存在着技术不成熟、可靠性差、使用维护复杂、推力不足、起降困难等诸多问题,无法大规模投入实战。
机体结构的稳定性: 金属骨架蒙皮结构(如全金属承力式结构)在二战前已经非常成熟。铝合金的使用使得飞机结构既轻便又坚固,能够承受高G力,并且易于大规模生产。木材和织物结构虽然成本低廉,但在速度和结构强度上无法与金属飞机相比,更适合训练机或一些非前线任务。
相对简单的武器系统: 战斗机的武器系统主要是机枪和航炮。虽然口径和射速不断提升,但相比于早期需要复杂制导和瞄准的导弹(当时还没有成熟的空对空导弹),这些武器的设计、制造和维护都相对简单,能够快速集成到飞机上。

2. 庞大的战场需求与实战检验:

空战的普遍性与重要性: 二战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空战最激烈的战争之一。在地面作战中,制空权至关重要,能够为己方地面部队提供掩护、压制敌方火力、侦察敌情,甚至对敌方后勤补给线进行打击。因此,对战斗机的需求是海量的。
多用途性: 许多活塞式战斗机不仅能执行纯粹的空战任务,还能胜任对地攻击、侦察、护航等多种任务。这意味着一架飞机可以适应多种战场环境和作战需求,进一步放大了其生产的必要性。例如,后掠翼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飞机的速度和机动性,使其在空战中占据优势,而强大的火力则使其能有效打击地面目标。
战场反馈与快速迭代: 活塞式战斗机在实战中经受了最直接、最残酷的检验。设计师和工程师能够根据前线反馈,迅速对飞机进行改进和升级,例如提高发动机性能、增强装甲、改进座舱视野、增加武器挂点等。这种快速迭代的能力使得活塞式战斗机能够不断适应战场变化,保持竞争力。

3. 经济性与生产能力:

相对较低的成本: 相比于当时仍在试验阶段的喷气式飞机,活塞式战斗机的生产成本要低得多。其原材料(如铝合金、钢铁)和生产工艺都比较成熟,能够大规模、低成本地生产。这对于战时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因为需要以最经济的方式武装尽可能多的部队。
高效的生产线与工业化能力: 战争极大地刺激了工业生产。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和成熟的流水线生产模式。这意味着一旦确定了成熟的飞机设计,就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大规模量产。例如,美国通过其强大的汽车工业经验,将飞机生产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工厂都可以批量生产同一型号的飞机。
易于维护与维修: 活塞式发动机和整体结构相对来说更容易维护和维修。前线部队能够拥有大量的备件和熟练的维修人员,使得飞机能够快速修复并重新投入战斗,降低了整体运营成本和飞机损耗率。

4. 国际政治与战略考量:

先发优势与技术代差: 在战争爆发之初,各国在航空技术上存在一定差距。活塞式战斗机作为当时最先进的航空技术,能够为国家带来战场优势。例如,英国的“喷火”和德国的“梅塞施密特 Bf 109”在不列颠空战中就发挥了关键作用。
对对手的制约: 大规模生产性能优越的活塞式战斗机,不仅是为了装备自己,也是为了在战场上压制甚至摧毁对手的空中力量。拥有数量和性能优势的战斗机编队,能够有效地阻止敌方进行战略轰炸或支援地面部队。

举例说明:

美国P51“野马”: 这款战斗机在战争后期凭借其出色的性能,特别是与英国罗尔斯罗伊斯“梅林”发动机(后期为帕卡德生产的V1650版本)结合后,成为了性能顶尖的战斗机。其长航程优势使得它能够伴随轰炸机深入德国腹地,有效压制了德军的战斗机。美国在战争期间生产了超过15,000架P51,这是其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的最有力证明。
苏联的Yak系列和La系列战斗机: 苏联在战争中同样投入了巨大的力量生产活塞式战斗机,例如Yak1、Yak9、La5、La7等型号。这些飞机以其简单可靠、易于生产和良好的机动性在东线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苏联的战争机器能够以惊人的速度消耗和补充飞机。

总结来说,二战时期活塞式战斗机产量之所以如此巨大,是技术成熟度、战场需求的迫切性、经济生产的优势以及相对简单的维护保养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是当时最能满足战争需求的、最经济有效的航空武器,能够通过大规模生产来弥补潜在的技术劣势或形成数量优势,从而赢得制空权,为最终的胜利奠定基础。尽管喷气式飞机在战争末期已经崭露头角,但其真正大规模投入实战并取代活塞式战斗机,是战争结束之后的事情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实话,在答二战航母为什么多的那个问题我就想怎么没人问这个问题,没想到居然是个陈年老题。而且描述列的数据有错的,比如喷火要是只有6000架RAF就不用打了(实际应该是20351架);109应该是33984,除此之外还有20000架的Fw-190。


先说结论。产量变化固然有生产难度的变化,但主要原因并不是这个,而是战时集中资源供应国防工业。

列几个数据:
1939年德国的战斗机生产数为614(从9月开始),40年2735,41年3744,42年5358,43年10059,44年24981,45年5732。[1]
美国的数字是40年1162(从7月开始),41年4416,42年10769,43年23988,44年38873,45年20742。[2]
英国的数字是39年1324,40年4283,41年7064,42年9859,43年10722,44年10532,45年5674。[3]

可以看到,as the war escalates,交战国的战斗机生产量都在蹭蹭地往上涨。这么大的变化(实现了十倍的增长),不可能是突然飞机变得跟小轿车一样好造了吧(虽然的确随着战争深入飞机所需工时基本都跌至原来的一半)?而1945年的断崖式下跌不可能是飞机又突然难造了吧?事实上,增产的过程是这样的:

By mid-1941,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had ironed out some of the major difficulties; the Reconstruction Finance Corporation was providing funds for new facilities, contracts were flowing to manufacturers, and a number of new aircraft types became far enough advanced for mass production. Output climbed to almost 20,000 planes. [4]
Among the new problems was labor……The industry launched an intensive recruiting drive to fill its plants. Men of every age and all walks of life, exempted from service by reason of disability, age, or family considerations, were mustered into manufacturing service. Bookkeepers, farmers, salesmen, and bootblacks became riveters and welders. Women were hired by the tens of thousands, not only to take the place of those who had gone to war, but to meet the new demands of increased production. Housewives, grandmothers, and beauty-parlor operators became inspectors, expediters, turret lathe operators, and tractor drivers. Even youths still in high school jollied the effort; manufacturers and school boards worked out plans whereby the youngsters could go to school for four hours and work four hours daily.[4]

军费整体来看是这样的:

现在是和平时期,这么疯狂地扶持、招人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先进飞机的产量也就被限制住了。即便如此,在没有轰轰烈烈地动用社会资源的情况下,大订单战斗机,如F-35,每年生产数量其实是比较可观的;而民用飞机则产量更多,空客2018年交付了386架与F-35造价相当的A-320neo。

再举个例子:
1933年美国军用飞机总产量为466。[5]
当代的军用飞机生产速度如何?以美国为例,其2018年的采购数量如下:
MQ-1B/C, 11
MQ-9, 16
RQ-4/MQ-4C/NATO AGS, 3
RQ-7/11/20/21, 4
C-130J, 9
F-35, 70
V-22, 6
AH-64E, 63
CH-47, 6
UH-60, 48
E-2D, 5
H-1 Program, 22
P-8A, 7
CH-53K, 4
F/A-18 E/F, 14
KC-46A, 15[6]
固定翼飞机合计154,军用飞机合计304架。考虑到2018年美国军费支出占联邦支出的12%[7],而1933年为11%[8](这么说现在美帝是迫真孤立主义,手动滑稽),尽管2018年用于空中力量的支出占比要高得多,可以说生产量的差距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真正的和平时期,军机产量是很低的。这并不是现代特有的现象,而是本就应该如此。当然生产线扩张肯定是没有二战那样容易,像二战那样疯狂增产更可能会卡在某些金属或涂料的产能上,只不过现在产能“低下”的原因不是“制造难度”问题。

另外机队规模现代空军至少和二战前期的空军不相上下:
磨刀霍霍、准备搞个大新闻、为战争准备了好几年的LW,闪击波兰时一线军机数量为3960。[9]
全球通航不列颠的RAF,开战时一线军机总数为1911。[10]
军备废弛、天天被国会山砍预算的USAF,一线固定翼飞机数量为5193,加上攻击直升机为6164。[11]
靠苏联遗产坐吃山空的VVS,一线固定翼飞机数量为2328,加上攻击直升机为2842。[12]
PLAAF则是拥有一线固定翼飞机2786,加上攻击直升机为3067。[13]

最后送一幅图:

参考

  1. ^German Aircraft Produc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rman_aircraft_production_during_World_War_II
  2. ^The Army Air Force in World War II Volume VI: Men and Planes: Chapter 10, P352 https://www.ibiblio.org/hyperwar/AAF/VI/AAF-VI-10.html
  3. ^British Production of Aircraft By Year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http://www.wwiiequipment.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16:british-production-of-aircraft-by-year-during-the-second-world-war&catid=48:production-statistics&Itemid=61
  4. ^abIndustry and World War II, P56 https://www.aia-aerospace.org/wp-content/uploads/2016/06/INDUSTRY-AND-WW-II.pdf
  5. ^The Aircraft Year Book For 1934, P15-16 https://www.aia-aerospace.org/wp-content/uploads/2016/06/THE-1934-AIRCRAFT-YEAR-BOOK.pdf
  6. ^以上数据皆出自Program Aquisition Cost by Weapon System,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Fiscal Year 2018 Budget Request, P1-2 to P1-17 https://comptroller.defense.gov/Portals/45/Documents/defbudget/fy2018/fy2018_Weapons.pdf
  7. ^ https://www.usgovernmentspending.com/year_spending_2018USbt_20bs2n#usgs302
  8. ^ https://www.usgovernmentspending.com/year_spending_1934USbt_20bs2n#usgs302
  9. ^Luftwaffe Orders of Battle, Spetember 2nd 1939 https://ww2-weapons.com/luftwaffe-orders-of-battle-september-2-1939/
  10. ^HyperWar: Royal Air Force 1939-1945, Vol. III: The Fight is Won, Chapter XVII: Footnotes 4 https://www.ibiblio.org/hyperwar/UN/UK/UK-RAF-III/fn17.html#fn4
  11. ^ https://www.globalfirepower.com/country-military-strength-detail.asp?country_id=united-states-of-america
  12. ^ https://www.globalfirepower.com/country-military-strength-detail.asp?country_id=russia
  13. ^ https://www.globalfirepower.com/country-military-strength-detail.asp?country_id=china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活塞式战斗机产量为何如此巨大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当时的技术、战争需求、生产能力以及国际政治等多种复杂因素。简单地说,当时活塞式战斗机是性价比最高、最成熟、最可靠、最能满足战场急需的航空兵器。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1. 技术成熟度与可靠性: 发动机的黄金时代: 活塞式发动机技.............
  • 回答
    二战后,活塞航空发动机的重心确实大幅度地向水平对置发动机倾斜,成为很多小型飞机乃至部分中型飞机的首选动力。但这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所有活塞航空发动机都被其取代。传统直列发动机和V型发动机在某些领域依然有其用武之地。然而,水平对置发动机之所以能成为战后活塞航空发动机的“主流”,原因在于其一系列与时俱进.............
  • 回答
    日本在中国进行的细菌实验和后期的细菌武器使用情况,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话题。我们来细致地梳理一下这个历史事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日本在二战期间确实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惨绝人寰的活体实验和细菌实验,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便是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他们以活人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各种残酷的细菌培养、感染和测.............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二战德国闪击法国时,马奇诺防线的法军为何不攻占柏林活捉希特勒”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也触及到了军事史和战略分析中的一些核心要素。不过,要让这个设想变成现实,其难度之大,可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远非简单的“为什么不”就能解释的。咱们就来捋一捋,为什么当时驻守在马奇诺防.............
  • 回答
    在二战期间,日本军队为了满足其士兵的生理需求并维持军纪,在中国、东南亚等地建立了庞大的“慰安所”系统,并招募了大量女性作为“慰安妇”。关于这些日本女性为何会成为慰安妇,以及她们的意愿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 日本女性成为慰安妇的原因(为何是“她们”而非“.............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以及人们对日军残忍的普遍认知,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历史事实、宣传、叙事的主导权以及受害者群体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肆虐”的解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肆虐”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感情色.............
  • 回答
    二战时,日本确实没有向德国提供零式战机。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更是政治、战略、经济以及当时双方的合作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产物。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日德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虽然名义上是盟友,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各取所需”的战略配合,而非全面深入的技术共享或.............
  • 回答
    日 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未能发展出与同时代主要参战国如美国、德国、苏联相比肩的“像样”的主战坦克,这背后有着一系列深刻的原因,涉及技术、资源、战略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虽然日本并非完全没有坦克,甚至也在尝试研发和生产,但其产品普遍存在诸多不足,无法在战场上真正形成与盟军重型装甲部队抗衡的力量。首先,我.............
  •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海军的战列舰在许多方面确实面临着不少挑战,如果说“毛病多”可能有点绝对,但说她们在设计、建造和实战中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是结构性问题,这是有道理的。这背后原因很复杂,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1. 设计理念的滞后与妥协: “维内托”式的困境: 英国战列舰的设计很大程度上继.............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美日海军舰队在损管方面的差距,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双方海军的发展思路、技术基础、作战理念,甚至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美国在那方面做得比日本好太多,原因复杂且深刻。首先得聊聊双方的设计理念和舰船结构。美国海军在战前,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战之后,对舰船的生存能力有了.............
  • 回答
    二战时期的确没出现过类似AC130“空中炮艇”那样专门设计来打击地面目标、具备强大火力输出和防区外打击能力的飞机。这其中原因有很多,可以从技术、战术思想、战场需求以及飞机设计理念的演进等多个角度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白AC130“空中炮艇”的出现,是建立在相当成熟的技术基础和特定的战场需求之上的。A.............
  • 回答
    二战前,波兰社会中确实存在反犹主义情绪,这使得一部分波兰人对犹太人持有负面看法。要理解这种复杂的关系,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历史的阴影:长期的宗教和文化隔阂首先,犹太人在波兰的定居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他们带来了自己的宗教(犹太教)和文化习俗,这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天主教.............
  • 回答
    二战德军王牌飞行员的战绩之所以如此惊人,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技术上的优势,战术上的革新,更有训练有素的飞行员群体以及残酷战争环境下的机遇。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尽量详细地为你梳理这些原因,并力求用更自然的语言来阐述。首先,我们得谈谈德国空军在战争初期相对先进的技术和装.............
  • 回答
    关于希特勒执意要灭掉苏联这件事,并非简单的“灭掉”两个字就能概括,它背后是希特勒野心勃勃的“生存空间”理论、意识形态的绝对敌对,以及对苏联潜在威胁的深刻忧虑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回到希特勒的核心思想——生存空间(Lebensraum)。这玩意儿是纳粹主义的基石,简单来说.............
  • 回答
    二战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确实无法与美、苏、英等老牌强国相提并论。然而,中国之所以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并非仅仅依靠硬实力,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因素、战略考量以及国际政治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最核心的原因是中国在二战中扮演的关键性角色和付出的巨大牺牲。中国是亚洲战场的主战场,而且是中.............
  • 回答
    二战时,水面舰艇之所以没有广泛使用空心装药炮弹(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聚能破甲战斗部),原因非常复杂,涉及技术、理论、材料、生产能力以及当时的战术思想等多个层面。这并非因为空心装药技术不存在,而是因为它在当时应用于舰炮领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瓶颈。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空心装药的核心原理。它依赖于一种叫做“装.............
  •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在东南亚的军事部署,尤其是组建“Z舰队”(Force Z),其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战略考量以及对局势的误判。这并非简单的“送死”,而是当时英国高层在资源有限、情报不足、并且面临巨大战略压力下,做出的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尝试。一、 严峻的战略环境:英国的全球困境1941年底,整个世.............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法国投降协议中涉及德国难民的部分,法国方面确实存在着复杂的疑虑,这背后有多重历史、政治和人道主义的考量。法国并非简单地“交出”所有德国难民,而是对协议的具体执行方式和后果进行了反复的斟酌,甚至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或缓和这些条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法国投降的背景。1940年夏天,德国闪电战.............
  • 回答
    在二战的硝烟中,“神风特工队”这个名字如同历史深处的一声悲鸣,承载着一种近乎疯狂的勇气和绝望。他们驾驶着飞机,带着必死的决心,如同被命运之风卷起的落叶,冲向敌舰。那么,为什么这些悍不畏死的日本飞行员,不选择一个更直接、也许能更有效的方式——直接降落在美军航母上,来完成他们的使命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
  • 回答
    二战初期,日本三菱零式舰载战斗机(以下简称零战)凭借其革命性的设计,在太平洋战场上刮起了一股横扫千军的旋风。它同时拥有惊人的低翼载荷和相对优秀的高推重比,这赋予了它无与伦比的机动性,让盟军飞行员吃尽了苦头。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零战的优势如同过眼云烟般迅速消退,直至在战后期沦为任人宰割的猎物。是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