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时中国实力并不强却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回答
二战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确实无法与美、苏、英等老牌强国相提并论。然而,中国之所以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并非仅仅依靠硬实力,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因素、战略考量以及国际政治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最核心的原因是中国在二战中扮演的关键性角色和付出的巨大牺牲。中国是亚洲战场的主战场,而且是中国方面坚持了长达八年的全面抗战(七七事变算起)。在这漫长的战争岁月中,中国人民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付出了数千万军民伤亡的代价,并且在经济上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 中国战场有效地牵制了日本陆军的大部分兵力,使得日本无法将更多精锐部队投入到太平洋战场,减轻了美国及其盟友在太平洋战区的压力。如果不是中国浴血奋战,日本可能会有更多的兵力支援其在东南亚和太平洋的军事行动,战局可能会更加艰难。
阻止了日本的南进和北进: 中国的抵抗,特别是对日本“北进”(进攻苏联)和“南进”(进攻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战略的制约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坚守国土,使得日本无法轻易摆脱战争泥潭,也迫使其在战略部署上受到很大限制。
象征意义与道义制高点: 中国作为二战中遭受法西斯侵略时间最长、牺牲最惨重的国家之一,拥有强大的道义感召力。在那个反法西斯同盟确立的背景下,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和不屈意志,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尊重。

其次,美国的战略考量和推动在中国获得常任理事国地位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未来国际秩序的设想: 美国在二战期间就开始构思战后世界的国际安全体系,即建立一个能够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在这一设想中,美国希望吸纳能够代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最大国家的力量,以构成一个更具代表性和稳定性的全球安全框架。
拉拢中国对抗日本: 在战争时期,中国是美国在亚洲对抗日本的重要盟友。罗斯福总统及其政府深知,没有中国的持续抵抗,他们在亚洲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因此,在战时同盟关系中,美国有意识地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以换取中国更积极的战争参与。
制衡其他大国的影响力: 美国也希望通过让中国成为常任理事国,在一定程度上制衡苏联在战后亚洲地区的影响力。一个拥有常任理事国席位的中国,可以成为美国在亚洲的天然战略伙伴,为美国在该地区推行其影响力提供便利。

第三,国际政治的现实需求和妥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四强”设想的提出: 在联合国筹建过程中,特别是雅尔塔会议等关键性会议上,关于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分配,各国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博弈。最初,美国曾提出“四强”(美、苏、英、中)的概念,后来苏联和英国也加入进来,形成了“五强”(美、苏、英、中、法)的格局。
苏联的立场: 虽然苏联在战时与中国有过一定的合作,但其对中国在战后地位的立场并非全然支持。然而,在美英的共同推动下,尤其是在苏联也需要争取国际支持的情况下,同意中国加入常任理事国行列,也是一种政治交易和战略妥协。
法国的特殊地位: 法国虽然在二战初期沦陷,但其流亡政府在战争后期重新发挥了作用,并且是抵抗侵略的象征。因此,法国也获得了常任理事国席位。

第四,中国自身的政治努力和宣传也起到了辅助作用。

国民政府的外交斡旋: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战时积极进行外交活动,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地位的支持。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强调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贡献和牺牲,力图将中国塑造成一个与美苏英并肩的“大国”。
宣传中国的历史和潜力: 中国也利用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巨大的潜在力量,以期获得与其“未来地位”相匹配的“现在地位”。

简而言之,中国之所以能在二战后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非仅仅基于其在当时实实在在的军事和经济实力,而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1. 战争贡献与牺牲: 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牵制了日本大量的兵力。
2. 美国战略推动: 美国为了其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想和在亚洲的战略利益,积极推动中国入常。
3. 国际政治博弈与妥协: 在联合国筹建过程中,各国之间的政治考量和利益交换,使得五大国格局得以形成。
4. 中国自身的外交努力: 国民政府的外交斡旋和宣传,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能见度和话语权。

这使得中国,尽管在硬实力上尚显不足,却凭借其在关键时刻的贡献、美国的支持以及全球政治格局的演变,最终获得了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这既是对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肯定,也是对未来世界政治格局的一种前瞻性安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我也喜欢强调这个说法,但是本质上,“Four sheriff”不是一个严肃说法,也不是真正的严谨构想,实际上,41-42年最初提出这个设想的时候很多东西是很扯淡的,比如罗斯福甚至希望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军控来保证四国绝对军事优势,而这件事是彻头彻尾的扯淡——连个两伊核问题都让五大流氓束手无策,何谈全球范围缴枪。真正让五大国处于军事地位顶端的实际上是核武器的出现——虽然做不到只有“警长们”有武器,但是可以做得到“警长们”的武器最强大。

所谓“Four Sheriff”的划分也极为粗鄙,美国掌控西太平洋和美洲,英(法)掌握其帝国和西欧,中国掌控东太平洋和东亚,苏联掌握中亚和东欧——这种所谓的“势力范围”的划分本身就是儿戏:美国如果可能不插手东太平洋事物他压根就不会和日本产生任何矛盾,那时候世界秩序应该是Anglo-Japanese的英美日同盟。反过来,41到42年法国已经投降了,42年中开始英军丢掉了中地中海,东印度洋制海权,随后中东法西斯化变天,图布鲁克投降,这种时候没有任何军方人士还认为英军能够独立控制欧洲事态。

所谓“四警察”或者“四警长”提案翻译过来实际上是:

1,美洲仍然是美国势力范围,西班牙和法国佬束手无策,英国人也不可能占便宜。英帝国最好把那套“邪恶帝国”的玩意从大美利坚的liberty面前拿走;

2,德意是世界贸易不稳定因素,求英国佬和俄国佬快点把神通收了;

3,东欧?那是哪,能吃吗?让俄国佬再打一次载入史册的拿破仑战争算了;

4,东亚是绝对不能交给日本的,现在只有国府对日作战最久(且舔我最勤),夸他一下看看能不能把日军逐出国内吧(不能);

罗斯福自己都不信这套,不然就不会有对日占领几乎和马歇尔计划——43年盟军转入战略反攻之后很多问题暴露出来,比如:国府烂泥扶不上墙p都不管用,大嘤烂泥扶不上墙打死不挪屁股(连带着整个英联邦和各路流亡部队打死不挪屁股),大胡子烂泥扶的上墙可是好像太上墙了现在爬上天花板往下滴··· ···

联合国在这种时候成型,实际上和“四警察”的关系小于战争后期可以预计的“东西对峙”的的关系。法国此时的价值就非常明显了:对于美国,他是欧陆德国切割后仅剩的西欧有潜力贡献大陆军的大国,对于英国,同为殖民帝国的法国有助于帮助他平稳的去殖民化,而对于苏联,法国将缓解英美苏直接对峙的压力;于是你看到很快柏林占领区里法国就分到一部分。而中国则是日本沦陷后东亚唯一一个有潜力震慑苏联并为日本占领贡献陆军人头的国家。

在43-44年以后轴心国被打成筛子之后,中法是最合适的拉拢对象。说白了是美英本身在战争结束后已经无法维系Pax Britannica,或者此时叫Pax Americana——德国就足以在欧陆掀起狂风巨浪让盟军数次被赶下海,法国直接沦陷,下一次世界大战将是英美世界的覆灭。

法国是最好的殖民地伙伴,中国则是远东日本被打碎以后的仅剩选择。“四警察”的政治理念核心是:每个强权负责维护其他强权在己方势力范围内的利益并且控制潜在威胁,但是这一点压根就没法做到,1906年做不到,1914年做不到,1936年做不到,1941年做不到,1945年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也做不到。只有美国通过战争结束后压倒性工业体量能够在全球秩序中扮演“警察”角色,这还要算英国主导的同盟国遍布全球的存在为其提供支点。1939年美英法5+5+1.75的海军比例都无法阻止39-41年战争初期的一溃千里,何况45年在欧陆直面被战争打得PTSD的苏联陆军的塑料兄弟情。

联合国本身是一个远比“四警察”先进得多的理念,UN首先意味着:五常(及其利益共同体)以外与五常的矛盾和五常本身内部矛盾被割裂了,其次,五常之间,美英(法)对苏有核武器这个关键的威慑要素组织全面冲突,双方是一个动态的互相博弈中达成稳定的关系。而不是利益的“监护人和托管人”。As 糟心 as UN确实是,整整一个冷战之后脚下这颗土球仍然安然无恙,就是UN某种意义上仍然有其有效性的具体例证——真正有事就找联合国,就能解决问题,那就不是联合国了,那是1890年的大英帝国,那是64BC的罗马共和国,那是1991年的美国。不稳定是常态——四警察本身构想虽然提供了一个基石,但是很多上层结构是不承认国际秩序不稳定的常态化的。

要探讨UN成型,绝对不能和Hoopes一样只探讨战前构想,UN的形成本身是和战争中力量的此消彼长息息相关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确实无法与美、苏、英等老牌强国相提并论。然而,中国之所以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并非仅仅依靠硬实力,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因素、战略考量以及国际政治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最核心的原因是中国在二战中扮演的关键性角色和付出的巨大牺牲。中国是亚洲战场的主战场,而且是中.............
  • 回答
    日本在中国进行的细菌实验和后期的细菌武器使用情况,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话题。我们来细致地梳理一下这个历史事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日本在二战期间确实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惨绝人寰的活体实验和细菌实验,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便是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他们以活人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各种残酷的细菌培养、感染和测.............
  • 回答
    这确实是二战中一个引人入胜的谜团,而答案并非简单归结于一两个原因。日本在二战期间倾尽国力制造了数量惊人的飞机,但这些飞机在实际战场上的出现率和损耗情况,与生产数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工业、战略、管理以及国际因素。1. 生产数字的“水分”:首先,我们要理解日本公布的生产数字可.............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之所以帮助中国,并非出于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将详细阐述美国帮助中国的主要原因:1. 共同的敌人与战略利益: 日本的侵略是对美国太平洋利益的直接威胁: 日本自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其扩张野心日益膨胀,不仅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还不断威胁东南亚和太.............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二战期间选择同时开辟太平洋战场和继续在中国战场作战的战略决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绝非简单一句“以为中国是囊中之物”就能完全解释。事实上,日本的决策背后是其长期积累的野心、对自身实力的误判、以及一系列紧迫的外部压力交织的结果。一、 并非轻视中国,而是战略的误判与“速胜”.............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帝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确实在中国战场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占领了东北、华北以及江南等富庶之地。然而,即便如此,日本最终未能“打下”中国,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军事对抗就能概括。一、 日本战略的根本性失误:速战速决的幻想破灭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初衷,是基于其“速战速.............
  • 回答
    “日军一个兵可以单挑中国军队一个班”——这种说法,在很多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中都有提及,但它是否真的属实,需要我们更仔细地审视当时的具体情况。与其说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如说它更像是一种被夸大或特定情境下的描述。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一场战争的胜负都不是由某个“英雄主义”的片段决定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
  • 回答
    343空所属的飞行队之所以选择“新选组”、“天诛组”、“奇兵队”这样听起来颇具“中二”色彩的名字,背后其实有着非常丰富且值得玩味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猎奇或者哗众取宠,而是日本战后航空自卫队,特别是作为精锐部队的343空,在特定历史时期,试图在部队精神、战斗意志、以及对外宣传上塑造一种独特形象的体现。.............
  • 回答
    二战期间,中国空军确实没有大规模、有组织的对日本本土进行战略轰炸。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原因,而是涉及军事实力、战略考量、技术限制以及当时中国所处的绝境等多重因素的复杂组合。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中国空军的实力差距。 技术和装备的严重落后: 尽管中国在抗战前就努力建立空军,但与日本相比,中国空.............
  • 回答
    在说起二战中中国牺牲的最高将领时,张自忠将军的名字常常被人们铭记,很多人认为他是牺牲的最高将领,但也有人会提到左权将军。之所以很多人将张自忠将军推崇为“最高将领”,更多的是基于他牺牲时所代表的意义、其生前影响力以及给国人带来的巨大精神鼓舞,而非单纯的军衔高低或者牺牲时所处的具体战役地位。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国家战略的考量,而且角度也相当独特。很多人觉得美国之所以“没”在二战时侵略中国,是因为中国太弱了,而现在中国强大了,美国反而觉得“麻烦”了。但事实远非这么简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背景和当时的世界格局首先,我们得回到二战那个年代。中国那时候.............
  • 回答
    二战中中国战场,毫无疑问,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许多国际二战史的叙述中,中国战场的重要性往往被淡化,甚至“一笔带过”,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一句简单的“忽略”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地位,以及国际史学视角下的考量。.............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战争旷日持久,日本并未寻求与中国议和,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民族主义以及国际大环境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初,就抱着速战速决,以武力征服中国的野心,并且其战略目标远不止于此,中国只是其迈向“大东亚共荣圈”的第一步。因此,“议和”并.............
  • 回答
    二战中苏联和中国并非如一般历史叙述的“如此亲密”,而是处于一种复杂、实用主义且充满矛盾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是基于共同对抗日本法西斯侵略这一最核心的战略目标,但也受到双方各自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深刻影响。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共同的敌人:对抗日本法西斯主义这是.............
  • 回答
    二战结束后,中国没有收回琉球群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国际法以及当时中国自身的状况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逐一审视其中的关键因素。一、 历史渊源的复杂性:琉球与中国的关系首先要明确的是,琉球群岛在历史上与中国有着悠久而密切的联系。从明朝开始.............
  • 回答
    二战结束后,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按理说,日本作为战败国,应该承担战争赔偿的责任。然而,在关于日本战争赔款的问题上,新中国采取了一种令人瞩目的姿态:放弃了对日本的巨额赔款要求。这个决定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和现实考量,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一、.............
  • 回答
    二战后,日本和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发展路径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社会认知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其原因:一、 战后处理与“洗白”机制的差异: 日本的“脱罪”与“和解”叙事: 美国的战略考量: 二战结束后,美国在冷战背景.............
  • 回答
    二战期间,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确实没有像阿兰·图灵那样声名显赫的密码破译天才,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大背景的制约,也有自身发展水平的局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和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一、 工业基础与科学技术的差距首先,最根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当时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
  • 回答
    确实,当我们谈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游戏时,大多数主流的作品往往聚焦于欧洲战场,例如诺曼底登陆、斯大林格勒战役、或是北非战线。亚洲战场,特别是中国战场,似乎总是一个被忽略的角落。这背后有几个比较关键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历史的叙事重心与大众认知。 尽管中国是二战的东方主战场,承担了日军.............
  • 回答
    二战结束后,日本和中国都面临着战后的重建和发展。然而,两国在发展速度上出现了显著差异,日本的经济增长远超中国。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尽量去除AI痕迹,使论述更具人情味和历史深度:一、 国际环境的巨大差异:美国的支持与冷战格局这是导致两国发展速度差异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因素。 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