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时期日本不和中国议和?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战争旷日持久,日本并未寻求与中国议和,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民族主义以及国际大环境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初,就抱着速战速决,以武力征服中国的野心,并且其战略目标远不止于此,中国只是其迈向“大东亚共荣圈”的第一步。因此,“议和”并非其核心战略,更不是其愿意接受的条件。

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阐述: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深层动机与战略目标

资源掠夺与经济扩张的野心: 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土狭小、资源匮乏,为了支撑其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军事化,迫切需要对外扩张以获取原材料(如煤炭、铁矿石、橡胶)和广阔的市场。中国作为亚洲大陆上一个拥有巨大资源和人口的市场,自然成为日本扩张的首选目标。
“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 日本的军国主义者和部分政治精英怀揣着建立以日本为中心,将亚洲各国从西方殖民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并纳入日本势力范围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宏大构想。他们认为,日本是亚洲的领导者,有责任和权力主导亚洲事务。征服中国是实现这一构想的基石。
摆脱西方国家压力与争夺国际地位: 在20世纪初,日本深感西方列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优势地位,并试图挑战这种格局。通过军事征服和扩张,日本希望提升其国际地位,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甚至超越它们。
国内民族主义的煽动与军国主义的抬头: 日本国内长期以来充斥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强调日本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军国主义思潮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军部在国家决策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倾向于用军事手段解决一切问题。

二、日本对中国的战略设想与“速战速决”的误判

轻视中国国力与人民抵抗意志: 日本对中国长期以来的分裂和中央政府的软弱存在误判,认为凭借其先进的军事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军队,可以迅速击溃中国的抵抗。他们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凝聚力和反抗精神。
建立伪政权以“分而治之”: 日本侵略者的策略之一是试图在中国扶植亲日政权(如伪满洲国和汪精卫政权),以此来瓦解中国的抵抗,并将其纳入日本的控制体系。他们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与整个中国进行长期消耗战。
速战速决才能应对国际局势: 日本清楚地知道,其扩张行为必然会引起西方国家的警惕和反对。因此,他们希望在西方国家采取有效干预之前,迅速占领中国大部分地区,建立既成事实。一旦战争拖延,国际干预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其“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也将受到严重威胁。

三、中国坚持抗战的决心与日本议和条件的不符

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尽管中国内部存在政治分歧,但面对日本的全面侵略,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空前高涨。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局部抵抗,到“七七事变”后的全面抗战,中国的民族独立意识已经觉醒。中国政府和人民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屈辱性议和。
日本议和条件的根本性冲突: 日本在侵略过程中,其提出的“议和”条件往往是变本加厉的要求中国承认其侵略成果,割地赔款,允许日本在中国驻军和享有特权,并支持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这些条件与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根本立场是水火不容的。任何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中国领导人都无法接受。
国际背景下的复杂性: 随着二战的爆发,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抗战已经成为同盟国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本大量的兵力,对盟军的整体战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会在没有盟友支持和胜利希望的情况下,单独与日本议和。

四、战争的演变与日本战略的僵化

战争的泥潭化: 日本的“速战速决”战略很快破产。中国人民以持久战、游击战等方式,将日本侵略者拖入了广阔的中国大陆,消耗了其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与苏联、美国的冲突加剧: 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与苏联在中国东北等地的冲突不断(如诺门坎战役),并且与美国的关系也日益紧张,最终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一旦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的战略重心和资源被极大分散,其在中国的军事行动也变得更加艰难。
军国主义的非理性驱动: 随着战争的深入,日本军国主义的非理性因素日益凸显。即便面对巨大的损失和国际压力,军部依然顽固地坚持战争,拒绝任何形式的退让或议和。他们认为只有继续战争才能赢得“最终胜利”,实现其狂妄的“大东亚共荣圈”蓝图。
缺乏和平谈判的政治意愿: 从根本上说,日本军国主义政权缺乏与中国进行平等、公正谈判的政治意愿。他们的目标是征服和奴役,而不是合作或共存。因此,任何形式的“议和”都只是其争取时间和改变战略的手段,而非真心寻求结束战争。

总结来说,日本在二战时期不与中国议和,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核心原因:

1. 其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掠夺资源、建立霸权,而非单纯的领土争端。
2. 其战略设想是“速战速决”,通过武力征服建立亲日政权,避免长期消耗。
3. 日本提出的“议和”条件是屈辱性的,与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立场根本不符。
4. 日本军国主义的狂热和非理性,使其拒绝任何形式的妥协或退让。
5. 国际大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得日本的战略更加复杂和分散,但也更坚定了其在亚洲扩张的决心。

中国人民顽强的抵抗,最终将日本拖入了战争的泥潭,并配合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打破了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幻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日本做梦都想早一点结束中国战事。

自九一八爆发的第一天起,日本政府想的都是停战,但文官政府和陆军马鹿们存在巨大分歧,当时日本总兵力为33w,东北驻军不足2w,朝鲜驻军2w,对面东北军刨去关内驻军也有20w以上,而且空军数量远多于关东军,只从字面数据上看事变是不会成功的,文官政府和陆军上层都是这样想的,所以日本外交部开始接触南京以求停战,但因为文官政府根本无法控制军队,所以关东军继续暴走并一路高歌猛进。这种矛盾的态度给了南京一种错觉,认为事变不过是日本的一次政治讹诈,做出来一系列错误判断。

随着关东军成功占领东四省,日本政府和天皇都强硬了起来,拒绝了和南京的谈判,想把战果变成事实,另一方面也是外交部的文官被陆军们彻底压制住了。在旧日本帝国,外交部自甲午以来就被民众视为“卖国集团”,饱受国民责难,民众指责他们在对清谈判“让步”太多,对俄谈判连“起码的赔款”都没拿到,浪费了那么多“光荣牺牲”的战士们。相对的,民众对军队有着十分崇拜,这些为国家“开疆扩土”的军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除了文武官冲突外,海陆军队中国的看法也有不同,大正时期的海军希望裁剪陆军,释放劳动力发展经济,巩固现有领土,不要过度的干预大陆事务。陆军的方阵就是“不服就干”,主张不断扩张大陆领土,至于是循序渐进还是猪突猛进,陆军内部也有矛盾,但从结果来看,一群下级军官突然暴走,再用惊人的战果让政府闭了嘴。

1932年,第一次上海事变,一向被天皇视为稳健冷静的海军马鹿们,眼红陆军上一年在东北的巨大成功,几个军官一合计,就在上海搞了个大新闻,日本海军陆战队对十九路军发动了夜袭。

和关东军不同,陆战队碰上了硬茬子,十九路军没有像东北军一样溃败,而是现在奋勇反抗,陆战队人数不足,战事一时陷入焦灼。与此同时,南京方面一改九一八的懦弱向十九路军提供了大量支援。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方面外交部罕见的压制住了暴走的海军马鹿,开始积极和南京谈和,哪怕3月1号陆战队突破了国军部分防线,还是在3月3日停了战(关东军的攻势也受制于长城抗战而停止)。

往后就是长达5年的和平,这一期间,日本文官政府一步步被军部压制,原本被政府视为倚仗的海军也在军令部的控制下激进化。

1936年,226事变爆发,陆军皇道派政变,海军战列舰榛名号驶入东京湾镇压。事变失败后陆军经过一顿自我清洗后团结在统制派的领导下,开始了彻底的暴走,而文官政府因为特有的贪污腐败,内斗互掐中频繁组阁辞职组阁辞职,开始被军部逐渐渗透。

1937年七七事变,依旧是一群下级军官的暴走,日本陆海军先后在北平上海发力,中日全面战争开始。此时,日本政府对中作战的目标是什么都没有统一,因此还有少部分希望和平,日本继续着边打边谈的日子。这种走一步看一步,暧昧不清的态度直接导致了淞沪战场上日军各种失误,错失了围歼国军主力于淞沪的机会。

淞沪之后,随着国军全面溃败,日本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但总的来说,日本还是希望和国民党谈和,而不是陷入中国这个巨大的泥潭中。

日军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打下南京了国民党就会(有条件)投降,结果蒋介石跑到武汉去了,没办法,日本继续打呗,然后一番苦战直取武汉,结果国军退到长沙,蒋介石本人跑重庆了,然后日本几年间想着拿下长沙国民党就会投降了,拿下广州国民党就会投降,拿下桂林,拿下太原,到最后日本都抱着拿下重庆国民党就会投降的想法,结果战越打越大,上百万日军深陷大陆,糊里糊涂的打了八年。

相信我,以蒋介石逃跑的能力来看,就是拿下重庆他也会跑到昆明去,再不济转进新德里(实际上他就是这样想的)。

至始至终,日本都没想过国民党会无条件投降,他们想的都是早点打服蒋介石,让他承认华北(华南,华中)的统治权,是的,日本根本不想吐出到嘴的肉,这谈个毛线。

时间到了1945年初,日本在太平洋全面溃败,新任首相小矶国昭在莱特湾决战失败后,就想着早日单独对中和谈,为此他决定对中谈判尽可能的让步,以解放百万中国派遣军,让他们得以投入太平洋战场,这是,中方冒出了一个叫缪斌,这个人自称是重庆派来和谈的,能与蒋介石直接联系,缪斌的确和重庆军统(戴笠)有一定联系,但具体有多少不清楚,结合事实来看,这个人更有可能是一个江湖骗子。

对于缪斌的身份,日本方面有很多人都表示怀疑,为什么都1945年了,胜利在望的重庆方面怎么突然要和谈了?但情形逼迫小矶国昭相信缪斌,和他认认真真的开始谈判。

谈判结果包括,解散伪南京国民政府,日军全面撤出初满洲外所有中国领土,伪满问题也可以同中方协商解决。

这尼玛等于马鹿们八年的血都白流了,史诗级让步啊。

但事实上这些都是假的,哪怕蒋介石失心疯论也不可能同意单独谈和,所谓的谈判到5月26日就“破裂”了,缪斌本人光速跑路,现在离日本投降还有80天,等死吧。

ps:缪斌本人在抗战胜利后被判汉奸罪枪决。

原因:1,美国在日本找到了和谈文件并质疑蒋介石为什么要单独和谈。

2,boss戴笠坠机身亡

user avatar

77事变刚刚发生时,蒋和国府普遍不愿也不敢打,所以是有和平的诚意的。然而当时的日本军方则是铁了心要咬下中国一口肉再走的。日本政界一方面管不住军方,另一方面也乐见918一样坐享其成,故而除了几个有远见卓识的比如板垣,近卫等,都只是口头和平。


当时国内的知识界,以胡适代表的一部分人给蒋提建议:为和平做最大诚意的努力。理由有三:

1. 近卫内阁可以与谈,机会不可失;

2. 日本财政有基本困难,有和平希望;

3. 国家今日之雏形,实建筑在新式中央军力之上,不可轻易毁坏。将来国家解体,更无和平希望。

给日本的条件是承认东三省独立。

蒋不同意胡的看法,但还是虚心听了。他认为日本始终言而无信,得寸进尺,918以来一直在吃亏上当,这次恐也是谈不出什么。但是他也没完全关上和谈的门。


当时一方面庐山谈话,说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在考虑和平的希望,于是在日记里写:"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

胡的方案,蒋半推半就,但日本军方当时是不认可的,他们贴心要咬下来肉的。

后来日本进攻北平,天津,全国哗然。蒋认为战已经不可避免了,虽然战而无备,胜算渺茫,但不战他就要被推翻了,与其如此,不如荣誉一波,死处求生。


所以天津沦陷后,蒋在国防会议上开始定调要坚决抗战。并且话语里仿佛是嘲笑了胡适,旁边程潜琢磨圣意,骂胡为汉奸,蒋也没说什么。


后来蒋听取张治中的建议,主动发起了淞沪会战。一方面,乐观点想,是要呵阻日本,让它知难而退。另一方面,现实的考虑的话,也是为了吸引日军向南,保住苏联援助线,变由北攻南为由东攻西,这也是蒋百里当年既定的战略。


最开始,蒋因为918后被日本的言而无信坑了好多次,所以蒋当时抱的想法是拖苦了你再跟你和谈。他估计中日会在华南打个一年多,那时候双方都知道疼了,就能诚恳的 谈了。


结果淞沪苦战,内裤都赔进去了,也没挡住日本。于是和谈又开始在蒋心里冒出来。淞沪刚打的时候,陶找蒋说愿意调停,蒋严词拒绝。淞沪之后,蒋缓和语气,说愿意谈,以日本提出的条件为基础(当时日本给的条件很优厚),但要先和再谈。

蒋在日记说,他内心知道日本肯定不会接受先和后谈,所以只有抗击到底一条路。要"宁为战败而亡,毋为降敌而存。"对形势估计也更严峻,要6年再反攻,3年准备,3年组织。事实也差不多这样的。

当时国府是求和的人居多,蒋是力排众议,坚决抗战的。


日本当时刚刚改组内阁,压制了军队少壮派,提出了的条件如下:

1. 停战协定成立之时,两国政府正式命令,停止一切陆、海、空军军事敌对行动,中国政府以新的姿态,恢复七七卢沟桥事件以前状况。

2. 日本政府绝对尊重中国主权、领土、行政之完整。

3. 两国军事完全恢复战前原有状况后,以平等互助为原则,商订经济协定,以谋东亚经济全面的合作。

4. 两国谋国防上之联系,在共同防止共产主义目标下,商订军事协定。

5. 两国政府努力恢复两国人民情感上之亲善与谅解,取缔一切互相排侮之言论。

6. 两国在此次事变中所发生之一切损失,以互不赔偿为原则。


其中经济原则是:

1. 本平等互助原则,尽先欢迎日本投资,如日本财力不逮,可向欧、美各国商借资本。

2. 资源与市场之紧密调整与提携。

3. 两国互惠关税之协定。

4. 战后复兴之合作。


其中军事合作是:

1. 中日两国共同防卫,共同作战。

2. 平时训练,得聘请日本军事顾问及教官,向日方订购及补充器材。

3. 国防之联系。军事内容与情报之交换。


这个条件很多国府高层都接受,平心论确实也很不错。但蒋认为条件太优厚,可能是日的离间计,并且认为 "倭寇军阀不倒,决无和平可言。惟有中国持久抗战,不与言和,乃可使倭阀失败,中国独立,方有和平之道也。"

个人认为,这句话对当时日本是鞭辟入里的,也是国府当时少数清醒的人。

所以蒋说谈和可以,但一定要先恢复77事变前的状态。这点,起先日本没有接受,提出日本可以先发表和平宣言,然后大家停战,双方可找个中立的地方,比如香港,谈好了条件,大家再撤兵。


蒋回复,一定回到77事变前状态再谈。


俄后来近卫首相和板垣密电日方谈判人员,愿意做出让步,在此前提下,继续谈细节。注意这里是密电,表示日本朝野并无共识。谈判于是继续推行,进一步在之前基础上提出了满洲问题方案。

方案如下:

1. 日方自行考虑,以最妥方式及时机,自动取消"满洲国",日本保留在东北四省一切新旧特权,但承认中国之宗主权。

2. 中国承认东四省之自治,而以日本取消在华一切特权为交换条件(如租界、领事裁判权、驻兵、内河航行等等)。

蒋认可提案,并着手准备和平交接事宜。另对平津日方驻兵人数,如何维持交接治安,宽恕华北政府等细节进行了指示。


日谈判代表回国后,经最高会议决策(应该是有天皇的意思),提出七个谅解。

甲、防共军事协作及驻兵;

乙、中国政府之调整;

丙、伪组织之收容;

丁、"满洲国"之承认;

戊、中国领土主权之尊重;

己、日、华、"满"经济提携;

庚、战费互不赔偿。

中方认为这七个谅解超出了之前谈判给出的范畴,且头四个是公然践踏主权,果脯谈判代表拿出之前日本说要尊重中国主权的话质问对方。日方解释之前只言尊重中国主权,并没说中国可以保留完全主权,于是大家开心的玩起了文字游戏。


蒋借何应钦之口否决七个谅解,但平津驻兵,满洲承认以及对傀儡政府的宽容却在之前密谈时有过共识,蒋也做了批示。蒋的真实想法外人无从得知,对比之前密谈的内容,谅解只有一个不同。密谈是说宽容投日派,但是日本的谅解却是要调整政府。



在日记里看出,蒋一方面说,欧洲列强不打起来,中国胜利无望,和谈是唯一出路,为民族记,个人得失不在话下。另一边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发抗战到底,宁死不区的决心,好像要做烈士一样。


这里蒋的矛盾我们可以理解,却也难揣测。他究竟是抱抗战之决心,只以谈和干扰日本,还是真有心和谈,但顾虑到汪的问题,就态度转变了,大家只能自行判断。蒋行为上是很快结束了这次和谈,把谈判代表都撤了下来,一心一意投入在他认为要六年准备,一波雪耻的战争中了。

中日最有诚意的和谈就是这次,双方就这么既是必然也有偶然的不欢而散了。


后来,萱野,小川等在港的谈判,都是日本的少数派跑来跟蒋幕后的人谈,两边都没授权,根本就不可能谈出什么。后来日本几乎过段时间就派不同人找蒋和谈,蒋都腻了,随便打发。


后来张作为蒋的幕僚,对和谈一直抱有希望,跟蒋提个没完。蒋给了他写了一个基本纲领,那纲领就是一眼就看出来日本肯定不会接受的那种官面文章。张带着它在香港跟日本代表见面,日本人把纲领报给上面的人,果然石沉大海。


后来孔又去谈,过程就是两个同样不被自己人待见的少数派狠狠吐槽了一下两边政府的当权派,表示当下的局面都是疯子造成的,我们这些有远见卓识的理智派要结束它。然后怎么结束它呢?两边就谈出了譬如双方在精神反共下实现永久和平,让蒋下野来挽回帝国军人面子等疯子才会想得出的东西。


珍珠港以后,蒋胜算在手,大腿得搂,更是对和谈嗤之以鼻。日都懒得抗,一边要装备积累实力,一边坐等王师上岸,一波带走对方。


总结一下,中日谈判只有77事变初有机会,中国多数有诚意,领袖没诚意。日本领袖有诚意,多数没诚意。中国,领袖说了算,日本,谁说了都不算。所以没成。具体条件上,我认为没有和谈成功主要集中在三大分歧。

第一大分歧,日本在得胜后,要求的胜利果实包括平津驻兵,对满洲国的承认和亲日派掌权。蒋的底线是前两者。因为汪对他执政地位的挑战,以及头几年CC系土木系对政学系的血腥打压,自己全家老小不是亲美就是亲苏等等原因,导致蒋绝不会同意第三者,否则会天下大乱,自身难保。


第二,日本之前爽约多次,信用破产,所以蒋一直在寻求保险,就是够强大的第三国担保。这个担保的前提是欧洲列强没有撕破脸,也就是国际社会还按游戏规则来。结果他们自己先不讲规矩,打起来了,所以慕尼黑以后,第三国担保就一文不值了,所以蒋的条件就成了你先撤,我才有安全感。日本无论如何都不会接受这一点。


第三,淞沪以后,蒋虽然拼没了老底,可是李宗仁薛岳刘湘看到蒋都打没了,自己也豁出去拼了。这一豁出去,实际上中国就不可能输了。日本三个月可以灭蒋,却怎么也灭不了一个团结的中国,所以蒋越抗日越有信心,越觉得与其打疼了谈,不如打赢了谈。而日本则是越打越后悔,越后悔就越像翻盘。一个输不了,一个输不起,怎么和?

user avatar

题主你的认识本身就是错的,二战时期日本跟中国的议和始终就没有停过。

七七事变刚开始时的“船津工作”;

1937年11月开始的“陶德曼调停”;

1938年开始的“宇垣外交”;

1938年7月开始的“小川路线”;

1939年底开始的“桐工作”;

1940年初开始的“司徒雷登工作”;

1940年开始的“钱永铭工作”;

1941 年对阎锡山进行的“对伯工作”;

贯穿整个抗战中后期的的所谓“重庆工作”。

日军发起的“和平攻势”形式之多样、角度之刁钻、频率之频繁简直可以写成一本书——而且确实有人写了这么一本书,名字就叫做《诱和——日本对华谍报工作》。

然而如此频繁的议和最后为什么却没能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呢?难道真的是老蒋的抵抗情绪特别激烈、以至于宁肯死战到底也不肯同日本人媾和?

我们的故事还要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说起。

1937年卢沟桥事变,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指出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和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日本陆相衫山元表示没问题,你尽管守,我大日本帝国陆军直接F2A即可一击制敌。然而裕仁天皇表示你要是一次F2A解决不掉这事怎么办?别忘了咱们头上还有个苏联呢!

陆军认为我是了解苏联的,他们就不是那趁火打劫的人!

裕仁说他们万一要是呢??

裕仁垂询道:“如果苏联从背后进攻怎么办? ”闲院宫答道“陆军认为苏联不会进攻。”裕仁叮问 : “万一进攻怎么办?”——原田熊雄·西园寺公与政局·卷6;东京1951:29—30;

很显然,裕仁是不太想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陆军将领身上的,而日本军政高层自然也没傻到全都相信陆军的话,所以到了7月底8月初的时候,第一次中日议和计划就已经出来了,这个计划由外务省东亚局局长石射猪太郎(这个名字……)草拟,内容大概主要是中国承认满洲国、日华缔结“防共协定”中国停止排日并降低日货关税、中国军队撤出华北……最后形成了一个《全面调整日华国交纲要》、一个《日华停战条件》,高层看过之后一致通过,委派前驻沪总领事船津辰一郎带着找中方谈判去了。

然后中华民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高宗武按照老蒋的指示,跟日本人接触了一下——真的就只是刚刚接触了一下下——淞沪会战就爆发了。

于是第一次和谈未果。

然后淞沪会战打得热火朝天,日本人忽然发现了一个问题:衫山元你当初不是说一个月就能解决中国问题来的么?现在一个多月了,为啥这仗越打越大?

苏联问题没有解决,而淞沪战场哗啦一下子又扔进去三十万人,是个人都知道这时候万一有点什么闪失就会出问题。所以在裕仁的指示下,日本军政高层最后拿出来一个《处理中国事变纲要》,里面明确指出:

此次事变应以军事行动的成果与恰当的外交措施互为表里,尽快予以结束——日本外交年表与主要文书·下卷·东京1974:370—371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日本人找来了德国人来进行调停,于是1937年11月5日,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找到蒋介石,表示皇军托我给您带个话,咱们可以再谈谈——结果带话的时候日本人提出承认伪满洲国的事让陶德曼给落下了。

于是事情就好玩了,老蒋发现这个条件……虽然加了一些,但是不用发声明承认伪满洲国了啊!

不过老蒋并没有马上松口,他当时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他认为中国是绝对打不过日本的,但国际社会也绝对不会眼睁睁的看着日本独占中国利益的。所以他一直在寻求通过国际社会对日本施压,逼日本人坐到谈判桌上来——而他的底牌,就是东北。


结果老蒋在七七事变以后先是跟苏联签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又向国际联盟提交了声明书,又准备在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上讨个公道回来(所谓九国公约,就是1922年九国约定中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那个公约),统统未果。绝望中的老蒋甚至给斯大林写信希望他能派兵援华,结果也被拒了,老蒋的心情简直糟糕到无以复加。

我希望友好的苏联将给予中国重大的援助。如果此时此刻为挽救东亚的危险局势,您决定派出您的军队,那么这一决定将加强中苏之间永远合作的精神——斯大林和杨杰谈话纪要·1937年11月11日

当时的情况是淞沪会战中国七十多个师被填进去了,25万人已经打没了;太原那边打没了10万人,也失守了;而且被蒋介石寄予厚望的外部调停基本上已经没指望了,当时老蒋身边的一圈德国顾问天天跟他将要和平不能再打了,再打万一英特纳雄奈尔实现你就废了;唯一有可能直接介入战争的苏联人表示我们热爱和平,不能出兵。

(法肯豪森)如果战事拖延下去,中国的经济崩溃,共产主义就会在中国发生——黄美真,张云.汪伪政权资料选编·汪精卫集团投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12

于是12月2日,老蒋把一票党国高层聚到一起开了个会,讨论了一下和谈的问题。会上大家一致同意:这和谈的条件还可以,不算亡国!咱们可以跟他们谈!于是老蒋跟陶德曼松了口,表示咱们可以谈,但是华北的主权我还得要,而且你们德国人得帮忙。

行!这个消息从中国出发,传递到了柏林,又从柏林传到了东京,东京方面表示:哈哈哈哈哈哈哈。

开玩笑么?这一个月我把你的骨头都快砸烂了,你还想跟我讨价还价?

12月13日,南京沦陷。21日,日本提出新的谈判条件,继续加码,之前的条件你都给我答应喽,然后还得给我赔款,别忘了承认满洲国,等等等等,反正是提出了一大堆苛刻的条件。

老蒋一见之下大喜过望。

余見此,心為之大慰,以其條件與方式苛刻至此,我國無從考慮,亦無從接受,決置之不理,而我內部亦不致糾紛矣。——蒋公日记·1937年12月26日

所以陶德曼调停到这儿基本上也算黄了。

当时的情况是日本军方信心大振,觉得中国军队菜得抠脚,自己一鼓作气从北到南可以直接平推,近卫政府直接发布了著名的“近卫声明”,表示“帝国政府尔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期望真能与帝国合作之中国新政权之建立与发展,并将与此新政权调整两国邦交”中日双方互相召回了外交使节,眼瞅着这仗就越打越大。

然后日本人忽然发现,自己60万人撒在华北到长三角的各个地方,后面是7个师团VS20个苏联远东军师,军费开支极其庞大,中国政府不投降就没法回本——这好像跟甲午战争以来的情况不太一样啊?之前都是打一打、停一停,然后给中国放点血自己补充一下再打,可眼下这个情况对面死撑着不认输,有点难搞。所以日本方面决定暂时缓一缓,巩固一下已有的战果——结果下面人就独走了,连续发动了台儿庄和徐州战役。

台儿庄还打输了。

这期间老蒋的想法一直都是东北我可以不要,利益我可以出让,但是你得给我个准信儿,不能今天和平明天又打了,所以始终坚持必须有第三国介入和担保。中日双方对这个问题始终没能达成一致

若言和條件僅以東北為限,且有保障,則不惜一和。昔之不能解決東北問題,以其政府不能掌握軍隊,若果當時解決,則仍不能免於一戰,於我國地位更壞也——蒋公日记·1938年3月22日
如敵果有和平誠意,不提制〔致〕命傷條件,而僅以解決滿洲國問題為限,則不惜與其言和,然未到其時也——蒋公日记·1938年3月23日

结果台儿庄大捷,日本内部还发生动摇了,近卫改组了内阁,日本方面开始准备贯彻“不扩大方针”。于是老蒋这小心思又开始活动了,1938年5月26日,国防最高会议秘书张群在老蒋的示意下向日本新任外相宇垣一成发去贺电,暗通曲款——宇垣一成是当年蒋介石和张群二次革命逃亡日本时结实的老相识,所以这次谈判简直是一拍即合。1938年6月26日,中日双方在香港开始进行接触。

然而这次谈判最终还是没成,主要是因为日本人提出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毁了整个谈判——蒋介石你必须下野。

行了别谈了。

于是宇垣外交也黄了。

不过没关系,这条线断了,咱们还有一条线……日本“民间人士代表”小川平吉跟中方在香港还有接触。1938年底,汪精卫跑了,这下日本人手里的牌多了,中日双方又开始了新的接触,1939年宋美龄甚至以治牙的名义亲赴香港主持谈判,双方谈到一半,又出事了……

谈判的事情泄露了……

此函提出干部会议。事泄。共产党率民众多人到军委会要求蒋氏宣布二事: ( 一) 通缉主和人员。( 二) 驱逐反对统一战线人物。如张君迈等,广西系闻而踵至,亦提出反对。如果议和,广西决单独抗战。于是会议中止。并令“暂勿往还”,且由柳兄坚嘱弟须设法保留交谊,以俟时机一至,可以实现和平也。 ——天津编译中心.《小川平吉关系文书》选译.近代史资料,1996,87期:99

谈判往后拖了一下,结果这么一拖,日本政府发布了支持汪精卫的声明;5月苏联和日本在诺门坎打起来了,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欧洲大战终于爆发了!于是小川路线自然也黄了,不过没关系!咱们还有一个“桐工作”!

到了这一阶段,双方的接触就开始越来越好玩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日本在“桐工作”里跟所谓的宋子文胞弟宋子良接触许久,最后发现这竟然是个假货!后来各方众说纷纭,有说这是戴笠策划的阴谋好摸清日本人底线的,有说这是宋美龄亲自操办的……然而无论如何,日本人对这次“桐工作”确实是上了心的。

日本人上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日子一天天过去,欧洲打得越来越激烈,日本人在大陆的日子也开始难熬了。大家开始商量要不要赶紧趁着英法在欧洲战败南下去东南亚抢资源,老蒋从各个方向上接触到了一大堆真真假假的情报,在怀疑之余也难免心里很是有点痒痒的,于是干脆让陈布雷他们制定了一堆诸如《中国恢复和平基本办法》、《处理敌我关系之基本纲领》、《中日和平协定》、《中日恢复和平协定要点说明》的东西,1940年8月31日让张季鸾带去香港跟日本人讲数,老蒋还颇在日记里伤心了一阵子……

敌倭时时以日满支名词为对象 ,如何而可望其彻悟?我国损害伤亡如此重大 ,如何而可轻易议和?今姑妄试之。 惟坚持勿稍迁就 ,保我人格国格——省克记初稿,卷十六 , 1940年8月31日条

结果……

结果日本人表示你们这个宋子良看着很真!跟我们谈了好久!张季鸾你看着很假!一定是来骗我们哒!

张季鸾施展浑身解数,就差拿个锣挂个牌子到日本人楼下敲打一番了,结果最后日本人还是不信。

(张季鸾)夸大宣传其身份 ,以冀引起和知之重视云——《情报》 , 1940年9月16日,特交档案— 中日战争 031卷-45626件

老蒋此时的心情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自己好不容易下定了决心,结果就因为这么滑稽的理由被人给拒绝了,还大大的丢了一次脸。这次丢脸极大的坚定了老蒋拒绝议和的决心——士可杀不可辱啊!然后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蒋介石心心念念的美国参战终于变成了现实,此后日本虽然仍有和议提出,不过蒋介石料定日本必败,也是断然不肯接受了。

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在此时期,各友邦亦极端忍耐,冀其悔祸,俾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维持。不料强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书公告


以上。

user avatar

他们以为中国还是1894年的大清,打一两仗就要投降。

殊不知,经过近40年孙中山等革命先驱的努力,中国终究觉醒了一些。

再也没有哪个人,哪个政府敢接受日本苛刻的议和条件了。

user avatar

当时的中国凭什么议和!?

诸位是不是以为,议和就是上下嘴皮子一碰,然后把条约一签就完事了?

想得美!

就当时中国那半殖民地半封建一盘散沙的模样,怎么议和?跟谁议和?

跟老蒋?

他也就管得了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出了那圈子,谁听他的?

各路军阀(除了西北二马,白崇禧,阎锡山,韩复渠之类的“大名”,还有一大堆星罗棋布占据区区县城大小地盘的小头目),土匪,地主(相当于封建领主)……

这么多路势力,你日本人打算挨个谈下来?而且还很可能面临不一样的要价(比如西北二马,随时可以拿倒向苏联为借口,坐地起价)。

哦,对了,这里面还有一个搅局的硬骨头――tg。

没准这边日本人才跟某军阀谈好价钱,多少个州县给多少金票,然后,那边哭丧的来了――有几个县城不甘心当亡国奴,投了共了!咱这合同得重新议价!

换你是日本人,你烦不烦?

议和?

做不到像法国政府那样号令全国,你也想议和!?

你也配议和!?

user avatar

一直打算议和的,就走错了一步导致议和失败,1937年日军没打算大打,但被上海作战拖进去了,本来想在上海打完就议和,谁知陆军大规模援军刚登陆,上海作战就结束了,日军的第16师团和第10军还没打啥仗,战斗就结束了,那还来上海干啥???于是就越过了苏嘉停止线,展开了南京残敌追击战,想着打下对方首都,那肯定就结束战争了,南京就是最后一战,日军一路猛放枪炮,一口气砸227万枚手榴弹,打了166万枚迫击炮弹和大约40万枚炮弹,就进了南京,谁知竟然不是最后一战,老蒋跑武汉去了,必需再追击到武汉才行,可弹药又打光了,所以一时也追击不了,就给了KMT军大量的后撤与准备时间,這样打进武汉还是结束不了战争,竟还要发动重庆追击战,日军觉得国力压力太大,就打广东,切断海上外援通道,想着没洋军火输入,老蒋该认输了吧。结果发现广西又成洋军火输入通道了,日军又打下南宁昆仑关,结果云南又成了洋军火输入通道,日军就彻底不想打了。

日军谈判他不能无条件就撤军,最终就一个条件,KMT正式承认满洲国就行了,日军全面撤军,连上海租界也不要了,罗斯福也赞成這个方案,但老蒋想拖一下,因为一谈就一拍即合,那也难以对国内有所交代,这一拖,汪兆铭受不了啦,你个老蒋那么好的和平机会怎么不把握?然后跑到了河内,随即投奔南京而去,当上了和平建国大总统,这下就谈不了啦,罗斯福来说也没用了,因为汪兆铭在南京当了总统,那要谈成了老蒋的位置怎么放???就这一步彻底就算没戏了。

后来日本外相松冈洋佑认为是罗斯福在骗日本,根本就没有去说服老蒋,而是在挑唆老蒋与日本为敌,认为老蒋不肯和谈,根子在美国,于是就自作主张跑去和德国签了个三国轴心协定回来,希望借助德国给美国施加压力,日本国内听说这家伙竟然和德国签了這么一个协议回来,气的统统破口大骂,至今还有大量日本人相信,那是松冈洋右染了梅毒,梅毒上脑了才会签了這么一个协议。这协议一签美国就翻脸了,要日本立即宣布废除三国轴心协定,老美帮日本跑前跑后,日本却去和德国签署轴心协定,老美当然不干了。

日本也傻眼了,他还是封建时代的思路,虽然除了脑子不正常的松冈外相,没人想签订这个协议,但毕竟外相是代表日本外交的,如果這个协议签署后就废除,日本的声誉可就得拖地了,所以也不敢答应老美废除轴心协定,就和老美商量,反正有期限的,既然签了就拖到期得了,到期后绝不续签,把老美气个半死,那么长的约期,等到期黄花菜都凉了,就跟日本翻脸了,不但要求日本废除轴心协定还要求日军撤出满洲,取消满洲国的独立,这样日本就觉得只能和老美开战了。

不过日本还是希望能谈成功,所以规定了最后期限,期限内谈出希望了哪怕舰队已经出海都得撤回,结果谈出希望了以后,已经过期了,就报上去问还召不召回舰队,陆相就说都快到攻击时间了,又不是谈出了确切结果,而且到这时候了还召回部队,那军队的士气肯定低落,要是士气垮了,以后就是再想打也打不了啦。于是就是珍珠港奇袭,日军登陆南方,以后没机会了,也谈不成了,汪兆铭把和谈之路堵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战争旷日持久,日本并未寻求与中国议和,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民族主义以及国际大环境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初,就抱着速战速决,以武力征服中国的野心,并且其战略目标远不止于此,中国只是其迈向“大东亚共荣圈”的第一步。因此,“议和”并.............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大和号作为一艘战列舰的本质以及二战时期海战和陆战的逻辑。简单地说,大和号不炮击中国内陆城市,并非因为它“不想”,而是因为它“不能”且“没有意义”。这背后有诸多现实层面的考量,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大和号的定位。它可是当年日本海军倾尽国力建造的“海上巨兽”,是集.............
  • 回答
    当然,让我们来构思一下这个假想的二战情景:如果当时入侵中国的不是日本,而是德国,那么历史的走向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我们要明确德国在现实二战中的战略重心。希特勒的野心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德国主导的“大日耳曼帝国”,并且对苏联东部土地虎视眈眈。将德国的军事力量大规模调往亚洲,并.............
  • 回答
    关于二战中日本和德国普通百姓是否“被军国主义政府裹挟身不由己,无力改变,所以无罪”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涉及历史、政治、道德和个人责任等多个层面。认为他们“无罪”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但同样存在很多反驳的理由。下面我们将详细展开分析,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以及这些说法的背后逻辑是什.............
  • 回答
    这确实是二战中一个引人入胜的谜团,而答案并非简单归结于一两个原因。日本在二战期间倾尽国力制造了数量惊人的飞机,但这些飞机在实际战场上的出现率和损耗情况,与生产数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工业、战略、管理以及国际因素。1. 生产数字的“水分”:首先,我们要理解日本公布的生产数字可.............
  • 回答
    二战中的德国和日本之所以未能“见好就收”,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领导层思维以及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国情和战争初期的战略目标。德国:从辉煌胜利到陷入全面战争的泥潭德国在二战初期的“闪电战”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迅速占领了波.............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坦克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和以虎式坦克为代表的德系重型坦克相比,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用“一堆破铜烂铁”来形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侧面反映了这种技术和性能上的鸿沟。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日本坦克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以及实战经验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战争的胜负不仅.............
  • 回答
    日本海军在二战期间,将绝大部分兵力与资源都集中在太平洋战场,对美国海军展开决战。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方向,也是日本海军自明治维新以来,乃至整个海军建设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没有考虑过其他战术,包括在印度洋进行破交战的可能。只是,综合来看,这样做存在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也与日.............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轨迹扭转,让二战中的日本和美国调换阵营,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冲突必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这并非简单的国家身份互换,而是一种根本性的战略、地缘政治和军事思想的重塑。下面,我将试图细致地描绘出这番诡异情景下的战争图景,力求写出有血有肉的分析,而非生硬的逻辑堆砌。序幕:一个错位的世界首先,我.............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美日海军舰队在损管方面的差距,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双方海军的发展思路、技术基础、作战理念,甚至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美国在那方面做得比日本好太多,原因复杂且深刻。首先得聊聊双方的设计理念和舰船结构。美国海军在战前,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战之后,对舰船的生存能力有了.............
  • 回答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在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常常被贴上“严谨”的标签。这份严谨,体现在他们严密的工业生产、高效的军事组织、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以及在科学技术上的突出成就。然而,恰恰是这两个被认为严谨的民族,在二战期间却遭遇了其军事机密被同盟国大量窃取的情况,这似乎构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悖论。.............
  • 回答
    “二战德国与日本:为何一个招致厌恶,另一个却赢得好感?”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都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他们的暴行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灾难。然而,在今天的许多人眼中,我们对德国的态度似乎比对日本更为复杂,甚至在某些群体中,对德国的看法中夹杂着一丝“好感”。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由历史的曲折、文化的差异.............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记忆、国家责任以及人们对战争罪魁的认知方式等多个层面,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将二战的罪责完全归咎于两国,然后区分对待两国人民和领导人,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背后的原因并非一概而论,而是由一系列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日本:整体性战争机器与侵略的长期性在很多人的记忆和历史.............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和日本的血统论和优生计划,是其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它们的问题极其严重且多方面,以下将详细阐述: 一、德国纳粹的血统论与优生计划德国纳粹的血统论和优生计划,是以其种族主义理论为基础,目标是建立一个纯粹的“雅利安人”种族统治下的国家,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后对德日两国处理方式的深刻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的国防建设。说起来,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国际关系考量。战后初期:对德国的严厉管制与对日本的不同策略二战结束后,作为轴心国主要战败国的德国和日本,都面临着战胜国的严厉处置。然而,它们的命运轨迹出现了明显的转折点。.............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个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二战时日本和意大利的地理位置彻底调换,世界会变成什么样?这绝对是个能搅动一池春水的大问题,影响可不是一点半点。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个“位置互换”是怎么个换法。我理解的是,意大利整个国家,包括它的半岛、岛屿和人口,都搬到了亚洲东部,取代了日本原来的位置。而日本.............
  • 回答
    二战时德国和日本之所以能够联合起来,其背后并非简单的“合拍”,而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共同的意识形态吸引以及战略利益的相互勾结。这三者交织在一起,最终促成了所谓的“轴心国”联盟。一、共同的“逆来顺受”感与对现有国际秩序的不满首先,必须理解的是,德国和日本在战前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感到.............
  • 回答
    如果二战中的德军能够掌握日本和意大利的海军力量,这无疑会极大地改变战争的格局,尤其是在海洋战场上。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假设,因为这涉及到政治、经济、技术以及战略思想的巨大碰撞与融合。但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一下,假如这种“奇迹”发生了,轴心国会如何利用这股联合的海上力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德意日海军的“.............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与日本虽然都是轴心国成员,但两国之间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形成一个协同作战的统一战线,尤其是在是否联合攻击苏联的问题上。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战略考量、地缘政治现实、国家利益以及双方领导层的决策。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一、 日德双方战略重心与目标的不同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德日两国各自的核.............
  • 回答
    老蒋不把“祸水”(小日本)往北引,让日本和苏联硬碰硬,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军事战略,更是复杂的政治考量、现实国力以及历史的偶然性。很多人觉得,既然日本侵华,中国就应该想办法让日本去跟当时同样是世界大国,而且与日本关系紧张的苏联去打,这样不是坐收渔翁之利吗?这想法听起来很美,但现实操作起来,却是步步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