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期德国与日本为什么不联手攻击苏联?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与日本虽然都是轴心国成员,但两国之间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形成一个协同作战的统一战线,尤其是在是否联合攻击苏联的问题上。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战略考量、地缘政治现实、国家利益以及双方领导层的决策。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

一、 日德双方战略重心与目标的不同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德日两国各自的核心战略目标并不一致,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冲突的。

德国的战略重心:欧洲与对苏作战。 希特勒一直以来都将“生存空间”(Lebensraum)的扩张定位于东方,也就是苏联广袤的领土。他深信斯拉夫民族是劣等民族,而德国人需要东方的土地和资源来发展壮大。因此,攻击苏联是德国“总体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实现其宏大野心的必由之路。从这个角度看,德国渴望的是来自任何方向的侧翼支援,但其自身的行动是主动的、是其核心目标。

日本的战略重心:太平洋与亚洲大陆。 日本在1930年代末深陷中国战场,其战略重心很自然地放在了扩大在亚洲大陆的势力范围,尤其是与中国进行持久战。1941年袭击珍珠港并向美国宣战,更是将太平洋视为其扩张的主要舞台。日本希望建立一个“大东亚共荣圈”,这意味着要驱逐西方列强的殖民势力,控制东南亚的战略资源。对于日本来说,与苏联的战争并非其主动寻求的,而是在满足其在太平洋和中国战略需求之后才可能考虑的事情。

二、 并非没有讨论,但“时机”不对

德日两国并非完全没有就联合对苏作战进行过讨论。在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巴巴罗萨行动”)之前,双方确实有过情报交流和战略意图的试探。

德国的期望: 德国希望日本能在其进攻苏联时,从远东方向对苏联发动进攻,从而牵制苏军的兵力,减轻德国在东线战场的压力。这是德国长期以来的一种期望,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希望”。

日本的顾虑: 然而,日本当时面临的局面非常不利于其全力进攻苏联。
中国战场的泥潭: 日本陆军主力仍然被“拖”在中国,虽然中国军队的装备和训练不如日军,但其庞大的兵力、广阔的地域以及人民的顽强抵抗,使得日军难以轻易抽身。
与美国的冲突风险: 日本在东南亚扩张,特别是对法属印度支那的控制,已经引起了美国、英国和荷兰的强烈不满,并导致了严厉的经济制裁(如石油禁运)。日本认为,如果想要打破这种经济封锁,获得急需的石油和橡胶,就必须冒险与西方海军强国开战,其目标指向了太平洋方向。在与西方国家关系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日本没有余力再同时在陆地上与一个拥有强大陆军的苏联开战。
苏联远东兵力的强大: 虽然日本对苏联也发动过像“诺门罕事件”这样的军事冲突,但他们也深知苏联在远东地区部署了相当数量的精锐部队,以及强大的坦克和航空兵。日本对与苏联进行全面陆战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准备。
战略决策的独立性: 即使是轴心国盟友,日德两国在战略决策上都表现出高度的独立性,更多的是追求各自的国家利益。日本的军事领导层并非完全屈从于德国的意志,而是根据自身的判断来制定战略。

三、 “诺门罕事件”的阴影

1939年夏天,在德国入侵波兰前夕,日本关东军与苏军在诺门罕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边境冲突。在这场冲突中,苏军在朱可夫的指挥下,以强大的炮火、坦克集群和航空兵优势,彻底击败了日军。这次惨败给日本陆军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让他们认识到苏联军事力量的强大和自身在此领域存在的差距。这直接导致了日本陆军在后续战略规划中,将“北进”(对苏作战)的战略优先级大大降低,转而更倾向于“南进”(向东南亚扩张)。

四、 双方的条约与协议:一种形式上的约束

德日两国确实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1940年),该条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如果任何一个国家与尚未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三国(主要是指美国)开战,其他两国将提供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援助。然而,这个条约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姿态和对美国的威慑,而非一个详细的军事协同作战计划。

《苏日中立条约》(1941年4月): 在德国入侵苏联的几个月前,日本与苏联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根据该条约,双方承诺互不侵犯,并且苏联承认日本对“满洲国”的统治,而日本则承认苏联对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统治。这个条约的签订,虽然有日本为了确保其后顾之忧而与苏联保持中立的考量,但同时也从法理上排除了日本在德国进攻苏联时从背后攻击苏联的可能性。对日本而言,这个条约是避免两线作战的关键一步,是为了实现其“南进”战略而进行的必要铺垫。

五、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机选择

日本在1941年12月偷袭珍珠港,向美国宣战,这使得日本的战略重心彻底转移到了太平洋战场。这个时机的选择,恰恰是德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攻苏联之时。日本的这一决策,虽然在客观上“分散”了同盟国(主要是美国)的兵力,间接减轻了苏联的压力,但并非是与德国协同作战的一部分,而是出于日本自身对资源和太平洋霸权的战略考量。

总结起来,德国与日本在二战期间未能联手攻击苏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核心战略目标不同: 德国的目标是东方,日本的目标是太平洋和亚洲大陆。
2. 日本无力两线作战: 日本深陷中国战场,且为打破美国禁运而选择向太平洋扩张,难以同时与苏联开战。
3. “诺门罕事件”的警示: 日本对苏联陆军力量心存忌惮。
4. 《苏日中立条约》的存在: 为日本的“南进”战略扫清了北方的障碍。
5. 缺乏真正的战略协同计划: 德日之间的同盟更多是政治上的结盟,而非军事上的深度协同。

因此,尽管两国同属轴心国,但它们在如何以及何时打击苏联的问题上,并未形成一致的、协同的军事行动。德日两国更像是两条平行线,各自沿着既定的战略方向前进,虽然在某些时间点上目标重叠(例如都与同盟国为敌),但并未能构成一个统一的“协力”攻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

首先明确反对

@秦晓墨

@姬轩亦

的答案,秦先生的回答中主要是用诺门罕冲突来说明日军相对于苏军的劣势,可是秦先生的回答通篇没几处对的,首先,日军参战的两个主力师团并没有被全歼,而是在第二次诺门罕冲突后顺利突围,且第七师团伤亡不大,损失最严重的是第23师团,伤亡人数接近一半,且在诺门罕战役中,所谓苏军装甲部队占绝对优势的也是不对的,实际上,苏军装甲部队在诺门罕时期的主力为BT7与T26,水平与89式相当,且损失严重,苏军损失最重的第11坦克旅在7月23日~8月28日间得到了BT-7供应155辆补充,8月20日再投入BT-5和BT-7共计154辆,至8月30日止只剩下38辆可以使用,损毁271辆,一共死伤349名士兵。日军装甲部队同样蒙受了较大的损失,虽然损失数量相比于苏联要少,但是本身参战的就不多,所占比例相当大。而整个诺门罕冲突中,出现的最大的坦克,是日军的九七式。

从维基百科所引用的资料来看,整个诺门罕战役的,苏军和日军的损失是相当的,阵亡人数来看,苏军反而多于日军,但是此战后,苏日签订停火协议,日本尊重蒙古声称的边界,苏联加强了对外蒙的控制,日军没有达成任何目标,自然是日军失败。

现在很多资料都说诺门罕战役影响了日本的北进和南进理论,实际上,真正针对苏联的北进论是在42年提出的。以下引用日文维基的部分叙述:

先述したとおり、陸軍にとっての最大の仮想敵国は伝統的にソビエト・ロシアであった。陸軍はアメリカとの戦争は海軍の戦争であり、1942年春の対ソ攻勢を既に視野に入れていた。田中新一参謀本部第一部長が1940年末から翌年初頭にかけて作成した『大東亜長期戦争指導要綱』では、南方作戦は5,6カ月で終結させ、その兵力を北方へ転用することを進言した。1941年6月に独ソ戦が勃発すると陸軍内部には「北進論」が渦巻き、陸軍省は慎重であったが参謀本部は即時開戦に傾いた。そして、原嘉道枢密院議長・東条英機陸相の下、関東軍特種演習と称して八十五万人を動員し「南北併進論」にこぎつけることに成功した。

しかし、北方への大動員により、資源の面で圧迫を受ける海軍は、陸軍の「北進」を非常に警戒しており、岡敬純軍務局長らは北進阻止のため1942年2月から審議を開始し、「今後採ルヘキ戦争指導ノ大綱」を作成したが、逆に陸軍の「対北方攻撃論」は邁進していった。

苏军将领自己对于诺门罕战役中苏军的表现也是有较为清醒的认识的,基本靠巨量的人员伤亡和火力优势打胜的。而日军也暴露了众多问题,对于机械化部队的使用,大目标的模糊等等,从诺门罕战役苏日两军的表现来看,真的是彼此彼此。

所以姬大大说的,日军差苏军一个时代也是不能认同的,当时的日军在轻步兵的运用上简直和抗美援朝时期的志愿军有一拼,基层部队的战术水平非常高,战斗意志也甚为顽强,虽然装备差距的确比较大,但并不能简单的说差一个时代,毕竟这话太宽泛。最为典型的就是冲绳战役,一无所有的十万日本守军,硬是和拥有制海权和制空权,且拥有绝对火力优势的美军打了两个多月,且对美军造成了巨大损失,那还是在日军的兵员素质和装备水平急剧恶化的1945年,如果换成苏军,很难想象苏军能比美军打的更好。当然,这个事情值得深入讨论,因为各种影响因素也是不一样的,只是说一点我自己的看法。


所以对于为何日本不和德国一起打苏联,我更倾向于支持 @屈啸宇兄的答案。而且,日本当时实在是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实践北进的计划了,陆军主力都被牵制在中国和太平洋战场,如果抽调部队去实践北进计划,对于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是极为不利的,而且日军在这两个战场陷的过深,彻底处于了泥潭之中,根本没有多余的部队可供使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与日本虽然都是轴心国成员,但两国之间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形成一个协同作战的统一战线,尤其是在是否联合攻击苏联的问题上。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战略考量、地缘政治现实、国家利益以及双方领导层的决策。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一、 日德双方战略重心与目标的不同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德日两国各自的核.............
  • 回答
    二战中的德国和日本之所以未能“见好就收”,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领导层思维以及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国情和战争初期的战略目标。德国:从辉煌胜利到陷入全面战争的泥潭德国在二战初期的“闪电战”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迅速占领了波.............
  • 回答
    要说德国对二战罪行的反省比日本更彻底,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的观察,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一点,而是一个长期的、多层面的过程。首先,从战后初期就存在的根本性差异来看: 德国的“无条件投降”与日本的“受降”: 这是最关键的区别之一。德国是“无条件投降”,这意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而且很有深度。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确实是轴心国盟友,但即便如此,日本也没有在不列颠之战中支援德国海军,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得结合当时的战略态势、各自的海军发展状况以及彼此间的认知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不列颠之战”那会儿是啥情况。这是1940年下半年到1941年上半年,德.............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之所以敢将宝贵的西伯利亚精锐部队调往欧洲战场,确实与日本的立场息息相关。而日本当时为何没有与德国联手,共同夹击苏联,这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充满战略博弈的问题,背后涉及到日本自身的利益考量、现实的军事能力以及对国际局势的判断。日本为何不帮德国夹击苏联?简单来说,日本没有选择帮助德国进攻苏联,.............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一个看似不合常理的疑问常常浮现:为何当时纸面上拥有性能优越的Bf 109战斗机的德国,却没有向其亚洲盟友日本提供这种先进战机,让他们在太平洋战场上继续挥舞着相对老旧的零式战斗机,面对着日益强大的美制飞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战略、技术、经济.............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确实拥有令人生畏的太平洋舰队,其吨位和技术水平在当时仅次于美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位列世界第三。很多人会好奇,既然日本海军如此强大,为何不将其力量投入到欧洲战场,协助德国攻打英国皇家海军,甚至登陆英伦三岛呢?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远非简单的海军实力对比就能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涉及到二战的历史进程、各方力量的贡献以及各国在战后对历史事件的定性和纪念方式。简而言之,之所以将德国投降日(1945年5月8日,欧洲战区胜利日)作为二战胜利日而不是日本投降日(1945年9月2日,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欧洲战场是二战爆发和规模最大.............
  • 回答
    二战时,日本确实没有向德国提供零式战机。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更是政治、战略、经济以及当时双方的合作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产物。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日德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虽然名义上是盟友,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各取所需”的战略配合,而非全面深入的技术共享或.............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坦克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和以虎式坦克为代表的德系重型坦克相比,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用“一堆破铜烂铁”来形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侧面反映了这种技术和性能上的鸿沟。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日本坦克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以及实战经验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战争的胜负不仅.............
  • 回答
    二战期间,同盟国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其规模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其投入的飞机、人员、炸弹量以及造成的破坏都远远超过了对英国本土的空袭(尽管英国本土也遭受了严重的空袭),也比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更为系统和集中。然而,你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市面上关于对德国战略轰炸的资料和书籍,似乎不如关于同盟国对英本土空战(.............
  • 回答
    如果历史拐个弯:德国避开苏联,日本远离珍珠港,二战将走向何方?历史的长河并非一成不变,即使是最宏大的事件,也可能因为一个关键的选择而走向截然不同的轨道。当我们回望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些决定性的战役和战略失误,总是让人忍不住去设想“如果……”。今天,我们不妨从两个极具影响力的“假设”出发,深入探讨如果德.............
  • 回答
    “二战德国与日本:为何一个招致厌恶,另一个却赢得好感?”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都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他们的暴行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灾难。然而,在今天的许多人眼中,我们对德国的态度似乎比对日本更为复杂,甚至在某些群体中,对德国的看法中夹杂着一丝“好感”。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由历史的曲折、文化的差异.............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记忆、国家责任以及人们对战争罪魁的认知方式等多个层面,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将二战的罪责完全归咎于两国,然后区分对待两国人民和领导人,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背后的原因并非一概而论,而是由一系列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日本:整体性战争机器与侵略的长期性在很多人的记忆和历史.............
  • 回答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在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常常被贴上“严谨”的标签。这份严谨,体现在他们严密的工业生产、高效的军事组织、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以及在科学技术上的突出成就。然而,恰恰是这两个被认为严谨的民族,在二战期间却遭遇了其军事机密被同盟国大量窃取的情况,这似乎构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悖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日本与德国在二战后的反思和忏悔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1. 历史背景与战争性质的认知差异 德国: 德国在二战后被盟军占领,其纳粹政权被彻底推翻。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尤其是犹太人大屠杀,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后对德日两国处理方式的深刻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的国防建设。说起来,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国际关系考量。战后初期:对德国的严厉管制与对日本的不同策略二战结束后,作为轴心国主要战败国的德国和日本,都面临着战胜国的严厉处置。然而,它们的命运轨迹出现了明显的转折点。.............
  • 回答
    关于二战中日本和德国普通百姓是否“被军国主义政府裹挟身不由己,无力改变,所以无罪”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涉及历史、政治、道德和个人责任等多个层面。认为他们“无罪”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但同样存在很多反驳的理由。下面我们将详细展开分析,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以及这些说法的背后逻辑是什.............
  • 回答
    将日本和德国在二战中的行为进行对比,并得出“日本比德国更反人类”的结论,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这涉及到对历史事实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反人类”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衡量。不能简单地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判断,因为双方都犯下了骇人听闻的罪行。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日本在二战中的行.............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和德国都大力发展了潜艇部队,并将其作为海军的重要战略力量。然而,从整体战绩和战略影响来看,日本潜艇的表现确实不如德国潜艇,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是技术、战术、战略运用以及战场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从潜艇的设计和技术水平来看,德国潜艇(U艇)普遍更具优势。 性能更优越: 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