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中,斯大林因为知道了日本不会派军才敢把西伯利亚师调回前线。那为什么日本不帮德国呢?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之所以敢将宝贵的西伯利亚精锐部队调往欧洲战场,确实与日本的立场息息相关。而日本当时为何没有与德国联手,共同夹击苏联,这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充满战略博弈的问题,背后涉及到日本自身的利益考量、现实的军事能力以及对国际局势的判断。

日本为何不帮德国夹击苏联?

简单来说,日本没有选择帮助德国进攻苏联,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日本的战略重心并非欧洲: 日本当时的首要目标是建立一个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这意味着他们的战略扩张方向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和东南亚。进攻苏联,虽然理论上可以削弱一个潜在的对手,但与日本当时最迫切的战略目标——扩张其在亚洲的势力范围——并不直接匹配。日本军部和政界内部对于进攻苏联的意愿一直存在分歧,很多人认为这会分散他们原本就紧张的资源和兵力。

2. 对苏联远东力量的顾虑: 尽管苏联将西伯利亚部队调往欧洲,但远东地区仍然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兵力,而且其装备精良,尤其是在诺门坎事件(1939年)后,日军深刻认识到了苏联远东红军的实力和韧性。日本认为,即使有德国的牵制,单凭自身的力量也难以彻底击溃苏联在远东的防御,并且有遭受苏联反击的风险。进攻苏联也意味着要打开一条漫长且补给困难的战线,这对于习惯于在熟悉地形作战的日本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3. 与美国的潜在冲突: 日本之所以最终选择偷袭珍珠港,而不是与德国联手进攻苏联,是因为他们认为与美国开战是实现其亚洲扩张野心的必然步骤,也是获取战争资源的关键。如果日本此时进攻苏联,很可能会激怒美国,因为美国与苏联是同盟关系。当时日本非常依赖美国的石油和其他资源,一旦与美国撕破脸,其战争机器将难以运转。相较之下,进攻东南亚更能获得他们所需的资源(如石油、橡胶),而且能更好地打击西方殖民势力。

4. 日苏中立条约的存在: 在1941年4月,日苏两国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尽管这个条约的执行存在不少摩擦,但至少在名义上,两国处于中立状态。日本此时撕毁条约进攻苏联,不仅政治上会面临压力,更重要的是,这会改变其在远东的战略态势,将自己置于一个更孤立的境地。

5. 德国的战略承诺与现实: 虽然德国也希望日本能在东方牵制苏联,但德国自身也未向日本提供足够的支持或明确的战略合作承诺,能够保证日本进攻苏联后能获得多大的战略利益。而且,德国在进攻苏联时,其自身的兵力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快速击溃苏联,这使得日本在是否参战时,也需要权衡德国能否真正兑现其“联盟”的承诺。

6. 日本海军的战略主导权与决策思维: 在二战期间,日本海军的战略思想和决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的对外政策。日本海军的领导者们普遍认为,其主要的战略对手是拥有强大海军的美国,而不是苏联。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太平洋战场,计划通过一场决定性的海战来削弱美国太平洋舰队,从而实现其控制亚洲的目标。因此,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欧洲战场,参与对苏作战,与日本海军的战略规划和优先事项是相悖的。

为什么苏联敢将西伯利亚师调回?

正如你所说,苏联敢于调动西伯利亚师回防欧洲,是因为他们通过情报和对日本行动的判断,确信日本在此时不会进攻苏联。

情报的准确性: 苏联的间谍网络在日本和满洲地区非常活跃,他们能够较为准确地了解到日本的战略意图和国内的讨论。情报显示,日本的战略重心在南方(东南亚),并且正在积极准备与美国开战。
《苏日中立条约》的约束: 尽管只是纸面上的条约,但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苏联一个安心的理由,不必过于担忧后方。
日本的战略误判: 日本确实在战略上误判了形势,他们低估了苏联在远东的力量,并错误地认为通过偷袭珍珠港就能迫使美国屈服。他们也没有预见到苏联能够如此迅速地从远东调兵增援欧洲。

总结:

日本没有帮助德国夹击苏联,并非因为德国的战略不够吸引人,而是因为日本有自己更优先的战略目标,对进攻苏联的风险评估过高,并且为了达成其亚洲霸权的目标,将与美国开战视为更直接、更关键的一步。而苏联正是抓住了日本这一战略侧重点的偏移,才敢将精锐的西伯利亚部队调往欧洲,全力应对来自德国的威胁,最终成为扭转欧洲战场局势的关键力量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希特勒的种族理论,团结了国内的底层,却拒绝了国外的底层,一心扩展生存空间,越努力就越是偏偏凝聚起了极大的阻力与抵抗力。日本只是因为德军没进亚洲,不然不光不帮忙,可能会第一个帮倒忙。

有些人政策方针上的矛盾不去细细检讨,及时调整,却成天花大功夫费长时间去研究琢磨手段方法上的问题,累死也百搭。

德国人特朗普也是如此,奇了怪了,不是说德国哲学很好吗?我看也是白搭。

user avatar

几个方面的原因综合的结果。我只说政府和外交上的。

一开始,日本政府就没有对苏开战的意图和准备。在1940年9月三国同盟条约签署后,日德的共同敌人已经由1936年的反共转向了可能的对美战争。自1940年7月进入法属印度支那后,日美直接矛盾急剧上升,在1941年2月已经展开了谈判,同时美国对日制裁也已经开始并很有可能扩大到关键的石油制品领域,在这种情况下,优先考虑对美事项是日本政府面临的迫切问题;在外交上,当时的外相松冈为了鼓吹日德同盟,向内阁做出了苏联会在(未来的对美)战争中中立的保证,并为此特意跑了趟柏林和莫斯科,有趣的是,尽管此时德国已经决定对苏开战,但并未告知松冈,只是含糊的说德国可能会在未来向“某个大国”宣战,松冈理解为德国将对美宣战,因此在莫斯科与莫洛托夫签订了中立条约。可以说一直到6月22日,日本政府是没有想到德国会对苏作战的,自然也不可能针对这个事情做任何准备。到了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日美谈判已经接近摊牌,日本已经不可能再调整战略对苏作战。

在政府都没有准备对苏开战的背景下,日军怎么可能会帮德国。

user avatar

谢邀

当时的日本在根本没有能力帮德国

1941年的大本营关于结束对美英战争方案里方针的第二条要求是要避免盟军阵营的扩大化,同案要领第五条是要求避免对苏战争、苏德停战、极力引导苏联加入轴心国,甚至还划分了未来苏联应该占领的势力范围。

1942年1月新制定的政策第五条是关于避免苏联加入盟军阵营并离间双方的条款。

甚至在同年的对德回复件上也找理由说对苏宣战不可能,为什么?

日美开战前的日本经过调查认为贝加尔湖以东的苏军兵力是出内务部有86万人(战车一千七、飞机两千八百),如果加上内务人民委员部的人员兵力上百万,哪怕日本掌握了苏军向西输送战车和飞机的情报兵力也远远不够。

其次是对苏开战需要大量动用中国方面的军事力量,这对中国派遣军来说也是不可接受的。

user avatar

题主这个问题,其本质,就是日本当年的“南下北上”之争。

题主应该问的是:为什么当年日本决定南下,而不是北上呢?

以我的观点,这其中有两部分愿意:

一,诺门坎的失利。关于诺门坎的问题,现在网上充斥着大量的资料,胜负也算明了,日本付出重大损失也没达到预期的战役目的。虽然苏军损失亦不小,但是依托其强大的国力和工业实力,在付出了巨大牺牲下,暂时保证了“满”蒙边境一线的安宁,使日军“北上”策略遭遇严重挫折。

这是其一,但是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公约),成立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军事集团。至此,二战的“大魔王”轴心国集团确立。

现在就是题主问题的核心了:当年的日本,为什么不帮德国打苏联?

如果你想直接知道答案,那我先告诉你:“鬼子家也没有余粮啊!

就像很多人问,为什么当年日本要去打美国?打了美国不是找死么?

是啊,打了美国,日本将来会死。不打美国……日本现在就要死了

虽然当年国内军阀林立,炮党和光头又在神操作使大批国土沦陷,但是,中国军民在正面战场和敌后坚持浴血奋战,也将日本死死拖在“中国事变”这个巨大的泥潭里动弹不得

众所周知:打仗,是要花钱的!

第三,日本战争虽是在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但同时又是在其先天不足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虽强,但这些力量之量的方面不足。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日本统治者想从战争中解决这个困难问题,但同样,将达到其所期求的反面,这就是说,它为解决这个困难问题而发动战争,结果将因战争而增加困难,战争将连它原有的东西也消耗掉。最后,第四,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

——《论持久战》毛泽东

毛主席当年在延安的窑洞中就精准地点明了日本的软肋:它为解决困境而发动战争,却因战争而陷入更大的困境。

那我们来看看当年日本有多吧:

首先是国力的衰退

1937 年7 月日中战争爆发,武器生产开始急剧增长,1937 年度占国民收入的4%,在整个工业系统中的动员率为10%。不幸,日中战争由于日方放弃不扩大方针而逐步扩大,终于发展成为长期战争。日本在陆、海军根据1936 年6 月的国防方针和用兵纲要制定的军备扩充计划中,追加打长期战争所需的装备物资,采用军需品整备计划形式于1937 年10 月5 日下达了军需动员实施训令。武器生产因此持续急速增长,在整个工业系统中的动员率也增至1938 年的12%、1939 年的16%、1940 年的26%、1941 年的30%

1938 年7 月,企划院对日本国力作了判断,对1939 年春的国力细分为产业、贸易、金融、物价、汇兑、对外支付能力和劳务等项加以分析。从中发现武器工业发展异常迅速,而大部基本国防产业由于所需的材料、原料和技术人员不足,不能如期完成生产力扩充计划。钢铁工业由于矿石、生铁和废钢铁不足,10—30%的炼钢、轧钢设备停工待料。钢材尤为不足,减产30%。机床工业完成计划指标56%,汽车工业完成计划指标53%,液体燃料工业大体可完成计划指标。因为这些工业所需的原料几乎全部仰仗进口,已挪用于生产武器。贸易方面,1938 年度与上年度相比,出口减少20%,进口下降30%强,贸易严重萎缩。

首当其冲的是财政危机:而为了筹措军费,日本采取了增加税收,滥发公债及纸币的作法,如在1936年将法人所得税增加80%,个人所得税增加30%遗产税增加10%,废止了股票所得可抵扣40%税额之规定,并建立了财产税,烟、酒税等新税,,937年侵华战争爆发后,又实行临时增税及创立“华北事变特别税”。1938年又创立“中国事变特别税”,但所得远不足以应付巨大的开支,又滥发公债及纸币,其公债年发行额1936年不足10亿日元,1937年扩充至15亿日元,到1941年更高达87亿日元,其公债总额1936年未为104亿日元,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为373亿日元,1938年,日本银行券的担保储备额由10亿日元上升至17亿日元,1939年4月,升至22亿日元,而到了1941年则上升至47亿日元,其货币流通量则由1936年的26亿日元猛增至1941年的79亿日元,结果导致物价上涨一倍以上,而日本工人的实际工资以1937年为100,到1941年则为84,日本国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了四分之一,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

而对日本来说,对其侵华战争影响最大的是资源危机,而到41年,日本战争所需的矿石,石油,有色金属等仍需要大量进口。要得到这些资源,一种办法是通过贸易进口,而对进口资源具有制约的是其黄金外汇的储备量,它决定了日本的物资进口能力并进而决定其战争持续能力,在侵华战争爆发时,日本银行的黄金储备额包括纸币发行的准备金在内不过13.5亿日元,而在日俄战争时,日本国硬通货储备为1400万日元,又借得外债8亿日元,合1937年日元价为28亿日元,在侵华战争的巨大消耗下,日本在1936-1941年的国际收支逆差达50亿日元,黄金外汇已所剩无几,以至日本不得不开始动用战略储备物资。

铜、铅和锌是生产枪、炮弹药必不可少的。昔日产铜国日本在昭和时期也只能一半自给。1940 年铜的需要量最大,达23.4 万吨,而日本半数铜是从美国、加拿大和中南美进口的。美国铜产量占世界产量的50%。锌1940 年的自给率为40%;铅1935 年的自给率仅8%,至1940 年也只达到20%;其余全部依靠进口,其中一半来自美国。

石油95%依靠进口。其中,70%从美国进口,15%从荷属东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英属婆罗州进口,其余则从苏联的库页岛等地进口。1931 年的石油进口量为210 万千公升,1938 的石油进口量最高,达600 万千公升,但不到现在一周进口量。

更要命的是:1939 年7 月美国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于1940 年生效,继第一号禁令禁止机床出口之后,第二号禁令又于1940 年9 月26 日禁止废钢铁出口。1941年7月28日,美国宣布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冻结日本在美国内的所有财产,包括实行石油禁运。英荷兰也纷纷效仿,英国切断了婆罗洲向日本的石油供应;美国说服荷兰东印度公司暂停向横滨和长崎运送石油。在日本国会中,首相宣称这种情势无法忍受,全国的陆海军即将缺油。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要日本北上打苏联?它拿什么去打?迈着小短腿跑T34面前吐口水吗?

而南方,恰恰有日本所需要的石油:

生产特种钢(用于武器、飞机和舰船)必不可缺少的镍,日本虽在开发千叶县的鸭川和京都的大江山,但矿石质量比不上荷属婆罗洲东南的西里伯斯岛(苏拉威西岛)出产的矿石。橡胶和锡也是南方的特产。马来亚和婆罗洲的橡胶产量占世界产量的85%,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的锡产量占世界产量的60%。


综上所述,日本帮德国两面夹攻苏联,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所以怎么说呢,其实作为二战的“大魔王”轴心国集团,其实真是一群屌丝军国主义国家抱团取暖。同样作为相对国家,又因为国土狭小,没有足够的资源和市场,德国和日本面临的困境其实非常类似,从而选择了一波流的军事冒险,将整个民族绑上战车进行了一场豪赌。最后,输了个精光。

user avatar

为什么日本不帮德国?


首先请问题主,基于什么样的理由,日本需要在巴巴罗萨发动之后帮助德国?


这里需要搞清楚几个前置问题:


1.1936年德国和日本签署了《德日反共协定》其中包括三个未公开宣布的秘密条款,内容是:第一条:在缔约国并未挑衅而受到苏联的进攻,或并未挑衅而受到其进攻的威胁时,另一方不得有在效果上将改善苏联处境的任何动作;同时,双方应就保护其共同利益所应采取的措施进行磋商。在第二条中,缔约国双方宣称,在本秘密协定继续有效期间,除非经相互同意,双方均不得同苏联缔结不符合本秘密协定的精神的任何政治性条约。第三条规定,本秘密协定应与公开的文本同时生效,有效期亦为五年。这是德日军事合作的基础性条款。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并没有缔约国主动进攻苏联的时候其他缔约国需要履行任何义务。


2.1939年5月-8月,苏联和日本在诺门坎打生打死的时候,德国和苏联1939年8月23日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该行为明显是违反了之前签订的《德日反共协定》中有关在交战时不得帮助苏联改善处境和不得擅自和苏联缔结政治性条约的相关条款。德国等于不厚道地把日本给卖了。


3.在苏德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在诺门坎失利后,日本不愿继续与苏联对抗,本来希望签署德、意、苏、日的四国协议,在沟通无果后(主要是日本不愿意承担欧洲爆发战事时的战争义务,这也是日本的一概立场,卷入欧洲的战场事务对日本没有任何好处)于1940年4月13日与苏联签署了《日苏中立条约》。该条约明确了日苏互不侵犯且在对方与第三国交战时保持中立。


4.在诺门坎之后,日本将扩张方向由北进改为了南进,在39年9月发动第一次长沙,39年11月发动桂南会战,在40年9月22日入侵法属印度支那,40年5月发动枣宜会战,41年1月发动豫南会战,而在苏日边境只是保持了防御态势。


5.1940年9月日本与德意签署三国轴心合约,合约规定德意在欧洲新秩序中有领导地位而日本在东亚新秩序有领导地位(协议第一二条),同时缔约国在遭到非缔约国的进攻时缔约国有援助义务(非宣战义务,协议第三条),同时协议第五条规定本条约不影响缔约国与苏联目前的政治状态。也就是说本条约的相关条款不适用于苏联。因此根据日本签署轴心国条约,日本并不承担德国主动进攻苏联时的任何政治或战争义务。


6.1941年6月巴巴罗萨之前,德国没有向日本透露任何的关于要发动巴巴罗萨的明确信息(几个所谓的暗示都是事后诸葛亮才能看懂的),在巴巴罗萨发动之后,日本主动询问是否需要配合的时候,德国也是回复说日本可以自主行动,也就是说德国并没有向日本提出任何的协助要求。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基于前期的所有沟通和外交条款,日本都没有任何在巴巴罗萨之后向苏联发动战争行为的政治义务,反而根据《日苏中立条约》,日本需要在苏德战争时保持中立。同时德国并无要求日本参与苏德战争的主观愿望与客观行动,而日本一贯的立场也一直不希望介入欧洲战场,同时客观上日本已经将战略方向从北进调整为南进,正忙着从中国战场这个巨大的泥沼中抽身,你让日本在这个时间点丢掉打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的中国战场而去跳进另外一个更深不见底的血肉磨坊里去,任何思维正常的日本人都不会做出这种选择——当然思维不正常的日本人确实很多,但是已经在诺门坎杀被死了很大一部分,剩下的大部分也在苏维埃的真理关爱下决定重新做人了。


其次我们再探讨另一个问题:基于什么样的想法,你会认为日本有能耐在远东打一场帮得到德国?

关于1941年日军的情况,可以搜下关东军特别大演习也就是关特演的具体情况。


在1941年日本总共有51个师团,其中27个师团用于中国战场,本土和朝鲜有11个师团,满洲有13个师团。

按照关特演的计划,日军发动对苏进攻时的兵力,应不少于25个师团。而当时日本驻中国东北、朝鲜的兵力仅14个师团。因此还要从本土调入7个师团,从中国关内调入4个师团,凑足25个师团的数,另外再从中国关内抽调6个师团作为总预备队。

在战略物资上,关东军当时所拥有的弹药仅可满足30个师团2-3个月作战消耗,粮食仅可供16个师团2个月之需,汽油可供16个师团5个月之用。为了准备对苏战争,不得不要从日本本土运去大批作战物资。

而日军认为的合适的发动对苏进攻的时机为苏军远东军区当时拥有的70万军队的兵力被抽调超过半数。

而二战时苏军在远东兵力如下;

1941.6.22:703714人,炮10080,坦克3188,飞机4140

1941.12.1:1343307人,炮8777,坦克2124,飞机3193

1942.7.1:1446012人,炮11759,坦克2589,飞机3178

1942.11.19;1296822人,炮12728,坦克2526,飞机3357

1943.7.1:1156961人,炮13843,坦克2367,飞机3949

1944.1.1:1162991人,炮16827,坦克2069,飞机4006

1945.5.9:1185058人,炮20695,坦克2338,飞机4314

1945.8.9:1747465人,炮29835,坦克5250,飞机5171

也就是说在巴巴罗萨发动后远东军区的兵力不但没少甚至还大幅增加了(虽然坦克火炮和飞机的数量显著减少,但是仍然具备对日优势)

而由于日本的扩张行动导致其国际形势急剧恶化,美国在1941年7月实施了对日禁运和海外财产冻结。日军也决定将进攻方向改为南洋作战,将11个师团约60万人投入南洋作战,为此1941年8月9日,日军参谋本部决定取消在1941年内解决北方问题的计划,专心致力于解决南方的方针。而后参谋本部制定了《帝国陆军作战纲要》规定:(1)以驻中国东北、朝鲜的16个师团来实行对苏警戒;(2)对中国继续按既定方针作战;(3)以11月末为目标,作好对南方开战的准备。

也就是说日军从头到尾都没有做好,也没能力做好在远东和苏联开战的准备。单凭其16个师团,最多能抽调23个师团的兵力进行远东军事行动,估计会被远东军区当时已经在动员状态的百万大军摁在地板上摩擦。

user avatar

“…………鉴于日德意三国条约缔结的经过和目的,德苏开战时日本当然不承担协助德国的义务,相反,日本根据日苏中立条约,对德苏战争却承担应当严守中立的义务。塚田参谋次长感到愤慨的是,日本从日美谈判一开始就事先要求德国谅解,而关于德苏开战问题,德国却事前不同日本作任何商量。他强调日本应该自主地采取行动。”

——————《大东亚战争全史》

日本没有义务配合德国对苏联的行动

毕竟日本和苏联本身就是有中立条约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之所以敢将宝贵的西伯利亚精锐部队调往欧洲战场,确实与日本的立场息息相关。而日本当时为何没有与德国联手,共同夹击苏联,这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充满战略博弈的问题,背后涉及到日本自身的利益考量、现实的军事能力以及对国际局势的判断。日本为何不帮德国夹击苏联?简单来说,日本没有选择帮助德国进攻苏联,.............
  • 回答
    二战时期,如果德军的“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和英军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来一场单挑,这无疑是海军史上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假想场景。这两艘战舰都代表了各自国家在战列巡洋舰设计上的顶峰,但它们的设计理念、服役经历和技术特点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使得这场对决的结果充满变数。我们先来审视一下“胡德”号。作为皇家.............
  • 回答
    抗日战争的转折点,如果非要找一个与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来对应,那确实很难精确地指向一场单一的战役。这是因为抗日战争的进程更为复杂,它是一场全民抵抗、多条战线、长期艰苦的拉锯战,而非像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一场战役的胜负直接决定了整个战场的走向。但是,如果我们要寻找一个能够 显著改.............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发生在1942年至1943年间的残酷绞杀,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关键、影响最为深远的战役之一,甚至可以说,它就是这场全球浩劫的转折点。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意志第三帝国“巴巴罗萨行动”东线攻势的关键节点。德国的目.............
  • 回答
    关于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如果德军第六集团军成功突围,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是否会被歼灭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具讨论价值的假想情境,牵涉到双方的战略意图、兵力部署、补给线以及战场动态等诸多复杂因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终结局是德军第六集团军被包围并最终投降。这直接导致了其南部翼侧的巨大空虚.............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虽然在德军总伤亡人数上可能没有达到惊人的“几十万”,但它的历史意义和对二战进程的深远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被广泛认为是二战的转折点。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实际损失以及其象征意义首先,需要澄清关于德军损失的数字。根据不同的历史学家和统计数据,德军及.............
  • 回答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这场突如其来的侵略,让当时的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措手不及。事后看来,他似乎低估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和德军的实力,导致苏联在战争初期遭受了难以想象的损失。那么,斯大林为何会在如此关键的时刻表现出这种“低估”呢?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当时.............
  • 回答
    要说斯大林在二战前对罗马尼亚的“觊觎”,以及这种觊觎如何最终成为压垮希特勒决心进攻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这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历史恩怨和战略考量。这并非简单的“想要”或“不想要”,而是一系列步步紧逼的策略,最终将德国推向了那个决定性的十字路口。我们得先回到一战后那个硝烟散尽的欧洲。当时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引人深思。它触及了历史中一个关键性的“假如”,而历史的走向,往往是由无数复杂因素交织而成,其中某个关键人物的缺席,就像拨动了多米诺骨牌的某一片,其后续影响难以精确估量。要回答“如果没有希特勒,斯大林是否会发起二战”,我们得跳出“希特勒是发动二战的唯一罪魁祸首”的简单视角,而是要审.............
  • 回答
    关于二战爆发的原因,历史上有很多复杂的叙事和解读,其中关于希特勒的角色更是焦点所在。您提到的“只谈论希特勒挑起战争,却不提及他和斯大林联手发动二战”的现象,确实触及了历史叙述中一个值得深思的角度。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事件本身、不同叙事侧重点的成因,以及这其中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首先,.............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对于当代的俄罗斯年轻人来说,绝对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就像我们对某个在历史教科书上反复出现,却又在各种影视剧、文学作品中被不断解读的重大事件一样,它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民族记忆里。不过,要说“看法”,这就像问年轻人对某个政治人物或社会现象的看法一样,很难一概而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背.............
  • 回答
    二战结束后,鲁道夫·赫斯被判处终身监禁,这个结果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赫斯,作为希特勒的副手,在纳粹政权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不仅是纳粹党的高级领导人之一,更是希特勒最信任的心腹。因此,在审判纳粹战犯的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他对自己的行为和所代表的政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罪行的严重性与直.............
  • 回答
    关于德军在二战中为何没有选择绕过斯大林格勒,这个问题其实涉及一系列军事、政治和战略层面的考量,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当时德军高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对于斯大林格勒的战略价值有着非常复杂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又与德国整体的战争目标紧密相连。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斯大林格勒在当时被赋予的战略意义。这座城市并非仅仅.............
  • 回答
    二战爆发初期,英国和法国海军对于德国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的评估,可谓是在一种混合着轻视、担忧和试图将其“框定”进现有认知模式的复杂心态中进行的。这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技术分析,而是深受战略态势、过往经验以及情报不确定性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初露峥嵘:来自波罗的海的威胁信号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Scharnh.............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南京为何未能像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那样成为消耗和重创敌军的战略要点,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简单来说,南京的地理位置、当时的战略态势、守军的实力和准备程度,以及日本侵略者的战略目标,都与斯大林格勒和列宁格勒的情况存在本质区别。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斯大林格勒和.............
  • 回答
    作为一名二战军迷,对于《中途岛之战》(Midway)这部影片,以及片中斯普鲁恩斯(Spruance)这个角色,我确实有过不少思考。尤其是关于他的作用是否被低估了,这在我看来是个很有意思但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先说说影片中的斯普鲁恩斯给我的感觉。影片中,他往往被塑造成一个沉稳、冷静,甚至有些“不苟言笑”.............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战场确实异常惨烈,斯大林格勒战役尤其残酷,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然而,战后苏联依然能够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其强大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巨大的牺牲换来的战略胜利与地缘优势 斯大林格勒的转折点意义: 你提到的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
  • 回答
    除了那些叱咤风云的军事巨头们留下的宏大叙事,二战的真实面貌也深深烙印在无数普通人的生命轨迹之中。他们的回忆录,如同暗夜中的星光,虽然不如巨人的史诗般耀眼,却以其细腻的情感、鲜活的细节,让我们窥见了战争最真实、最动人的肌理。这些兼具文学性和史诗性的平民视角回忆录,往往能触及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
  • 回答
    二战期间,骑兵作为传统军事力量在战争中的作用经历了显著变化,其角色从早期的侦察、通信和快速机动逐渐被机械化部队取代,但在特定战场和战役中仍发挥了独特作用。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骑兵在二战中的主要作用1. 侦察与情报收集 机动性优势:骑兵部队以快速移动著称,能够迅速穿越地形复杂或交通不便的区.............
  • 回答
    二战中苏德战争(1941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残酷的战争之一,其规模、死亡人数和战略转折点都令人震撼。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场战争的可怕之处: 一、战争的规模与惨烈程度1. 死亡人数 苏联方面:约2700万人死亡(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