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种族理论,团结了国内的底层,却拒绝了国外的底层,一心扩展生存空间,越努力就越是偏偏凝聚起了极大的阻力与抵抗力。日本只是因为德军没进亚洲,不然不光不帮忙,可能会第一个帮倒忙。
有些人政策方针上的矛盾不去细细检讨,及时调整,却成天花大功夫费长时间去研究琢磨手段方法上的问题,累死也百搭。
德国人特朗普也是如此,奇了怪了,不是说德国哲学很好吗?我看也是白搭。
几个方面的原因综合的结果。我只说政府和外交上的。
一开始,日本政府就没有对苏开战的意图和准备。在1940年9月三国同盟条约签署后,日德的共同敌人已经由1936年的反共转向了可能的对美战争。自1940年7月进入法属印度支那后,日美直接矛盾急剧上升,在1941年2月已经展开了谈判,同时美国对日制裁也已经开始并很有可能扩大到关键的石油制品领域,在这种情况下,优先考虑对美事项是日本政府面临的迫切问题;在外交上,当时的外相松冈为了鼓吹日德同盟,向内阁做出了苏联会在(未来的对美)战争中中立的保证,并为此特意跑了趟柏林和莫斯科,有趣的是,尽管此时德国已经决定对苏开战,但并未告知松冈,只是含糊的说德国可能会在未来向“某个大国”宣战,松冈理解为德国将对美宣战,因此在莫斯科与莫洛托夫签订了中立条约。可以说一直到6月22日,日本政府是没有想到德国会对苏作战的,自然也不可能针对这个事情做任何准备。到了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日美谈判已经接近摊牌,日本已经不可能再调整战略对苏作战。
在政府都没有准备对苏开战的背景下,日军怎么可能会帮德国。
谢邀
当时的日本在根本没有能力帮德国
1941年的大本营关于结束对美英战争方案里方针的第二条要求是要避免盟军阵营的扩大化,同案要领第五条是要求避免对苏战争、苏德停战、极力引导苏联加入轴心国,甚至还划分了未来苏联应该占领的势力范围。
1942年1月新制定的政策第五条是关于避免苏联加入盟军阵营并离间双方的条款。
甚至在同年的对德回复件上也找理由说对苏宣战不可能,为什么?
日美开战前的日本经过调查认为贝加尔湖以东的苏军兵力是出内务部有86万人(战车一千七、飞机两千八百),如果加上内务人民委员部的人员兵力上百万,哪怕日本掌握了苏军向西输送战车和飞机的情报兵力也远远不够。
其次是对苏开战需要大量动用中国方面的军事力量,这对中国派遣军来说也是不可接受的。
题主这个问题,其本质,就是日本当年的“南下北上”之争。
题主应该问的是:为什么当年日本决定南下,而不是北上呢?
以我的观点,这其中有两部分愿意:
一,诺门坎的失利。关于诺门坎的问题,现在网上充斥着大量的资料,胜负也算明了,日本付出重大损失也没达到预期的战役目的。虽然苏军损失亦不小,但是依托其强大的国力和工业实力,在付出了巨大牺牲下,暂时保证了“满”蒙边境一线的安宁,使日军“北上”策略遭遇严重挫折。
这是其一,但是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公约),成立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军事集团。至此,二战的“大魔王”轴心国集团确立。
现在就是题主问题的核心了:当年的日本,为什么不帮德国打苏联?
如果你想直接知道答案,那我先告诉你:“鬼子家也没有余粮啊!”
就像很多人问,为什么当年日本要去打美国?打了美国不是找死么?
是啊,打了美国,日本将来会死。不打美国……日本现在就要死了。
虽然当年国内军阀林立,炮党和光头又在神操作使大批国土沦陷,但是,中国军民在正面战场和敌后坚持浴血奋战,也将日本死死拖在“中国事变”这个巨大的泥潭里动弹不得。
众所周知:打仗,是要花钱的!
“第三,日本战争虽是在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但同时又是在其先天不足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虽强,但这些力量之量的方面不足。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日本统治者想从战争中解决这个困难问题,但同样,将达到其所期求的反面,这就是说,它为解决这个困难问题而发动战争,结果将因战争而增加困难,战争将连它原有的东西也消耗掉。最后,第四,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
——《论持久战》毛泽东
毛主席当年在延安的窑洞中就精准地点明了日本的软肋:它为解决困境而发动战争,却因战争而陷入更大的困境。
那我们来看看当年日本有多惨吧:
首先是国力的衰退:
1937 年7 月日中战争爆发,武器生产开始急剧增长,1937 年度占国民收入的4%,在整个工业系统中的动员率为10%。不幸,日中战争由于日方放弃不扩大方针而逐步扩大,终于发展成为长期战争。日本在陆、海军根据1936 年6 月的国防方针和用兵纲要制定的军备扩充计划中,追加打长期战争所需的装备物资,采用军需品整备计划形式于1937 年10 月5 日下达了军需动员实施训令。武器生产因此持续急速增长,在整个工业系统中的动员率也增至1938 年的12%、1939 年的16%、1940 年的26%、1941 年的30%
1938 年7 月,企划院对日本国力作了判断,对1939 年春的国力细分为产业、贸易、金融、物价、汇兑、对外支付能力和劳务等项加以分析。从中发现武器工业发展异常迅速,而大部基本国防产业由于所需的材料、原料和技术人员不足,不能如期完成生产力扩充计划。钢铁工业由于矿石、生铁和废钢铁不足,10—30%的炼钢、轧钢设备停工待料。钢材尤为不足,减产30%。机床工业完成计划指标56%,汽车工业完成计划指标53%,液体燃料工业大体可完成计划指标。因为这些工业所需的原料几乎全部仰仗进口,已挪用于生产武器。贸易方面,1938 年度与上年度相比,出口减少20%,进口下降30%强,贸易严重萎缩。
首当其冲的是财政危机:而为了筹措军费,日本采取了增加税收,滥发公债及纸币的作法,如在1936年将法人所得税增加80%,个人所得税增加30%遗产税增加10%,废止了股票所得可抵扣40%税额之规定,并建立了财产税,烟、酒税等新税,,937年侵华战争爆发后,又实行临时增税及创立“华北事变特别税”。1938年又创立“中国事变特别税”,但所得远不足以应付巨大的开支,又滥发公债及纸币,其公债年发行额1936年不足10亿日元,1937年扩充至15亿日元,到1941年更高达87亿日元,其公债总额1936年未为104亿日元,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为373亿日元,1938年,日本银行券的担保储备额由10亿日元上升至17亿日元,1939年4月,升至22亿日元,而到了1941年则上升至47亿日元,其货币流通量则由1936年的26亿日元猛增至1941年的79亿日元,结果导致物价上涨一倍以上,而日本工人的实际工资以1937年为100,到1941年则为84,日本国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了四分之一,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
而对日本来说,对其侵华战争影响最大的是资源危机,而到41年,日本战争所需的矿石,石油,有色金属等仍需要大量进口。要得到这些资源,一种办法是通过贸易进口,而对进口资源具有制约的是其黄金外汇的储备量,它决定了日本的物资进口能力并进而决定其战争持续能力,在侵华战争爆发时,日本银行的黄金储备额包括纸币发行的准备金在内不过13.5亿日元,而在日俄战争时,日本国硬通货储备为1400万日元,又借得外债8亿日元,合1937年日元价为28亿日元,在侵华战争的巨大消耗下,日本在1936-1941年的国际收支逆差达50亿日元,黄金外汇已所剩无几,以至日本不得不开始动用战略储备物资。
铜、铅和锌是生产枪、炮弹药必不可少的。昔日产铜国日本在昭和时期也只能一半自给。1940 年铜的需要量最大,达23.4 万吨,而日本半数铜是从美国、加拿大和中南美进口的。美国铜产量占世界产量的50%。锌1940 年的自给率为40%;铅1935 年的自给率仅8%,至1940 年也只达到20%;其余全部依靠进口,其中一半来自美国。
石油95%依靠进口。其中,70%从美国进口,15%从荷属东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英属婆罗州进口,其余则从苏联的库页岛等地进口。1931 年的石油进口量为210 万千公升,1938 的石油进口量最高,达600 万千公升,但不到现在一周进口量。
更要命的是:1939 年7 月美国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于1940 年生效,继第一号禁令禁止机床出口之后,第二号禁令又于1940 年9 月26 日禁止废钢铁出口。1941年7月28日,美国宣布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冻结日本在美国内的所有财产,包括实行石油禁运。英荷兰也纷纷效仿,英国切断了婆罗洲向日本的石油供应;美国说服荷兰东印度公司暂停向横滨和长崎运送石油。在日本国会中,首相宣称这种情势无法忍受,全国的陆海军即将缺油。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要日本北上打苏联?它拿什么去打?迈着小短腿跑T34面前吐口水吗?
而南方,恰恰有日本所需要的石油:
生产特种钢(用于武器、飞机和舰船)必不可缺少的镍,日本虽在开发千叶县的鸭川和京都的大江山,但矿石质量比不上荷属婆罗洲东南的西里伯斯岛(苏拉威西岛)出产的矿石。橡胶和锡也是南方的特产。马来亚和婆罗洲的橡胶产量占世界产量的85%,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的锡产量占世界产量的60%。
综上所述,日本帮德国两面夹攻苏联,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所以怎么说呢,其实作为二战的“大魔王”轴心国集团,其实真是一群屌丝军国主义国家的抱团取暖。同样作为相对国家,又因为国土狭小,没有足够的资源和市场,德国和日本面临的困境其实非常类似,从而选择了一波流的军事冒险,将整个民族绑上战车进行了一场豪赌。最后,输了个精光。
为什么日本不帮德国?
首先请问题主,基于什么样的理由,日本需要在巴巴罗萨发动之后帮助德国?
这里需要搞清楚几个前置问题:
1.1936年德国和日本签署了《德日反共协定》其中包括三个未公开宣布的秘密条款,内容是:第一条:在缔约国并未挑衅而受到苏联的进攻,或并未挑衅而受到其进攻的威胁时,另一方不得有在效果上将改善苏联处境的任何动作;同时,双方应就保护其共同利益所应采取的措施进行磋商。在第二条中,缔约国双方宣称,在本秘密协定继续有效期间,除非经相互同意,双方均不得同苏联缔结不符合本秘密协定的精神的任何政治性条约。第三条规定,本秘密协定应与公开的文本同时生效,有效期亦为五年。这是德日军事合作的基础性条款。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并没有缔约国主动进攻苏联的时候其他缔约国需要履行任何义务。
2.1939年5月-8月,苏联和日本在诺门坎打生打死的时候,德国和苏联1939年8月23日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该行为明显是违反了之前签订的《德日反共协定》中有关在交战时不得帮助苏联改善处境和不得擅自和苏联缔结政治性条约的相关条款。德国等于不厚道地把日本给卖了。
3.在苏德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在诺门坎失利后,日本不愿继续与苏联对抗,本来希望签署德、意、苏、日的四国协议,在沟通无果后(主要是日本不愿意承担欧洲爆发战事时的战争义务,这也是日本的一概立场,卷入欧洲的战场事务对日本没有任何好处)于1940年4月13日与苏联签署了《日苏中立条约》。该条约明确了日苏互不侵犯且在对方与第三国交战时保持中立。
4.在诺门坎之后,日本将扩张方向由北进改为了南进,在39年9月发动第一次长沙,39年11月发动桂南会战,在40年9月22日入侵法属印度支那,40年5月发动枣宜会战,41年1月发动豫南会战,而在苏日边境只是保持了防御态势。
5.1940年9月日本与德意签署三国轴心合约,合约规定德意在欧洲新秩序中有领导地位而日本在东亚新秩序有领导地位(协议第一二条),同时缔约国在遭到非缔约国的进攻时缔约国有援助义务(非宣战义务,协议第三条),同时协议第五条规定本条约不影响缔约国与苏联目前的政治状态。也就是说本条约的相关条款不适用于苏联。因此根据日本签署轴心国条约,日本并不承担德国主动进攻苏联时的任何政治或战争义务。
6.1941年6月巴巴罗萨之前,德国没有向日本透露任何的关于要发动巴巴罗萨的明确信息(几个所谓的暗示都是事后诸葛亮才能看懂的),在巴巴罗萨发动之后,日本主动询问是否需要配合的时候,德国也是回复说日本可以自主行动,也就是说德国并没有向日本提出任何的协助要求。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基于前期的所有沟通和外交条款,日本都没有任何在巴巴罗萨之后向苏联发动战争行为的政治义务,反而根据《日苏中立条约》,日本需要在苏德战争时保持中立。同时德国并无要求日本参与苏德战争的主观愿望与客观行动,而日本一贯的立场也一直不希望介入欧洲战场,同时客观上日本已经将战略方向从北进调整为南进,正忙着从中国战场这个巨大的泥沼中抽身,你让日本在这个时间点丢掉打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的中国战场而去跳进另外一个更深不见底的血肉磨坊里去,任何思维正常的日本人都不会做出这种选择——当然思维不正常的日本人确实很多,但是已经在诺门坎杀被死了很大一部分,剩下的大部分也在苏维埃的真理关爱下决定重新做人了。
其次我们再探讨另一个问题:基于什么样的想法,你会认为日本有能耐在远东打一场帮得到德国?
关于1941年日军的情况,可以搜下关东军特别大演习也就是关特演的具体情况。
在1941年日本总共有51个师团,其中27个师团用于中国战场,本土和朝鲜有11个师团,满洲有13个师团。
按照关特演的计划,日军发动对苏进攻时的兵力,应不少于25个师团。而当时日本驻中国东北、朝鲜的兵力仅14个师团。因此还要从本土调入7个师团,从中国关内调入4个师团,凑足25个师团的数,另外再从中国关内抽调6个师团作为总预备队。
在战略物资上,关东军当时所拥有的弹药仅可满足30个师团2-3个月作战消耗,粮食仅可供16个师团2个月之需,汽油可供16个师团5个月之用。为了准备对苏战争,不得不要从日本本土运去大批作战物资。
而日军认为的合适的发动对苏进攻的时机为苏军远东军区当时拥有的70万军队的兵力被抽调超过半数。
而二战时苏军在远东兵力如下;
1941.6.22:703714人,炮10080,坦克3188,飞机4140
1941.12.1:1343307人,炮8777,坦克2124,飞机3193
1942.7.1:1446012人,炮11759,坦克2589,飞机3178
1942.11.19;1296822人,炮12728,坦克2526,飞机3357
1943.7.1:1156961人,炮13843,坦克2367,飞机3949
1944.1.1:1162991人,炮16827,坦克2069,飞机4006
1945.5.9:1185058人,炮20695,坦克2338,飞机4314
1945.8.9:1747465人,炮29835,坦克5250,飞机5171
也就是说在巴巴罗萨发动后远东军区的兵力不但没少甚至还大幅增加了(虽然坦克火炮和飞机的数量显著减少,但是仍然具备对日优势)
而由于日本的扩张行动导致其国际形势急剧恶化,美国在1941年7月实施了对日禁运和海外财产冻结。日军也决定将进攻方向改为南洋作战,将11个师团约60万人投入南洋作战,为此1941年8月9日,日军参谋本部决定取消在1941年内解决北方问题的计划,专心致力于解决南方的方针。而后参谋本部制定了《帝国陆军作战纲要》规定:(1)以驻中国东北、朝鲜的16个师团来实行对苏警戒;(2)对中国继续按既定方针作战;(3)以11月末为目标,作好对南方开战的准备。
也就是说日军从头到尾都没有做好,也没能力做好在远东和苏联开战的准备。单凭其16个师团,最多能抽调23个师团的兵力进行远东军事行动,估计会被远东军区当时已经在动员状态的百万大军摁在地板上摩擦。
“…………鉴于日德意三国条约缔结的经过和目的,德苏开战时日本当然不承担协助德国的义务,相反,日本根据日苏中立条约,对德苏战争却承担应当严守中立的义务。塚田参谋次长感到愤慨的是,日本从日美谈判一开始就事先要求德国谅解,而关于德苏开战问题,德国却事前不同日本作任何商量。他强调日本应该自主地采取行动。”
——————《大东亚战争全史》
日本没有义务配合德国对苏联的行动
毕竟日本和苏联本身就是有中立条约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