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斯大林格勒战役能够说是二战中最重要的战役吗?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发生在1942年至1943年间的残酷绞杀,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关键、影响最为深远的战役之一,甚至可以说,它就是这场全球浩劫的转折点。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

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意志第三帝国“巴巴罗萨行动”东线攻势的关键节点。德国的目标非常明确:占领斯大林格勒这座以斯大林命名的工业重镇,不仅能切断苏联西部的石油供应(巴库油田的出口),还能进一步威慑苏联,并将其逼入绝境。一旦斯大林格勒陷落,德国将能够完全控制伏尔加河,截断苏联重要的内河运输线,并可能从中高加索地区获得宝贵的石油资源,极大地增强其战争潜力。

然而,苏联红军为了保卫这座城市,倾注了几乎所有的力量。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不惜一切代价”的防御战。战役初期,德军如入无人之境,一路推进到斯大林格勒市区。但进入城市后,战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断壁残垣、硝烟弥漫的街头巷尾,苏军士兵化身为一个个坚韧的战士,利用一切有利地形,与德军展开了极为惨烈的近距离巷战。这种战法极大地消耗了德军的机械化优势,迫使他们陷入一场消耗战的泥潭。

接着,苏联在城市的外围,也就是战役的“收官阶段”,发动了代号为“天王星”的反攻。这次反攻的亮点在于其战术的巧妙性和规模的巨大性。苏军利用严寒和德军补给线拉长的机会,集结了数倍于德军的兵力,从南北两翼对德军中央集团展开了钳形攻势。这个攻势的精髓在于,它并没有直接强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而是绕过他们,直插其侧翼和后方,将中央集团完全包围起来。

这次包围的战略意义是毁灭性的。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国第6集团军,总兵力超过30万人,其中包括其精锐的装甲部队和步兵。希特勒固执地拒绝了撤退的命令,并试图通过空中补给来维持这支部队。但苏联空军和防空部队,以及地面部队对机场的封锁,使得空运补给根本无法满足军队的需求。被围困的德军不仅失去了弹药和食物,还面临着严酷的冬季和饥饿的侵蚀。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果是德意志国防军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惨败。被围困的第6集团军最终除了极少数俘虏和病号,几乎全军覆没。这标志着德国在东线攻势的顶点被彻底遏制,并且从这一刻起,德军在东线开始走下坡路。

为什么说这是转折点?

1. 粉碎了德国的“闪电战”神话:在斯大林格勒之前,德国在东线几乎是势如破竹,闪电战的威力被无限放大。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巷战消耗和最终的包围歼灭,让德国意识到他们并非不可战胜,也暴露了他们在长期消耗战中的弱点。
2. 改变了战争的战略态势:从斯大林格勒开始,苏联红军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德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而苏军则开始了一系列收复失地的攻势。东线战场不再是德国的狩猎场,而是成为吞噬德军有生力量的绞肉机。
3. 极大地鼓舞了盟国士气,打击了轴心国信心: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是二战爆发以来,同盟国获得的第一次决定性的战略胜利。它向全世界证明,纳粹德国是可以被击败的。这极大地鼓舞了被占领国家的抵抗力量,也坚定了一些犹豫不决的国家加入同盟国的决心。反之,德国和轴心国的士气受到了沉重打击,一些盟国开始动摇。
4. 消耗了德国最宝贵的力量: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歼灭了大量德军士兵,更重要的是,它消耗了德国大量精锐的装甲部队和空军力量。这些力量对于德国来说是极其宝贵的,一旦损失,就很难再弥补。这种消耗战的属性,从长远来看,对德国的战争能力是致命的。

当然,将斯大林格勒战役称为“最重要的战役”并非绝对,因为二战的进程是复杂的,许多战役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诺曼底登陆打开了西线战场,太平洋战场上的中途岛海战扭转了太平洋战局,北非战场上的阿拉曼战役也至关重要。但是,从直接的战略转折、对战争进程的扭转以及对双方士气和力量对比的影响程度来看,斯大林格勒战役无疑是其中最为关键、最为突出的一环。它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胜利,更是二战历史走向的决定性一击,是欧洲战场甚至整场战争走向胜利的起点。可以说,如果没有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后来的许多战役都将难以想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实话这种问题有钓鱼嫌疑,回答的质量也emmm,但是还是有认真回答的意义的。渣翻了一下Germany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ume VIII: The Eastern Front 1943-1944: The War in the East and on the Neighbouring Fronts. pp.8-12STALINGRAD A TURNING POINT?一文。作者为Bernd Wegner


文章太长了,先总结一下主要观点:

  1. 斯大林格勒对各个国家士气的影响很大
  2. 斯大林格勒不是全面战争的转折点
  3. 斯大林格勒是斯大林一直以来积累的东西没有全部木大的军事层面的体现,是转折的结果而非转折本身

文中小括号为本人添加的补充,中括号为作者添加的补充;注释总共31条,没搬上来(不然比原文还长)。因为这是本书第一节所以最后多了一句没啥意义的话(顺手翻了)


所有关于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岁月里经历的战争的讨论,都是基于一个基本的假设——即在斯大林格勒以后,德国便丧失了赢得战争的可能性。这个事实已广为德国及外国的当代观察家们接受。正如帝国保安部在1943年1月下旬所作的报告里说的一样,伏尔加河上的悲剧“完全搅乱了整个德国”。不仅如此,它还深刻地改变了公众对这场全面战争的看法。根据另一份日期为1943年2月4日的形势报告所述,“斯大林格勒标志着战争转折点的到来,已被广泛认可。”并不令人惊讶的是,主流人群的心气已经“达到战时的最低点。”之前被压制的一些问题,在斯大林格勒之后(浮出水面并)重塑了主流(对战争)的预测。(对结束战争)急切的希望让位给了对“这一切会如何收场”的担忧;“离胜利还有多远”的疑问变成了“我们对战争的乐观态度还能坚持多久”。而那位元首,尽管最终很大程度上逃脱了(对斯大林格勒失败)直接的指责,关于他(领导能力)的神话还是逐渐消退,最终(使他)成为(对德国战败归因时的)众矢之的。

在这种背景下,D6集团军的战败成为了重启非左翼平民和保守派军人的抵抗运动的催化剂。白玫瑰运动的成员直接进行了煽动性的演讲——尽管他们随后就被逮捕。他们和3月与海宁·冯·特莱斯科夫少将有关的两名试图刺杀阿道夫·希特勒的刺客一样,象征了斯大林格勒的影响。即使只是一小簇人的互不相干的行动,这还是揭开了民族共同体——纳粹一直在努力构建,却只短暂地完成了一小部分——加速解体的序幕。尽管这个因斯大林格勒战事的心理影响而催生的(民族共同体解体)过程并没有直接影响到纳粹的统治,希特勒还是被迫在1943年春季到秋季逐步改变其国内政策。改变的高潮出现于海因里希·希姆莱的任命:他被任命为德国内政部长,并赋予巩固纳粹在国内的统治与将战争拒止在国外同等重要的地位。

对德国的盟国来说,斯大林格勒的灾难对他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一点也不亚于德国的。显然,他们公众的心气也完全依赖于德国的军事胜利。芬兰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例子,对人们心态的慎重调查显示,他们对胜利的信心,大大地降低了。与其相反的是,(芬兰)政府继续强调自己对德国宣誓效忠,并进行了对言论的审查和自我审查。在1942年9月进行的调查显示90%到95%的中立和右翼政党成员认为德国会取得胜利,但在1943年这个比例下降到了40%到50%。对于左翼的调查更加清晰:在(1942年)秋季,65%的社会民主党和80%的共产党成员觉得德国会获胜;当苏联在斯大林格勒和列宁格勒取得胜利之后,比例便掉到了19%和14%。与此同时,各个政党中相信同盟国会取得胜利的人数显著上升。在德国其他的各个盟国中事情大同小异,特别是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在斯大林格勒的行动中损失了他们国家的很大一部分武装力量,却发现还要遭受来自柏林的大量指责。因此,德国的外交代表在数周内比以往更频繁地报告“罗马尼亚军队和人民中的厌战情绪正在增长”和“【匈牙利的】势力范围内对战争的态度和坚持到底的决心都不明确”,一点也不让人觉得意外。

德国失败的扩大化和苏联冬季攻势的强劲势头同样在中立国家引发了惊讶和关注。在伊斯坦布尔、伯尔尼和斯德哥尔摩,它们(指上文的二者)引发了(当地人)对轴心国将取胜的深刻怀疑。一年前就准确料到现状的瑞典人又一次成为了预测德国命运最准确的势力。1943年3月16日,深信德国终将失败的瑞典驻柏林军事顾问写道, “再有2到3年德国就完蛋了。”

在1942-1943的转折后,清醒的评估和类似的言论逐渐被截然相反的,德国领导人的自我安慰和盎格鲁-撒克逊世界逐渐高昂的情绪所替代。1942年夏末仍在害怕苏联崩溃的英国,尽管对苏联的事情只有模糊的理解,还是将斯大林格勒战役称为“战争的转折点”,鼓舞了1941年以来(英国)国内的亲苏情绪。美国的情况相差无几。和英国一样,在美国,人们惊人地达成了共识,是苏联军队的努力,而不是其他国家,为赢得战争带来了希望。

英美两国的军政元首于1月中旬在卡萨布兰卡会面时,进一步预测道,如果(与苏联的)联盟继续存在,苏联将会是这场死斗中活下来的那一方,德国将会输掉这场战争。除此以外,苏联在伏尔加河上的胜利对整体战局造成了毁灭性影响,这一影响越发明显,使得长久以来对苏联抵抗崩溃的担忧变成了对苏联快速取得对纳粹德国胜利的担忧——这对英美十分不利。1943年2月15日联合情报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认为德国在东线的失败已在所难免,而且德国的防御行动的成功率还要打个问号——但这是典型的对时局的夸大其词:

为了(赢得)在苏联的战役,她【德国】制造了有史以来最庞大、最复杂的军事机器。但现在它已经被(苏联人)重锤出击,砸得遍体鳞伤,修不修得好都是个问题。对撤退中军队的补给、维持和管理已经超出德国控制能力的极限。因此,我们相信接下来可能出现这样的局面,我们必须准备好(应对):德国人将无法稳定其战线,并在俄罗斯大地上守住一条防线——一刻也做不到。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德国在俄罗斯的有组织抵抗将会崩溃。

当代观察家所认为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战争转折点,这一广泛却主观的看法在战后读物——从最早的(战争)参与者的证词到后来的回忆录——被拔高到了不言而喻的历史真相的高度。但是,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来说,因为下列原因,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清晰:

首先,一战以来的经验无可辩驳地表明,在现代的复杂战争中,战争不再被几个“决定性”战役所决定;(相对而言)能动用的人力、物力、后勤和科技资源,以及使用它们的效率和有条理地将它们结合起来的能力,是更加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特别是在长期战争中。尽管如此,独立的几场战役的结果还是能作为一个晴雨表,表明一个政治系统的基础和潜力,及其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组织一场战争的能力。

其次,转折点这个看法本身就有一定的问题。因为在斯大林格勒之后的战争,其形式(与斯大林格勒后各方所预测的)截然不同。对于德国人来说,这(指转折点论)意味着,这场战役的结果最终封锁了通向胜利之路,使一场直到此时(指转折点到来时)仍有胜机的战争变得前途渺茫。但事实上绝不是这样。希特勒不切实际的战争目标、早早波及全球的战争、极端畸形的人力物力资源分配、美国在核武器项目上的领先地位以及同盟国对德战争不死不休的决心,共同决定了德国按照希特勒设想的方式全面赢得战争的可能。因此,不经限定,泛泛地将斯大林格勒说成(这种意义的战争的)“转折点”是有误导性的。

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是,D6集团军的覆灭是东线战争的转折点吗?国防军至少有两次接近其(东线)战略所隐含的决定时刻。在1941年秋的莫斯科门外和1942年夏的南方战线,(德国人)都有机会将苏联的防御击溃——如果斯大林政府不做些什么的话。但是,是一系列相对较少的因素的组合,而非苏联历史所称的“必然性”,决定了最终的结果。在伏尔加河上失败后的日子里,东线德军显然失去了重新制造类似(对苏联人来说)绝命时刻的能力。他们永远地失去了在南方战线的战略主动权——其他战线也是如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斯大林格勒标志了,德军在东线取得胜利的选择逐渐减少这一过程已达到最终阶段。这一过程的各阶段(标志)分别是:1941年7月的斯摩棱斯克战役,(苏军)挡住了德军的前进势头;同年12月在莫斯科门口的失败;被称为“经济上的斯大林格勒”的苏联主要工业部门的东迁;希特勒在1942年7月决定将蓝色行动一分为二(同时进行的两部分)。每件事件之后,德国在东线胜利的根基就变得更加脆弱,通向胜利可选择的路线就越少。在这个逐渐累积、逐渐迈向转折点的过程中,斯大林格勒的悲剧是最终在军事层面的结局。在此之后,(人们)对于东线的胜利不抱任何现实的期望。认识到这个现实或许使德国改变了其战争策略。为什么这个改变失败了,而是成为德国更加激进的战争策略的起点,将是下面讨论的主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发生在1942年至1943年间的残酷绞杀,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关键、影响最为深远的战役之一,甚至可以说,它就是这场全球浩劫的转折点。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意志第三帝国“巴巴罗萨行动”东线攻势的关键节点。德国的目.............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第六集团军的处境,无疑是二战中最令人扼腕的军事悲剧之一。当包围圈形成后,仅靠空运补给的幻想,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那么,如果当时执行空运任务的是美国陆军航空队,能否改变这个令人绝望的局面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方面进行剖析.............
  • 回答
    纳粹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初使用毒气弹是否能轻松取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推测性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毒气弹可能会在短期内造成巨大的混乱和杀伤,但“轻松取胜”的可能性非常低,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存在。以下是详细的分析:毒气弹的潜在优势(短期影响): 造.............
  • 回答
    咱们聊聊二战那会儿,日本陆军的甲等师团跟纳粹德国和美国军队比起来,到底是个啥水平?还有斯大林格勒那场仗,伤亡真有二百万那么夸张吗?这俩问题都挺有意思的,咱得好好掰扯掰扯。关于日本陆军甲等师团和纳粹、美军的对比:得先说清楚,“甲等师团”这玩意儿,是日本陆军自己内部的说法,大致可以理解为是装备、训练、人.............
  • 回答
    关于苏德战争前,如果苏军能将兵力全部部署在“斯大林防线”(实际上,这个说法存在一定的历史误解,通常我们指的是苏军在西部边境线构建的防御工事,而非一个单一的名称,但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暂且使用此概念来讨论假设场景),并且在西部边境线仅部署少量兵力,战局是否会大为好转,这是一个极具探讨性的问题。答案并非简.............
  • 回答
    斯大林如果不进行肃反清洗,苏联能否避免在苏德战争初期那种一溃千里的状况?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历史假设,牵涉到苏联军事实力、政治稳定、指挥体系以及战前准备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肃反清洗对苏联军事和政治产生的具体影响,然后将其与假设“无肃反清洗”的情况进行对比。首先,理解肃反清.............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虽然在德军总伤亡人数上可能没有达到惊人的“几十万”,但它的历史意义和对二战进程的深远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被广泛认为是二战的转折点。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实际损失以及其象征意义首先,需要澄清关于德军损失的数字。根据不同的历史学家和统计数据,德军及.............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的战斗意志顽强,其原因绝非仅仅因为它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尽管这个名字无疑带有巨大的象征意义和政治号召力。要理解苏军为何能在那场残酷的消耗战中爆发出如此惊人的战斗力,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动员、士兵个人的经历以及这场战役本身的性质。首先,“斯大林格勒”这个名字本身所承.............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一个名字本身就如同金属摩擦般刺耳,它并非一场简单的军事对抗,而是一场吞噬生命、扭曲人性、将工业城市化为人间炼狱的惨烈史诗。这场战役,简单地说,就是人类能承受的苦难的极限测试,而且,他们几乎达到了那个极限。战役的开端:并非只为“斯大林”希特勒的目标,远不止是为了羞辱他的死敌斯大林。斯大.............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人类战争史上最残酷、最血腥的战役之一,至今仍被无数人提起。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德军为何不采用“围三缺一”的战法,而要硬生生把兵力耗在血肉横飞的斯大林格勒市区里,与苏军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消耗战?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简单的战术选择失误,而是当时整个战略态势和双方意图的.............
  • 回答
    1942年11月23日夜至24日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画卷中,德意志国防军第94步兵师,这支曾经经历过无数血战的老牌部队,在那段短暂而致命的几个小时里,遭遇了一场几乎被历史遗忘的惨烈覆灭。这不是一次精心策划的突围,也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而是一次在绝对劣势和绝望中仓促进行的撤退,最终化为一场血腥.............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残酷的战役之一,如果德军换一名指挥官,历史的车轮会如何转动?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且极具探讨价值的假设。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战役的那个关键时刻,审视保卢斯上任时的德军战略,以及当时战场内外复杂的局势。保卢斯上任时的背景与德军的战略困境首先,我们需要理.............
  • 回答
    关于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如果德军第六集团军成功突围,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是否会被歼灭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具讨论价值的假想情境,牵涉到双方的战略意图、兵力部署、补给线以及战场动态等诸多复杂因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终结局是德军第六集团军被包围并最终投降。这直接导致了其南部翼侧的巨大空虚.............
  • 回答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后关头,保卢斯元帅及其麾下的德国第6集团军之所以未能选择突围,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军事战略、政治命令、士兵士气以及战役本身的残酷现实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倒回那个血肉横飞的绞肉机,感受当时的情境。首先,必须认识到保卢斯所处的困境是何等绝望.............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8月23日 1943年2月2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纳粹德国在此战役中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这场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战略、战术、后勤、士气以及苏联方面的不懈抵抗等因素。下面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德国在此战役中失败的几个主要原因: 一、战略层面上的错误判断.............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发生在1942年末至1943年初的血腥绞肉机,不仅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更是一场将人性推向极限的残酷史诗。它将两个庞大的国家——纳粹德国及其盟友,与苏联——投入了前所未有的深渊,其规模、烈度和最终的影响力,至今仍令世界为之震撼。为何选择斯大林格勒?战略考量与象征意.............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和柏林战役,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标志性的巷战,但后者在许多方面比前者“容易”一些。这并非说攻克柏林是轻而易举,事实上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只是在综合考量双方实力、战前准备、战略态势以及守军的抵抗意志等多个维度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难度系数显然更高。核心差异:战略目标与战场环境的本质不同.............
  • 回答
    提及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士兵,脑海中浮现的首先是一种复杂而沉重的形象,绝非简单的“英勇”或“失败”可以概括。他们是那个时代洪流中的个体,被裹挟着卷入了这场以残酷著称的绞肉机,他们的经历,是那个巨大历史悲剧中的一个个缩影。可以想象,当第6集团军怀揣着希特勒“征服斯大林格勒,切断伏尔加河生命线”的狂妄指令,.............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触及了二战东线战场的关键节点。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德国在消灭了数百万苏军后,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元气大伤,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前的军事实力与战果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8月 1943年2月)之前,确实在东线战场上取.............
  • 回答
    1943年,如果德军在两次关键的战役——高加索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那么苏联的命运,乃至整个二战的走向,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简单的军事地图的改变,而是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人民心理的深层冲击。首先,让我们聚焦于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是苏德战争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