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这个国家有个特点,那就是政治、工业、商贸等活动主要集中于北方,而气候相对温暖的南方则是主要的产粮区、油田等资源的所在地。因此,当时德军北线的进攻主要是为了拿下苏联的政治中心与工业城市,南线的进攻主要是为了拿下产粮区、油田和矿山等资源区。斯大林格勒战役便是德军为了稳固对乌克兰地区的占领并且拿下高加索油田而发动的一场关键战役。
在二战时期,全世界能产石油的国家其实并不多。那个时候,沙特、非洲、中国等地区的油田几乎都没有被开发,世界上最大的两个产油国就是美苏。其中,高加索油田(主要是巴库油田)作为苏联最大的油田,产量最高的时候曾占到过苏联的70%。而德国的问题是,境内的煤炭资源很丰富,可石油资源少得可怜,日本与意大利也根本指望不上。当时德国唯一能用的油田就是罗马尼亚的一个油田,但那个油田的产量根本覆盖不了德国的所需。
对于德军来说,要维持机械化作战,石油不可或缺。而在打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德军的石油已经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所以,能不能拿下斯大林格勒并进占高加索油田,对德军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毕竟,德军没有跨海打美国的能力。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则标志着德军已经失去了发动大规模战略攻势的可能。
当然,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解读,还可以从战略态势、战役布局等各个方面去讲。但总的来说,工业国之间的战争不仅是人对人,也需要资源对资源。到二战后期,面对石油的缺乏,德国人开始琢磨煤变油,而日本人则开始用松树根炼油。这时候,再看双方损失的人口其实意义已经不大。
这就好比说以前我跟好多身边的军事爱好者朋友聊天的时候,大家谈到中美开战的可能性,很少有人会担心解放军能不能打,也没有人去想过美军会大规模登陆攻占中国领土,但对于美军可能利用海外军事基地封锁石油海运和陆运通道这事,却都非常关注。好在后面跟俄罗斯联系补上了一部分缺口,但毕竟这还是依赖外国,万一战争中出现任何变数,比如上台了一个亲美的领导人,情况也会不好说。
不过,哪怕是单纯看人口的话,德国与苏联两国的人口也有几倍的差距。苏军承受损失的能力远远高过德军。尽管德国可以召集仆从国军对进行作战,但毕竟双方不是一条心,很多时候德军反而要为了仆从国境内的游击队而派出自己的力量去打击——比如南斯拉夫铁托率领的游击队,就拖住了德军数个师。这样一来,德国也就遭遇到了日本所面临的问题,即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说的“日本统治者想从战争中解决这个困难问题,但同样,将达到其所期求的反面,这里是说,它为解决这个困难问题而发动战争,结果将因战争而增加困难,战争将连它原有的东西也消耗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