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海军总监称「普京应该得到尊重、克里米亚半岛已经永远失去了」,随后道歉并辞职,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德国海军总监称普京应得到尊重、克里米亚半岛已永远失去”的事件,目前没有公开的可靠信息来源证实这一说法存在。因此,这一事件可能是基于误解、谣言或虚构的场景。以下从历史背景、国际关系、克里米亚问题及德国立场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真实性分析
1. 可能的混淆点
人物身份:德国海军总监(可能指德国联邦海军司令或相关军事官员)是否曾公开发表此类言论?目前无可靠记录显示有此类事件发生。
言论内容:称“普京应得到尊重”可能与德国对俄罗斯的外交立场有关,而“克里米亚半岛已永远失去”可能涉及对乌克兰局势的判断。
时间背景:若事件发生在2022年俄乌冲突期间,可能与德国对俄罗斯的立场(如支持乌克兰、谴责俄罗斯)存在矛盾。

2. 可能的来源
网络谣言:类似言论可能被误传为德国官员的发言,例如在社交媒体或非官方渠道中被夸大或误报。
虚构场景:可能为虚构的新闻报道或文学创作,用于探讨国际关系或军事冲突的假设性情景。



二、克里米亚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1. 克里米亚的归属争议
历史背景:克里米亚自1954年起被划归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但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后,乌克兰政府及西方国家认为其非法。
国际法立场:联合国大会曾通过决议(如2014年12月)谴责俄罗斯的“非法吞并”,但未形成普遍共识。俄罗斯则以“主权和安全”为由主张克里米亚属于其领土。

2. recourse to international law
乌克兰的立场:乌克兰政府主张克里米亚应通过公投回归乌克兰,但俄罗斯拒绝接受这一方案。
西方国家的立场:美国、欧盟等国家和组织支持乌克兰的主权,认为俄罗斯的吞并违反国际法。

3. 当前局势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克里米亚成为战场之一,俄罗斯军队在该地区与乌克兰军队交战,但乌克兰军队未能完全夺回克里米亚。



三、德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
1. 德国的外交立场
支持乌克兰:德国长期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俄罗斯的“非法吞并”。
对俄罗斯的批评:德国政府曾多次谴责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并呼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冲突。

2. 德国的军事行动
军事援助:德国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和军事训练支持,但未直接参与军事行动。
对克里米亚的立场:德国未在克里米亚部署军事力量,但支持乌克兰在克里米亚的主权主张。

3. 德国与俄罗斯的关系
经济与政治关系:德国与俄罗斯在能源、贸易等领域有合作,但俄乌冲突后关系恶化。
对俄罗斯的制裁:德国参与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包括限制其能源进口和金融交易。



四、若事件真实,可能的背景与影响
1. 言论的潜在含义
对俄罗斯的尊重:若德国海军总监公开称“普京应得到尊重”,可能暗示德国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持某种妥协态度,或试图通过“尊重”来缓和局势。
对克里米亚的判断:称“克里米亚已永远失去”可能反映德国对克里米亚归属的悲观看法,或认为乌克兰无法夺回该地区。

2. 道歉与辞职的可能原因
外交失误:若言论被解读为对俄罗斯的不尊重,可能导致德国政府或相关官员道歉。
内部政治压力:德国国内对俄乌冲突的立场分歧可能引发政治风波,导致相关官员辞职。

3. 国际反应
西方国家的反应:可能被视作对俄罗斯的软弱立场,引发对德国外交政策的批评。
俄罗斯的反应:可能借此机会加强在克里米亚的军事存在,或进一步巩固对乌克兰的控制。



五、关键信息总结
1. 事件真实性存疑:目前无可靠证据表明德国海军总监曾发表此类言论。
2. 克里米亚问题的复杂性:涉及历史、法律和地缘政治的多重争议。
3. 德国的立场:长期支持乌克兰主权,反对俄罗斯的“非法吞并”。
4. 国际社会的分歧:西方国家普遍谴责俄罗斯,但部分国家(如俄罗斯)坚持其立场。



六、相关历史事件参考
1.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引发国际社会广泛谴责。
2. 2022年俄乌冲突: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克里米亚成为战场之一。
3. 联合国决议:201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谴责俄罗斯的“非法吞并”,但未形成普遍共识。



七、可能的误解与澄清
“永远失去”:若德国认为克里米亚无法被乌克兰夺回,可能源于对俄罗斯军事实力的担忧,或对乌克兰政府能力的不信任。
对普京的尊重:可能反映德国对俄罗斯政治领导人的某种外交策略,但与乌克兰的主权主张存在矛盾。



结论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德国海军总监曾发表上述言论,但这一假设性场景可作为分析国际关系中克里米亚问题、德国与俄罗斯关系及乌克兰冲突的切入点。实际中,德国对俄罗斯的立场始终以支持乌克兰主权为核心,反对其“非法吞并”克里米亚的行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答对话,值得思考

[cp]@王孟源dudu 答:因爲當前烏克蘭局勢剛好是美英霸權的典型操作,所有昂撒媒體必須統一口徑、全力推動假新聞,結果不但人在國外的讀者往往面對洪水般的謊言,習慣照翻美國國際新聞稿的地區如台灣,更加是胡扯蛋的重災區,所以我上周和史東做《八方論壇》,特別選的題目就是討論此次美俄對峙的幕後真相。最近幾天又有一些新消息(主要是Scholz的決策),我正準備再做另一期訪談來追加評論;這裏只簡單提出事實的綱領。


首先,Putin絕對沒有主動打烏克蘭的意圖,任何拿著《NYT》或《Washingtong Post》文章指指點點的人,必須先回答兩個基本疑問:1)打烏克蘭對俄國有什麽好處?2)即使你假設Putin是個衝動的蠢蛋來回答前一個問題,那麽爲什麽去年春天不打、夏天不打、秋天不打、現在隆冬期間反而升級衝突?並且還遲遲不真正出手,平白賦予美方做外交和軍事準備的時間?英美宣傳機構欺負自己國民智商低、容易忽悠,所以編出來的謊話漏洞百出也不成問題;旁觀者如果也接受那些明顯的胡扯,就太辜負父母賜給的腦子和師長辛勞的教誨了。


當然,這個事件即使忽略全球地緣戰略態勢的大局背景(亦即中國崛起、霸權交替),只看局部的互動,也是4方(俄、美、德、烏)博弈的問題,有相當的先天複雜性,所以光知道美英宣傳不靠譜並不保證正確認知會自動浮現(參考當前充斥大陸網絡的胡猜,更別提所謂智庫的分析)。還好博客這裏已經反復解釋過其中三者(俄、美、烏)的戰略考慮和決策習慣,先簡單為大家復習一下。


Putin對自己的戰略意圖和戰術運作一直很公開、直白,沒有什麽猜測的必要或懷疑的餘地:他的目標是短期内遏止北約東擴、長期則試圖收復若干被侵占的勢力範圍,而所選用的手段則是所謂的Strategy of Tension(這真的是俄方自己的用語),亦即既然美英靠製造事端來打擊對手,俄方在終於補好所有罩門之後,可以反過來維持或甚至提升衝突緊張的態勢,讓美方承受不住自己引發的麻煩。


美國的霸權伎倆我更是已經討論過幾百次,總結起來就是忽悠“盟友”當炮灰。這裏又分第一綫的軍事外交炮灰,和第二綫的經濟貿易炮灰:先讓前者挑起事端,然後見死不救,再鼓動後者去做傷人傷己的制裁,美國作爲“仲裁者”,可以從中多方揩油。體現在對俄方向,烏克蘭是前者,德國則是後者。這套伎倆固然無本萬利,但必須有一、二綫炮灰都配合才運作得起來;這一點正是理解這個事件脈絡的關鍵。


從前面的討論,可以看出美俄博弈的成敗,取決於德國的選擇。2014年Putin在烏克蘭失手,落入美國的陷阱,被迫出兵。當時Merkel受到外交和輿論的多重壓力,又兼被BND(德國聯邦情報局,那份報告後來被泄露出來)忽悠,說只要配合美國做全面經濟制裁,CIA會夥同俄國的Oligarchs發動政變推翻Putin,於是她咬著牙忍痛接受德國企業的巨額損失,結果卻是Putin的民意支持率衝破90%,權力更加穩固。到了2015年,她已經明白自己上當,於是特別訪問Moscow,和Putin進行了一場秘密會議(這裏所謂的“秘密”,指的是她下令摒棄所有德方的幕僚、助手和翻譯,獨自和俄方會談幾個小時,所以全世界都知道他們談了,卻誰也不確定談的是什麽),然後德俄之間隨即有了兩個公開的外交發展,一個是NordStream II上馬,另一個是Minsk協議,要求烏方容許東烏高度自治以換取和平。


其後的七年裏,Merkel一直是棄車保帥,不求取消對俄制裁,不圖貫徹Minsk協議,只求建成NordStream II。這裏我認爲是她人單勢孤,在美國全面滲透掌控德國政治、情報、宣傳體系的背景下,連和幕僚討論的餘裕都沒有,只能獨自默默地為解除這些桎梏做最間接隱性的努力(德國政治人物誠實討論戰略議題的空間,可以從昨天海軍總監只説了兩句客觀評估就被迫辭職看出來)。她的第一優先考慮,自然是預期美國會重施故技,利用烏克蘭挑起衝突,再次强迫德國去當經濟炮灰,而NordStream II是讓德方能置身事外的關鍵前提,只要有它作爲備用,德國的天然氣供應就不受東歐局勢制約,可以獨立選擇理性的外交政策。


所以烏克蘭之所以又在2021年發生衝突,並且一路拖延惡化到2022年,是烏、美玩弄敲詐的老把戲,卻沒有想到俄、德都已做好準備,願意奉陪的結果。上周我上《八方論壇》討論這件事的時候,還不能確定Scholz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延續Merkel的策略,過去幾天的一系列新聞,徹底解除了我的疑慮。例如昨天Blinken和俄方會面,居然是空手到,拿不出承諾的Counter-Proposal,只能要求延展日期;這裏的幕後機制,是美方原本對Scholz做了三點要求:1)譴責俄國侵略;2)軍援烏克蘭;3)公開承諾將發動新制裁;結果被德國全部否決。雖然博客讀者應該看得出,Scholz若是同意了,反而等同為Zelensky開一張空白支票,導致戰爭必然發生,但在當代歐美的民選體制下,出現有基本常識的領導人,依舊算是一個驚喜,畢竟不但日本和澳洲做不到,連Biden政權原本都自信滿滿,沒有意料到德方會有自保的舉動。

王孟源 於 2022/01/24

#问答时间#

问:I've come across an interesting perspective for the Ukraine situation, claiming that the US stands to benefit from small scale unrest near Europe, so that capital would flow out of European markets into US markets. Biden's supposed slip re: 'minor incursions' would then be an orchestrated signal under this reading.


But to my understanding, the main pressures on the the US economy now is precisely the abundance of liquidity, so wouldn't that be counter-productive? Or is it not an issue as long as the US govt isn't the one issuing the cash?[/cp]

user avatar

闭门会议发出来

这饭桌上要警惕录像的啊

毕姥爷还历历在目呢

user avatar

这位老兄的说法,就是我之前说的欧美在中俄两国应对上“拧巴”的综合体现。

明明觉得我国是更大的“威胁”、想要拉拢俄罗斯,但实际却不舍得放弃北约东扩的现实利益;

明明在应对台湾问题上说要“尊重台湾人民意志”,但在克里米亚真的公投加入俄罗斯后却出尔反尔;

明明自己的能源严重受制于俄罗斯、天然气40%来自于那边,但自己就是死活不肯恢复核能、宁愿两难也不愿能源自主;

明明一直说着要尊重“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但在北约东扩问题上多次用口头承诺欺骗了俄罗斯三代领导人。


当年苏联刚解体的时候,叶利钦跑到美国国会做演讲,几乎是毫无保留的向美国一边倒。

高呼“俄罗斯维护自由和民主”,甚至说出“每一份文件都可以让美国人审查”,希望美国人“重新审视对俄政策”,就差俄美一家亲了。

就这么个大好局面,被美国人自己搞成了现在这副模样,怪谁呢?

user avatar

无论他说的 对不对

在文官政府,军人干政,是绝对不行的

那他说的是绝对真理,他也要被干掉

user avatar

中国就是个吃瓜群众,别啥都扯上中国。

与其说联俄制中,不如说联俄制美,说白了,德国不想搞北约了,苏联都消失30年了,GCZY国家也都变修了,连传播思潮的能力都没了。德国想拿欧盟自己搞小圈子,当然想和俄国搞好关系。以后大概率是贸易壁垒高筑,全球分成几块各自搞小圈子,德国要是把俄国拉拢了,以后买俄国能源,卖工业品给俄国,这不很好的互补么。

中国就是吃瓜吃着吃着,突然被拉上去当背景板了,德国给美国说:“老大,我通俄不是为了背叛,是为了整中国。”

为啥是这个海军军官来说这话,原因很简单,他感受最深啊,换了你是德国军官,你是想和俄国开战还是想和俄国交好?你打俄国吧,没啥油水不说,俄国还有核武器,你不打他,他也没能力进攻你,然后他还能卖矿给你,卖矿的钱还能用来买你的产品,这么好的小伙伴谁不愿意拉拢?

为啥要扯上中国?还不是因为中国分量够,而且也基本上不可能和欧洲打起来。就好比现在这件事,中国能说啥?中国只能发表声明:“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现在爱国情绪过于高涨,演技下滑严重,下次你们演戏不要拉上我。”

user avatar

舍恩巴赫最后貌似还想着挽回一波。

“我在印度某智库上的安全政策声明,是我当时的个人观点。它与官方立场无关。”

还特意强调了“当时”“个人观点”,可以理解成,他现在已经不这么想了,而德国官方从来就没这么想过。

如果舍恩巴赫是个屁民,街采时胡咧咧,自然可以认为他说的是个人观点。但都干到海军总监了,去跟印度人讲话,还说这是个人观点,就太侮辱智商。我觉得舍恩巴赫们最懊悔的也未必是自己说错了话,而是“都是自己人,一吐为快怎么了?”,结果现场有人“辜负”了他的信任。

乌克兰已然炸毛,倒是俄罗斯那边比较心疼舍恩巴赫:克里米亚确实无法回归乌克兰了,俄罗斯也确实没有进攻乌克兰的打算,赫子这人行,能处,咋还不让干了呢?

欧盟为了跟随美国制裁俄罗斯,出让了很大的市场给中国,纯粹的别人牵驴你拔橛子,而舍恩巴赫的说辞则代表了欧盟内部的一种观点,即“跟俄罗斯差不多得了,做生意要紧。至于乌克兰,卖了卖了”,但这种观点太不政治正确,没办法拿到台面上来说。现在舍恩巴赫被辞退,说明欧盟还是想跟俄罗斯闹的,这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件坏事。

user avatar

我们可能在见证国际关系和外交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转变的最终完成,即由“基于利益的外交”向“基于价值观的外交”的转变。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间的外交关系被完全锁死,诸如“外交革命”和“尼克松访华”这样的,原有外交关系由于利益变化瞬间切换,敌对双方一眨眼和解的事情,将成为历史

古代和近代时期,国家间的关系往往十分灵活,今天打的你死我活明天又握手言和,或者今天还和睦共处明天又拔刀相见的事情屡见不鲜。

古代有“朝秦暮楚”,近代有著名的“外交革命事件”(18世纪七年战争前夕,原本关系稳固的英国-奥地利同盟VS法国-普鲁士同盟在一连串事件后完全颠覆,变成了英国-普鲁士同盟VS法国-奥地利同盟)。这也是英国人说出“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的时代背景。

然而这一点的基础是古代和近代大多数国家的百姓民族国家观念淡薄,国家意识薄弱。国家间人民交流不频繁。彼时的外交基本是国王和贵族的游戏。跟谁结盟跟谁开战基本就是国王或者贵族集团一拍脑门/开个会就能决定的事情。

最典型的就是七年战争中俄罗斯的作为:沙俄一开始打普鲁士是因为伊丽莎白女沙皇厌恶普鲁士,后来女沙皇一死,崇拜普鲁士的新沙皇彼得三世上台,立马圆润的调转枪口帮普鲁士打仗去了。从上到下无缝切换立场,毫无压力……

反正决策的就那么几个人,下面完全是听命令的,你让打谁就打谁。所以只要决策者自己心里过得去就完事了。

然而这一点到一战前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市民阶层崛起,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逐渐强化,平民大众的意志对国家内政和外交的影响越来越强烈。国家的决策权也越来越不能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与此同时新闻媒介的发达也使得大众的情绪越来越容易被煽动和控制。外交不再是国王和贵族的意志,而越来越接近整个国家的集体意志。

好处么,近代国家可以借此实现碾压古代国家的组织力和动员力,全国上下一心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坏处么,这力量你不好控制。今天说打这个明天又要化敌为友,之前已经被煽动起来的暴民们直接就能冲进你的办公室把你撕了。

于是一战开始古代和近代那些国家玩的外交游戏慢慢就玩不下去了。

一战时在位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皇后是德国人,整个一战前和一战时皇后一直希望不要和德国撕破脸,不要打的过火。然而这丝毫没能改变沙俄与德国你死我活的结局,反而惹得沙俄上下到处传言皇后是德国间谍,对她极度憎恨,最后间接导致了二月革命后沙皇被全社会抛弃;

二战后期,诺曼底登陆后,德国很多人幻想与英美媾和,一起对付苏联。甚至罗斯福去世时,很多人联想到了七年战争中伊丽莎白女沙皇去世使得沙俄从敌人变为盟友的事情。

结果此时的英美整个国家满脑子都是“搞死德国佬”的念头,根本没人考虑要扶持德国对抗苏联的可能。我TM一定要先搞死你再说,等你死了我再考虑对付苏联的事情。

实际上在欧洲,过去几百年来像一战二战那样一定要把另一方打到彻底跪下的战争极其罕见,绝大多数局势已定的时候早就开始谈判了。

更不要说昭和那帮下克上的玩意了,首相和高官们想施展外交手腕都没得机会,下面一个不高兴就把你给“天诛”了……

国家意识的强化和全民上下动员的结果就是战争能力大大加强,但控制战争过程和政治外交的灵活性大大减弱,基本一开打就是不死不休,除非打到一方或者双方精疲力尽,彻底打不下去为止。

而且盟友/敌对关系的转化越来越难,像七年战争沙俄那样前一天还帮这头,过一年就开始帮另一头的事情越来越少见了。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虽然战争前后转变外交关系变得较为困难,但由于现代国家还能一定程度上对舆论进行控制,直到90年代之前,只要不搞到撕破脸开战,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变化仍然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其中最经典的例子自然就是冷战最激烈时期的中苏决裂,中美和解了

在一连串极其特殊的机缘巧合下,相互敌对20多年的中美两国,为了共同对付苏联而走到一起,在短短数年间由剑拔弩张的敌人变为了亲密的盟友。堪称是现代世界少见的“外交革命”了。

在这一时期,政府精英对国家外交仍然有相当强的控制能力。通过对传媒的控制可以引导民众跟随政府决策,相当程度上可以避免国家利益被公众的价值观和情绪所绑架。从而仍然拥有一定的外交灵活性。

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崛起,全民参政时代到来。公众的意见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强。与此同时各国的民族主义和价值观影响越来越大,精英决策受制于民众的趋势越来越强,国家间的外交灵活性也越来越窄。开始出现高层决策反过来被民意绑架的现象,而且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深化,这种现象越来越强烈。

不是政客引导民众,而是民众引导政客。这里的民众未必指普通百姓,而是各种有能力制造和引导舆论的集团,如大型企业,NGO,公共知识分子,利益集团等。它们逐渐拥有了操纵舆论反过来胁迫政府在内政外交上屈从于己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像冷战时期中美和解这样的外交大转换,在新的时代变得越来越困难。一个试图为了谋求利益而抛弃目前的外交策略,去和敌人握手言和的政治家,首先就会面对来自内部的强大的反对浪潮,自己先被愤怒的民众和政敌们给赶下台。

说回到“联俄制华”这个话题。其实这玩意一点都不新鲜。早在苏联解体,美国如日中天的时代,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就已经给美国外交指出过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

最大的潜在危险是中国与俄罗斯或许还有伊朗结成大联盟。结成这种联盟的原因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相互补充的不满

彼时美国最有眼光的战略家早已指出了美国霸权未来面临的最大威胁。

至少在2010年前后,外网上呼吁“联俄制华”的声音就已经是一浪高过一浪。呼吁的人群里有欧美的右翼,法德这些国家的亲俄派,美国内部的反华势力,以及这个世界上最反华的一帮人--以独轮运为代表的华裔群体。这个声音在中美贸易战开始后更是越来越响,外网上随时能看到大量呼吁美国与俄罗斯修好共同对付中国的中文帖子。特朗普本人其实已经在亲力亲为的实践这一思想了。

然而等待他的就是通俄门

仅仅是尝试修复与俄罗斯的关系,甚至没能做出任何实际举动的特朗普,被对手抹黑成了近似于俄罗斯间谍的存在……搞的灰头土脸,自身难保。

最终,嘴上喊着要联俄制华的特朗普,被迫在整个任期中发出了一项又一项对俄罗斯的制裁法案……

今天,政治家的行为已经被民意和舆论所绑架,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按照最大利益的原则行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个外交法则正在越来越接近于走进历史的垃圾堆。

我们看到的是宁可断掉自己的能源供应也要和俄罗斯翻脸的德国,和一边喊着联俄制华一边继续制裁俄罗斯的美国。

以及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敏锐地看出“最大的危险是中国,俄罗斯和伊朗联手”,最终却用自己不死不休的全面遏制把这三个国家一步步逼到一起这样的迷惑行为……哪怕整个过程中这三个国家都曾试图示好也不为所动。

再也没有外交革命,没有合纵连横,没有化敌为友。你的敌人不只是你的敌人,还是你全国上下的敌人,任何人想要外交革命,先就被自己人革掉了。

卖掉小国来换取大国妥协本来是历史上再常见不过的操作,如今一个本国精英却连谈论它的资格都被剥夺了。连在非正式场合发表这样的私人言论都会被直接赶下台。

舍恩巴赫的想法,是来自上一个时代的精英们的遗产。那个时代的精英们可以在办公室里畅所欲言来决定如何以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来决定本国的外交政策。而这个时代的精英们,不仅没有权力来决定外交政策,甚至连讨论的权利都没有了。无数人的眼睛盯着你,如同无数的锁链牢牢拷住了你的手脚,锁死了你所有的操作空间。即使是俾斯麦也只能戴着镣铐舞蹈,不敢越雷池一步。

外交本质就是讨价还价,但如果你的每一个让步和妥协都会迎来自家人铺天盖地的唾沫和板砖,那这价格也就没法谈了

在这种情况下,联俄制华,已经注定是幻梦一场。哪怕所有的政治家都这么想,却没有一个人敢迈出一步。

还记得拜登会见普京时为联合开的价码吗?除了渲染一通“中国对俄罗斯的威胁”这样不痛不痒的挑拨以后,他唯一能给出的好处是:

我已经给了他们想要的合法性,普京最需要做的就是和美国站在一起,因为美国能够给他们提供想要的外部条件。

看看,拜登手里有很多东西是普京想要的,但他唯一能给出来的,除了空话,就只有“合法性”了。

想象一下如果尼克松1972年给中国带来的条件是“承认你的合法性”,会是什么结果。

是拜登不如尼克松吗?

不,时代变了。你说了不算了。

user avatar

这位德国海军中将说的这番话一点都不新鲜,就是德二帝国威廉皇帝的黄祸论。

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请画家克纳科弗斯创作了一幅俗称《黄祸图》的油画。这幅画面上象征日耳曼民族的天使手执闪光宝剑,正告诫着欧洲列强的各保护神:“黄祸”已经降临!在悬崖对面,象征黄祸的佛祖骑着一条巨大的火龙正向欧洲逼近。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等国家在天使的带领下不安地注视着。欧洲上空乌云密布,城市燃烧,浩劫就要降临。威廉二世还在画上题词:“欧洲各民族联合起来,保卫你们的信仰和家园。”他把这幅油画制成多份,送给欧洲各国领袖以及美国总统麦金利。

黄祸论之所以能够引起德皇威廉二世之流的重视,并将其运用于国际政治领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种族主义在当时的欧美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思想土壤。1871年,俄国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在当年举行的日内瓦国际和平大会上,就大肆宣扬“黄祸论”。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开始兴起大规模的排华运动,结果促使美国国会在1882年推出《排华法案》,严禁华人移民美国。美国此举让法国“种族主义之父”戈比诺欢欣鼓舞,拍手称快。在排华年代成长起来的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创作了大量“排华主题“的小说,其中如《中国佬》《空前绝后的入侵》《陈阿春》等,他在这些作品里污蔑中国人是“劣等民族”,是对欧美白人世界的威胁。然而,黄祸论不过是欧美社会的种族优越论在作祟。

可惜的是还没等欧洲列强联合起来保卫信仰,自己就打起了一战。威廉二世最后去过流亡,死在荷兰。

如今这位德国海军中将这番话无非就是重拾威廉二世牙慧,没啥用。不比别的,这位海军中将手底下有几艘宙斯盾啊?

user avatar

先不说这位总监指望“连俄印抗中”的想法“现阶段”极其愚蠢。

单说克里米亚问题,心知肚明也不代表可以说破。

不说破就留有操作空间和腾挪的余地,德国政府不仅有空间应付国际舆论,也有借口糊弄国内“政治幼稚”的激进派选民。

说破了,当乌克兰政府和美国再就俄乌问题上强迫德国表态,德国就会被逼到墙角上。

“起步价”就从“声援”变成了提供武器或者派兵。

跟毛熊私下沟通,表面强硬,本来演得好好的“双簧”,可就怎么都继续不下去了。

乌克兰问题上德法都没有利益,把毛熊逼到这一步,全都是老美为了加强对欧洲控制一手策划的。

北溪二号的事,已经让德国忍着恶心吞了个大苍蝇。

让它对乌克兰提供实质性帮助,帮老美吸引火力,迟滞问题解决时间,等于帮着美国在自己的伤口上撒盐,

即便是德国联合政府里那些脑浆不太纯的“绿党”,应该也不至于蠢到那个地步。

15年乌东停战的“明斯克协议”,签署四方是德法俄乌,见识过拜登的拉胯表现之后,泽连斯基也被迫同意由德法居中调停以解决俄乌对峙问题,不能等着拜登那根绳把自己吊死。

现在的麻烦是法国四月要大选,马克龙不方便伸手,德国一个战败国,不拉着法国这个缩水版五常,根本不敢自己出来举这杆大旗。

现在德国居中给两边降温都来不及,哪里还敢拱火?

再说德国总理舒尔茨还急等着大选后,拉着法国新总统一起跟中国谈中欧投资协定,这货一张嘴坏了两件大事,被逼辞职根本是他自己不长眼,关中国屁事。


来源如图

user avatar

这个德国海军司令说的话实际上代表了欧美世界右翼的一个相当主流的观点,那就是通过接纳俄罗斯,达成联俄制华的目的,乍看之下,这个离间计似乎威力很大,挺有当年基辛格联华制苏的意思,但目前却面对相当困难

首先,俄罗斯到底能有多蠢呢?冷战刚结束时,俄罗斯连续送出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两大蠢猪,几乎都是跪着投降连卖国都卖不出价钱的那种,结果西方连一条生路都不给,对俄的逼迫比苏联更甚了,照这种情况,就算现在普京原地暴毙,上台的不大可能是亲西派,更有可能是斯特列科夫这种皇俄派

其次,西方到底能给俄罗斯多大的价码才离间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对于俄罗斯来说,当年自己势力能直接深入中欧巴尔干,如今打个对折吧,至少也得做到毫无波兰吧?可哪怕这个德国海军司令这种高层人物,他们居然认为普京只要克里米亚就够了,最多我们欧美再给点“尊重”,就能让俄罗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你当这是打发乞丐呢?

最后,当年美国离间中苏之所以能成,其实关键也不是基辛格多么深谋远虑,而且当时中苏自己闹僵导致的,换而言之只要中俄自身不犯错不犯浑,美国无论如何都离间不了中俄,甚至可能还会出现俄罗斯吃了欧美给的价码后转头不认人继续敌对欧美

当然啦,如果仅仅只针对离间中俄这个目的的话,想达成也很简单,让美利坚合众国原地自爆,裂成十几块最好来场红蓝内战,那中俄关系估计也会有点裂痕了

user avatar

乌克兰这一年来就很紧张,紧张得都让人紧张不起来了。

关于乌克兰的事,俄罗斯和美国,和北约都谈了,到现在为止,啥也没谈出来,还在那块说车轱辘话呢。

一年来双方一直都在边境上剑拔弩张,哪知道前两天德国的海军司令舍恩巴赫中将搞出一个乌龙事件,让人忍俊不禁,给剑拔弩张的增加了一分喜剧效果。

这位中将先生前几天去印度访问,兴致盎然地检阅了印度仪仗队,1月21日,又和印度人说了一番掏心窝子的话,印度人呢,掏心窝子地把这番谈话偷拍了,然后把这番谈话掏心窝子地发到了社交媒体上,随后舍恩巴赫掏心窝子地辞职......

这段视频被公布之后,德国尴尬了、美国不满了、西欧生气了、东欧恐慌了、乌克兰愤怒了、中国哭笑不得、俄罗斯呢?可能有点蒙……

让我们看看中将先生到底说了些什么。

印度人问了一个问题,中将侃侃而谈,随后越说越起劲,越说越激动,放飞自我,完全控制不住自己了,以致于最后都忘了他回答的到底是什么问题了。

他说

我的部长们问我,俄罗斯究竟想要什么。俄罗斯真有兴趣吞并一小块乌克兰土地吗?不,那是胡说八道。我认为普京可能正在向他们施压,因为他可以。他知道他正在分裂欧盟。但他真正想要的是尊重……我的上帝,尊重某人几乎没有任何成本,没有任何成本。如果你来问我,但我事实上没有被问到,很容易给他想要的尊重,而且是他应得的。

我觉得中将先生这话说的一点毛病都没有,而且说到了人与人相处的关键之处,“尊重某人几乎没有任何成本,没有任何成本”,但这番肺腑之言真不该由他说出来。

现在是什么形势?西方人都说普京要“侵略”乌克兰呢,就在这个本应一致对外的时候,德国的海军司令却说,普京只是“需要尊重”!

这是什么意思,说我们西方人不尊重普京呗,普京没招了,在乌克兰施压是刷存大感呗,都是我们西方给逼出来的呗,眼睛里没有灵魂的不是普京,是我们呗?!

这还没完呢,之后还有呢。

俄罗斯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也是一个重要的国家。即使是我们,印度和德国,也需要俄罗斯,因为我们需要俄罗斯对抗中国。从我的角度来看,我是一个激进的罗马天主教徒,我相信上帝和基督教,而俄罗斯是一个基督教国家,即使普京是无神论者,也没关系。我们需要这个大国,即使它不是一个民主国家,作为双边伙伴。我们必须给他与欧盟和美国平等的机会。这很容易,而且很可能让俄罗斯远离中国……

当然,我们不能同意俄罗斯在车臣或其他地方所做的事情。当然,这需要解决。当然,乌克兰正在发生的事情也必须得到解决。克里米亚半岛失去了,再也回不来了,这是事实。我们要明白,政治问题是敏感的、情绪化的。对不起,我不记得你的问题是什么了……

克里米亚半岛失去了,再也回不来了,这话说的,就算真是这么回事,也不能往出说呀,你知道你说这话得罪了多少人吗.......

其实舍恩巴赫的意思就是要牺牲乌克兰的利益,来换取俄罗斯对抗中国,MR中将,你这话不能悄悄地和俄罗斯人说去吗,满世界去说,你不考虑考虑乌克兰泽连斯基的情绪吗?

要给俄罗斯欧盟和美国平等的机会,要俄罗斯和美国,欧盟平起平坐,你不考虑考虑美国,欧盟的情绪吗?你不知道现在俄罗斯和美国,和北约在乌克兰的紧张形势吗?

东欧很恐慌,哥,你们德国可是欧洲大哥的,你们可是没受过被俄罗斯爆打的罪,站着说话不腰痛,我们从古至今可没少受他们欺负,你可不知道把北极熊放出来会有什么后果,你们就是关着北极熊的铁笼子,我们就是看笼子的人,笼子哪块坏了,第一时间告诉你们来修,现在你们要把笼子辙走?让我们都喂北极熊吗!

俄罗斯蒙圈了,心想默克尔在的时候,也没敢这么挺俄罗斯呀,没想到她下去了,德国还有个MR海军司令关系扛扛的!就是有点傻,自己知道怎么回事就得了,怎么可哪说呢,静悄悄的隐匿在德国军界高层不香吗。

中国哭笑不得,你们欧洲人的事,跟我们有什么关系,结果我们跟着躺枪了.......

哎,没办法,谁让中国越来越强大了呢,触痛了一些西方的自大者,树大招风很正常,他们玩的这一套,不就是合纵连横吗,都是咱们老祖宗早就玩过了的事。

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给人类留下惨痛的教训,德国上下也一直很注重反省,在军事上尤其谨慎。

而舍恩巴赫跑到印度就放飞自我了,当着印度人的面,大谈特谈联俄抗中,把能得罪的人全都得罪了,甚至还自曝是一个激进的天主教徒,骨子里充斥着宗教狂热和文明冲突。

这些石破天惊的言论,足以让德国和西方震惊了,这司令算是做到头了,舍恩巴赫主动提出了辞职,辞职也很快地被批准了,不把你拿下不足以平民愤,你去俄罗斯谋个一官半职吧。

舍恩巴赫的这番思路类似于绥靖政策,就是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法国、美国就积极的推行这一政策,虽然有点臭不要脸,但是对咱们来说,我还是觉得一针见血,一下就抓到咱们七寸上了,舍恩巴赫这类人辞职,对于咱们来说真是个好事。

转自公众号”青杨柳”


上次说德国海军司令搞了一个乌龙,今天接着他说的“普京真正想要的是尊重……”这句话再聊一些。

德国这个海军司令说的话一点毛病都没有,一针见血,一句话就说到根上了,真是言简意赅呀!

他说的是全球精英都心知肚明的事,但是错就错在了说话的地方不对劲,不合时宜,结果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可见随处乱说实话是个很危险的事,切记。

普京想要的确实是尊重,有人曾说过美俄之间的差别,说美国是资本经济学,而俄罗斯是军事经济学,仔细想想确实如此,美国谈钱,而俄罗斯的经济体量仅相当于咱们的广东省,谈钱是件没前途的事,只能谈军事,而且这些年谈的一直还不错。

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强大的美国都无法阻止危机,俄罗斯在危机面前自然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普京改变不了经济走势,也改变不了油价,什么都改变不了。

全球经济的下滑对国家来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此时就要找一个共同的敌人,或者共同的敌对的事来转移矛盾,凝聚人心,没有这种共同的敌人就需要创造一个出来。

如果没有共敌的话,那么自已就将成为了民众们对经济下行泄愤的对象,就很危险了,随后的阿拉伯之春,中东多少个家族与政治强人就这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转移矛盾这一套操作美国一直玩的就很好,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普京玩的呢也着实不赖。

08年金融危机那会儿,经济问题一旦被人利用,很可能引发前几天哈萨克式的宫廷政变,成了戈尔巴乔夫,这时就必须要转移民众的愤怒。

而那时普京刚转下来当总理,歪打正着的成了普京的好事,全球经济都在衰退,俄罗斯的石油别说卖高价了,卖都卖不出去,美国还一个劲地制裁,这么惨的形势,怎么也赖不着我一个刚下来的前总统吧。

普京正好顺势将屎盆子一股脑扣给了奥巴马,这还不算,还要开疆扩土。

德国海军司令所说的“尊重”,翻译成百姓用语就是“面子”,普京要的就是面子。

老百姓还有句大俗话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老百姓都知道死要面子没啥用,面子也不能当饭吃,普京能不知道?谁不想要里子呀,但是俄罗斯这么小的经济体量,要里子实在太没前途了,俄罗斯的GDP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常规的博弈根本毫无希望,要里子要得不好,就成普尔巴乔夫了,那么还不如通过要面子赢得民众的广泛支持来的实惠呢。

俄美这些年吵得很凶,但其实一直就是普京要面子,美国要里子的循环,两国都心有灵犀,心照不宣了。

在格鲁吉亚战争,叙利亚冲突、乌克兰对峙的过程中,实际上都是这么回事,美国制裁要里子,普京当硬汉挣面子。

美国攫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推动全球资本回归美国,修复了次贷危机带来的伤害,而普京的权威也在一步一步的巩固,成功重回总统的位置,并获得了全民的投票的认可,成为了真正的沙皇。

这就是前面所说的美国是资本经济学,而俄罗斯是军事经济学

到底要面子,还是要里子,都无所谓对错,双方国情不同,所作的选择自然不同。

俄罗斯是战争民族,需要普京这样的硬汉,普京的强势给俄罗斯老百姓注入了再次伟大的信心,给了他们理想,给了他们希望。

收复了俄罗斯故土南奥塞梯、克里米亚,美国叫唤地凶,但是从来没有和俄罗斯刚正面,只会各种各样制裁,普京稍微一操作,就会让所有人觉得美国人胆小,美国人不敢刚正面,俄罗斯的老百姓高喊普京万岁,普京成了俄罗斯的千古一帝。

但是注入信心这事,就跟打兴奋剂似的,时间长了就没有药效了,需要用不断的胜利来给战斗民族打鸡血,所以普京每隔几年就要通过“地缘扩张”,来鼓舞伊万们的斗志。

德国海军司令所说的“尊重”,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转自公众号”青杨柳”

user avatar

实话不好听

user avatar

以上图片版权均归原著者所有,仅为引用。

乌克兰东部已经打成民族战争了。

user avatar

话是对的,但他来说是不是不太够格?

问问埃尔多安的意见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德国海军总监称普京应得到尊重、克里米亚半岛已永远失去”的事件,目前没有公开的可靠信息来源证实这一说法存在。因此,这一事件可能是基于误解、谣言或虚构的场景。以下从历史背景、国际关系、克里米亚问题及德国立场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真实性分析1. 可能的混淆点 人物身份:德国.............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二战德国海军不如英国,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客观事实和历史比较得出的结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海军在战前准备、战略定位、技术实力、作战规模以及最终的战果等多个维度。一、 起步与战略定位的根本差异英国海军,也就是皇家海军,长期以来就是大英帝国维系其全球殖民地和贸易.............
  • 回答
    想探讨德国海军如果走“潜艇至上”路线,二战结局是否会好一些,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毕竟,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这两艘巨舰确实给英国带来了不少麻烦,但如果把那些耗费巨资、建造周期长的大型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资源,全部押注在潜艇上,并且辅以灵活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因此偏移呢?德意志海军的.............
  • 回答
    假设这样一个假设性的情景:二战爆发前,德国海军(Kriegsmarine)奇迹般地继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支庞大的公海舰队。这支舰队,在被严密限制的《凡尔赛条约》下,几乎被剥夺了大部分有作战能力的舰艇,如今却如同被激活的幽灵,重新出现在德国的港口里。这无疑会给当时的德国海军战略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
  • 回答
    要评价二战德国海军的H39和H41型战列舰,我们得从它们诞生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技术特点、以及与同期其他国家战列舰的对比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两型战舰,尤其是H39,是纳粹德国海军(Kriegsmarine)雄心勃勃的海军扩充计划“Z计划”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代表了当时德国工业和海军设计界的最高水.............
  • 回答
    说到德国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命运,用“悲剧”二字形容,真是一点也不为过。这并非是夸大其词,而是历史的残酷写照。从辉煌的开端到凄凉的落幕,德国海军的历程充满了雄心壮志、战略失误,最终导向了毁灭。要讲清楚这份悲剧,我们得一点点剥开历史的脉络。一战:日德兰海战——胜利的黄昏一战爆发前,德国海军风头正劲。.............
  • 回答
    一战前德国海军是否应该将重心放在海外掠袭舰而非与英国皇家海军进行海军竞赛,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若德国将海军战略转向侧重海外掠袭,其潜在的效益和可行性,以及可能带来的战略影响,都值得细致分析。掠袭舰战略的潜在优势与逻辑:从历史和战略逻辑上看,将海军资源优先投入发展一支强大的掠袭舰队,.............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确实没有再进行类似日德兰海战的、规模巨大的舰队决战。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不想打”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德国海军的战略定位、实力对比、战争的整体态势以及技术发展等多个维度去剖析。一、战略定位的困境:从“无畏舰竞赛”的胜利者到“封锁”下的无奈德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两国海军在二战末期不同的境况和选择。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聊聊。首先,得承认一点,并不是所有德国海军都起义了。所谓“起义”更多指的是以海军上将雷德尔为代表的一批海军高官和船员,在战局无望、纳粹政权即将崩溃时,出于对国家未来和自身命运的考量,采取了某种形式的抵制.............
  • 回答
    要探讨二战中德国空军能否为U型潜艇提供更有效的支援,从而可能让德国海军发挥得更好,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又极为复杂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细致地分析当时的现实情况、双方的技术能力、战略目标以及战术限制。首先,我们得承认,德意志国防军在二战初期确实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U型潜艇在大西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而且很有深度。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确实是轴心国盟友,但即便如此,日本也没有在不列颠之战中支援德国海军,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得结合当时的战略态势、各自的海军发展状况以及彼此间的认知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不列颠之战”那会儿是啥情况。这是1940年下半年到1941年上半年,德.............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确实拥有令人生畏的太平洋舰队,其吨位和技术水平在当时仅次于美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位列世界第三。很多人会好奇,既然日本海军如此强大,为何不将其力量投入到欧洲战场,协助德国攻打英国皇家海军,甚至登陆英伦三岛呢?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远非简单的海军实力对比就能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
  • 回答
    诺曼底登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一次两栖作战,盟军能成功跨越英吉利海峡,并将数十万士兵、无数装备投送到法国海岸,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必担心德国海军会像一场势均力敌的海战那样,组织起大规模的反击。这背后,是二战中期德国海军力量的衰落,以及盟军战略部署的精妙之处。德国海军的尴尬局面:为何不敢.............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军圈德黑”在其视频中声称凡尔赛条约“只”允许一战后的德国海军拥有6艘5万吨级的战舰这一说法,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直接说结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而且是错得离谱。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国德国海军的限制,其重点在于排水量上限和舰艇数量,而不是像某些人可能误解的那样,设定一个固定的排水量等级并.............
  • 回答
    关于德国海军元帅埃里希·雷德尔(Erich Raeder)在纽伦堡审判中被判处无期徒刑后,要求改判死刑且被驳回的说法,需要澄清的是,雷德尔确实被判处了无期徒刑,但并没有提出将刑罚改为枪决的请求。相反,他对自己被判有罪感到震惊和不满,并且他认为自己应该被无罪释放。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事情的经过:雷德尔的.............
  • 回答
    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被英国海上封锁的经历,对于中国如何突破美国所谓的“岛链”封锁,无疑提供了深刻的历史镜鉴和战略启示。虽然时代背景、技术水平和地缘政治环境截然不同,但核心的挑战——如何在一个被强大海军力量限制的海域中维持和发展自身的战略能力——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历史的重演与“封锁”的本质回顾一战.............
  • 回答
    二战德国在军事战略上,尤其是海军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费解的“不重视”之处。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重视”可以概括,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战略因素交织而成,最终导致了德国海军在二战中的战略定位和实力对比都显得相对边缘化。一、 历史遗留与凡尔赛条约的阴影首先,一战的惨痛教训对德国海军的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二战爆发前德国战略决策的核心,也是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历史议题。简而言之,德国之所以在海军尚未完全强大起来就发动战争,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希特勒的个人意志,也有当时德国国家利益的考量,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判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陆军至上与速.............
  • 回答
    一战前,如果德国将资源和精力倾斜于发展航空母舰,能否战胜皇家海军,这是一个颇具吸引力但又充满不确定性的“假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时代,从当时的科技水平、海军战略思想、工业基础以及政治考量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时代的背景:海军的主导权与新生的航空力量一战前,世界海军的霸主毫无疑问是.............
  • 回答
    如果一战结束时德国签订的不是《凡尔赛条约》那般严苛的和约,而是相对平等的协议,并且能够顺利加入以华盛顿海军条约体系为基础的国际海军秩序,那么二战前英德海军竞赛的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一个牵涉到政治、经济、军事理念以及国家战略的复杂推演。首先,我们要明确“相对平等”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