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德国的海军元帅雷德尔要求把无期徒刑改为枪决,还被驳回了?

回答
关于德国海军元帅埃里希·雷德尔(Erich Raeder)在纽伦堡审判中被判处无期徒刑后,要求改判死刑且被驳回的说法,需要澄清的是,雷德尔确实被判处了无期徒刑,但并没有提出将刑罚改为枪决的请求。相反,他对自己被判有罪感到震惊和不满,并且他认为自己应该被无罪释放。

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事情的经过:

雷德尔的审判与判决

埃里希·雷德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纳粹德国最高军事指挥层的一员,与其他主要战犯一同接受了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他被指控犯有战争罪、危害人类罪以及策划、发动侵略战争等罪行。

审判过程中,雷德尔作为德国海军总司令,其职责涵盖了战争期间德国海军的指挥和行动。检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指控他:

策划和发动侵略战争: 雷德尔参与了包括入侵挪威、丹麦、波兰、法国等国的军事计划,这些行动都被视为侵略战争的一部分。他作为海军部门的最高负责人,对这些行动的策划和执行负有责任。
违反战争法和日内瓦公约: 指控中包括了德国海军在战争期间的一些行为,例如对战俘的待遇问题,以及在某些战役中的具体行动是否违反了国际法。
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尽管无限制潜艇战的政策是由希特勒和纳粹政权推行的,但雷德尔作为海军最高指挥官,未能阻止或至少对这一政策的执行负有责任。

经过漫长的审判,雷德尔最终被判犯有策划、发动侵略战争和违反战争法两项罪名,并被判处无期徒刑。其他一些罪名,例如危害人类罪,则因为证据不足或者其直接责任链条不够清晰而没有被判处。

关于“要求改判枪决”的误解

在历史记录中,以及根据纽伦堡审判的官方文件和相关历史学家的研究,并没有证据表明埃里希·雷德尔本人主动要求将自己的无期徒刑改为枪决。

恰恰相反,雷德尔和许多被判刑的纳粹战犯一样,对判决结果感到震惊和愤怒。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在履行国家职责,是在执行命令,不应受到法律的追究。他们更希望的是无罪释放,而不是将一种刑罚替换成另一种更严厉的刑罚。

为何会出现这种“改判枪决”的说法?

这种说法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但都属于误解或加工:

1. 对战犯心理的刻板印象: 人们可能会认为,像雷德尔这样的“军国主义者”或“狂热纳粹分子”会宁愿选择有尊严的(在他们看来)军事化处决,而不是在狱中度过余生。但这种推测并未得到他本人的实际表达。
2. 混淆其他战犯的情况: 在纽伦堡审判或后续的军事审判中,确实有一些战犯因为某些原因(例如更严重的罪行、主动配合调查等)面临不同的刑罚结果。但将雷德尔的情况与其他人混淆,是造成误解的一个可能原因。
3. 新闻报道或文学作品的艺术加工: 在一些不太严谨的记述或文学作品中,为了增强戏剧性,可能会对历史事件进行一定的加工,从而产生类似“要求改判枪决”的说法。
4. 对审判程序的误解: 审判法庭的判决是独立的,被告人通常无法“要求”修改自己的刑罚,尤其是向更严厉的刑罚方向修改。如果被告人对判决不服,通常是通过上诉程序,寻求推翻原判或减轻刑罚,而不是主动要求加重刑罚。

雷德尔的反应和后续

被判处无期徒刑后,雷德尔和其他一些被判刑的战犯被送往了柏林西南部的斯潘道监狱(Spandau Prison)服刑。他在狱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直到1955年,随着盟国将斯潘道监狱的管理权移交给西德当局,他才与其他两位仍在服刑的战犯一同被释放。

总结来说,埃里希·雷德尔被判处无期徒刑是事实,但他本人并未提出将刑罚改为枪决的请求。他更可能对判决感到不公,并希望获得无罪释放。关于他要求改判枪决并被驳回的说法,属于历史误解,缺乏事实依据。

如果有人看到这样的说法,可以理解为是对历史事件的一种失真或不准确的传达。在解读这类历史事件时,参考可靠的史料和学术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件事本身的可信程度是可以接受的。雷德尔的Mein Leben就如此宣称,而Bird发现泰晤士报在1946年10月11日也报道了这件事。虽然报纸和回忆录本身都是可信度一般的来源,但是两个毫无交集的信息源相互佐证地提及了这一点,基本上可以省去查阅庭审方面的材料的必要性了。

雷德尔提出的严格意义上是两点:

1,他想死,他不想服刑,他觉得自己已经很老了,这个年龄的人服刑生不如死。

2,他想枪决,他希望行刑队枪决,而不是其他的死法(比如吊死),因为枪决才是军人的死法。

当然是无法如愿以偿的。具体来说,他不配。于盟军而言,他在纳粹政权中的地位和与纳粹党的关系不足一死;而以及可能更加打击他本人的,是他的海军在战争中的表现,实际上没有雷德尔本人想象中的那么惊人。USN代表去见狱中的雷德尔时,雷德尔认为自己在挪威战役中取得了大胜,他认为海峡冲刺名留青史。在庭审中,他批评邓尼茨在他去职以后把海军高层换洗了个遍,批评邓尼茨不是合格的军官也没有资历,全靠希特勒的个人宠信才得以获得高位。当然出狱以后他会继续不满邓尼茨独占潜艇战的功劳,认为潜艇产量的提升发生于自己的任期——这些想法里面有一些可能不无道理,剩下的可以直接被称为离奇。

多说一点,为了避免有人认为求死是內伊式的英勇,我再提一些雷德尔被捕后的蠢事:

45年5月雷德尔在莫斯科提出他可以指导苏联海军建设,提供战争中获取的经验。1946年他对USN说自己一贯认为西方才是德国唯一的救赎,自己对美国海军极其尊重。

他说自己在狱中和邓尼茨关系“建立了深厚的关系”——邓尼茨和斯培尔都否认两人在狱中关系好。

雷德尔在审判期间作为控方证人指正邓尼茨让后者怀恨至出狱,但是恰恰是邓尼茨的律师帮他摆脱了无限制潜艇战的惩罚(显然邓尼茨的律师获取了一份尼米兹的证词,证明美国,一定程度上盟军作为一个整体,有类似的击沉政策;于是··· ···两人摆脱了惩罚而非指控,注意这里的区别。具体来说,两人在count 2上是有罪的,但是并未因此获刑。展开说是另一个问题了。)

80年代德国海军这一时期的研究者的奠基人Bird直白了当地说:“雷德尔(和邓尼茨)不是殉道者。”他们既不是远离纳粹理念纷争的纯军事人物,建立的也不是以国防为目的的防卫舰队。实际上两者相比之下,雷德尔可能是更加可悲的那个。邓尼茨可能是迷妹无数的潜艇大师——但是雷德尔才是提尔皮茨遗产的继承人。他怀有非常朴素的提尔皮茨式的马汉沙文主义——如果这算是个词的话。具体来说,就是“建立强大的海军”=“获益”,至于德国具体怎么从中获益,那再想办法解释。结果就是用来解释的理论越来越陆离光怪。提尔皮茨英军面对风险舰队只有求和或者主动进攻进行近距离封锁两种选择,所以建造战列舰可以获益。而雷德尔时代的Z计划仍然离不开建立一支类似于英本土舰队的海军——还额外增加了战时袭击舰的策略。甚至两者所担忧的事实都是一样的:英方过早发现其造舰计划(而不是通讯,船只动力进步带来的远程封锁的可能;其海上敌人的位置优势;以及航空兵,鱼雷艇和潜艇进步对战斗舰队带来的威胁。)提尔皮茨和雷德尔想要一支英国式的大舰队,但是都不能信服地解释德国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海军,以及这样的海军要如何在整个国家的资源分配中运行。如果说日本和英国海陆之争已经足够荒唐,雷德尔在1943年直接把德国海军最大的盟友——德国陆军和德国空军,视为敌人。他宣称自己的生涯是永无止境的战斗,而他战斗的敌人是“国防部长们,德国陆军,以及德国空军。”这直接把谁为谁服务的问题倒置了。

某种意义上,一死可能真的能免去雷德尔战后初期很多丑事是真,保留一下他精明强干的部分。而作为冷战环境下德国政治的争议人物,雷德尔的此后的岁月也并不平静。这是很可悲的。如果说邓尼茨的潜艇夜间水面袭击战术和集群压倒护航系统的战术和异常惨重的伤亡比例是彻底的军事“实用主义”的胜利,雷德尔很可能发自内心地不把手中的舰队视为工具,而是视为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更高层次的对象来看待。这样将海军孤立于迅速变化的世界环境,为其幻想一个地位的行为,其结局注定是悲剧的。

建议配合阅读食用Bird在1985年的:German Naval History: A Guild to the Literature. 虽然很老,有些过时,但是··· ···why not?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德国海军元帅埃里希·雷德尔(Erich Raeder)在纽伦堡审判中被判处无期徒刑后,要求改判死刑且被驳回的说法,需要澄清的是,雷德尔确实被判处了无期徒刑,但并没有提出将刑罚改为枪决的请求。相反,他对自己被判有罪感到震惊和不满,并且他认为自己应该被无罪释放。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事情的经过:雷德尔的.............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二战德国海军不如英国,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客观事实和历史比较得出的结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海军在战前准备、战略定位、技术实力、作战规模以及最终的战果等多个维度。一、 起步与战略定位的根本差异英国海军,也就是皇家海军,长期以来就是大英帝国维系其全球殖民地和贸易.............
  • 回答
    诺曼底登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一次两栖作战,盟军能成功跨越英吉利海峡,并将数十万士兵、无数装备投送到法国海岸,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必担心德国海军会像一场势均力敌的海战那样,组织起大规模的反击。这背后,是二战中期德国海军力量的衰落,以及盟军战略部署的精妙之处。德国海军的尴尬局面:为何不敢.............
  • 回答
    德国在一战前的确野心勃勃,想要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与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分庭抗礼。但你说“即使灭掉了法国,也不可能在谈判桌上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海外殖民地”,这说法其实有些片面。一战的爆发,德国的战略目标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宏大,并不仅仅是争夺已有的殖民地。要理解德国为什么发动一战,得从德国在19世纪末.............
  •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采取无限制潜艇战,说到底,这是他们在严酷的战略困境下,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我们得把时间倒回一战爆发初期,那时的德国,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战略态势却并不乐观。海上的困境:英国的“绞索”英国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早在战争开始没多久,英国就启动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这.............
  • 回答
    .......
  • 回答
    上一代人之所以特别相信“德国下水道”、“日本海底煤”之类的谣言,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的原因,既有历史背景的塑造,也有认知模式的影响,更有信息传播方式的限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信息获取的稀缺与信息渠道的单一 有限的信息来源: 在没有互联网普及的时代,信息的主要来源非常有限,主.............
  • 回答
    郭德纲的相声里,为什么总把那些有钱人跟“海龙帽子”联系到一起,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并非是空穴来风,里面藏着不少门道。与其说是有钱人都信这个,不如说是郭德纲他老人家,通过这种方式,巧妙地讽刺、调侃,甚至可以说是“解构”了我们对于“有钱人”这个标签的一些刻板印象和普遍心理。首先,咱们得明白,“海.............
  • 回答
    奥马哈海滩,1944年6月6日,D日。当第一批美军士兵乘坐着登陆艇,艰难地穿过风浪和德军的炮火,逐渐接近奥马哈海滩的海岸线时,他们看到的景象,远远超出了他们之前在演习和情报报告中设想过的任何一种地狱。那不是一处简单的沙滩,而是一座精心构建、武装到牙齿的死亡陷阱。触目惊心的“德军堡垒”首先映入眼帘的,.............
  • 回答
    这张一战时期美国宣传海报里用「Hun」来指代德国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政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过去,追溯到历史的阴影中。首先,「Hun」这个词最初指的是一个来自东亚、在公元四世纪到五世纪横扫欧洲的游牧民族。他们的到来给罗马帝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恐惧,留下.............
  • 回答
    假设这样一个假设性的情景:二战爆发前,德国海军(Kriegsmarine)奇迹般地继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支庞大的公海舰队。这支舰队,在被严密限制的《凡尔赛条约》下,几乎被剥夺了大部分有作战能力的舰艇,如今却如同被激活的幽灵,重新出现在德国的港口里。这无疑会给当时的德国海军战略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波斯语课》的情节,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影片叙事的一些关键点。我们来细致地聊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波斯语课》是一部艺术创作,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而进行的叙事安排,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实逻辑。但是,我们可以从影片的设定和角色的动机来解读。为什么男主(卢卡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哈利·波特》系列中一个颇具魔幻色彩也引人好奇的设定:“活点地图”。为什么这张地图能显示一些人,却唯独漏了某些重要角色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白“活点地图”的运作原理。它并非一个简单的GPS定位系统,而是基于强大的古代魔法制作而成,能够实时追踪地图上.............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确实没有再进行类似日德兰海战的、规模巨大的舰队决战。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不想打”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德国海军的战略定位、实力对比、战争的整体态势以及技术发展等多个维度去剖析。一、战略定位的困境:从“无畏舰竞赛”的胜利者到“封锁”下的无奈德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两国海军在二战末期不同的境况和选择。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聊聊。首先,得承认一点,并不是所有德国海军都起义了。所谓“起义”更多指的是以海军上将雷德尔为代表的一批海军高官和船员,在战局无望、纳粹政权即将崩溃时,出于对国家未来和自身命运的考量,采取了某种形式的抵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而且很有深度。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确实是轴心国盟友,但即便如此,日本也没有在不列颠之战中支援德国海军,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得结合当时的战略态势、各自的海军发展状况以及彼此间的认知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不列颠之战”那会儿是啥情况。这是1940年下半年到1941年上半年,德.............
  • 回答
    二战德国在军事战略上,尤其是海军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费解的“不重视”之处。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重视”可以概括,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战略因素交织而成,最终导致了德国海军在二战中的战略定位和实力对比都显得相对边缘化。一、 历史遗留与凡尔赛条约的阴影首先,一战的惨痛教训对德国海军的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二战爆发前德国战略决策的核心,也是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历史议题。简而言之,德国之所以在海军尚未完全强大起来就发动战争,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希特勒的个人意志,也有当时德国国家利益的考量,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判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陆军至上与速.............
  • 回答
    如果二战中的德军能够掌握日本和意大利的海军力量,这无疑会极大地改变战争的格局,尤其是在海洋战场上。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假设,因为这涉及到政治、经济、技术以及战略思想的巨大碰撞与融合。但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一下,假如这种“奇迹”发生了,轴心国会如何利用这股联合的海上力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德意日海军的“.............
  • 回答
    日德兰海战,这场被誉为“海战的绞肉机”的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唯一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舰队决战。它发生在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发生在北海的日德兰半岛附近海域。这场海战的结果,至今仍是军事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因为它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看似矛盾的局面:德国人声称取得了战术上的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