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德国为什么不重视海军?

回答
二战德国在军事战略上,尤其是海军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费解的“不重视”之处。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重视”可以概括,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战略因素交织而成,最终导致了德国海军在二战中的战略定位和实力对比都显得相对边缘化。

一、 历史遗留与凡尔赛条约的阴影

首先,一战的惨痛教训对德国海军的重建和战略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战中,尽管德国海军拥有诸如“无畏舰”等先进舰艇,但在日德兰海战中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并且最终不得不接受严苛的《凡尔赛条约》的限制。条约规定德国海军的规模受到严格限制,只能保留数量有限的排水量较小的舰艇,并且禁止建造航空母舰、潜艇等现代化海军力量。这无疑是对德国海军的一次重创,使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恢复元气,也使得海军的战略野心受到极大的压制。

这种被剥夺海上力量的屈辱感,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德国陆军和纳粹党高层的战略优先顺序。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雪耻”陆军的败绩,将重心放在重振陆地力量上,而海军的重建则被视为一个漫长且投入巨大的工程,优先级相对靠后。

二、 希特勒的陆军情结与“闪电战”战略

希特勒本人对陆军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执念。他曾是一名陆军士兵,其早期的军事生涯和胜利经验都建立在陆地作战之上。因此,在他崛起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陆军视为德意志民族力量的核心,而海军在实现其“大陆霸权”的战略目标中,似乎扮演着一个辅助性的角色。

希特勒的“闪电战”战略,核心是通过快速的装甲部队和空军协同作战,在陆地上取得决定性胜利。这种战略侧重于地面推进和征服,对海军在海外扩张和远距离运输方面的作用考虑相对有限。在他看来,只要陆军能够迅速占领欧洲大陆,那么英国和苏联的抵抗就会瓦解,海军的价值就会被大大削弱。

当然,希特勒并非完全忽视海军。他确实有建立一支强大舰队的愿望,并制定了“Z计划”,希望在未来建造一支能够与英国皇家海军相抗衡的舰队,包括航空母舰、战列舰等。但这个计划的执行充满了矛盾和不确定性。一方面,希特勒对海军的期望很高,另一方面,他却不断地将资源和人力优先分配给陆军和空军,导致“Z计划”的进度缓慢,许多关键舰艇未能按时完成或根本未能开工。

三、 战略目标的模糊与资源分配的矛盾

德国在二战中的战略目标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多重性。最初的目标是重新掌控欧洲大陆,随后又转向与英国作战,并试图打击苏联。这些目标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也导致了资源分配的摇摆不定。

当德国与英国作战时,海军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封锁英国、切断其贸易线路。但德国海军在面对拥有绝对优势的英国皇家海军时,显得力不从心。德国海军的优势在于潜艇战,它们在初期给盟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也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战局。而对于建造大型水面舰艇(如战列舰、巡洋舰),由于建造周期长、成本高昂,并且面临着来自空军和陆军的资源争夺,其发展始终受到限制。

例如,德国海军装备了几艘强大的“俾斯麦”级战列舰,它们在性能上非常先进,但数量不足,而且在作战中很快就因为缺乏有效的支援(包括空中掩护)而损失殆尽。这种“点缀式”的强大,反而更凸显了其整体实力的不足。

四、 军种之间的竞争与陆军的强大影响力

在德国国防军内部,军种之间的竞争一直是存在的。陆军作为传统和最庞大的军种,拥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力。希特勒本人对陆军的偏爱,也进一步巩固了陆军的地位。海军在争取资源和战略话语权方面,始终处于相对劣势。

例如,当涉及到海军航空兵的建设时,德国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局面:海军并没有自己的航空兵部队,而是依赖空军的支援。这与大多数海洋强国将海军航空兵视为海军核心力量的做法截然不同。海军缺乏空中支援,这在海上作战中是致命的弱点。海军航空兵的归属问题,也反映了军种间在战略规划和资源分配上的矛盾和斗争。

五、 科技研发与工业生产的瓶颈

尽管德国在某些军事科技领域(如潜艇技术)表现出色,但在海军整体技术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瓶颈。大型水面舰艇的建造需要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先进的造船技术。德国虽然有能力建造一些先进舰艇,但其工业生产能力相比于盟国(尤其是美国)来说,存在明显的差距。

尤其是航空母舰的研发和建造,德国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虽然有“格拉夫·齐柏林”号航空母舰的设计,但其建造过程拖延不断,最终因战争的爆发而被搁置。航空母舰在现代海战中的关键作用,在德国海军的战略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优先发展。

总结来说,二战德国海军之所以显得“不重视”,并非是完全缺乏海军战略或海军力量,而是:

历史包袱与条约限制: 一战的失败和《凡尔赛条约》的束缚,阻碍了海军的早期发展。
希特勒的陆军情结与“大陆优先”战略: 希特勒的个人偏好和其“闪电战”战略,将重心放在陆地力量上。
战略目标的不清晰与资源分配的矛盾: 德国的战略目标变化,导致海军在资源争夺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
军种间的竞争与陆军的主导地位: 陆军强大的影响力,使得海军在争取资源和战略优先级方面处于劣势。
工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瓶颈: 尤其是在大型水面舰艇和航空母舰的建造方面,德国的工业基础和生产能力难以与盟国匹敌。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德国海军在二战中更多地扮演着一个辅助性角色,并且其战略潜力和实力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在与英国皇家海军等强大海军力量的较量中,未能扭转乾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它不是岛国。

东边有波兰、苏联,南边有捷克斯洛伐克,西边有法国,都是直接陆上接壤。陆权国家没有海军强的。我全都要等于我全都不要。海军要能刚过英国,陆军要能刚得过苏联、法国、波兰、捷克,那是什么怪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德国在军事战略上,尤其是海军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费解的“不重视”之处。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重视”可以概括,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战略因素交织而成,最终导致了德国海军在二战中的战略定位和实力对比都显得相对边缘化。一、 历史遗留与凡尔赛条约的阴影首先,一战的惨痛教训对德国海军的重.............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之所以显得重型坦克匮乏,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这背后牵扯到经济、技术、战略思想,乃至政治上的考量。简单来说,不是德国完全没有能力制造重型坦克,而是当时他们的优先顺序、资源分配以及对未来战争模式的判断,都将重心放在了其他类型的装备上。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德国的国情和战前的.............
  • 回答
    二战苏德战场,常被描绘成一场“钢铁洪流”与“闪电战”的较量,而提到苏联的胜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其巨大的牺牲和工业生产能力。但一个常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苏联在没有完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凭借一系列独特的优势和策略,一次又一次地将德军打得狼狈不堪。 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
  • 回答
    二战爆发前夕,德国与苏联之间围绕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和战略考量,使得苏联加入轴心国的设想,虽然在某些时期曾被短暂考虑过,但最终并未能实现。事实上,德国对苏联加入轴心国的条件并非简单地“不同意”,而是双方的诉求存在根本性的冲突,加上希特勒对共产主义的极端仇视,使得合作的道路从一开始就布满荆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二战爆发前德国战略决策的核心,也是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历史议题。简而言之,德国之所以在海军尚未完全强大起来就发动战争,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希特勒的个人意志,也有当时德国国家利益的考量,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判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陆军至上与速.............
  • 回答
    二战中的德国和日本之所以未能“见好就收”,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领导层思维以及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国情和战争初期的战略目标。德国:从辉煌胜利到陷入全面战争的泥潭德国在二战初期的“闪电战”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迅速占领了波.............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党对犹太人进行系统性屠杀,即我们所熟知的“大屠杀”(Holocaust)。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当时德国也存在反犹主义情绪,但并未发生如此大规模、有组织的种族灭绝。要理解这一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一战前及一战期间的德国社.............
  • 回答
    二战前夕,苏联领导层对德国即将进攻的种种情报,为何会表现出如此严重的迟疑甚至不信任,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这背后牵涉到斯大林个人的性格特点、苏联的政治体制、战略误判、以及对情报本身的认知偏差等诸多层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斯大林本人在这其中的角色。斯大林是苏联的最高决策者,他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而且很有深度。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确实是轴心国盟友,但即便如此,日本也没有在不列颠之战中支援德国海军,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得结合当时的战略态势、各自的海军发展状况以及彼此间的认知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不列颠之战”那会儿是啥情况。这是1940年下半年到1941年上半年,德.............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涉及到二战的历史进程、各方力量的贡献以及各国在战后对历史事件的定性和纪念方式。简而言之,之所以将德国投降日(1945年5月8日,欧洲战区胜利日)作为二战胜利日而不是日本投降日(1945年9月2日,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欧洲战场是二战爆发和规模最大.............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和苏联都没有建造航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战略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从这两个国家各自的情况来详细分析一下。德国:从“海狮计划”到“大舰巨炮”的迷思德国在二战爆发前的海军建设思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本土海军将领们的“大舰巨炮”思想的影响。 .............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虽然展现出惊人的军事效率和侵略性,但并非从一开始就进行全面总动员。这其中涉及到复杂的战略考量、经济现实以及希特勒个人的判断。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这个问题:1. 闪电战的早期成功与对迅速取胜的信心:希特勒的军事思想核心是“闪电战”(Blitzkrieg)。他认为通过集中优势兵力、.............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一个看似不合常理的疑问常常浮现:为何当时纸面上拥有性能优越的Bf 109战斗机的德国,却没有向其亚洲盟友日本提供这种先进战机,让他们在太平洋战场上继续挥舞着相对老旧的零式战斗机,面对着日益强大的美制飞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战略、技术、经济.............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之所以敢将宝贵的西伯利亚精锐部队调往欧洲战场,确实与日本的立场息息相关。而日本当时为何没有与德国联手,共同夹击苏联,这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充满战略博弈的问题,背后涉及到日本自身的利益考量、现实的军事能力以及对国际局势的判断。日本为何不帮德国夹击苏联?简单来说,日本没有选择帮助德国进攻苏联,.............
  • 回答
    德国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包括大屠杀在内,之所以在当时能够得到一部分甚至相当多德国人的默许甚至支持,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议题。这并非是所有德国人都丧失了良知,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看看当时德国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人们是如何被卷入或.............
  • 回答
    二战时,日本确实没有向德国提供零式战机。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更是政治、战略、经济以及当时双方的合作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产物。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日德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虽然名义上是盟友,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各取所需”的战略配合,而非全面深入的技术共享或.............
  • 回答
    二战德军在坦克炮弹药通用性方面的确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疏忽。如果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 技术革新与追求极致性能的导向:德国在二战期间对军事技术的追求近乎狂热,尤其是坦克技术,他们力图打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坦克。这种对.............
  • 回答
    在二战中,德军对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围攻(19411944年)并非“围而不攻”,而是进行了长达900多天的围城战,最终因苏联的顽强抵抗和德军资源匮乏而未能攻陷。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战略、军事和政治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 德军的总体战略:1941年6月,德军发动巴巴罗.............
  • 回答
    提起二战德军的战术大师,人们总会立刻想到隆美尔那个名字,他的“沙漠之狐”称号早已深入人心,战绩辉煌,魅力四射,成为无数军事迷心中的偶像。然而,在许多资深军事历史学家和研究者眼中,另一位德军将领——瓦尔特·莫德尔,在军事指挥,尤其是防御作战上的造诣,丝毫不亚于隆美尔,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更胜一筹。为何.............
  • 回答
    关于“二战时90%的德国人包括政府官员都知道集中营但不知道灭绝营”的说法,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历史事实,并尝试解释为何会有这样的认知差异。首先,关于这个“90%”的数字, 它并不是一个经过精确统计学调查得出的具体百分比。 这更像是一种历史学家和评论家们基于大量证据和普遍情况的概括性估计,用来形容大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