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前夕苏联为什么不相信「德国将要进攻苏联」的情报?

回答
二战前夕,苏联领导层对德国即将进攻的种种情报,为何会表现出如此严重的迟疑甚至不信任,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这背后牵涉到斯大林个人的性格特点、苏联的政治体制、战略误判、以及对情报本身的认知偏差等诸多层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斯大林本人在这其中的角色。斯大林是苏联的最高决策者,他的判断和意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苏联的国策。斯大林在战前对德国的意图抱有极大的误判。他认为,希特勒的扩张野心虽然明显,但其重点在于西方,在于与英国、法国争夺欧洲霸权。他相信,德国在与西方国家展开大规模战争之前,不太可能同时开启东线战事,更不会贸然进攻庞大的苏联。

这种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斯大林对国际政治的理解之上。他认为,德国与西方之间的战争才是“帝国主义战争”的必然结果,而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天然地会被置于一个相对有利的观察和利用西方国家内耗的地位。他甚至抱有一种“坐收渔利”的心态,希望看到德国和西方两败俱伤,苏联则可以从中攫取更多的战略利益。

其次,苏联当时的政治体制和内部运作也对情报的采信造成了阻碍。在斯大林高度集权的统治下,任何与斯大林核心判断相悖的情报,往往难以获得充分的重视,甚至可能被视为“反动”或“挑衅”。情报部门将上报的情报,也可能经历一个层层过滤和政治解读的过程,最终送到斯大林面前时,已经被“净化”得更符合他的预设。任何“不利”于斯大林决策的情报,都有可能被压制或低估。

更重要的是,斯大林可能将一部分情报视为“诱饵”或“陷阱”。他深知德国情报机构的运作方式,也了解西方国家与德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他有理由怀疑,一些关于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可能是由西方国家故意放出,以期挑起苏德冲突,从而减轻自身在西线的压力。他可能认为,正是西方国家乐于见到德国和苏联互相消耗,所以才会有意无意地放出这些消息来误导苏联。

此外,对情报的解读方式也存在问题。苏联情报部门在战前确实收到了大量关于德国集结兵力、军事部署的情报,甚至有高级情报人员如佐尔格这样在东京发回的准确预测。然而,斯大林和他的军事顾问们往往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这些信息。他们倾向于认为,德国在边境的军事集结,更多的是一种“战略欺骗”或“佯攻”,目的是为了迫使苏联做出错误的战略调整,比如过早地调动兵力,从而在正面战场暴露自己的弱点。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斯大林在1939年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份条约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苏联的外部压力,也为苏联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来进行军事建设和改革。斯大林可能认为,这份条约至少能保证苏联在一段时间内是安全的,德国不可能突然撕毁条约发动进攻。他对这份条约的“战略价值”可能过于乐观,以至于忽略了希特勒“不守信”的本性。

而且,苏联在战前一直在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改革和重组。红军刚刚经历了大清洗,军事指挥层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许多经验丰富的将领被处决或撤职。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可能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的军队尚未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任何过早的行动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他可能想等到军队的整编、新式武器的生产以及军事理论的完善都达到一定的水平,再与德国进行正面较量。

最后,斯大林本人或许也存在一种心理上的抗拒。他可能不愿相信自己一直以来对德国战略意图的判断是错误的,也不愿接受自己的国家随时可能面临灭顶之灾的现实。这种认知失调可能会导致他更加倾向于忽略那些与他期望不符的信息。他或许也有一种侥幸心理,希望情况不会像情报所示的那么糟糕。

总而言之,二战前夕苏联不相信“德国将要进攻苏联”的情报,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斯大林个人的战略误判、苏联政治体制的局限性、对情报的错误解读、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过分信任、以及军队尚未完全准备好等因素,共同导致了这场悲剧性的失误。这深刻地揭示了在极端政治环境下,信息传递和决策过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是不相信, 苏军自己的情报系统收集了一年来羊毛市场的变动情况,发现德军没有采购棉衣,以此作为德军不打算进攻苏联的依据

user avatar

官方号盐选推荐把答案概括为斯大林刚愎自用是非常幼稚的。所有人都同意斯大林犯了错误,但是为什么犯错仍然是需要解释的,同时也需要澄清许多人的误解。

首先是关于情报问题,和大多数人的直觉不同,苏联最高领导人面临的问题是并不是没有获得真情报,而是难以在海量的情报中辨析出真情报。用莫洛托夫的说法是,所有人都知道要开战,但问题在于哪一天、哪个月?情报人员报告过许多不同的进攻日期。莫洛托夫说当时总共有过14个日期。朱可夫回忆录里同样提到了各种不同的情报,例如1941年3月20日情报部长的报告写道,德军正在组织进攻苏联的方案,开始进攻时间是5月20日;1941年5月6日海军人民委员的报告写道,德军准备在5月14日进攻。而且苏联在总体上认为相当多的情报是英美故意散布的假情报,以挑拨德国和苏联的关系,苏联人认为英国基于自己的利益,希望苏德可以尽快开战。所以在情报问题上的深刻差异是,一线情报人员只需要尽可能及时的传递情报,但中枢却需要对大量情报信息进行检验和消化,并且基于相互分歧的情报中下判断。事后诸葛亮的看,我们当然知道哪些情报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但是对于当事人而言,远不是那么容易做判断的。

紧接着情报问题的是战备问题。不少人认为,因为没有采信准确情报,所以苏联军队在开战之前疏于防范,以致于被德军打个措手不及。这个观点同样是不准确的,事实上苏联前线在1941年整个春夏都在进行军队的动员和部署,军队也始终处于紧张和不安的战备状态。莫洛托夫的说法是5月份已经非常紧张了,要求6月份比5月份更紧张就是吹毛求疵。也许可以把紧张程度再提高5%,但也不能更多了。这个说法可能有开脱之意,但也部分反映了当事人的想法。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苏军没有进行紧张的战备,或者没有在6月22日晚间值班警戒,而是苏军的作战观念、作战计划、作战人员、作战装备远远落后于战争的需要。这些并不是主观上紧不紧张、有没有准备可以解决。

苏联军队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军队力量的落后是极为清楚的,而这才是干扰开战决策的根本问题所在。按照苏联人自己的估计,军队可能要到43年、44年才能做好开战准备。所以斯大林在40年、41年的基本战略原则是尽可能拖延和德国的战争,在操作层面就是避免和德国在边境上擦枪走火,避免被德国人找到开战的借口。这种避战态度既影响了边境的防卫部署,也很可能影响斯大林对情报的解读,使得斯大林更加倾向于将德国进攻的情报解读为英美的挑拨。除了主观上的避战态度,斯大林可能也抱有侥幸之心。莫洛托夫说过一个很有趣的观点,说既然苏联在40年6月成功避战,那为什么41年6月不能蒙混过去呢?只要混过六月,德国41年进攻苏联的时间窗口就关闭了。当然这并不是开脱斯大林的错误,但可以进一步解释斯大林的错误是如何发生的。

最后说一个离题的话题,即使苏联正确采纳了德国进攻苏联的确切情报,也很难避免41年的军事溃败。在41年,斯大林就是一个比较拙劣的最高军事领导人,从斯大林往下数整个苏联军队的问题数不胜数。苏联军队提前做好准备,可能只是在德国的包围圈中塞进更多饺子馅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前夕,苏联领导层对德国即将进攻的种种情报,为何会表现出如此严重的迟疑甚至不信任,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这背后牵涉到斯大林个人的性格特点、苏联的政治体制、战略误判、以及对情报本身的认知偏差等诸多层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斯大林本人在这其中的角色。斯大林是苏联的最高决策者,他的.............
  • 回答
    二战前,波兰之所以不同意苏联过境救援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政治博弈的历史事件。并非仅仅是苏联的要求“太过分”,而是涉及到了波兰的国家安全、政治立场、历史恩怨以及对苏联意图的深刻怀疑。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具体情况:背景:慕尼黑协定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困境1938年9月,英法两国为了避免战争,与德国签订.............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在军事实力上对苏联确实占据了显著优势,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苏联最终能够击败德国,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双方在战争进程中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军在战争初期的“闪电战”理论和实践的优越.............
  • 回答
    这个问题直击二战残酷现实的核心,也揭示了不同国家在战争中所承受的巨大差异。同样是抵抗纳粹德国,英国和苏联付出的生命代价为何天差地别?这背后是地理、战略、战争形态、以及两国国情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地理位置和战争的直接性是天壤之别。 英国:尽管英国是二战的参与者,但它的大部分战争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和冷战时期欧洲战略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各国决策考量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时期各自的背景、力量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各国核心利益。首先,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德国如何“裹挟”欧洲与苏联对抗。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与欧洲的联盟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对.............
  • 回答
    要说斯大林在二战前对罗马尼亚的“觊觎”,以及这种觊觎如何最终成为压垮希特勒决心进攻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这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历史恩怨和战略考量。这并非简单的“想要”或“不想要”,而是一系列步步紧逼的策略,最终将德国推向了那个决定性的十字路口。我们得先回到一战后那个硝烟散尽的欧洲。当时的.............
  • 回答
    二战德军与前苏联阵亡人数的考量:以美军标准审视要回答“按照美军阵亡标准计算,二战德军还有前苏联能阵亡超过五十万军人么?”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什么是“美军阵亡标准”,然后分别考察德军和前苏联的实际伤亡情况。需要强调的是,任何战争的伤亡统计都面临着数据来源、统计口径以及时间点的差异,尤其是大规模的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简单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确切时间点(比如1939年),正式宣称自己是社会主义并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确实只有苏联一个国家。但是,要把这个问题讲“详细”一些,并且去除“AI痕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什么是“社会主义国家”?在讨论这个问题之.............
  • 回答
    关于二战胜利的关键因素,美国和前苏联谁的作用更大,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学家们对此也从未达成过完全一致的看法。要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并不容易,因为两国各自的贡献都异常巨大且不可或缺。但如果我们仔细审视战争的进程和影响,可以尝试梳理出双方起决定性作用的具体体现。美国:工业巨头与“民主的兵工厂.............
  • 回答
    这段历史假设相当有意思,也足够严峻。我们来梳理一下,如果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在二战前夕(比如19371939年这段时期)突然“穿越”过去,且毫无准备,面临日本陆军和远东百万苏军的双重威胁,那后果确实不容乐观。当时的东北三省是什么状况?首先要明确,我们说的“东北三省”是指行政区划上的概念,但.............
  • 回答
    二战爆发前,英法确实对苏联抱有一种复杂的态度,其中不乏“祸水东引”的念头,但事情远比这个简单或直接的判断要复杂得多。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国际大背景、英法自身利益以及对苏联的认知等多方面来剖析。一、 希特勒的崛起与英法的绥靖政策二战爆发前夕,最突出的国际现实是纳粹德国的崛起和其侵略性的对外政策。.............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德国对苏联发动进攻前,如果德军坦克主力是虎式,并且配备了防冻技术,是否就能赢得战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探讨:一、 虎式坦克本身的优势与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确虎式坦克在当时有多么先进,以及它存在哪些“硬伤”。 压倒性的正面火力:.............
  • 回答
    想要了解二战苏德战场上德军士兵的伙食情况,咱们得从头说起,不能光听些传奇故事。毕竟,战场是残酷的,后勤保障也是个大问题,尤其是对于像德军这样庞大而复杂的军事机器。首先,咱们得明白,“每天一斤香肠,一斤大肘子,一斤炸猪排”这样的伙食,在二战苏德战场上绝大多数时间里,对于普通德军士兵来说,那绝对是天方夜.............
  • 回答
    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这位以征服君士坦丁堡名垂史册的奥斯曼帝国的伟大战士,在其漫长的统治生涯中,并非每一次军事行动都如攻克拜占庭首都那般一帆风顺。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直到1481年他去世,穆罕默德二世确实遭遇过一些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甚至可以说成是“败仗”的战役。要详细列举这些“败仗”并尽量避免A.............
  • 回答
    二战前夕,日本民众对于军国主义的态度,绝非简单的“支持”或“反对”可以概括,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演变的社会心理集合体。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AI痕迹”,回归到那个时代日本社会真实的脉络。一、 军国主义的土壤:从明治维新到昭和恐慌首先,理解为什么军国主义能在日本生根发芽,需要回顾其历史根源。 .............
  • 回答
    在那个风雨欲来的年代,如果希特勒的工业机器能够将那两门为攻克马奇诺防线而打造的庞然大物——古斯塔夫列车炮,转而投入到两辆比它们更为科幻的Pz.Kpfw.VIII Maus(老鼠)超巨型坦克的生产线上,那么二战的战场格局,甚至整个历史进程,都可能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穿越回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
  • 回答
    好,我尝试以一个二战前夕的日本人的视角来讲述一下当时的情况以及我会如何思考和行动。请注意,这只是一个虚构的视角,旨在还原那个时代的氛围和思潮,不代表任何历史评价或立场。我叫佐藤健一,今年三十五岁,在东京一家小工厂做职员。日子过得不算富裕,但也勉强糊口。最近这段时间,我们常听到的就是“国家”、“未来”.............
  • 回答
    我需要一些关于舰队规模的信息才能回答这个问题。请告诉我您想了解的是哪个国家/势力的舰队,以及舰队的具体组成,例如: 有多少艘航空母舰? 有多少艘战列舰/战列巡洋舰? 有多少艘巡洋舰(重巡洋舰和轻巡洋舰)? 有多少艘驱逐舰? 有多少艘潜艇? 是否有其他类型的舰艇(如布雷舰、扫雷.............
  • 回答
    法国素有“欧洲花园”之称,其自然条件确实得天独厚,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河流纵横,海岸线漫长。按理说,这样的国家应该人口众多,但事实是,在二战爆发前夕,法国的人口确实只有四千多万,这与同期的德国(约七千万)、英国(约四千五百万)以及苏联(约一亿七千万)相比,显得有些逊色。究其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
  • 回答
    倘若在那个时空错位的黎明,美利坚合众国摇身一变成了美利坚联合工团,一个浸染了红色革命烈火的巨兽,那么整个世界,尤其是在那个风起云涌的二战前夕,必将迎来一场颠覆性的剧变。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这位新生的“美国”。美利坚联合工团,在它那个本该是内战的泥沼里挣扎求生并最终获胜的Kaiserreich位面,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