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前夕苏联为什么不相信「德国将要进攻苏联」的情报?

回答
二战前夕,苏联领导层对德国即将进攻的种种情报,为何会表现出如此严重的迟疑甚至不信任,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这背后牵涉到斯大林个人的性格特点、苏联的政治体制、战略误判、以及对情报本身的认知偏差等诸多层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斯大林本人在这其中的角色。斯大林是苏联的最高决策者,他的判断和意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苏联的国策。斯大林在战前对德国的意图抱有极大的误判。他认为,希特勒的扩张野心虽然明显,但其重点在于西方,在于与英国、法国争夺欧洲霸权。他相信,德国在与西方国家展开大规模战争之前,不太可能同时开启东线战事,更不会贸然进攻庞大的苏联。

这种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斯大林对国际政治的理解之上。他认为,德国与西方之间的战争才是“帝国主义战争”的必然结果,而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天然地会被置于一个相对有利的观察和利用西方国家内耗的地位。他甚至抱有一种“坐收渔利”的心态,希望看到德国和西方两败俱伤,苏联则可以从中攫取更多的战略利益。

其次,苏联当时的政治体制和内部运作也对情报的采信造成了阻碍。在斯大林高度集权的统治下,任何与斯大林核心判断相悖的情报,往往难以获得充分的重视,甚至可能被视为“反动”或“挑衅”。情报部门将上报的情报,也可能经历一个层层过滤和政治解读的过程,最终送到斯大林面前时,已经被“净化”得更符合他的预设。任何“不利”于斯大林决策的情报,都有可能被压制或低估。

更重要的是,斯大林可能将一部分情报视为“诱饵”或“陷阱”。他深知德国情报机构的运作方式,也了解西方国家与德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他有理由怀疑,一些关于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可能是由西方国家故意放出,以期挑起苏德冲突,从而减轻自身在西线的压力。他可能认为,正是西方国家乐于见到德国和苏联互相消耗,所以才会有意无意地放出这些消息来误导苏联。

此外,对情报的解读方式也存在问题。苏联情报部门在战前确实收到了大量关于德国集结兵力、军事部署的情报,甚至有高级情报人员如佐尔格这样在东京发回的准确预测。然而,斯大林和他的军事顾问们往往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这些信息。他们倾向于认为,德国在边境的军事集结,更多的是一种“战略欺骗”或“佯攻”,目的是为了迫使苏联做出错误的战略调整,比如过早地调动兵力,从而在正面战场暴露自己的弱点。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斯大林在1939年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份条约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苏联的外部压力,也为苏联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来进行军事建设和改革。斯大林可能认为,这份条约至少能保证苏联在一段时间内是安全的,德国不可能突然撕毁条约发动进攻。他对这份条约的“战略价值”可能过于乐观,以至于忽略了希特勒“不守信”的本性。

而且,苏联在战前一直在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改革和重组。红军刚刚经历了大清洗,军事指挥层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许多经验丰富的将领被处决或撤职。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可能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的军队尚未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任何过早的行动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他可能想等到军队的整编、新式武器的生产以及军事理论的完善都达到一定的水平,再与德国进行正面较量。

最后,斯大林本人或许也存在一种心理上的抗拒。他可能不愿相信自己一直以来对德国战略意图的判断是错误的,也不愿接受自己的国家随时可能面临灭顶之灾的现实。这种认知失调可能会导致他更加倾向于忽略那些与他期望不符的信息。他或许也有一种侥幸心理,希望情况不会像情报所示的那么糟糕。

总而言之,二战前夕苏联不相信“德国将要进攻苏联”的情报,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斯大林个人的战略误判、苏联政治体制的局限性、对情报的错误解读、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过分信任、以及军队尚未完全准备好等因素,共同导致了这场悲剧性的失误。这深刻地揭示了在极端政治环境下,信息传递和决策过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是不相信, 苏军自己的情报系统收集了一年来羊毛市场的变动情况,发现德军没有采购棉衣,以此作为德军不打算进攻苏联的依据

user avatar

官方号盐选推荐把答案概括为斯大林刚愎自用是非常幼稚的。所有人都同意斯大林犯了错误,但是为什么犯错仍然是需要解释的,同时也需要澄清许多人的误解。

首先是关于情报问题,和大多数人的直觉不同,苏联最高领导人面临的问题是并不是没有获得真情报,而是难以在海量的情报中辨析出真情报。用莫洛托夫的说法是,所有人都知道要开战,但问题在于哪一天、哪个月?情报人员报告过许多不同的进攻日期。莫洛托夫说当时总共有过14个日期。朱可夫回忆录里同样提到了各种不同的情报,例如1941年3月20日情报部长的报告写道,德军正在组织进攻苏联的方案,开始进攻时间是5月20日;1941年5月6日海军人民委员的报告写道,德军准备在5月14日进攻。而且苏联在总体上认为相当多的情报是英美故意散布的假情报,以挑拨德国和苏联的关系,苏联人认为英国基于自己的利益,希望苏德可以尽快开战。所以在情报问题上的深刻差异是,一线情报人员只需要尽可能及时的传递情报,但中枢却需要对大量情报信息进行检验和消化,并且基于相互分歧的情报中下判断。事后诸葛亮的看,我们当然知道哪些情报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但是对于当事人而言,远不是那么容易做判断的。

紧接着情报问题的是战备问题。不少人认为,因为没有采信准确情报,所以苏联军队在开战之前疏于防范,以致于被德军打个措手不及。这个观点同样是不准确的,事实上苏联前线在1941年整个春夏都在进行军队的动员和部署,军队也始终处于紧张和不安的战备状态。莫洛托夫的说法是5月份已经非常紧张了,要求6月份比5月份更紧张就是吹毛求疵。也许可以把紧张程度再提高5%,但也不能更多了。这个说法可能有开脱之意,但也部分反映了当事人的想法。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苏军没有进行紧张的战备,或者没有在6月22日晚间值班警戒,而是苏军的作战观念、作战计划、作战人员、作战装备远远落后于战争的需要。这些并不是主观上紧不紧张、有没有准备可以解决。

苏联军队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军队力量的落后是极为清楚的,而这才是干扰开战决策的根本问题所在。按照苏联人自己的估计,军队可能要到43年、44年才能做好开战准备。所以斯大林在40年、41年的基本战略原则是尽可能拖延和德国的战争,在操作层面就是避免和德国在边境上擦枪走火,避免被德国人找到开战的借口。这种避战态度既影响了边境的防卫部署,也很可能影响斯大林对情报的解读,使得斯大林更加倾向于将德国进攻的情报解读为英美的挑拨。除了主观上的避战态度,斯大林可能也抱有侥幸之心。莫洛托夫说过一个很有趣的观点,说既然苏联在40年6月成功避战,那为什么41年6月不能蒙混过去呢?只要混过六月,德国41年进攻苏联的时间窗口就关闭了。当然这并不是开脱斯大林的错误,但可以进一步解释斯大林的错误是如何发生的。

最后说一个离题的话题,即使苏联正确采纳了德国进攻苏联的确切情报,也很难避免41年的军事溃败。在41年,斯大林就是一个比较拙劣的最高军事领导人,从斯大林往下数整个苏联军队的问题数不胜数。苏联军队提前做好准备,可能只是在德国的包围圈中塞进更多饺子馅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