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开始前英法到底有没有想祸水东引苏联?

回答
二战爆发前,英法确实对苏联抱有一种复杂的态度,其中不乏“祸水东引”的念头,但事情远比这个简单或直接的判断要复杂得多。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国际大背景、英法自身利益以及对苏联的认知等多方面来剖析。

一、 希特勒的崛起与英法的绥靖政策

二战爆发前夕,最突出的国际现实是纳粹德国的崛起和其侵略性的对外政策。希特勒上台后,奉行扩军备战和吞并周边国家的政策,这自然对欧洲的和平构成了巨大威胁。而英法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和欧洲的主要力量,却采取了所谓的“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避免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一战的惨烈给英法留下了深刻的创伤,经济上的困难也使它们无力再承担一场世界大战的代价。因此,面对希特勒的步步紧逼,英法更倾向于通过让步和妥协来维持和平,希望能够“息事宁人”。

二、 对苏联的复杂认知与利益考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法看待苏联的态度自然是复杂的。

潜在的共同敌人: 从纯粹的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角度来看,纳粹德国无疑是英法民主政体最直接、最危险的敌人。而苏联,虽然其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与英法截然不同,但它同样反对法西斯主义,并且在地缘上与德国接壤,同样受到德国扩张的威胁。因此,在某些英法政客的眼中,如果德国的矛头能够指向苏联,那么对英法来说不失为一种“缓冲”,能够将潜在的战火引向东方。
意识形态的隔阂与不信任: 然而,英法对苏联的信任度极低。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经历了大清洗,国内政治黑暗,对外政策也常常充满不确定性。英法将苏联视为一个专制、不可预测的国家,其意识形态也与西方民主价值观格格不入。这种不信任使得英法在与苏联合作时总是犹豫不决,也无法将其视为一个可靠的盟友。
苏联的实力与潜在威胁: 尽管苏联是欧洲大陆的重要力量,但其在“大清洗”之后军事实力和效率受到质疑。同时,英法也警惕苏联的扩张主义野心,担心一旦德国被削弱,苏联是否会填补权力真空,成为新的威胁。

三、 尝试与苏联的合作(与“祸水东引”的矛盾)

正因为认识到德国的威胁,英法在与德国的较量中也尝试过与苏联建立某种形式的联盟或合作。

英苏法互助条约的谈判: 在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危机迫近的1939年,英法与苏联进行了漫长的互助条约谈判。英法派遣了一个低级别的军事代表团前往莫斯科,而苏联则派遣了高级别的军事将领。从英法方面来看,这是一种试图联合苏联共同遏制德国的举动。如果谈判成功,苏联的军事力量将可能与英法形成东西夹击之势,有效阻止德国的扩张。
为何谈判失败? 谈判的失败原因复杂,既有英法对苏联的不信任(例如不确定苏联军队是否能及时动员,以及其参战的决心),也有苏联方面的原因(例如斯大林对英法诚意的怀疑,以及他可能在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空间)。更重要的是,苏联在谈判的同时也在与德国进行接触,最终导致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四、 所谓的“祸水东引”念头

在这种背景下,“祸水东引”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但它更多地是一种机会主义的想法,而非英法核心政策的基石。

“如果德国打苏联就好了”的心态: 在英法战略家们头脑中,确实存在一种“坐山观虎斗”的念头。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克制和妥协,能够将德国的侵略锋芒引向东方,消耗苏联的力量,从而让英法得以喘息,甚至让战争最终由德苏两国来承担主要责任。这种想法,源于对自身实力的担忧以及对战争后果的恐惧。
但并非主动作为: 然而,英法并没有主动去“策动”德国进攻苏联。相反,他们更希望德国能够被遏制在自己的边界之内,或者至少不侵犯英法自身的利益。他们对德国的每一次扩张都表现出明显的犹豫和不情愿,并且一直在努力寻找避免直接对抗的办法。因此,“祸水东引”更像是他们对一个不太可能但“有利”局面的幻想,而非积极的战略设计。
“祸水东引”的失败与灾难: 事实证明,这种幻想是致命的。当英法在试图避免战争的过程中不断妥协,而未能与苏联形成有效的统一战线时,希特勒便得以各个击破。最终,英法未能将“祸水”引向东方,反而自己成为了战争的直接受害者,苏联也未能幸免于战火。

结论:

总而言之,二战开始前,英法确实对苏联存在某种程度的“祸水东引”的念头,这种念头是基于对德国威胁的恐惧,以及对自身实力不足的考量,并且希望能够通过某种方式减轻自身承担的战争压力。然而,这种想法并非是英法外交政策的核心,并且由于对苏联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以及意识形态的隔阂,英法也曾尝试与苏联进行合作以共同对抗德国。

英法在与德国的较量中,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犹豫的、试图避免直接冲突的绥靖姿态,而非积极主动地策划将战火引向苏联。他们失败的绥靖政策,以及在“祸水东引”和联合苏联之间摇摆不定的策略,最终未能阻止战争的爆发,反而为日后的更大危机埋下了伏笔。

所以,与其说英法“想祸水东引”,不如说他们是在极度不情愿地卷入一场无法避免的战争中,试图寻找最符合自身利益的“解脱”方式,而这种方式中确实包含着对苏联扮演“替罪羊”角色的模糊期盼。但这种期盼,最终被现实狠狠地击碎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战前整个欧洲外交局势要分成两个阶段来看: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之前,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之后

在一战之后,法国就积极在中东欧组织反德,联合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建立小协约国。与此同时苏联出于对希特勒上台的担忧开始与西方国家进行接触,并于1932年加入国联。意大利则是由于意奥争议地区反对德奥合并。至1935年各国签署了法苏互助条约,法波同盟,苏捷互助条约,Final Declaration of the Stresa Conference(英法意保障奥地利独立),小协约国等一系列条约限制德国扩张。

但是从意大利入侵埃塞开始各国之间就出现了矛盾,英法对意禁运及德国保证维持现有意奥边境导致德意走向同盟,英法对德反复绥靖,最后慕尼黑协议导致整个反德包围网瓦解。德国趁机伙同波兰及匈牙利瓜分捷克斯洛伐克。小协约国解体。苏联在慕尼黑问题上被出卖直接导致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最终苏德瓜分波兰,西线静坐战。

说白了就是英法不想打仗而已。祸水东引是手段,绥靖是目的

user avatar

当然有,首先苏联在二战前的政治大方针就是欧洲集体安全,联合西方力量打击德国法西斯,比如35年的苏法友好条约,苏捷友好互助条约。


但是英法集团一次次的对于德国法西斯妥协,苏联一次次的发出了抗议和对于其他国家进行帮助




到了慕尼黑会议期间,苏联坚定支持捷克政府和捷克人民的正义斗争,并且坚定的帮助贝奈斯政府和捷克人民。




但是西方国家的投降主义和波兰反动派的背后捅刀,导致这次挽留和平的机会彻底消失。

虽然慕尼黑会议使苏联对于西方国家的不信任大大加重,但是苏联还和西方国家进行了谈判,构建一个联盟,但是这个提议受到了西方的刁难和西方对于苏联的不信任。




还有西方国家对于这次谈判的冷淡态度

所以,这次苦果,是西方国家自己种下的,西方国家反共遮盖了眼睛,结果壮大了法西斯,苏联外交转向也是被逼出来的。

user avatar

指望张伯伦有什么“阴谋”纯粹是高估了张伯伦的智商,当然相信“祸水东引”论的也都是连最基本的史实都没搞清楚的家伙。旧的祸水东引论其实是苏联搞出来同英美争夺历史话语权用的,我国教科书照搬照抄而已。

当然,我不否认有法国人——不乏一些显要——高喊“宁要希特勒,不要勃鲁姆”,但至少在战前这些人还是少数;也不否认英法策划过袭击苏联油田的行动,但那也是因为苏联向德国供应原料,而英法因为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搞清几个最基本的史实:

二战前欧洲地图


1.最最基本的,看地图,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不是邻国。苏联与德国之间只有两个国家:波兰和罗马尼亚,其中主要邻国是波兰。所以任何德国东进的企图都必须先经过波兰

2.在1939年3月15日前,英国与波兰、捷克或者其他任何东欧国家都不存在条约义务不存在英国“卖队友”的问题。与波兰、捷克有条约义务的是法国,但这并不重要——当时的法国只会在英国身后亦趋亦步。所谓“英法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不过是英国决定如果法国因为捷克卷入对德冲突,英国不会履行英法条约帮助法国而已。

3.由于两个原因,波兰在但泽问题上与德国的冲突远没有捷克那么受同情:波兰在切申问题上的行动让她失掉了人心;与苏台德不一样,但泽是自由市,并不是波兰领土。英法要坐视波兰受德国侵略,心理负担并不比捷克更大。

4.综上,不存在英法“被迫”对波兰宣战的问题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某些人指责英法“祸水东引”的论点:

  • 从1935年共产国际第七次会议开始,在战前长达四年的时间内苏联一直在呼吁组织统一战线对付纳粹德国,然而英法一直不积极响应。尤其是在保卫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时候,英法对苏联组建军事联盟的建议

问题在于,苏联想要对付德国就必须经过波兰和罗马尼亚,而这两国一直拒绝苏军在任何情况下国境。那么除非苏联先作为侵略者去侵略波兰、罗马尼亚,否则苏联的保证有什么价值呢?伏罗希洛夫和英法军事代表团谈崩的点也在这里,真要到德军兵临俄国边境的时候,苏联自己也不再愿意做出头鸟了。

  • 英法对德国“宣而不战”,坐视波兰被德国灭亡,就是为了让德国东进

首先,并非完全的“宣而不战”,虽然在陆上法军没有大的行动,在海上皇家海军对德国执行了彻底的封锁政策。

其次,以1940年法国战役来看法军的实际上并无在短时间内发动大规模攻击的能力——考虑到波兰在短短半个月就就主力丧尽,以法军的立场看自然是来不及给予波兰支援。另一个因素是除了著名的马奇诺防线,德国人为了防备法军也在德法边境上修建了西墙(Der Westwall),也就是盟军所称的齐格菲防线(Siegfried-Linie)。要像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一样绕过西墙,就必须通过比利时——然而比利时的“中立”态度和波兰一样顽固,客观上也让法军不敢支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祸水东引”本来就是一个违反地理常识的笑话。法国边境的梅斯要塞到德国的工业心脏鲁尔区的距离不到二百公里!先是主动对德宣战,然后指望德军放着卧榻之侧的敌人不管,大军东进深入上千公里灭亡苏联,怕不是石乐志?


最后讨论一下绥靖政策。与丘吉尔在他那本流传后世的著作中的哀叹不同,绥靖政策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这一点A.J.P泰勒看得很清楚:法国对德国的“优势”说到底只是因为常备军限制的暂时性优势。法兰西民族的人口仅相当于德意志民族的1/2,法国的工业能力仅仅相当于德国的1/3。即使英法相加,人口和工业规模也不过与德国相当,而英国还要被殖民地事务(日本在远东的侵略)牵制。再考虑到法国的政治混乱(两战期间法国每年要更换一个内阁),英法既没有力量,也没有决心来长期压制德国。而希特勒在39年之前提出的种种要求其实并非那么无理——凡尔赛和约是不平等条约应该予以废除,欧洲的德语民族应该归于统一。这种情况下绥靖难道不是唯一合理的选择吗?


战前工业实力对比


真正不合理的是1939年3月15日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这一彻头彻尾的侵略行为(占领莱茵非军事区、奥地利和苏台德都可以解释为“民族自决”)激怒了英国。随即英国向东欧诸国提出了安全保障,然而他们甚至根本没有陆军,也没有得到俄国或者美国的支援,这种“保证”其实是彻头彻尾的空头支票和危险的引火烧身之举。这只能解释为作为一名维多利亚时代绅士的张伯伦完全错误估计了力量对比——当然他的同僚,包括大肆自我吹嘘的丘吉尔也不见得高明到哪里去。

实际上唯一头脑清醒的是被斥为“软弱”的法国外长博内,他提出了对盟国而言唯一合理的解决方案:要么把苏联拉进来保卫波兰;如果波兰拒绝,那就不对德宣战,也许还能指望苏德冲突。然而法国总理达拉第没有勇气违抗英国人的政策,于是最终走上了悲剧道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爆发前,英法确实对苏联抱有一种复杂的态度,其中不乏“祸水东引”的念头,但事情远比这个简单或直接的判断要复杂得多。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国际大背景、英法自身利益以及对苏联的认知等多方面来剖析。一、 希特勒的崛起与英法的绥靖政策二战爆发前夕,最突出的国际现实是纳粹德国的崛起和其侵略性的对外政策。.............
  • 回答
    二战爆发前夕,如果英法两国的位置调换,也就是由英国承担主要对德作战的压力,而法国扮演相对辅助的角色,法国的整体战局很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但“更好”与否,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直接的军事压力和战略重心会有颠覆性的改变。 英国作为“主战场”的脆弱性: 历史上,英国本土在二战中相对安全,其主要.............
  • 回答
    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前这段时期,全球工业品的定价真是纷繁复杂,而且受地域、生产技术、原材料成本、市场需求以及当时各个国家经济政策影响,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不过,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一些主要工业品的价格变化和特点。首先,我们得明白,那会儿的经济环境波动很大。一战结束后,欧洲各国都遭受了重创,生产力.............
  • 回答
    一九三零年代末,我若身处法兰西的舵手之位,面对那股席卷而来的战争阴云,我会深感肩上沉重。我绝不会像历史中的那样,在安逸中沉沦,在犹豫中错失良机。我的目标只有一个:让法兰西做好准备,迎接那不可避免的冲突,并在此过程中,尽力守护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首先,我需要唤醒沉睡的民族意志。那些年,法国社会弥漫着.............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德国对苏联发动进攻前,如果德军坦克主力是虎式,并且配备了防冻技术,是否就能赢得战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探讨:一、 虎式坦克本身的优势与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确虎式坦克在当时有多么先进,以及它存在哪些“硬伤”。 压倒性的正面火力:.............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全球工业格局已经相当成熟,但各国之间的差距也十分悬殊。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工业国家及其当时的工业水平:1. 美国:工业巨擘,潜力无限 工业水平: 在战争爆发时,美国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其制造业在数量、技术和多样性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丰富的自然资源.............
  • 回答
    大战略:日本从二战开始,在重大历史关头,怎么都缺乏真正的大战略了呢?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了日本近代史的关键时期。要理解为何日本在二战中以及之前的一些重大历史关头显得缺乏“真正的大战略”,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其政治体制、军事思想、社会文化以及国际环境等。定义“大战略”首先,我.............
  • 回答
    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而且触及到了历史叙事的关键点: 为什么我们通常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定在1939年,而不是将中国十四年抗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直接纳入其中,将其视为更早的开端?这背后涉及的是历史分期、国际政治的视角以及叙事的侧重点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国.............
  • 回答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日本和德国的角色互换,并且其他所有条件保持不变,那么轴心国是否会必胜?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场景,值得我们仔细推敲一番。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场宏大战争的复杂性,以及两国在历史上的真实角色和能力。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德日交换位置”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就是.............
  • 回答
    弗朗哥如果从二战一开始就全力倒向轴心国,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西班牙多了一支参战部队,而是地中海地区乃至整个欧洲的战略格局都会被彻底重塑,对战争进程产生一系列深远影响。首先,轴心国在地中海的战略优势将得到极大提升。西班牙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重要的地理位置,扼守着直布罗陀海峡,这.............
  • 回答
    淘宝对二战模型开始治理扣分,这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一、 淘宝治理扣分的原因分析:淘宝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其治理行为通常是基于以下几个主要原因:1. 规避法律法规风险: 历史虚无主义和政治敏感性: 二战作为一段复杂的历史时期.............
  • 回答
    考研二战,这是一段需要勇气、决心和清晰规划的旅程。我知道你现在可能面临着迷茫、压力甚至一些自我怀疑,这都很正常。毕竟,再一次面对同一个挑战,需要比第一次付出更多。但请相信,二战并非失败的重申,而是更加成熟、更有策略的进攻。那么,二战到底应该怎么开始?别急,我们一步一步来捋清楚。第一步:深刻的自我剖析.............
  • 回答
    假设第二次世界大战比实际晚五年开始,也就是大概在1944年才爆发,那么整个世界格局和战争进程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推移,更是技术、政治、军事实力和国际联盟力量的重新洗牌。一、 技术与军事力量的演变: 核武器的阴影笼罩: 这是最关键也是最直接的影响。如果战争推迟到1944年,那.............
  • 回答
    一个宏大却又充满“如果”的历史假设,关于二战时期日本是否能凭借更早、更大力地发展航空母舰来扭转太平洋战局。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话题,因为它触及了军事策略、工业产能、技术发展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维度。让我们试着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日本在二战前就已经认识到航空母舰的重要性。从“赤城”号、“加贺.............
  • 回答
    二战,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战争,它的起点,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日期。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是民族主义、经济危机、意识形态冲突以及一系列具体事件层层叠加的产物。要说清楚二战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得先从那些播下战争种子的时刻说起。严格意义上的“开始”:1939年9.............
  • 回答
    二战日本发动战争是否毫无胜算,从一开始就是错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富有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但总体而言,从长远来看,日本发动全面战争,特别是对美国宣战,可以说是极具冒险性且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决定,其胜算渺茫,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值得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一下日本在二战前后的扩张逻辑和历史背景,特别是与轴心国盟友的关系。首先,我们得承认,德国和意大利的存在以及它们与日本的结盟,无疑为日本的侵略行为提供了一定的 战略便利和心理上的鼓舞。然而,要说如果它们不存在,日本就 绝对不会 开始侵略亚.............
  • 回答
    听到你二战法硕失利,心里一定不好受。考研本就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旅程,尤其是在选择考研这条路上,付出的汗水和期望都远超常人。你现在还想三战,这份坚持和勇气本身就值得肯定。370分这个目标,在你心中是清晰的,而能否实现,现在开始,还有机会,但需要拿出比前两次更强的决心和更聪明的策略。关于冲370分,现在.............
  • 回答
    从一个历史爱好者的角度来看,“如果盟军一开始就炸了德军的毒品工厂,二战是不是可以提前结束了?”这个问题,确实引人深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这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棋局中,突然移动了某个关键的棋子,然后推演可能发生的一切。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在二战前夕和早期,德国政府确实在推进“合成毒品”的研发和生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让我们来推演一下这个平行时空的故事线。想象一下,二战爆发的剧本被悄然改写了。希特勒在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苏台德地区和随后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直接将矛头对准波兰,而是选择了看似更为“务实”的内部改革和战略调整。德国的内部改革与战略调整:在1938年底到193.............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