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抗日战争是二战的一部分,那么二战开始时间为什么不从十四年抗战开始算?

回答
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而且触及到了历史叙事的关键点: 为什么我们通常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定在1939年,而不是将中国十四年抗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直接纳入其中,将其视为更早的开端?

这背后涉及的是历史分期、国际政治的视角以及叙事的侧重点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国际史学界的普遍定义与叙事焦点

国际史学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界定,通常是以欧洲战场的爆发为标志。 也就是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对德宣战,这标志着欧洲大陆全面战争的开始。为什么是这样呢?

“世界”大战的概念: “世界大战”顾名思义,是指涉及世界主要大国的、波及范围广的战争。虽然中国人民在1931年就已经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但在这个时间点,战争的主要焦点和参与者主要集中在亚洲,其规模和国际联动性,与后来欧洲全面爆发的战争存在显著差异。
轴心国与同盟国的形成: 1939年之后,以德意日为首的轴心国集团和以英法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国集团逐渐清晰并展开大规模的军事对抗。这种明确的阵营划分和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对抗,是“世界大战”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战争的连锁反应: 德国入侵波兰直接引发了英法对德宣战,这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将欧洲国家卷入战争。随后,苏联对波兰的瓜分、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法国的沦陷,以及不列颠空战,都是围绕欧洲核心地带展开的重大事件。

简单来说,国际史学界习惯将二战定义为一场由欧洲战场的全面爆发引发的、席卷全球的、具有明确的阵营对抗的军事冲突。 这是一个基于战争的规模、参与者、性质以及全球性影响力的历史划分。

2. 中国抗战的特殊性与国家叙事的侧重点

然而,从中国自身的立场和历史叙事来看,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视为抗日战争的开端,甚至将其纳入更广义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早期阶段,是完全合理且具有深刻意义的。

日本的侵略与中国的抵抗: 1931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出兵占领中国东北,并随后在华北扩大侵略。这无疑是中国人民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进行抵抗的开端。这种抵抗是持续的、有组织的,虽然在初期遭受了重大损失,但从未停止。
民族存亡的斗争: 中国抗日战争不仅仅是一场局部冲突,更是中华民族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搏斗。这场斗争的烈度和韧性是惊人的。
全球反法西斯斗争的组成部分: 尽管在19311937年间,中国战场的主要对手是日本,但日本的侵略行为与欧洲法西斯国家的扩张主义是同源的,都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中国人民的抗战,在早期就牵制了日本的军事力量,使其无法全力配合其法西斯盟友(尤其是在太平洋战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是这场伟大斗争的东方主战场和重要开端。
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十四年抗战是近代以来最惨痛但也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将1931年作为起点,是对这段历史的完整呈现,也是对无数先烈英勇牺牲的尊重。这关乎民族记忆和国家认同。

因此,在中国,我们强调“十四年抗战”,正是从我们自身的历史经验出发,突显了抗战的起始时间和中国人民承受的苦难与抗争的持久性。 这并非否认国际史学界对二战起点的界定,而是在此基础上,补充了更丰富、更具本土视角的历史解读。

3. 叙事上的演变与国际合作的深入

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国际合作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历史学者认识到,将中国抗战早期阶段的意义更紧密地联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能够提供一个更全面、更完整的全球视角。

早期相互支援的迹象: 尽管没有形成明确的同盟关系,但中国人民的抗战确实在某种程度上牵制了日本的军事力量,为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西方国家争取了战略空间。同时,中国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如苏联、美国)的有限援助。
联合国的形成: 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以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26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事同盟正式形成,共同对抗轴心国。这份宣言的出台,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各国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反法西斯斗争,而中国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宣言中明确提到“各自的政府深信,只有彻底消灭纳粹——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的侵略者,才能为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这里的“法西斯”就包含了日本军国主义。

所以,并不是说十四年抗战“不应该”被看作是二战的一部分,而是说国际史学界基于一种更聚焦于欧洲中心或全球战略对抗爆发的界定方式,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开端定在了1939年。而中国强调十四年抗战,是在这个框架下,更突出我们民族自身的抗争历史及其在全球反法西斯斗争中的早期贡献和重要性。

这就像我们谈论“冷战”,有不同的起点和终点界定,取决于我们关注的焦点是意识形态的对立,还是具体的军事冲突或政治事件。历史的叙事总是在不断丰富和调整中。

简而言之:

国际定义(1939): 更侧重于欧洲全面战事的爆发、明确的阵营对抗和全球战略层面的联动。
中国视角(1931): 更侧重于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起始时间,强调抗争的持久性、民族存亡的性质,并将此视为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早期组成部分和重要开端。

两种叙事并不矛盾,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行了阐释。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联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实际上从东京审判开始,就没按8年抗战算。因为东京审判的时候发现,国民政府1941年12月9日才对日宣战。也就是说,首都都被屠了,半个中国沦陷的时候在法理上讲,中日两国竟不处于战争状态,不处于战争状态就不好认定战争行为,所以显然不能按国民政府宣战时间来算。那应该怎么算?远东法庭就找出了1928年6月4日,关东军炸死了张作霖,张作霖当时是北洋安国军政府的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这个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是民国特殊时期(不具备召开国会条件而组织军政府)国家元首,北洋政府当时是被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承认的中国合法政府,按国际法,炸死人家的国家元首就算宣战行为。所以当时是按照1928年6月4日来计算中日进入战争状态的。

2,后来计算全面抗战时间,是按照“七七”事变,中日进入全面战争的时间来计算的,这个学过初中历史大家都了解。这个计算方法主要是因为事实上全面抗战的标志就是七七事变,七七事变中日双方发生激烈冲突,而后蒋介石就发表庐山讲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惟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确定全面开战,所以七七事变被算作了全面抗战的开端。注意,在标准的表述中,“七七”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端,我国官方从来没说过“七七”事变是抗日战争的开端。但是不标准的表述越来越多,搞的好像我国真的是从“七七”开始计算抗日战争的。当时国共双方都提到“八年抗战”,国民党方面是按照庐山讲话计算的,共产党要说的是“八年全面抗战”,但是无论怎么样,“八年抗战”的表述本身就容易引起误解。

3,如果真要是你从“七七”算,那侵华罪行少算了一少半,东北人民遭受的苦难,伪满洲国罪行,都不好清算,海量的万人坑更是无法声讨日本罪行。所以更科学合理的表述抗战时间是势在必行的,所以选定了“九一八”是抗战开端。也就是正式启用了“十四年抗战”的说法。

最后,为什么不选定远东军事法庭的1928年6月4日呢?因为国共双方都不承认北洋法统,都奉孙中山的广州政府为正朔,所以炸死你张作霖怎么能算炸死国家元首呢?而且皇姑屯事件没有后续,所以不按照28年6月4日计算,除了张作霖(已死亡)本人有损失,对任何方面都没啥损失,并不影响抗战表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